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高一历史期末知识点强化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地方对中央的控制。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最高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民主革命的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无产阶级领导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扭转中英贸易逆差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在《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和关税协定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1859年《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的产物,是洪仁玕个人智慧的结晶,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是没有必要的社会条件1894年7月,丰岛海战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开始,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标志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1895年,《马关条约》开始,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其中最明显的体现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对外表现是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惩办反帝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参加反帝性质组织,表明了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有效的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移到嘉兴的南湖举行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掌握军队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国共第二次合作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最大的胜利)、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百团大战;海外战场:远征缅甸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春开始的重点进攻对象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共产党宣言》内容: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5.巴黎公社革命脱离了广大的农民,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还处于上升期6.俄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建立说明的二月革命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7.《四月提纲》提出了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的破产,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8.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建立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先提出,1954年宪法中正式确认)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文革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有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日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外交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新时期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主要原因是: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是指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杜鲁门主义(政治)、马歇尔计划(经济)(实质是通过经济控制西欧)、北约(军事,1949),苏联的应对措施: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是,美国推动的民主改革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功的特点是:非集团、不结盟,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力量中心的转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时期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二、战国时期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3、郡县制(地方)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一、西汉(一)七国之乱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二)汉武帝改革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措施:中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外朝(原来的三公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①中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外朝(原来的三公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皇帝【要点解析】皇帝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3、作用: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二、唐代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三、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精兵兵权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兵权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2)削实权兵权——枢密院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3)制钱谷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2、发展(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②枢密院——负责军事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二、明朝皇权的加强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3、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注意:“票拟”和“批红”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军机处的设立(1)时间:清雍正年间(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二单元: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①特点: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2、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纪)①特点: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三、古希腊城邦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2、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3、地理环境:①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4、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7、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四、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了解)1、原因: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2、影响: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雅典民主制的形成1、形成的条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解析】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贵族推翻王权,建立了贵族制。【重点问题突破】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君主制:世袭、终身、专制贵族制:选举、任期、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在一定程度上说贵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种进步,为后来雅典向民主制过渡创造了条件。2、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①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制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基本特点的体现:①公民大会: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体现了人民主权。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代表由抽签选举产生,每个公民当选2此后就不能再次当选,体现了轮番而至。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并且审议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三、实质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五、评价1、积极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2、消极:①是公民主体的民主。②外邦移民、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利。③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第七课罗马的政体与法律一、罗马政体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1、贵族共和制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②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③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④保民官: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2、帝制(1)元首制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②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③作用: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2)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二、罗马法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1)内容: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②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2)评价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②虽没有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④《查士丁尼新敕》3、罗马法(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2)对罗马法的评价: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②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第三单元第八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新贵族: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也就是说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的旧贵族)2、过程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②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②议会主权至上③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注意】(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①“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3、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选择点】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4、随着内阁制形成,英国的两党制也形成形成过程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②19世纪,辉格党发展成自由党托利党发展成保守党③20世纪初,自由党被工党取代,今天英国政坛上活跃的两党是自由党和工党三、1832年议会改革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2、内容: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获得了进入议会的资格。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九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美国)一、联邦宪法的制定(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②邦联松散的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③美国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2、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要求】结合课本记住三权分立示意图。(二)1787年宪法的发展与完善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和14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三)1787年宪法制定与完善的历史作用①根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③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二、美国两党制(驴象之争:驴:民主党;象:共和党)(1)形成:华盛顿之后形成。(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两党制形成,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之前①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奴隶主利益)②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了解】美国南部奴隶制和古希腊奴隶制的区别古希腊:纯粹的奴隶制美国南部:利用努力进行生产,将产品卖给北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奴隶制。(3)南北战争之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重点问题突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比较项目英国美国国家元首国王总统行政首脑首相内阁总统立法机构议会议会行政首脑与立法机构的关系首相对议会负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执政的关键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在总统竞选中获胜第十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法国)一、法国政体的演变1791年前,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1791年,《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二、法国大革命1、原因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直接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③思想原因: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重点问题突破】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三个等级①第一等级:教士②第二等级:贵族(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③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被统治阶级)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3、成果:①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②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权,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三、法兰西第一帝国1、建立的根本原因: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稳定资本主义统治。2、建立过程:①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统治。②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注意: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君主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并不完全相同,带有维护资本主义性质)3、统治政策①对内:维护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制度,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恢复旧制度,尤其是等级制度。②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4、1815年,灭亡。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2、法国“1875年宪法”①内容: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总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②、意义经过长期斗争,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重点问题突破】1、法国1875年确立的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不同。(1)与英国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有国王;法国为总统共和国,没有国王。(2)与美国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和议会独立、制约。2、法国革命过程中权力机关演变三级会议——制宪议会——国民大会——国民议会第十一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国)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1、统一的背景①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原则维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据阻碍了德国的发展③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主张2、统一的过程: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3、统一的历史意义积极: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局限: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二、德意志帝国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1)内容: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①帝国元首:皇帝。②行政权: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产生并对皇帝负责。③立法权: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联邦议会:权利大,议长由首相担任,议员由皇帝任命。帝国国会:权利小,议员由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律。(2)颁布的历史意义:①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②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重点问题突破】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项目英国德国国家元首国王皇帝行政权首相内阁皇帝首相立法机构议会议会议会独立立法权有无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皇帝首相控制议会总评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项目法国德国国家元首总统皇帝行政权总统内阁皇帝首相立法权议会议会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对议会负责皇帝首相控制议会三、魏玛共和国1、建立: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2、特征: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②依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被誉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①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抬头。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②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③教训: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第四单元:第十三课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形成大约60年左右时间,形成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1、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3、1894年,甲午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一、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2、虎门销烟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贸易)②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6、影响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模块P52页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改约2、过程①第一阶段:1856——1858年《天津条约》②第二阶段:1859——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3、内容(1)《天津条约》内容①开放10个通商口岸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外国军舰、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④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割九龙司给英国4、影响①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②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十四课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2、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3、具体原因:自然灾害严重二、兴起1、准备: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基督教)2、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3、1853年定都天京形成了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4、军事上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5、政治上颁布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重点突破】《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为三级九等,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②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③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2、评价①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在产品分配方面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是一种空想,无法实现。三、天平天国运动的衰落1、由胜转衰的标志:1856年天京事变2、重建领导核心:军事上启用陈玉成、李秀成政治上启用洪仁玕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四、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革命纲领不切实际②广大将士目的不明确③统治者思想变化2、客观原因: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五、意义1、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2、太平天国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六、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三大不同点1、双重使命(反帝反封建)2、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3、提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比较(不同点)项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不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斗争侧重点不同反封建反帝斗争方式不同有组织自发的地域不同南方北方依靠宗教不同基督教本土宗教八、《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的不同点1、对私有制的态度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反对私有制;《资政新篇》赞同资本主义私有制。2、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推动太平天国达到顶峰;《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第十五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日本需要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因此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具体原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③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过程:①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②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②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是中国财政不堪重负)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里面为重庆)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关条约》所有条款中危害最严重的一项)4、《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得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②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指俄国、德国和法国)③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⑤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义和团运动1、兴起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剧(体现了中国当时主要矛盾的变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②具体原因:山东、直隶等地洋教势力猖獗。2、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3、口号:扶清灭洋【重点问题突破】“扶清灭洋”口号分析(1)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2)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出自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侵略的义愤,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分辨出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3)“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的精神,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辨别外来侵略和西方现金文明成果,盲目排外,与中国近代化的趋势相违背。4、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②没有先进思想指导③采用了封建迷信的手段(2)客观原因: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5、历史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借口:“救助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2、危害: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第十六课辛亥革命一、原因:1、根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2、直接: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危机的骗局(阶级矛盾)二、革命准备工作1、组织基础①1894年,兴中会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重点问题突破】“三民主义”解析(1)内容: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比维新派的兴民权的思想先进:民主共和国比君主立宪先进)(解决了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2)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①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④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局限性:①大汉族主义。②没有提出“反帝”目标。③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论战(1)内容:①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②要不建立共和政体(根本不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2)作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3、军事基础:武昌起义前最著名的起义:黄花岗起义。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武昌起义1、概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发动起义。2、结果: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3、意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四、中华民国成立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归全体国民所有(实质: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②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③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五、袁世凯夺权1、原因:①帝国主义支持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软弱与妥协③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2、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条件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②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③袁世凯接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1912年2月,清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政府统治的结束。4、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六、失败原因:1、主观(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模块四点)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七、评价1、积极: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性: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第十七课五四爱国运动一、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2、具体原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3、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二、过程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19年5.4——6.31919年6.3日之后活动中心北京上海运动主体学生工人阶级斗争方式罢课“三罢斗争“【要点解析】1、五四运动最具概括性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在五四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这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准。三、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仅仅是初步:因为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1、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2、罢免了张宗祥、陆宗舆和曹汝霖三个卖国贼的职务。3、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拒绝签订列强条约)四、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用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6、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启蒙了人民的思想,为革命准备了力量。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项目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根本不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目标不同民主共和国人民民主共和国革命深度不同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革命纲领彻底,广泛发动群众结果不同任务没有完成,以失败而告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以胜利而告终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模块总复习)第四单元:第十九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①社会经济条件(根本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两个后果: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两个后果从根本上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④主观原因: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重点问题突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2)主张: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傅立叶和欧文都主张建立合作组织。欧文建立的合作组织是“新和谐公社”2、诞生(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实践,1847年,马、恩与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协商,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该同盟写了宣言《共产党宣言》。要求知道《共产党宣言》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①《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从此,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③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星期,对人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巴黎公社(方法提示:考察政权的性质,主要分析它所采取的措施)1、直接原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2、时间: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败。3、措施(1)政治上:①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②公职人员工资不得高于熟练工人。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2)经济上:努力维护劳动者利益。(3)教育上:实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新型的工人政权)5、失败原因:(1)主观:法国工人阶级不成熟,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当的领导,犯了一系列的错误。(2)客观(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实力。6、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仅仅存在60多天,但是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经验教训(1)经验: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2)教训:①没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②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第二十课俄国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二、革命过程1、二月革命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推翻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1)内容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2)影响: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3、七月事件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十月革命(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从这三条内容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从这三条内容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②颁布《和平法令》③颁布《土地法令》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第二十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考点】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④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1)时间:1921年7月23日(2)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点问题突破】中国共产党“一大”(1)地点:现在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到了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④成立领导机构中央局。(3)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①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②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中国共产党“二大”(1)时间:1922年7月(2)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现阶段奋斗目标(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分析】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深刻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情和社会本质(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反对资产阶级的,而中国国情决定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势力)。二、中国工人运动(1922——1923年)1、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1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1922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为终点。3、经验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三、国民革命1、开始的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重点问题突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过程(1)1923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公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民革命的开始: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动下,以“国民大革命”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开始。3、高潮:1926年,北伐4、失败: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也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5、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进行武装斗争。四、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意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3、井冈山道路(1)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地点:湘赣边)(2)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意】结合课本“从1928——1930年”那段小字内容,了解建立了一系列根据地的核心是赣;结合课本《红色根据地形势图》分析得出根据地主要是在南方,原因是受北伐的影响。(3)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①含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②三要素: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③评价:井冈山道路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④标志: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五、红军长征1、原因: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③重要原因: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解析】“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队中国的入侵,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对外对日军进攻步步退让,对内积极反共。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3、长征的实质:红军的战略转移4、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纠正了中共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意义:①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是中共由幼稚到成熟的标志。②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5、《八一宣言》(1)时间:1935年8月1日(2)主张: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7、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长征过程中中共和红军经过千锤百炼,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构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力。③长征沿途宣传了革命思想。六、西安事变1、发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2、时间:1936年12月12日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七、国共合作抗日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重点问题突破】国共两次合作比较项目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党外合作广泛性四个阶级的合作全民族斗争对象反帝反封建反帝斗争结果中途破裂抗战胜利2、抗日战争的开始阶段关系:互相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导地位)关系:互相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071:2025 SER EN-FR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 ALL PARTS
-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2024-2025年第一学期期终质量检测小学二年级数学科试卷(含答案)
- 2024甲乙双方关于合作开发移动支付技术的合同
- 2024水利部门与水库运营管理公司合同
- 福建省南平市岚下中学高二数学理月考试卷含解析
- 雨雪冰冻灾害处置应急预案
- 2024版经济与法律顾问聘用协议书
- 2024版商用车辆运输业务协议模板集版B版
- 2024规范借款简单合同范本
- 供热公司热量管理办法
- PPVT幼儿语言能力测试题附答案
- 致客户通知函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电子版
- 各种预混料配方设计技术
- 19XR开机运行维护说明书
- 全国非煤矿山分布
- 12千伏环网柜(箱)标准化设计定制方案(2019版)
- 思想品德鉴定表(学生模板)
- 满堂支架计算
- MA5680T开局配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