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_第1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_第2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_第3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_第4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后附课文原文)===========课前预习================================一、识记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家、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培,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在北大)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的代表作是《»二、识记字音字形给下列加粗斜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TOC\o"1-5"\h\z商zhuo(① )累(② )zhui(③ )拖t4(④ )丁m出(⑤ )修rm(⑥ )hui(⑦ )人不倦pi(⑧ )如rrg(⑨ )长打geng(⑩ )生shu(7 )mcngleng(? )颠pd(? )流离三、识记词语及词义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拖沓:① 颠沛流离:② 沾溉:③ 冗长:④ 修润:⑤ 不耻下问:⑥ 一以贯之:⑦ 高文典册:⑧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⑨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⑩ 四、学习略读什么叫略读?略读是一种通过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七年级学生的略读速度标准是:每分钟400—500字。.本文约2000字,争取在5分钟内读完全文。来,试一试!我读完全文用了分秒。.读完全文后,合上书本。按照正面表格的要求,记录自己通过略读所获知的文章信息。略读信息梳理表①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 和 两方面的事。②文章中,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要概括并记录下来。===============================课后巩固=================================一、学习解读文章标题1.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标题的作用, 说说“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个标题都包含了哪些信息?二、学习议论评价性语句1.记叙性语句与议论评价性语句的辨别。记叙是写“谁做什么事” “哪里有什么",议论评价是写“谁是怎么样的人”。根据这一特征,从下面两组句子中选出评价性语句, 并指出另一句是什么语句, 写在句子后的括号内。(1)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 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TOC\o"1-5"\h\z的骄傲。 (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再次略读文章,用色笔画出文中的评价性语句, 选一句写一写:①这些评价性语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②这些评价性语句有没有相对应的小事,如有请概括出这件小事。.结论:夹叙夹议的文章,边叙事边议论,议论一般起领起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总结上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抒发感情等作用。议论的位置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中间或段尾,或全文结尾。三、品析重点语句.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 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请结合句中的关键词,对句子中“潜藏”着的“悲哀”之情进行分析).“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 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描”字能否换为“改”?.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对句子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四、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本文大多用短句,容易听记,显得简洁;用词也平易,行文自然流畅。全文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这是一篇实践叶老“写话”主张范文。===============================对接中考================================

、积累运用.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A.累赘(zhuiA.累赘(zhui)B.朦胧(m⑦g)C.恳切(k由)D.掺和(hu6)拖沓(ta)生疏(shu)譬如(pi)冗长(rong)妥帖(tie)商酌(zhu6)胯骨(kua)灌溉(gd)别扭(bi6)字帖(ti6)恢复(hui)业绩(ji)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射尽粹,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附之一笑。痛苦的历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 :“学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射尽粹,叶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B.《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现代作家、语文教育家,oksN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桥梁远景图》。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位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二、阅读提升课文第6段第一句话“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的作用是()A.承上启下B.点明主旨 C.衬托作用D.渲染气氛叶圣陶先生在文风方面重视()A.朦胧B.写话C.简洁D.自然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 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 ,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 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 ,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堆破烂里一躺一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的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 ,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⑩我只好乖乖地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 ,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 ,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选自《当彳t青年》,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发现“破烂”一一被“教诲”一一获“奖励”一坚定“梦想”(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不可回收: ⑶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 “我”。答: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答: ⑸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 ,喝点小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了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 ?请结合文本谈谈。答: 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 ?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

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 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 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 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 “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文革的大风暴来了,还见了一次给他贴的大字报, 幸而这有如阵风阵雨,不到片刻就过去。但交往总是不便了,何况其时我更是自顾不暇。所以只能默祝老人能够如《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一晃差不多十年过去,知道老人幸得安居,食住如旧,也就放了心。其时我是依据七十年代初的什么文件,干校结业,因为妻室是有两只手, 仍在城里吃闲饭的人,所以没有返城居住的权利,双肩扛着一口下了乡。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更为突出,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这里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感觉,那是: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力量会比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 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语文”方面;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是不成问题,因为: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趋,众意所归,不久就统一了天下,理,认定怎样说就应该怎样写,行,用笔写白话。二,看现实,写,都不用文言,而用普通话。但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问题。 由文学革命时期起,就应该有所谓白话指什么(如有孔乙己的白话,鲁迅的白话,北京市民的白话,等等),能不能这样写,应该不应该这样写等问题。这且不管,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名的和不很知名的作家,以及广大的能执笔而不成家的,总是这样做了。成果呢?我的看法,除了少数人、个别文体(如小说、戏剧里的对话)之外,都是只能“不即不离”。不即,是与街谈巷议的口语不尽同;不离,是无论如何,总可以算作雅化的精炼化的条理化的口语。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现在, 流行的文的大多数,从用语方面看,与过去相比, 不即的成分显然增加了,从而不离的成分就相应地减少了。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不像话,有影响,是不自然,不简明,不易懂。这样写,有的来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来于看什么,学什么;但更多的是来于认识(纵使是不很明确的),以为不这样就不成其为文,甚至不足以称为文。有认识为依据,不即而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终于成为文风问题。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这种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 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一种是执笔之前, 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 ,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