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7 节肢动物 36课件_第1页
寄生虫 7 节肢动物 36课件_第2页
寄生虫 7 节肢动物 36课件_第3页
寄生虫 7 节肢动物 36课件_第4页
寄生虫 7 节肢动物 36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蜱螨与昆虫病第一节蜱螨与昆虫概述一节肢动物形态特征二节肢动物生活史三节肢动物分类节肢动物(Arthropoda)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占已知120多万种动物的87%左右,大多数营自由生活,只有少数危害动物而营寄生生活或作为生物传播媒介传播疾病。蜱螨和昆虫是指蛛形纲蜱螨目和昆虫纲中能够致病或传播疾病的一类节肢动物。一、节肢动物形态特征虫体左右对称,躯体和附肢(如足、触角、触须等)既分节,又是对称结构;体表由几丁质(高分子含氮多糖)及其他无机盐沉着而成,称为外骨骼,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及防止水分蒸发的功能,与内壁所附肌肉共同完成动作。当虫体发育中体形变大时则必须蜕去旧表皮而产生新的表皮,这一过程称为蜕皮。蛛形纲形态特点身体分节不明显或融为一体,全无分节。体表有几丁质硬板(外骨骼)。虫体分为躯体部和颚体(假头)部,无真正的头。眼有或无。无翅,无触角,假头上有螯肢和须肢;有成对分节附肢——成虫、若虫4对,幼虫3对。肛门多位于躯体腹面后部。生殖孔位腹面,位置因种而异。靠气门呼吸(或无气门)。分为蜱、螨。蜱螨(二)昆虫纲主要特征是身体明显分头、胸、腹三部。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腹部无附肢。1.头部有眼、触角和口器。复眼1对.有的亦为单眼。触角在头部前面两侧。口器是采集器官.由于采集方式不同,形态构造亦不相同,主要有咀嚼式、刺吸式、刮舐式、舐吸式及刮吸式5种。2.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胸节的腹面均有分节的足l对,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的中胸和后胸的背侧各有翅1对,称为前翅和后翅。双翅目昆虫的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有些昆虫翅则完全退化,如虱、蚤等。昆虫纲形态特点体分为头、胸和腹3部分,并具有1对触角和3对足有翅或无翅。五种口器类型:咀嚼式——毛虱刺吸式——蚊、蠓、蚋、吸血蝇刮舐式——虻舐吸式——家蝇、绿蝇、虱蝇刮吸式——螫蝇、角蝇等腹部末端的附肢转变为外生殖器。二侧对称。♀♂异体。附肢分节。用气管呼吸。二、节肢动物生活史

蛛形纲的虫体为卵生,从卵孵出的幼虫,经若干次蜕皮变为若虫,再经过蜕皮变为成虫,其间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基本相似。若虫和成虫在形态上相同,只是体形小和性器官尚未成熟。

昆虫纲的昆虫多为卵生,极步数为卵胎生。发育具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与生活习性都不同的阶段,这一类称为完全变态;另一类无蛹期,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都有变态和蜕皮现象。节肢动物门与兽医有关的主要有5个纲:百足虫纲千足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后气门亚目(蜱亚目):硬蜱科、软蜱科、纳蜱科。无气门亚目(疥螨亚目):疥螨科、痒螨科、肉食螨科中(气)门亚目(革螨亚目):刺皮螨科、鼻刺螨科前气门亚目(恙螨亚目):蠕形螨科、恙螨科、跗线螨科昆虫纲双翅目:蚊、蠓、蚋、毛蠓、虻、狂蝇、胃蝇、皮蝇、丽蝇、蝇、虱蝇、麻蝇科虱目血虱亚目:颚虱科、血虱科食毛亚目:长角羽虱科、短角羽虱科、毛虱科蚤目:角叶科、蚤科、蠕形蚤科半翅目:臭虫三、节肢动物分类

1.直接危害1)骚扰和吸血:如蚊、虱等。2)过敏反应:如尘螨可引起哮喘、鼻炎。4)寄生:如疥螨寄生于皮肤中,引起疥疮。三、节肢动物对宿主的危害

蚊叮刺吸血疥螨寄生于人体表皮内挖隧道2.间接危害:主要是传播疾病。传播媒介: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低等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例如,蚊子在人之间传播疟原虫,蜱在牛之间传播梨形虫等。梨形虫蜱第二节多种动物共患蜱螨与昆虫病一硬蜱二软蜱三疥螨病四痒螨病五吸血昆虫病原形态构造呈红褐色,背腹扁平,背面有几丁质的盾板,眼1对或缺,气门板1对。吸饱血后膨胀如赤豆或蓖麻籽大,头、胸、腹融合,不易分辨。虫体分假头和体部。

假头位于前端,由假头基和口器组成,口器由1对须肢、1对螯肢和1个口下板组成。假头基的形状因种属不同而异。须肢位于假头基前方两侧,分为4节。螯肢位于须肢之间,可从背面看到,是切割宿主皮肤的器官。口下板位于螯肢的腹面,与螯肢合拢为口腔。在腹面有呈纵列的逆齿,在吸血时有穿刺与附着的作用。躯体体部由盾板、缘垛、眼、足、生殖孔、气门板、肛沟、腹板等组成。盾板在虫体背面,雄虫盾板几乎覆盖整个背面,雌虫仅覆盖背面的前方,盾板有点窝状刻点。多数硬蜱在盾板或躯体后缘具有方块形的缘垛,通常11块,正中的1块有时较大,色淡而明亮,称为中垛。蜱

观口下板螯肢须肢假头基眼缘垛硬蜱形态结构蜱

腹面

观生殖孔气门肛门肛侧板各期蜱基本形态硬蜱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口孔→咽→食道→中肠→后肠→直肠→肛门。马氏管及唾液腺。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雌虫: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金氏腺。雄虫:睾丸→输精管→贮精囊→雄性生殖孔。副性腺。呼吸系统:由沿躯体侧部分布的气管构成,经气门(孔)与外界相通,进行气体交换和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神经系统:蜱类有发达的感觉器官;感毛,眼,哈氏器和须肢器等。生活史

根据硬蜱更换宿主次数和蜕皮场所可分为三种类型:1、一宿主蜱:如微小牛蜱。一宿主蜱的生活史各期均在1个宿主体上完成。2、二宿主蜱:如残缘璃眼蜱二宿主蜱整个发育在2个宿主体上完成,即幼蜱在宿主体上吸血并蜕皮变为若蜱,若蜱吸饱血后落地,蜕皮变为成蜱后,再侵袭第2个宿主吸血。3、三宿主蜱:如硬蜱属、血蜱属的所有种和扇头蜱属、革蜱属中的多数种及璃眼蜱属中的个别种。三宿主蜱种类最多,2次蜕皮在地面上完成,而3个吸血期更换3个宿主,即幼蜱在第1宿主体上饱血后,落地蜕皮变为若蜱,若蜱再侵袭第2宿主,饱血后落地蜕皮变为成蜱,成蜱再侵袭第3宿主吸血,如长角血蜱、草原革蜱等。硬蜱的发育史类型三宿主蜱二宿主蜱一宿主蜱发育时间

幼蜱吸血时间需2~6d,若蜱需2~8d,成蜱需6~20d。硬蜱生活史的长短主要受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1个生活周期为3~12个月,环境条件不利时出现滞育现象,生活周期延长。生物学特性

侵袭动物大多数寄生于哺乳动物,少数寄生于鸟类和爬虫类,个别寄生于两栖类。

繁殖力硬蜱产卵数量因种而异,一般产卵为几千个。

寿命成蜱在饥饿状态下可活1年,饱血后的雄蜱可活1个月左右,而雌蜱产完卵后1~2周死亡。幼蜱和若蜱一般只能活2一4个月。

抵抗力硬蜱可在栖息场所或宿主体上越冬,越冬的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有的以某一虫期越冬,硬蜱具有很强的耐饥饿能力。

地理分布蜱的分布与气候、地势、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关,各种蜱均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区。

季节动态硬蜱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四季变化明显的地区,多数在温暖季节活动。主要危害

硬蜱可以寄生于多种动物,亦可侵袭人。

直接危害是吸食血液,并且吸食量很大,雌虫饱食后体重可增加50~250倍。大量寄生时可引起动物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皮毛质量降低及产乳量下降等。由于叮咬使宿主皮肤产生水肿、出血、急性炎性反应。蜱的唾腺能分泌毒素,使动物产生厌食,体重减轻和代谢障碍。某些种的雌蜱唾腺可泌一种神经毒素,它抑制肌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造成运动神经传导障碍,引起急性上行性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蜱的主要危害是作为生物媒介传播疾病,已知可传播83种病毒、15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许多是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热、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鼠疫、野兔热、布鲁氏菌病、牛羊梨形虫病等。对动物危害严重的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必须依赖硬蜱传播。

狗狗耳朵被蜱虫叮咬正在吸血的牛蜱正在人大腿上吸血的一只雌性硬蜱。正在人大腿上吸血的一只全沟硬蜱。血红扇头蜱二棘血蜱草原革蜱全沟硬蜱残缘璃眼蜱微小牛蜱防制措施因地制宜采取综台性防治措施,以人工捕捉或用杀虫剂灭蜱。

动物体灭蜱在蜱活动季节,每天刷拭动物体,发现蜱时使蜱体与皮肤垂直拔出,集中杀死。药物灭蜱可选用2%敌百虫、0.2%马拉硫磷、0.2%辛硫磷、0.2%杀螟松、0.2%害虫敌、0.25%倍硫磷,大动物每头500ml,小动物每头200ml,每隔3周向动物体表喷洒1次。还可用0.1%马拉硫磷、0.1%辛硫磷、0.05%毒死蜱、0.05%地亚农等药浴。在寒冷季节可向动物体涂洒3%马拉硫磷、2%害虫敌或5%西维因粉剂,大动物每头50~80g,中、小动物每头20~30g,每隔10d涂洒一次。其他治疗螨病的药物,对蜱多有杀灭作用。杀虫剂要几种轮换使用,以免发生抗药性。

圈舍灭蜱对圈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等小孔和缝隙撒克辽林或杀蜱药剂,堵塞后用石灰乳粉刷。也可用0.05%-0.1%溴氰菊酯(倍特),1%-2%马拉硫磷,1%-2%倍硫磷喷洒。

自然界灭蜱改变有利于蜱生长的自然环境,如翻耕牧地,清除杂草、灌木丛,在严格监督下烧荒等。有条件时还可对蜱孳生场所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如50%马拉硫磷乳油0.4-0.75ml/m2,或90%原油0.05~0.2g/m2。软蜱是指软蜱科的蜱,与动物医学有关的有锐缘蜱属(Argas)和钝缘蜱属(Ornithodoros)。二软蜱病原形态构造

虫体扁平,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前端较窄。与硬蜱的主要区别是假头在前部腹面头窝内,从背面不易见到,无孔区;须肢为圆柱状;口下板不发达,其上的齿较小;躯体体表为革质表皮并有皱襞;背面无盾板,腹面无腹板;大多数无眼;足基节无距。雌蜱与雄蜱的主要区别在生殖孔,前者呈横沟状,后者呈半月状。幼蜱和若蜱的形态与成蜱相似,但未形成生殖孔。幼蜱有3对足。硬蜱与软蜱形态比较项目软蜱硬蜱盾板背面无盾板背面有盾板腹板无几丁质大多有腹板假头隐于虫体前端腹面,背面不能见到,假头小,近方形假头凸出于虫体前端,背面可见,假头大,多形态口下板不发达,齿小发达吸血时间时间短,夜间吸血吸血时间长,白天吸血产卵多次一生产一次卵体壁软硬生活史发育过程生活史包括卵、幼蜱、若蜱和成蜱4个阶段。大多数软蜱属于多宿主蜱。卵孵化出幼蜱,经吸血后蜕皮变为若蜱,若蜱阶段有1~8期,由最后若蜱期变为成蜱。发育时间整个发育过程需要1~2个月。寿命5~7年.甚至可达15-25年。生物学特性

侵袭动物主要为鸡,以及其他动物。

繁殖力软蜱一生多次产卵,每次产50~300个,一生可产1000余个。

寿命软蜱具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如拉合尔钝缘蜱的3期若蜱和成蜱可耐饥5-10年。软蜱具有很长的存活期,一般寿命为5~7年,甚至15-25年。软蜱对干燥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发育特性若蜱变态期的次数和各期发育时间,主要取决于宿主的种类、吸血时间和饱血程度。幼蜱和若蜱各期必须吸食足够量的血液后才能蜕皮,然后进行下一次变态。成蜱必须吸血后才能产卵。侵袭特性软蜱吸血时问较短,只在吸血时才到动物体上。吸血多在夜间,日天隐伏在圈舍隐蔽处。季节动态软蜱在温暖季节活动和产卵。寒冷季节雌蜱卵巢内的卵细胞不能成熟。主要危害软蜱吸血后可使宿主消瘦、贫血、生产能力下降,软蜱性麻痹,甚至死亡。波斯锐缘蜱是鸡立克次体和鸡螺旋体的传播媒介,也可传播羊泰勒虫病、无浆体病、马脑脊髓炎、布鲁氏菌病和野兔热等。防治措施参见硬蜱防制。鸡舍灭蜱要注意安全,可用敌敌畏块状烟剂熏杀,用量为0.5g/m3,熏后关闭门窗1-2h,然后通风排烟。敌敌畏块状烟剂为氮酸钾20%、硫酸铵(化肥)15%、敌敌畏20%、白陶土(或黄土)25%、细锯末(干)20%,研细混匀,压制成块备用。国外将苏云金杆菌的制剂——内晶菌灵,涂洒于体表,能使蜱死亡率达70%~90%。三疥螨疥螨病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疥螨寄生于动物皮肤内所引起的皮肤病。又称为“癞”。主要特征为剧痒,脱毛、皮炎、高度传染性等。病原形态构造

认为只有人疥螨1个种,但可分为不同的亚种(变种),之间形态极其相似,但在生物学和致病性上有差异。各亚种的命名以宿主名称命名,主要有马疥螨、牛疥螨、猪疥螨、山羊疥螨、绵羊疥螨、兔疥螨、犬疥螨、驼疥螨等。其宿主特异性并不十分严格。三疥螨形态特征:虫体微黄色,大小为0.2~0.5mm。呈龟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口器呈蹄铁形,为咀嚼式;肢粗而短,第3、4对不突出体缘。雄虫的第1、2、4对肢末端有吸盘,第3对肢末端有刚毛。雌虫第1、2对肢端有吸盘,第3、4对肢有刚毛。吸盘柄长,不分节。寄生部位:宿主的真皮层内,挖凿隧道,引起患畜剧烈的痒觉和各种类型的皮肤炎症。生活史发育过程疥螨属于不完全变态,其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雄螨有1个若虫期,雌螨有2个若虫期。雌螨与雄螨交配后,雌螨在宿主表皮内挖掘隧道,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并在此发育和繁殖。隧道每隔一段距离,即有小孔与外界相通,以进人空气和幼虫出人的通道。雌虫一生可产卵40~50个,卵孵化出幼虫,幼虫蜕皮变为若虫,再蜕皮变为成虫。

发育时间每个阶段发育期为3-8d,完成1代发育需要8-22d,平均为15d。成虫寿命雄虫交配后不久死亡。雌虫产卵期为4-5周,产完卵后的寿命为4-5周。

流行病学感染来源羊、猪、牛、骆驼、马、犬、猫、兔等哺乳动物,尤以山羊和猪多发。传播方式通过动物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物品及工作人员间接接触传播。发病诱因动物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皮肤卫生状况不良时容易发病。尤其在秋末以后,毛长而密,阳光直射动物时间减少,皮温恒定.湿度增高,有利于螨的生长繁殖。夏季少发。流行病学

繁殖力雌虫产卵数量虽然较少,但发育速度很快,在适宜的条件下l-3周即可完成1个世代。条件不利时停止繁殖,但长期不死,常为疾病复发的原因。

抵抗力螨在宿主体上遇到不利条件时可进人体眠状态,休眠期长达5-6个月,此时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离开宿主后可生存2~3周,并保持侵袭力。

季节动态秋冬季节,尤其是阴雨天气,蔓延最快,发病强烈。

年龄动态幼龄动物易患螨病且病情较重,成年动物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往往成为感染来源。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疥螨多寄生于皮肤薄、被毛短而稀少的部位。各种动物的寄生部位有所不同,山羊主要发生于口周围、眼圈、鼻粱和耳根部,可蔓延到全身。绵羊主要在头部,亦可扩大到全身。猪一般起始于头部,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牛主要在面都、颈部、背部、尾根,严重时可扩大至全身。兔多在头部和脚爪部。马可遍及全身。螨直接刺激动物体,以及分泌有毒物质刺激神经末梢,使皮肤发生剧痒。当动物进入温暖圈舍或运动后皮温增高时,痒觉更加剧烈。动物擦痒或啃咬患处,使局部损伤、发炎、形成水泡和结节,局部皮肤增厚和脱毛。局部损伤感染后成为脓疱,水泡和脓疱破溃,流出渗出液和脓汁,干涸后形成黄色痴皮。病情继续发展,破坏毛囊和汗腺,表皮角质化,结缔组织增生,皮肤变厚,失去弹性,形成皱褶和龟裂。脱毛处不利于螨的生长发育,便逐渐向四周扩散,使病变不断扩大,甚至蔓延全身。动物表现烦躁不安,影响采食、休息和消化机能。冬季发生脱毛,体温放散,使脂肪大量消耗,逐渐消瘦,甚至衰竭死亡。潜伏期2~4周,病程可持续2~4个月。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皮肤刮下物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注意与以下类症相鉴别:虱和毛虱寄生时,皮肤病变不如疥螨病严重,眼观检查体表可发现虱或毛虱。秃毛癣时为界限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覆盖易剥落的浅灰色于痂,痒觉不明显,应肤刮下物检查可有真菌。湿疹无传染性,在温暖环境中痒觉不加剧。过敏性皮炎无传染性,病变从丘疹开始,以后形成散在的小干痴和圆形秃毛斑。羊口、鼻、耳等皮薄毛少部位出现病变,可蔓延至全身牛主要在面、颈、背、尾根部,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患猪剧痒,尤于皮温增高时更甚,表现到处擦痒或啃咬诱发皮炎,母猪背部皮肤出现小丘疹样变化,皮肤发痒皮肤损伤,形成水泡、脓疱和结节,水泡破裂后的结痂尾根下皮肤感染、出血,皮肤粗糙、结痂、增厚变硬耳及耳根部形成较厚的黄色、灰白色痂皮,并发生龟裂皮肤脱毛、表皮角化,多处皮肤出血、增厚与起皱蔓延至全身时表现烦躁,厌食,消瘦,甚至衰竭死亡潜伏期2-4周,病程2-4月(夏季螨多躲于耳廓等毛密处)治疗

牛羊可选用双甲脒(特敌克),每千克体重500mg,涂擦、药浴或喷淋。溴氰菊酯(倍特),每千克体重500rng,喷淋或药浴。二嗪哝(螨净),每千克体重250mg,喷淋或药浴。巴胺磷,每千克体重200mg,药浴。辛硫磷,每千克体重500mg,药浴。3%敌百虫溶液患部涂擦.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2mg,皮下注射。猪除用上述外用药外,还可选用伊维菌素或爱比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3mg,1次皮下注射。多拉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3mg.1次肌肉注射。对猪要反复用药才能治愈。患病动物较多时,应先进行少数动物试验,然后再大批使用.涂擦给药时.每次涂药面积不应超过体表面积的l/3,以免中毒。多数杀螨药对卵的作用较差,故应间隔5~7d重复用药。

防制措施螨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发病后再治疗,往往损失很大。定期进行动物体检查和灭螨,流行区的群养动物,无论是否发病,均要定期用药。圈舍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动物群密度适宜;引进动物要进行严格检查,疑似动物应及早确诊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圈舍及用具用杀螨剂处理;螨病羊毛妥善放置和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防止通过饲养人员或用具间接传播。

四痒螨痒螨病是由痒螨科痒螨属的痒螨寄生于动物皮肤表面引起的疾病。又称为“癞”。主要特征为剧痒和高度传染性。

病原形态构造认为只有马痒螨1个种,寄生其他动物的为其变种。主要有牛痒螨、水牛痒螨、绵羊痒螨、山羊痒螨、兔痒螨等。痒螨,大小为0.5-0.8mm。椭圆形,口器呈长圆锥状,为刺吸式;4对肢均突出虫体边缘。雌虫第1、2、4对肢末端有吸盘。雄虫第1、2、3对肢的末端有吸盘,腹面后部有1对交台吸盘,尾端有2个尾突,其上各有5根刚毛。生活史痒螨以患部渗出物和淋巴液为营养。发育过程与疥螨相似。雌螨采食1~2d后开始产卵,一生约产卵40个。条件适宜时,整个发育需10-12d,条件不利时可转人5~6个月的休眠期,以增加对外界的抵抗力。寿命约42d。

流行病学

与疥螨病相似。主要症状

痒螨寄生于动物体表被毛长而稠密处。多发于绵羊和牛、水牛,其他哺乳动物均可发生。症状与疥螨病相似,但患部渗出物多,脱毛更加明显。绵羊多发生于背部、臀部,以后蔓延体侧至全身,严重时全身被毛脱光,可引起大批死亡。牛先发生于颈部、肩和垂肉,重者波及全身。水牛多发生于角根、背部、腹侧及臀部,严重时可波及其他部位。体表痂皮薄、干燥,表面平整,一端微翘,另一端紧贴皮肤,揭开后可见痒螨。兔主要发生于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表现耳分泌物增多.干涸结痴,耳变形下垂,剧痒,经常频频摇头。诊断要点同疥螨病。治疗同疥螨病。防制措施同疥螨病。吸血昆虫是指双翅目的一大类昆虫,包括虻科、蚊科、蠓科、蚋科等。六吸血昆虫虻[méng]科虫体粗壮,体长10~30mm。颜色随种类不同而异,常呈灰色或黄色。头部大,呈半球形。复眼大,雄虫两眼近,雌虫两眼分离,中间形成额带。触角短,分3节,末端有4~5个环节。胸部3节,有翅1对,足3对。翅透明,翅脉复杂,中央有六角形中室。口器为刮舐式。蚊科

体狭长,5~9mm。头部略呈球形,1对复眼。细长的触角1对。头下方有1个细长的喙,口器为刺吸式。腹细长有8节,后两节衍生为生殖器。我国记载的蚊有300余种,隶属于3个亚科14个属,主要是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蠓[měng]科微小黑色虫体,1~3mm。头部近于球形,复眼1对。触角细长。由13~15节组成。胸部稍隆起,翅短而宽且末端钝圆,多具有翅斑。足3对,中足较长,后足较粗。腹部10节,各节上均有毛。雌性尾端有l对圆形尾鋏.雄性尾端外生殖器明显。口器为刺吸式。蠓种类极多,全世界已知有4000种左右,隶属于90个属,而有吸血习性叮咬动物和人的主要是库蠓属、细蠓属、拉蠓属等。蚋[ruì]科为小型吸血昆虫,黑色,粗短,背驼,翅宽。成蚋体长2~5mm。头部半球形,复眼发达。触角短,由9~11节组成。胸背隆起,翅1对,宽阔透明。足短粗。腹部11节.最后1~3节转化为外生殖器。口器为刺吸式。我国记载有50余种,隶属于14个属,主要有蚋属、原蚋属、维蚋属、真蚋属等。生活史雌虻吸血,雄虻不吸血。发育属完全变态。雌蝇在植物叶上产卵4次,1次产500~600个。一般6~7d孵出幼虫,幼虫落人浅水中或湿土中生活,杂食性,幼虫生活期较长,数月至1年,其间蜕皮6~8次。越冬后翌年5~6月份化为蛹,蛹期15d.最后羽化为成蝇。

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发育属完全变态。雌蚊吸血后产卵,每次产数十至数百个于水中,4~8d孵出幼虫(孑孓jiéjué),呼吸时浮出水面,经3次蜕皮变为蛹,1-3d羽化为成蚊。

常见蚊虫发育过程蠓属于完全变态。因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环境产卵,如缓流的溪沟、稻田和粪便等。雌蠓吸血后2周左右产卵,每次产50~100个,经3-6d孵出幼虫,生活于水中或潮湿的堆肥中,经3~5周至5个月化为蛹,一般3~5d羽化为成虫。在无风温暖的晴天,多在近水的田野成群活动,以日出前和日落后常见,交配后寻找人和动物吸血。成螺寿命约1个月左右,每年可繁殖2代,以第4龄幼虫或卵越冬。主要危害直接危害是侵袭动物吸血时注入毒素,使局部肿胀痛痒,甚至流血和炎症,影响采食和休息。间接危害是吸血昆虫能传播多种细菌、病毒、原虫和蠕虫病,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索。防制措施主要用化学药物杀虫。有合成菊酯、生物菊酯、苄菊酯等,有机磷类及其他杀虫剂。吸血昆虫传播的主要疾病(见书上表9-1)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第三节反刍动物昆虫病一牛皮蝇蛆病二羊鼻蝇蛆病

一牛皮蝇蛆病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科皮蝇属的皮蝇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引起的疾病。又称为“牛皮蝇蚴病”。有时也可感染马、驴及野生动物,人也有被感染的报道。主要特征为引起患牛消瘦,生产能力下降,幼畜发育不良,尤其是引起皮革质量下降。病原形态构造主要有2种,其中以牛皮蝇最多见。牛皮蝇外形似蜂,全身被有绒毛,成蝇长约15mm,口器退化,不能采食,也不叮咬牛。虫卵为橙黄色,长图形,大小为0.8mm×0.3mm。第1期幼虫长约0.5mm。第2期幼虫长3~13mm。第3期幼虫体粗壮,颜色随虫体的成熟程度而呈现淡黄、黄褐及棕褐色,长可达28mm,最后2节背、腹均无刺,背面较平,腹面凸而且有很多结节,有两个后气孔,气门板呈漏斗状。纹皮蝇成蝇、虫卵致各个时期幼虫的形态与牛皮蝇基本相似。第3期幼虫体长约26mm,最后1节无刺。牛皮蝇生活史

两种皮蝇的发育基本相似,均属完全变态,经卵、幼虫、蛹和成蝇4个阶段。发育过程

牛皮蝇成蝇多在夏季出现,雌、雄蝇交配后,雄蝇死亡。雌蝇在牛体产卵,产卵后死亡。虫卵很快孵出第1期幼虫,经毛囊钻入皮下,沿外周神经膜组织移行至椎管硬膜的脂肪组织中,蜕皮变成第2期幼虫,然后从椎间孔钻出移行至背部皮下组织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在背部皮下形成指头大瘤状突起,皮肤有小孔与外界相通,成熟后落地化蛹,最后羽化为成蝇。

纹皮蝇主要产卵于牛的四肢被毛上。第1期幼虫经毛囊钻入皮下后,沿疏松结缔组织向胸腹腔移行,在食道壁停留,蜕皮变成第2期幼虫,再移行至背部皮下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发育时间

成蝇在外界只存活5~6d。虫卵孵出第1期幼虫需4~7d;第1期幼虫到达椎管或食通的移行期2.5个月,在此停留约5个月;在背部皮下寄生约2~3个月,一般在第2年春天离开牛体;蛹期为1~2个月。幼虫在牛体内全部寄生时间为10~12个月。

流行病学感染来源

牛皮蝇和纹皮蝇。感染途径

经皮肤感染。地理分布本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季节动态

多在夏季发生感染,与成蝇的出现相关,牛皮蝇一般出现于6~8月.纹皮蝇出现于4~6月。产卵特点

1条雌蝇一生可产卵400~800枚。牛皮蝇产卵主要在牛的四肢上部、腹部及体侧被毛上,一般每根毛上黏附1枚。纹皮蝇产卵于后肢球节附近和前胸及前腿部.每根毛上可黏附数枚至十几枚。主要症状成蝇虽然不叮咬牛,但在夏季繁殖季节.成群围绕牛飞翔,尤其是雌蝇产卵时日起牛惊恐不安、奔跑,影响采食和休息,引起消瘦,易造成外伤和流产,生产能力下降等。幼虫钻进皮肤时,引起局部痛痒,牛表现不安。有时因幼虫移行伤及延脑或大脑可引起神经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幼虫在体内移行时,造成移行各处组织损伤,在背部皮下寄生时,引起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发炎,背部两侧皮肤上有多个结节隆起。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形成化脓性瘘管,幼虫钻出后,瘘管逐渐愈合形成瘢痕,严重影响皮革质量。幼虫分泌的毒素损害血液和血管引起贫血。

皮下瘤状隆起,皮肤穿孔牛皮蝇第三期幼虫形态牛皮蝇的第三期幼虫从隆包中钻出牛皮蝇蛆寄生在牛皮下组织移行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台确诊。当幼虫寄生于背部皮下时容易确诊。初期用手触摸可触诊到皮下结节,后期眼观可见隆起,用手挤压可挤出幼虫,但注意勿将虫体挤破,以免发生变态反应。夏季在牛被毛上发现单个或成排的虫卵可为诊断提供参考。

治疗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2mg皮下注射。蝇毒灵,每千克体重10mg,肌肉注射。2%敌百虫水溶液300ml,在牛背部皮肤上涂擦。还可以选用倍硫磷,皮蝇磷等。当幼虫成熟而且皮肤隆起处出现小孔时.可用手挤压小孔周围,把幼虫挤出。注意不要挤破虫体,并要将挤出的虫体集中焚烧。防制措施消灭牛体内幼虫,既可治疗,叉可防止幼虫化蛹,具有预防作用。在流行区感染季节可用敌百虫、蝇毒灵等喷洒牛体,每隔10d用药1次,防止成蝇产卵或杀死第1期幼虫。其他药物治疗方法均可用于预防。羊鼻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狂蝇属的羊狂蝇幼虫寄生于羊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疾病。又称为“羊鼻蝇蚴病”。主要特征为流鼻汁和慢性鼻炎。二羊鼻蝇蛆病病原形态构造羊鼻蝇(Oestrusovis),又称羊狂蝇,外形似蜜蜂,淡灰色,头大呈黄色,口器退化。成熟的第3期幼虫体长28~30mm,前端尖、有两个黑色口前钩,背面隆起;每节背面具有深褐色的横带,腹面扁平,各节前缘具有数列小刺,后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