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3高中语文人专题0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供借鉴专题0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作家作品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文体知识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阿费烈德•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以及弗罗姆、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履行()诞生()辜负()遵循()渊源()幼稚()罪孽()仁慈()撕碎()凝聚()依赖()4.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说明理由。(1)她10年前病逝,10年后其铜像终能树立在维港之上,让全球影迷能见证这位“香港女儿”的风采。(2)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一直切实执行对外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3)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环境、经济等带来的挑战让世界人民(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的共同体。(4)对于小说来讲,最后的结尾可能是画龙点睛的妙笔,也可能成为节外生枝的败笔。(5)细节是平凡的、不足为奇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念想……细节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却不可轻视。(6)流浪的游子选择回归故里,没有小说中的衣锦还乡,有的只是一颗归根结蒂的心。(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英国和希腊进行正式访问,有观察人士认为,此举是在力推“西进”外交,在欧亚大陆开辟合作战线,化解美国在亚洲地区事务上咄咄逼人的态势。(8)在网上热传“重庆轨道弯度超90度似过山车”的地方,记者体验后说车运行平稳倾斜不明显,既不颠簸,也没有坐过山车的感觉。5.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1)如果孩子不断发育、生长,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3.lǚdàngūxúnyuānzhìniècísīnínglài5.(1)语序错误,“发育、生长”顺序颠倒。(修改:)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2)成分残缺,“达到”后面缺少宾语。(修改:)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1.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一面?特点积极面消极面母爱①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②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③母爱是无条件的,是祝福与和平④给孩子爱和关怀,还有生活上的安全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父爱①父爱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②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③父爱是有条件的④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其挑战生活的信心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2.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似乎是在玩文字游戏,实际上内涵丰富,请具体说说这两种原则的区别。3.读过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1)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即母亲教给他如何去爱。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即父亲教他要有责任感。(2)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并且这两个形象不是通过合并,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容易丧失自我判断力,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4.题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不可以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单方面的爱,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孩子只是接受,就不会懂得付出了。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则是双向的,父母给予子女爱,子女也要给予父母爱。这种双方之间的爱才是健全的。5.有人说,既然“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那么我们必须对父亲的话言听计从,你认为对吗?作为孩子,应该顺从父亲的意愿。因为每一个父亲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的前途,我们要体会、理解父亲的爱,不要觉得父亲落伍了,认为他的思想不合时宜,而自己是新生力量,不该受父亲的影响,更不要说管束。其实父亲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感受到其价值的。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给予(gěi) 给以(gěi) 依赖(lài) 咄咄逼人(duō)B.渴求(kě) 专横(hèng) 横竖(héng) 相形见绌(chù)C.惩罚(chěng) 秩序(zhì) 渊源(yuān) 言简意赅(gāi)D.焦躁(zào) 笨拙(zhuō) 嫉妒(jí) 诲人不倦(hu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凝聚 背谬 报负 焦躁不安B.想象 摄服 寥廓 计日成功C.履行 羸弱 扫描 孤立无援D.渊源 栽脏 遐想 归根结蒂3.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①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________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________会使人生疑。③________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________的。A.体验 常常 基于/不足为奇 B.体会 常常 基于/不足为训C.体验 往往 鉴于/不足为奇D.体会 往往 鉴于/不足为训4.下列画线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歼-10战机的正式服役,虽然标志着我国空防实力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却更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发高科技兵器的能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B.展翼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C.我基本上把上网、谈恋爱、打架、顶撞老师等不良的习惯完全改过来了。D.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专业化的“反腐败”公司,帮助企业发现内部漏洞,追踪蛀虫,不失为一条反腐良计。6.对下面句子修辞格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运用了比拟手法,描摹出火舌的形状、动态,烘托火势很旺。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用夸张手法,“惊风雨”“泣鬼神”赞扬李白诗才出众。C.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有少数几笔的。——比喻,强调景泰蓝的图画之美。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谐音双关与象征手法,寓指爱情坚贞,至死不渝。7.下面一段话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只填序号)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不是意味着“牺牲”“放弃”。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8.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句评论性的话,提示当下的社会责任。(不超过40个字)最近,有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唤醒了许多人沉睡着的感动。照片拍摄的是一名清洁工,在完成了打扫街道的工作后,坐在街边的石墩上,把稚龄孙女儿放在自己膝上,双手捧着她粉嫩的脸蛋儿,额抵额、鼻碰鼻,脸上绽放着足以让冰霜融化的灿烂笑容。人民网如此评论,当他放下简陋的清洁工作,将孩子抱于膝上,欢乐如泉水一般自动流淌,劳动的疲惫在这一瞬间化为烟云。幸福与亲情,成了对普通劳动者最美的慰藉,这是草根阶层的生活底气,是希望,是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课本1~4段,回答小题。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1.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2.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3.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爱的艺术•母爱弗罗姆基于母爱的这种忘我无私的特点,母爱一直被看作是爱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但是看起来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还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大多数的母亲在她们的孩子尚还幼小,而且完全依赖她们的时候,她们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的妇女希望生孩子,由于孩子的诞生而感到幸福,而且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来照料孩子,尽管她们除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满意的表情外一无所得。看起来母亲之所以持有这种态度是一种本能所致,这种本能同样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但是不管这种本能的作用有多大,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另外一个根源也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一个软弱无能,完全服从母亲的孩子不言而喻是一个专制并有占有欲的母亲的自然对象。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1.下列各项对文中“母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母爱是爱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是因为母爱具有无私的特点。B.当孩子成长的时候,母爱都能够很顺利地奉献自己的一切。C.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忘我无私的母爱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D.当孩子幼小时,她是一位很娇惯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个被母亲专有或完全屈从母亲的孩子,他很难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B.母亲爱孩子的本能是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C.大多数的妇女希望生孩子,并由此而感到幸福,是因为她们想占有孩子,并使孩子屈从自己。D.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孩子最终要脱离母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爱是无私的,但正由于这种无私,也可能会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B.只有真正帮助孩子走向独立道路并努力用爱这样做的母亲,才是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C.母爱是所有爱中最困难的表达形式,因为当母亲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们是无私的。D.当母亲只是在娇惯孩子时,她就永远也成不了一个真正爱孩子的母亲。【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陌生的光(2)陌生的气息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B2.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A项,背谬→悖谬,报负→抱负;B项,摄服→慑服,计日成功→计日程功;D项,栽脏→栽赃。3.C【解析】“体验”,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体会”,体验并领会。“往往”表示规律性;“常常”,表示经常性。“基于”和“鉴于”都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但“鉴于”更侧重表原因。“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4.A【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与语境不符。5.D6.C【解析】C项,没有运用比喻。7.③②④⑥⑤①【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③文中心论点引出话题,②④⑥⑤是对“给予”这一话题的阐释,①是结论。8.保护草根的幸福,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转型中国家而言,是眼下最大的社会责任。【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考生要能对材料中呈现的这种现象,联系现实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1.C【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2.D【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推演信息的能力。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二)1.A2.C【解析】C项,后半句错误,第一段后面部分“另外一个根源也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一句中的“也许”,说明不是绝对的。3.C【解析】C项,前半句错误,文章最后段开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中的“也许”,说明C项太绝对化了。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解析】(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以及后文“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得到了证实”“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这里“陌生的光”是指和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的眼光,是指母亲对六岁的“他”竟然能弄一条这么大的鱼回来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句“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中的“陌生的气息”,根据前文“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和后文“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A版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
- 林徽因课件教案
- 娜塔莎课件高中
- 2024年吉林省中考生物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模板 卡通 课件
- 西京学院《新媒体数据挖掘实训》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软件测试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测树叶的面积
- 西京学院《机床电气与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光伏发电项目监理协议
- GB/T 5526-2024动植物油脂相对密度的测定
- GB/T 30893-2024雨生红球藻粉
- 2024-2030年生活用纸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岭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制造业生产基地租赁协议模板版
- 自建房与邻居商量间距协议书范文
- 高空抛物安全宣传教育课件
- (必会)军队文职(药学)近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湖北武汉市洪山科技投资限公司招聘11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模拟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