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实用教程》课件第十二章_第1页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课件第十二章_第2页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课件第十二章_第3页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课件第十二章_第4页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课件第十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编

文学学术

本编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文学学术研究的相关问题。一是文学界定,重点阐述文学与文学活动、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多元属性等理论问题。二是文学批评,重点探讨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文学批评的实践方法、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等。意在通过该章的讲述,使同学们能够掌握文学评论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并认识到怎样才是一篇高水平的评论文章。三是文学研究,主要讲述除作家作品评论之外,从事其他文学学术研究,如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史、文献资料以及文学理论本身等方面研究的规则、方法、要求等。第十二章

文学界定

本章的意旨是在讲述文学形态、文学生成及文学生态、文学价值、文学接受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界定何谓文学,也就是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在中外文学理论史上,虽已出现过许许多多对此问题的回答,但都不能成为共识,都难以概括文学的全部特征。这是因为,就文学概念本身而言,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分,且仅就狭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也因涉及许多复杂因素而很难得出一个无懈可击的定论。我们的看法是:不应将“文学”仅视为一个静止概念,而应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多维度地认识文学的特征。本章概要既要反对单一的、唯一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又应坚持本质主义的立场,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着眼于不同视角,在对文学进行全面考察、观照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指出文学所具有的在艺术创造、作品存在、接受心理、艺术思维、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多重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认识到文学所具有的诗学的、美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多元属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学。本章概要第一节文学与文学活动一、“文学”概念辨析

文学这一概念就其产生发展流变来看,在中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要辨析文学概念必须充分考察其特殊性与相似性,从而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一)“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文学”概念早在春秋时代就产生了。《论语·先进》把“文学”列为孔门人文教育四科之一:“文学:子游、子夏。”宋代邢昺疏之为“文章博学”。其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概念的所指逐渐丰富起来。据《汉语大词典》,“文学”之义有十种之多,包括文章博学、儒家学说、文章经籍、文书文件、文才才学等。(二)文学概念的广义、狭义区分

从东西方“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中,可以看出“文学”的含义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复杂多样,而且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的文学概念所指都是比较宽泛的,属于广义的文学。所谓广义的文学主要是指文章著作等,或者进而扩大到现在一般所说的文化。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文”的认识,魏晋以前一直比较宽泛,其后由于出现了“文的自觉”意识,人们对文学的审美和抒情特征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文学”概念所指渐趋狭窄,主要指有审美性的文章,即美文。西方狭义的“文学”概念大约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逐渐确立起来的。文学往往指的是属于某一些文学体裁的作品,不管作品本身艺术价值高低如何。

比较明确统一的是,“五四”以来,我国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文学”概念,习惯于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戏剧和影视)等文学体裁看作狭义的文学。二、文学活动说及其意义

首先,使我们认识到“文学”不仅仅是个静止的概念,而是静态、动态结合的概念,从而丰富拓展了我们思维的视角和对文学认识的视野。就是说,我们既可以把文学看作以作品为中心的静态之物来探讨其质的规定性和多元特征;又可以将其看作动态的活动,在从创作到欣赏、评论的整个流程中探索其复杂的结构体系和运作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突破那种静态的、单一的思维模式而代之以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多维和综合的思维方式,从而对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其次,关于文学活动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种基本要素之说的提出,使人们对文学活动构成的复杂性及其关涉问题的多面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文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作家所生活的世界即特定生活环境对其创作具有决定性的制约和影响,而作家自身的气质个性、创造才能、思想艺术境界等对其作品的形成更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得失。作品的好坏又决定了读者、批评家接受的程度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程度。

再次,文学活动既表现为作家个体的创作和接受者个人的赏评行为,同时又表现为民族的、时代的集体的创作和赏评活动行为,它们共同构成并推动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活动。如果说作家个人的艺术创作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特定的世界,其作品必然会诉诸当时特定的接受者,那么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无数作家及其作品构成了灿若群星的艺术长河,从而构成了文学活动的历史。深度思考

我们对文学的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文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问题。所谓文学的外延就是其所指的范围领域。我们指出,有广义的文学,又有狭义的文学。广义的文学有层次的不同,往往指文化、文章著作等;狭义的文学即我们常说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戏剧、影视)等。二是关于文学的静态与动态观照的问题。我们在研究文学时,一方面可以把它看作以作品或文本为中心的静态事物,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考察;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由作家、作品、读者、世界构成的文学活动的动态过程,进行流动、综合的分析探讨。第二节文学的本质特征一、关于文学本质认识的发展历程无论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遗产采取何种态度,无论对文学本质理论阐释作何评说,有几点必须明确:一是我国文学理论尤其是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认识都是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文化走向直接相关的,是在其制约和影响下形成的;二是历来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观点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而提出来的;三是特定时代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解释不能完全归结为个人的创见,而是学者们集体思考的产物。二、文学的本质特征通过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学和文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其多方面的特征:(1)以语言文字塑造想象性艺术形象——艺术创造特征;(2)包含想象性形象的文本(纸质文本或电子文本)——作品存在特征;(3)直接诉诸心灵直觉——接受心理特征;(4)诗性思维和艺术话语创造的纯意识形式——艺术思维及意识特征;(5)蕴含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特征。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可以把文学的本质特征集中归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学是塑造想象性形象的语言艺术通常人们把文学归之于语言艺术,指出它用语言塑造形象的特点。不过这种解释只是从一般表现形式上进行归类,并未指明其用语言塑造形象的独特性,即与想象直接相关的问题。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所塑造的形象不同于绘画、戏剧、影视等艺术种类塑造的可视性形象,而是一种想象性的形象。其二,文学塑造形象的过程体现为意象与语词紧密交织结合在一起的思维活动,意象在头脑中直接转化为语言形象。(二)文学是传达生命精神的纯意识形式

通常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意识形式,其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一种意识存在,它是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其实说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或意识形式只是就其意识形态性或意识性而言的,实际上它既是意识存在又是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文学艺术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这种物质载体因各种艺术类别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物质性。意识文学、音乐——语言、音符绘画、摄影——静态画面电影、电视——动态影像戏剧、舞蹈——动态实体模拟雕塑、行为艺术——静态实体模拟工艺、建筑——实物实体物质

物质意识渐进图

关于文学纯意识形式特征只是对文学形式的表述,文学最为重要的特性还在于它通过作家主体的视角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精神的全面表现。在文学用语言所创造的那种无所不包、充满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的想象世界里,任何类别的学术、科学和任何艺术门类都相形见绌。文学对生命精神传达的独特性、全面性、丰富性与深刻性,不仅使它与哲学、道德、宗教、科学等任何一种其他意识形式区别开来,而且也使它与绘画、音乐、摄影、影视、雕塑、建筑等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区别开来。(三)文学是诉诸心觉的审美文化形态

既然文学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想象性形象,是传达生命精神的纯意识形式,那么与此直接相联系的就是它可以诉诸人的心灵直觉。这种通过语言文字媒介实现心灵沟通的直觉可称为心觉,即各种感官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心灵知觉。

六识种类感觉类型艺术门类1.眼识——视觉绘画、摄影、舞蹈、影视(视听觉)2.耳识——听觉音乐、戏剧(听视觉)3.鼻识——嗅觉烹饪4.舌识——味觉烹饪5.身识——触觉工艺、雕塑、建筑、行为艺术(触视觉)6.意识——心觉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剧本

“六识”、感觉与艺术门类关联图

把文学归属于意识形态和定性于“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学理的缺陷性,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在“审美意识形态”的框架内研究文学都难以真正揭示其综合本质和多元属性。只有把文学从上述框架内解放出来,将其定性于一种审美文化,从而置于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才能全面认识文学的本质特性,才有助于推动文学理论的科学建构,进而推动文学自由、健康地发展。研讨平台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关键是要打破那种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本质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从而确立一种多层的、发展变化的认知观念。一方面,文学本身是极其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内涵、外延都可能扩大或缩小,因而其质的规定性并不是绝对稳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旧质的基础上还会不断增加新的质。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学的认识、理解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譬如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从意识形态到审美意识形态再到审美文化形态,经历了一系列历史发展的过程。第三节文学的多元属性

正像文学具有多重本质一样,文学的属性也是多元的。所谓多元属性,是指从不同的视角、侧面可以看到其不同的性状。从不同的学科类别例如诗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可以分别看出其所具有的相关属性。一、文学的诗学属性文学的诗学属性,就是指从诗学的视角探讨文学而把握到的某种属性。文学的诗学属性主要是诗艺性。诗艺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容涉及文学理念、艺术元素、技巧方法、艺术风格、作者人格及道德修养等二、文学的美学属性文学的美学属性是指以美学的观点审视文学从而把握到的特有属性。文学的美学属性主要是审美性。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必须针对其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结合文学的物化形式即作品与文学动态性状即文学活动进行全面考察。理解文学的审美性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文学之所以具有审美性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作家把自己的种种审美感受熔铸进用语言文字塑造的具体形象中,从而使之能够诉诸读者的审美感官,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和各种情感反应。其二,文学的审美性是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的综合体现。文学的审美性首先体现于语言美,包括富有文采的词语,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节奏、韵律等音乐手段的运用。其次体现于运用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形象之美,包括人物、景物、环境的形象化描绘。再次体现于形象所包含的意蕴之美,如健康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情调、感人的意境等。其三,文学的审美是在意会的即心领神会式的想象中进行的。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对绘画、戏剧、影视的审美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是通过对可见形象的观照所进行的一种视觉或听觉的审美,前者则是对不可见的形象通过头脑的再造而进行的一种想象性的审美。三、文学的心理学属性文学的心理学属性,是指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文学所得出的有别于其他种类文章的属性。文学的心理学属性主要包括情感性、想象性、虚构性等。四、文学的语言学属性所谓文学的语言学属性问题,是指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文学,从而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属性。文学的语言学属性主要包括语言疏离性、文采性等。五、文学的社会学属性有关文学的社会属性问题,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在此领域内它具有何种属性。这是针对文学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的研究。文学的社会学属性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倾向性等。六、文学的哲学属性所谓文学的哲学属性,是指从哲学的观点出发探讨文学的根源或特征所把握到的属性。文学的哲学属性主要有原道性、载道性等。上述关于文学的主要属性可排列如下:诗学属性——诗艺性美学属性——审美性心理学属性——情感性、想象性、虚构性语言学属性——语言疏离性、文采性社会学属性——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倾向性哲学属性——原道性、载道性相关知识

文学的属性问题实际上与文学的本质特征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方面,或者可以说文学属性问题是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补充。文学本质特性是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最核心的理论解答,它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而文学的属性是对“文学是什么”问题核心理论外的第二层次或称相关层次的理论解答,它是从某一视角透视其特定属性。当然,文学本质与多元属性之间的界限也不是可以截然划分、绝对分明的,而是有着某种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不过,如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审视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有机统一的。广义文学:主要是指文章著作等,或者进而扩大到现在一般所说的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学即包括以《诗经》《尚书》为代表的一切经籍著作;在西方,广义文学实际上包括文学作品和一切社会科学著作。01狭义文学:指不同于一般科学著作、通讯报道及其他实用性文体的具有想象性、虚构性的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等。02本章关键词审美文化形态:不同于以理论为主导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哲学文化等,审美文化形态是以审美为突出特性的文化类型。文学,即重在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文化形态之一。诗学属性:就是指从诗学的视角探讨文学而把握到的某种属性。文学的诗学属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创作方法、个性风格等方面。03诗学属性:就是指从诗学的视角探讨文学而把握到的某种属性。文学的诗学属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创作方法、个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