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共16篇)_第1页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共16篇)_第2页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共16篇)_第3页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共16篇)_第4页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共1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7页共47页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共16篇〕篇1: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一、本节课成功之处:1、本节课是课本中的一个《测量旗杆的高度》课题,首先在设计之初就立足于使学生可以较容易完成。所以此课题的学习安排在了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断定方法和性质并且可以综合应用的根底之上。2、这节课有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课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原因之二是提早给学生分好了小组,布置了预习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原因之三,对本班的学生状况熟悉,上课时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3、本节课还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树高;影子在墙上,影子在斜坡上,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学生感兴趣且觉得有用的内容,他们易于承受。通过身边的实例,及他们测量旗杆时的剪影,让他们觉得新颖性及重要性。4、本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如下收获:(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进步了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断定条件和性质解决问题的才能,开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2)学生在分组合作活动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历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进步了学生互相协作的才能。二、纵观本节课,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困惑及缺乏:(1)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较长,假如学期的教学进度允许还可以,假如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还能进展吗?那么如何协调好数学课题学习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呢?(2)交流合作与动手操作的协调不够。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前提下展开交流与合作。但是从详细施行情况看,对于学习根底较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阶段的个别引导有所欠缺,因此这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显得无所事事。(3)老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之中,广泛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合作效果。详细操作活动中,老师应随时把握学生情况,及时指导鼓励学生。三、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理论,拓宽教学思路,更努力的让数学生活化。3、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篇2: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各种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构造,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考虑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展。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泼,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在经历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理解并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拟单一,语言的鼓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篇3: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学生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历,通过主动与教学材料、老师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才能。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是我执教的《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的首要任务。“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根底上,进一步学习对数的认识的。活动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详细做法是:出示画有100块方块的学习计数卡,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动手等操作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10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的兴趣。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是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我乘胜追击,同桌合作,将两人手中所有的方块计数卡合起来,再次数一数有多少块方块。学生的活动是:1个百、2个百、3个百……10个百地活动开了。有的说我手中的是5个百加上你手中的5个百就是10个百,这儿共有1000块。简单的计数卡,通过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而得到的。与一年级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样,只是今天学的数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后,我邀请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学生数,老师将一张张平面的有100个小方块的计数卡贴在黑板上,渐渐地,平面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而再次感受到1000块方块就有这么多。课件出示:从1个小方格变成10个小方块,再10个10个地变成100个,再100个100个地成为了1000个。此时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展了一次明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浸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对1000这个概念的构建是合理的,有效的。“数”方块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考虑方法,初步建立数感,开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实在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将1000数的概念的建立、数数及数的组成、读写法有机整合又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读法与写法为一节课,而我将两课时进展整合。改造、重组后的学习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计数单位“千”的同时,借用计数器,随机介绍了数位、数位顺序,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络和区别,学生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无序的,认识数位顺序的提早为下面的认读做好了铺垫,其作用得以充分表达。本课中,从概念的发生到开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表达,但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间有零的数时没有更深的挖掘教材。篇4: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局部,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局部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开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的。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怎样选择适宜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络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根底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时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兴趣是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篇5: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一样,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展教学的。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稳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p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计算教学看似简单,老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实在到达进步全体学生计算才能的要求。篇6: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一、在活动中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拟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拟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拟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初数1000以内的数,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不同数量的种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组的详细数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动碰到了不少障碍,引起学生的数数_,怎么数呢?有一个一个数地,也有十个十个数地,最多的就是十个十个数地,因为数量比拟多,如何处理这些数出来的种子,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难题,处理好了,也就打破了难点。可真理毕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但比拟后,学生还是比拟愿意承受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再数1000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是想打破重、难点,但由于有了根底,学生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时,这里还浸透着一种数学思想。三数1000以内的数,数数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还要让学生数出一些详细的数来,特别是一些转折点,尤其重要,处理不好,数数这一关可能学生就过不了,如何引出这一内容,假如随意让学生从多少数到多少,学生的数数兴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进展数数接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最起码是在25分钟以上,且参与面非常广,就拿数数活动来说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种子的数数任务,没有小组成员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同样,在各种猜一猜活动中,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是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老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这节课增添了活力。三、充分挖掘教学资。地处农村的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无法为老师提供教具,更不要说学生了,从哪儿寻找资呢?我们自己身边,同时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种子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与如今的时令特别吻合:正值清明时节,农村里有句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于是在课中我将种子搬到了课堂,另外,这里也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获。课中,不少老师为我的创意所感动,课后,纷纷寻问:哪来那么多种,农村的家庭怎么会没有种子,一个人几十粒,很容易就凑齐了我所要的数目。老师惊讶于我的创意,更何况孩子们呢?四、考虑的一些问题。1、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不断培养教学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动:第一次是在数数之前,第二次是想一个一个地数出1000,第三次是在稳固阶段。但多数学生都没猜中,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数,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们脑海中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即数感。如何培养,关靠一节课是不行的,需要立足于平时。2、以百作单位的打破教学中,这一内容花了不少时间,但始终有学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数,他们总认为10个一堆已经够简单的,如何打破,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假如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分成两局部,先放手让学生数出详细的数量,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详细数量,效果可能会好一些。篇7: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那么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那么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那么进展,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成功之处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2、找准知识衔接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起点就是整数乘法,让学生联络前面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络,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很轻松地解决了知识架构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智慧共享、思维碰撞,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脸上也露出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喜悦。缺乏之处1、教学流程的时间把握上,再进展适度调整。2、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与整数乘法竖式的联络,出现了形如12、5×42=的形式。再教设计1、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困生易犯的知识错误,全面细致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2、教学流程改为:主问题导学(5分钟)——交流释疑(10分钟)——归纳总结(5分钟)——当堂检测(25分钟)。篇8: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在课的开场,我让学生进展两道计算练习:561+325=37+25=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稳固了竖式计算中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习既稳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拟高,但遵循的是一样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考虑计算,再同桌交流。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根底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展验算,进一步进步计算正确率。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拟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稳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在习题的练习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拟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展改正。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完成。本节课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究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本节课虽然是计算课,但是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一些,以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篇9: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p:《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局部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根底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根底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时机,从猜测、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进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描绘】1、假设猜测: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测,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老师巡视指导。反应: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根据学生描绘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方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列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方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方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方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方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生:书写。群众订正。假如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应,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生:三角形的底和高。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师:(课件展示题目)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评析】“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表达“观念更新,根底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1、打破传统教学形式,思路独特新颖。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开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开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拟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开展。老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老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考虑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老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测、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浸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络,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根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理论潜力和合作精神。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老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用心主动地参与和讨论、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表达了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老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老师。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篇10: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背景分析^p]数学是人类礼貌的结晶,数学的构造、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表达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络在一齐,这在必须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表达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资料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资料,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历,在此根底上透过观察、绘画图形,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识别、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开展空间观念,[教学目的]1、透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潜力、动手操作潜力和用数学进展交流的潜力。4、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络。[教学重、难点]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必须的感性认识。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感受美。〔上课一开场,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师:小朋友们,这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颖呀。得意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快乐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生:漂亮。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明白它们的样貌和名字吗?生:想。二、动手操作,诱导美。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生独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师:小朋友们,此刻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貌的呢?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师:哦!你明白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貌的图形是正方形呢?生:四四方方的。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生:〔根据老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知名称,加强记忆〕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生:〔第二次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明白吗?生:圆形。师:对了,像这样貌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先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齐来认一认吧。生:〔根据老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知名称,加强记忆〕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第三次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此刻暂时球没有方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方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生:〔根据老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老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DD三角形。师总结:我们这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日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三、合作交流,寻找美。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DD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老师巡视指导〕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生:〔争着抢着说,老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老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四、游戏稳固,创造美。〔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展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五、课堂小结,表达美。师:这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师:这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DD以美激趣。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搞笑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透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后让学生透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二、回归生活DD以美促智。“平面图形”这局部知识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理论中具有必须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三、用心评价DD以美育德。老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消费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篇1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认识角》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考虑,激发求知欲望,开展思维,及时反应教学信息,进步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潜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根底。老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缺乏,如提问方式单一、资料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那么是不敢或不愿答复下列问题,或不能、不擅长答复下列问题。有些老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案例】某老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络,配合老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拟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好处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之后学生争论起来。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泼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老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表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老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表达,进步课堂的参与度。不想老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老师的设问假如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老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根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老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篇12: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务必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展调查、搜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绘和分析^p,并以此为根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消费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历出发,灵敏选取素材进展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展分析^p。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但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样办请小组讨论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展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明白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刚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分析^p: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展教学。案例中,老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但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展统计活动的需要,务必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透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用心主动地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老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敏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展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明白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根底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气氛,为学生带给畅所欲言的时机,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老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买什么好呢”、“怎样办”,让学生在这种简单、自由的气氛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气氛浓重,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老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老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那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老师把握时机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那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展探究、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严密联络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好处和价值。这些都充分表达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老师教学的重要根据,但绝不是老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开展出发,让学生学有好处、有价值的数学。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老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究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篇1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老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时机,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进步。理论证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局部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证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涂黄色油漆的面积:[v65-10w×40+65×40+40×40]×2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涂红色油漆的面积:65×40×2+40×3×40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而另一种状况那么是——涂黄色油漆的面积:[65×40+v65+10w×40+40×40]×2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涂红色油漆的面积:v65+10w×40×2+40×3×40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一样,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展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异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那么可以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常状况下这几个量〔条件〕的取值在图中可以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消费生误解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透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学生甲:假如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就应把“65厘米”字样标在2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局部是10厘米,而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局部那么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师:既然同学们对题图中数值的读取存在分歧,此刻我就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把题图理解成是由实际的颁奖台按必须的比例缩小而构成的,这就要有一个缩小的“尺子”,我们把它称之为“比例尺”,而在同一个图中,图上间隔与实际间隔的比是必须的,那么同学们就来求一下列图中有关线段在不同取值状况下的这个“比”如何?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拟,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课后反思】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并非“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好处”的。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3、透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浸透,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4、达成了培养学生构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回忆此例的教学,我认为老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正如上面的这个问题,假如我只是告诉学生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认识不清的学生只要照做就可以了,那么仍会有学生感到不解,甚至还可能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一头雾水。因此,为实现精细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明确:学生一个问题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机,教给学生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参与探究,以实在施行精细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与数学素养。【相关阅读】篇14: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生疏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那么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进步老师的教学程度,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齐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一、案例的概念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拟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好处,它比拟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详细的教学情节,向人们带给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讨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必须的分析^p和反思,从中表达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比方:“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老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好处,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好处,透过几个一样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老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老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答复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p了改善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p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开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展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p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开展学生的语言。刚刚,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拟: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必须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那么是对已经进展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展分析^p,分析^p它表达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p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展描绘,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取的记录。接下来,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三、案例的撰写要求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p。当然,这不是固定的形式。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资料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稳固的设计觉得比拟有新意,此刻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取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详细,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详细、写清楚,大家可以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3、分析^p,即反思或评析。提醒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表达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缺乏。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缺乏,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理论的根底上,作分析^p,为理论寻找理论的根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内含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p案例所表达的理念。在撰写时要注意: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3、在撰写案例分析^p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资料,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必须的看法和分析^p。是在记叙根底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提醒事件的好处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提醒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四、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1、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理论严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善和指导今后的教学理论。2、梳理、记录分析^p自己的教学,进步教育教学潜力和程度。案例不仅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篇15: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一、“解题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将“解题反思”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学生在进展解题时,不会受到解题思路的约束,将问题中的数学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思想联络在一起,创造出新的问题,不断地更新学生自身对知识构造的认识,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有利于进步学生的学习效率将“解题反思”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利于进步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而无视了学生的学以为讲得多就会进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率,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当中,学生就可以得高分了,但结果恰恰相反,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在学习时也学的很吃力。“解题反思”的应用,是学生在对问题进展考虑时,可以将总结出同类体的解题思路,进而到达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效率的进步起宏大的推动作用。〔三〕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构造将“解题反思”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构造。通过“解题反思”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对数学知识进展扩展研究,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知识构造的系统性。在“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问题的联络才能以及对知识点的拓展才能,从而形成了系统的认知构造。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才能〔一〕对解题过程和结论进展反思对问题进展错误解答的原因就是学生对问题解读的不够深入,对知识概念模糊,加上考虑问题不是很全面等。此外,初中生的身心开展还不够成熟,对于处理问题来说很难做到一次性处理得当的效果,因此,想要保障解题的准确性,就要在解题之后对解题过程进展详细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