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_第1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_第2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_第3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_第4页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精选15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篇1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同学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爱好。

3.通过看解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尝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解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争论沟通,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依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同学学习古诗词的阅历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尝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状况、籍贯家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解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解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的思乡之情,揣摩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日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解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同学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沟通,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尝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对家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洁的批注。

(2)沟通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化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沟通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由于不同的缘由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由于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背景思乡缘由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依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缘由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81/xiaoyumeetinp3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其次首谁来?

生读其次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也许意思?

一同学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精确     而且很流利

另一同学说其次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忧”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究竟是什么勾起了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化品读这两首诗。

一同学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由于观察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家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殊特殊出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同学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终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同学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溶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家乡,站在大树上欢快的唱歌。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漂亮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同学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溶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气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哀痛,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妙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温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的家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同学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坎坷,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同学接诗句)钟山只隔──

(同学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同学思索,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深厚,用了“只一”表现的思乡之情特别深厚,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际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家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特别思念自己的家乡,憧憬家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

让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兴奋,有点哀痛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同学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兴奋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布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味道,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同学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其次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在洛阳城里都观察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飘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很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同学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头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观察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忧又可怕,担忧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其次首诗吗?

同学齐读

师:友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觉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气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日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日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或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幻想,你们会觉得家乡在我们心中永久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同学齐读两首诗。

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说课]

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本文为“第六届青年老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参赛课例,由人教小语论坛现场报道)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篇2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喜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远眺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美丽,同时反映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喜爱,是对同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训练和人文训练的好教材。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特别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际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概浩大的队伍形成了鲜亮的对比,并且它们奇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同学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

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引导同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尝,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同学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意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解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叙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悟诗情,品尝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的表达方法。

【课时支配】

2课时。

【课前预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竞赛,激趣导入

1、组际竞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日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同学搭建一个展现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爱好。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同学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同学的阅读期盼。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争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同学自由试读,留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

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解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同学试读,适时辅以老师的范读,或同学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同学借助图、课后解释,以同学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老师的讲解、分析,以同学自己的独立思索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同学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漂亮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气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同学说。

⑶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观察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同学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气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好玩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沟通: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敬重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用词之妙,揣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味道?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同学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心情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老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同学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解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同学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究竟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有什么关系呢?

①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其次家乡。

在同学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老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同学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诗人离家很近了,应当怎样?(*家近应当还)

4、离家近了,应当回家;离家久了,更应当回家。可是什么缘由?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心情和急迫希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留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同学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现同学的制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同学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争论。

2、补充阅读中国.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同学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殊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板书设计〗

◎钟山

◎京口

~~~~~~~~~~~~~~~~

~~~~~~~~~~~~~~~~

◎瓜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的思乡之情,采纳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其次课时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缓缓春风。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了张继和纳兰性德的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和《长相思》。留意,仔认真细地读上五分钟。留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还要留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得有味。

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解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也许意思。

3、指几名同学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因此,诗句与诗句不同,依据词牌填写,字数有多有少。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伴侣久别思念之情。

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同学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解释沟通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外形的,莫非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家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受了浪迹天际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同学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

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当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忙)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索,写话体验:

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假如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季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假如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惊奇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索,丰富语感。

同学自由练习,全班沟通,引导同学反复朗读“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观赏课文插图,对比文中解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同学默读并思索词意,老师在一旁巡察,了解同学的读书状况。)

4、全班沟通: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同学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安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沟通: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安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暖和舒适……

⑶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妙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裂了,这样的情景全破裂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与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同学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长,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其次首擅长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终一首擅长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家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同学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心情的诗词,沟通,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秋思长相思

见秋风,意万重╲边塞苦旅╲

思念家乡思念故园喜爱祖国

说不尽,又开封╱思念故园╱

〖练习设计〗

1、当堂测评:

背诵三首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请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jiān)

钟山只隔数(shùshǔ)重(chónɡzhònɡ)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hái)。

3、读一读,写一写:

洛阳榆关河畔帐篷

4、按要求填空: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朝诗人王安石的《》,全诗表达了诗人真挚的()之情。其中“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全句诗意是()。

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的《》,在诗人眼中,乡愁如同(),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5、向大家推举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教学建议〗

一、加强自读自悟

同学应当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擅长利用同学的积累,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同学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老师要擅长发觉同学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同学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加强对比阅读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挨次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可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的思想感情,揣摩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同学自学,通过沟通来理解诗意,通过争论和老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也可适时适度地引导同学古诗与现代诗对比阅读,诗与词对比阅读,如学了《泊船瓜洲》后,适时补充阅读现代诗《乡愁》,引导同学朗读发觉异同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时,则让同学对比阅读诗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将“读”贯穿始终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诗意前,应引导同学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换位思索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四、做好积累与运用

可以引导同学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同学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同学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同学仔细保质地默写下来。

〖资料链接〗

1、课后《资料袋》。

2、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时,两为宰相,创新法。后罢相居金陵,号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学皆闻名,词传不多,却一洗五代绮靡旧习。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4、张籍:

唐诗人,字文昌,苏州人,贞元进士。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冲突和民生疾苦,甚受白居易推崇,和王建齐名。

5、纳兰性德:

(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始祖为蒙古土默特氏。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高校士明珠的公子,乡试出徐乾学门下。他生平淡泊名利,喜交接文学名士,酷爱书史。论诗反对仿照。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凄惋幽深,颇得南唐二主遗韵。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篇3

学习目标:

1、熟悉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同学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观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篇4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同学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的情感。

【课前预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支配】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巡游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同学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美丽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假如不知道,老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会这些漂亮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关心同学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同学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解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日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及敬亭山:

我们今日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日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老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同学借助解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沟通: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争论。

设计意图:鼓舞同学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娴熟自读,再通过解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老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味道,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老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认真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原来,还有众多鸟相伴;原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当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的情感。

若同学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同学未能深化,老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老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同学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老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同学深化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同学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沟通,老师点拨(同学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同学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老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同学自己尝试后,老师再赐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看法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其次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同学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留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解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美丽。

⑵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外形,由于“君山”上树木葱郁,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沟通: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相互问询。

设计意图:让同学充分自读,再通过解释读懂诗句,然后相互沟通,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漂亮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老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争论沟通:

⑴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肯定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冲突吗?

⑷“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冲突吗?

⑹文中几处用了比方手法?末句改为“君山似乎一青螺”好像更清晰,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沟通。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冲突的地方,能引发同学深化思索,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美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好玩,而且静静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学问,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日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同学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留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识。“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留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解释,理解词句。

2、相互提问,释疑解困。

3、老师提问,争论解答:

⑴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风景旧曾谙”,既然对江南再熟识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依据同学的回答,引导同学体会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同学想象“红”“绿”颜色鲜亮,对比剧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宠爱之情。

老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同学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老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同学思索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同学深化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缘由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由于_____________。(同学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由于_____________。(同学还用词来回答,同学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老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同学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剧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忱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其次首的比方很奇妙,第三首对比特别剧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同学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同学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殊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信任同学的学习力量。老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同学还没有理解的状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同学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舞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沟通,鼓舞同学通过解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沟通来理解,引导同学通过多读多背,娴熟背诵来感悟理解。

老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信任同学的学习力量,但是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班级同学,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许多小伴侣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肯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老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老师提问”,除了检验同学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同学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同学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篇5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概宏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漫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颖,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同学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力量”。(《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熟悉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同学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终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爽,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亮透亮     ,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方,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漫。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实;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漫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致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犹如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长: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概宏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爱好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篇6

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学习通过看解释,查阅资料,边读边相象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用自己的话叙述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体会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背诵古诗,深化体验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育同学喜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与关键:

1、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课时支配: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预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插图

3、同学课前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知道诗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媒体及板书设计

设计目标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今日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出示地图)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看图听介绍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钟山'的大略位置)

明白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三个地方的一些历史了解。

2、板书诗题,读题

过渡:为什么人们喜爱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读题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请看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师板书诗句

读古诗

板书:(诗句)

多读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留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讲讲多音字:间、重、还。

指名读

正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解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反复读诗,结合解释想诗句意思,体会感受。

结合解释想诗句意思,体会感受。

4、指名沟通

生回答:诗句意思和感受

说诗句意思,谈感受

5、你最观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自由沟通

引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能说说为什么喜爱这句诗吗?(指名回答)

生回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漂亮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相互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说诗意

4、指名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生回答

检查沟通状况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相象。

6、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感情朗读,感受诗意

7、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观察了一派颜色斑斓的绮丽风光。诗人描写了几种"绿'色呢?认真观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关心的。

观看插图,说出描写了几种"绿'

板书:(绿)

训练观看力和口头表达力

8、指名答

生回答

9、是呀,放眼望去,观察了(课件出示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生口头回答

课件出示: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词的积累与运用

10、小结:诗人此时正遇早春季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告知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指名回答

生回答

抓重点词理解

12、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赛读)

男、女赛读

朗读

13、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看课后"资料袋'

阅读资料袋

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4、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沟通,回答

说感受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莫非我们在平常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首诗正是由于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欣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美吧!

读诗句

朗读训练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生回答

激趣引入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生回答

板书:(京口、瓜洲、钟山下划线)

引出三个地方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也许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同学上台指明

熟识地理位置

4、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其次家乡。

了解背景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到家乡?指名回答

生回答

6、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心情和急迫希望回家的感情。

生读

联系有感情朗诵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背诵

背诵古诗

六、总结

王安石,北宋时期闻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其次次出任宰相途径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呈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家乡的一寸衷肠,更示意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赞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板书:宋

复习回顾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抄写生字词。(自组的)

3、背诵《泊船瓜洲》

ppt出示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篇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妙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2、是呀,家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日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老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留意读准字音。

2、依据解释,四人小组争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依据同学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离家特别近。……

(板书:*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精确     :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终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同学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剧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同学板书:不能还)

3、指导同学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剧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争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同学先猜想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剧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连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状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动身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