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全册_第1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全册_第2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全册_第3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全册_第4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进度计划周3节教学内容备注5456789考试计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2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3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能力。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4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数位顺序表读数。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计数单位教境教位顺序表模型,有关地区的图片,亿有多大的图片教学准备学境学生应准备100粒菜籽有多少,计数器等一、学前热身1、口算:48+3781÷3126-7418×3……5分二、自学了解1、在正解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学①什么情况下,什么内容时用比万大的数?②你认识的万以外的数有什么形式的?③你会说比万大的数的组成吗?流程5你们从图中看出这是我国的哪些地方?你能估计一下每个地区有多少人吗?(生试读,谈你是怎样读的)2、数一数、拨一拨师生计数器,讲解“万位”位,一万一万地数边操作这读,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百万,10个千万是一亿。5|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四万数到一百零五万2、十万十万地数,从六十万数到二百万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四千万数到一亿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2507836096378000评3|56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一千万是一亿2、写数的组成亿以内写十个1、背诵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规律2、说3750009580752各数表示多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能利用计数器上的拨珠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器的计数单位,以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推引出各计数们单位的关系。读写大数时学生常常感觉到困难,出现错读,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情况教学,使学生直观地形成了数位概念。7《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8.312、理解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3、理解读数的规则,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耐心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数级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数级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搜集生活中遇到的大数一、导入1、你学过哪些计数单位?万级包括哪些数位?2、读数,并想想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5分学流程1学2、小组讨论如何分数级(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3、讨论:级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81、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相似,只要在个级读法的基础上加一个“万”字就可以了。2、万级末尾有零的只读:××万××不读零。3、万级中间有零的:如:64007000不读零64047000读一个零5|如:850010300读个级的零805010300读万、个级的零3050020083002100635049202501080170201005905210823、填空:3|592496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850010300读作:八千五百万零三百1、熟记数位表,数位间进率2、写出中间有零不读,末尾有零不读,中间末尾有零读的数各5个。1、熟记数位表进率2、写出下列数的读法:80500720310572014567000020800001、熟记数位表进率2、读数37654820307200003809726045007000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情及效果反思: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注意含两级数的读法中个级数和万级数在读法上的不同地方,每级末尾或中间有0有读法是难点。学生对大部分知识觉得有难度,教师需要对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10《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13、提高学生正确写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学生预习课文内容,计数器①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先读万级再读个级)②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读,读几个?内数的写法5分学流程1、创新情境“手拉手”捐款活动捐款钱数,生听师读后试着学11以68500000为例,说一说这个八位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我们就对这数位顺序表的千位写6,对齐百万位写8对齐十万位写5,其他数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5|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没有单2、师出数,学生以组为单位回答,读法写法,数位上数表示什么。3、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一个数由5个亿、6个千万、3个万、9个百和4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560030904)3|512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2、书中7页做一做,8页1、2、33、书中9页4、5、6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利用知识迁移进行教学的,对于整万数的写法,学生体会到了只要按照位及数的写法来在后面的添4个0。在总结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呈现的是学生讨论的情境,情境中的问题突出写数的关键,并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给学生及大的探索及总结概括的空间,教学效果好。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归纳写法法则,使学生系统掌握写法的2条法则。13《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前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说。吗?5分学流程内的数(位数不同的)学142、位数相同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5|48500050140O63140620300O30730030500000O30500001、小结:比较大的方法2、本节课你的收获3|5151、书16页2题,18页6题2、排列例题中六省份的人口数1、12页14题写浸透并比较数(横)的大小2、16页2题两数大小比较(前后顺序)1、书12页12题比较两组数大小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两数大小,根据让学生做题,掌握一定规律。16《多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3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境师准备有关血液成份的资料学境让学生生动学习所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复习引新2、导入:谈话,大数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多,我们有办法解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本领。5分学流程1、学生读老师出示的一组大数看有什么特点9600000K㎡、17100000K㎡、9980000K㎡学171、讲析整万数改写方法:将整万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后面的4个0变成了“万”而数大小没有改变,所以改写前后是用等号连接的)5|2、讲析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去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原则:如果被舍去的部分首位数字小于5时,就舍去这些数,如果被舍去的首位数字是5或大于5时,就要在保留部分的末数上加1,这叫近似数。=110万1660000=166万3、改写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1843527≈184万16737700≈1674万4、生练习将13页做一做中的数,用小数法改写成用“万”1、小结:①改用“万”作单位的方法和原则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和原则3|2、本节课你的收获和困惑51813890001390000=139万≈1、教材16页3、17页5、18页82、从生活中找出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识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近似数117页4情况下用近似数并举例)在教学中中,我始终将学生当作学生的主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求近似数这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孩子稍差一些,但相信我们孩子他们会及早的掌握好。通过写、做让学生掌握整万的数写在以“万”为单位的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19《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3、使学生体会感受生活中数的应用,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学境自己收集有关数的历史的资料教学流程5分1、同组交流,你们对数的产生的历史的了解①、你们知道古人怎样户数和?学②、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20①、过去人们都是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一地应,后来发明了符号②、不同国家的符号:巴比伦5|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数级分=个级、万级、亿级数位顺序表:个位、十位、百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1、总结:自然数的特点十进制计数法3|521数的产生自然数:0、1、2、3、……无限十进制计数法:每想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特点。特点切身体会数字的发展历史,初步认识自然数,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各国的数字及计数法。22《亿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133、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把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难点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创情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把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扩展到亿以上的数了解数位顺序表亿以上(亿级)的数位名称、进率一、以旧引新值723400000000元,怎么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它5分学流程学2、自学亿以上数的写法①、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参考,同桌讨论②、汇报交流23出示数位顺序表,按划分数级的方法给723400000000分出个级、万级、亿级,然后让学生试法,并说说为什么七千二百三十四,后面加了“亿”而不是“万”5|师先写出:三亿、三十亿九千万,让学生在数位表上写0占位。2503000000001259320000920000000070012634320367000356412605007000亿1276270000≈13亿20897000000≈209亿1276270000=12.7627亿20897000000=208.97亿1、亿以上数的读法小结2、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3、总结数的改写3|524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读、写数时,从高位读(写)起,先读(写)亿级再读(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0就不读,中间的只读一个零。2、教材30页第10题,29页第8题1、教材21页做一做、22页做一做2、教材28页第1题、第2题、第4题3、背诵有关定义、规律本节课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对大数写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节课的知识多数学生都能自己完成,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学在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迁移知识的习惯。25《计算器的认识与计算》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14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珠算的计算方法,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观察推理能力。创设会计情境,进行计算竞赛1、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都用计算器,又快又能准,想一想,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的。棒5分学流程学3、自学应用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功能,试着进行应用5、小组合作(分工记录)计算加、减、乘、除的方法261、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春秋时算盘,最早“算筹”2、珠算: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拇指拨上1、2、3、4用食指拨去1、2、3、4用中指拨上5,拨去55|用拇指、中指联合拨上67891、用算盘计算:1+2+……+10=552、用计算器计算:1+2+……+10=551+2+3+……+100=5050通过上面两种方法的比较,体现算盘在某种程度的越性①835+138385-17926×39312÷8②4964÷68+34286×2+139×3③游戏9×9-198×9-2987×9-3……3|527计算工具的认识和运用987×9-3阅读:你知道吗?9876×9-4本节课利用教具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来了解计算工具,掌握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本课知识很感兴趣,都积极共同学习,但部分学生操作起来还有困难,教学效果较好。今后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继续使用计算器,为以后学习打基础。28《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15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1、猜想:用“一十百”分别说一句话,并体验相应的数量2、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5分学流程1、同组内:分工负责交流1亿有多大案。学2、老师提供一些素材,各组选择。3、班内交流各组实验结果29①先量出100张或200张纸的厚度,再进行了推算②准备的工具100张纸、尺子1、生猜测,验证1亿小学生手拉手有多少米2、生猜测并验证1亿根跳绳连起来有多少米3、生猜测并验证1亿本课本摞起来有多高4、生猜测并验证1亿个足球放在多大的空间里才能合适5、生猜测并验证1亿个沙包所占的空间有多大3530步骤:猜测确定方法测量、推算验证猜测预习单元复习,整理本单元知识点看自己掌握情况复习本单元知识,找出自己模糊的地方题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了一亿的大小,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的联系。一亿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量获得,通过活动,学生亲历猜想、实验、推理的过程,感受了1亿这个数和有多大本课属实践与应用内容,教学中应该再多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31《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151、通过复习巩固第一单元所学知识2、让学生形成大数读写的框架,对求近似数有进一步地了解,掌握数的有关知识形成数感。教学重点读写数的准确率5分学流程1、小组间合作概括本单元学习内容学2、小组内总结:读数方法写数方法改写方法32①讲读数方法(万以上亿以内以及亿以上数)②讲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没有的用0占位③改写的方法:整万的、非整万的整亿的、非整亿的5|2、求近似值的方法,比较近似值与准确值的用处的不同1、同桌互想写数,读数(各两个)①写数: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138000000二百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20000807000六百亿零九百零二万,写作:60009020000②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③求近似数“亿”作单位1、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框架2、谈你本单元掌握不好的地方3|533大数的读法大数的写法本课复习课,综合了本单元出现的知识,先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再解决问题效果较好。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参与到复习活动中,学习效果较好。由于本课内容多、容量大,因此讲解不够细致,对个别差生还需加强训练34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第(二)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19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用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教学难点角的形成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学生所画的各种各样的直线、射线、角1、复习线段:师画一条线段,问:老师画的是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2、导入:把线段的一个端点擦去,问:你认识这个图形吗?5分学流程1、认识射线:⑴用手电筒发出的光线让学生指出射线⑵画射线学⑶列举生活中射线的例子⑷画直线2、自主学习、思考:直线、射线、线段的意义和特点。3、小组讨论: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4、角的认识:自主学习,画角,说一说,概括巩固5、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351、画射线要注意什么?(射线是直的,只一个端点)2、画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3、画角:⑴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⑵角的意义5|1、怎么样画射线?从已知点A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AA归纳: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2、经过已知点A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归纳: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3、用点A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什么图形?边射线是角的边1、总结:这节梨你学会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发现?3|536A1、教材36页1——22、射线有()个端点,线段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1、36页1-22、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图形叫()2、画一条长5cm的线段3、画两个方向相反的角本课运用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的过程框架,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作图时用笔,用尺不够熟练,做图不干净,用钢笔的较多,要求学生改正。37《角的度量》教学设计第(二)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221、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量角的度数。2、使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教学难点能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射线每生准备一个手电筒,会直观描述长度单位和角的特点5分学流程1、认识量角器:学生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2о”度学ооооо382о”1度的由来: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5|3、角的度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о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4、实践发现规律,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无关,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⑴量角器是()的工具,角的单位是()用()表示⑵把半圆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是()记作()3|5392、先估计下面各角的度数,再量一量40角、140角、150角0000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量角活动中,进行动手操作,但学生量的准确性差。学情及效果反思:学生对量角步骤理解不好,对点点重合,线线重合,读准数做的不好40《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二)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261、认识理解直角、锐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2、使学生感悟各角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5分学流程⑴生小组合作,猜想扇子转了多大的幅度形成周角⑵实践验证猜测学411、讲析周角⑴师示范画周角的方法5|⑶讲平角分成的两角的关系24000002、教材,43页4、44页50∠3=)3)12⑶钟面上3:00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锐角(3|542锐角小于9001平角=2直角=18001直角=900231、教材42页143页1、42、教材44页62、教材42页2、43页2本课前我准备了折扇做为辅助教具,学生能通过折扇的变化体会的不同分类学情及效果反思:学生对平角,周角的画法还不能熟练掌握,对判断钝角和锐角有模糊的43《画角》教学设计第(二)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9.281、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2、初步培养学生作图能力3、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探索画角的方法5分学流程1生小组合作,自学画角0学0044师演示讲解:画角的步骤以60角为例0⑴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与射线重合5|⑶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和射线为角的一条国和顶点通过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00③画一个比90大40的角000000②告诉同学你是怎样画的③展示给同学看3|545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75120比直角大40的角0001、画一个65的角02、画一个85的角0本节课设计时让学生在已有量你的基础上,先用三角板画角,再试着用量角器画角,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对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记的不准,出现画角错误的现象,用量角器画角时也出现了类似的30画成150的现象。0046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9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也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简便算法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同伴互助,交流评比游戏设疑2、导入:有个同学喜欢骑自行车,他每小时行16千米骑自行车3小时约行多少米?5分学流程学47是由1个十和63个10和3个6是多少,然后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30+18=48所以3个16是482、例2160×3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解答?同桌说一说1要求30小结:用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是计算后在得数后面添一个05|2、尝试口算130×52×380150×67×134、①一个鸡腿15元,一袋鸡米花的价钱是鸡腿的3倍,一袋鸡米花多少钱?②麦当劳买五赠一,一次买6个冰淇淋至少便宜多少钱?3|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在后面添一个“0”5482、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160×3=480(千米)算一算:22×531×8比一比解决问题同步轻松练习算一算:22×531×8比一比设计了学生自学、合作、独立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环节,学生乐于用旧知自学新知学生课堂反映较好,乐于去探索实践,得出学习方法学到了学法49《笔算乘法》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13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教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教学准备学境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角决问题教学流程1、卡片口算:32×223×323×20180×3这道题是几位数乘几位数?请学生们估一估,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5分⑴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⑵列式145×2学⑶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学生讨论:⑴集体讨论算法3、理解法则:学生回顾计算过程,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最后再怎样?4、对比例题:观察45×12和145×125、验算:如何检查?502乘5|第二步:再算十位上1去乘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十位)最后,两部分积相加。⑷归纳总结法则:a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425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归纳法则3|55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答: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关系,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并能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今后教学中应多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52《练习题》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141、巩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能熟练的进行计算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流程23×3023×332×25分1、错题门诊,采取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改一改学53一、错例分析: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二、巩固法则5|12×33=12×3×11=36×11=39614×55=14×5×11=70×11=7703|554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积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本节课我利用知识迁移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学情及效果反思: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获取学习计算方法,因此兴趣高,效果好。个别学生对乘法运算方法还不能完全掌握计算时出错,要进行个别辅导。55《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乘法》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17有02、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教学流程3、导入:观察6×50和24×20,因数有什么特点?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你会做吗?160×305分abc1、学习例2①、学生独立列式学甲生:16×3=4856一、例2①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30小时行多少千米?答:行4800千米。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在积的末尾添上因数末尾一共0的个数5|2②普快列车每小时行106小时行多少千米?106×30=3180(千米)4、①一个因数是360,另一个因数是30,积是多少?②306的23倍是多少?③15个703相加的和是多少?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学结归纳3|557例2: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小时各行多少千米?80%能掌握。学生兴趣较高,都能乐于去探索,但个别学生还是不能灵活熟练地学生练习题少,放弃低还需加大训练密度和强度,以确保准确率。58《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181、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境学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和描述、自主探索、初步感知速度1、口算:120×3080×325×475×22、谈话: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5分学流程①、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②了解速度概念学2、学习例3①找出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是什么?②小组交流,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59介绍相关资料:喷气式飞机的速度800千米/时,火车的速度60~120千米/小时,自行车的速度15千米/时步行速度4~5千米/时5|三、小明早上从家到校要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明每天约走多少米?3|560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6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225×10=2250(米)轻松演练(直接写得数)生活中的数学本节课的路程关系的应用题,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因此多用自学的方法学习。今后教学中练习的设计还要多,课堂结构还要再优化,目前练习的时间还是少。61《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19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有趣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规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看经验,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流程5分学是2的10是2的100是10的2倍,10是5的2倍②集体交流: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6210,积也乘2、验证规律:5|3|563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轻松演练(口算不了,比较大小)本节课虽不用计算,但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对乘、除夹杂的情况理解较慢。学生能理解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对扩大,缩小同时进行的学生练习的机会少,题少,教学时间紧,因此难保学生全员掌握。64《估算》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20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要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2、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习,使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估算。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估算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分析,探讨估算1、谈话:每个沙发垫46元,妈妈买了12个,妈妈应带多少钱合适?说明理由5分学流程学③对应该准备多少钱怎么理解④列式,49×1042、合作探索65质疑:你在对两个因数的积进行估算时,有什么原则?(将两个数看成整十或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总结估算要注意什么?5|24×19102×31197×311、估算的结果不精确,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2、102的79大约是800()3|2、你认为估算有用处吗?你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人们应用估566例5:四年级学生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50×110=5500元答:应准备5500元轻松演练(填一填,放飞气球)有了前面计算的基础,估算的内容设计相对题多了些,为的是让学生能多练习,快熟练。学生愿意学习估算,但估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个别生这部分是难点。学生的估算方法基本掌握,但马虎的现象还是很严重,要进行思想教育。67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22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2、初步认识垂直和平行线毛线、直尺、三角板、小棒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2、谈话:两根小棒可能摆成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摆一摆5分学流程①学生自学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直线,看有什么位置关系。学685|1、讲:如果两条直线相交直角,这两直线互相垂直。2、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想等⑴在平行线间画出几条垂直线段1、在()内不相交的()叫做平行线2、如果两条()相交成()就说这两条直线())叫做垂足3|569数学课本65页“垂直与平行”的定义68页第1题同步解析学生中有个别学生空间观念不强,对同一平面同内的图形位置关系转不过脑筋。间观念。70《垂直的画法》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24教学重点正确画垂线,知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三角尺画垂线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愉悦的情绪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自主掌握新知引入:来学习如何画垂线5分学流程学71一、指导画垂线的步骤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2、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5|3、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是已知直线的垂线。二、直线外一点的直线画垂线一、学生自主尝试画过直线上一点垂与直线的垂线二、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外一点的直线画垂线三、学生操作验证: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任一点连起来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四、发现垂直线有何用途五、生活中用到垂线的地方1、你这节课学生了什么?3|2、你最高兴的是什么?还有什么地主对自己不满意?572学生愿意动手作图,但学生作图不细心,不够准确要培养学生的细作题的习惯73《平行线的画法》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261、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并能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教学重点正确画出平行线、长方形、正方形、体会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教学难点正确运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复习引入:如何画平行线。5分学流程学2、练习边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研究平行线间的距离的特点4、学习画长方形、正方形74⑴自由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5|一、学生练习画任意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二、学生自主练习画过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线三、学习利用新知画长方形,正方形3|2、你想学习哪些关于线段一直线,图形的知识3、预习下一例题575平行线的画法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同步解析1、38页轻松演练2、39页“画一画”1、3题同步解析1、38页快乐出发2、39页“画一画”3、4题1、38页轻松演练2、39页“画一画”4、5题3、39页活动乐园有了作垂线的基础,作平行线相对好了些,但学生对正确掌握平行线的画法,还需要教师钻研。学生很喜欢画图,但在画图的技巧方法上还要经过训练来提高,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较好。确性。76《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⑴》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28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关系。3、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1、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并了解其特征。2、掌握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四种图形的运用。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有什么5分学流程1观察课本702、小组合作:动手画四边形,再分一下类。3、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特点?5、研究梯形,梯形有什么特点?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并利用学具动手验证。6、观察图形,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771、观察情景图,看到美丽学校,哪用四边形围城的。2、小组合作对画好的四边形分类,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利用三角板和、直尺学具,一起验证,对边是否平行、对边是否相等?(师生共同操作)板书定义。5|4、利用学具探究梯形的特点,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板书5、观察图形,探究关系⑴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⑵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⑷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巩固练习1、写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1)(2)(3()(4)(5)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是14厘米,它的邻边比它少2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思维训练:3|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52、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我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3、预习下一例题78数学课本1、71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2、73页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数学课本1、71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2、画两个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数学课本1、71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2、画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本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在校园图中找四边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等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体验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活动中学习知识得到收获,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效果良好。改善及提高反思:重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培养,关注“体验”教育的重要性。7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⑵》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0.31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境课件、四根木条、剪子图钉三角板、直尺教学准备学境自制长方形框、直尺、三角板、剪子问5分3、质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征呢?二、动手操作感受新知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10|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15分(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程80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件展示)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梯形个部分的名称。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5|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2、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4、73页3题。剪一剪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课件展示)1、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2、你对今天所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3|581底同步解析41页火眼金睛解决问题42页第四题同步解析41页火眼金睛解决问题活动乐园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理解,再进一步用已有知识画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学生对动手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易变性的特性很快获得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在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时,个别学生遇到困难,在画垂线时忽略细节垂足是直角,教学效果较好。通过本课学习我感受到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及重要意义,今后教学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多解读课标,达到教学目标。82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集体备课《口算除法》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5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境课件教学准备5分(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用除法计算,80÷20)师:如何计算?(探索口算方法)学15分83(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120÷30)师:如何计算?(小组讨论口算方法)生:⑴4个30是120,也就是4×30=120,所以120÷30=4⑵因为12÷3=4,所以120÷30=45|第二次尝试练习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80÷30240÷40270÷90360÷60出示尝试题(三)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尝试巩固练习每包捆30本,一共要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请将121、30、4、1、7、2分别填入下面的((1)()÷()=()……()(2)()÷()=()……()(3)()÷()=()……()(4)()÷()=()……()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如何?你还想对老师说点什么?3|584口算除法(2)120÷30=4(个)例1答:可以分给4个班。①20×4=8080÷20=4②8÷2=480÷20=4数学课本必作题:练习十三3、4、题选作题:练习十三5题练习十三3、4、题选作题:练习十三5题练习十三3、4、题选作题:练习十三5题本课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通过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学会知识,体验过程,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合作、探究,很轻松的掌握知识,但个别学生计算马虎。改善及提高反思:说算理上,过于仓促,下部教学要注意。85《笔算除法》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课题笔算除法(一)课时11.7三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维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5分师:谁能总结一下方法(生:填空课件)师:谁来帮助懒洋洋?92140本故事书。(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独立探究: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题路径)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学|利用除法估算方法③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旧知识)15解释过程(了解作题思路)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分计算。竖式计算:思考: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余数不为0时,怎样写横式?商和余数的单位各式什么?(课件)练习巩固:30÷1064÷3040÷2085÷4086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说5|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如果上面,。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3|我们学习了商是一位数的整十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大家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错,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的商都要写在个位上。如果有余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587看被除数的前2位或前3位数学课本必作题:做一做82页第2题83页1题选作题:83页3、4题(任选其一)数学课本必作题:做一做82页第2题选作题:83页3、4题(任选其一)88《笔算除法》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111、让学生经历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四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复习导入5分谁能说说用整十数除时,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应注意什么?1、观察教科书84页例2的情境图。师:谁能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课件出示)2、解答“一本《作文选》多少元?”应怎样列式?(学生口头)教师板书:84÷21。学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不是整十数,如何计算呢?(1)把21看作几十试商?(2)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就把84÷21转化成84÷20,应商几?商写在哪个数位上?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完成竖式。89教师小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当除数个位数是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页“做一做”1题)如果把324÷81的除数改成个实际问题。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196÷39提问: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尝试计算。小组交流试商教师说明:当除数个位数是6、7、8、9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件出示)5|试商顺口溜:两位数除多位数,四舍五入来试商。四舍初商容易大,逐步减1往小调。五入初商容易小,逐步加1往大调。多位除法不怕难,灵活运用细思量。(1)让计算能力稍差的学生选择☆题,计算能力好的学生选择☆☆题。3|看大家表现那么好,今天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590笔算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例2(1)84÷21=4(元)个位:1、2、3、4(四舍)试商偏大5、6、7、8、9(五入)试商偏小2、练习十五4、7题(任选其一)数学课本1、练习十五1、5题2、练习十五4、7题(任选其一)数学课本1、练习十五1、5题2、练习十五4、7题(任选其一)91《笔算除法》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13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分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出示:自探提示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5页例3内容,独立思考下面问题:(1)在计算时你发现除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把除数看成几来试商的?(2)你最喜欢哪一种试商方法?为什么?(3)计算好后还要注意什么?怎样验算?(4)请你试完成做一做的题目,观察它们的除数有什么特点?(5)想一想,除数像26这样的不接近整十数时,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92(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还可以怎么试商?所以商5。5|(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课件板书)总结: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试一试:采用你喜欢的方法试商,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本85页做一做总结:像26这样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数,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15、25来商,比较简便。三、巩固乐园1、请根据本节知识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这道题可以是计算、选择,也可以是判断题和改错题。2、我会填空。下面()里最大能填几?)×24<10025×()<2003、我会思考。不用计算,你能很快的试出它们的商吗?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四年级200名同学们去参观西峡恐龙遗迹园。每辆车能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593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同时增、减法例3答:能坐满5排,还剩10人。数学课本1、课本87页5题2、课本87页6、7题(任选一题)数学课本1、课本87页5题2、课本87页6、7题(任选一题)数学课本1、课本87页5题2、课本87页6、7题(任选一题)94《笔算除法》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18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3、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3、第三关:笔下功夫560÷8=(笔算)同学们我们天天都要清洁校园卫生,但在我们清扫中,遇到了一些小小的数学问题,你愿意帮助她们解决吗?二、探究新知,发现算理5分①看题图,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②、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呢?学③、你能很快地判断它的商是几位数吗?你是怎样判断的?④、你会计算吗?试试看。3、总结:在笔算除法时,先判断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就能确定商是几位数,防止把商写错位置,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3、比较异同:比较以下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714818576巩固练习:糯木小学四有35位同学,一共要擦735块瓷砖,每人要擦几块?95地判断它的商是几位数吗?你是怎样判断的?③、你会做吗?试试看?2、谁来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同学的汇报)①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上?为什么?②商的个位上的0”怎么来的?③对被除数末尾的那个0你是怎么处理的?5|跟我们前面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商都是两位数)。三、交流与升华: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每一步除得的余数都必须要比除数小。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去除前两位。除数是两位的除法,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去除前三位。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2①.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还是小。②.试商3|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体会。59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答: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30节。97《笔算除法》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20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流程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想和他一起学习吗?他可给我们出了难题,一起去看看吧!(课件)5分1、每条小船可以乘坐8人。三年级有16人,四年级有160人,五年级有320人。三、四、五年级分别需要几条小船?①怎样列式?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②任选两个算式,同桌之间互相比较,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两数相乘,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巩固:计算下面各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98三、探究规律1、王老师用200元去买球。乒乓球2元/个,排球20元/个,篮球40元/个。可以分别买多少个?怎样列式?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2、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5|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5、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总结:两数相乘,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举例)四、反馈练习1、悟空分桃: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那好6030600个桃,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2、你发现了什么?6÷3=60÷30=600÷300=3、做一做: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72÷9=根据题意,判断下列各题的商是扩大、缩小和不变。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599100《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225分学1011(1÷480÷÷9≈≈5|======5)1()0变)()()53|5102103《统计》教学设计第(六)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26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统计图表作业纸、水彩笔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吗?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5分学流程11)99页)2.自主探究。学师:出示课件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师: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描述两个单式统计图的信息,怎么办?(生:讨论交流)12(看课件:展示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3.小组合作:完成100页内容104(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5|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4134)题全班交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三、巩固应用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3.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3|5105课本第103—104页3题数学课本课本第103—104页4题数学课本课本第103—104页5题106《统计》教学设计第(六)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1.281、使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通过学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认识横向复试条形统计图,从复试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信息。教学难点能根据横向复试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1、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出示五种动物时速统计图。5分师:同学们,从这个横向条形统计图里发现了很多信息,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统计的知识,继续研究复试条形统计图。二、探究新知学3向的条形统计图,该怎样画呢?问:用横条表示停车的数量;同种停车数量要挨紧等。107提问:甲乙两个停车场应该怎样表示?1、先示范画两条横条,让学生观察、参与。再让学生完成其余的横条,完整统计图。2、待学生完成统计图后,解答统计图下面的两个问题:(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你能得到哪些信息?5|3、课堂活动:完成106页的做一做。先指导学生审题,分析表中数据,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然后解决统计图下面的提问。1、完成练习二十第一题让学生小组里完成统计图下面的两个问题,再集体汇报。2、完成练习二十第二题、(2)第二个问题学生先调查各人的人均居住面积,再在小组里完成,展示学生作业。3|5108横向复试条形统计图(统计图略)调查小组人均用水和用电量,制作成条形统计图。调查小组人均用水和用电量,制作成条形统计图。调查小组人均用水和用电量,制作成条形统计图。109《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第(六)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3、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情景导入:开门见山能给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烙饼的过程吗?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5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板书:烙饼问题)分学流程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1)生猜想(2)师:到底能不能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请用手势示意说明.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请用手势示意说明.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为什么是6分钟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2×3=6(分中各指什么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学1102、探究"分组烙"(1)那4张饼怎么烙(4×3=12(分)中的"4"指什么)(2)介绍"分组烙"法(3)6张,8张,10张……怎么烙最少需要多少时间(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3、探究"轮流烙"(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5|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4,探究"分组烙+轮流烙"(1)假如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谁来介绍一下方法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4)烙7张呢9张呢11张呢怎样烙最省时间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3、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需要多少时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些什么?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3|51112345规律:烙饼的张数×一面所需的时间=全部所需时间星期天,小芳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帮妈妈干一4张饼,每张烙饼熟要4分钟(正、反面各26张饼只用了6分钟,她是怎样烙的?星期天,小芳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帮妈妈干一4张饼,每张烙饼熟要4分钟(正、反面各26张饼只用了6分钟,她是怎样烙的?4张饼,每张烙饼熟要4分钟(正、反面各26张饼只用了6分钟,她是怎样烙的?112《沏茶》教学设计第(六)单元1第(1)时授课时间12.31.学生在解决合理安排沏茶的工序问题中,学会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解决沏茶这一类问题思考方法和用流程图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师:那你们知道这世界上最长又最短,最快又最慢的是什么师:是啊,真聪明。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揭题)5分师:为了更便于我们讨论,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课件出示)他叫小丽,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