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影像科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1脾脏的解剖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胸壁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圆形脾脏的解剖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胸壁2检查技术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USG是首选检查方法CT图像更清晰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变如淋巴瘤等血管造影并不单独用于影像诊断检查技术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3脾脏CT正常表现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40~55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脾呈均匀强化正常脾内侧缘常有小切迹,脾门处可见大血管出入外侧缘光滑脾脏CT正常表现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40~54脾脏常见疾病C诊断课件5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呈花斑状明显强化;
3.门脉期密度均匀,强化程度减低。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6如何诊断脾脏增大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脾厚度小于5cm-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8cm-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下径=15cm)如何诊断脾脏增大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7
脾脏增大脾脏增大8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副脾脾囊肿脾淋巴管瘤脾脓肿脾梗死脾海绵状血管瘤脾恶性淋巴瘤脾转移瘤脾弥漫性疾病脾创伤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副脾脾海绵状血管瘤9脾先天发育异常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置,为脾蒂或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如左肾切除则脾可移至左肾窝内;一般无症状,脾扭转时可发生急腹症异位脾: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脾窝无脾,其他部位见异位脾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占正常人10%~30%-最常发生余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多为单发;-由脾动脉分支供血无脾综合征,少见,多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如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多脾综合征,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胆囊先天缺如、心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脾先天发育异常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置,为10副脾CT表现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平扫密度与脾脏移一致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有时可见供血血管重要性:
1.勿将副脾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其他占位肿块2.脾摘除后副脾可增生3.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副脾CT表现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平扫密度11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CT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静脉期密度减低;强化方式与脾实质相似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CT增强12肝血管瘤MRI检查偶然发现胰尾结节。T2WI及DWI上结节信号高于胰腺实质,T1WI结节信号低于胰腺实质,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呈花斑状明显强化肝血管瘤MRI检查偶然发现胰尾结节。T2WI及DWI上结节信13胰腺尾部副脾胰腺尾部副脾14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多脾综合征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多脾综合征15脾脓肿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最常见的原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左上腹痛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脾脏弥漫性增大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发脾脓肿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16脾脓肿平扫-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脓液CT值约20Hu左右,境界清或不清;
脓肿内小气泡或液气面(产气菌感染)增强-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典型的脾脓肿和肝脓肿的CT表现相似,只是动脉期脾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常见的充血反应(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在脾脓肿难以看到。脾脓肿平扫17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环状强化,其中脾内较大病灶清楚显示脓肿壁两层结构。
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18多发脾脓肿多发脾脓肿19脾脏常见疾病C诊断课件20脾脓肿,脓腔内气体脾脓肿,脓腔内气体21脾梗死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多数发生在脾前缘近脾门的方向介入治疗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作为脾亢治疗手段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胰尾癌累计脾动脉时也可发生脾梗死。当有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现医源性多见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发脾内出血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脾梗死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22脾梗死CT表现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少数伴包膜下积液-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增强:周围脾实质明显强化,而病灶无强化,对比明显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脾梗死CT表现平扫:23脾梗死脾梗死24脾梗死脾梗死25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胰腺尾部肿块不均匀强化
脾实质内可见尖端指向脾门,基底位于外周的楔形无强化区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26脾囊肿寄生虫性:包虫囊肿非寄生虫性:
真性: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囊性淋巴管瘤)
假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外伤、感染、梗塞、胰腺炎平扫:脾内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单发或多发,少数囊壁钙化。外伤囊肿可见混合性密度(出血和机化)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脾囊肿寄生虫性:包虫囊肿27脾脏多发囊肿脾脏多发囊肿28脾囊肿脾囊肿29假性脾囊肿假性脾囊肿30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带样,肝右叶可见蜕变的包虫囊肿
脾内巨大包虫囊肿,母囊密度略高,紧密排列的子囊充满母囊,密度明显低于后者。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带样,肝右叶可31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32脾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少数血管瘤可见钙化增强:1.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门脉期及平衡期向中央充填,最后病变主体呈较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由于动脉期脾实质呈花斑状强化,如果动脉期血管瘤周边区域强化结节太小,则与周围脾实质区域难以辨别)2.动脉期整个病灶明显强化,以后各期密度略高与脾实质或呈等密度;这种强化模式的血管瘤通常较小3.缓慢强化,到平衡期仍呈相对低密度,需要延迟更长时间方能填充整个病灶脾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33脾海绵状血管瘤脾海绵状血管瘤34脾血管瘤脾血管瘤35增强动脉期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6.2cm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周边结节状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的区域逐渐扩大增强动脉期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6.2cm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周边36CT平扫示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2.1cm类圆形略低密度结节;
增强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
门脉期病灶密度略高于脾实质CT平扫示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2.1cm类圆形略低密度结节;
37脾淋巴管瘤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形成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聚集而形成囊样扩张。病理上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以囊性最常见。CT表现:脾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低密度灶,轮廓清或不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CT值约15-30Hu,高于一般囊肿:因含有蛋白成分增强:瘤壁及间隔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脾淋巴管瘤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形成原因38CT平扫脾内单发的明显分叶状低密度病变;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病变主体不强化,其内间隔轻度强化CT平扫脾内单发的明显分叶状低密度病变;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39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CT值约19Hu,40脾脏常见疾病C诊断课件41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根瘤内成分不同分四型:红髓型、白髓型、混合型及纤维型,其中红髓型最常见,约占70%~80%。CT表现:低密度实性单发病灶,偶见多发;平扫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内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颇具特征性。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与血管瘤相似。延迟扫描可有部分充填。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此血管瘤和42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增强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脾实质
门脉期肿块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部分区域与脾实质强化程度相似
手术病理证实为红髓型错构瘤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43CT平扫示脾內缘隆起,局部略低密度类圆形占位;
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斑片状强化,中心呈相对低强化;
平衡期病灶逐渐延迟强化,有向心“填充”趋势;
MRIT2WI示肿块信号低于周围脾实质CT平扫示脾內缘隆起,局部略低密度类圆形占位;
增强动脉期病44脾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常见,原发少见;病理分型-弥漫浸润型,在脾实质内弥漫浸润-粟粒型,多发微小病灶在脾实质内弥漫分布-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灶,最大病灶的长径小于5cm-肿块型,单发或多发病灶,最大病灶的长径达5cm以上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脾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常见,原发少见45CT表现平扫: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不能显示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缘模糊不清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显示清楚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CT表现平扫:46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明显肿大,实质内未见明确局灶性异常密度改变。肝胃韧带、脾门区及腹膜后间隙可见大量肿大淋巴结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明显肿大,实质内未见明确局灶性异常47脾结节型淋巴瘤合并肝细胞Ca
CT增强动脉期示肝内明显强化结节及脾内低强化结节;
门脉期示肝内结节密度减低,低于肝实质;脾内病变仍呈低强化。
手术病理证实肝内病灶为肝细胞Ca,脾内病灶为淋巴瘤脾结节型淋巴瘤合并肝细胞Ca
CT增强动脉期示肝内明显强化结48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内见巨大肿块,呈不均匀低密度;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内肿块不均匀轻度强化肿块型脾淋巴瘤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内见巨大肿块,呈不均匀低密度;
增强49脾转移瘤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0.3~7.0%发病率明显低于肝转移瘤,可能与肝脏存在门静脉血供有关脾脏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少数可为淋巴管转移和种植性转移,脾转移常为其他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晚期表现,原发灶大多明确脾转移瘤常来源于肺Ca、乳腺Ca、前列腺Ca、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脾转移瘤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0.3~7.0%50脾转移瘤CT表现:较复杂,随原发瘤不同而表现不同;脾脏可肿大,转移灶可单发或多发。-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缘清楚或不清楚-增强:转移瘤密度常低于脾脏实质,多数境界清楚有些转移瘤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偶尔可见转移瘤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脾转移瘤CT表现:较复杂,随原发瘤不同而表现不同;脾脏可肿大51结肠Ca肝、脾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内低强化小结节;
门脉期肝内也见低强化转移灶结肠Ca肝、脾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内低强化52乳腺Ca脾及肋骨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检查脾实质低强化肿块影,另见右侧肋骨转移乳腺Ca脾及肋骨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53脾转移瘤脾转移瘤54脾弥漫性疾病脾弥漫性疾病表现为脾大诊断标准:-横断面上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位-脾厚度大于5厘米-脾下缘向下超过肝下缘-两线距超过8cm(脾前缘、主动脉前缘)-体积测量脾弥漫性疾病脾弥漫性疾病表现为脾大55脾大原因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肿瘤性寄生虫性胶原病性浸润性病变脾大原因炎症性寄生虫性56肝硬化脾大肝硬化脾大57白血病脾大白血病脾大58艾滋病脾大艾滋病脾大59脾创伤分四型1、脾挫伤2、包膜下血肿:包膜下实质损伤而局部脾包膜仍完整时发生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此时多在脾髓内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血肿4、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均有破裂,除脾内有出血外,脾周围及腹腔内均有出血CT检查目前已成为怀疑脾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脾创伤分四型60脾创伤CT表现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部分为小片状低密度灶2、包膜下血肿:外周呈新月形或梭形3、脾内血肿:圆形或椭圆形,略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各期血肿CT增强均不强化4、脾破裂:a.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破裂去无强化,并可能显示裂口
b.完全破裂: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低密度带状,并见混杂高密度出血或血肿;脾周、腹腔内均可见积血或不规则血肿存在。脾创伤CT表现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部分为小片状低密61脾实质血肿伴包膜下血肿
外伤后6hCT平扫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血肿及低密度包膜下积液
2个月后复查CT平扫示脾实质血肿基本吸收,局部残留较小的略低密度病变脾实质血肿伴包膜下血肿
外伤后6hC62脾包膜下血肿
CT平扫示脾脏外侧缘半月状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无强化,边缘显示更清晰脾包膜下血肿
CT平扫示脾脏外侧缘半月状低密度区
增强63高处坠落伤。CT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示脾实质内不规则无强化区,提示脾破裂出血;包膜下及脾门区见新月形略低密度影,CT值30~40Hu,双期无明显变化,提示脾周血肿高处坠落伤。CT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示脾实质内不规则无强化区,64脾穿通伤脾穿通伤65脾破裂,脾周血肿脾破裂,脾周血肿66脾脏常见疾病C诊断课件67脾包膜下积血脾脏血肿脾包膜下积血脾脏血肿68脾破裂腹腔积血脾破裂腹腔积血69脾破裂腹腔积血脾破裂腹腔积血70谢谢!谢谢!71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影像科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72脾脏的解剖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胸壁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圆形脾脏的解剖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胸壁73检查技术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USG是首选检查方法CT图像更清晰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变如淋巴瘤等血管造影并不单独用于影像诊断检查技术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74脾脏CT正常表现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40~55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脾呈均匀强化正常脾内侧缘常有小切迹,脾门处可见大血管出入外侧缘光滑脾脏CT正常表现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40~575脾脏常见疾病C诊断课件76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呈花斑状明显强化;
3.门脉期密度均匀,强化程度减低。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77如何诊断脾脏增大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脾厚度小于5cm-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8cm-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下径=15cm)如何诊断脾脏增大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78
脾脏增大脾脏增大79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副脾脾囊肿脾淋巴管瘤脾脓肿脾梗死脾海绵状血管瘤脾恶性淋巴瘤脾转移瘤脾弥漫性疾病脾创伤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副脾脾海绵状血管瘤80脾先天发育异常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置,为脾蒂或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如左肾切除则脾可移至左肾窝内;一般无症状,脾扭转时可发生急腹症异位脾: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脾窝无脾,其他部位见异位脾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占正常人10%~30%-最常发生余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多为单发;-由脾动脉分支供血无脾综合征,少见,多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如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多脾综合征,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胆囊先天缺如、心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脾先天发育异常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置,为81副脾CT表现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平扫密度与脾脏移一致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有时可见供血血管重要性:
1.勿将副脾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其他占位肿块2.脾摘除后副脾可增生3.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副脾CT表现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平扫密度82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CT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静脉期密度减低;强化方式与脾实质相似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CT增强83肝血管瘤MRI检查偶然发现胰尾结节。T2WI及DWI上结节信号高于胰腺实质,T1WI结节信号低于胰腺实质,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呈花斑状明显强化肝血管瘤MRI检查偶然发现胰尾结节。T2WI及DWI上结节信84胰腺尾部副脾胰腺尾部副脾85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多脾综合征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多脾综合征86脾脓肿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最常见的原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左上腹痛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脾脏弥漫性增大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发脾脓肿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87脾脓肿平扫-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脓液CT值约20Hu左右,境界清或不清;
脓肿内小气泡或液气面(产气菌感染)增强-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典型的脾脓肿和肝脓肿的CT表现相似,只是动脉期脾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常见的充血反应(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在脾脓肿难以看到。脾脓肿平扫88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环状强化,其中脾内较大病灶清楚显示脓肿壁两层结构。
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89多发脾脓肿多发脾脓肿90脾脏常见疾病C诊断课件91脾脓肿,脓腔内气体脾脓肿,脓腔内气体92脾梗死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多数发生在脾前缘近脾门的方向介入治疗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作为脾亢治疗手段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胰尾癌累计脾动脉时也可发生脾梗死。当有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现医源性多见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发脾内出血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脾梗死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93脾梗死CT表现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少数伴包膜下积液-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增强:周围脾实质明显强化,而病灶无强化,对比明显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脾梗死CT表现平扫:94脾梗死脾梗死95脾梗死脾梗死96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胰腺尾部肿块不均匀强化
脾实质内可见尖端指向脾门,基底位于外周的楔形无强化区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97脾囊肿寄生虫性:包虫囊肿非寄生虫性:
真性: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囊性淋巴管瘤)
假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外伤、感染、梗塞、胰腺炎平扫:脾内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单发或多发,少数囊壁钙化。外伤囊肿可见混合性密度(出血和机化)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脾囊肿寄生虫性:包虫囊肿98脾脏多发囊肿脾脏多发囊肿99脾囊肿脾囊肿100假性脾囊肿假性脾囊肿101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带样,肝右叶可见蜕变的包虫囊肿
脾内巨大包虫囊肿,母囊密度略高,紧密排列的子囊充满母囊,密度明显低于后者。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带样,肝右叶可102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103脾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少数血管瘤可见钙化增强:1.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门脉期及平衡期向中央充填,最后病变主体呈较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由于动脉期脾实质呈花斑状强化,如果动脉期血管瘤周边区域强化结节太小,则与周围脾实质区域难以辨别)2.动脉期整个病灶明显强化,以后各期密度略高与脾实质或呈等密度;这种强化模式的血管瘤通常较小3.缓慢强化,到平衡期仍呈相对低密度,需要延迟更长时间方能填充整个病灶脾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104脾海绵状血管瘤脾海绵状血管瘤105脾血管瘤脾血管瘤106增强动脉期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6.2cm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周边结节状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的区域逐渐扩大增强动脉期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6.2cm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周边107CT平扫示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2.1cm类圆形略低密度结节;
增强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
门脉期病灶密度略高于脾实质CT平扫示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2.1cm类圆形略低密度结节;
108脾淋巴管瘤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形成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聚集而形成囊样扩张。病理上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以囊性最常见。CT表现:脾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低密度灶,轮廓清或不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CT值约15-30Hu,高于一般囊肿:因含有蛋白成分增强:瘤壁及间隔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脾淋巴管瘤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形成原因109CT平扫脾内单发的明显分叶状低密度病变;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病变主体不强化,其内间隔轻度强化CT平扫脾内单发的明显分叶状低密度病变;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110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CT值约19Hu,111脾脏常见疾病C诊断课件112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根瘤内成分不同分四型:红髓型、白髓型、混合型及纤维型,其中红髓型最常见,约占70%~80%。CT表现:低密度实性单发病灶,偶见多发;平扫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内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颇具特征性。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与血管瘤相似。延迟扫描可有部分充填。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此血管瘤和113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增强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脾实质
门脉期肿块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部分区域与脾实质强化程度相似
手术病理证实为红髓型错构瘤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114CT平扫示脾內缘隆起,局部略低密度类圆形占位;
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斑片状强化,中心呈相对低强化;
平衡期病灶逐渐延迟强化,有向心“填充”趋势;
MRIT2WI示肿块信号低于周围脾实质CT平扫示脾內缘隆起,局部略低密度类圆形占位;
增强动脉期病115脾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常见,原发少见;病理分型-弥漫浸润型,在脾实质内弥漫浸润-粟粒型,多发微小病灶在脾实质内弥漫分布-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灶,最大病灶的长径小于5cm-肿块型,单发或多发病灶,最大病灶的长径达5cm以上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脾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常见,原发少见116CT表现平扫: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不能显示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缘模糊不清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显示清楚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CT表现平扫:117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明显肿大,实质内未见明确局灶性异常密度改变。肝胃韧带、脾门区及腹膜后间隙可见大量肿大淋巴结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明显肿大,实质内未见明确局灶性异常118脾结节型淋巴瘤合并肝细胞Ca
CT增强动脉期示肝内明显强化结节及脾内低强化结节;
门脉期示肝内结节密度减低,低于肝实质;脾内病变仍呈低强化。
手术病理证实肝内病灶为肝细胞Ca,脾内病灶为淋巴瘤脾结节型淋巴瘤合并肝细胞Ca
CT增强动脉期示肝内明显强化结119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内见巨大肿块,呈不均匀低密度;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内肿块不均匀轻度强化肿块型脾淋巴瘤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内见巨大肿块,呈不均匀低密度;
增强120脾转移瘤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0.3~7.0%发病率明显低于肝转移瘤,可能与肝脏存在门静脉血供有关脾脏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少数可为淋巴管转移和种植性转移,脾转移常为其他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晚期表现,原发灶大多明确脾转移瘤常来源于肺Ca、乳腺Ca、前列腺Ca、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脾转移瘤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0.3~7.0%121脾转移瘤CT表现:较复杂,随原发瘤不同而表现不同;脾脏可肿大,转移灶可单发或多发。-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缘清楚或不清楚-增强:转移瘤密度常低于脾脏实质,多数境界清楚有些转移瘤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偶尔可见转移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热水供应系统施工合同
- 2024年某科技公司与某政府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协议
- 2025年克孜勒苏州货运上岗证考试题答案
- 2025年白银b2货运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环保培训项目外包条款
-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集合大全
- 2024年度市政工程技术人员试用期劳动合同3篇
- 渔业设施打桩机租赁合同
- 2024年度科技研发项目投标代理服务合同下载3篇
- 游乐园设施安全检查
- 输血相关知识培训
- 体育场馆照明解决方案
- 团购被子合同范例
- 管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中药涂擦治疗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年高考物理复习试题分类训练:动量(教师卷)
- 2024年军事理论知识全册复习题库及答案
- FA合同协议模板新
- 幼儿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方案
- 餐饮服务电子教案 学习任务3 西餐宴会服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