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从业人员岗前培训7章_第1页
七从业人员岗前培训7章_第2页
七从业人员岗前培训7章_第3页
七从业人员岗前培训7章_第4页
七从业人员岗前培训7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职业危害与尘肺病防治

第一节

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及其防护一、职业危害因素概念

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

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以下简称煤矿职业危害)主要指粉尘、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粉尘:煤尘、岩尘、水泥尘等;化学物质: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氢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等。二、煤矿井下主要职业危害

在煤矿企业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有害气体、生产性噪声和震动、不良气象条件和放射性物质等。

(1)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可产生于煤炭生产的全过程,如岩尘、煤尘、水泥尘和混合性粉尘等;可引起矽肺病、煤工尘肺病和水泥尘肺病。(2)有害气体。在矿井空气中,由于多种原因可存在CH4、CO、C02、氮氧化物及H2S气体等。这些有害气体能引起缺氧窒息、急性中毒及肺气肿、中毒性脑病等。(3)生产性噪声和振动。煤矿生产性噪声和震动主要来源于机械化生产。噪声可引起噪声聋;震动可引起局部震动疾病等职业危害。(4)不良气象条件。矿井内气象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不同地点风速大小不等和温差大等。这对工人的健康也有很大影响。(5)放射性物质。煤矿井下氡元素往往比地面高,对工人健康有一定影响。

另外,劳动强度大,作业姿势不良也是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容易造成职工腰腿痛和各种外伤等。三、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护1.中毒的表现和防护

接触毒物时间的长短、剂量大小和发病缓急,职业中毒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短时间内大量毒物侵入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长期吸收小剂量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的,在较短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1)消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灭有毒物质,用无毒物或低毒物代替有毒原料,改革能产生有害因素的工艺过程,改造技术设备,实现生产的密闭化、连续化、机械化和自动化,使作业人员脱离或减少直接接触有害物质。(2)密闭、隔离有害物质污染源,控制有害物质逸散。对逸散作业场所的有害物质要采取通风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飞扬、扩散。(3)加强个人防护。在存在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作业,应采用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毒面罩、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4)提高机体抗御力。对于在有害物质作业场所的作业人员,应享受必要的保健待遇,加强营养和锻炼。(5)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监测,控制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低于国

家有关标准。(6)对接触有害物质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实行转岗、换岗作业。(7)加强有害物质及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卫生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2.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其防护(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生产性粉尘危害是多方面的。粉尘对人体、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环境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①对人体的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因长期吸入粉尘,使肺内粉尘的积累逐渐增多,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发肺病。尘肺是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最主要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可引发矽肺。长期吸入金属性粉尘如锰尘、铍尘等,

可引发锰肺、铍肺各种金属肺;长期吸入煤尘可引发煤肺等等。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还可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皮肤黏膜损害、皮疹、皮炎等皮肤病。例如吸入石灰粉粉尘可引起鼻黏膜损伤;吸入毛、麻等纤维性粉尘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

②对生产的危害。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附着于高级精密仪

器、仪表,可使这些设备的精确度下降;附着于机器设备的传动、运转部位,使磨损加剧,使用寿命缩短;粉尘可以使某些化工产品、

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如油漆、胶片、微型轴承、电机、集成电路、电容器、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等)质量下降;使人在生产过程中视线受影响,使工作效率降低。③对环境的危害。漂浮于空气中的粉尘可使其他有害物质附着于其上,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生物体吸入可引起各种疾病。文物、古迹、建筑物表面会被腐蚀、污染。另外,大量粉尘悬浮于空气中,可降低大气的可见度,促使烟雾形成,使太阳的热辐射受到影响。④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合格率降低,产品价格降低;因机器、设备使用寿命缩短,使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产品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因粉尘而导致的职业病人丧失工作能力,医药费用、护理费用、保健福利性费用支出增加;在高浓度粉尘作业场所工作,操作者对健康担心,心理负担沉重,比之正常情况下较早地失去工作能力,使企业培养技术人员周期加快,培训费用投入大,同时造成劳动生产率的不稳定。(2)生产性粉尘的防护。

①技术防护,内容包括:

工艺改革。以低粉尘、无粉尘物料代替高粉尘物料。以不产尘设备、低产尘设备代替高产尘设备是减少或消除粉尘污染的根本措施。密闭尘源。使用密闭的生产设备或者将敞口设备改成密闭设备,是防止和减少粉尘外逸,造成作业场所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

通风排尘。受生产条件限制,设备无法密闭或密闭后仍有粉尘外逸时,要采取通风的方法,将产尘点的含尘气体直接抽走,确保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②组织管理防护,内容包括:

加强防尘工作领导。各级领导应把防尘工作作为生产中的大事来抓,确保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用于防尘设施的改善。加强防尘工作的宣传教育。宣传粉尘知识、粉尘危害知识、防尘设备使用常识、个人防护用品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接尘者对粉尘危害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加强维护管理,投入使用的各种除尘设备要加强检查、维护,确保设备的完好,高效运行。

③个人防护措施。受生产条件限制,在粉尘无法控制或高浓度粉尘条件下作业,必须合理正确使用防尘口罩、防尘服等个人防护用品。④卫生保健防护。定期对接尘人员进行体检,对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发放保健津贴。有作业禁忌的人员,不得从事接尘作业。3.生产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护(1)生产性噪声的危害。生产性噪声是指工人长时间在作业场所或工作中接触到的机器等生产工具产生的不同频率与不同强度组成的噪声。生产性噪声大体可分为三类:空气动力性噪声,如各种风机噪声、燃气轮机噪声,高压排气锅炉放空时产生的噪声;机械性噪声,如纺布机噪声、球磨机噪声、剪板机噪声、机床噪声等;电磁性噪声,如发电机噪声、变压器噪声等。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损害听觉。短时间暴露在噪声下,可引起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下降为表现的听觉疲劳。长期在噪声的作用下,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噪声在80dB(A)以下,一般不致引起职业性耳聋;噪声在80dB(A)以上,对听力有不同程度影响,而噪声在95dB(A)以上,对听力的影响比较严重。引起各种病症。长时间接触高声级噪声,除引起职业性耳聋外,还可引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引起事故。强烈噪声可导致某些机器、设备、仪表甚至建筑物的损坏或精度下降;在某些特殊场所,强烈的噪声可掩盖警告声响

等,引起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事故。(2)预防生产性噪声危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控制和消除噪声的根本措施,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以低声或无声设备或工艺代替产生强噪声的设备和工艺。将噪声源远离工人作业区和居民区,均是噪声控制的有效手段。①控制噪声的传播。隔声:用吸声材料、吸声结构和隔声装置将噪声源封闭,防止噪声传播。常用的有隔声墙、隔声罩、隔声地板、门窗等。消声:用吸声材料铺装室内墙壁或悬挂于室内空间,可以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降低传播中噪声的强度水平。常用的吸声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毛毡、泡沫塑料、棉絮等。合理规划区、厂房、在产生强烈噪声的作业场所周围,应设置良好的绿化防护带,车间墙壁、顶面、地面等应设吸声材料。②采用合理的防护措施。合理使用耳塞。防声耳塞、耳罩具有一定的防声效果。根据耳道大小选择合适的耳塞,隔声效果可达30~40dB,对高频噪声的阻隔效果很好。③合理安排劳动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离开噪声环境,限制噪声工作的时间,可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④卫生保健措施。接触噪声的人员应进行定期体检。以听力检查为重点,对于已出现听力下降者,应加以治疗和观察,重者应调离噪声作业。就业前体检或定期体检中发现明显的听觉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得参加接触强烈噪声的工作。4.生产性振动的危害和防护在生产过程中,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将其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局部振动为主,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全身振动为主,有些工种作业同时受两种振动的作用。

局部振动是生产中最常见和危害性较大的振动。(1)生产性振动的危害。

①神经系统。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缩短,出现膝反射抑制甚至消失;植物神经系统营养障碍;皮肤感觉迟钝,触觉、温热觉、痛觉、振动觉功能下降。②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病症。③肌肉系统。有握力下降、肌肉萎缩、肌纤维颤动和疼痛等症状。

④骨组织。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变形、骨硬化等病症。⑤听觉器官。表现为听力损失和语言能力下降。

全身振动常引起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变化,出现足痛、易疲劳、腿部肌肉触痛。常引起脸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胃机能障碍、肠蠕动不正常等。(2)生产性振动的防护。为减轻振动对人的危害,要采取各种减少振动的措施。①对于局部振动的减振措施。改革工艺和设备。用液压机焊接和高分子粘连工艺代替铆接工艺,用液压机代替锻压机,用电弧气代替风铲等可以大大减少振动的发生源。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保持作业场所温度在16℃以上,合理使用减振个人用品;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限制作业人员接振时间。②对全身振动的减振措施。在有可能产生较大振动设备的周围设置隔离地沟,衬以橡胶、软木等减振材料,以确保振动不能外传。对振动源采取减振措施,如用弹簧等减振阻尼器,减少振动的传递距离;汽车等运输工具的座椅加泡沫垫等,减弱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传来的振动。另外,利用尼龙机件代替金属机件,可减低机器的振动;及时

检修机器,可以防止因零件松动引起的振动,消除机器运行中的空气流和涡流等均可收到一定的减振效果。

5.高温作业的危害及其防护

(1)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此范围,则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②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

③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④神经系统,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2)高温作业的防护。技术改革工艺过程。合理设计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的危害。工艺流程设计时,应尽可能将热源置于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将热源布置于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的通风厂房,应将热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使用室外空气车间时,先通过操作者工作点,后经过热源。工艺流程设计时,应尽量能将热源置于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将热源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的通风厂房,应将热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使室外空气进入车间时,先通过操作者工作地点,后经过热源。①隔热。以水隔热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热辐射。利用石棉、玻璃纤维等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包敷热源也有较好的效果。②通风。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法,交换车间内外的空气。③保健防护。供给含盐饮料。向高温作业人员提供足量合乎卫生要求的含盐饮料,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

④发放保健食品。高温环境下作业,能量消耗增加,应增加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的摄入,以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⑤加强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结实、耐热、宽大、便于操作,应按不同作业需要,及时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隔热面罩、隔热靴等。⑥医疗防护。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病、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6.低温作业的危害及防护(1)低温作业的危害。低温对肌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2)低温作业防护。①耐寒锻炼。耐寒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建立冷习惯,即对寒冷或低温的适应能力。耐寒锻炼的方法有:冷水浴、冷水洗脸、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气刺激的方法进行锻炼。②御寒设备。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要有防寒取暖设备,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棚、取暖棚。

③加强个体防护,应选用导热系数小、吸湿性小、透气性好的材料做防寒服装。④增加体内代谢放热。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

⑤服用血管扩张药。短期从事低温作业可服用适量的血管扩张药物,使血流增加,但切忌滥用。四、煤矿职业危害事故认定与处理(1)煤矿职业危害事故按所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职业危害事故、较大职业危害事故、重大职业危害事故和特别重大职业危害事故四类。

①一般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人以下;

②较大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③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

④特别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0人以上

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0人以上。(2)为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粉尘危害防治工作,呼吸性粉尘浓度超过接触浓度管理限值10倍以上20倍以下且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比照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呼吸性粉尘浓度超过接触浓度管理限值20倍以上且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比照较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3)煤矿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和权限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进行。

(安监总政法(2008]212号)执行。

第二节

煤工尘肺的危害与防治

煤矿粉尘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伴随煤和岩石被破碎而产生的混合性粉尘,主要含有煤尘、岩尘及少量其他物质。

煤炭开采有两种生产形式,一种是井工开采,另一种是露天开采,后者适用于埋藏较浅的煤层。无论是井工开采或露天开采都有粉尘产生。尤其井工开采是地下作业,作业面空间环境狭小,空气流通性差,在掘进、采煤、爆破、装运等生产工序中都会产生大量粉尘,如果防尘措施不健全,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相对而言,露天开采其粉尘危害不及井下作业严重,但也不容忽视。我国煤矿大多数为井工开采,生产环境中粉尘浓度高,对工人危害较大。一、煤尘对呼吸系统的危害1.尘肺

煤矿粉尘的健康危害主要是导致接触工人患尘肺病,长期吸入大量煤尘可能引起矽肺和煤工尘肺。在煤炭生产中,由于工种不同,工人接触粉尘性质也有差异,因此传统上将煤工尘肺分为三种类型。煤矿围岩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都在10%以上,岩石掘进工作面工人,主要接触岩石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所患尘肺为矽肺。采煤工作面工人,主要接触煤尘,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多在5%以下,所患尘肺为煤肺。接触矽尘又接触煤尘的混合工种工人,其尘肺在病理上往往兼有矽肺和煤肺的特征,这类尘肺可称之为煤矽肺,是我国煤工尘肺最常见的类型。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实,长期吸入煤尘不但会引起尘肺,还会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肺气肿。且慢性阻塞性肺病可独立存在而不伴有明显尘肺,其发病机理尚未明了,可能与吸烟、呼吸道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有关。3.上呼吸道炎症

煤尘首先侵犯上呼吸道黏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黏膜下血管扩张,充血,黏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黏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良,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病毒及细菌等感染性疾病。4.肺癌

有研究表明,一些有煤矿的地区,肺癌的发病有升高的趋势,可能与吸入煤矿生产性粉尘有关。但据英国24个煤矿统计,接尘工人与不接触粉尘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无明显差别。1997年国际癌症研究协会已将二氧化硅列为致癌物,但煤尘是否致癌仍在争论中,煤矿工人肺癌的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二、煤工尘肺病的临床表现

煤工尘肺病情缓和,发病工龄多在20~30年以上;病情演变亦较慢,多数在定期检查时,通过X射线胸片发现有早期煤工尘肺。但煤工尘肺患者症状较多,出现亦较早,特别在吸烟的矿工中多见。(1)咳嗽。咳嗽是尘肺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与合并症有关。早期病人咳嗽多不明显,随病情进展,病人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病人易合并肺部感染,均使咳嗽明显加重,常与季节、气候等有关。(2)咳痰。煤工尘肺病人咳痰是常见症状,这主要是呼吸系统对粉尘的不断清除引起的,痰多为黑色。当大块纤维化部位发生缺血坏死形成空洞,则经常咳出大量黑痰,其中可明显看到有煤尘颗粒;当合并急性感染时也可咳出大量脓性痰。(3)胸痛。胸痛症状在煤工尘肺病人中不如矽肺及石棉肺病人中多见。胸痛部位不一,性质多不严重,一般为隐痛,亦有胀痛及针刺状痛等。其原因部分可能是纤维化病变的牵扯作用。(4)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尘肺的固有症状。尘肺病人的呼吸困难与病情相关。随着肺组织纤维化程度加重,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呼吸困难也逐渐加重。合并COPD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者,呼吸困难更明显,若合并呼吸道感染可很快发生心肺功能失常而导致心力衰竭及呼吸功能衰竭,是尘肺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5)咯血。较为少见,可由于上呼吸道长期慢性炎症引起黏膜血管损伤,咳痰中带少量血丝;亦可能由于大块纤维化病灶的溶解破裂损及血管而咯血量较多,一般为自限性。尘肺合并肺结核是咯血的主要原因,且咯血时间较长,量也会较多。因此,尘肺病人如有咯血,应十分注意是否合并肺结核。痰中带血还应与肺癌鉴别。(6)其他。除上述呼吸系统症状外,可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常见的有消化功能减弱,胃痛,腹胀,便秘等。早期多无明显体征。当肺部发生复杂性煤工尘肺的进行性大块纤维化时,可出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等。当继发感染可听到干、湿性螺音,尤其在双肺底很明显。合并肺结核空洞,可有局限性湿啰音。可发生紫绀和杵状指。合并肺心病心衰者,可见右心衰的各种临床表现,缺氧,黏膜发绀,颈静脉充盈怒张,下肢水肿,肝脏肿大等。三、煤工尘肺的并发症(1)肺结核。是煤工尘肺常见合并症,亦是尘肺病人常见死因之一。(2)肺部感染。煤工尘肺患者由于抵抗力降低,弥漫性肺纤维化,常易发生肺部感染,如支气管炎,融合性小叶性肺炎,肺脓肿等。肺部感染加重了呼吸衰竭和死亡,因此,应积极预防肺部感染。(3)自发性气胸。晚期尘肺患者合并有阻塞性和代偿性肺气肿,并可出现肺大泡,当剧咳或过度用力时肺大泡破裂突发自发性气胸,病人可出现典型症状。(4)肺源性心脏病。晚期尘肺时广泛的弥漫性纤维化,肺毛细血管床减少,血流阻力增高,增加了右心负荷,而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随着防尘技术的进步和井下作业环境的改善,尘肺发病率下降,但煤矿工人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仍高,最后进展为肺心病。因此,肺心病是目前煤矿工人的主要死因。

四、煤工尘肺的治疗与康复

煤工尘肺是一种危害工人健康,可以造成劳动能力丧失的职业病。晚期尘肺病由于严重肺纤维化,呼吸面积减少,病人呼吸高度困难,十分痛苦。因此,对尘肺患者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性治疗。首先是对尘肺病变的治疗,控制纤维化病变的进展,保护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次是积极治疗和控制尘肺的各种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减轻病人痛苦,对挽救和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病因治疗

煤工尘肺的病因治疗,应是防止粉尘在肺内沉积,增强肺的廓清能力,降低粉尘毒性,保护细胞膜,抑制胶原纤维形成。2.大容量肺灌洗技术

采用大容量肺灌洗技术作用机理可以清除肺内部分粉尘、吞噬细胞和有害因子,从而改善症状和肺功能。对有接触史和可疑尘肺工人进行灌洗,可能防止其发病。3.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煤工尘肺患者抵抗力降低,冬春两季易并发呼吸道感染,病人可在医护人员监护下做保健体操、太极拳等活动以增强体质,同时给予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减轻痛苦。4.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1)诊断为尘肺者首先要脱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和代偿功能状况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合理安排无尘作业或休息。已吸烟者应立即戒烟,同时还应避免接触其他有害粉尘、烟雾及气体,减少呼吸道过敏性及理化因素损伤性炎症。(2)预防呼吸道感染,包括病毒、支原体或细菌感染。(3)呼吸锻炼,可提高肺活量,减少呼吸频率,变浅速呼吸为深慢呼吸,从而改善气体分布,纠正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提高动脉氧分压。(4)长程家庭氧疗(LTOT),可提高煤工尘肺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5)营养支持。五、控制煤尘和预防煤工尘肺的措施

在矿井采、掘、运系统的各生产工序中都产生粉尘,这些粉尘随风流飞扬于作业空间和巷道中。对这些尘源,必须采取有效的综合防尘措施。按照矿井实施的防尘技术,可将防尘措施分为以下四类。(1)减尘措施。主要指减少采、掘作业时的粉尘产生量,是矿井尘害防治工作中最为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尘措施主要包括:

改进采、掘机械结构及其运行参数减尘,湿式打眼湿式凿岩,水封爆破,添加水炮泥爆破,改进采、掘机械结构,封闭尘源,采用捕尘罩以及预湿煤体减尘措施(如采空区或巷道灌水,煤层注水)等。

减尘措施是以预防为主的治本性措施,应考虑优先采用。(2)降尘措施。降尘措施是矿井综合防尘的重要环节,现行的降尘措施主要包括各产尘点的喷雾洒水,如采煤机上内、外喷雾,放炮喷雾,支架喷雾,应用降尘剂,泡沫除尘,装岩洒水及巷道净化水幕等。(3)矿井通风排尘。矿井通风排尘是指借助风流稀释与排出矿井空气中的粉尘。矿井内各个产尘点,在采取了其他防尘措施后,仍会有一定量的粉尘进入矿井空气中,其中绝大部分是小于10微米的微细粉尘,如果不及时通风稀释与排出,将由于粉尘的不断积累而造成矿井内空气严重污染,危害矿工的身心健康。(4)个体防护。矿井各生产环节,尽管采取了多项防尘措施,但也难以使各作业地点粉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此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强产尘源和个别不宜安装防尘设备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个体防尘用具。个体防尘用具主要包括:防尘面罩、防尘帽、防尘呼吸器、防尘口罩等,其目的是使佩戴者既能呼吸净化后的洁净空气,又不影响正常操作。

第三节

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

一、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与使用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煤炭法》、《安全生产法》中规定,企业必须为职工提供保障安全生产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