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精选14篇)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1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填空题:

5.依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像,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头人才兴盛,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意,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生疏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谢,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方,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行长治久安。

c.其次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简单,守天下难的道理。

d.其次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缘由是忽视了人民的力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观察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真。”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服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宗:

魏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2.d3.a4.b5.略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7.a8.a9.b10.c(这并不是要说明的观点)11.c12.c13.a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知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怪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经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辩,您经常左右犯难不能如意。

16.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2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终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方论证的方法。

3.把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熟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日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闻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闻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看法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同学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生疏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老师提名同学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解释及工具书,把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急。谦冲:虚心。自牧:独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老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其次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老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同学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同学口头分析本段内容,老师引导补充。

老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亮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方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阅历。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阅历,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由于创业之难虽平凡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尽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详细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宠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浪费;“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虚心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傲慢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傲慢;“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忧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看法,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心情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同学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同学争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擅长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进展,人民生活渐渐富有,.日渐安定。在此状况下,唐太宗慢慢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觉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方论证

比方论证是谈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珍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老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同学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详细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3

一.学习要点

1.、写作背景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闻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与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识,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接受,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看法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实行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接受,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方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其次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阅历,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详细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方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方及比方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力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颦蹙移时,乃曰:"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A.称得丹砂之妙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输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焦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②昏耄伛偻()

A.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A.喜爱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爱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爱道术的人受到他哄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爱道术的人受到他哄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许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告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哄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当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特别艳羡他,以至于运输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兴奋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观察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抓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渐渐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愿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爱道术的人受到他哄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感悟人生

高一(7)班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受,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一般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洁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特别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缘由。

"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行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气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抱负。母鸡的抱负是一把米糠;海燕的抱负是飞越重洋;昙花的抱负是短暂一现;海棠的抱负是四季开放。抱负是美妙的。什么时候建立了抱负,什么时候就开头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理想,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抱负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抱负,就是为了抱负的生活。但抱负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气的源泉、才智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抱负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宏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伴侣,假如你有宏大的抱负,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莫非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依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抱负","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倾听彪炳史册者的足音,触摸名人伟人的人生历程,回望自己走过的脚印     ,乃至品尝一般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与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请以感悟"志(或力、或志与力)"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4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

1、学习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乐观意义;

3.把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识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闻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接受,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常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特别欣赏,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解题

同学读解释。老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闻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看法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接受,使太宗避开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熟悉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生疏的字词则边读边看解释或查阅词典。

其次次:朗读,提名同学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解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老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详细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老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同学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同学自由朗读。

3、思索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方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方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方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假如“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经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方。

其次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全部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缘由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尽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剧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假如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晰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浪费;“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傲慢;“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终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的政治抱负,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乐观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经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擅长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进展,人民生活渐渐富有,加上对外战斗年年成功,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慢慢骄奢,慢慢忘本,特殊是慢慢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慢慢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看法。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视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遗忘“以民为本”)、“忘危”(即遗忘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同学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尝语言

1、思索: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是初唐时出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许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出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方。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制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代更显得难能珍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专心品尝。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超群的劝告方法和乐观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把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好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5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把握文中把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观赏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把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及疏的有关学问。此处留意要突出介绍直言诤谏的士气和胆识。

2.吟咏、品读课文

A老师范读,要留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同学对文章的爱好。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解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精确     ,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其次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同学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和同学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学问解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解释说明。

或者让同学找出他们认犯难懂的词语、句子,老师赐予解释。

3.文言学问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长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6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肯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肯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肯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盼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行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把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退浪费,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密,堵塞水的源头却盼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全部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许多,能够贯彻究竟的也许很少。莫非夺取天下简单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需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高傲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高傲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恐吓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

假如真的能够作到:观察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当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静;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虚心加强道德修养;唯恐自己傲慢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由于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散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挡   ,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看法;担忧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由于偏爱而赐予不恰当的奖赏;惩处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由于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看法接受它,那些有才智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英勇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7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资料: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说:一个胜利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宏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训练,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顺、正直和善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行言。”

长孙氏.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特别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顺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别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担心,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最终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非常尊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示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整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一般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特别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时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靠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用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非常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始终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由于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非常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别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非常信任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力量。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许多武将慢慢开头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果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保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示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损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安全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害。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需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需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白状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爱好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简单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愿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挡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行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肯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白原由,也不说什么,只静静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惊讶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灵。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非常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将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给,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由于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情愿听从她的支配。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由于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到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当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情愿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能,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情愿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假如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假如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加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原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状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知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非常重视,她赞扬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犯难得,陛下不行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赞扬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舞,更加尽忠尽力,常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由于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开了很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究竟,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恳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一直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由于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最终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叮嘱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恳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概非常宏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仰慕,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8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需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需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浪费,二戒傲慢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由于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状况?

答:由于“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一般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反复提示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由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需如此。假如“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晰,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到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方而深化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楚,结构缜密。并运用比方、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概充足,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侈,“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见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动身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疗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9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把握文中把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观赏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把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及疏的有关学问。此处留意要突出介绍直言诤谏的士气和胆识。

2.吟咏、品读课文

A老师范读,要留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同学对文章的爱好。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解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精确     ,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其次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同学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和同学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学问解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解释说明。

或者让同学找出他们认犯难懂的词语、句子,老师赐予解释。

3.文言学问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长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10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力量训练

一.学习要点

1.、写作背景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闻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与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识,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接受,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看法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实行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接受,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方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其次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阅历,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详细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方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方及比方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力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愿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谈》)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得丹砂之妙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输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焦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②昏耄伛偻()

a.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a.喜爱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爱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爱道术的人受到他哄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爱道术的人受到他哄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许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告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哄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当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特别艳羡他,以至于运输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兴奋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观察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抓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渐渐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愿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爱道术的人受到他哄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感悟人生

高一(7)班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受,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一般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洁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特别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缘由。

'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行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气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抱负。母鸡的抱负是一把米糠;海燕的抱负是飞越重洋;昙花的抱负是短暂一现;海棠的抱负是四季开放。抱负是美妙的。什么时候建立了抱负,什么时候就开头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理想,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抱负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抱负,就是为了抱负的生活。但抱负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气的源泉、才智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抱负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宏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伴侣,假如你有宏大的抱负,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莫非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依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抱负','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倾听彪炳史册者的足音,触摸名人伟人的人生历程,回望自己走过的脚印     ,乃至品尝一般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与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请以感悟'志(或力、或志与力)'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11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把握文中把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观赏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把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及疏的有关学问。此处留意要突出介绍直言诤谏的士气和胆识。

2.吟咏、品读课文

A老师范读,要留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同学对文章的爱好。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解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精确     ,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其次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同学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和同学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学问解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解释说明。

或者让同学找出他们认犯难懂的词语、句子,老师赐予解释。

3.文言学问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长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12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肯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肯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肯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盼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行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