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考研资料(政经西经)-_第1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考研资料(政经西经)-_第2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考研资料(政经西经)-_第3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考研资料(政经西经)-_第4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考研资料(政经西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专业课考研指导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历年考研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及特点经济学考研试题的构成如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政治经济学22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221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221一共是3个小时,150分,三部分每部分50分,各部分名词解释2个,每个5分,共10分;简答2个,每个10分,共20分;论述1个,20分.经济学院考研的特点:1重理论,重基础基本上所有的历年考研试题都可以在教科书,笔记上找到答案,特别是名词解释和简答题.2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题占绝大部分,以数学形式出题占很少一部分.在答题过程中结合图表进行分析构成了解答简答以及论述题的主要形式考研更看重的是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经济学基本思想,甚至经济学感觉的掌握和理解.推荐解答简答和论述题时采用文字结合图表的方法,必要时写上数学公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改革后的经济学专业课的数学推导部分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索洛模型的推导.考查的主要方式为黄金率的推导,或者分析在不同的条件下,均衡的不同形式.文字叙述也很重要,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来说,这部分要引起相当的重视.二答高分的秘诀历年经济学院考研专业课的分数段(以过经济学专业课分数线的人数为准130以上20%120-13030%100-12040%100以下10%分数能够达到120以上就可以看作是比较满意的分数了取得理想分数的秘诀:1把书看透量和质的要求:以一本指定教材为主,其他的作为重要补充,看书至少3-5遍,10月份开始看专业课.第一遍可以快些,不要求理解每个知识点,但是要对经济学的体系有个大体的了解.第二,三遍要求质量,对重点的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形成经济学的知识体系,能够不看书写出经济学大体的各个体系,以及每个体系中的重点掌握内容.第四,五遍结合历年真题,对名词解释和简答等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独立做出答案,论述题要掌握基本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的要点.2把手练熟要做到熟练,就必须克服懒惰的毛病,多动笔,多动脑.此时,通过历年真题或者书后的重点复习题检验复习的效果是最好的方法.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讲义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考查的重点在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考试时,侧重于考前面的资本论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都是以资本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历年的考题来看,资本论部分出题所占的分数也是最高的。一复习和解答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复习政治经济学方法:从历年真题来看,政治经济学部分相对来说注重基本理论,考题集中在参考书的课后题里面。以参考书的课后题为总的指导体系,把参考书课后题掌握熟练,是比较好的复习方法。解答政治经济学试题的方法:名词解释:一般来说,政治经济学里面的名词解释要比西方经济学里的名词解释简单。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出题有这样两个特点:1有的名词解释为“形容词+名词”的形式,比如使用价值,私人劳动,简单劳动。在复习这类名词解释时,可以考虑用这种方法:用名词前面的形容词进行解释。2有的名词解释往往以对比两组十分相近的名词的形式出现:比如,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的特点是不进行技术革新,单纯靠增加工人的劳动的时间的方法获取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特点是保持工人一定的劳动时间,依靠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获取剩余价值。简答题:尽管简答题要比名词解释复杂的多,但是从某个侧面来说,简答题考察的是对名词深入的理解。比如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有哪些区别?信用的特征是什么?论述题:论述题主要集中在参考书课后题的比较长的论述或者简答题中。一类论述题是直接以课后原题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如何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另一类论述体的出题形式比较隐蔽,题目首先引用一段话,可能是经济学家曾经说过的名言,比如:“贫困,……,似乎有利于生育”,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这段话.近年来,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经济学分析成为考题的一个重要出题方向,特别是那些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关注的老师,更愿意出这种类型的题。这样对考生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行完全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才可以在这类题目中拿到高分。这种题目实际上并不是很难,因为这种题与进行纯理论分析的试题考察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注意分析清楚题干。几乎所有的考研试题都可以在参考书的课后题里面找到原题。二政治经济学的复习体系《政治经济学》共十四章,重点章节主要分布在关于基础理论的部分: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二篇经济制度。第三篇和第四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也存在出题的可能性。第一篇商品经济核心内容:第一篇的重点在于介绍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体系和思考方法,就考研来说,这一篇里面的主要名词,以及各个概念的特征,名词与名词之间的异同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在复习这篇的内容时,一定要围绕这样的核心:自然经济如何发展到商品经济的阶段?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相互的区别是什么?总之,区分两种经济形式的各个方面是第一篇最重点的内容。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第一节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自然分工:自然分工首先是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区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者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第二节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社会分工: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纯生理分工的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不同的部落在接触时引起了产品交换并出现了商品。各个部落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专门生产某一种特定领域的生产部门,同时,不同的部落经过商品就换成为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生产部门,社会分工从此产生。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的特征(对比自然经济的特征进行记忆: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交换成为劳动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扩大,并且更加紧密,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地域。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第三节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为什么说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基本理论的阐述首先,交代商品经济和定义和特征。其次,商品经济作为比较高级的经济形态,是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第一,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发展将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全过程。实践表明,超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是行不通的。第二,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的产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不断变化的序列和客观规律性的过程。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实践证明了这样的行为是注定要失败的。(联系社会的现实进行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第二章商品核心内容:商品的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就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考虑。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者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容词+名词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都是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个别的生产厂商生产某件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的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论述: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大量的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有人认为这样的情况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试分析这种观点。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观点来阐释,设计和调试机器人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要大大的高于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非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第四节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商品进入交换领域,交换价值以价值为基础。同时,受商品的供求关系所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以这种形式实现了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个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获得利润,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遭受资金的损失。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各生产厂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第三章货币核心内容: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信用信用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产生的过程: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者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第二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的职能:第一,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能以自身的价值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第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第三,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第四,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的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者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第五,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值总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当纸币进入代替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就产生了纸币能否代表相等的实际金属货币量的问题,随即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必需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当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大于实际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升值,实际购买力提高,通货紧缩。当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小于实际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贬值,实际购买力降低,通货膨胀。第四节信用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的本质及其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信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改变资源分配结构;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节省了流通费用,加速了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速度;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信用能够有效调节经济运行;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利润率平均化。另一方面,信用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首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其次,信用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信用体系的崩溃。第二篇经济制度核心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各自的特点。从资本的产生,到资本的运动形式,直至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核心内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分配地租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资本:能够产生剩余价值,进行价值增殖的价值。劳动力商品有哪些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但可以转移其他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还可以创造出新价值。这种新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到达一点并超过一点”的生产过程?首先,“到达一点”的生产过程是预付资本的补偿过程。工人用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这些价值的总和构成了预付资本的全部。其次,“超过一点”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在补偿了预付资本的价值之后,工人继续生产的价值,就构成了被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在工人的劳动作用下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式,形成新的使用价值,价值只是一次或者逐渐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可变资本即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的变化,使价值增值,因此被称为可变资本。“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无人车间”,一些西方学者借机否认剩余价值的基础是工人的活劳动,试分析这种思想。1机器人只能转移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不能创造新价值。2简单劳动被复杂劳动所取代,复杂劳动能够创造出比简单劳动多得多得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说生产的剩余价值。(注意:两者的区别在于劳动时间是否增加,生产技术是否革新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有人说,资本主义工资是对劳动者全部劳动的报偿,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试分析这种观点。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是对劳动力商品的报偿。首先,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但是,工人只有被资本家雇佣,才能进行或劳动。工人的劳动是从属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买卖合同的,不能依靠自己独立的存在。其次,商品的价值量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那么它的价值只好由自己来决定,是不合逻辑的。这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同义重复。再次,如果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的同时,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剩余价值将不复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基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工资的波动水平。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分配产业资本: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配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在利益的趋势下,利润高的行业吸引众多的资本涌入,利润低的行业被忽视,资本纷纷转移到更高利润的行业中。从而形成新的供求关系,直到各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都达到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或者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它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商业资本:投在流通领域的资本,称为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广义来说,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为取得利息而贷出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有哪些不同?首先,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第二,借贷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在到期日获得本金和利息,不经过其他的过程。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态: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第四节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简单再生产:原有规模不变的生产。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上的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是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为股份公司的办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表现在:1资本积聚表现为资本“增量”,资本集中使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和重组。2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资本积累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实物形式来看,存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叫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了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与资本的需要来说的,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成为剩余的或多余的人。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核心内容: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利润垄断价格: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融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又进一步集中形成金融寡头。第三,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第五,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不是指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发挥作用,而是指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代表,直接掌握国家垄断资本,在参与社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第一,国家垄断资本,这是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经营和掌握的资本。第二,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途径是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第三,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这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而国家垄断资本参与调节的结合方式。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无重点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什么说发展生产力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经济上保证国家的独立自主。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第四节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为什么我国现在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第二,由于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以及劳动还没有成为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首先,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第一,生产力水平低。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并存的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因为: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2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形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四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重点第三篇经济运行核心内容:主要介绍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运行方式对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要理解和掌握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内容:计划和市场的区别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第一节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计划机制: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1生产要素社会化。2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核心内容:价值和价格的联系和区别第一节市场和供求第二节市场和价格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取决于价值的确定和变动。第二,价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第三,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本身价值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第四,价格的构成取决于价值的构成。价格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价格有哪些基本功能?第一,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第二,调节经济利益关系。第三,核算和比较经济利益。第三节市场竞争第四节市场体系第五节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第十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核心内容:市场经济的微观结构产权物权债权的区别和联系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第一节市场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财产:对于主体所享用的财物的统称。财产和财富的联系和区别:财富的概念可以容纳一切财物,但财物却不一定是财产。经济学所讲的财产,是指归具体主体所有的财物。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2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的对象。3必须对人有使用价值。4必须具有稀缺性。资产和资本的联系和区别:从联系的角度看,资产包括资本,资本是资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从区别的角度看,首先,在一定意义上,资本就是资产,但资产却不一定是资本。只有用于进行价值增值的那部分资产才称之为资本。其次,资产主要与实物形态有关,表现为财富的存在和运用的形式,体现财富的归属关系。另外,资本是个动态范畴,需要在流动中形成和保值增值。财产的所有,占有,使用,收益这四种权力构成了全部的财产所有权或者说产权。产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首先,特定财产的特定权力只能有一个主体,是甲的,就不是乙的。一个主体要阻止别的主体进入特定财产的领域,以保护其特定的财产权利,即产权具有排他性。其次,产权与产权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界限和数量限度。否则,权能的形式无法有效进行。再次,权能行使具有可分工性和利益的可分割性。权能分解是整合各个产权主体利益关系的需要,利益分割是权能分解的必然结果。最后,产权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转手和交易。产权和物权的联系和区别:产权和物权都是有关特定财物的归属权,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所谓物权,是指直接支配有体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的权利,不包括无体财物,如发明或著作等知识产权。而产权则包括有体产权和无体产权,因此产权概念的外延要比物权宽泛。其次,物权是法学范畴,意义在于界定特定财物归属权的法律地位。产权从经济学上把握,其意义在于各种经济权利如何在经济关系中体现和在不同权能上实现。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实体资本也称实在资本或现实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是相对于虚拟资本而言的。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虚拟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有资本和商品的性质。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性来看,一方面,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质复本”.实体资本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首先,实体资本的运行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其次,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再次,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表现为:1虚拟资本与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动的过程和规模。2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3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从矛盾性上看,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复本,但其价格却不是实体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融资。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贷款形式融资。规模经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本身内部因素变化或组合变化而引起企业成本下降,导致企业收益增加。规模不经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因企业本身内部原因引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收益减少。范围经济:又称组合经济。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取得组合经济优势。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核心内容: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市场价值,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形成的。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民价值不同,它不是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世界市场某一商品说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需要一个新的尺度来衡量,这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有哪些变化?第一,国际价值的决定不同于国民价值的决定。第二,劳动生产率对国际价值的影响与对国民价值的影响不同。第三,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作用的后果与国内市场上作用的后果不同。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有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职能。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上征缴的一种税收。第三节对外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内向型经济,是指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对象,发展本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系。内向型经济分为闭关自守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闭关自守型经济采取闭关锁国,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对外资和贸易进行严格限制。进口替代型经济是指在高关税和行政限制等保护措施下,建立起本国的民族工业,制造那些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具有与进口品竞争的能力,并能在国内市场上替代进口品。外向性经济,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核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界限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而使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化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结果。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核心内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构成第一节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总产品可以从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结构,指社会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互为条件的关系。它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社会总需求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个部分。第二节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第三节社会总供求的非均衡成因分析和平衡条件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数量上的变动,另一类是结构上的变动。第四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政府监管宏观调控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即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行为,而不是在一切经济体制条件下,一切资源配置方式下的政府行为。第四篇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这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同时对我国现实问题的解决很有针对性,因此可以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的论述题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核心内容: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的方式第一节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节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再生产是否按比例发展,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如果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失调,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最终会导致经济停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其次,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来说,以外延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以内涵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科学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再次,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经济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这表现在:第一,经济增长使农业发展和产量提高,引起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第二,经济增长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第三,经济增长引起服务行业发展和比重增加。经济效益和经济效果:经济效果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用成果。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对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的社会评价。第三节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金有机构成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有两种情况:一是维持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的数量扩张,这种情况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是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数量扩张,这种情况就含有集约型增长方式。第五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一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为代表,它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经济活动的扩展跟着就是经济萎缩,而后又继之以进一步的经济扩展。这样的周期大约以产出量的长期趋势轨迹出现”。第十四章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内容:经济发展的特征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二元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第一节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区别和联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只是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则较宽,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第二节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这一理论把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二元经济在经济成长的一定阶段上和一定限度内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首先,现代部门作为一种新生产方式和新技术的典范,将有助于引导传统部门的现代化。其次,现代部门劳动者的高收入将对传统部门的劳动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将有利于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上推动现代部门的发展。最后,现代部门还会把自己创造的新技术直接提供给传统部门用于技术变革。二元经济的长期存在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其次,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如果传统农业部门同现代工业部门在技术和效率上过分悬殊发展,势必造成传统农业部门越来越用附加值低的大量农产品去交换现代工业部门附加值高的少量工业品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限制农业的发展。再次,如果二元经济的差异过大,不同部门劳动者收入上的差异也会扩大,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会导致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过渡转移,这势必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会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因生产要素过度流失而进一步萎缩甚至荒废;另一方面,会产生“城市病”,即城市人口剧增,交通,粮食,能源和水的供应全面紧张,拥挤污染,贫富悬殊,治安混乱等随之产生。最后,由上述几种不良影响决定,二元经济差异过大,势必会转化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落后地区同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这不仅不利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从许多方面限制经济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不利的。第三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总和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产业结构实现协调与平衡,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概念。2产业结构优化是相对的,具体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的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3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益原则。4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但直接目标却是整体经济效益最大。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或合理化,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再次,它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最后,它也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产业结构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经常的调整,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顺序由较低阶段或层次向较高阶段或层次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分工深化使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发展,从而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第五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六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二部分西方经济学讲义西方经济学专业课答题的思路和方法一复习和解答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图表的运用,有些题直接要求用图形来推导.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先答定义,然后答特征,再答上和其他相似的定义有区别的部分.比如消费者剩余:如果名词解释是以两个相似名词同时出现的,一定不要忘了答上两个相似名词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完全竞争和垄断2简答:简答往往以分析两个概念或几个概念的异同点的形式出现,因此凡是涉及到此类简答,一定要在开始把定义答出来,之后再按照题目要求分析二者的异同或者联系.一道题下面需要分几个点的简答题要注意,每个点都要有解释,不能没有解释,直接把每个采分点孤立的写上,这样得不到满分.比如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3论述论述题大部分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注意论述题的分值是所有题当中最高的,完全按照书上的采分点进行解答只是答题的最基本的环节,个人要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写在论述题中.论述题考查比较多的是有关不同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的比较,市场失灵的对策及类型,直接考查经济理论的也出现过,比如评价凯恩斯革命,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一定要注意,论述题的答题思路一般是首先定义,然后写出各自的特征,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结合实际,分析这一理论对中国现实经济生活的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如果是分析理论,则过程相差不多,首先要写出理论的定义,代表人物,然后写这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产生原因,其次重点写理论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它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再次,分析这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有多大,它同其他理论相比有哪些优缺点,进步的意义如何,又需要有哪些改进,之后被哪种理论所代替.将这些点全部答清楚,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论述题解答思路.比如:试分析凯恩斯革命的伟大意义.二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讲义1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体系(问题的提出方式及常规的解决思路供给—需求关系均衡分析供给:产品以及服务的提供方需求:产品以及服务的需要方均衡条件的推导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供给等于需求,价格被决定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上升微观部分的出题集中在于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以及厂商理论,后面的要素市场理论部分集中在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的分析以及地租的特殊性,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这部分出题的机会比较少,市场失灵以及信息经济学这部分是重点.2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知识体系第一章引论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需求供给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认识经济行为的两个市场和两个主体: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消费者生产者第二节需求曲线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一般来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第二节供给曲线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一般来说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均衡: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个点之间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整体的移动。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各个点之间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整体的移动。利用图表分析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固定住一种曲线,变动另一条曲线首先,作出一条供给曲线和一条需求曲线。它们的交点为均衡点。然后,固定供给曲线,向一个方向平移需求曲线,分析重新达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情况。其次,固定需求曲线,向一个方向平移供给曲线,分析重新达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情况。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的变动。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弹性:一个变量的变化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量的变动程度。(注意:一定是两种变量的变化量的比值,而不是变动后的两种变量绝对值的比值。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需求曲线上,水平的需求曲线是完全弹性的,竖直的需求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越是接近于水平的需求曲线越是有弹性,越是接近于竖直的需求曲线越是缺乏弹性,单位弹性的弹性系数为1。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一易腐商品的售卖易腐商品的需求弹性一般是富有弹性的,需求量受价格的影响很大。出售易腐商品的厂商可以在一个合适的价格和数量上获得最大的收益。由于易腐商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大,因此价格的微小变动都会带来数量的比较大的波动,这样总的收益会减小。二价格放开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上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有一种看法认为:只要把政府的限价取消,这类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分析这种观点对一般的商品而言,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对这样的商品,如果政府取消限价,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到均衡价格,供给数量也会增加到均衡数量。特别是,一种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供给数量增加的也越大。但是,对于那些受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限制的某类商品来说,供给数量在较长的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于价格放开所讨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最高限价的目的是为了一直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对付通货膨胀。消费者为了购买到紧缺的商品往往会进行排队购买,同时,黑市盛行,在黑市上,商品以均衡的价格进行交易,会高出政府所规定的限定价格。最低限价,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中出现过剩的现象。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政府往往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谷贱伤农(经常考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少了,试分析这种现象。谷贱伤农的根本原因是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在丰收的年份,供给量提高,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角度很大。导致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均衡数量增加的幅度。由于价格×数量=收入,导致农民的总收入减少。同时,在歉收的年份,农产品的供给量减少,导致价格上升。此时,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供给量减少的幅度。农民反而增加了收入。第八节蛛网模型第三章效用论核心内容: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一节效用论概述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或能力。有两种效用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被计量,人们可以为各种效用定出它们的绝对数值,并且这些数值可以互相加减。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被排列,人们可以定出各个效用的先后次序,可以说出一种效用优于另一种效用,但是不能为各个效用定下具体的数值,考虑的是各个效用之间的相对关系。在现代微观经济学里,通常使用的是基数效用的概念。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被排列,人们可以定出各个效用的先后次序,可以说出一种效用优于另一种效用,但是不能为各个效用定下具体的数值,考虑的是各个效用之间的相对关系。在现代微观经济学里,通常使用的是基数效用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常考: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P1X1+P2X2+…+PnXn=IMU1/P1=MU2/P2=…=MUn/Pn=λ试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首先,交代各个基本的定义和概念: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其次,写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分析相等时的关系。再次,分析当均衡条件不满足时的情况,论证这种情况的不稳定性。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第二节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者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无差异曲线的三个特征:第一,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两条无差异曲线中,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即无差异曲线是连续的。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用反证法证明。假定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由于两条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不同,根据偏好的传递性可以证明。第三,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根据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成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此时,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以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此时,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第三节预算线预算线: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预算线的变动(重要,而且各种曲线,各种均衡的变动分析都是十分容易出现的知识点预算线的变动可分为几种情况:第一,两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表现为预算线的平移。收入增加,向外平移;收入减少,向原点方向平移。第二,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表现为预算线的平移。价格增加,向原点方向平移,价格减少,背向原点方向平移。(注意,预算线的截距是I/P1和I/P2,截距和价格成反比变化】第三,消费者的收入不变,商品1的价格发生变化而商品2的价格保持不变。或者,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如果商品1的价格增加,表现为在商品1的截距变小,商品2的截距不变,预算线围绕这商品2的截距点向原点方向旋转。如果商品1的价格减少,表现为在商品1的截距变大,商品2的截距不变,预算线围绕这商品2的截距点背向原点方向旋转。第四,收入与两种商品的价格成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化,此时,预算线不发生变化.第四节消费者的均衡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偏好的组合。也就是说,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第二,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MRS12=P1/P2,表示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分析此时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和分析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的过程一样。首先,交代定义。然后,写出均衡条件,分析其中的经济意义。最后,分析不均衡时的各种情况,证明这些情况的不稳定性,第四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价格变化: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画价格消费曲线的要点:保持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变动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根据价格消费曲线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注意坐标系的选取和推导的方法,在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很多图表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推导的。收入变化: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正常品和劣等品的收入消费曲线的不同形态。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也随着增加的商品是正常品。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减少的商品是劣等品。恩格尔曲线:表示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第五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难点,需要精细的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方面。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正常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低档物品:吉芬商品:第四章生产论核心内容:与第三章类似,但是由关注消费者的效用论转为关注生产者的生产论。生产者均衡生产的几个阶段第一节厂商生产者又称厂商或企业,它是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交易成本:围绕着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包括事前的谈判成本,事中签约成本和事后的监督和违约成本。第二节生产函数固定比例生产函数:表现为成直角的一系列折线。(与完全互补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相类似,都是呈现出直角的形态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aKba+b=1时,a,b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三个阶段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类比消费者均衡的理论体系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ΔK/ΔL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第五节等成本线等成本线: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类比于预算线第六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达到两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MPL/w=MPk/r通过画图来分析,就非常容易理解。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第七节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基本上是对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数学推导第八节扩展线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扩展线: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类比收入——消费曲线第九节规模报酬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第五章成本论第一节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使用资源进行产品生产的时候必然会放弃其他任何机会的生产,这种由于放弃其他机会而产生的成本,称为机会成本。第二节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第三节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第四节长期总成本第五节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这一章中的各种曲线之间的推导是重点考察的问题。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市场: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按照不同的市场结构,可以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一条水平的直线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第三节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在短期,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类比于消费者剩余第五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第六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与短期均衡条件十分相似。短期和长期均衡不同点在于厂商在达到均衡的方式上。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第七节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行业的三种行业供给曲线的推导:利用两组行业的供求曲线来确定,同时,与厂商的均衡分析相结合。最终导致长期供给曲线的推导。第八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相对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其他带有一定的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垄断垄断市场的特征:(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由于垄断厂商几乎完全占据了整个市场,因此他的需求曲线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是与个人消费者面对的商品需求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的。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由于MR在一定的时候是小于零的,因此,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一定是向上弯折的抛物线。(可以经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MR=SMC,(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一致,只是二者的需求曲线不一样,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垄断厂商没有一条规律的供给曲线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利用长期的平均成本和长期的边际成本所确定的价格和产量,是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垄断厂商进行价格歧视的两个基本条件:1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这些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出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使厂商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被称为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情况下,厂商获得大部分的消费者剩余。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第二节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第一,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产品。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第三,生产规模比较小。第三节寡头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的一种市场组织。古诺模型: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其中对反应函数的推导以及求出利润最大化化的价格和数量是最核心的内容。斯威齐模型又称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核心的假定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商品的价格,其他的厂商不会跟着改变价格;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商品的价格,其他的厂商会立刻调低商品的价格。这样,寡头厂商面临的就是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的供给曲线:同样是一条没有规律的供给曲线第四节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是最核心的内容。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一节分配论概述第二节引致需求一种商品所导致的对其他商品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边际产品价值VMP=MP·P劳动的边际成本WVMP=W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一节对供给方面的概述第二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解释:首先,时间分为闲暇时间和劳动时间,二者构成了时间的总体。如果劳动者选择了劳动就意味着他花费在闲暇上的时间会减少,二者成反向变动的关系。其次,工资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或者说,闲暇的价格就是劳动者所应当得到的工资。最后,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的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力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某个临界点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会减少。根本原因在于,此时工作对劳动者的效用已经没有闲暇的效用大,劳动者在一定的高工资水平上,宁愿不去工作,而选择闲暇,这样可以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土地的特点:数量是固定的,为一条竖直的直线。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的稀缺性,供给不能增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导致地租的提高。租金: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租金。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经济租金:如果从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某部分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这样的要素收入又称为经济租金。第四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资本的供给:储蓄,即收入中不用于当前消费的那部分收入。资本市场的均衡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注意一些重要的定义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改进可以使一些人的状况变好,同时,又不使另一些人的状态变坏的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帕雷托最优状态:不存在任何一种改进,可以使一些人的状况变好,同时,又不使另一些人的状态变坏的改进,这样的状态称为帕雷托最优状态。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注意一些重要的定义论述题: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第一节垄断垄断使得厂商制定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此消费者剩余厂商所占据,同时,垄断造成了社会总体效益的减少。第二节外部影响外部影响或者外部性,是指一个主体的成本和收益不匹配的一种状态。外部性又分为正的和负的外部性。如果一个主体的成本大于其收益,即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的情况,称为存在负的外部性。如果一个主体的成本小于其收益,即私人利益大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的情况,称为存在负的外部性。科斯定理:(非常重要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候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第三节公共物品公共物品: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公共物品。或者说,不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私人厂商不愿意进行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只能通过政府的行为来进行。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不完全信息逆向选择: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可能不遂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反而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也可能不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反而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当商品的需求变化或者供给变化出现异常时,就出现了逆向选择的问题。道德风险:在签约之后,当事人可能会做出对合同不利的活动,这种事后对合同有损害的行为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经常存在保险市场中,当事人签订保险合同后,可能会冒险做出一些风险很大的事情,从而对保险公司不利。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讲义:1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出题思路和特点三大必考内容:IS-LMAS-ADSolow模型IS-LM一般以考查对曲线的推导为主,有时也通过结合AS-AD,分析政策对价格,利率和产出的影响.Solow模型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数学的推导上,特别是均衡的达到以及黄金率水平的确定,还有稳态时间的模式例如:分析我国增发国债对产出的影响,或者分析我国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较微观经济学理论众多,至今也没有形成能够统一各家思想的权威理论,还有众多未形成定认的结论.因此,宏观部分的考查往往集中在几部门均衡的分析,乘数理论,挤出效应,以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体系这些方面.2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知识体系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核心内容:各种概念GDPGNPNI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了净增价值,即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以及社会保险。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以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Y=C+I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税金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储蓄。Y=C+SC+I=C+S即I=S,即储蓄和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以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引进政府部门。两方面的因素:政府支出,政府收入(税收收入的构成: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Y=C+I+G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储蓄和政府收入(税收的总和。Y=C+S+T恒等式:I+G=S+TI=S+(T-G四部门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