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化19版二轮课件24_第1页
新优化19版二轮课件24_第2页
新优化19版二轮课件24_第3页
新优化19版二轮课件24_第4页
新优化19版二轮课件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环境保护第24讲环境保护-2-1.(2018·海南卷)“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答案: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其他答案合理亦可)-2-1.(2018·海南卷)“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监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下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4-答案: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易发生在冬季。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蚀。-4-答案: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易发生在-5-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1800—2000年草地面积变化图。-5-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1)简述1800—20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

(2)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的自然条件。(3)说明“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4)简述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指出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2)春季多大风,天气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任答两点)(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效保护草地资源。(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一点)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任答两点)-6-(1)简述1800—20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7-一二三一、环境污染与防治例1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一二三一、环境污染与防治-8-一二三(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该河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8-一二三(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9-一二三归纳提升1.水污染及其防治(1)水污染形成与危害。-9-一二三归纳提升1.水污染及其防治-10-一二三(2)水污染防治。

-10-一二三(2)水污染防治。-11-一二三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成因及危害。-11-一二三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2-一二三-12-一二三-13-一二三(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3-一二三(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14-一二三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危害。-14-一二三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15-一二三(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如下表所示。-15-一二三(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16-一二三4.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思路(1)环境污染的成因。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多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同时兼顾自然原因。如下表所示。-16-一二三4.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思路-17-一二三-17-一二三-18-一二三(2)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从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角度的影响来分析。要根据具体的污染类型,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具体分析。(3)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污染形成的原因出发,结合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般要从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环境管理等角度来分析。如下图所示。-18-一二三(2)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从对生-19-一二三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引进与发展;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加强绿化,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加强地区(国际)合作,联动治理等。-19-一二三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20-一二三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例2(2017·全国Ⅲ卷)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20-一二三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答案:(天然林层-21-一二三-21-一二三-22-一二三归纳提升1.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石油资源的危机分析与应对措施。理解石油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应从世界需求和资源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应对措施应从开源、节流等方面考虑。具体分析如下。-22-一二三归纳提升1.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3-一二三(3)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①环境问题:释放CO2和SO2,产生热污染等。②解决措施:优化用煤结构,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23-一二三(3)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24-一二三-24-一二三-25-一二三-25-一二三-26-一二三3.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26-一二三3.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思路-27-一二三(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27-一二三(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28-一二三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例3(2018·全国Ⅱ卷)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28-一二三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29-一二三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解析:该题考查植被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和植被保护生态的意义。第(1)题,一方面,芦苇的生长需吸收水体及淤泥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提高水质;另一方面,芦苇也为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第(2)题,一方面从芦苇对湿地生态作用角度分析净化水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从芦苇本身倒伏、腐烂对水体的影响角度进行阐述。-29-一二三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30-一二三例4(2018·全国Ⅲ卷)“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30-一二三例4(2018·全国Ⅲ卷)“洪水一片天,枯水一-31-一二三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湿地—鱼—候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本题要从生物生存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食物和栖息地分析回答。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要结合材料从这两个条件进行分析回答。改进的建议既要有具体的措施(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也要有宏观的措施(法律法规、宣传、经济补偿等)。-31-一二三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32-一二三例5(2017·全国Ⅱ卷)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32-一二三例5(2017·全国Ⅱ卷)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33-一二三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33-一二三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34-一二三-34-一二三-35-一二三归纳提升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35-一二三归纳提升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36-一二三-36-一二三-37-一二三(3)草地退化及其防治。①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②保护草地:a.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37-一二三(3)草地退化及其防治。-38-一二三b.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8-一二三b.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39-一二三(4)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39-一二三(4)生物多样性减少。-40-一二三2.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如下图所示。-40-一二三2.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41-一二三-41-一二三-42-1.(2018·全国Ⅰ卷)(10分)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42-1.(2018·全国Ⅰ卷)(10分)在斯匹次卑尔根岛-43-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4分)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6分)解析:有利条件主要从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和人类干扰小两方面进行分析;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主要从冰雪融化、水分渗入方面进行分析。-43-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44-2.(2017·全国Ⅰ卷)(10分)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2分)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2分)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2分)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2分)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2分)-44-2.(2017·全国Ⅰ卷)(10分)干旱区的柽柳为耐-45-思维导图

-45-思维导图-46-3.(2017·河南联考)(10分)读西安市冬、夏季气体污染和能见度变化曲线,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西安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冬、夏季的浓度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2)从大气角度分析,冬、夏季9时至14时能见度上升的原因。(6分)-46-3.(2017·河南联考)(10分)读西安市冬、夏季-47-答案:(1)冬季浓度高于夏季。(2分)冬季,西安市气候寒冷,燃煤量加大,有害气体排放量增多。(2分)(2)冬季西安市早晨一般多浓雾天气,(2分)9时开始,气温上升,浓雾快速消散,能见度明显上升。(2分)夏季日出之后,太阳辐射加强,逆温逐渐消失,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加强,风速加大,污染物快速扩散。(2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看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浓度冬季高于夏季;原因是冬季西安市较寒冷,燃煤量加大,有害气体排放增多。第(2)题,9时至14时气温上升,气温升高后大气的对流运动增强,风速加大,雾霾和污染物扩散,能见度上升。-47-答案:(1)冬季浓度高于夏季。(2分)冬季,西安市气第24讲环境保护第24讲环境保护-49-1.(2018·海南卷)“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答案: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其他答案合理亦可)-2-1.(2018·海南卷)“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50-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监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下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51-答案: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易发生在冬季。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蚀。-4-答案: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易发生在-5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1800—2000年草地面积变化图。-5-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53-(1)简述1800—20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

(2)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的自然条件。(3)说明“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4)简述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指出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2)春季多大风,天气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任答两点)(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效保护草地资源。(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一点)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任答两点)-6-(1)简述1800—20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54-一二三一、环境污染与防治例1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一二三一、环境污染与防治-55-一二三(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该河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8-一二三(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56-一二三归纳提升1.水污染及其防治(1)水污染形成与危害。-9-一二三归纳提升1.水污染及其防治-57-一二三(2)水污染防治。

-10-一二三(2)水污染防治。-58-一二三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成因及危害。-11-一二三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59-一二三-12-一二三-60-一二三(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3-一二三(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61-一二三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危害。-14-一二三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62-一二三(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如下表所示。-15-一二三(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63-一二三4.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思路(1)环境污染的成因。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多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同时兼顾自然原因。如下表所示。-16-一二三4.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思路-64-一二三-17-一二三-65-一二三(2)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从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角度的影响来分析。要根据具体的污染类型,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具体分析。(3)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污染形成的原因出发,结合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般要从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环境管理等角度来分析。如下图所示。-18-一二三(2)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从对生-66-一二三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引进与发展;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加强绿化,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加强地区(国际)合作,联动治理等。-19-一二三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67-一二三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例2(2017·全国Ⅲ卷)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20-一二三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答案:(天然林层-68-一二三-21-一二三-69-一二三归纳提升1.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石油资源的危机分析与应对措施。理解石油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应从世界需求和资源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应对措施应从开源、节流等方面考虑。具体分析如下。-22-一二三归纳提升1.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0-一二三(3)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①环境问题:释放CO2和SO2,产生热污染等。②解决措施:优化用煤结构,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23-一二三(3)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71-一二三-24-一二三-72-一二三-25-一二三-73-一二三3.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26-一二三3.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思路-74-一二三(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27-一二三(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75-一二三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例3(2018·全国Ⅱ卷)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28-一二三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76-一二三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解析:该题考查植被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和植被保护生态的意义。第(1)题,一方面,芦苇的生长需吸收水体及淤泥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提高水质;另一方面,芦苇也为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第(2)题,一方面从芦苇对湿地生态作用角度分析净化水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从芦苇本身倒伏、腐烂对水体的影响角度进行阐述。-29-一二三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77-一二三例4(2018·全国Ⅲ卷)“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30-一二三例4(2018·全国Ⅲ卷)“洪水一片天,枯水一-78-一二三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湿地—鱼—候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本题要从生物生存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食物和栖息地分析回答。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要结合材料从这两个条件进行分析回答。改进的建议既要有具体的措施(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也要有宏观的措施(法律法规、宣传、经济补偿等)。-31-一二三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79-一二三例5(2017·全国Ⅱ卷)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32-一二三例5(2017·全国Ⅱ卷)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80-一二三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33-一二三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81-一二三-34-一二三-82-一二三归纳提升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35-一二三归纳提升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83-一二三-36-一二三-84-一二三(3)草地退化及其防治。①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②保护草地:a.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37-一二三(3)草地退化及其防治。-85-一二三b.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8-一二三b.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86-一二三(4)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39-一二三(4)生物多样性减少。-87-一二三2.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