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课件_第1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课件_第2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课件_第3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课件_第4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第6课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涵盖了自581年隋朝建立到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为止,大约379年的历史,介绍了隋唐盛世及其后的五代十国,旨在探究从治世中探求经验,从动荡割据中寻找教训,以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线,探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因素,探究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因素及教训。教材分析: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隋朝建立、大运河(开凿目的、时间、三个点、五段、沟通水系、作用)、隋朝开创科举制、隋灭亡原因、唐朝的三位皇帝政绩及两个治世局面,盛世经济及民族交融、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前后共四个课时。学生分析:3教学思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勾勒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发展脉络,以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线探究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归纳经验及教训。重点:隋唐盛世(盛世表现、脉络、成因、影响)难点:隋朝灭亡、唐朝中后期的动荡原因及影响、教训)教学思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勾勒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发展脉络,4导入: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教学过程:大运河“申遗”为啥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挖的国家文物局指出,扬州被确定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其核心理由是:扬州与大运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整治组组长徐亮介绍,从历史沿革上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挖的,之后的隋炀帝全线开凿大运河,也以扬州作为中心城市之一,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扩掘、连接和延伸,这奠定了扬州在整个运河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也让扬州拥有了目前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最复杂的河段。导入: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5元代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元代大运河隋朝大运河6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隋的经济建设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1)时间:589年(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1.广设仓库2.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3.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7涿郡北京江都余杭杭州长安洛口仓淮水长江(海河)浙江(钱塘江)广通渠扬州黄河沁水水洛洛阳洛阳西安西新开凿的大运河河段都城永济渠渠通济邗沟江南河在天然河道和旧运河基础上修建的大运河河段洛阳涿郡余杭渤海东海605年605年608年610年605年开始开凿各段运河的年代(1)时间:公元605年至610年(2)概况:全长2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4)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涿郡北京江都余杭杭州长安洛口仓淮水长江(海河)浙江(钱塘江)8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过度役使民力,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运河的开通,同时又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

---邓小南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9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隋的经济建设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1)时间:589年(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1.广设仓库2.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3.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三)、隋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2、过程:引发大规模起义,李渊趁机起兵。3、结果:(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2)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10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1)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2)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政治。(3)文教方面: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三)、民族关系的发展2、武周政治: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贞观遗风)(二)、经济发展

1、农业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唐三彩1.原因:

(1)北方和西南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2)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拘出身地域长孙无忌,关陇;徐世勣,山东;尉迟恭,代北;褚遂良,江南不拘出身门第长孙无忌,贵族;马周,门客不拘民族背景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不拘原属敌我魏徵、王珪,建成辅佐文治武功的盛世,后世政治的楷模“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3、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1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开明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2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2)唐与回纥:

①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②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④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三)、民族关系的发展(1)唐与突厥:

①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我国西北地区。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②东突厥: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设立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西突厥:640年,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恢复了丝路的畅通。(二)、经济发展1、原因:(1)(2)(3)2、概况: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2)唐与回纥:(三1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课件14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1)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2)使大量北民南迁,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3)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4)导致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长恨歌》节选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安史之乱马嵬驿之变2、概况: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结束。1、原因:(1)唐玄宗怠于政事,政治腐败;(2)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军备废弛;募兵制的实行。3、影响: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2)藩镇的权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1、藩镇割据:(1)藩镇的形成: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②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四、唐朝后期的衰亡(3)藩镇的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5、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4、黄巢起义:

875~884年的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激化了矛盾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2、宦官专权: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废立1、藩镇割据四、唐朝后期的衰亡3、朋党之争: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玄宗:高力士“每四方进呈,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

决之。”肃宗:

李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代宗:“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

“大家但内里坐

,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程元振、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德宗:霍仙鸣、窦文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5、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2、后周世宗柴荣改革:为统一奠定了基础。(1)自907年唐朝灭亡后的半个多世纪,南北方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扩大和延续。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政权更迭:四、唐朝后期的衰亡五、五代十国

经济:发展生产,鼓励农耕,限制佛教发展。政治:澄清吏治、严惩贪暴不法官吏、禁止地方军将干政。周世宗柴荣2、后周世宗柴荣改革:为统一奠定了基础。(1)自907年唐朝统一——隋唐的统一盛世——唐朝前期危机——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分裂——五代十国局部统一——后周→北宋统一——隋唐的统一盛世——唐朝前期危机——安史之乱19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第6课20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涵盖了自581年隋朝建立到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为止,大约379年的历史,介绍了隋唐盛世及其后的五代十国,旨在探究从治世中探求经验,从动荡割据中寻找教训,以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线,探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因素,探究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因素及教训。教材分析:21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隋朝建立、大运河(开凿目的、时间、三个点、五段、沟通水系、作用)、隋朝开创科举制、隋灭亡原因、唐朝的三位皇帝政绩及两个治世局面,盛世经济及民族交融、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前后共四个课时。学生分析:22教学思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勾勒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发展脉络,以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线探究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归纳经验及教训。重点:隋唐盛世(盛世表现、脉络、成因、影响)难点:隋朝灭亡、唐朝中后期的动荡原因及影响、教训)教学思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勾勒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发展脉络,23导入: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教学过程:大运河“申遗”为啥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挖的国家文物局指出,扬州被确定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其核心理由是:扬州与大运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整治组组长徐亮介绍,从历史沿革上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挖的,之后的隋炀帝全线开凿大运河,也以扬州作为中心城市之一,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扩掘、连接和延伸,这奠定了扬州在整个运河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也让扬州拥有了目前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最复杂的河段。导入: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24元代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元代大运河隋朝大运河25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隋的经济建设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1)时间:589年(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1.广设仓库2.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3.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26涿郡北京江都余杭杭州长安洛口仓淮水长江(海河)浙江(钱塘江)广通渠扬州黄河沁水水洛洛阳洛阳西安西新开凿的大运河河段都城永济渠渠通济邗沟江南河在天然河道和旧运河基础上修建的大运河河段洛阳涿郡余杭渤海东海605年605年608年610年605年开始开凿各段运河的年代(1)时间:公元605年至610年(2)概况:全长2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4)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涿郡北京江都余杭杭州长安洛口仓淮水长江(海河)浙江(钱塘江)27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过度役使民力,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运河的开通,同时又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

---邓小南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28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隋的经济建设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1)时间:589年(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1.广设仓库2.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3.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三)、隋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2、过程:引发大规模起义,李渊趁机起兵。3、结果:(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2)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一、隋唐的统一(一)、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二29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1)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2)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政治。(3)文教方面: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三)、民族关系的发展2、武周政治: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贞观遗风)(二)、经济发展

1、农业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唐三彩1.原因:

(1)北方和西南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2)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拘出身地域长孙无忌,关陇;徐世勣,山东;尉迟恭,代北;褚遂良,江南不拘出身门第长孙无忌,贵族;马周,门客不拘民族背景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不拘原属敌我魏徵、王珪,建成辅佐文治武功的盛世,后世政治的楷模“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3、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30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开明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31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2)唐与回纥:

①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②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④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三)、民族关系的发展(1)唐与突厥:

①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我国西北地区。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②东突厥: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设立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西突厥:640年,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恢复了丝路的畅通。(二)、经济发展1、原因:(1)(2)(3)2、概况: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政治演变(2)唐与回纥:(三3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课件33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1)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2)使大量北民南迁,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3)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4)导致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长恨歌》节选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安史之乱马嵬驿之变2、概况: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结束。1、原因:(1)唐玄宗怠于政事,政治腐败;(2)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军备废弛;募兵制的实行。3、影响: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2)藩镇的权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1、藩镇割据:(1)藩镇的形成: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②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四、唐朝后期的衰亡(3)藩镇的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一、隋唐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5、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