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对信念的珍视和抛弃_第1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对信念的珍视和抛弃_第2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对信念的珍视和抛弃_第3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对信念的珍视和抛弃_第4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对信念的珍视和抛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世人说,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信念;哲学家却说,毫不留情追寻真理的人将欣然抛弃自己形成的无论什么“珍视”的信念。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文题解析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材料所谈的主要问题。这就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材料。材料是一个转折复句,前一分句的意思是“要珍视信念”,后一分句强调“追寻真理的人抛弃‘珍视的信念”,前后分句意思相对立。而转折关系复句的重心是在后面一句,因此,总体来看,这则材料讨论的是我们究竟该不该“珍视信念”,而“珍视信念”和“追求真理”又有何关系。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推敲局部。材料中有一组相对的概念不能忽略,那就是前一句中的“世人”和后一句中的“哲学家”。“世人”是指现实世界的世俗之人,世人的观点在现实中能被公众接受、社会认同:因为信念给予我们力量,支撑我们前行,所以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信念”。而“哲学家”不同,他们虽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但他们的思考是超越现实的,他们看似思考的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表面上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实际上他们思考的那些却能支配我们的生活。在哲学家看来,“毫不留情追寻真理的人将欣然抛弃自己形成的无论什么‘珍视的信念”,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随着眼界的扩大,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的信念会不断地修正,昨日的坚定的信念可能会被证明有偏差甚至是谬误。综合“世人”和“哲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材料: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信念,但要抛弃固化的信念;以追寻真理为信念,才是对信念的珍视。审题之后,就是写作角度的选择了。所谓角度,其实就是自己的感点,是这个材料与自己生活记忆、感受的交叉点。比如,我们珍视的到底是信念还是执念?如何看待世人和哲学家对待信念的不同态度?我们该如何既珍视自己的信念,又不被已有信念所限制?等等。如果我们平时正好对其中一点有过深入的思考,这就能成为一个感点。我们在立意时应尽量用感點来做自己写作的角度,这样可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最后要再强调一下整体把握材料的重要性。我们在构思这个作文题时要避免以下两种写法:一是只谈材料的一个方面而不涉及材料的另一个方面,如只谈“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信念”或只讨论“要抛弃已有的信念”;二是只抓个别关键字,比如“信念”“真理”等,而不联系材料整体。范文展示潘书昊午后阳光和煦,室内一片静谧。指尖缠上素白的胶布,靜静坐下,用手摩挲你木纹斑斓的身体,白绿相问的二十一根弦在琴码旁投下一片清晰的暗影。指尖缓缓挑动琴弦,柔和的旋律优雅地飘荡在空中。古筝,你便是我的梦想,我在寻找你的灵魂的途中一路拼搏,终得你的陪伴。当初,你坚硬的琴身、粗糙的琴弦让我懊丧不已。那二十一根弦让我稚嫩的指尖磨出了水泡,尖锐的疼痛从指间直钻人心问。可你就那样静默着,用身体迎接我的每次叩击拨弹。我低头注视着你,泪珠落下,却不愿放弃任何接近你的机会。我拼搏着,仿佛看到了梦想之花的绽放。时间就这样一天天流淌,当泪水不再,当伤痛不再,当指尖轻扬流淌出一支支轻灵雅致的古曲,我静静地注视着你,心底渐渐明了,我的拼搏从未辜负我的梦想。你不言不语,却用指尖的痛磨砺我的心,用指尖的痛传达给我不言弃的信念,这是我寻梦之路上必经的,是我必须去接受的挑战。终于,你配合我指尖的舞蹈鸣奏出动听的乐曲,给予我寻梦的馈赠。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美的磨砺、美的陶冶,是对我拼搏寻梦的一丝回应。此时你与我越发接近,带领我的灵魂继续拼搏在寻梦之路上。当我弹奏《梅花三弄》时,你用悠扬婉转、轻盈灵动的乐音搅动我的思绪,让我嗅到了雪的清冽、梅的清芬;当我奏响《春到拉萨》时,你用气势恢弘的篇章和扣人心弦的旋律带我领略拉萨的美,让我越发充满活力地拼搏着接近你;当我奏起《葬花吟》时,你牵着我的手走到黛玉身边,让我听到她吟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听到她的叹息,品到她的哀愁。古筝,你这位远古而来的朋友,在泠泠乐音中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让我尽全力用灵魂去体味那境中的喜或悲、激昂或平静。古筝,这十几年我们一同走过,我一直在寻找你灵魂的道路上拼搏;古筝,你磨砺了我的灵魂,并带它飞往美好的澄明之境,于是我终在拼搏中寻得了我的梦想;古筝,是你让我明白了唯有在寻梦之路上不断拼搏,梦想方会为我喝彩。点评以“拼+梦”构建话题,抒情色彩浓郁,在普遍被议论文所束缚的考场作文中别开生面。作者将自己学习古筝的经历和核心词“拼+梦”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扣合得非常准确。因为是记叙中抒情,所以文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能够结合古筝曲目的特点来表达追梦路上的拼搏,诗意而富含感情,使文章非常有文采。好文章感情必须真,而作者显然在“文中有我”这一点上做得可圈可点。张陆馨世人皆说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信念,却鲜有人扪心自问我们为何要珍视之。我们珍视的信念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白玉无瑕?或者我们珍视的动机又是否真的如我们以为的那样一片赤诚?哲学家说:“毫不留情追寻真理的人将欣然抛弃自己形成的无论什么‘珍视的信念。”信念?何为信念——它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但绝称不上是真理。我们曾在纪录片中一窥“二战”前夕日本武士们三拜九叩,誓为天皇效忠的场面——这是一个可怕的场面,因所有人出奇一致自以为正义的行为之下,包藏了一颗颗扭曲的祸心。而这些冠冕堂皇的用“正义”二字装点的丑恶行径之下其实又暗藏了多少当权者的一己私欲?现实中,某些我们奉为圭臬珍视的信仰也让我们愚不可及——我们在网络上谩骂,只因我们坚信自己掌握真理。我们愤愤不平,只因我们珍视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可是剖开内心一看——金玉之中尽是败絮。我们一味珍视自己的“信念”——那些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卫道士之语,然后便沾沾自喜地站在道德制高点趾高气扬,以正义之名行实则最为可笑、可悲、可怕之事。而真理却不同,它无须人们头脑发热般趋之若鹜。它理性而公平,不为人的私欲而转移。它普遍,它泽被天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追求真理的人如是。追求真理之人至有情而至无情。他们至无情,毫不留情地戳穿这世上所有用私欲包装的“信念”谎言,对这世上所有的惺惺作态嗤之以鼻,哪怕流离失所,哪怕旁人指指点点。世人讥笑尼采不疯魔不成活,尼采却宁愿与酒神同醉以期窥得真理面纱下的一角真容。他们至有情,因他们爱惨了真理,宁可义无反顾,宁愿昙花一现,宁愿遭千夫所指,拟把疏狂只图一醉,何等决绝!追求真理之人至有欲而至无欲。他们所要不多,可他们要的和别人绝不一样。世人所珍视的一切信念——娇妻爱子、黄金屋、颜如玉,甚至生命,他们说抛就抛。他们只要真理。他们对真理的欲望如此汹涌,超脱一切爱欲——瞿秋白从容赴死时竟盘腿而坐,笑日:“此地甚好。”畏瞑死亡是每个人的本能。如若不是对真理“穷凶极恶”般的追求,又怎会在舍弃生命拥抱真理的那一刻满足而笑?我自知我们中极少人能成为那些有如謫仙超脱俗世之人。可软红千丈难免乱花迷人眼,只求将我们自己珍视的信念涤荡得澄净些,再澄净些,以求生命尽可能的纯粹。点评本文开头即用“我们为何要珍视之”“我们珍视的信念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白玉无瑕”“我们珍视的动机又是否真的如我们以为的那样一片赤诚”三个问题揭示材料前后两个分句间的内在联系。接着作者抓住“信念”和“真理”这两个关键词,对两者的内涵分别进行阐述并加以辨析,指出信念是主观信仰,并不能与客观真理画等号。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论述了“追求真理之人”对待“信念”和“真理”的不同态度,并深化了主旨。本文是从“坚持信念”和“追求真理”这两者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行文层层推进,逐层深入,语言老练,说服力强,值得称道。贡哲蓉信念,重要吗?信念在某些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剂精神的良药,能够治愈心中的痛苦。在汶川大地震时,正是官兵们“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幸存者们“撑下去”的信念,才使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以被解救。在社会动荡时期,若是没有了信念,许多人早就弯了腰低了头。正是因为珍视并坚守心中的信念,人们才能够在无尽黑暗后重获光明。信念很重要,但若是你珍视的信念变成了执念,那便应当舍弃。我们看到的例子大多是科学家或文学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被世人认可,成为一世伟人。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他们在追寻真理、追求人性真知中,不断成长不断舍弃、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执拗地一厢情愿地守护自己认为的“信念”,后果便是人类无法获得长足进步。哥白尼在坚守信念时,世人也在坚守“信念”;在反法西斯国家坚守自己的信念时,纳粹们也在坚守他们的“信念”。追寻真理的路上,从来都不需要固执己见的信念,而需要在不断发现中,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若是把有信念的人比作看山是山的境界,那么在信念破碎后能够正视自我的人,便会达到看山不是山的精神高地。在残缺破碎的信念中,捕捉寻找正确碎片拼图后,重构再生者,即已成为看山还是山的高手了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坚守的“信念”。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时代,所有人无一例外地坚信“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现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愚蠢无知。然而在那个时代,能够提出如此大胆的科学猜想已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或许在几百年几千年后,那时的人类会嘲笑我们:“看那群愚蠢的人,竟然还在用石油和内燃机,多么不干净。”可若是在当下,我们停止了科学探索,放弃了研究,或许以后便听不到这“嘲笑”了。就如同若干年前的某伟人声称,我们发明了蒸汽机,所有能够被发明的都已发明完了。若是大家都珍视这一“信念”,那么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如此辉煌的文明了。奋不顾身追寻真理的人,从来不吝惜自己的“信念”,因为他们就是在质疑中成长,在破碎中找寻完整的。他们也不畏惧与时代抗衡,一股脑儿地冲向铜墙铁壁。他们也有信念,那只有一个字:真。点评本文是从“我们坚持的到底是信念还是执念”这个角度进行思考的。作者首先肯定了“坚持信念”,接着又明确提出“若是你珍視的信念变成了执念,那便应当舍弃”,进而深入揭示主旨“追寻真理的路上,从来都不需要固执己见的信念,而需要在不断发现中,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本文作者善于辩证地分析问题,体现了很强的思辨能力。王佳祺于世人而言,信念有其多样性,但多关乎个人,执着而琐碎;于哲学家而言,除却世人皆有之生活信念,其更执着于真理之追求,坚定而深远。这两者看似一浅一深,实则却是辩证统一的,只因信念中有理性便孕育真理。世人之信念,千奇百怪。虽有其特殊性,却终究不离“生活”二字。高深者如陶渊明,唯求东篱采菊,归于自然,然不论后世之人有何评价,亦是生活之信念;寻常者如我们,或求小桥流水人家,或攀功名利禄,兢兢业业。此皆理性积极之信念。然世人之信念也有偏差之处。从小者而言,就是欲念。非理性而固执己见,其所珍视之“信念”自然与真理毫无干系。从大者而言,被错误华丽包装过的信念即是灾难。就以民族主义为例,作为教育程度甚高的德国和日本必然知晓信念的重要性,因而统治者将狭隘的民族主义包装成“信念”的包裹、“真理”的包裹,战争便多了一份助燃剂。如今世界的难民问题亦是种错误信念的结果。因而,世人的信念中真理与虚妄并存。而哲学家呢?其不同于世人之处,便是以理性剔除了信念中恶的一面,即哲人曾说的“毫不留情追寻真理的人将欣然抛弃自己形成的无论什么‘珍视的信念”。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面对狂热的民主,一杯毒酒以求真理。民主亦是他的信念,但他所追寻的真理则是更为平等理性、不为权贵操控的民主。启蒙运动时期,君主专制仍在各国间盛行。哲学家亦是世人,却一面挣脱陈旧信念的束缚,一面构筑更先进的社会面貌。世人跟随信念才看得到事物的发展,而追寻真理者则是预测事物的演变而抛弃固有信念。主动与被动之间,真理却是亘古不变地站在原处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