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治疗(同名389)课件_第1页
糖尿病药物治疗(同名389)课件_第2页
糖尿病药物治疗(同名389)课件_第3页
糖尿病药物治疗(同名389)课件_第4页
糖尿病药物治疗(同名389)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内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流行现状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和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病因分型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的分类作用特点胰岛素治疗按作用时间分类胰岛素的正常生理模式胰岛素的给药方案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低血糖的危害主要内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组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导致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性代谢疾病。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有时可没有临床症状,故不能做为诊断标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有时可没有临床症状,故不能做为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脑血管:脑动脉硬化(中风)心血管: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末稍血管:足坏疽(截肢)微血管病变:眼睛(视网膜病变,失明)肾脏(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手足麻木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控制并发症意义在于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世界各国DM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IDI)2003年报告,全世界现有糖尿病(已经诊断)约1.94亿,到2025年将突破3.33亿。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200%比45%),21世纪,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糖尿病大国。DM的主要并发症已经成为病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用于DM的医疗费用约1000亿美元DM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卫生保健问题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世界各国DM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其中90%为2世界糖尿病流行现状世界糖尿病流行现状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患病率(%)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患病率(%)2型糖尿病糖代谢分类及糖尿病诊断糖代谢分类WHO1999(mmol/L)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正常血糖(NGR)<6.1<7.8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7.8糖耐量减低(IGT)<7.0≥7.8-<11.1糖尿病(DM)≥7.0≥11.1糖代谢分类及糖尿病诊断糖代谢分类WHO1999(mm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mmol/L)7.07.86.1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IGT+IFG血糖正常11.1餐后2小时血糖(mmol/L)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

包括IFG与IGT,为糖尿病(DM)的前期状态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mmol/L)7.07.86.1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3.9mmol/L~7.2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7.8毫摩尔~10毫摩尔。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糖尿病的主要类型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特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损伤遗传因素(较1型强)环境因素多食、少动、肥胖、增龄患病率(占DM%)约0.5%(<10)2-10%(>90)发病年龄多<30岁,高峰12-14岁多>40岁,高峰60-65岁起病体重正常或消瘦60%-80%超重或肥胖起病情况多数起病急,症状典型起病缓,可长时间无自觉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酮症倾向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酮症倾向小,50岁以上易发生高糖高渗综合征胰岛素/C肽低下或缺乏正常或升高,释放峰值延迟治疗依赖胰岛素治疗饮食+运动+OAD胰岛素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特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因遗传因素、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营养卫生体力活动糖尿病前期高血糖及相关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相关表现视网膜病变肾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病变失明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卒中截肢死亡致残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糖尿病晚期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前期(IFG或IGT)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诊断分割点

一级预防——防止高危人群发病糖尿病,尚无并发症或伴发病(代偿期)

二级预防——防止并发症糖尿病伴并发症或并发病,尚无明显器官功能障碍

三级预防——减少致残、致死率糖尿病致残和早亡——终末阶段如血糖控制良好,病情可在阶段间逆转或停留于某一阶段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如血糖控制良好,病情可在阶段间逆转或停留于某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运动饮食药物监测教育

驾驭好这五套马车,就能获得良好的糖尿病控制,避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运动饮食药物监测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按机制分类具体药物(通用名及商品名)磺脲类第1代:甲苯磺丁脲第2代:格列喹酮(糖适平)第3代:格列美脲(万苏平)双胍类苯乙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片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Ⅳ抑制剂)沙格列汀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注射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按机制分类具体药物(各类药物降糖疗效降糖药物HbA1C下降幅度(%)磺脲类药物1.0-2.0双胍类药物1.0-2.0格列酮类药物0.3-1.5α-糖苷酶抑制剂0.5-0.8胰岛素不等GLP-1受体激动剂0.5-1.0DPP-Ⅳ抑制剂0.5-1.0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治疗初期,三个月测一次)各类药物降糖疗效降糖药物HbA1C下降幅度(%)磺脲类药物1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磺脲类(SU)指南推荐:T2DM主要用药主要机制: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特点:适用于β细胞功能尚存、饮食控制失效的患者。同时降低餐后及空腹血糖对正常人及高血糖病人均有降糖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继发性失效(5%-10%)、胃肠道反应、磺胺过敏禁用。双胍类指南推荐:T2DM基础用药主要机制:减少G来源,增加G去路。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单用不导致低血糖,联用INS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同时降餐后及空腹血糖;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不增加体重,改善血脂。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20%)。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磺脲类(S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α-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机制:减少葡萄糖的来源(适用主食为糖类的患者)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降餐后血糖,不增加体重

不吸收,无全身副作用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胰岛素增敏剂安全性尚存争议,仅在其它降糖药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主要机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主要特点:必须在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使用主要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联合胰岛素时更明显,骨折、心衰风险增加。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机制: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类似磺脲类药物,但作用于胰岛细胞膜上不同受体)主要特点:吸收快,起效快(0.5-1.5h),作用时间短(1-1.5h)餐前即刻服。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16%),体重增加。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α-糖苷酶新型降糖药物的介绍DPP-Ⅳ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新型降糖药物的介绍DPP-Ⅳ抑制剂肠促胰岛激素效应Naucketal.Diabetologia1986;29:46–52,

IR-胰岛素(mU/l)80604020–10–5601201800******时间(分)肠促胰岛激素

作用胰岛素效应血浆葡萄糖(mmol/l)–10–56012018010时间(分)5015血浆葡萄糖口服糖负荷(50g/400ml)静脉葡萄糖输注虽然血浆葡萄糖浓度相同,但口服葡萄糖后的胰岛素分泌大于静脉葡萄糖输注900180270血浆葡萄糖(mg/dl)**p≤0.05。8例健康志愿者肠促胰岛激素效应Naucketal.Diabetolo肠促胰岛激素:GLP-1和GIP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回肠和结肠)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胰岛素释放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从而抑制肝糖输出抑制胃的排空在动物模型及离体人类胰岛中增强细胞增殖和存活由近端消化道K细胞分泌(十二指肠)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胰岛素释放在胰岛细胞系中增强细胞增殖和存活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肠促胰岛激素:GLP-1和GIP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GLP-1在人体中作用当摄取食物时。。。►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缓胃排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食物摄取长期影响动物实验证明:促进ß细胞增殖和维持ß细胞功能GLP-1在人体中作用当摄取食物时。。。►刺激胰岛素分泌►抑GLP-1的体内过程DPP-IV=dipeptidylpeptidaseIVAdaptedfromDruckerDJExpertOpinInvestDrugs2003;12(1):87–100;AhrénBCurrDiabRep2003;3:365–372.肠道GLP-1GIP释放无活性GLP-1GIP进餐活性GLP-1GIPDPP-4酶抑制剂DPP-4

酶GLP-1t1/2=1-2分钟GIPt1/2=5-7分钟GLP-1的体内过程DPP-IV=dipeptidylpe增加GLP-1的方法减少GLP-1的灭活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抑制剂)激活GLP-1的受体

GLP-1的受体激动剂补充GLP-1的类似物(暂无)

增加GLP-1的方法减少GLP-1的灭活降糖药物小结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DPP-Ⅳ抑制剂主要机制:通过抑制DPP-Ⅳ,减少GLP-1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主要特点: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不增加体重。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机制: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糖的作用。主要特点: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中枢性食欲抑制减少进食;有显著的减轻体重作用;无明显的低血糖风险;可单用也可联用;给药方式:皮下注射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降糖药物小结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DPP-Ⅳ抑制剂各类降糖药物作用特点对比表各类降糖药物作用特点对比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胰岛素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类具体药物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短效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重和林R

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诺和灵NPH、优泌林NPH、甘舒霖NPH、重和林NPH

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悬浊液)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50R优泌林30R、50R甘舒霖30R、50R重和林30R、50R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来得时(甘精胰岛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胰岛素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类具体药物超短效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早餐午餐晚餐10860789101112123456789A.M.P.M.7550250基础胰岛素基础血糖胰岛素(mu/L)血糖(mmol/L)时间餐后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持续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的输出,抑制两餐间和夜间血糖的产生;水平几乎保持不变;全天约占总量的50%餐时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并抑制肝糖原输出,控制餐后高血糖;1小时出现胰岛素尖锐峰值;每餐剂量占全天总量的10%~20%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早餐午餐晚餐108607891011121符合生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的治疗目的在于模拟生理性胰岛素释放基础加餐时胰岛素胰岛素水平(mU/L)时间(h)餐时餐时餐时基础胰岛素需求餐时胰岛素需求McCallAL.In:LeahyJL,CefaluWT,eds.InsulinTherapy.NewYork,NY:MarcelDekker,Inc;2002:193-222.BolliGBetal.Diabetologia.1999;42:1151-1167.符合生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的治疗目的在于胰岛素的选择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要求:长效、平稳餐后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胰岛素要求: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同时控制基础和餐后预混胰岛素(30R,50R)NPH控制基础胰岛素,R控制餐后。胰岛素的选择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一线治疗: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如无禁忌症,应一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二线治疗: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三线治疗: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次~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四线治疗:如采用上述方法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防一线药物治疗二线药物治疗三线药物治疗四线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或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或α糖甘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或α糖甘酶抑制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或α糖甘酶抑制剂或噻唑烷酮类或DPP-Ⅳ抑制剂噻唑烷酮类或DPP-Ⅳ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或或如HBA1C〉7.0%,进入下一步治疗主要治疗徐径次要治疗徐径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图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防一线药物治疗二线药物治疗三线药物治

参芪降糖颗粒

注意事项:有实热症者禁用,待实热症退后可以用。贮藏:密封,防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参芪降糖颗粒

低血糖——血糖控制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什么是低血糖血糖≤3.9mmol/L血糖≤2.8mmol/L非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机制完整)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机制缺陷)低血糖——血糖控制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什么是低血糖血糖≤3.9m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脑细胞的损害葡萄糖是脑组织的唯一供能物质;贮量有限,仅够维持5-10分钟的脑细胞供能;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损伤,可导致痴呆或者死亡;一旦发生,具有不可逆性。低血糖危害以秒计算,高血糖危害以年计算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脑细胞的损害低血糖危害低血糖的症状轻度:仅有饥饿感,可伴一过性出汗、心悸,可自行缓解。中度:心悸、出汗、饥饿明显,有时可发生手抖、头昏,需补充含糖食物方可纠正。重度:是在中度低血糖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中枢神经供能不足的表现,如嗜睡、意识(认人、认方向)障碍、胡言乱语、甚至昏迷,死亡。低血糖的症状轻度:仅有饥饿感,可伴一过性出汗、心悸,可自行缓低血糖的处理纠正低血糖:消除症状;减轻低血糖后高血糖。补充吸收快的含糖食品如含糖饮料、糖果、饼干、点心馒头等,量不宜多,饮料50-100ml,糖果2-3个,饼干2-3块,点心1个,馒头半两-1两。低血糖时不宜喝牛奶,无糖巧克力、瘦肉等以蛋白质、脂肪为主的食品。有意识障碍者或口服食品受限者:静脉输入葡萄糖液体。合用拜糖平者:宜静脉输入葡萄糖液体。低血糖的处理纠正低血糖:消除症状;减轻低血糖后高血糖。低血糖的预防按时进食,生活规律;不可随便增加药量;每次用胰岛素均应仔细核对剂量;运动量恒定;常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以备急用。随身佩戴温馨提示卡(姓名、年龄、患糖尿病、如果昏倒请给我喂糖)低血糖的预防按时进食,生活规律;不可随便增加药量;每次用胰岛Thankyou!Thankyou!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内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流行现状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和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病因分型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的分类作用特点胰岛素治疗按作用时间分类胰岛素的正常生理模式胰岛素的给药方案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低血糖的危害主要内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组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导致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性代谢疾病。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有时可没有临床症状,故不能做为诊断标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有时可没有临床症状,故不能做为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脑血管:脑动脉硬化(中风)心血管: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末稍血管:足坏疽(截肢)微血管病变:眼睛(视网膜病变,失明)肾脏(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手足麻木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控制并发症意义在于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世界各国DM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IDI)2003年报告,全世界现有糖尿病(已经诊断)约1.94亿,到2025年将突破3.33亿。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200%比45%),21世纪,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糖尿病大国。DM的主要并发症已经成为病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用于DM的医疗费用约1000亿美元DM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卫生保健问题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世界各国DM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其中90%为2世界糖尿病流行现状世界糖尿病流行现状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患病率(%)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患病率(%)2型糖尿病糖代谢分类及糖尿病诊断糖代谢分类WHO1999(mmol/L)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正常血糖(NGR)<6.1<7.8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7.8糖耐量减低(IGT)<7.0≥7.8-<11.1糖尿病(DM)≥7.0≥11.1糖代谢分类及糖尿病诊断糖代谢分类WHO1999(mm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mmol/L)7.07.86.1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IGT+IFG血糖正常11.1餐后2小时血糖(mmol/L)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

包括IFG与IGT,为糖尿病(DM)的前期状态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mmol/L)7.07.86.1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3.9mmol/L~7.2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7.8毫摩尔~10毫摩尔。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糖尿病的主要类型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特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损伤遗传因素(较1型强)环境因素多食、少动、肥胖、增龄患病率(占DM%)约0.5%(<10)2-10%(>90)发病年龄多<30岁,高峰12-14岁多>40岁,高峰60-65岁起病体重正常或消瘦60%-80%超重或肥胖起病情况多数起病急,症状典型起病缓,可长时间无自觉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酮症倾向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酮症倾向小,50岁以上易发生高糖高渗综合征胰岛素/C肽低下或缺乏正常或升高,释放峰值延迟治疗依赖胰岛素治疗饮食+运动+OAD胰岛素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特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因遗传因素、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营养卫生体力活动糖尿病前期高血糖及相关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相关表现视网膜病变肾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病变失明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卒中截肢死亡致残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糖尿病晚期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前期(IFG或IGT)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诊断分割点

一级预防——防止高危人群发病糖尿病,尚无并发症或伴发病(代偿期)

二级预防——防止并发症糖尿病伴并发症或并发病,尚无明显器官功能障碍

三级预防——减少致残、致死率糖尿病致残和早亡——终末阶段如血糖控制良好,病情可在阶段间逆转或停留于某一阶段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如血糖控制良好,病情可在阶段间逆转或停留于某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运动饮食药物监测教育

驾驭好这五套马车,就能获得良好的糖尿病控制,避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运动饮食药物监测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按机制分类具体药物(通用名及商品名)磺脲类第1代:甲苯磺丁脲第2代:格列喹酮(糖适平)第3代:格列美脲(万苏平)双胍类苯乙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片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Ⅳ抑制剂)沙格列汀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注射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按机制分类具体药物(各类药物降糖疗效降糖药物HbA1C下降幅度(%)磺脲类药物1.0-2.0双胍类药物1.0-2.0格列酮类药物0.3-1.5α-糖苷酶抑制剂0.5-0.8胰岛素不等GLP-1受体激动剂0.5-1.0DPP-Ⅳ抑制剂0.5-1.0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治疗初期,三个月测一次)各类药物降糖疗效降糖药物HbA1C下降幅度(%)磺脲类药物1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磺脲类(SU)指南推荐:T2DM主要用药主要机制: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特点:适用于β细胞功能尚存、饮食控制失效的患者。同时降低餐后及空腹血糖对正常人及高血糖病人均有降糖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继发性失效(5%-10%)、胃肠道反应、磺胺过敏禁用。双胍类指南推荐:T2DM基础用药主要机制:减少G来源,增加G去路。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单用不导致低血糖,联用INS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同时降餐后及空腹血糖;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不增加体重,改善血脂。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20%)。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磺脲类(S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α-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机制:减少葡萄糖的来源(适用主食为糖类的患者)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降餐后血糖,不增加体重

不吸收,无全身副作用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胰岛素增敏剂安全性尚存争议,仅在其它降糖药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主要机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主要特点:必须在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使用主要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联合胰岛素时更明显,骨折、心衰风险增加。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机制: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类似磺脲类药物,但作用于胰岛细胞膜上不同受体)主要特点:吸收快,起效快(0.5-1.5h),作用时间短(1-1.5h)餐前即刻服。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16%),体重增加。各类降糖药物的特点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α-糖苷酶新型降糖药物的介绍DPP-Ⅳ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新型降糖药物的介绍DPP-Ⅳ抑制剂肠促胰岛激素效应Naucketal.Diabetologia1986;29:46–52,

IR-胰岛素(mU/l)80604020–10–5601201800******时间(分)肠促胰岛激素

作用胰岛素效应血浆葡萄糖(mmol/l)–10–56012018010时间(分)5015血浆葡萄糖口服糖负荷(50g/400ml)静脉葡萄糖输注虽然血浆葡萄糖浓度相同,但口服葡萄糖后的胰岛素分泌大于静脉葡萄糖输注900180270血浆葡萄糖(mg/dl)**p≤0.05。8例健康志愿者肠促胰岛激素效应Naucketal.Diabetolo肠促胰岛激素:GLP-1和GIP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回肠和结肠)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胰岛素释放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从而抑制肝糖输出抑制胃的排空在动物模型及离体人类胰岛中增强细胞增殖和存活由近端消化道K细胞分泌(十二指肠)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胰岛素释放在胰岛细胞系中增强细胞增殖和存活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肠促胰岛激素:GLP-1和GIP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GLP-1在人体中作用当摄取食物时。。。►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缓胃排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食物摄取长期影响动物实验证明:促进ß细胞增殖和维持ß细胞功能GLP-1在人体中作用当摄取食物时。。。►刺激胰岛素分泌►抑GLP-1的体内过程DPP-IV=dipeptidylpeptidaseIVAdaptedfromDruckerDJExpertOpinInvestDrugs2003;12(1):87–100;AhrénBCurrDiabRep2003;3:365–372.肠道GLP-1GIP释放无活性GLP-1GIP进餐活性GLP-1GIPDPP-4酶抑制剂DPP-4

酶GLP-1t1/2=1-2分钟GIPt1/2=5-7分钟GLP-1的体内过程DPP-IV=dipeptidylpe增加GLP-1的方法减少GLP-1的灭活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抑制剂)激活GLP-1的受体

GLP-1的受体激动剂补充GLP-1的类似物(暂无)

增加GLP-1的方法减少GLP-1的灭活降糖药物小结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DPP-Ⅳ抑制剂主要机制:通过抑制DPP-Ⅳ,减少GLP-1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主要特点: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不增加体重。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机制: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糖的作用。主要特点: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加INS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中枢性食欲抑制减少进食;有显著的减轻体重作用;无明显的低血糖风险;可单用也可联用;给药方式:皮下注射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降糖药物小结药物分类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DPP-Ⅳ抑制剂各类降糖药物作用特点对比表各类降糖药物作用特点对比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胰岛素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类具体药物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短效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重和林R

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诺和灵NPH、优泌林NPH、甘舒霖NPH、重和林NPH

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悬浊液)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50R优泌林30R、50R甘舒霖30R、50R重和林30R、50R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来得时(甘精胰岛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胰岛素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类具体药物超短效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早餐午餐晚餐10860789101112123456789A.M.P.M.7550250基础胰岛素基础血糖胰岛素(mu/L)血糖(mmol/L)时间餐后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持续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的输出,抑制两餐间和夜间血糖的产生;水平几乎保持不变;全天约占总量的50%餐时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并抑制肝糖原输出,控制餐后高血糖;1小时出现胰岛素尖锐峰值;每餐剂量占全天总量的10%~20%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早餐午餐晚餐108607891011121符合生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的治疗目的在于模拟生理性胰岛素释放基础加餐时胰岛素胰岛素水平(mU/L)时间(h)餐时餐时餐时基础胰岛素需求餐时胰岛素需求McCallAL.In:LeahyJL,CefaluWT,eds.InsulinTherapy.NewYork,NY:MarcelDekker,Inc;2002:193-222.BolliGBetal.Diabetologia.1999;42:1151-1167.符合生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的治疗目的在于胰岛素的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