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长论坛参考资料_第1页
百馆长论坛参考资料_第2页
百馆长论坛参考资料_第3页
百馆长论坛参考资料_第4页
百馆长论坛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届百县馆长论坛参考资料社区乡镇图书馆建设发展实例中国图书馆学会编2007江苏·常熟目 录1、推行总分馆制,拓展城乡图书馆服务网1-42、为山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4-5——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六祖分馆建设与发展情况3、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调查与思考6-10——以鄂州市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为例4、当阳市汽车图书馆坚持运行20年10-125、铜川市耀州区乡镇图书室发展现状调查报告13-156、五河县乡镇图书馆建设调查15-187、铜陵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社区图书室建设18-218、并非题外的话:回顾与感谢22-259、定陶县图书馆建立菏泽市第一家流动服务点侧记25-2810、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镇图书馆的困境与几点思考28-3011、包头市青山区开创图书室建设的新局面30-3212、顺义区图书馆做好社区镇村图书室建设工作的基本做法32-3513、不发达地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困境和发展36-3814、动静相宜做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38-4215、创新服务模式树立良好学风42-4316、农村流动图书馆的实践与探索44-4717、农家书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47-5318、从送书下乡到农村图书馆四级网络体系建设53-5619、图书馆总馆——分馆模式之我见56-5820、常熟市沙家浜镇图书馆创新办馆模式提升乡镇图书馆服务功能58-6021、勤劳致富路处处闻书香60-61——记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22、农家飘书香62-63——记坚持二十多年的张家桥图书馆23、看杨俊山如何经营图书馆63-6524、为了一个美丽的梦想65-68——致力推进中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夏勇教授25、天下溪乡村图书馆项目6826、刘德元:为家乡父老挑起一盏“小桔灯”69-71——一位离休老人与一个乡村图书室的故事27、宁波退休老教师王亚萍:书香满园希望常在71-7228、小记Schaumburg社区图书馆72推行总分馆制,拓展城乡图书馆服务网络广东省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是以东莞城市中心图书馆(即东莞图书馆新馆)为总馆,以各镇(街)、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单位内部图书馆、资料室为网点,以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和调节手段的地区性图书馆集群网。这是东莞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实践,它突破了传统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技术实现障碍,是一种循序渐进而且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图书馆网络体系发展模式。自 2004年5月东莞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的通知》至今,东莞已经建成了1个总馆,16个镇街馆、8个村级馆(包括1个社区馆)、3个企事业(学校)馆共27个图书馆分馆的总分馆网络体系,联网的图书馆已经达到了42个。总分馆制的实行拓展了城乡图书馆服务体系,打破了市、镇、村“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格局,激活了全市现有的文化资源,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提高了图书馆在全市的服务覆盖率,延伸文献信息服务至基层。从目前已经开通的27个分馆的业务工作上看,在东莞图书馆的业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全力支持下,各分馆初步实现了与总馆的业务管理平台统一、标识统一、图书通借通还、共享总馆数字资源等目标。一、总分馆制概况东莞地区图书馆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市图书馆为龙头、镇(街)图书馆为骨干、村(社区、居委会)图书室为补充的三级图书馆网络。但是,和全国其他地区图书馆一样,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等落后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影响了整体的效益发挥。要有效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建设服务网络,达到为市民服务的目标,除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群体效能。基于这样的认识,2002年,我们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点(新馆)、面(地区图书馆体系)相结合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对新馆建设和地区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着重强调新馆的龙头作用和城市图书馆体系建设,论证东莞地区实行总分馆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和意见汇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东莞地区大力推行总馆加分馆的事业管理体制,构建与东莞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地区图书馆网络形态: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图书馆)、两个方面(镇区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 、三级结构(中心、镇区院校、用户与读者),形成以技术为依托的整体图书馆网群,并以此为特色,覆盖和服务全地区。我们结合东莞地区图书馆的实际 , 根据城市图书馆集群的社会环境和总分馆业务管理现实要求,依托专业软件公司的技术优势,确定研发适合东莞需要的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平台。“Interlib 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于 2002年底立项,2003年10月首先应用于东莞图书馆,随后在首家分馆——常平分馆安装运行, 2005年5月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项目鉴定。平台在东莞地区投入使用三年的实践验证了其具有的经济、高效、实用、方便等性能,初步实现了东莞地区动静结合的图书馆总分馆形态,突破了制约城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关键性技术实现障碍,奠定了东莞图书馆总分馆集群化管理的基础,扩展了东莞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实现了基层分馆业务工作的跨越发展,提升了东莞城市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2006年东莞地区总分馆年接待读者总量为186万人次,持证读者近11万人次。东莞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施,带动了整个城市图书馆体系的发展,各分馆的服务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如东莞石碣镇图书馆加入总分馆后,持证读者从原来的347个增加到06年底的1206个,图书外借量从04年的2050册次增加到06年的27393册次,年外借量增加12倍。图书流动车服务全覆盖东莞市32个镇(街),2006年直接服务总分馆读者达6万多人次;自助图书馆向总分馆读者提供7×24小时文献借还服务,年接待读者达11万余人次,借还图书近9万册次。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在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充实市民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整体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二、典型事例(一)建设分馆试点,稳妥推进总分馆制为积极稳妥推行总分馆制,东莞图书馆结合镇街图书馆工作实际情况,在常平镇新馆建设时开始分馆建设试点工作。常平镇地处穗港经济轴的中心,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居民约50万,其中户籍人口6万多人,是我市8个中心镇之一。图书馆设在文化广场中心四楼,面积500平方米,设计总藏书4万册,首期藏书1.5万册,阅览座位120个,拥有业务应用电脑设备7台。在东莞图书馆对业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下,直接试用新开发的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完成了新书7000多种15000册的加工任务,实现了与总馆的业务管理平台统一和标识统一,开展了办理“一卡通”读者证、图书借阅、网上资料查询、电话续借、过报查询、现刊现报阅览服务,并借助总馆力量进行参考咨询工作。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现已发展成为馆舍1350平米、藏书5.5万余册、计算机70余台的镇级中心馆,形成业务工作自动化管理、文献资料通借通还、资源与总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二)拓展分馆建设,延伸文献信息服务常平分馆的顺利开馆和运行是总分馆建设迈出的可喜一步,积沙成塔,聚木成林,只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总分馆体系,建设起城市现代图书馆集群网络,才更能体现其规模效益,达到资源共建共享、文献通借通还的目的。东莞图书馆开始着手进行分馆建设的逐步推广工作。在常平分馆建设实践的基础上,2004年9月30日,第二个分馆石碣分馆开馆试运行。同时,图书流动车成为实施总分馆制的重要一环,构成了动静结合的图书馆(室)、流动服务点动态服务网络。Interlib系统的B/S架构支持它在任何地方直接进行读者证办理、图书借还、书目查询和读者财经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实现了通借通还的便利服务。它还充当了总分馆间物流传递的工具,解决了图书物流的问题。通过努力,以市图书馆新馆为中心,镇街、村(社区)、企事业分馆越来越多,至2005年9月28日东莞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之际,常平、石碣、虎门、石龙、东城、道滘、清溪、塘厦、三星电机、东莞中学初中部共 10个分馆同时举行了分馆挂牌仪式,这让东莞向书香飘溢的图书馆之城迈进了更为坚实的一步。目前,东莞图书馆的分馆数量已达到 27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稳定在 100个,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图书馆(室)服务网络形态,并将服务逐步辐射、深入到全市各个角落,并且总分馆体系的队伍还在进一步发展壮大。(三)镇街帮扶社区,共同加入总分馆体系在总馆帮扶镇街,中心引领基层的同时,东莞地区镇街分馆在总馆的引导下也在积极探索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发展模式。常平、虎门、长安等镇街在带动村、社区、企业图书馆共同加入总分馆体系,建设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和共享工程的模式上有了突破。长安图书馆地处长安镇文化活动中心地带,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并置身于影剧院、文化广场等文化建筑群当中,地理优越,交通便捷。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长安图书馆开始为加入总分馆体系做准备,并申报预算,力求早日实现馆藏文献的通借通还。与此同时,长安图书馆根据镇委、镇政府有关指示,对镇内13个社区、2家工厂进行了基层图书馆调查登记工作,对新建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系统网所需设备安装调试及书目数据的录入工作上给予详细的指导,积极协助辖属的霄边、咸西、乌沙、沙头、上沙、厦岗共六个社区按照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村(社区)级分馆的要求筹备建馆,不断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网络。在长安图书馆的帮助下,长安镇13个社区图书馆(室)中霄边、咸西、乌沙、沙头、上沙、厦岗共6个社区统一了总分馆VI系统标识,并于6月26日与长安图书馆一道举行了分馆挂牌仪式,正式加入了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使长安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和风貌。(四)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是东莞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一大特色。我们以全市城乡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骨干网络,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镇级基层服务点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建设。常平分馆也是我市首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级基层服务点,其电子阅览室是常平分馆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社会和市民的亮点之一,作为文化资源信息服务的一个展示窗口,向居民提供馆藏数字化电影的点播、馆藏精品 MP3的欣赏、馆藏电子图书的在线阅读、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即时查询和专题数据库的全文检索等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目前,常平基层服务点已接待读者 10000余人,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共享工程”工作的开展和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外,为了将图书馆的触角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农村,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积极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开展,常平分馆以村级图书室的建设和规范管理为突破口,选取金美村图书室和桥梓村图书室分别作为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的示范典型。目前,两个村共投资 30余万元增加新书、报刊和 24台电脑,采用了 Interlib 管理系统,已经与常平分馆和总馆联网,村民在该图书室就能检索到共享工程和东莞图书馆总馆的各种数字资源,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和外来员工在该室利用共享工程资源。我们在推进东莞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把握了几个要点:一是立足东莞实际,以东莞打造“图书馆之城”为契机,将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图书馆集群整体形态共同保障地区文化信息需求;二是拓宽了资源共享视野,确立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多资源共享思想,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服务成效和整体效益;三是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提高工作和服务效能;四是牢牢抓住基层图书馆这个阵地,建设一个、成活一个、发挥效益一个,以促进共享工程持续稳定发展。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的顺利实施和成功推进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首先,推行总分馆制取得了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其次,Interlib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成功开发和应用为总分馆制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再次,总馆牵头制定一系列的工作程序、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并结合东莞地区文化建设考评,通过量化指标对图书馆工作进行评价为总分馆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保障;最后,总分馆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效果和效益,对东莞实现图书馆之城建设,打造文化品牌,提倡城市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和管理的创新,以中心引领基层,城市带动农村,促进了区域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实现了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读者服务由一馆独立到多馆联动,带动了城乡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以上是东莞地区城乡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情况,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东莞地区总分馆制如何延伸信息服务、中心引领、带动基层的实施情况,积累工作经验,进一步促进东莞城乡图书馆事业整体健康发展。同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推动图书馆界同仁对对城乡图书馆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具体做法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对各地图书馆建设有所借鉴或参考。(广东省东莞图书馆刘磊供稿)为山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六祖分馆建设与发展情况在美国花旗银行广州分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悉心引领和大力赞助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六祖分馆于2007年2月11日揭牌成立。开馆至今,在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六祖分馆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业务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六祖分馆的建设与发展,是山区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是广东流动图书事业成功经验的体现,我们做法和体会是: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六祖分馆坐落在新兴县的山区镇六祖镇,其服务对象为本镇的人民群众。开馆初期,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让六祖分馆的名字深入人心。一是印发宣传单。宣传六祖分馆为花旗银行广州分行捐资兴办的,属爱心捐献对象。并将六祖分馆宣传单发送到各企事业单位、乡村、学校,让这一爱心行动家喻户晓。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如《云浮日报》、县广播电台,宣传介绍分馆内各类图书的配置及开放时间。为方便读者来馆阅览,分馆采取开放时间与学生上学时间错开的办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馆阅览,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三是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营造良好读书氛围。我们利用“学生应多鼓励”的教育特点,选择在适当的时机,为小读者举办“读书积极分子”活动,评选选出若干名读书积极分子,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奖励,激发读者来馆阅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二、提高乡镇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由于之前六祖镇文化站规模较小,业务不多,且人员紧缺,专业知识薄弱,在如何办好图书馆方面缺乏经验。所以,六祖分馆成立后,我们委派了县流动图书馆的优秀馆员下乡指导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从各方面的细节对分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六祖分馆的管理员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学会了图书管理,并能非常娴熟地为读者服务。我们还借助省馆下派的志愿者的智力支持,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观念辐射到分馆,促进分馆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拓宽渠道,送书到点,拉近图书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图书覆盖面,是提高图书利用率的有效方法。六祖镇是一个大镇,读者较多。鉴于晚上学生读者较多的事实,我们灵活掌握,把晚上和周末开放时间延长。同时我们还把图书送到各居委会和边远的中小学,由各学校派一名老师兼管图书,定时分发,定时回收调换新书。这种方法还真凑效,图书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四、积极开展各项读者活动,让读者体会读书的愉悦六祖分馆经常开展读者活动,使读者感到图书馆不仅是读书的好地方,而且还有各种活动参加。我馆每月定期在幼儿阅览区举行“故事大王讲故事”活动,让小读者自由参加,登台表演展现自我,锻炼了少儿的胆量和语言能力。分馆还在 2007年5月27日至6月3日在六祖分馆主场地、六祖镇各中小学、六祖镇各村委会举办了七项活动: 27日,在幼儿阅览区举行“故事大王讲故事”活动; 28日,和六祖镇爱心幼儿园联合举办“唐诗和诗歌朗诵比赛”活动;29日,由六祖分馆工作人员为小读者现场指导六祖分馆的共享工程的信息阅读; 30日,在六祖集成中学举办“远离毒品,亲近书本”讲座; 31日,与六祖镇官洞小学举办读书活动;6月1日,与六祖爱心幼儿园联合举办智力接力赛; 2日,举办“六祖分馆图书知识竞赛活动” 。在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热情十分高涨,讲故事的讲得有声有色,那稚嫩的声音和动作表情逗人喜欢,那深刻的思想意义令人深思;朗诵诗歌的表情丰富,朗诵者如入其境,诗情画意溢于言表;在讲授信息技术过程中,小读者们神情专注,开动脑筋,个个都跃跃欲试;在“远离毒品,亲近书本”讲座上,同学们洗耳恭听,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所有参与者的活跃、好学、热情投入和积极响应,令我们的工作人员大受感动。透过活动的热烈气氛和参与者的言行举止,我们看到了众多读者奋发向上的心态和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们的心态和渴求使我们认识到图书馆对读者乃至对社会的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们与读者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五、设立读者留言,及时收集读者信息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我们设立了读者留言簿,将它作为我们与读者之间交流思想,反馈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我们鼓励和引导读者在留言簿上留下所思所盼所感,让我们了解读者的想法和心愿,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使我们的工作方向和思路更加明确。读者是图书馆的生命,没有了读者,我们开办图书馆就没有了意义,所以读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上帝,我们的生命源泉。在六祖分馆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也得到上述一些经验,但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广大读者服务,为乡村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广东省新兴县图书馆 杨其先供稿)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调查与思考——以鄂州市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为例鄂州地处湖北省东部,与省会武汉比邻,地理位臵较好,经济等状况在全省属中游。全市共有三个区四个办事处,人口百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四,近两年的文化创建工作中,全市各乡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成功地建起了以民办为主体的文化中心户。一、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的基本情况和创建成效自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文化事业就从未停止过其建设步伐,而乡镇图书馆(室)始终是这项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凡建文化站,必建图书室,也由此,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亦随着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而发展。然而,近两年鄂州的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却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随着全市掀起的文化中心户创建高潮,因此,文化中心户图书室也随之应声而起。仅2005年,在全市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建设中,在市政府的运筹下,经过各方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投入资金 150万元,共购置图书六万多册,以及阅览桌椅和大量的棋具,体育器材等。在当年 43户创建对象中,正式验收合格并授牌的 30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开办,鄂州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运行正常,且发展势头显良好状态,潜力巨大。(一)“四位一体”的创建格局为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在创建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四位一体”的创建格局:就是党委政府主导,宣传文化部门指导,省级文明单位援建,文化中心户自建。这一格局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党委和政府主导。在2004年湖北全省农村文化建设会议结束后,鄂州市领导召开常委会,专门听取并且部署了该项工作,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的意见》 ,要求全市各方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并将此纳入 2005年全市各级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和市委的重大课题。各区、乡镇街党委和政府积极响应,迅速落实。粱子湖区在全市率先拿出了全区文化中心户创建方案,华容区则把文化中心户创建定位在“老典型有新发展,新典型要有高起点”上,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强软件建设 ;鄂城区积极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加强文化中心户图书室设施建设使全区文化中心户图书室活动场所面积达到 1.1万平方米。2、宣传文化部门指导。创建农村文化中心户,宣传文化部门自然是主力军。这一层次不仅制定出详细的创建方案,下发了相关文件,还专门抽调人员组成了创建班子,以协调、督办全市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创建工作。同时,各局机关干部、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对应联系区,每个联系人负责一个点,从而保证了各自帮扶点工作顺利开展。3、文明单位援建。这虽然是早在上世纪农村文化工作中就用过的方式,但因着力点不同,并在帮扶的运作方式上有着极大的改变,所以他仍是有效的方式。这次创建,市委市政府就组织了全市 43家省级文明单位分别对口援建一个文化中心户,自从,文明单位的创建实际上形成了全社会各行各业齐抓共管的新动向,并由此形成了城乡互动、文化支农的良好发展趋向,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同时,这些单位都将该项工作当作项目来抓,并建立了三至五年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建设点,能建得成,运转通,见成效。4、文化中心户自建。创建之初,各地都精选对象户作为确保创建成功的关键来抓,要求文化中心户,一是要有一定的基础,二是要热心文化活动,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声望。这样,一些在上世纪就介入了图书的租售等经营活动的文化户就纳入了创建对象之中,如碧石渡卢湾村老党员卫秉协,就主动报名,办起了图书阅览室等文化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二)“四种创建模式”适应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发展需要1、文化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中心户,就是通过兴办文化产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展文体活动,回报乡邻,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如华容镇文化中心户李立志独创了融美术、书法、刺绣于一体的布贴画,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供不应求。东沟镇文化中心户范文杰创办了文杰工艺品有限公司,制作的麦秆画、贝雕艺术独树一帜,在省文化洽谈博览会上倍受青睐。花湖镇华山村徐子兵等就是从几年前开始办图书室、棋牌活动室,他们通过市场运作,逐年积累,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增强了文化中心户的生存和发展。

2005

年借助创建东风,徐子兵的活动室把市图书馆资助的

2000多册图书作为创建活动中的主打项目,在其他对口扶助单位的支持下,其中心得到了长足发展,活动项目多达

10余项,是鄂州市目前最大的村级文化产业基地。2、文化科技型这种类型的中心户,主要依托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村科技服务户两类服务对象户创建。如鄂州市图书馆重点服务对象, 华容区临江乡粑铺村 17组村民徐志超潜心钻研蔬菜种植技术,种植的茄子、莴苣等反季节经济菜和高档菜达亩平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被人称为“茄子大王”。他致富后,自费购置了一批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科技文化书籍和光碟,在自家楼舍办起了科技文化活动室,免费对周边的村民开放,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学文化、钻技术。逐渐形成了一批独特的农民读者群。3、文商互补型这种类型的中心户,就是在提供文化活动的同时,开展其他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后又反哺文化,增添报刊,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和顾客上门。如华容镇华容新街的文化中心户郭显梅,从 2001年起,每年投入 2000元订报刊,无偿地提供给当地群众阅览,同时经营日用百货等项目,这种互惠互利行之有效的方式,既贴近农民的生活,又起到文商互补的作用。又如碧石渡镇卢湾村老党员卫秉协家里办有建筑装修涂料厂,开展文化活动中心户以后,他主动报名,办起了文化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村文化活动中心。4、引凤还巢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中心户,就是外出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回家乡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如:粱子湖区金坜村邱庄人邱福成,上世纪

80年代外出创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他逐渐将粱子湖建筑安装公司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过亿元的企业集团。致富后的邱福成非常热心家乡的文化建设,

2006年,他出资

150万元兴建了农民文化宫,该项目占地面积

10亩,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分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影剧院、多功能舞厅、篮球场等。建成后,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辐射周边的村。(三)“五大效应”赋予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的生命力1、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各区、街的同志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认识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的意义。把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作为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来抓。因而决心大,落实力度大,并在创建中积极探索与思考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新机制。2、形成了各行各业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动向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犹如一股清风,不仅引来了省级文明单位的无私援建,而且形成了城乡互动、文化支农的良好态势,成为全社会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型平台和有效渠道。市纪检部门依托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开展农村廉政建设活动。市司法部门将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建设创建工作和农村普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建农村普法先进户。市科技部门将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和农村科技示范户创建结合起来。他们不仅送去了相关图书、报刊,而且经常派人下基层指导工作,并且给予了一定的物资援助,使文化中心户的图书室创建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各区、乡镇街还动员辖区内行政企事业单位献智献力,加入扶持农村文化中心图书室创建的大合唱。3、调动了农民热心文化、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调动了部分通过科技致富、经商办企业致富农民的积极性,他们把为村民提供文化服务作为回报相邻的选择之一。如:粱子湖区金坜村邱庄金福成,投资

150万建文化宫,在这次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中投入大的创建户基本都是这种情况。二是调动了从事农村文化活动的一批老骨干的积极性。像华容区临江乡粑铺村

17组村民徐志超这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户,把文化中心户建设视为锦上添花,坚定了继续搞好农村文化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早在几年前就办起了图书室, 2004年《鄂州日报》就进行了报道--农民办起了图书室。4、活跃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天地华容区新街的文化中心户郭显梅,从 2001年以来,每年投入 2000多元订阅报刊杂志,无偿供当地群众阅览。该户是在侨居美国的夏东林先生创办的“东林书报阅览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援建单位的帮助下,该户新增报刊杂志 30多种,活动面积 60多平方米,室内藏书3000多册,深受周边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亲切地把这家文化中心户称为农村的文化驿站。5、促进了宣传文化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首先,全市宣传文化部门把农村文化中心户创建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改变工作作风、为基层办实事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他们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不惜磨破嘴皮。其次,把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作为实现以办文化为主转向以管为主的切入点,广泛组织动员,出现了社会文化社会办、农民文化农民办的端倪。其三,以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进一步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机制,使农民经常性地接受文化科技的熏陶。二、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存在的问题(一)认识有差距尽管全市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但在一部分人中也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一是少数乡镇领导没有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作用不大。因而在这样的地方,主要领导没有过问、分管领导没有抓落实,文化中心户的创建工作指导思想不明,工作职责不清,具体措施不力,造成少数文化中心户的创建任务迟迟不能落实到位。二是少数户主把创建工作当成向上要物资和资金的机会,没有好处不想搞,没有长期发展的思想准备。这种观点很有害,我们创建农村文化中心户不是只建房子、添一些图书和活动器材,而是要长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农民学习知识、增强本领、提高素质。(二)发展不均衡一是地域发展不均衡。各区、街乡镇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户与户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有的乡镇建 2个文化中心户,建设得有模有样,作用发挥得也很好。有的乡镇建设一个文化中心户还叫苦连天,文化中心户创建工作非常被动。二是援建单位的对口扶持也不均衡。有的援建单位把对口援建视为额外负担,区乡镇的同志多次上门也无动于衷。(三)缺乏管理机制开展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活动,不仅要抓建,还要加强管理,发挥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少数文化中心户缺少一些经营性主业支撑,长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所必需的投入没有保障,随时会有失去作用的危险。少数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书架上存放的全是破旧不实用的书籍,很少开展活动,没有人气,作用不明显。还有个别文化中心户思想有偏差,想借创建之机开牌铺,办网吧。这些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及时指导并拿出对策,确保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积极健康持久地向前发展。三、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一)抓住创建契机,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领导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创建工作仅仅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需要进一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细心呵护与扶持。与此同时,不能就创建工作抓创建,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将农村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系统研究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以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村文化社团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网络。(二)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发展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不仅要考虑积极推进,稳步发展,同时还要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对正在创建的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应成熟一批验收一批,不搞“瓜菜代”。下一步在抓好已经创建的中心户图书室管理与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向前推进,争取“十一五”期间每个行政村有一家文化中心户图书室。要迅速制定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管理办法,形成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作用发挥得好的文化中心户要给予扶持和奖励,没有发挥作用的文化中心户图书室要淘汰摘牌子。要对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的设备、设施及其使用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每年组织专班检查验收。(三)总结经验,树好典型,不断引导农村文化上新台阶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是一项新的探索,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树典型,抓样板,以点带面促发展,使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在量上不断增加,在质上逐步巩固完善,形成品牌。另外,对创建过程中发现的好苗头,要因势利导,促进发展。(四)组织各行各业继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开辟文化支农新天地“三农”问题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一件大事。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继续采取措施,组织文化支农大合唱,奏响支农新篇章。在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方面,一是要继续发挥援建单位的作用。省级文明单位的援建工作要相对固定。市级文明单位要纳入第二批、第三批的援建单位。对援建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要给予表彰。二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中心户创建的支持。逐年增加文化创建经费。各区、乡镇街也要拿出相应的经费来支持文化建设。三是多途径加大对文化中心户的投入。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切实解决文化中心户的资源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创建工作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湖北省鄂州市图书馆刘菊花供稿)当阳市汽车图书馆坚持运行 20年1987年12月,当阳市图书馆在湖北省率先购臵了“流动图书车”,办起了汽车图书馆,至今已坚持运行了整整20年。当阳市汽车图书馆20年如一日,送书到乡镇、社区、农家,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阳市图书馆的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流动送书服务既是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种手段,也是建设县、乡、村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的纽带和桥梁。一、当阳市汽车图书馆概况当阳市汽车图书馆始建于

1987年

12月,1988年

2月正式启动送书服务。

20年累计行程31万公里,送书 130万册次,接待读者 12万人次,培训农民读者 3万人次。更换了 3台汽车,第一辆为文化部定制专用车,第二辆为武汉滨湖特种车辆厂制造的厢式改装车,第三辆为万山牌客车改型车。三辆车都安装了书架、出纳台等专用设备,方便图书装载和借阅。当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汽车图书馆的工作,先后投入 15万元购置车辆,每年安排车修燃料费,2007年财政经算为 2万元。20年来,先后有《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羊城晚报》等各级新闻媒体报道过当阳汽车图书馆送书下乡的典型事迹,“汽车图书馆”已成为当阳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二、当阳市汽车图书馆运行摸式在20年的运行中,当阳市汽车图书馆探索了两种运行模式。1、定点定时服务模式。这是运行之初采取的模式,由于汽车图书馆在 80年代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全市确定了 36个服务点,每月定时上门巡回送书,不论天晴下雨,酷暑寒冬,就是春节期间,也要按时上门服务。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汽车图书馆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我们不能满足当阳 40万农民兄弟的需求,布点太少,辐射面不广,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2、物流轮换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采用现代物流的方式,通过汽车图书馆这个载体,搭建以当阳市图书馆为龙头,以 10个镇处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心户、科技示范户为节点的三级图书馆网络。汽车图书馆每月送书到服务点,将甲地的图书轮换到乙地,又将乙地的图书轮换到丙地,如此循环流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图书文献资源。我们认为在当前县域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尤其值得推广。三、当阳市汽车图书馆的主要作法1、建立文化扶贫服务点,发挥辐射作用当阳市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基本上是一半丘陵,一半平原,地形较为复杂,有耕地面积73.8万亩。为了使服务有的放矢,我们围绕全市农村、农产品种植、收益情况以及农民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归纳,我们找出了服务工作的着力点。在全市选择了32个有代表性的村作为联系点,以汽车图书馆送书下乡为主要途径,以传播典型经验、传播科技知识和传递市场信息为载体,通过对“点”的扶持,带动“面”的发展。具体作法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编印二次文献。我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图书和科技类报刊杂志的文献资源优势,根据联系点的反馈的信息,结合农事农时,每年编辑《致富门径》 、《科技信息》等通俗易懂的技术、信息资料 10一12期,无偿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二是提供专业书刊。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域种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编地域性、实用性强的农业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送到村组户和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实用技术难题。三是举办科技培训。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下高,我们在送书下乡的同时,经常聘请专家,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为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育溪镇光明村也是-个养猪大村, 2000年该村仅养猪总产值只有 100万元,许多专业户急需母猪饲养新技术。我们在了解情况后,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联系本市高级畜牧师,每年都无偿地为该村 80余专业户举办“母猪饲养管理新技术培训班” ;另一方面精选有关科技信息资料,编成浅显易懂、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科技信息—养猪专辑》送到农民手中。 2005年,该村养猪总产值已达 1800万元。四是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开展服务。三年来,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共开展“五进”活动 80余次,有针对性为农民放映科教片 62场,放映电影 120余场,接待观众达 8万余人次。目前我们正在以汽车图书馆为桥梁,积极实施“共享工程进农家”工程,实行每个村活动一天,半天科技、法律讲座,半天文化娱乐,计划三年内让全市

161个行政村的

30万农民享受到先进的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到目前,

“村村到”工程已深入玉阳、坝陵两个乡镇

24个村开展服务,放映各类科技片和映片

52部。去年

4月

15日,我们聘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瓜种植专家胡泉勇现场为坝陵村近百余村民讲授西瓜种植技术,现场解答农民咨询

60余条,并利用共享工程设备为

126名村民放映《无籽西瓜栽培技术》等科教片

3部,“又听,又看,又学技术” ,农民朋友满口赞许。2、服务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广阔的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多数农民一是仍不富裕,二是科技素养不高。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们往往感到心里没“底”,怕自己有限的资金投人后打了水漂。因而,开拓进取精神不强,探索创新的步子迈得不大。为此,我们依靠汽车图书馆送书、送科技的优势,确立了“服务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作用”的科技扶贫措施。河溶镇前进村七组农民范群安承包了

10余亩果园,亩产柑桔不过

2000

斤。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他送去《柑桔栽培新技术》

、《中国柑桔》等

20多本技术书籍,并聘请专家为他传授柑桔高产栽培及管理技术。

99年他的果园收人

3.2万元。他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并积极把经验传授给同样承包着

10余亩果园的同组村民高学贵,使高的果园年收人比以前增加4000多元。在他俩的带动下,该村现有 10余村民成为我馆的科技读者,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也逐步得到增强。 又如,原烟集乡农民洪廷相 88年开始种植食用菌, 多次试验未成功。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专人去北京购回了木耳、平菇、香菇等种植技术资料,聘请农艺师对他进行指导。去年他仅靠培育、出售“台北一号”干木耳一项就获纯利近

6万元。如今,他不仅成为食用菌的种植能手,而且还辅导周边

300多户农民依靠种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也因此获得“当阳市致富能手” 、“宜昌市十大青年致富明星”等光荣称号。3、拓展文化扶贫覆盖面,注重社会效益在广大农村,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同程度的丧失了劳动能力,加人到残疾人的行列;还有的因贫穷仇视社会,而走进了监狱的高墙。本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把对他们的帮扶也纳入汽车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给他们送去精神食粮,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扬起生活的风帆;二是给他们以智力支持,帮残疾人寻找致富的门路,帮助失足者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年来,汽车图书馆坚持为农村残疾人送书,为监狱犯人送书并开展“阳光读书”活动不间断。庙前镇旭光村农民朱德东1992年患中风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为治病变卖了全部家产,还背负了几万元的债务。当我们了解他的情况后,一方面给他精神安慰和鼓励,另一方面建议他根据自身情况,建一个图书室,同时,从资金和物资上给予帮助。图书室建好后,我们坚持每月给他送科技书,送信息技术资料,他的图书室目前己拥有固定读者 60多人,周边农民一有时间就到他的图书室去看科技图书和资料。这样不仅帮他解决了生活来源问题,同时为周边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活动场所。 (湖北省当阳市图书馆 田兵供稿)铜川市耀州区乡镇图书室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乡镇图书室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乡镇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农村图书室建设的问题,这与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不相适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对铜川市耀州区12个乡镇图书室的调查,总结出目前乡镇图书室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对策。一、概述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之一就是农村文化建设,这是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根本要求。要构建和谐社会 ,要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 ,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这就要进一步加大了乡镇图书室这一最基层的文化单位的职作用。乡镇图书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是一支强有力的主力军 。它所具有的社会教育、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的社会职能使其成为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重要文化阵地。如何发挥基层图书室作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这是笔者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从今年五月份起,笔者就深入到全区 12个乡(镇)和十多个行政村对乡镇图书室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图书室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建设不规范、经费缺乏、管理水平滞后、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活动开展不经常等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给农村的发展造成了较大障碍。笔者通过对第一手材料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图书室建设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二、七个重点乡镇图书室基本情况调查表工作购书经费藏书数量图书室专业培训接待读者数量(人)备注人员(元)(册)面积(M2)董家河镇2100013000600无15000有电子阅览室孙塬镇2500500030有8000小丘镇2无300040无3000坡头镇1无400030无5000照金镇1无300035无2800关庄镇1无350026无2100瑶曲镇1500500042无2700三、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上面这个表和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各乡镇图书室发展不平稳,有的乡镇图书室经费多、藏书多、接待读者多,图书室面积也比较大,而有的也是大多数的则是相去甚远。其中固然有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制约,但这也可以反映出其它一些方面的问题,如领导重视上的,经费投入上的,管理水平上的等等。二是购书经费短缺,投入最多的董家河也只有屈屈1000元钱,而大部分的乡镇则是分微没有。领导重视不够,购书经费得不到落实、不肯投入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文化图书室的人员曾和我报怨地说“领导常常吃一顿饭就要花好几百元,可一年购几本书却没有钱。”从上面政策上来看,的确对农村文化建设喊的很响,但到了下面这一级,执行起来就大打折扣,桌面上议议,口头上讲讲,落实起来,却迟而又迟,缓而再缓,一拖再拖,大多到了最后不是黄就是吹。也少有人管,少有人过问,一年又一年的这样敷衍了事。三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经调查,发现乡镇图书室管理人员兼职多,除孙原镇图书室的同志接受过培训,在专业构成上,无一人是相关学历。由于专业的缺乏,在管理上直接影响了图书室的服务工作质量,使增加的新书不能正常编目上架,加之人员待遇问题的不到的解决造成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挫伤,工作停滞不前。小丘文化站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文化站长、一名工作人员,两名都是初建文化站时的老员工,至今未得到转正,待遇解决不了,站长只拿着220员的工资,另一名是村支书兼职图书室管理人员。上级图书馆也很少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四是活动开展不经常,这从读者接待量上就可以反映出来。大部分的乡镇图书室的藏书数量少、品种单一,这直接影响着读者的多少,从乡镇图书室藏书来看,根本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农村广大农民的需求,有许多书籍很不适应现代农村和现代农业、新型农民的需要,技术服务指导的书籍缺口很大。文化部、财政部送书工程的捐赠图书和到了乡镇只是杯水车薪,我馆的捐赠也只是有限的有重点的进行,所以说很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乡镇兼职做图书室管理员的比较多,工作闲时开门就要多些,否则就少,也不规范,许多乡镇有时可以说是有一出没一出的,门是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从总体看,董河镇活动就搞的很红火,经常性的活动很吸引读者,群众也乐意到镇图书室来参与,他们的图书流通量很大,真正形成了“有阵地、有图书、有人管”从他们成功上我们也多少得到一些启发。他们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其它乡镇借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领导重视。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须要领导的关怀和重视。政府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对乡镇图书室的经费投入。该恢复的文化站要恢复,该扶持的要扶持。图书室也就能真正随着文化阵地的存在而重生。只有保证了图书借阅阵地,才能保证图书服务的延伸。政府应把每年乡镇图书室的购书经费纳入年初的财政预算。其次要解决好管理人员的配置和待遇问题,让他们能安心这项事业,才能稳定这只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保证图书的完好和充分的利用 .二是图书室的服务上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从 2006年挂牌仪式后 ,董家河图书室除了正常的借阅外,还开办了电子阅览业务,更加方便了群众的借阅。他们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分期分批的开办养殖业、种植技术培训班,为农民致富做了知识上的准备。赵拴正冯爱侠供稿)三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他们的经验一是抓住了阵地建设,增加图书储量,图书从原来的1.3万册增加到3.5万册。二是搭好“三个平台”做到“四个结合”即:搭建好“镇、村、校”图书阵地平台,把平台建设作为图书服务的切入口来抓,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并做到三个平台的互补。做到“四个结合”就是把图书阵地服务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育龄妇女健康培训相结合,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党员干部法律为民服务的水平提高相结合。四是规范乡镇图书室的管理制度。对乡镇图书室来说,书籍来源本来就比较少,管理制度又不健全,借阅不规范,一来二往,书籍如果丢失,就影响了藏书量,给工作带来损失,对这笔宝贵的财富如何管理,这是乡镇图书室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建立健全借阅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借阅行为,只有有了健全的制度并切实落实这些制度,才能管好、用好这部分资源,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五是要机制创新。在乡镇图书室的建设上不妨引入市场机制,引入激励机制,来发展图书事业。乡镇图书室大都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不妨利用这个优势,搞一些补文的项目,比如把图书室和书店结合起来,增加音像制品等。要解决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加图书室建设,地方的民营企业家,退休的老教师等都可以鼓励出资出力。综上所述,乡镇图书室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需要图书室人的积极努力,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好的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努力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农村图书室建设之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图书馆五河县乡镇图书馆建设调查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今天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大家获得的共识是,乡镇图书馆将成为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的发展和延伸,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程度,体现着公共图书馆繁荣程度。乡镇图书馆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建设的重点。但是乡镇图书馆真正纳入公共图书馆序列,还存在着诸多客观问题,包括体制、定位、人员、经费等。近年来,五河县为加强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以杜鹃花工程、万村书库、文明乡镇创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乡镇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活动,如送书下乡、乡镇、村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体现了乡镇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使五河县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一、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思路、基层点建设为乡镇图书馆网络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五河县共有 13个镇,2个乡,22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 62.4万人,1996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杜鹃花工程” ,给五河县乡镇图书馆建设带来了发展契机。根据“杜鹃花工程”的要求,乡镇文化站面积必须在 320平方米以上,必须建立图书资料阅览室,各类文化、科技书籍在 5000册以上。1998年开始,五河县先后有 4个乡镇被列为省级点, 达到省级标准。其中小圩镇图书馆、朱顶镇图书馆、临北乡图书馆馆藏均在 8000册以上。“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文化大院建设带动了村级图书馆的发展。目前,全县有县级图书馆 1个,乡镇图书馆 12个,村级图书馆 21个,使乡镇图书馆网络建设有了数量的支撑,为乡镇图书馆网络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五河县制定了以县图书馆为龙头,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以乡镇、村级图书馆为基层点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发展计划。县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业务辅导、联系纽带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乡镇图书馆作为补充,在文献资源、人员上起辅助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包括县、乡镇、村三级图书馆网络系统,参与者有县图书馆 1个,镇图书馆 6个,乡图书馆 1个,村级图书馆 19个,建立了以县图书馆为中心,7个乡镇图书馆为分中心,村级馆为基层点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以地域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县图书馆与乡镇图书馆之间、乡镇图书馆与乡镇图书馆之间、乡镇图书馆与村级图书馆之间、村级图书馆与村级图书馆之间、村级图书馆与县图书馆之间相关联系的通道。建立了相互补充的整体,实现了上下通气、左右辐射具有发射和接收功能的区域文献资源共享的大流通。、乡镇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途径长期困挠公共图书馆发展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购书经费的短缺,这个问题同样困挠着乡镇图书馆,由于乡镇财政困难,乡镇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投入少的可怜。五河县图书馆每年专项购书费8万元,这在本省县级图书馆中还算是比较好的。全县12个乡镇图书馆全部设有专门的购书经费,村级图书馆就更不用说了。乡镇图书馆文献资源均是建馆时一次性投入,办成后难以生存,经费没有保障,藏书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藏书得不到及时补充,本来就不多的读者不断流失,导致生存环境的恶性循环而逐渐走向衰退。县图书馆与乡镇图书馆相比较,文献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地域原因,服务对象过于集中,资源优质不易发挥,乡镇图书馆可以弥补县图书馆服务的死角,但文献藏量有限,藏书陈旧,质量差,更新慢,无法满足农村读者的需要。实现乡镇图书馆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走资源共享之路。五河县乡镇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做法,就是在乡镇图书馆网络体系建设中,设计规划了“流动图书箱”项目。“流动图书箱”首先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县图书馆牵头,联系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村农家文化大院图书馆联合签订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书,协议内容包括:以县图书馆为中心馆,提供文献资料,业务辅导服务以及与各乡镇、村图书馆的协调,基础较好的乡镇图书馆提供部分文献资源,乡镇图书馆和村图书馆作为网络环节中的基础点,提供人员为流动图书的管理员,负责图书的流动、保管、保养,在本流动区域内的流动管理,尽量保证在流动中不丢失。每次流动200册左右的图书,分装4个流动图书箱,每月10日、20日、30日作为流动日,定期在县馆更换图书,在县图书馆和乡镇、村图书馆之间流动,每次流动总量在 4000册以上。由乡镇图书馆管理员、 村图书馆管理员在与本馆较近的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或村图书馆之间更新图书。“流动图书箱”实现了地区的文献不间断的运转,弥补了基层服务点文献资源缺乏的不足,打破了图书馆界信息资源、人员、经费、设施处于条块分割、分散管理,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实质性的资源共享。项目实施以来,大幅度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及利用的最大化,使乡镇图书馆、村图书馆成为县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节点和服务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城乡的高度融合。、鼓励发展农民自办图书馆当前农村、图书阅读已经上升为农民比较迫切的文化需求。五河县乡镇、村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农民自发筹建图书馆。双忠庙镇张滩村凌应龙、大新镇大新村刘继艳、浍南镇安子口村王迪建、城关镇旧县村凌远航、小圩镇乔国良等都是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图书馆。初衷虽然不尽相同,有的是苦了农村缺乏农业科技指导科学种田,有的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希望他们远离网络游戏,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有的希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些农民自办的个体图书馆虽然带有偶发性,但是,他们自办图书馆,在乡镇图书馆网络体系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农民自办图书馆费用来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大新镇大新村刘继艳利用开加油站的收入,自己花钱购进图书1000多册,免费供农民读者借阅。小圩镇乔国良自办文化大院,实行免费、有偿相结合的办法,农业、科普类读物免费借阅,文艺类图书和休闲读物有偿租读,读者需要的图书出售,弥补了经费的不足,这既体现了公益性,又增强了自身的发展能力。五河县鼓励农民在乡镇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多方给予扶持,由县图书馆支持书架、阅览桌等硬件设施,在“流动图书箱”项目中,主动将农民的自办图书馆列入基层点。二、乡镇图书馆建设仍需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乡镇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乡镇政府仍需要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2010 年以前,国家将投资 40个亿兴建乡镇文化站,每个新建乡镇文化站国家资助 20万元。但乡镇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投入力度。乡镇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没有乡镇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政策上的全力支持将无法生存,乡镇政府应将图书馆的购书费和建设费用按财政收入和人口比例,纳入每年财政的支出预算,改善办馆条件,充实馆藏,在面积、藏书、经费、人员上予以保证。同时采取“官办民助”或者“民办官助”的形式,建设乡镇、村图书馆,鼓励农村中的有识之士,自办图书馆,由乡镇政府给予资金方面的帮助,或和乡镇企业开展“结对子”活动,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据调查,五河县目前还没有一所乡镇图书馆的经费列入乡镇政府的财政预算。、乡镇图书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就是提高乡镇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兴衰,服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加强人员的政治业务教育,抓好业务知识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对信息的收集和检索能力。目前,除几个村级图书馆外,五河县乡镇图书馆还没有专职的图书馆员,工作均由乡镇文化干部兼任,而乡镇文化干部又经常被另派任务,图书流动工作大多由村级管理人员承担。只有加强乡镇图书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开拓精神的管理队伍,才能使乡镇图书馆得到健康发展。、乡镇图书馆服务重心需重新定位乡镇图书馆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重心多次转移,需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服务重点,过高或过低评估乡镇图书馆的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农民从求乐、求知到求富、求提高素质,乡镇图书馆服务也从单一的文献借阅,到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科技信息的跟踪服务,体现了乡镇图书馆紧随农民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重点,有的放矢的服务观念。目前,有文化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村、 “留守老人”村,乡镇图书馆应及时关注农民中出现的这一现象,调整服务方式,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安徽省五河县图书馆 王仁武供稿)铜陵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社区图书室建设铜陵市图书馆作为铜陵市中心图书馆,几年来,铜陵市图书馆做了些有益的探索,将图书馆触角不断延伸到社区、军营、乡镇、村、企业、监狱等群体之中,提升了图书馆形象和政府形象,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知识需求和文化休闲需求。一、起因铜陵社区建设几乎是21世纪才开始的新鲜事物,但发展势头强劲,社区工作几乎是无所不包,是典型的“小社会大家庭”。社区图书室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区居民提供资讯、休闲、终身学习等服务,是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自2000年以来,随着企业改制、企业工会图书馆的瓦解,以及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加上铜陵工矿城市分散的特点,社区图书室的建设迅速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社区图书室建设能有效地缓解全市人民跑一个中心图书馆的压力,能方便居民就近借阅,解决路途远、借阅不便的问题,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解答简要的信息咨询,弘扬先进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图书室的普建,能有效地促进和掀起全市读书热潮,为构建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然而,社区组织和有关政府部门对社区图书室建设的意识还不够,认识上也一时难以到位,社区居民有需求,但共建的意识薄弱,市图书馆必须要进行宣传,推动社区图书室的建设。二、基本做法1、做好示范自2002年始,铜陵市图书馆致力于优先发展社区图书室的建设。当年,选择了两家社区用房条件较好,社区居民数量较大,周边居民比较多,离市图书馆尚有较长一段距离的,且所在街道、社区领导热情比较高涨的社区组建图书室。由社区提供图书借阅用房,提供人员管理,市图书馆提供书、报刊架,阅览室桌椅,提供图书 700——1000册左右,并帮助社区图书室订购 1500元左右的报刊杂志,负责对社区图书管理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社区必须派专人负责,保证开放时间,进行图书借阅登记、管理,市图书馆定期进行图书交换,挂“铜陵市图书馆**社区图书阅览室”标牌,供社区居民监督。 2002年——2005年间,市图书馆先后共组建了 10家社区图书室。在组建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改进工作。为解决书源问题,铜陵市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加大了复本,抽出一批图书专门用于社区图书室援建与交换,并与市民政部门开展的“图书进万家”活动取得了联系,在图书送配上形成一定的默契。 2004年,在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几家民营书店向图书馆捐书 2000多册,用于支持社区图书建设。 2005年始,市财政单列采购社区图书经费 5万元,2007年增加到 10万元。2005年,在我市首批开展的市级“杜鹃花工程”中,明确要求作为“杜鹃花工程点”的 4家社区,必须至少拿出3000元订购三年的报刊杂志,剩余1.5万元中,要求采购一定量的图书,铜陵县城关社区将1.8万元“市级杜鹃花工程”款全部用在添置书架、桌、椅、采购图书和订购报刊上。由于社区事务多,人手较紧,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员大,身兼多职,无暇专职管理图书,进行开放。为此,在解决图书管理问题上,各社区针对社区特点,采取了不同形式。社区主任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图书活动,图书借阅管理员一般由退休教师、志愿者、低保户、残疾人工作者、文艺骨干担当,有效地保证了开放时间和活动的开展。通过几年工作,铜陵市图书馆组建社区图书室得到了社会的好评,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极大地宣传了社区图书室,让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更加了解图书馆,推动了社区图书室的建设。2、整体推进,推动全市社区图书室建设铜陵市图书馆自主组建社区图书室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尤其是边远地区,如七 O一社区、铜山社区、立新社区、新桥矿社区、狮子山社区 ,,这些社区离市区较远,居民生活单调,社区图书室的组建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图书、期刊外借率很高。一时间,全市各社区要求组建社区图书室热情高涨。市图书馆抓住时机,趁势而上,积极争取,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5年初,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转发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关于开展社区图书阅览室援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铜社区[2005]3 号文),并专门召开了会议,落实《实施意见》 ,明确了社区图书阅览室援建的牵头单位、联系单位及其职责,牵头支持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这项援建工作当成本单位的重要工作来抓,主动与社区及参与支持单位联系,多次召集社区及共同支持单位负责人会议,明确分工,积极行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市、县

67个社区,共建成

55个社区图书阅览室,使全市社区图书阅览室普及率达到

80%。2006年,全市社区图书阅览室普建率已达到

90%。3、加强指导,使社区图书阅览室建设不“走过场”随着社区图书室的普建,铜陵市图书馆社区工作重点不再是“以点带面” ,工作重心必须进行调整,由“办”好社区图书室转到“指导”好社区图书室的业务工作开展上来,使已建成的社区图书阅览室不形同虚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真正发挥其作用。由于社区图书室建设速度快,设施条件也参差不齐,部分已建成的图书阅览室设施条件简陋,场所面积、藏书量均未能达标,管理上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一些社区图书管理人员不能保证正常开放,建立长效援建机制,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迫在眉睫。而铜陵市由于人口较少,三个区均未建区级图书馆,在目前状况下,铜陵市图书馆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规范全市社区图书室业务开展的职责,为此,铜陵市图书馆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1)成立了街道中心图书阅览室由于缺少区馆和街道中心馆,社区图书室数量又大,且呈迅速扩张之势,市图书馆直接指导和指令全市所有社区图书室的工作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还有其它系统的图书馆工作辅导要做。为解决这种状况,在铜陵市图书馆倡议下,市文化局决定在每个街道确定一家条件相对较好、服务开展比较有效的社区图书室为该街道中心图书室,由街道分管主任任该中心图书室主任,该社区主任任中心图书室副主任,并明确了街道中心图书室的工作职责。主要职责有:负责对本街道各社区图书室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协调,负责与市图书馆、支持单位等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得到图书、设备、业务等方面的支持,合理安排好本街道图书室之间图书调配、交换、资源共享,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讲座、报告会等。市图书馆主要抓好街道中心图书室的业务建设、图书援助和图书交换,帮助他们订购报刊、杂志。2006

5月

24日,首批给予了十个街道中心图书室授牌。

2007年还将给四个街道中心图书室授牌。街道中心图书室的成立,缓解了市图书馆的工作压力, 架起了市图书馆与社区图书室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增强了社区图书室工作的活力。在2006年9月4日-9月8日“学习周”活动中,经过铜陵市图书馆组织,街道中心图书室带领其它社区图书室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新闻媒体跟踪报道,有力地宣传了社区图书室,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图书室工作的开展。2)督促、联系,抓住支持单位不放社区图书室在普建过程中,牵头单位和支持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单位总认为是一次性的扶持。其实,对社区图书室建设的支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社区本身应该重视这项工作,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不可轻言放弃。2006年5月,在社区图书室援建工作总结会上,市领导再次予以了强调,牵头单位代表在会上做了表态性发言,负责该项工作的文化局,尤其是市图书馆,仍然要抓督促,抓联系,这是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要让全社会一如既往地共同关心、支持社区图书室的建设。3)定期开展社区图书阅览室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社区图书室管理人员有志愿者,有离退休人员,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员,有残疾工作者,有低保户,图书管理知识可谓空白,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是建设初期无法调和的问题,必须假以时日,确定专管员,方能很好地胜任社区图书室工作。但是现任的管理员对基本的图书管理知识必须要掌握。铜陵市图书馆 2004年、2005年、2006年先后举办了三期社区、村、镇图书管理人员培训班,两期培训总人数为 168人,培训对象包括街道、社区图书室分管人员。鉴于社区经济状况,所办培训全部免费,授课内容简单、实用、操作性强。通过培训,社区图书室管理人员均能独立地开展工作。(4)抓好社区图书室建章立制,保证开放时间为规范统一,铜陵市文化局制定了《铜陵市社区图书阅览室管理暂行办法》 、《铜陵市社区图书阅览室借书规则》 、《铜陵市社区图书阅览室阅览规则》 、《铜陵市社区图书、期刊、资料遗失、损坏赔偿制度》。所有社区图书室须将规则制成标牌上墙,所有社区图书室必须免费开放,只准收取图书押金和过期罚款金。市图书馆统一制作了社区图书借书证、阅览证、记录本、书标等,并免费提供给社区图书室使用,要求社区图书室将开放时间制成有机标牌,悬挂于社区门外,接受读者监督。市图书馆经常派人巡查,并适时通报,坚决杜绝社区图书室形同虚设,流于形式。(5)以评促建为了检阅社区图书室的发展状况,鼓励先进,推动发展。

2007

年,市图书馆提请市文化局开展全市社区图书室评比,制定了《社区图书室评比标准》

,拟评先进集体

4名,优秀社区图书室工作者 10名,由市文化局、图书馆测评街道中心图书室,各区、县文体局测评所辖其它社区图书室,对工作不力的图书室予以通报批评,并形成制度,三年评一次,促进社区图书室健康发展。三、社区图书室下一步工作安排1、用地方行政法规保障社区图书室的正常运行,增强社区图书室的工作活力自社区图书阅览室援建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先后转发了四部局《关于开展社区图书阅览室援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文化局《铜陵市社区图书阅览室管理暂行办法》,下发了《社区图书室评比标准》 ,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图书室的建设,尤其是《暂行办法》,要求具体、切合实际、具有易操作性,但是对于社区图书室经费的落实、数量,以及专职人员工资的安排等具体事项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规定。2、建立社区图书室援建中心铜陵市图书馆在扩建的副楼,将设立铜陵市社区图书室援建中心,面积约 300㎡。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