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社區工作理論
與模式第三章社區工作理論
與模式13-0本章摘要3-0本章摘要2本章摘要瞭解理論與實務對社區工作的重要性。瞭解解釋社區變遷的理論。瞭解「生態系統理論」社區工作。瞭解「優勢觀點」社區工作。瞭解「激進觀點」社區工作。瞭解社區工作的實務模式。本章摘要瞭解理論與實務對社區工作的重要性。33-1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3-1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43-1-1理論、觀點與模式3-1-1理論、觀點與模式5社區工作與理論社區工作實務傳統實地工作:與居民的互動及接觸,不斷地修正與調整社區工作的方法從做中學:重視長時間與居民相處,而非在課堂上進行邏輯演繹對理論與實務的區分理論:抽象設定、命題與因果關係推演,彷彿就像空中樓閣的「學院派」產物實務:在地的實務經驗來得可貴社區工作與理論社區工作實務傳統6社會工作與理論實務工作者對理論的歧見尊崇愛心與熱心:實務工作者對理論知識嗤之以鼻,常常認為理論無法在實務中運用,愛心與熱心才是最重要理論=非實務操作的知識理論與實務的落差學習過程對於理論抽象名詞的畏懼對理論的錯誤期待,認為「好」的理論應該像「操作手冊」一般社會工作與理論實務工作者對理論的歧見7社區工作與理論理論的功能整理訊息與思考、改善實務,釐清社區實務工作所欲達成的目標運用在評量、分析、規劃、執行、評估與成果預測綜融理論與實務否定理論:在實務中迷失自我否定實務:玩文字、智力遊戲社區工作與理論理論的功能8社區工作理論之重要性理論的特性理論=有系統的知識理論來源:實務經驗+理念原則社區工作理論功能瞭解社區工作的價值基礎:堅持社會正義,協助弱勢與受壓迫的族群自我省思、檢視:不成為統治者的社會控制工具,避免為了成就個人的專業,而犧牲個案、社區或是社群所應享有的權益社區工作理論之重要性理論的特性9理論、觀點、實務模式理論:指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假設已經獲得實證支持,理論可以引導我們如何採取實務模式,並形成介入社會變遷的計畫工作
觀點:指實務工作背後相關的假定,它通常不容易被檢測、驗證實務模式:實務模式提供瞭解社會問題,以及如何處理問題的詳細架構社區工作者常會混合運用各種理論理論、觀點、實務模式理論:指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假設已經獲得實103-2解釋社區變遷的理論3-2解釋社區變遷的理論113-2-1共同體與社會3-2-1共同體與社會12共同體與社會德國學者突尼斯(FerdinandTönnies)在1887年的著作《共同體與社會》特性:採多重面向比較「共同體」與「社會」重要主張:對社會變遷感到憂慮處在歐洲面臨工業革命的劇烈變遷與都市化現象下,Tönnies對不確定未來感到憂慮,因而將現代性社會的各種組成,當成是對於共同體威脅,是非人性化的代表共同體與社會德國學者突尼斯(FerdinandTönnie13共同體(Gemeinschaft)社會(Gesellschaft)傳統現代親密、秘密、單純的共同生活公眾性的生活情感、愛的考量理性、商業考量非正式互動關係正式互動關係維繫傳統價值威脅傳統價值有機體式的結合機械式、人工式的結合共同體(Gemeinschaft)社會(Gesellsch14共同體的重要性與形式重要性:精神層面共同體是一種原始或是自然的狀態,即使經過經驗上的分離,這種狀態仍繼續保持,而且是一種與生俱來無意識的生命相互關係三種形式:血緣共同體:家庭面的相互關係地緣共同體:生活面的相互關係精神共同體:心靈生活的相互關係最高形式的共同體共同體的重要性與形式重要性:精神層面最高形15共同體與社會的生活共同體有著人們所熟悉的家庭、友誼與鄰里關係,享有共同的財產,面對共同的敵人,捍衛共同的意志社會社會帶來自私、孤立與緊張,重視私領域沒有人會為別的人做些什麼、貢獻什麼,沒有人會給別人賞賜些什麼、給予什麼,除非是為了報償與回贈共同體與社會的生活共同體16對突尼斯的評價受到馬克思的部份影響工人:擁有勞動力、缺乏資產商人、資本家:控制工人相對傳統與保守傾向重視傳統家庭價值:「在村莊裡,家庭是自主和強大的,但是在大城市裡,它變得索然無味、狹窄和毫無價值,而且降低為純粹的住所概念」共同體的生活和勞動的領域適合婦女,是必要的質疑:共同體與社會是否可單純二分?對突尼斯的評價受到馬克思的部份影響173-2-2機械性凝聚與有機性凝聚3-2-2機械性凝聚與有機性凝聚18社會分工論法國學者涂爾幹(EmileDurkheim)於1893年出版《社會分工論》主張分工不會造成社會支解分工絕對不會造成社會的支解和崩潰,它的各個部份的功能都彼此充分地聯繫在一起反駁突尼斯過度重視共同體將突尼斯原本比喻共同體屬有機狀態,社會是機械性組成的概念對調社會分工論法國學者涂爾幹(EmileDurkheim)於119機械性凝聚機械性凝聚觀點:勞動分工尚不發達的地方,社會團結是透過機械性凝聚人們為了群體的一致性活動,會喪失自我,集體人格完全吸納個人人格,所有成員的共同觀點與共同傾向,超越個別成員自身的觀念和傾向,人們因而失去個性,就像是無機物的分子一般機械性凝聚機械性凝聚觀點:20有機性凝聚有機性凝聚觀點:勞動分工的規律不但適用於社會,而且還適用於有機體,有機體的動物等級越高,其機能分化也就越細緻社會就像有機體,等級越高,分工愈細緻在分工的社會中,個人的人格和特徵得以表現,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由發展空間越廣勞動越分化,個人就越貼近社會,整體與個人同步發展,社會更能有效地採取一致性行動有機性凝聚有機性凝聚觀點:21凝聚之轉變與比較機械性與有機性凝聚之比較:「機械性凝聚」無法像「有機性凝聚」那樣把人們緊密地結合起來,其自身的聯繫紐帶也將不斷地鬆弛,例如,雖然家庭的影響力遍及相當多的層面,但多只是平常性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很細緻的作用,當傳統社會的家庭失去統一和不可分的性質後,也將失去絕大部份的效力凝聚之轉變與比較機械性與有機性凝聚之比較:22重視現代社會分工有了分工,個人才能擺脫孤立的狀態,形成相互間的聯繫分工除了經濟面向的作用外,也能夠在多人之間建立凝聚感凝聚不僅能夠使個人歸屬於群體,它還能讓人們的行為相互一致,若是社會缺乏凝聚力,將無法存在社會團結的唯一趨向只能是有機凝聚重視現代社會分工有了分工,個人才能擺脫孤立的狀態,形成相互間233-2-3社區失落、存續與解放3-2-3社區失落、存續與解放24多元的社區變遷觀點Tönnies與Durkheim:兩種看待社區變遷的不同視角回應當前社會的可能現狀:許多傳統價值或是美德,在現代社會中受到相當大的弱化人們透過參與社團或職場的活動,為個人帶來新的生命意義,且不一定會與傳統家庭關係產生疏離多元觀點:社區失落(lost)、社區存續(saved)、社區解放(liberated)多元的社區變遷觀點Tönnies與Durkheim:兩種看待25社區失落(lost)此觀點認為社會分工使得凝聚力衰微,都市中的人際關係是非人性化、無常與片斷的由於人們分屬多元的社會網絡,各自之間的關係鬆散,一旦產生突發狀況,鬆散的網絡關係將無法發揮協助的作用都會就是由許多次級性(secondary)的網絡所組成社區失落(lost)此觀點認為社會分工使得凝聚力衰微,都市26社區存續(saved)此觀點質疑都市是否真的產生失落現象指出在現代工業社會體系中,都市內的鄰里跟親緣凝聚力並沒有隨之下降,仍然存在著初級性(primary)的網絡關係,發揮社會化、支持與社會控制等功能。現代都市同時讓人們加入緊密的多元社會網絡,網絡內同樣會發展出凝聚的特性,網絡的成員是協助外界正式部門處理突發事故的重要支持社區存續(saved)此觀點質疑都市是否真的產生失落現象27社區解放(liberated)解放觀點認可初級網絡的重要性,亦指出在都市會因為居住、工作及親緣團體間的分隔,降低居民凝聚的強度,加上居民流動率增加,形成較強連結的困難。因為當前交通與溝通管道更加便利,有助於我們維持散佈在各地的初級性網絡,人們接觸到次級性網絡的機會亦大增雖然都市群眾較不容易發展出緊密連結的凝聚,各種個人所屬的網絡仍是支持與社會化的重要來源社區解放(liberated)解放觀點認可初級網絡的重要性283-3社區工作的理論與觀點3-3社區工作的理論與觀點293-3-1系統理論3-3-1系統理論30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觀點,主要引自兩個領域:(1)生態學與(2)系統理論系統理論:提供我們瞭解人與環境的互動架構生態學: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的態動性過程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觀點,主要引自兩個領域:(1)生態學與(31系統理論特性背景:不滿心理動力理論過度偏重個人內在因素系統:指的是由許多互相影響的個別細部或次系統(subsystems)所組成的整體組成系統的元素可以是物質性、機械性、生物性或社會性的項目,各個元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係,以及可供識別的邊界系統理論特性背景:不滿心理動力理論過度偏重個人內在因素32系統與社區系統的實例「人」本身即是一種系統,就像其他動物一般,為了維繫其生存,需要許多「次系統」的運作社區系統社區本身也是種系統,與生物系統不同,社區、家庭、教會與社區組織等,均屬於「社會系統」一方面,社區由個人、家庭、社區組織、商店等次系統組成,另一方面,社區也是其他更為巨視層次環境的次系統系統與社區系統的實例33多層次社會系統微視(micro)層次:個人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及彼此互動的社會與物質環境,如個人在家庭、學校、職場或是休閒時段所獲得的「經驗」
居間(mezzo)層次:居於微視層次與巨視層次環境之間,它將影響微視環境的特質與功能,如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主要團體、組織及機構所發展的「關係」
巨視(macro)層次:指個人生活及涉入整體社會中的物質、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結構,諸如科技、語言、住宅、法律、習俗與規章等
多層次社會系統微視(micro)層次:34多層次的系統關係社會個人家庭社區個人家庭社區多層次的系統關係社會個人家庭社區個人家庭社區35社區的系統運作社區作為上層系統(suprasytem):影響個人與家庭生活的社會結構擔任社會控制功能提供相互支持功能社區作為次系統(subsystem):受到其他社會系統的影響與左右,促成社區的變遷社區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之深淺,則涉及到系統的邊界是處於封閉(closed)或是開放(open)的狀態社區的系統運作社區作為上層系統(suprasytem):影響36開放系統的運作例子:政府補助社區正向輸出:促成社區內部的互助、凝聚力、社會網絡更加密集,維繫人際間情感的基礎負向輸出:社區領導者或組織爭奪資源,將個人或是組織的利益擺在社區之前,使得社區內部的對立更加地嚴重輸入轉化輸出回饋開放系統的運作輸入轉化輸出回饋37系統理論對社區工作的意涵上層系統的改變,將對社區生活帶來改變。例如,政府的福利措施將影響低所得社區居民謀生與求職的機會;社區次系統所採取的任何行動,將同時影響社區以及其他次系統;社區可以發揮各種功能,但是有些社區的表現較差;社區工作的目的在於讓社區達成穩定狀況,使得居民可以參與社區的生活。系統理論對社區工作的意涵上層系統的改變,將對社區生活帶來改383-3-2生態觀點3-3-2生態觀點39生態觀點的特性生態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受到過去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之啟發,生態觀點特別重視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調適,以及調適過程否能達到動態均衡的狀況對社區工作者的意義:調適的過程中,很多問題的形成並不是種線性的關係,也就是說,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所造成,有其歷史與文化背景脈絡生態觀點的特性生態學是生物學的分支:40生態學的重要概念棲位(niche):指個體在社區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所處的位置會影響到個體能否夠獲得發展的機會,若是需求無法滿足,個體將會選擇離開。棲地(habitat):原指生物體棲息所在之處,在社會工作領域關心的是個體週遭的自然、社會與文化環境。生態學的重要概念棲位(niche):指個體在社區結構中所處的41社區與生態學社區即棲地:從個人層次來看,社區是個體生活的棲地,社區環境是否有助於個體之發展,將影響到個體是否能改善其社會地位,以及繼續留在社區的意願;社區即棲位:在整體社會之內,社區本身所處的位置(棲位),將受到外部社會生態之影響,位於都會區、郊區或是偏遠地區的社區,其所能運用的資源與受到外界干擾之程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社區實務工作的推展方向亦不相同社區與生態學社區即棲地:42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1)競爭:指社區內的土地開發所產生之競爭狀態,部份群體掌控權力,握有大批較為有價值的土地,並主導社區集中化(centralization):指特定區域內的機構或是服務的集中程度;相對地,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指組織從某些區域徹離的過程。聚集:指個人的區域流動過程,特別是人們往都市遷居或移民的狀況。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1)競爭:指社區內的土地開發所產生之競43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2)區隔:指個人、團體或是機構是否被某種社會特徵所區隔,例如,種族、族群、階級、宗教等,使得他們被區隔在某些特定的地理空間內。整合:指社區內各種族、族群、階級、宗教的整合狀態。承續:指社區內的團體或機構被取代,亦即社區變遷的過程。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2)區隔:指個人、團體或是機構是否被某44生態學在社區工作的運用社會工作者會製作個人生態圖(eco-map)瞭解社區的組成要素:例如,居民、人口密度、住宅結構、正式與非正式組織、自然資源等,它提醒實務工作者應該要分析社區內部的人口、機構與資源的分佈狀態,形成對大環境進行介入的參考架構消除棲地或是棲位所面臨的「緊張」、「掠奪」、「污染」,讓社區生態環境產生新的平衡生態學在社區工作的運用社會工作者會製作個人生態圖(eco-m45Wilson的研究案例背景:美國內城市(innercity)出現難以翻身的底層階級(underclass)原因:黑人中產階級或生活較為穩定的勞工階級搬出內城市。區域內的基本單位(如教會、學校、商店等)隨著沒落缺乏可以對窮人提供角色示範的來源,讓他們知道接受教育是有意義的,穩定就業比依賴福利可取,健康家庭是常規而不是例外Wilson的研究案例背景:美國內城市(innercity46Briggs社區類型的區分陷阱型(Traps):指低資源、高風險的鄰里。此種鄰里會明顯危害到家庭的福祉,只能依靠成功的親職角色墊腳石型(Steppingstones):指資源與風險程度均居中的鄰里跳板型(Springboards):指相對低風險,並擁有豐富資源的鄰里。此種鄰里可以滿足多數家庭的需求,盡其可能提供家庭所需的資源Briggs社區類型的區分陷阱型(Traps):473-3-3優勢觀點3-3-3優勢觀點48優勢觀點的形成背景擺脫傳統社會工作過度關心問題層面,忽略了任何社會系統都有其優勢、資源與能力問題取向的社會工作實務沉迷在精神病理學、受害者化(victimization)、變態及精神錯亂等負向概念的為了營利的需要,醫療、藥理、保險及大眾媒體等職業、專業或是機構,不斷地告訴人們存在情緒、生理及行為問題疾病,好像每個人從小就是容易受傷害且是脆弱優勢觀點的形成背景擺脫傳統社會工作過度關心問題層面,忽略了任49優勢觀點的特性尋找優勢社會工作者發掘、豐富、探究及開發案主的優勢及服務資源,以協助其達成個人的目標、實現夢想,並掙脫個人壓抑、憂慮及社會宰制的枷鎖案主與社會工作者間的合作需要兩者共同投入,著重的不是在於問題面,而是未來的可能性透過服務過程中對案主優勢(如天資、知識、能力及資源)之運用,實現案主個人的目標與願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優勢觀點的特性尋找優勢50社區工作與優勢觀點重視社區自主若過度從問題面向來看待社區,只會運用社區外的資源或是專業人員協助社區解決問題,社區將依賴外部的力量,缺乏自主改變的能力,甚至無法掌握社區變遷的過程重視社區力量社區工作者必須瞭解到「地方的力量」,不要忽略與人們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環境,例如,住所、公寓、花園、商店等,只要稍微改變環境,便可以對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社區工作與優勢觀點重視社區自主51優勢觀點的社區工作方法尋找優勢社區的首要步驟不是找出社區的問題,而是發掘社區到底有哪些優勢,包括資源、資產與能力等以高齡化社會議題為例從優勢觀點來看,老人本身也是社區的人力資源,並非負擔,在部份退休人口較多的社區,其整體人力規模甚至大於既有的志工團隊,由年輕老人來服務老老人,或是由健康老人協助身心狀況較為不佳者,貢獻其智慧經驗給社區,都是社區重要的優勢,優勢觀點的社區工作方法尋找優勢52社區資產地圖個人秉賦老人年輕人被標籤人口所得藝術家人民社團教會社區協會文化團體地方機構企業學校醫院社區大學公園圖書館社區資產地圖個人秉賦老人年輕人被標籤所得藝術人民社團教會社53對社區工作者的意義拒絕人們缺乏能力的想法社區民眾及成員就是社區優勢與復原力量的主要資源,民眾在實務過程中,可以參與服務決策,與社區工作者共同選擇對個人及社區的最佳改變策略缺乏權力不代表缺乏能力,當社區面臨壓迫時,社區工作應協助解放社區的力量、視野與能力任何社區都存在著優勢,重點在於進行發掘與運用對社區工作者的意義拒絕人們缺乏能力的想法54社區優勢觀點的假定社區有意願及資源進行自助;社區知道什麼對它是最好的;各種策略形成必需從社區中而來;組織與社區的夥伴關係是較為適當的行動方式;某地區的優勢可以轉化成其他地區的優勢,形成一種漣漪效應。社區優勢觀點的假定社區有意願及資源進行自助;553-3-4激進觀點3-3-4激進觀點56激進觀點的特性比較生態系統理論:社區每個部份都關係到社區的存續,也就是說整合的效果遠大於分裂與衝突優勢觀點:將焦點放在社區內的資產、能力或優勢,少以病態或問題的角度看待社區
激進觀點:重視改變社會結構,特別是不平等與壓迫的環境;關心的不是社區內部的穩定、合諧或功能,而是發掘出社區內部或是部份群體所遭遇的權力與壓迫關係
激進觀點的特性比較生態系統理論:57馬克思主義的命題稀有資源的分配越不平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基本利益衝突就越深;被統治者對其真正集體利益之認識越深,越可能懷疑現存稀有資源分配模式的合法性;被統治者的意識型態愈一致,政治領導結構愈發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利益與關係之對立愈大,愈不可調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對立愈大,衝突愈有暴力性;衝突愈有暴力性,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模式的變遷程度愈大。馬克思主義的命題稀有資源的分配越不平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58激進社會工作之假定社會結構形塑了生活各個層面的社會關係;世界上可區分為「既得利益者」(haves)與「一無所有者」(havenots)兩個群體,彼此利益相互對立,難以調和;因為主流意識型態的宰制,受壓迫者通常無法察覺其所遭受的壓迫;只有對受壓迫者進行充權,並採取集體的行動,才能達到社會變遷。激進社會工作之假定社會結構形塑了生活各個層面的社會關係;59激進觀點與專業角色反省社會工作者就常被其他社區工作者批評只是社會控制的代言人,為的是傳遞政府維持社會整合的手段專業知識與社區實務知識相悖,忘記了早期睦鄰運動與社區民眾共同生活的使命推動專業化證照的過程中,當專業發展與個案利益產生衝突時,後者往往會被忽略激進觀點與專業角色反省社會工作者就常被其他社區工作者批評只是60意識覺醒(conscientization)弗雷勒(Paulo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提出「意識覺醒」的概念察覺壓迫的運作:壓迫者會運用任何的手段,讓自己的壓迫事實不被認知,或是採取施加小惠的方式,舒緩受壓迫者採取解放行動的可能任何試圖藉著尊重受壓迫者的弱勢,以”軟化”壓迫者權力的種種努力,所顯示出來的都只是一種假慷慨意識覺醒(conscientization)弗雷勒(Pau61壓迫與社會福利壓迫者使用了教育的囤積概念,再配合父權式的社會行動機制,讓受壓迫者接受一種自我陶醉式的「福利接受者」名稱。受壓迫者常被當成個案來處理,彷彿他們就像是偏離此一「善意的、有組織的、公義的社會」而存在的邊緣人。受壓迫者常被視為是健全社會中有病的一群人,他們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智,調整自己的「無能與懶惰」來適應社會的模式。這些邊緣人應該重新被「統合」、「吸納入」這個他們過去所「背離」的健全社會壓迫與社會福利壓迫者使用了教育的囤積概念,再配合父權式的社會62受壓迫者的回應由於長期受到壓迫者的非人性化對待,受壓迫者有時會將壓迫者的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認可壓迫者的形象,自我貶抑,甚至想要模仿壓迫者,追隨壓迫者,這將使得他們進行抗爭時受到限制,甚至容易「順應不自由狀態下所產生的安全感」,而沒有察覺到所謂的「秩序」,其實都是用以為壓迫者的利益而服務受壓迫者的回應由於長期受到壓迫者的非人性化對待,受壓迫者有時63克服壓迫情境人們必須對壓迫的成因有著批判性的認知,如此才能透過改造行動,創造出一種新的情境,更可能地實現完整的人性唯有發自受壓迫者之弱勢的力量,才足以強大到使壓迫者及受壓迫者都獲得解放對於受壓迫者來說,其任務便是聯合那些能真正與其團結在一起的人,共同為自身的解放來進行抗爭,受壓迫者必須透過抗爭的實踐,來獲得關於壓迫的批判性知覺克服壓迫情境人們必須對壓迫的成因有著批判性的認知,如此才能透64壓迫與社區工作「當一個區域或地區被分割成愈多的”在地社區”,且不將他們本身視為是整體性,或是另一個整體性區域的一部份來研究時,其間的疏離就愈強化」、「有時壓迫者並不希望促成社區整體的發展,而是希望拔擢一些經過挑選過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所接受的課程,阻礙了在現實整體性中的批判性介入與意識出現的可能性」壓迫與社區工作「當一個區域或地區被分割成愈多的”在地社區”,65激進行動阿林斯基(SaulAlinsky)的著作:「激進者手冊」與Freire的觀點類似,Alinsky文中所稱的「一無所有者」,也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總是會追隨「既得利益者」的判斷,尊敬上層階級的優勢,相信他們擁有智識、能力與「任何特別的東西」,這種距離強化了權力,尊重與敬畏結為一體,既得利益者成為權威,並從權力周邊所發展出的神話與傳說受益。激進行動阿林斯基(SaulAlinsky)的著作:「激66Alinsky的主張透過集體的力量以挑戰既定的規範,逼迫既得利益者妥協、就範他特別強調社區組織者是改變社區的重要力量,是集體力量的催化者,「變革來自權力,權力由組織產生,為了採取行動,人民必須聚集起來」社區組織者必須要能夠認識社區,運用社區的語言質疑美國社會工作教育無法訓練出合適的社區組織者Alinsky的主張透過集體的力量以挑戰既定的規範,逼迫既67行動策略(1)問題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力量,而是讓敵人認為你擁有多少力量行動與策略絕對不要超過群眾自身的經驗行動與策略儘量超過敵人的經驗努力讓敵人陷在自訂的規則裡嘲笑是人類最有力的武器策略之所以好,在於你的群眾欣賞它策略如果拖延太久,只會變成純粹的拖延行動策略(1)問題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力量,而是讓敵人認為你擁有68行動策略(2)不斷施加壓力恐嚇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可怕策略的首要前提就是操作的發展過程必須對敵方形成持續不斷的壓力如果你將負面的事物推動到極點,它就會變成正向成功出擊必須搭配建設性的選擇方案找出目標,鎖定它,把它人格化,然後再把它推向極端行動策略(2)不斷施加壓力693-4社區工作的實務模式3-4社區工作的實務模式703-4-1地方發展模式3-4-1地方發展模式71認識發展與成長發展與成長(growth):常被當成是同義詞,廣義上會與工業化、現代化或是都市化等詞句交互運用成長關心的可能是社區的工作機會、人口或是所得的增加,是種數量的增長發展重視的則是社區的結構性改變,包括資源運用、機構功能與資源分配等從社區的經驗而言,成長不一定會帶來發展,反而可能造成社區人口飽和或所得不均,限制整體社區之發展認識發展與成長發展與成長(growth):72地方發展模式的特性知識基礎來自於系統或生態理論,主張所有團體對社區發展正向環境的必要性,除了居民外,社區組織、社會服務單位、商業部門、學校、醫院或是教會等,都是社區產生良性改變的重要夥伴,若是團體間因為差異而產生隔閡,可以藉由協商、建立共識與合作來解決地方發展模式的特性知識基礎來自於系統或生態理論,主張所有團體73與其他模式相較社區發展模式採取人本與民眾導向,目的在「協助人們自助」,實務工作者並不是指導者,而是使能者、協調者,且應該發揮使能的技巧,教育參與者,協助其個人發展、自我引導(self-direction),只有社區具備能力,才能自行處理未來所遭遇的任何問題與其他模式相較社區發展模式採取人本與民眾導向,目的在「協助人74工作方法預設的問題架構:社會變遷讓人們產生疏離、異化,社區內部的人際關係與網絡淡薄、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工作方法:讓社區居民廣泛地參與,學習問題解決的技巧,由社區共同決定改變的目標,採取行動社區工作者重視社區內部的認同、參與、互助與自主,要達成的是「過程目標」,例如,建構社區的能力或是社會整合領導者由社區內部產生,方案也是由民眾所控制、管理,而非外部的專業人員。工作方法預設的問題架構:社會變遷讓人們產生疏離、異化,社區內75地方發展模式的成功要件社區必須具備基本能力;所欲完成目標的任務相對簡單;完成目標所需的方案規模較小;社區對方案有足夠的承諾;社區存在共同的利益;執行的效益明確可見;預期的效益超過成本。地方發展模式的成功要件社區必須具備基本能力;76地方發展模式的限制(1)要整合參與者的意見需要花費相當多的討論與會議時間此模式容易忽略造成社區問題的結構面因素,若是過度重視參與及內部共識形成,社區所遭受的壓迫狀態將持續存在若地方原本參與程度較低,民眾大量流失,或是受到外部力量(如政府)的掌控時,此模式就相對不容易成功地方發展模式的限制(1)要整合參與者的意見需要花費相當多的討77地方發展模式的限制(2)社區內不同的性別、階級與族群之間的利益本來就常處於衝突的狀態,凝聚共識的最後結果,往往是弱勢者被主流的聲音所淹沒,社區內的權力結構仍然沒有改變,若涉及改變既有結構的議題時,掌有權力的決策者可拒絕加入,阻礙社區的變遷。此模式有時會被政府所利用,把地方發展變成是美麗的口號或詞彙,打造一種理想上的烏托邦願景,吸引社區民眾投入公共事務,政府卻負擔相對較少的責任,目的只是為了利用社區內部的能力,藉以縮減政府在地方上的方案規模與支出。地方發展模式的限制(2)社區內不同的性別、階級與族群之間的利783-4-2社會計畫/政策模式3-4-2社會計畫/政策模式79社會計畫/政策模式特性知識基礎來自於社會學家MaxWeber,他指出組織是達成目的的理性實體,計畫通常可以按部就班地執行,並達成所欲的結果問題意識:對社區質實問題的定位,例如,社區住宅狀況不佳、犯罪狀況或是貧窮問題研究等,假設由於前述環境過度複雜,只有依賴專家的各種能力,並引導大型科層組織以改善社會情境。此種模式相當依賴需求評量、評估研究、電腦、甚至是統計資料,藉以從既有的資料、學理及客觀驗證形成計畫,強調解決問題的技術性過程,屬於相對技術與理性的取向。社會計畫/政策模式特性知識基礎來自於社會學家MaxWebe80社會計畫的類型大範圍的社區計畫:最典型的是聯合勸募協會在全國進行的募款活動。部門性計畫:主要是針對特定人口群,例如,老人、兒童或是失能者的服務計畫鄰里或區域內硬體或基礎建設計劃:例如,興建新學校、增進水源的供應等鄰里或社區計畫:其通常由居民參與並擔任領導工作,主導計畫的設計與執行,社區工作者只提供諮詢及技術協助等社會計畫的類型大範圍的社區計畫:最典型的是聯合勸募協會在全國81模式焦點重視「任務目標」,例如,安排或提供人們物品或是服務,同時,促進服務機構間的整合、協調,避免服務產生落差也是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在社會工作領域中,學生課堂所學習的方案規劃與評估、社會政策分析等課程,就是在訓練此種工作模式所需的能力,類似的課程內容亦受其他科系之重視,例如,公共行政、公共衛生、都市規劃等模式焦點重視「任務目標」,例如,安排或提供人們物品或是服務,82計畫循環流程需求評量設定目的決定目標採取行動報告撰寫與評估考量各種方案決定行動方向計畫循環流程需求評量設定決定採取報告撰寫與評估考量各種方案83社會計畫/政策模式的限制專家或計畫人員一般受雇於正式部門,當機構與社區的利益有所衝突時,受到現實層面的因素,容易順服於機構的利益。在中央、地方或是社區,均存在相多的利益團體,每個團體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被納入決策過程,因而如何整合多元的意見,或是決定該捨棄利益之過程往往不是理性考量,反而處處充滿政治力量的運作;財務壓力是無法避免的課題,社區問題與解決方法之理性規劃,可能需要相當多的執行經費,在當前各部門的財政壓力下,這通常不被現實所允許社會計畫/政策模式的限制專家或計畫人員一般受雇於正式部門,當84計會計畫模式的修正社會計畫模式常被認為是充滿「技術性」或是「理性」的實務模式,專業者或是行政人員常扮演著更多的角色,似乎與許多社區工作強調居民為主體的概念格格不入目前已經有許多計畫過程納入更多草根性的團體或是公民組織,讓社區的聲音能夠被聽見,使計畫更加具備社區的基礎避免在專業知識與地方性知識間產生嚴重的落差,間接影響服務使用者的參與意願,導致計畫最後的實施成效不彰計會計畫模式的修正社會計畫模式常被認為是充滿「技術性」或是「853-4-3社會行動模式3-4-3社會行動模式86社會行動模式的特性社會行動或是稱做社區行動:指的是由社區(或社群)所自發性形成的行動,起因主要是受壓迫者因遭受外部控制所發起知識基礎來自於衝突理論,它將許多社會群體依不同的特性進行分類,例如,階級、性別、族群、性取向、能力、年齡等存在著「壓迫者」與「受壓迫者」的關係,並形成各種剝削、不平等與社會不正義的現象社會行動模式的特性社會行動或是稱做社區行動:指的是由社區(或87壓迫的型式(1)剝削(exploitation):指不同群體之間的不公平對待,主要概念來自於馬克思主義者對於生產體系的分析,此種壓迫型式的主因是經濟利益,由資本家榨取勞工的價值所產生;相似的概念,也漸漸被運用到性別以及種族之間的剝削關係。邊緣化(marginalization):指個體被排除在主流社會的過程,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被邊緣化的對象主要是缺乏經濟資源的底層階級或少數族群,邊緣化可能是最危險的壓迫型式,一旦人們被邊緣化,他們將失去社會參與的機會,經歷嚴重的物質剝奪壓迫的型式(1)剝削(exploitation):指不同群體88壓迫的型式(2)無力感(powerlessness):指個體因為缺乏權威或權力所形成的感覺,主要是由各種社會區隔所產生,以勞動市場為例,相較於專業人員,基層勞工的勞動自主性與發揮創意的空間均相對較低,由於個人的社會地位,使得他們所受到的尊重與重視程度較低。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imperialism):指社會內部主流團體的文化與經驗,透過隱形的方式,形塑對其他群體的刻板印象,或視其為異類,並試圖將這種意識內化到所有團體之中,成為普遍價值。例如,同性戀者被社會排斥的現象。壓迫的型式(2)無力感(powerlessness):指個體89壓迫的型式(3)暴力(violence):指群體或是個體間的攻擊行為,包括肢體、語言等。少數民族、移民或是同性戀者是容易遭受暴力的群體,暴力的形成通常不是只有個別因素,還必須考量整個社會情境或氣氛,整體社會的縱容,往往加速或催化了暴力之嚴重程度壓迫的型式(3)暴力(violence):指群體或是個體間的90行動方法社區工作者應該站在受壓迫者一方,對弱勢者或是受壓迫者進行充權採取較為激烈的倡導或社會行動,例如,示威、抗議、罷工、遊行等,迫使公部門或政治群體能改變立法,建立機會平等的結構環境此種途徑已受到相當多女性主義者、同性戀者、原住民與社區保護團體的運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式各樣的利益團體愈來愈多,過度激烈的社會行動有時容易招致批評與誤解投入政治或是選舉活動已成為新的社會行動策略
行動方法社區工作者應該站在受壓迫者一方,對弱勢者或是受壓迫者91模式焦點社會行動同時重視「過程目標」與「任務目標」,視其所採取的行動目的而定,部份團隊強調行動的最終結果應亟力改變既有的不平等;部份則重視行動過程中,參與者或是弱勢者是否能獲得力量,具備自我覺醒的能力,形成對不平等的批判意識等。地方模式不同,雖然此模式也強調參與,其偏重的參與對象是受壓迫或弱勢者,參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權利,而不是在增進社區內部的認同。模式焦點社會行動同時重視「過程目標」與「任務目標」,視其所採92社會工作與社會行動人群服務的專業者在社會行動過程較不是扮演主要的角色,雖然部份社會工作者曾參與其中,但是大部份社會行動多由個別民間團體所發起。社會行動需要對某些理念與價值的堅持,長期參與社會行動所能獲得的報酬或專業津貼相當有限在現實因素的考量下,對許多剛踏出校園的社會工作者而言,參與社會行動通常只占其職涯一小段的時間,甚至一旦受雇於公部門時,更失去了採取社會行動的立場社會工作與社會行動人群服務的專業者在社會行動過程較不是扮演主93社會行動模式的限制部份參與者將實務工作專注在對抗所有的制度,這只會使弱勢群體變得更加地邊緣化,達不到任何的成果;部份社區工作者與民眾並不喜歡抗爭的策略;抗爭讓民眾與社區工作者處於危險的狀態下,這將會產生倫理的課題,當抗爭不合法時,參與者應被充份告知可能涉入的危險性。社會行動模式的限制部份參與者將實務工作專注在對抗所有的制度,94社會行動模式的挑戰(1)透過經費或資源分配,主流群體可以收編或收買反對者,消弭其反對的聲音,讓社會行動團體內部產生衝突與瓦解;壓迫者本身亦掌握控制社會的權力與力量,即使是在法治國家,任何違反社會秩序的法令規範,通常是為主流群體服務,在法令的解釋與裁量空間下,以威脅的方式,壓抑社會行動發起與組織的能量;社會行動模式的挑戰(1)透過經費或資源分配,主流群體可以收編95社會行動模式的挑戰(2)透過媒體污名化所有社會行動的發起、過程與目的,灌輸一般民眾社會安定的必要性與需求,醜化社會行動的本質或組織成員,使社會行動的合法性面臨質疑;激起團體之間的對立,讓原本立場相似,或是毫無關連的團體之間產生衝突,「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逐步鏟除社會的反對力量社會行動模式的挑戰(2)透過媒體污名化所有社會行動的發起、過963-4-4模式比較與混合3-4-4模式比較與混合97模式比較(1)地方發展社會計畫/政策社會行動問題社區面臨侵蝕、脫序、缺乏關係與民主式的問題解決能力實質的社會問題、身心健康、住宅、休閒等受害人口、社會不正義、剝奪、不平等行動目標提昇社區能力與整合、自助(過程目標)解決社區的實質問題(任務目標)權力關係與資源之轉變、基礎制度之改變(任務或過程目標)改變策略納入更多人,以決定並解決其問題搜集問題資料,並採取最合理的行動將議題具體化,動員群眾對敵對對象採取行動模式比較(1)地方發展社會計畫/政策社會行動問題社區98模式比較(2)地方發展社會計畫/政策社會行動改變方法與技巧形成共識形成共識或衝突衝突對抗、直接行動、談判實務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協調者、問題解決技巧與倫理價值的教授者事實之搜集與分析者、方案執行者、資料提供者行動倡導者:鼓動者、中間代理人、協商代理人改變的速度慢中間快速改變的持續性優佳弱模式比較(2)地方發展社會計畫/政策社會行動改變方法與技巧形99不同的分類模式Rothman對社區工作模式之分類早在1968年即已提出Hardina(2002:76)認為應該增加第四種模式–轉變模式(transformativemodel),強調運用對話與相互學習的方式,增進參與者的批判意識Weil&Gamble(1995:581)則提出鄰里與社區組織、組織功能社區、社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社會規劃、方案發展與社區聯繫、政治與社會行動、聯盟、社會運動八個模式不同的分類模式Rothman對社區工作模式之分類早在1968100Rothman模式分類修正Rothman進一步分析模式間的重疊與混合,並將原有的三個模式,擴張成12個社區干預之典範三個模式有了交集與並用之可能,當進行社區干預時,各自之間尚有不同的偏重狀況,甚至可同時採用三種模式例如,美國聯合勸募協會(UnitedWay)(1)協會在進行募款、預算編列、資金配置與服務協調上,鼓勵民眾參與決策,偏向地方發展模式(2)其年度活動或是提供給各單位的經費補助,均有計畫性地規劃執行,偏向社會計畫模式Rothman模式分類修正Rothman進一步分析模式間的重101各種模式混合各種模式混合102實務工作的基本原則(1)社區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對個人及社區進行充權。社區工作者應該體認到社區既有的優勢、技能、價值與能力。服務於多元文化背景下之社區工作者,本身應具備相關才能,並瞭解社區的價值與傳統,採取的策略與方法必須考量到文化差異。社區工作者應該瞭解,實務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讓弱勢團體獲得所需的物品與資源。社區工作者應瞭解各種壓迫是層層堆疊在一起,沒有輕重緩急之分。實務工作的基本原則(1)社區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對個人及社區進103實務工作的基本原則(2)社區工作者應促成可包容社區成員參與決策及問題解決過程的架構。社區工作者應促成決策架構之發展,並瞭解到專業者、半專業者及社區成員應該處於平等的地位。社區工作者應具備協商與協議的技巧,以調合不同社區工作者及其單位的需求與偏好,這些技巧有助於促成合作性的決策架構。社區工作者在選擇策略與方法時,應具備個別的倫理框架。實務工作的基本原則(2)社區工作者應促成可包容社區成員參與決104實務工作的基本原則(3)社區工作者應該配合問題來選擇實務模式,並瞭解到沒有唯一「正確」的模式,為了發揮實務工作的效能,社區工作者應該依照不同的工作階段與流程運用合適的實務模式。實務工作的基本原則(3)社區工作者應該配合問題來選擇實務模式105第三章社區工作理論
與模式第三章社區工作理論
與模式1063-0本章摘要3-0本章摘要107本章摘要瞭解理論與實務對社區工作的重要性。瞭解解釋社區變遷的理論。瞭解「生態系統理論」社區工作。瞭解「優勢觀點」社區工作。瞭解「激進觀點」社區工作。瞭解社區工作的實務模式。本章摘要瞭解理論與實務對社區工作的重要性。1083-1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3-1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1093-1-1理論、觀點與模式3-1-1理論、觀點與模式110社區工作與理論社區工作實務傳統實地工作:與居民的互動及接觸,不斷地修正與調整社區工作的方法從做中學:重視長時間與居民相處,而非在課堂上進行邏輯演繹對理論與實務的區分理論:抽象設定、命題與因果關係推演,彷彿就像空中樓閣的「學院派」產物實務:在地的實務經驗來得可貴社區工作與理論社區工作實務傳統111社會工作與理論實務工作者對理論的歧見尊崇愛心與熱心:實務工作者對理論知識嗤之以鼻,常常認為理論無法在實務中運用,愛心與熱心才是最重要理論=非實務操作的知識理論與實務的落差學習過程對於理論抽象名詞的畏懼對理論的錯誤期待,認為「好」的理論應該像「操作手冊」一般社會工作與理論實務工作者對理論的歧見112社區工作與理論理論的功能整理訊息與思考、改善實務,釐清社區實務工作所欲達成的目標運用在評量、分析、規劃、執行、評估與成果預測綜融理論與實務否定理論:在實務中迷失自我否定實務:玩文字、智力遊戲社區工作與理論理論的功能113社區工作理論之重要性理論的特性理論=有系統的知識理論來源:實務經驗+理念原則社區工作理論功能瞭解社區工作的價值基礎:堅持社會正義,協助弱勢與受壓迫的族群自我省思、檢視:不成為統治者的社會控制工具,避免為了成就個人的專業,而犧牲個案、社區或是社群所應享有的權益社區工作理論之重要性理論的特性114理論、觀點、實務模式理論:指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假設已經獲得實證支持,理論可以引導我們如何採取實務模式,並形成介入社會變遷的計畫工作
觀點:指實務工作背後相關的假定,它通常不容易被檢測、驗證實務模式:實務模式提供瞭解社會問題,以及如何處理問題的詳細架構社區工作者常會混合運用各種理論理論、觀點、實務模式理論:指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假設已經獲得實1153-2解釋社區變遷的理論3-2解釋社區變遷的理論1163-2-1共同體與社會3-2-1共同體與社會117共同體與社會德國學者突尼斯(FerdinandTönnies)在1887年的著作《共同體與社會》特性:採多重面向比較「共同體」與「社會」重要主張:對社會變遷感到憂慮處在歐洲面臨工業革命的劇烈變遷與都市化現象下,Tönnies對不確定未來感到憂慮,因而將現代性社會的各種組成,當成是對於共同體威脅,是非人性化的代表共同體與社會德國學者突尼斯(FerdinandTönnie118共同體(Gemeinschaft)社會(Gesellschaft)傳統現代親密、秘密、單純的共同生活公眾性的生活情感、愛的考量理性、商業考量非正式互動關係正式互動關係維繫傳統價值威脅傳統價值有機體式的結合機械式、人工式的結合共同體(Gemeinschaft)社會(Gesellsch119共同體的重要性與形式重要性:精神層面共同體是一種原始或是自然的狀態,即使經過經驗上的分離,這種狀態仍繼續保持,而且是一種與生俱來無意識的生命相互關係三種形式:血緣共同體:家庭面的相互關係地緣共同體:生活面的相互關係精神共同體:心靈生活的相互關係最高形式的共同體共同體的重要性與形式重要性:精神層面最高形120共同體與社會的生活共同體有著人們所熟悉的家庭、友誼與鄰里關係,享有共同的財產,面對共同的敵人,捍衛共同的意志社會社會帶來自私、孤立與緊張,重視私領域沒有人會為別的人做些什麼、貢獻什麼,沒有人會給別人賞賜些什麼、給予什麼,除非是為了報償與回贈共同體與社會的生活共同體121對突尼斯的評價受到馬克思的部份影響工人:擁有勞動力、缺乏資產商人、資本家:控制工人相對傳統與保守傾向重視傳統家庭價值:「在村莊裡,家庭是自主和強大的,但是在大城市裡,它變得索然無味、狹窄和毫無價值,而且降低為純粹的住所概念」共同體的生活和勞動的領域適合婦女,是必要的質疑:共同體與社會是否可單純二分?對突尼斯的評價受到馬克思的部份影響1223-2-2機械性凝聚與有機性凝聚3-2-2機械性凝聚與有機性凝聚123社會分工論法國學者涂爾幹(EmileDurkheim)於1893年出版《社會分工論》主張分工不會造成社會支解分工絕對不會造成社會的支解和崩潰,它的各個部份的功能都彼此充分地聯繫在一起反駁突尼斯過度重視共同體將突尼斯原本比喻共同體屬有機狀態,社會是機械性組成的概念對調社會分工論法國學者涂爾幹(EmileDurkheim)於1124機械性凝聚機械性凝聚觀點:勞動分工尚不發達的地方,社會團結是透過機械性凝聚人們為了群體的一致性活動,會喪失自我,集體人格完全吸納個人人格,所有成員的共同觀點與共同傾向,超越個別成員自身的觀念和傾向,人們因而失去個性,就像是無機物的分子一般機械性凝聚機械性凝聚觀點:125有機性凝聚有機性凝聚觀點:勞動分工的規律不但適用於社會,而且還適用於有機體,有機體的動物等級越高,其機能分化也就越細緻社會就像有機體,等級越高,分工愈細緻在分工的社會中,個人的人格和特徵得以表現,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由發展空間越廣勞動越分化,個人就越貼近社會,整體與個人同步發展,社會更能有效地採取一致性行動有機性凝聚有機性凝聚觀點:126凝聚之轉變與比較機械性與有機性凝聚之比較:「機械性凝聚」無法像「有機性凝聚」那樣把人們緊密地結合起來,其自身的聯繫紐帶也將不斷地鬆弛,例如,雖然家庭的影響力遍及相當多的層面,但多只是平常性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很細緻的作用,當傳統社會的家庭失去統一和不可分的性質後,也將失去絕大部份的效力凝聚之轉變與比較機械性與有機性凝聚之比較:127重視現代社會分工有了分工,個人才能擺脫孤立的狀態,形成相互間的聯繫分工除了經濟面向的作用外,也能夠在多人之間建立凝聚感凝聚不僅能夠使個人歸屬於群體,它還能讓人們的行為相互一致,若是社會缺乏凝聚力,將無法存在社會團結的唯一趨向只能是有機凝聚重視現代社會分工有了分工,個人才能擺脫孤立的狀態,形成相互間1283-2-3社區失落、存續與解放3-2-3社區失落、存續與解放129多元的社區變遷觀點Tönnies與Durkheim:兩種看待社區變遷的不同視角回應當前社會的可能現狀:許多傳統價值或是美德,在現代社會中受到相當大的弱化人們透過參與社團或職場的活動,為個人帶來新的生命意義,且不一定會與傳統家庭關係產生疏離多元觀點:社區失落(lost)、社區存續(saved)、社區解放(liberated)多元的社區變遷觀點Tönnies與Durkheim:兩種看待130社區失落(lost)此觀點認為社會分工使得凝聚力衰微,都市中的人際關係是非人性化、無常與片斷的由於人們分屬多元的社會網絡,各自之間的關係鬆散,一旦產生突發狀況,鬆散的網絡關係將無法發揮協助的作用都會就是由許多次級性(secondary)的網絡所組成社區失落(lost)此觀點認為社會分工使得凝聚力衰微,都市131社區存續(saved)此觀點質疑都市是否真的產生失落現象指出在現代工業社會體系中,都市內的鄰里跟親緣凝聚力並沒有隨之下降,仍然存在著初級性(primary)的網絡關係,發揮社會化、支持與社會控制等功能。現代都市同時讓人們加入緊密的多元社會網絡,網絡內同樣會發展出凝聚的特性,網絡的成員是協助外界正式部門處理突發事故的重要支持社區存續(saved)此觀點質疑都市是否真的產生失落現象132社區解放(liberated)解放觀點認可初級網絡的重要性,亦指出在都市會因為居住、工作及親緣團體間的分隔,降低居民凝聚的強度,加上居民流動率增加,形成較強連結的困難。因為當前交通與溝通管道更加便利,有助於我們維持散佈在各地的初級性網絡,人們接觸到次級性網絡的機會亦大增雖然都市群眾較不容易發展出緊密連結的凝聚,各種個人所屬的網絡仍是支持與社會化的重要來源社區解放(liberated)解放觀點認可初級網絡的重要性1333-3社區工作的理論與觀點3-3社區工作的理論與觀點1343-3-1系統理論3-3-1系統理論135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觀點,主要引自兩個領域:(1)生態學與(2)系統理論系統理論:提供我們瞭解人與環境的互動架構生態學: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的態動性過程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觀點,主要引自兩個領域:(1)生態學與(136系統理論特性背景:不滿心理動力理論過度偏重個人內在因素系統:指的是由許多互相影響的個別細部或次系統(subsystems)所組成的整體組成系統的元素可以是物質性、機械性、生物性或社會性的項目,各個元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係,以及可供識別的邊界系統理論特性背景:不滿心理動力理論過度偏重個人內在因素137系統與社區系統的實例「人」本身即是一種系統,就像其他動物一般,為了維繫其生存,需要許多「次系統」的運作社區系統社區本身也是種系統,與生物系統不同,社區、家庭、教會與社區組織等,均屬於「社會系統」一方面,社區由個人、家庭、社區組織、商店等次系統組成,另一方面,社區也是其他更為巨視層次環境的次系統系統與社區系統的實例138多層次社會系統微視(micro)層次:個人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及彼此互動的社會與物質環境,如個人在家庭、學校、職場或是休閒時段所獲得的「經驗」
居間(mezzo)層次:居於微視層次與巨視層次環境之間,它將影響微視環境的特質與功能,如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主要團體、組織及機構所發展的「關係」
巨視(macro)層次:指個人生活及涉入整體社會中的物質、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結構,諸如科技、語言、住宅、法律、習俗與規章等
多層次社會系統微視(micro)層次:139多層次的系統關係社會個人家庭社區個人家庭社區多層次的系統關係社會個人家庭社區個人家庭社區140社區的系統運作社區作為上層系統(suprasytem):影響個人與家庭生活的社會結構擔任社會控制功能提供相互支持功能社區作為次系統(subsystem):受到其他社會系統的影響與左右,促成社區的變遷社區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之深淺,則涉及到系統的邊界是處於封閉(closed)或是開放(open)的狀態社區的系統運作社區作為上層系統(suprasytem):影響141開放系統的運作例子:政府補助社區正向輸出:促成社區內部的互助、凝聚力、社會網絡更加密集,維繫人際間情感的基礎負向輸出:社區領導者或組織爭奪資源,將個人或是組織的利益擺在社區之前,使得社區內部的對立更加地嚴重輸入轉化輸出回饋開放系統的運作輸入轉化輸出回饋142系統理論對社區工作的意涵上層系統的改變,將對社區生活帶來改變。例如,政府的福利措施將影響低所得社區居民謀生與求職的機會;社區次系統所採取的任何行動,將同時影響社區以及其他次系統;社區可以發揮各種功能,但是有些社區的表現較差;社區工作的目的在於讓社區達成穩定狀況,使得居民可以參與社區的生活。系統理論對社區工作的意涵上層系統的改變,將對社區生活帶來改1433-3-2生態觀點3-3-2生態觀點144生態觀點的特性生態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受到過去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之啟發,生態觀點特別重視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調適,以及調適過程否能達到動態均衡的狀況對社區工作者的意義:調適的過程中,很多問題的形成並不是種線性的關係,也就是說,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所造成,有其歷史與文化背景脈絡生態觀點的特性生態學是生物學的分支:145生態學的重要概念棲位(niche):指個體在社區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所處的位置會影響到個體能否夠獲得發展的機會,若是需求無法滿足,個體將會選擇離開。棲地(habitat):原指生物體棲息所在之處,在社會工作領域關心的是個體週遭的自然、社會與文化環境。生態學的重要概念棲位(niche):指個體在社區結構中所處的146社區與生態學社區即棲地:從個人層次來看,社區是個體生活的棲地,社區環境是否有助於個體之發展,將影響到個體是否能改善其社會地位,以及繼續留在社區的意願;社區即棲位:在整體社會之內,社區本身所處的位置(棲位),將受到外部社會生態之影響,位於都會區、郊區或是偏遠地區的社區,其所能運用的資源與受到外界干擾之程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社區實務工作的推展方向亦不相同社區與生態學社區即棲地:147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1)競爭:指社區內的土地開發所產生之競爭狀態,部份群體掌控權力,握有大批較為有價值的土地,並主導社區集中化(centralization):指特定區域內的機構或是服務的集中程度;相對地,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指組織從某些區域徹離的過程。聚集:指個人的區域流動過程,特別是人們往都市遷居或移民的狀況。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1)競爭:指社區內的土地開發所產生之競148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2)區隔:指個人、團體或是機構是否被某種社會特徵所區隔,例如,種族、族群、階級、宗教等,使得他們被區隔在某些特定的地理空間內。整合:指社區內各種族、族群、階級、宗教的整合狀態。承續:指社區內的團體或機構被取代,亦即社區變遷的過程。都市或社區的生態議題(2)區隔:指個人、團體或是機構是否被某149生態學在社區工作的運用社會工作者會製作個人生態圖(eco-map)瞭解社區的組成要素:例如,居民、人口密度、住宅結構、正式與非正式組織、自然資源等,它提醒實務工作者應該要分析社區內部的人口、機構與資源的分佈狀態,形成對大環境進行介入的參考架構消除棲地或是棲位所面臨的「緊張」、「掠奪」、「污染」,讓社區生態環境產生新的平衡生態學在社區工作的運用社會工作者會製作個人生態圖(eco-m150Wilson的研究案例背景:美國內城市(innercity)出現難以翻身的底層階級(underclass)原因:黑人中產階級或生活較為穩定的勞工階級搬出內城市。區域內的基本單位(如教會、學校、商店等)隨著沒落缺乏可以對窮人提供角色示範的來源,讓他們知道接受教育是有意義的,穩定就業比依賴福利可取,健康家庭是常規而不是例外Wilson的研究案例背景:美國內城市(innercity151Briggs社區類型的區分陷阱型(Traps):指低資源、高風險的鄰里。此種鄰里會明顯危害到家庭的福祉,只能依靠成功的親職角色墊腳石型(Steppingstones):指資源與風險程度均居中的鄰里跳板型(Springboards):指相對低風險,並擁有豐富資源的鄰里。此種鄰里可以滿足多數家庭的需求,盡其可能提供家庭所需的資源Briggs社區類型的區分陷阱型(Traps):1523-3-3優勢觀點3-3-3優勢觀點153優勢觀點的形成背景擺脫傳統社會工作過度關心問題層面,忽略了任何社會系統都有其優勢、資源與能力問題取向的社會工作實務沉迷在精神病理學、受害者化(victimization)、變態及精神錯亂等負向概念的為了營利的需要,醫療、藥理、保險及大眾媒體等職業、專業或是機構,不斷地告訴人們存在情緒、生理及行為問題疾病,好像每個人從小就是容易受傷害且是脆弱優勢觀點的形成背景擺脫傳統社會工作過度關心問題層面,忽略了任154優勢觀點的特性尋找優勢社會工作者發掘、豐富、探究及開發案主的優勢及服務資源,以協助其達成個人的目標、實現夢想,並掙脫個人壓抑、憂慮及社會宰制的枷鎖案主與社會工作者間的合作需要兩者共同投入,著重的不是在於問題面,而是未來的可能性透過服務過程中對案主優勢(如天資、知識、能力及資源)之運用,實現案主個人的目標與願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優勢觀點的特性尋找優勢155社區工作與優勢觀點重視社區自主若過度從問題面向來看待社區,只會運用社區外的資源或是專業人員協助社區解決問題,社區將依賴外部的力量,缺乏自主改變的能力,甚至無法掌握社區變遷的過程重視社區力量社區工作者必須瞭解到「地方的力量」,不要忽略與人們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環境,例如,住所、公寓、花園、商店等,只要稍微改變環境,便可以對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社區工作與優勢觀點重視社區自主156優勢觀點的社區工作方法尋找優勢社區的首要步驟不是找出社區的問題,而是發掘社區到底有哪些優勢,包括資源、資產與能力等以高齡化社會議題為例從優勢觀點來看,老人本身也是社區的人力資源,並非負擔,在部份退休人口較多的社區,其整體人力規模甚至大於既有的志工團隊,由年輕老人來服務老老人,或是由健康老人協助身心狀況較為不佳者,貢獻其智慧經驗給社區,都是社區重要的優勢,優勢觀點的社區工作方法尋找優勢157社區資產地圖個人秉賦老人年輕人被標籤人口所得藝術家人民社團教會社區協會文化團體地方機構企業學校醫院社區大學公園圖書館社區資產地圖個人秉賦老人年輕人被標籤所得藝術人民社團教會社158對社區工作者的意義拒絕人們缺乏能力的想法社區民眾及成員就是社區優勢與復原力量的主要資源,民眾在實務過程中,可以參與服務決策,與社區工作者共同選擇對個人及社區的最佳改變策略缺乏權力不代表缺乏能力,當社區面臨壓迫時,社區工作應協助解放社區的力量、視野與能力任何社區都存在著優勢,重點在於進行發掘與運用對社區工作者的意義拒絕人們缺乏能力的想法159社區優勢觀點的假定社區有意願及資源進行自助;社區知道什麼對它是最好的;各種策略形成必需從社區中而來;組織與社區的夥伴關係是較為適當的行動方式;某地區的優勢可以轉化成其他地區的優勢,形成一種漣漪效應。社區優勢觀點的假定社區有意願及資源進行自助;1603-3-4激進觀點3-3-4激進觀點161激進觀點的特性比較生態系統理論:社區每個部份都關係到社區的存續,也就是說整合的效果遠大於分裂與衝突優勢觀點:將焦點放在社區內的資產、能力或優勢,少以病態或問題的角度看待社區
激進觀點:重視改變社會結構,特別是不平等與壓迫的環境;關心的不是社區內部的穩定、合諧或功能,而是發掘出社區內部或是部份群體所遭遇的權力與壓迫關係
激進觀點的特性比較生態系統理論:162馬克思主義的命題稀有資源的分配越不平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基本利益衝突就越深;被統治者對其真正集體利益之認識越深,越可能懷疑現存稀有資源分配模式的合法性;被統治者的意識型態愈一致,政治領導結構愈發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利益與關係之對立愈大,愈不可調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對立愈大,衝突愈有暴力性;衝突愈有暴力性,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模式的變遷程度愈大。馬克思主義的命題稀有資源的分配越不平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163激進社會工作之假定社會結構形塑了生活各個層面的社會關係;世界上可區分為「既得利益者」(haves)與「一無所有者」(havenots)兩個群體,彼此利益相互對立,難以調和;因為主流意識型態的宰制,受壓迫者通常無法察覺其所遭受的壓迫;只有對受壓迫者進行充權,並採取集體的行動,才能達到社會變遷。激進社會工作之假定社會結構形塑了生活各個層面的社會關係;164激進觀點與專業角色反省社會工作者就常被其他社區工作者批評只是社會控制的代言人,為的是傳遞政府維持社會整合的手段專業知識與社區實務知識相悖,忘記了早期睦鄰運動與社區民眾共同生活的使命推動專業化證照的過程中,當專業發展與個案利益產生衝突時,後者往往會被忽略激進觀點與專業角色反省社會工作者就常被其他社區工作者批評只是165意識覺醒(conscientization)弗雷勒(Paulo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提出「意識覺醒」的概念察覺壓迫的運作:壓迫者會運用任何的手段,讓自己的壓迫事實不被認知,或是採取施加小惠的方式,舒緩受壓迫者採取解放行動的可能任何試圖藉著尊重受壓迫者的弱勢,以”軟化”壓迫者權力的種種努力,所顯示出來的都只是一種假慷慨意識覺醒(conscientization)弗雷勒(Pau166壓迫與社會福利壓迫者使用了教育的囤積概念,再配合父權式的社會行動機制,讓受壓迫者接受一種自我陶醉式的「福利接受者」名稱。受壓迫者常被當成個案來處理,彷彿他們就像是偏離此一「善意的、有組織的、公義的社會」而存在的邊緣人。受壓迫者常被視為是健全社會中有病的一群人,他們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智,調整自己的「無能與懶惰」來適應社會的模式。這些邊緣人應該重新被「統合」、「吸納入」這個他們過去所「背離」的健全社會壓迫與社會福利壓迫者使用了教育的囤積概念,再配合父權式的社會167受壓迫者的回應由於長期受到壓迫者的非人性化對待,受壓迫者有時會將壓迫者的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認可壓迫者的形象,自我貶抑,甚至想要模仿壓迫者,追隨壓迫者,這將使得他們進行抗爭時受到限制,甚至容易「順應不自由狀態下所產生的安全感」,而沒有察覺到所謂的「秩序」,其實都是用以為壓迫者的利益而服務受壓迫者的回應由於長期受到壓迫者的非人性化對待,受壓迫者有時168克服壓迫情境人們必須對壓迫的成因有著批判性的認知,如此才能透過改造行動,創造出一種新的情境,更可能地實現完整的人性唯有發自受壓迫者之弱勢的力量,才足以強大到使壓迫者及受壓迫者都獲得解放對於受壓迫者來說,其任務便是聯合那些能真正與其團結在一起的人,共同為自身的解放來進行抗爭,受壓迫者必須透過抗爭的實踐,來獲得關於壓迫的批判性知覺克服壓迫情境人們必須對壓迫的成因有著批判性的認知,如此才能透169壓迫與社區工作「當一個區域或地區被分割成愈多的”在地社區”,且不將他們本身視為是整體性,或是另一個整體性區域的一部份來研究時,其間的疏離就愈強化」、「有時壓迫者並不希望促成社區整體的發展,而是希望拔擢一些經過挑選過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所接受的課程,阻礙了在現實整體性中的批判性介入與意識出現的可能性」壓迫與社區工作「當一個區域或地區被分割成愈多的”在地社區”,170激進行動阿林斯基(SaulAlinsky)的著作:「激進者手冊」與Freire的觀點類似,Alinsky文中所稱的「一無所有者」,也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總是會追隨「既得利益者」的判斷,尊敬上層階級的優勢,相信他們擁有智識、能力與「任何特別的東西」,這種距離強化了權力,尊重與敬畏結為一體,既得利益者成為權威,並從權力周邊所發展出的神話與傳說受益。激進行動阿林斯基(SaulAlinsky)的著作:「激171Alinsky的主張透過集體的力量以挑戰既定的規範,逼迫既得利益者妥協、就範他特別強調社區組織者是改變社區的重要力量,是集體力量的催化者,「變革來自權力,權力由組織產生,為了採取行動,人民必須聚集起來」社區組織者必須要能夠認識社區,運用社區的語言質疑美國社會工作教育無法訓練出合適的社區組織者Alinsky的主張透過集體的力量以挑戰既定的規範,逼迫既172行動策略(1)問題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力量,而是讓敵人認為你擁有多少力量行動與策略絕對不要超過群眾自身的經驗行動與策略儘量超過敵人的經驗努力讓敵人陷在自訂的規則裡嘲笑是人類最有力的武器策略之所以好,在於你的群眾欣賞它策略如果拖延太久,只會變成純粹的拖延行動策略(1)問題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力量,而是讓敵人認為你擁有173行動策略(2)不斷施加壓力恐嚇往往比事件本身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C语言整体复习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一级 Photoshop数字艺术试题及答案
- 逻辑思维与财务策略制定间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软件测试的质量提升策略试题及答案
- 嵌入式系统的开放平台试题及答案
- 教育培训收费合同协议书
- 计算机二级知识点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嵌入式行业分析试题及答案
- C语言的优化策略探讨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软硬件的结合与应用策略试题及答案
- 《国际银团贷款》课件
- GB/T 23356-2024卷烟烟气气相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散射红外法
- 泥浆泵清淤外运专项施工方案
- 物管物业交接验收明细表格(全)模板
- TCHEAA 0011.10-2024 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 第10部分:电压力锅
- 中、高级钳工训练图纸
-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人教版初中英语语法和知识点总结以及练习题
- 大众汽车新项目开发流程
- 《大数据导论(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