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1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2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3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4页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考试题第二部分:简答题冯特的贡献有哪些?答: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他于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堪称学术史上的心理学独立宣言。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 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并发展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此外,冯特在情绪、实验精神病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对以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地影响。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有哪些?答:(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关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2)不要在学生讲话时东张西望(3)要让学生感到你是在专心地听他讲话( 4)要以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你对他的关注和理解。(二)倾听技术倾听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鼓励学生多讲话(2)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3)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 (4)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三)沉默技术沉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不要怕辅导谈话中出现沉默(2)要学会鉴别思考性的沉默与对抗性的沉默(3)要学会以各种非语言的举动来表达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与继续讲话的期盼 (4)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他沉默时并没有走神或想其他事情。(四)宣泄技术宣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心理辅导室一个清晰化的过程( 2)没有情绪的表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理辅导(3)不要对学生的情感表露麻木不仁(4)要让学生感到你很关心他的感受。(五)探讨技术探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做讨论,少做评论( 2)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3)要以商量的口吻,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与立场(4)要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个人成长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六)面质技术面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理解学生(2)要对学生的认知方法做到知彼知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心地接受面质(3)要学会以事实来改变学生认知中的偏差( 4)要对学生感觉到面质不是为了以势压人。(七)自我表露技术辅导教师在运用自我表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表露的时机要适当(2)不要为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去刻意表露自己,甚至不惜编造假话(3)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自我表露是为了启发他的思维。(八)行为矫正技术在行为矫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制定十分具体,明确的行动计划( 2)要赏罚分明(3)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4)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自己。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1)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 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不同点:(1)在刺激方面的不同。(2)在反应方面的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3)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为什么说学教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答: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目的性。最后,学校教育时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答:(一)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首先,在身体的发育方面。其次,在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二)闭锁性: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欧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内心的秘密”。其次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三)社会性: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地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一)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 (1)运用假设(2)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二)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成熟时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辩证思维也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在高中生思维过程中的抽象与具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一半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并逐步发展着那种从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生辩证思维发展的标志。(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各种思维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上达到了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2)个体的思维差异(3)从整体上讲,思维的可塑性已大大减少,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初中生思维品质中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初中生思维批判性的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这种思想的片面性首先反映在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盲目的追星”就出现在这个阶段。其次,思维的片面性还使初中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第三种表现是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业活动中,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思维的表面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初中生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为,虽然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所在。初中生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趣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一,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一)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二)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二,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意识水平的提高,其情绪体验呈如下特点:(1)情绪的延续性(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高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简述中学生人格的发展特点。答:(一)初中生人格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1)意识高涨。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 (2)反抗心理。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于 2—4岁之间。第二次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以及独立意识的出现时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主要原因。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1)交友范围缩小(2)重视友谊(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二)高中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人格成长;自我评价的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高中生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有哪些?答:(一)初中生的心理指导(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 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二)高中生心理指导(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哪些?答:(1)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洛克理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2)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理论:任何一种心理官能的改善未必使其他的机能得以改善,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3)经验概括说:代表人物:贾德理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时这一学说的经典实验。(4)关系转换理论:代表人物:苛勒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小鸡觅食”实验。(5)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哪些?答:(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2)请选教材(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5)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时最常见的迁移现象,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田间、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地迁移。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答:(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2)问题的特征(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答:两者的区别表现在:(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15*.简述技能的形成阶段答:(一)动作技能的形成(1)认知定向阶段:特点:练习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很紧张,动作在有意识控制下进行;动作不稳定,速度慢,不协调,有不少多余动作。(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特点:学习者的动作忙乱而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存在大量的多余动作,学习者难以观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不易发现自己的错误。(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特点:紧张程度降低,多余动作减少,注意分配能力有所增强,但动作系统尚未达到协调完善的水平。(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特点:练习者的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练习者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自动化水平提高,视觉控制降低,动觉控制开始占主导地位。(二)智力技能的形成最早研究智力技能的是加里培林,他将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三)技能的形成标志:动作技能的形成标志:(1)动作结构的改变(2)动作品质的变化(3)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的形成标志:(1)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2)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3)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简述如何提高练习效率(或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答:(1)确定练习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能太难。(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高效率的练习,还应从技能的性质、练习者的学习水平,以及如何消除疲劳,克服遗忘等方面来考虑合理地安排好练习时间。(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外部反馈。采用何种反馈,应根据任务的不同阶段及任务的性质、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定。(4)灵活采取练习方式:练习方式有两种:一是全部练习,二是单元练习。使用何种练习方式应依情况而定,如果一种技能的各个动作之间练习密切,采用全部练习法效果更优。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答:(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解行为的尺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解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知识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简析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答: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深化、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时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答: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据此,他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0---3岁)特点:不顾规则,考虑以自我为中心。(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特点: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惩罚,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简述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答:(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过渡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从感觉和直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综合的结果。简述知觉的特性(多选或简答)答:(一)选择性人总是有原则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有:(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2)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3)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二)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它受四种因素影响:(1)知觉对象的特点(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知识与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三)理解性:人重视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情况首先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其次,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再次,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性。(四)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23*.简述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简答或论述)答:根据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要包括:(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可以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难易不等的观察训练要求。(2)明确观察任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预先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4)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简述记忆的过程答:(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知和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3)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保持是识记的延续,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过程。 (4)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感觉记忆的特征(09年简答)答:感觉记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答:(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在熟练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3)学习的程度(4)情绪体验记忆的特点答:(1)自觉地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具体表现为:1)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2)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记忆总量中达到高百分比 3)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简述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答:(1)过去经验的影响(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下定义(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5)概念系统简述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什么?答:(一)问题解决时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二)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1)提出问题: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以下因素:a、思维活动的积极性b、认真负责的态度c、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d、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另一种是间接检验。*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答:(一)问题情境: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情境中物体和实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二)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三)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四) 定势:是指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五) 酝酿效应:当反复探讨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我而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六) 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包括:(1)情绪障碍(2)文化障碍(3)习惯障碍(4)知觉障碍简述思维与言语之间的关系答:思维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而实现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思维与言语是由区别的,首先,他们的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观念的,以意识形态存在。其次,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再次,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概念用词来表达,但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反之,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简述想象的作用答:首先,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再次,想象具有代替作用。*简析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异同与联系答:(一)不同点2)(12)再造想象再造的形象所代表的事物是已被他人创造出来的,创造想象创造的形象所代表的事物是前所未有的。(3)再造想象在一般性活动中的作用较大,创造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较大。(二)相同点:(1)两者都是根据已有的表象构造出的新形象。(2)两者想象中的事物都是以前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三)联系:(1)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2)创造想象中有再造性的成分,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性的成分。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答:(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一、刺激物的强度。第二、刺激物的新异性。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第四、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体自身的状态第一,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无意注意。第二,已有的知识经验。第三,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简述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答:(1)目的任务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越明确、具体、任务的理解越深刻,也就越能把注意维持在与目的相符的活动上。(2)合理地组织活动。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3)克服困难,面对无关刺激的干扰,意志坚强的人就能呢个控制自己的行动,自觉保持有意注意,能够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和任务。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答:(一)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或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2)注意的稳定性与个体主观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它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3)使有意注意对象多样化,不同活动交替进行;在主题积极性相等的情况下,提高刺激的强度和演唱刺激的作用时间有助于注意的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随着注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而增高。简述注意的范围和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答:(一)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注意广度。(二)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注意的范围与直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的范围还与活动任务要求有关(3)注意的范围还与知识经验有关什么是注意分配及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答:(一)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集中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二)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首先,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其次,注意分配与主体对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操作的自动化水平有关。什么是注意转移及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答:(一)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注意转移的快慢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2)注意的转移依赖于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注意的转移也与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转移注意力。简述动机的功能答:(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的产生答:(1)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也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和追求。(2)个体是否最终产生动机和行为,不仅由其愿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所决定,还要有与需要相适应的外界诱因。简述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答: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工作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客体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简述意志行动的过程,(简答或论述)答:(一)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定:动机冲突也是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动机时,因无法抛弃任何一方或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起来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分为:第一,双趋式冲突: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第二,双避式冲突,第三,趋避式冲突第四,双重趋避式冲突动机冲突的结果时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及对客观条件的评价和判断做出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2)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二)执行决定阶段(1)执行决定阶段的主要困难第一,执行决定过程中,需要行为者付出一定的智力和体力,甚至要忍受行动中带来的痛苦体验。第二,执行决定过程中,个体还需要克服许多人格中原有的消极品质。第三,执行决定过程中,与行动目标相矛盾的消极动机还可能重新出现,是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甚至使行动脱离预定的轨道。第四,执行决定过程中,人们还可能产生新的动机,新的目标,会在心理上同原有的行为目标发生冲突,干扰意志行动的执行。(2)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第一,坚定的信念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第二,目标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挫折的应对方法答:(1)正确对待挫折(2)改善挫折情境(3)总结经验教训(4)调节抱负水平(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答:情绪不同于认知过程:(1)认知过程是人队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二情绪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认知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认知过程的发生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而情绪的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情绪和认知又是有联系的:一方面,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情绪也影响认知过程。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阻碍作用。情绪与情感的差异答:(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所独有的。(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绪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3)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激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内隐性和深刻性。虽然情绪和情感有所不同,但其差别是相对的。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是同一种心理活动。一般来说,情感的产生总伴随有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经常受情感的支配。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简述如何调控不良情绪答:(1)决志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注意力(3)合理地发泄情绪:方法:1)在适当的场合哭泣2)向他人倾诉3)做比较剧烈的运动4)放声歌唱或放声喊叫(4)自我激励简述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及压力调节方法答:(一)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二)压力应对:(1)不良的应对方法:1)依赖药物2)酗酒抽烟(2)正确的应对方法: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己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3)放松训练简述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答:(1)生理(2)学习(3)自我心理(4)人际关系:1)家庭关系2)朋友关系3)师生关系(5)社会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答:(1)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 (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3)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简述什么是人格及人格的特征答:(一)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简答,案例,论述)答: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a、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使个体在出生后即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成人对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b、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特征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2) 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1) 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第二类是放纵式教养方式。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2)家庭气氛和家庭结构 3)家庭地位和出生顺序(3) 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4)社会文化(5)自我因素(6)自然环境*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答: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 2)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简析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答:(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是,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心理学家根据能力发展水平把儿童分为三个等级,即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能力类型的差异(四)特殊能力的差异(五)能力的性别差异简述性格的结构答:(1)性格的静态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动态结构,上述性格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因此,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由此可预见到其他性格特征。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会在不同的场合下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简述性格与能力的关系答:性格与能力是有区别的。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决定心理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性格与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能力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在能力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会发展起来。其次,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着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些缺陷。*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答:(一)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首先,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即使有变化也相当缓慢;性格虽然也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较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可以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进行评价,有好坏优劣之别。(二)性格与气质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简述应对的功能及其策略答:(一)应对的功能,可分为三方面。(1)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消除或减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称为问题取向的应对。(2)重新认识压力,以便易于处理压力,称为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3)处理由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称为情绪取向的应对。(二)应对策略(1)积极认识压力(2)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3)明确自我效能,调整奋斗目标。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个人行动控制的直觉或信念。 (4)社会支持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答:(1)利他者1)认知因素2)情绪因素3)移情:移情是对他人情感的直觉、体验和分享,是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并跟随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 4)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2)情境(3)受助者:性别、年龄、相似性、社会文化*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一)行为放纵(二)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三)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四)追求享乐*简述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答:(1)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2)意志品质的薄弱(3)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4)理想与现实的差异(5)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6)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7)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有哪些?答:(1)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2)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5)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6)强化制度管理(7)奖罚强化教育简述人际交往的意义答:(1)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2)促进个体心理发展(3)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4)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简述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答:(1)一致性倾向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看成是具有协调一致人格特征的人。(2)评价的中心性人们主要是从三个基本维度来形成和描述他人的印象,即评价维度(好—坏),力量维度(强---弱)、活动维度(积极---消极)(3)核心特性作用印象形成以评价为主的现象告诉我们,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对印象形成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些特性的比重大于其他特性,会对整个印象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增强人际魅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答:(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4)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 (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6)加强交往,密切的联系简述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答:(1)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 (2)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趋向关系性交往(4)喜欢与异性交往:无性意识阶段(0---5岁)疏远阶段(7---12岁)吸引阶段(14---18岁)恋爱阶段(18岁以上)简述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答:(1)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2)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3)发展社会能力简述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答:(1)自卑(2)自负(3)猜疑(4)随意(5)逆反(6)自私(7)嫉妒(8)支配如何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答:(一)对待同学朋友(1)平等互助(2)悦纳他人(3)真诚待人(4)主动认错(5)频繁交往(二)对待父母老师(1)尊敬(2)理解(3)沟通(三)对待异性朋友(1)健康、文明(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3)保持一定距离论述题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答:(一)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品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品德。(二)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知识。知识的储备越丰厚,可供运用的知识信息就越多,运用起来就越灵活,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发展、人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而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诱导者。教师一生的工作都在与学生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四)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五)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可以把教师职业技能分为以下几种:(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论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迁移的产生。(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对已有学习资料的概括水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效果越好;反之,对已有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4)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论述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下条件:(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最基本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直观教学,直观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1)实物直观:优点:真实、亲切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犹豫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很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例如:化学反应迅速难以直接观察。2)模像直观:可以人为操作,因而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例如利用地图,可以把某一地区的地形和地貌置于学生视野之内。 3)言语直观:优点: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生动形象,简便易行。缺点:有些事物难以用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出来,而且描述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如实物直观,不如实物那样亲切和逼真。(3)利用变式和比较:教师在运用变式时应把重点放在选取非本质特征的差别性和本质特征的共同性的变换方面。论述学生品德的培养答:(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环节。(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体途径有:1)对学生开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 2)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3)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操。学生取得进步时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碰到困难时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能引起学生高兴、感激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