湖南省新邵县市级名校2023学年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化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新邵县市级名校2023学年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化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新邵县市级名校2023学年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化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中考化学模似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有锌粉剩余 B.所得溶液中一定有Zn2+、Cu2+C.一定有银粉生成 D.所得溶液中一定有Cu2+、Ag+2.常温下,有反应:M+N→盐+水,其中M、N的类别不可能是A.酸、碱B.单质、氧化物C.氧化物、酸D.氧化物、碱3.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A.金属材料B.盐类物质模型C.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模型D.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关系模型4.物质性质和用途关联正确的是()选项A.石墨B.一氧化碳C.水D.金刚石性质导电可燃性无色无味坚硬用途电线燃料溶剂首饰A.A B.B C.C D.D5.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

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C.在甲骨上刻文字D.用石块修筑长城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降温可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t2℃时,等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丙C.t2℃时,将1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7.面粉加工厂应张贴的安全标志是A. B. C. D.8.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滤渣中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锌和铜B.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C.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9.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汽油挥发C.蜡烛燃烧D.干冰升华10.现有Cu、CuO、Cu(OH)2三种固体的混合物共20g,将其加入烧杯中,倒入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渣质量为2.2g,将滤液蒸干后,得到固体质量32g,求原混合物CuO的质量分数为()A.49% B.32% C.40% 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为_________;生成物的质量比为___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g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____________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向NaOH溶液中滴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下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每种图形表示的离子(填离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下列物质中只有一种能与KOH溶液发生上述类似反应,应是____(填序号)。①HNO3

②CuSO4

③CaCl214.某铝制品的主要成分是Al和Cu,课外小组将200gNaOH溶液不断地加到50g铝制品中得到如下数据(已知金属铝既可以跟强酸反应也可以与强碱反应,而金属铜不能与强碱反应,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50

50

50

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6.5

23

9.5

9.5

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50g铝制品中含有g铜。(2)求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小组同学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将铝片、锌片打磨后,分别投入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铝与稀盐酸反应较锌与稀盐酸反应快。金属与盐酸反应快慢,除与金属的种类有关外,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a.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b.可能与反应时的温度有关。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相同形状的锌片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编号盐酸的质量分数(均取20mL)温度/℃记录的数据①5%30②10%20③5%20④10%30(讨论)(1)写出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实验时,需将金属片打磨,其目的是__________。实验前小明先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再将注射器活塞往右拉,松手后,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回到原处。小明进行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可能是_____________。对比实验________可知温度对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四次实验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④、②、①、③。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如果盐酸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25℃,则所记录数据应该介于哪两次实验所记录的数据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锌与稀盐酸反应时,试管外壁发烫,并测得实验过程中生成氢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根据曲线归纳锌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结合上述探究解释曲线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小兰用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甲)中注入过量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不考虑微溶物)向甲中注入NaOH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乙中液体__________,且甲中的液体变浑浊。上述现象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将甲中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小兰欲探究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成分:小兰分析得出无色滤液中一定含__________。(填化学式)无色滤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①Na2CO3;②CaCl2;③CaCl2和Na2CO3;④无其他溶质。小兰认为猜想__________定不正确。(填数字番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___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________成立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交流)小梅将步骤③中盐酸改为少量进行实验,没有观察到气泡(其他步骤和现象不变),小梅认为猜想④成立,你认为小梅的判断是否正确?请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

2023学年模拟测试卷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答案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关系(Zn>Cu>Ag),锌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锌后置换硝酸铜中的铜;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锌全部参加了反应,根据以上反应及现象,分析反应的发生情况,推断所得固体及溶液中的离子。【题目详解】A、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锌全部参加了反应,没有剩余,故A错误;B、所得溶液中一定有Zn2+,Cu2+不能确定,故B错误;C、锌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一定有银粉生成,故C正确;D、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锌粉无剩余,不能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存在Ag+、Cu2+,故D错误。故选:C。【答案点睛】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2、B【答案解析】

A、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B、非金属单质氢气、碳具有还原性,虽然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但不可能生成盐和水,错误;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D、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故选B。3、C【答案解析】

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故选项错误;B、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盐,氯化氢不属于盐,故选项错误;C、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中溶质的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度,叫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D、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属于并列关系,有的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有的氧化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4、B【答案解析】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水是无色无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金刚石的硬度很大。【题目详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可做电极,不是做电线,故A错误;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作为燃料,故B正确;C、水是无色无味,也可作溶剂,但是无色无味这种性质与溶剂这种用途不关联,故C错误;D、金刚石硬度大,可以刻画玻璃,与做首饰不关联,故D错误。故答案选B。【答案点睛】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性质决定用途。5、A【答案解析】A、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A。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6、C【答案解析】

A、丙物质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故降温不可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错误;B、t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图可知,甲>乙>丙,故等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溶剂=溶液-溶质,故答案顺序正好反了,错误;C、t2℃时,将1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再降温到t1℃,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溶解30g,得50g水最多溶解正好为15g,所以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正确;D、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应该是图像的平移,丙不变,甲、乙分别减小到t1℃和两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故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错误。故选C。7、C【答案解析】

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面粉的粉尘,要防止引燃粉尘发生爆炸。【题目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回收标志,面粉加工厂无需张贴,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环境标志,面粉加工厂无需张贴,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严禁烟火标志,是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煤矿矿井等地必须张贴的安全标志,故选项正确。D、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标志,面粉加工厂无需张贴,故选项错误。故选:C。8、B【答案解析】

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说明滤液中仍然含有Cu2+。【题目详解】A、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但是不能确定锌的硝酸铜反应了多少,所以滤渣中可能有铜,也可能没有铜,错误;B、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滤液为蓝色,说明还含有硝酸铜,如果锌没有和硝酸银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可能还有硝酸银,正确;C、充分反应后滤液为蓝色,说明锌粉不足,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锌,错误;D、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滤液为蓝色,说明还含有硝酸铜,如果锌和硝酸银完全反应,则滤液中没有硝酸银,错误。故选B。9、C【答案解析】A、冰雪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干冰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C。点睛: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10、C【答案解析】

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题目详解】氧化铜和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后都会生成硫酸铜,而铜不会反应,所以滤渣即为混合物中的单质铜,故氧化铜和氢氧化铜的质量为设氧化铜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铜的质量为y,则氢氧化铜的质量为,生成的硫酸铜的质量为故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故选C。【答案点睛】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氧元素(氧、O)88:28(28:88、7:22或22:7)【答案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分析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有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所以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则生成二者的质量比为:(2×44):28=22:7。故答案为:氧元素(氧、O)、88:28(28:88、7:22或22:7)。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4.4g11.7%16.3%【答案解析】

(2)根据题意可知:已知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为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解题思路为:可根据反应中二氧化碳与碳酸钠的质量关系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可求出样品中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3)根据题意可知:已知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题思路为: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可根据反应中二氧化碳与氯化钠的质量关系求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加上样品中原有氯化钠的质量,即为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后可计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具体过程如下:【题目详解】(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x=10.6gy=11.7g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答:(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2)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11.7%;(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3%。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Na+OH-HCl+NaOH=NaCl+H2O①【答案解析】(1)反应前后溶液中的和没有变化,故是Na+,所以是OH-(2)该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3)该反应是酸与碱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故选①.14、(1)9.5(2)40%【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数据分析和处理,由于Al会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随着aOH溶液反应的加入,Al不断被消耗,剩余固体的质量就不断减少,且每加入50g氢氧化钠溶液,减少的固体质量=50g-36.5g=13.5g,但当第四次加入50g氢氧化钠溶液,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该50g铝制品中含有9.5g铜(2)根据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中Al与NaOH的质量关系,可计算出NaOH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解:设所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2Al+2NaOH+2H2O=2NaAlO2+3H2↑548013.5gx54:80=1.35g:x解得x=20gNaOH%=20g/50g×100%=40%答: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考点:数据分析和处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Zn+2HCl=ZnCl2+H2↑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和污物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相同时间内注射器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或注射器中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①③(或②④)实验②与实验④开始由慢变快,一段时间后,由快变慢锌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开始时温度升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盐酸浓度变小对反应速率影响更大,一段时间后,盐酸浓度减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温度升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更大【答案解析】(1)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2)金属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一层氧化膜,开始氧化膜先与酸接触反应生成盐和水几乎不能产生氢气,据此分析;(3)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解答;(4)根据对比实验分析解答;(5)根据对比实验分析解答;(6)根据对比实验分析解答;【拓展】根据稀盐酸和锌反应的速率变化图像和影响因素分析解答。解:(1)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2)金属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一层氧化膜,氧化膜会阻止金属与药品的接触,所以要先除去氧化膜和污物;(3)实验前小明先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再将注射器活塞往右拉,松手后,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回到原处。小明进行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可能是相同时间内注射器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或注射器中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5)对比实验①③(或②④)可知温度对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的影响;(6)实验表明,四次实验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④、②、①、③。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如果盐酸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25℃,则所记录数据应该介于实验②与实验④所记录的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