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出仕与出世专题出仕与出世1阅读思考1.在这一篇中,真正表明孔子热心仕途的是第6则(有美玉于斯)。请大家朗读这一则,明确这里的“美玉”指的是什么?把美玉卖出去表明什么?阅读思考1.在这一篇中,真正表明孔子热心仕途的是第6则(有美2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u):商人。③沽:卖。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3【读解】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回答。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是否应该从政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人要不要展现自己,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问题。“美玉”的指代意义:(提示: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自比)“美玉”的指代意义:4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上的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
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行
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
哉!沽之哉!”卖出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
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于说的是“我
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5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官
位罢了。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人来买一样
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为例,如果没有成汤文王的任用,就
是终身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样,一到“换届”的时候,东奔西跑
利用一切关系和纽带,削尘脑袋往上钻,千方百计向上爬。即便
不能往上爬,起码也要保住现有官位不变。
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6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况,如果人人都待贾而沽,那我们今天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就都白打了吗?“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沽”,是7阅读1-5则,思考2.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魋不能拿他怎么样?阅读1-5则,思考2.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魋不能拿他怎么样8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1)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2)兹:这里,指孔子自己。(3)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4)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9《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10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认为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但是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11
这个“神圣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这个“神圣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12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13【小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几句话,是孔子在逃跑途中说的。当时孔子从卫国去陈国,中间经过宋国。停留了一阵。宋国的司马(国防部长)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原因不明)。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就砍倒大树,而且扬言要杀孔子。于是孔子弟子们很紧张,连忙保护孔子离开了。孔子不慌不忙,弟子们紧张的催促他,于是他就说,别着急,老天把德命给了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简直一模一样。可见,孔子对自己还是有充分自信的——一个有巨大的历史责任感的人,超常的自信是必然的。【小思】143.仪封人认为不需要为孔子失去官职担忧,理由是什么?“木铎”是什么东西?老天爷拿孔子当木铎是什么意思?3.仪封人认为不需要为孔子失去官职担忧,理由是什么?“木铎”153-24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3-24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16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17一是孟子: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一是朱熹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二是元朝皇帝的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是孟子: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18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注释】19“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
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
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
的单行道上吧!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205.公山弗扰、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么答应,而阳货想要他去做官,他为什么就不愿意?阅读6-12则,思考5.公山弗扰、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么答应,而阳货想要214.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两则是写谁来召他去做官?他有没有应召?他的学生子路反对他去,可孔子为什么还是接受了邀请?3.孔子觉得自己去公山弗扰那里做官,不只是复兴东周的世道,那他还想干些什么?(1)继续发扬周朝的礼乐制度,(2)发扬广大高尚的道德品行,(3)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4)施展自己的才华,(5)使自己名扬后世。4.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两则是写谁来召他去做官?他有没22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
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23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5)缁:音zī,黑色。(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7)系:音jì,结,扣。
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24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是我
们一般人对孔子要去应一个叛乱家臣的招聘也是不理解的。因为
孔子不仅对家臣执国政,就是对大夫执国政也是反对的,怎么还
会去为一个叛乱的家臣效力呢?但以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我们可
以揣摸出,他之所以想应佛胖之召,是想借家臣(佛胖)的叛乱
而反对大夫专权,恢复“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甚而至于达达“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并不是想和叛乱者同流合污。这样说
起来,是不是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了呢?
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是我们一般25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同流合污的问
题,子路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老师您不是自己说过不能到
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吗,现在怎么又出尔反尔,要到佛伴这个叛
乱者那里去了呢?”孔子于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道理加
以回答,就像我们说“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真正的君子,是在
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的。
最后,孔子还说: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只能挂在那里面不能供人食用!这又一次表达了孔子积极入世,希望能够“行义以达其道”的思想。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同流合污的问题,26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275-21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5-21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28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治黑暗时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
清代名士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那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
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
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可及啊!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29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人各有志,不能30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31“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①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这时已把持季氏的大权,成为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季氏》)“见”,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是阳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去拜见他的意思。③时其亡:等到阳货不在家。时:伺;其,代指阳货;亡,无,不在。⑤曰:以下几个“曰”字后面的话均为阳货自问自答。“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32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辞不过是虚与委蛇,敷衍应付他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就走。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委蛇,,应付应付也不是什么老于世故,圆滑取巧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你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委蛇,那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辞不过是33翟灏《四书考异》中说:“佛肸之畔(叛),畔赵简子也。简子挟晋侯以攻范、中行,佛肸为范、中行家邑宰,因简致伐,距(拒)之。于晋为畔,于范、中行犹为义也。”所以,不能说佛肸是邪恶之徒。孔子想要前往,这只是孔子内心的一种想法,表明了孔子对出仕的一种态度。但孔子同时也知道不顾成败而贸然前往,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无谓的牺牲,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孔子虽有前往佛肸那里的想法,却终究没有前往。
孔子欲往见公山弗扰、佛肸翟灏《四书考异》中说:“佛肸之畔(叛),畔赵简子也。简子挟晋34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是哪一类的人?他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但是,却不能不防备。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是哪一类的人?他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356.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人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都会去?(最好能结合《论语》中的观点进行回答)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道不同不相为谋。6.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人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都会去?(最36解释和翻译子畏于匡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期月而已可也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公山弗忧以费畔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解释和翻译子畏于匡37解释和翻译而岂徒哉?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遇于塗怀其宝而迷其邦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岁不我与解释和翻译而岂徒哉?38阅读思考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就不应该成为___、_____一类的东西,而应该立即出仕。为了出仕,便去投靠_____、_____。孔子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他在___被扣留,在___差点被杀。藏在椟里的美玉挂在墙上的葫芦瓢公山弗扰佛肸继承发扬周朝的礼乐宣扬道义扬名于后世发扬广大道德品行匡宋阅读思考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藏在椟里的美玉挂在墙上的39阅读思考阅读《庄子钓于濮水》,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阅读思考阅读《庄子钓于濮水》,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40阅读思考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前往)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孔子曾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孔子和庄子在对待仕途问题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阅读思考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前往)焉,曰:“愿41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培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拜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雨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林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92、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德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蒙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42专题出仕与出世专题出仕与出世43阅读思考1.在这一篇中,真正表明孔子热心仕途的是第6则(有美玉于斯)。请大家朗读这一则,明确这里的“美玉”指的是什么?把美玉卖出去表明什么?阅读思考1.在这一篇中,真正表明孔子热心仕途的是第6则(有美44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u):商人。③沽:卖。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45【读解】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回答。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是否应该从政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人要不要展现自己,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问题。“美玉”的指代意义:(提示: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自比)“美玉”的指代意义:46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上的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
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行
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
哉!沽之哉!”卖出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
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于说的是“我
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47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官
位罢了。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人来买一样
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为例,如果没有成汤文王的任用,就
是终身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样,一到“换届”的时候,东奔西跑
利用一切关系和纽带,削尘脑袋往上钻,千方百计向上爬。即便
不能往上爬,起码也要保住现有官位不变。
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48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况,如果人人都待贾而沽,那我们今天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就都白打了吗?“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沽”,是49阅读1-5则,思考2.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魋不能拿他怎么样?阅读1-5则,思考2.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魋不能拿他怎么样50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1)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2)兹:这里,指孔子自己。(3)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4)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51《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52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认为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但是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53
这个“神圣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这个“神圣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54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55【小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几句话,是孔子在逃跑途中说的。当时孔子从卫国去陈国,中间经过宋国。停留了一阵。宋国的司马(国防部长)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原因不明)。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就砍倒大树,而且扬言要杀孔子。于是孔子弟子们很紧张,连忙保护孔子离开了。孔子不慌不忙,弟子们紧张的催促他,于是他就说,别着急,老天把德命给了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简直一模一样。可见,孔子对自己还是有充分自信的——一个有巨大的历史责任感的人,超常的自信是必然的。【小思】563.仪封人认为不需要为孔子失去官职担忧,理由是什么?“木铎”是什么东西?老天爷拿孔子当木铎是什么意思?3.仪封人认为不需要为孔子失去官职担忧,理由是什么?“木铎”573-24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3-24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58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59一是孟子: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一是朱熹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二是元朝皇帝的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是孟子: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60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注释】61“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
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
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
的单行道上吧!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625.公山弗扰、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么答应,而阳货想要他去做官,他为什么就不愿意?阅读6-12则,思考5.公山弗扰、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么答应,而阳货想要634.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两则是写谁来召他去做官?他有没有应召?他的学生子路反对他去,可孔子为什么还是接受了邀请?3.孔子觉得自己去公山弗扰那里做官,不只是复兴东周的世道,那他还想干些什么?(1)继续发扬周朝的礼乐制度,(2)发扬广大高尚的道德品行,(3)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4)施展自己的才华,(5)使自己名扬后世。4.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两则是写谁来召他去做官?他有没64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
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65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5)缁:音zī,黑色。(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7)系:音jì,结,扣。
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66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是我
们一般人对孔子要去应一个叛乱家臣的招聘也是不理解的。因为
孔子不仅对家臣执国政,就是对大夫执国政也是反对的,怎么还
会去为一个叛乱的家臣效力呢?但以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我们可
以揣摸出,他之所以想应佛胖之召,是想借家臣(佛胖)的叛乱
而反对大夫专权,恢复“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甚而至于达达“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并不是想和叛乱者同流合污。这样说
起来,是不是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了呢?
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是我们一般67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同流合污的问
题,子路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老师您不是自己说过不能到
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吗,现在怎么又出尔反尔,要到佛伴这个叛
乱者那里去了呢?”孔子于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道理加
以回答,就像我们说“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真正的君子,是在
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的。
最后,孔子还说: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只能挂在那里面不能供人食用!这又一次表达了孔子积极入世,希望能够“行义以达其道”的思想。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同流合污的问题,68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695-21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5-21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70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治黑暗时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
清代名士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那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
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
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可及啊!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7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人各有志,不能72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73“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①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这时已把持季氏的大权,成为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季氏》)“见”,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是阳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去拜见他的意思。③时其亡:等到阳货不在家。时:伺;其,代指阳货;亡,无,不在。⑤曰:以下几个“曰”字后面的话均为阳货自问自答。“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74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辞不过是虚与委蛇,敷衍应付他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就走。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委蛇,,应付应付也不是什么老于世故,圆滑取巧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你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委蛇,那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辞不过是75翟灏《四书考异》中说:“佛肸之畔(叛),畔赵简子也。简子挟晋侯以攻范、中行,佛肸为范、中行家邑宰,因简致伐,距(拒)之。于晋为畔,于范、中行犹为义也。”所以,不能说佛肸是邪恶之徒。孔子想要前往,这只是孔子内心的一种想法,表明了孔子对出仕的一种态度。但孔子同时也知道不顾成败而贸然前往,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无谓的牺牲,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孔子虽有前往佛肸那里的想法,却终究没有前往。
孔子欲往见公山弗扰、佛肸翟灏《四书考异》中说:“佛肸之畔(叛),畔赵简子也。简子挟晋76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是哪一类的人?他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但是,却不能不防备。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是哪一类的人?他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776.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人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都会去?(最好能结合《论语》中的观点进行回答)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道不同不相为谋。6.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人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都会去?(最78解释和翻译子畏于匡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期月而已可也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公山弗忧以费畔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解释和翻译子畏于匡79解释和翻译而岂徒哉?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遇于塗怀其宝而迷其邦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岁不我与解释和翻译而岂徒哉?80阅读思考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就不应该成为___、_____一类的东西,而应该立即出仕。为了出仕,便去投靠_____、_____。孔子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他在___被扣留,在___差点被杀。藏在椟里的美玉挂在墙上的葫芦瓢公山弗扰佛肸继承发扬周朝的礼乐宣扬道义扬名于后世发扬广大道德品行匡宋阅读思考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藏在椟里的美玉挂在墙上的81阅读思考阅读《庄子钓于濮水》,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阅读思考阅读《庄子钓于濮水》,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82阅读思考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前往)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孔子曾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孔子和庄子在对待仕途问题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阅读思考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前往)焉,曰:“愿83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培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拜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雨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林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