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双新”的实施与困惑_第1页
教学素材:“双新”的实施与困惑_第2页
教学素材:“双新”的实施与困惑_第3页
教学素材:“双新”的实施与困惑_第4页
教学素材:“双新”的实施与困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新”的实施与困惑“双新”的实施在理念上我觉得我们没有太多的问题。聚焦核心素养,已是大家的共识。而且双新实施以来,我们也一直在参与相关工作,我是人教社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编写的核心作者,也是人教社新教材培训专家组的核心成员,在线上、线下,做过许多次关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讲座。组里的其他老师,如张超、王卫红等老师也都参与了不同版本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编写研讨等相关工作,校长李晓辉还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副主编。我们也参加了不少各级各类双新相关理论培训,学校也邀请了余文森、崔允漷、杨学为等专家为骨干教师举行过双新的理论讲座,老师们自觉的理论著作的学习更不在少数。因此,在理念上我觉得我们并不落后。在实践上我们也在进行积极的尝试与探索。目前进行的情境化的大单元深度学习以及单元进阶评价可以说是落实双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例如(实例是本届高一的,我没有直接参与,教研活动中听了高一的介绍,做了些加工与整理),生物组在高一生物学《分子与细胞》的教学中,将组成细胞的分子与细胞的结构、功能两部分内容融合,整合成为一个单元。首先设置情境: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糖尿病患者的情况,汇总发病统计发病率、病症、患者采用的用药方法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设置具体问题(1.1.4等指的是课标概念)。然后围绕这些问题与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学生的活动、实验等。在单元进阶研究中,我们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进行了系统的设计。比如生命观念,在《分子与细胞》模块我们着眼于学生初步形成生命的系统观,认识组成细胞的分子与细胞的结构反映的是静态的系统组成;细胞代谢部分着眼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生命活动观,从物质、能量与信息三个要素帮助学生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则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发展观,认识系统包括从产生到发展,最后衰老与死亡的过程。在《稳态与调节》模块则从系统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不同的生命系统都具有稳态的特征,而这种稳态的维持需要共同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到高三,重心转向用生命观解决现实的问题上。从生命观的认同、生命观的建立、生命观在简单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到复杂情境中问题解决中的综合应用,这里有着一定的层次与进阶。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也体现类似的进阶设计。但是,研究与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挺多的。比如,单元化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课本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学习的内容是跳跃的与碎片的,学生需要到单元学习完成,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后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觉得比较困难与焦虑。因为在课堂设计中学生动手活动及相互讨论交流的时间多,因此在课堂时间上也会显得非常紧张。由于活动的设计可能就得二个甚至三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原来一课时的内容。评价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双新背景下需要从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而且课堂评价中,需要通过评价大多数学生达成目标后再进入另一概念的学习。但素养的目标不是一节课能达成的,怎么能对一节课的素养目标是否达成作评价?此外,评价采用什么方式?如果以题目的方式进行评价,那又回到了知识评价,素养大概难以都通过题目的方式进行评价的。全班那么多学生,也难以让评价覆盖到大多数学生。我曾在专家讲座的互动环节与专家进行过交流,但专家并没有给我们开出药方。期中期末考试评价也是个问题,按双新要求试题最好是原始问题,是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科学概念和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且从设问的角度来说,需要有灵活性,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来解答,需要能够反映学科的本质,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回答,即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要求命制试题,试题的难度必定是相对比较大的,学生考试的成绩是无法达到学校规定的难度系数要求的。一方面要求考试需要控制难度,另一方面是核心素养的考试,尽管两者并非完全不可调和,但不争的事实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考查必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我们做过命题的尝试,高一时,期中与期末的试题都尽量指向核心素养,但最后的考试成绩离学校的规定要求是比较远的,也都属于被批评的对象。此外,高中的教学离不开高考这根指挥棒。如果高考不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那么学校老师的教学与评价也就不可能指向核心素养。高考的改革与双新改革可以说是同步推进的,顶层对高考的设计体现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它规定了高考为什么而考、高考考什么以及高考怎么考三个核心的问题,这与双新改革可以说是非常匹配的。如同理念转化为课堂行为是困难的一样,将高考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试题也是困难的。就生物学科而言,这几年每年考试结束,都会出现“翻开课本评高考”之类的文章,文章很受追捧。为什么?因为,文章将高考的每一道试题每一个选项每一空都在课本中找到落点,而这些落点指的几乎都是具体的知识点。这无疑证明了一点:背教材的知识点是有用的!比如,有篇文章对2021年全国(甲)卷第29题的考点的回归分析:

文章作者对这道试题的分析不无道理,的确,试题的每一问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落点。问题在于,试题看起来是有情境的,而且也是联系实际的,但实际考查的只是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但当我们把试题的情境剔除,单看提出的问题,会怎么样呢?几乎完全不影响试题的解答。下面的问题影响答案获得吗?(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2)离子通道是由_______复合物构成的,其运输的特点是______。(3)呼吸抑制会影响细胞对K+吸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只要考生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没有情境丝毫不影响试题的作答。也就是这样的情境是不起作用的,没有与试题内容相结合的;试题的考查指向的是知识,学生记住了知识,无须对情境进行分析,无须逻辑推理就可直接作答。这与“答案仅靠死记硬背回答不了”的素养考查要求显然是不相符合的。我们似乎不该要求每一道试题都是指向素养考查的,但构成区分度的试题,必须是指向素养考查,否则也有违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了。因为试题考查的内容直接就是教材上的知识,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有机会在全国不同地区的课堂听课,复习课的一个模式是:先明确高考目标,指出考纲要求,然后是翻开课本看高考题,老师选择高考题,然后要求学生将高考题中选择题的每个选项、非选择题中的每个填空都在课文中找到落点。接着是分解教材内容,找出答题点。结果便是课本上无字大字小字黑体宋体楷体,都需记背,甚至连课本练习题的背景也不放过,要求学生记住。课堂中见不到生命观,用不着逻辑思维,不需要科学探究,也无关社会责任。如此的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还经常见到,课堂中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知识要点的情形,这可是高中生物课堂。这样的课堂几乎是与核心素养不搭边的。与这样的复习相呼应的是“清单”的盛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知识清单风行了起来,而且有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回归教材”。我理解,回归教材应是针对脱离教材只用教辅,或者是脱离教材海阔天空信马由缰的自由发挥的教学而言,需要回归到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它要纠正的是边缘化教材的倾向。但回归教材绝不意味着只是教教材中的知识,更不是知识清单式的回归。当然,只是将清单作为高考复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清单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那就离素养要求太远了。清单的盛行,我想也是高考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点考查的产物。如果高考命题不改变,我想这样的状况要改变,很难!因为这样的课堂,针对知识性的考试有效,而且教师容易操作,学生也只要肯下功夫就会见效果。我一直认为北京的生物课堂,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相对是比较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的高考指向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而且理综时期北京的生物高考就在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做了有益的探索,这直接影响到了北京生物课堂的教学生态。所以,在高中实施双新,不说高考只能是空话。双新还需要加上一新: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配套,才能使双新落实有成效。当然,新高考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新,更需要的是高考命题实实在在落实《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以切实起到“引导教学”的功能。说到新高考,已有十多个省市进入。但直到今天,有些省市2021年的高考试题还处于保密状态。一方面要求高考引导教学,一方面又把高考试题藏着,不清楚意图何在。考前的适应性考试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通过适应性考试让师生熟悉适应高考,一方面却又把试题或答案作为保密的材料。这似乎很搞笑很滑稽,是自信的不足还是其他什么不可道明的原因呢?改革很难,双新的实施也有难度,但我们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作做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至于双新的实施,还需要提供哪些支持,除了上面说的需要高考改革同步配套进行外,我个人更希望得到的是理论如何转化为操作的案例或示范性的培训或指导。当然,我们也会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现在的培训很多,多得让人不堪重负且效率不高。比如,骨干教师国际视野的培训,立意很高,专家也是国际性的,但他们讲芬兰语、讲丹麦语、讲意大利语,由于是视频培训,我们只能看视频翻译的文字,那这与读文章有什么区别呢?像我这种年龄大了,眼睛对着视频看文字,实在是吃不消且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