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必修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例胡勤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胡勤1学习内容与目的1.了解一些人、一些故事和哲学、社会、历史知识。2.积累一些语言,把握重要词句(概念)。3.分析与评价社会历史现象,以学术方法发现问题。4.以正确的立场、价值观、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5.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研究传统文化意义。起点:学生的经验终点:知晓经义,提高思维、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整体教学课例展示课件2“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子3“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教学设想与基本方法分两个小专题,用7-9个课时。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
——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
——讨论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三课两篇文章4教学设想与基本方法4基本方法1.以课文为主,辅之以适恰的语篇,构成有限语境。2.从语篇中发现现象与问题,组织讨论。3.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常识思考。“读者必须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印证,才能有所得。程伊川(程颐)就曾说,要把《论语》中的发问者的问题,当作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做对你而发,如此,必得到实在的益处。”——林语堂《孔子的智慧》5基本方法5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
——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作用,学生选择,教师辅助。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要明确基本问题。(1)
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2)从课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3)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后代有什么影响?在今天看来有什么价值?
6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6结合任务一第1小题围绕三篇课文整体设计,从三篇课文中各选一个重要观点为例,充分了解所举观点的特点及在相关文章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观点),学会分析观点的方法。翻译、解释、阐述、旁征博引等实证法。列简表如下:7结合任务一第1小题7观点观点内涵表达方式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感慨道之不行(后世解说甚多)语录体、训诫式,简要,态度明确。本文内涵表达较为含蓄。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观点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保民而王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才会天下归心对话体、论辩性;直接、明确;因势利导、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中心观点,全文的思路由此出发,又归结于此。依乎天理存身、做事、处世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后世解说甚多)寓言体,用寓言来表达,形象生动。但不能论证。是对“解牛”过程的解说,暗合寓意,文中并无明确的观点。8观点观点内涵表达方式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结合任务一第2小题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补性。孔孟同属儒家的,在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上大体相同,但也不无细微的差别。9结合任务一第2小题9理想社会政治主张施政者具体措施生活时代社会时局思想倾向军事经济礼教孔子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以礼治国为政以德仁人君子(克己复礼)强兵(有勇,且知方也)足民非常重视“礼”春秋末期以礼争霸相对稳定简政施仁,不越礼。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破灭生出出世念头。孟子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具有不忍之心(推恩)反对“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战国中期十分动荡施仁政,重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强势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10理想政治主张施政者具体措施生活时代社会时局思想倾向军事经济礼儒家和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学生了解儒道两家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实证(结合历史事实和了解的历史人物来做依据)的方法,具体了解这种影响,并站在当下立场,对这些思想做些反思。如果学生有兴趣,对“儒道互补”的说法,也不妨做些实证性的举例和理性辨析。1111
历史实证当代反思孔孟之说
庄子之说
儒道互补
12
历史实证当代反思孔孟
庄子之说
儒道互补
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补性。从思考练习、问题研究往项目任务拓展,即从做小题、碎片化学习往大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拓展。——程子从字、词、句、篇往课文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哲学等意义延伸,即从内语境往外语境延伸。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补性。从《鸿门宴》看历史(项羽、刘邦成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春秋公羊传》:“晋人、秦人围郑。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须接待的。语录体、训诫式,简要,态度明确。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1)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以课文为主,辅之以适恰的语篇,构成有限语境。《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须接待的。战争为了教化,不是屠戮。也可以提供一段课文以外的史传文,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要反复提醒学生要以可靠依据得出结论。为了深入理解选文中的观点,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资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补充、比较异同、对比阐释……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要反复提(1)《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与文中所言之志比较)(2)《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3)《庄子·养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辅助课文阅读)……14(1)《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4)《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理想社会图景的特点)15(4)《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5)清·张履祥《备忘录》: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饥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晳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兴叹!(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比较)1616教学参考资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赵杏根《孟子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牟钟鉴、王志民《〈孟子〉公开课》(商务印书馆2015年)陈鼓应《老庄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金纲:儒学的光明性古罗马·西塞罗: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教学参考资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7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
——讨论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三课两篇文章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学生选择。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明确基本问题。(1)从地图看郑国面临哪些国家的压力?历史事件前后发生了哪些事情?(2)秦与郑盟,项羽放过刘邦,原因何在?
是否因为烛之武的辞令和刘邦的狡诈?(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
18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18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19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20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共308字)《春秋公羊传》:“晋人、秦人围郑。”《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整体教学课例展示课件21结合学习任务二思考1晋伯、秦伯为何要围郑?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你认可他们的理由吗?提供资料: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史记·世家第九》)22结合学习任务二22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从左氏的叙述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呢?终点:知晓经义,提高思维、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3)《庄子·养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从规范语法修辞知识往语言运用转向,即从静态知识学习转向运用知识学习。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春秋公羊传》:“晋人、秦人围郑。”(《史记·世家第九》)作为一个使者,排一个可信赖的年轻人即可。(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从《鸿门宴》看历史(项羽、刘邦成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为了深入理解选文中的观点,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资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补充、比较异同、对比阐释……本文之前发生的事情:(城濮之战)楚师败绩。……(晋)作王宫于践土。……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曰。王谓叔父(晋侯)。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
(《左传》)晋侯代行天子令!战争为了教化,不是屠戮。如果认可这一礼法,这场战争是合理(礼)的。23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本文思考2从左氏的叙述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思考作者演绎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其实就是希望天下诸侯争霸其势不可挡,然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执着于纳入礼的规范中。“为国以礼”“以礼而霸”,在当时,“礼”即理也。晋伯最后一句话不仁、不知、不武,体现的也是这一伦理规则,其实选择一个70岁的老人也与此观念有关,尊老纳入儒家仁的思想。作为一个使者,排一个可信赖的年轻人即可。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须接待的。24思考224思考3司马迁笔下,刘邦为什么能够逃过一劫,安然回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借参考资料,从“个人因素”和“历史形势因素”这两个角度,综合思考课文中历史事件的复杂成因。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暗含着作者的喜恶。可以提示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体会司马迁对《鸿门宴》中人物潜在的褒贬,结合《史记》中相关内容补充和整合,由此探究司马迁在评骘历史人物时所持的价值观。25思考325项羽清·郑燮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咸阳。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6项羽清·郑燮26思考4从《鸿门宴》看历史(项羽、刘邦成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永远也解释不清,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物性格与历史发展的一定关系。27思考427探究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方法,例如,从长时段的角度看待具体历史事件,与其他史料参考比对,用常理去推理,等等。也可以提供一段课文以外的史传文,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28探究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方法,例如,从长时段的角度看待具体历史小结1.从思考练习、问题研究往项目任务拓展,即从做小题、碎片化学习往大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拓展。任务教学会弱化审美吗?会弱化审美体验,但不会弱化审美思考。2.从字、词、句、篇往课文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哲学等意义延伸,即从内语境往外语境延伸。3.从规范语法修辞知识往语言运用转向,即从静态知识学习转向运用知识学习。小结29教学理念传统文化文本教学呈现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30教学理念301.历史语境即历史文本及相关资料构成的更广泛哲学、历史、社会背景,包括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人与人交往的伦理规则与活动。其价值在于事件与问题,而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中我把它界定为语言文字(即语篇)与其他符号构成的事件与问题情境。2.真实生活世界指学生的经验情境、历史语境和学生讨论事件、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阅读历史文本的意义在于找到通往当下的路,获得对当下世界的启发与思考,加深对当下生活世界的理解。311.历史语境31参考书目苏渊雷《读史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王维堤《左传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韩兆琦《史记选注汇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2参考书目32——程子(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史记·世家第九》)中心观点,全文的思路由此出发,又归结于此。从思考练习、问题研究往项目任务拓展,即从做小题、碎片化学习往大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拓展。晋伯最后一句话不仁、不知、不武,体现的也是这一伦理规则,其实选择一个70岁的老人也与此观念有关,尊老纳入儒家仁的思想。强兵(有勇,且知方也)(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研究传统文化意义。《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赵杏根《孟子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探究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方法,例如,从长时段的角度看待具体历史事件,与其他史料参考比对,用常理去推理,等等。……(晋)作王宫于践土。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晋伯、秦伯为何要围郑?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你认可他们的理由吗?古罗马·西塞罗: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谢谢33——程子谢谢33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必修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例胡勤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胡勤34学习内容与目的1.了解一些人、一些故事和哲学、社会、历史知识。2.积累一些语言,把握重要词句(概念)。3.分析与评价社会历史现象,以学术方法发现问题。4.以正确的立场、价值观、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5.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研究传统文化意义。起点:学生的经验终点:知晓经义,提高思维、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整体教学课例展示课件35“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子36“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教学设想与基本方法分两个小专题,用7-9个课时。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
——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
——讨论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三课两篇文章37教学设想与基本方法4基本方法1.以课文为主,辅之以适恰的语篇,构成有限语境。2.从语篇中发现现象与问题,组织讨论。3.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常识思考。“读者必须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印证,才能有所得。程伊川(程颐)就曾说,要把《论语》中的发问者的问题,当作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做对你而发,如此,必得到实在的益处。”——林语堂《孔子的智慧》38基本方法5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
——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作用,学生选择,教师辅助。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要明确基本问题。(1)
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2)从课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3)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后代有什么影响?在今天看来有什么价值?
39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6结合任务一第1小题围绕三篇课文整体设计,从三篇课文中各选一个重要观点为例,充分了解所举观点的特点及在相关文章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观点),学会分析观点的方法。翻译、解释、阐述、旁征博引等实证法。列简表如下:40结合任务一第1小题7观点观点内涵表达方式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感慨道之不行(后世解说甚多)语录体、训诫式,简要,态度明确。本文内涵表达较为含蓄。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观点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保民而王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才会天下归心对话体、论辩性;直接、明确;因势利导、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中心观点,全文的思路由此出发,又归结于此。依乎天理存身、做事、处世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后世解说甚多)寓言体,用寓言来表达,形象生动。但不能论证。是对“解牛”过程的解说,暗合寓意,文中并无明确的观点。41观点观点内涵表达方式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结合任务一第2小题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补性。孔孟同属儒家的,在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上大体相同,但也不无细微的差别。42结合任务一第2小题9理想社会政治主张施政者具体措施生活时代社会时局思想倾向军事经济礼教孔子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以礼治国为政以德仁人君子(克己复礼)强兵(有勇,且知方也)足民非常重视“礼”春秋末期以礼争霸相对稳定简政施仁,不越礼。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破灭生出出世念头。孟子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具有不忍之心(推恩)反对“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战国中期十分动荡施仁政,重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强势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43理想政治主张施政者具体措施生活时代社会时局思想倾向军事经济礼儒家和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学生了解儒道两家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实证(结合历史事实和了解的历史人物来做依据)的方法,具体了解这种影响,并站在当下立场,对这些思想做些反思。如果学生有兴趣,对“儒道互补”的说法,也不妨做些实证性的举例和理性辨析。4411
历史实证当代反思孔孟之说
庄子之说
儒道互补
45
历史实证当代反思孔孟
庄子之说
儒道互补
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补性。从思考练习、问题研究往项目任务拓展,即从做小题、碎片化学习往大问题、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拓展。——程子从字、词、句、篇往课文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哲学等意义延伸,即从内语境往外语境延伸。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补性。从《鸿门宴》看历史(项羽、刘邦成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春秋公羊传》:“晋人、秦人围郑。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须接待的。语录体、训诫式,简要,态度明确。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1)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以课文为主,辅之以适恰的语篇,构成有限语境。《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须接待的。战争为了教化,不是屠戮。也可以提供一段课文以外的史传文,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要反复提醒学生要以可靠依据得出结论。为了深入理解选文中的观点,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资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补充、比较异同、对比阐释……4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要反复提(1)《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与文中所言之志比较)(2)《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3)《庄子·养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辅助课文阅读)……47(1)《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4)《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理想社会图景的特点)48(4)《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5)清·张履祥《备忘录》: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饥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晳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兴叹!(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比较)4916教学参考资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赵杏根《孟子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牟钟鉴、王志民《〈孟子〉公开课》(商务印书馆2015年)陈鼓应《老庄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金纲:儒学的光明性古罗马·西塞罗: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教学参考资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0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
——讨论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三课两篇文章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学生选择。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明确基本问题。(1)从地图看郑国面临哪些国家的压力?历史事件前后发生了哪些事情?(2)秦与郑盟,项羽放过刘邦,原因何在?
是否因为烛之武的辞令和刘邦的狡诈?(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
51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18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52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5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共308字)《春秋公羊传》:“晋人、秦人围郑。”《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整体教学课例展示课件54结合学习任务二思考1晋伯、秦伯为何要围郑?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你认可他们的理由吗?提供资料: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史记·世家第九》)55结合学习任务二22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春秋谷梁传》:“晋人、秦人围郑。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从左氏的叙述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呢?终点:知晓经义,提高思维、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3)《庄子·养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从规范语法修辞知识往语言运用转向,即从静态知识学习转向运用知识学习。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春秋公羊传》:“晋人、秦人围郑。”(《史记·世家第九》)作为一个使者,排一个可信赖的年轻人即可。(3)两篇课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理解?从《鸿门宴》看历史(项羽、刘邦成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为了深入理解选文中的观点,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资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补充、比较异同、对比阐释……本文之前发生的事情:(城濮之战)楚师败绩。……(晋)作王宫于践土。……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曰。王谓叔父(晋侯)。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
(《左传》)晋侯代行天子令!战争为了教化,不是屠戮。如果认可这一礼法,这场战争是合理(礼)的。56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本文思考2从左氏的叙述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思考作者演绎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其实就是希望天下诸侯争霸其势不可挡,然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执着于纳入礼的规范中。“为国以礼”“以礼而霸”,在当时,“礼”即理也。晋伯最后一句话不仁、不知、不武,体现的也是这一伦理规则,其实选择一个70岁的老人也与此观念有关,尊老纳入儒家仁的思想。作为一个使者,排一个可信赖的年轻人即可。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须接待的。57思考224思考3司马迁笔下,刘邦为什么能够逃过一劫,安然回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借参考资料,从“个人因素”和“历史形势因素”这两个角度,综合思考课文中历史事件的复杂成因。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暗含着作者的喜恶。可以提示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体会司马迁对《鸿门宴》中人物潜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上海个人汽车租赁合同
- 2025年货运代理加盟合同范本
- 2024年五月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修订影响股东诉讼
- 科研部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展示计划
- 培养好习惯从小开始计划
- 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计划
- 2025-2030中国锂衍生物行业投资商机及未来运行趋势预判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铸钢卷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铜镍锡合金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楼梯踏步抹灰标准合同7篇
- 【厦门大学】DeepSeek大模型赋能高校教学和科研
- 西安房屋租赁合同(官方版)6篇
- 2025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榆林城市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工艺流程 课件
- 2024广东深圳市龙岗区产服集团“春雨”第二批招聘笔试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PLC应用技术课件 任务7. S7-1200 PLC控制电动机星三角启动(定时器)
- 旅行社运营实务课件 2.2 设计国内长线主题旅游产品
- 股份制合作协议及企业章程草案
- 《清华大学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