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转移支付制度相关基本理论
对于转移支付的含义,联合国《1990年国民账户制度修订案》给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则是相对于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是指财政资源在政府间的无偿流动,其基本特征是无偿性。(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失衡和横向财政失衡纵向财政失衡和横向财政失衡的存在,是政府间转移支付产生的基本理论依据。纵向财政失衡是针对多级财政体制中,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而言的,指的是各级政府的自有财政收入与其承担的支出责任不对称,导致某些层级政府出现财政赤字,而其他层级政府存在财政盈余的状况。现实中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往往面临着相对较高的支出需求和相对较少的自有财力并存的矛盾,形成本级的财政赤字。与此相反,中央政府承担相对较低的支出需求,但拥有相对较多的自有财力,出现本级财政盈余。纵向财政失衡客观上要求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财力的纵向调节。
2.矫正辖区间外溢效应实践中,一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无法恰好被限定在地方政府的辖区之内,也就是说这些公共产品具有辖区间外溢效应。在辖区间外溢效应影响下,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时所采取的策略容易产生某种程度的扭曲和偏差。当存在正外溢效应时,从本地利益出发,地方政府有可能高估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而低估其整体效益,并囿于自身的财政实力,减少此类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与此相反,当公共产品具有负外溢效应时,地方政府则容易高估其正效应,低估或者忽视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成本,从而使这类公共产品继续存在乃至有所增加。从全国的角度看,这种政策扭曲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也不利于地区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调节,如针对溢出收益的补偿。3.实现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除了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外,一国中央政府还应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稳定等职能,以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安定团结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措施并加以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实施的经济社会政策中,有很多需要由各级地方政府加以实施,促使地方政府有效贯彻中央政策意图的手段和工具是多样性的,在很多情况下,中央给予地方相应的专项转移支付既是对政策实施给地方带来的成本的必要补偿,也是使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央政府确定的全国性目标相一致,从而推动政策较快落实的有效手段。
4.中央委托地方事务中央委托地方事务,是在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的基础上,由于某些公共服务所具有的特征而产生的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它不同于中央和地方共担事务,通常是那些影响面大、却需要地方加以实施的事务,例如戍边、反恐、重大疫情防范等。中央委托地方事务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中的某一项:(1)由地方政府管理更有效率。(2)在空间范畴上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3)出于政治控制的考虑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而以经济原则衡量适宜地方政府承担。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均等化功能:弥补财政失衡矫正辖区间外溢效应补偿中央委托地方事务实现中央政府政策目标
转移支付目标框架
2.配套转移支付和非配套转移支付这种分类以转移支付是否需要接受方提供配套资金为依据,配套转移支付要求接受方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非配套转移支付则不要求接受方提供配套资金。这里所谓的配套资金,既可以是某一固定数额的资金,也可以是相当于补助金的一定比例的资金,意在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3.有限额的转移支付和无限额的转移支付有限额的转移支付指转移支付的支付方给接受方规定一个转移支付的最高限额,接受方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得突破总额。无限额的转移支付则是指没有总额控制的转移支付,即上不封顶,接受方可以在得到一定量的转移支付资金后申请增加资金数量。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国际经验
政府间转移支付内涵包括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问及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的相互转移和再分配,也称“父子资助式。横向转移支付为各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的相互转移和再分配,也称“兄弟互助式”。由于主体地位和重大作用,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政府间转移支付一般指纵向转移支付,尤其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力援助与支持。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已形成了构建政府问转移支付的一般作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为美国、德国与日本。这三个国家积累的经验如下:
3.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具有多样性,但以实现全国各地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品或服务均等化为主,以解决“外溢效应”问题为辅为共同目标。尽管各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的多样化,但共同目标是以实现全国各地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品或服务均等化为主(这并不是要平均各地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意味着要完全消除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是要使各地方政府的基本服务能力达到均衡)。以鼓励地方政府投资于跨地区交通、环保、消防等不仅对本辖区居民有益,而且对其他地区居民也有好处(即溢出效应)的公共品或服务为辅。美国的分类拨款和专项拨款、德国的税收共享和联邦补充拨款、日本的地方交付税和国库补助金主要是为了实现上述均等化目标。与此相应,美国的无条件拨款、德国的共同任务拨款、日本的地方让与金主要为了对地方政府投资于具有外溢效应项目进行补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国年均超过80%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是用于实现上述主要目标。主、次目标的明晰是实现政府间转移支付初衷的重要条件。
4.因素法是确定政府间转移支付额的主要依据。因素法的关键在于建立计算公式和选择因素。从确定政府间转移支付额所依据的公式来看,各国均能依据自身国情,建立合理的计算公式,并选择能够反映各地财政能力和福利状况的因素作为计算公式中的变量,而且这些因素绝大数是地方政府难以控制的。因素法的逻辑是利用计算公式测算地方政府的理论收入和标准支出来确定政府间转移支付额。很明显,因素法可以削减政府间转移支付额的主观性,强化其客观性和透明性。因而有利于提高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效率。
5.相关法律制度提供保障。围绕政府间转移支付这一主题,各国均颁布实施了相关法律。如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补助法》,德国的《联邦财政均衡法》,日本的《地方交付税法》、《义务教育法》、《农业基本建设法》、《生活保障法》等。总体上,这些法律的目标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对中央(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规定;二对政府间转移支付额计算公式和选择因素的规定;三对政府间转移支付款项使用监督的规定。有法可依使得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运作规范和有序。制度障碍和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水平滞后,具体表现在:立法层次低,主要为部门规范性文件,缺乏高效力层次的法律、行政法规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进行统一规范;现行规范性文件缺乏稳定性,许多仍采取一年一定的方式等等。同时法制化滞后反过来也不利于转移支付的实践与创新,在财政实践与财政立法工作之间未能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展现状
1.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框架。1993年前后,在研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时,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才被引入我国,并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开始逐步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目前,财政部对转移支付的分类如下表所示。
1994~201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相对规模
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中央每年约将本级财政收入的60%~80%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划拨给地方,而地方财政支出的约40%~50%是由中央转移支付来支持。1994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数额仅99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补助的比重仅为4.1%。201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已达到21471亿元,是1994年的216.9倍。1994年以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内部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变化趋势: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呈上升趋势,1994~1999年其所占比重在11%,2012年上升到47.3%。专项转移支付占比有所提高,从1994年的15%提高到2012年的41.4%。税收返还比重持续下降,从1994年的74%下降到2006年的11.3%。
3.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逐步建立的,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尚未形成法律,目前基本采取根据财政转移支付的不同类型,分别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来进行规范。具体问题如下:(1)转移支付的横向均衡作用不明显。我国学者在一项重要的研究中,通过对全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总收入差距状况和人均财政总支出差距状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纵向、横向平衡效应作出分析后指出,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后,并没有有效控制地区间公共财政能力差距的扩大,其横向均衡效应是降低了的。这不仅在于唯一能够明确发挥均等化功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低,还在于税收返还采取以特定年度各省相应的实际税收数额为基数,运用全国统一的增长率计算确定,存在财政收入较多的省获得税收返还多、财政困难省获得返还少的状况,其效果是加剧横向财政失衡。(2)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层次低,缺乏法律权威性。纵观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最大的共性就是制定具有较高层次效力的法律。而中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历年出台的《办法》,如《2012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等。该办法属于行政规章的层次,立法层次显然太低。立法层次太低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法律规定缺乏权威性、制度的稳定性较差、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难以保证等,这些不良后果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4)中央对各地税收返还额的确定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为了保护各地区的利益,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按基数法确定,原体制的补助和上缴办法仍然保留,即也是以过去某一年的收入和支出作为基数。这一方面形成了一省一率、一省一额的非常不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方面,按照“基数法”确定的税收返还数额既不考虑各地区的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观差异,也缺乏比较合理的客观标准。这导致了不规范的分配模式,也鼓励了地方讨价还价的行为。它不但不能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各地区间财力的不均问题,而且使这种财力的地区间不均衡分布在分税制的名义下以税收返还的形式固定下来。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要求对各地区的财政能力和财政需要之间的差距进行调整。但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在这方面的功能作用非常有限。首先,从无条件转移支付看,税收返还按“基数法”确定,不仅起不到调节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的作用,而且因“基数”中包含了旧体制的不合理因素,在逐年的滚动过程中,不合理因素还有扩大之势。而且,税收返还的使用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即使它有不合理之处,中央政府也无法改变,不能利用它来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和调节地方政府支出行为。(5)转移支付管理不规范,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转移支付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多头管理。目前,包括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科技部、文化部、卫生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气象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等在内的10多个中央政府部门都负责着一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和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缺乏协调使得部分转移支付项目重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政府的执行成本,从而影响资金实际使用效率。二是部分资金使用范围规定过细。由于地区间差异的广泛存在,各地在同一公共服务领域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是不同的,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资金使用范围加以严格约束,难以满足各地公共服务方面不同的迫切需求,还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的浪费。三是配套要求没有考虑地方政府的配套能力。不考虑地方财政状况采取统一的配套比例,可能会因贫困地区无财力予以配套而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更多地流向富裕地区,或使贫困地区选择增加负债以满足配套需要,又或制造假配套,从而因没有足够的资金造成工程质量差。
四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在转移支付划拨过程中可能出现跑、冒、滴、漏,上级特别是中央政府也较难掌握每一笔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6)转移支付信息透明度差,不利于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我国财政的总体透明度不高,转移支付方面同样如此。目前转移支付透明度低的状况,地方财政对每一年度能够获得的各类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难以建立稳定、有效的预期,地方在预算中难以准确地把转移支付的影响计算在内。较低的转移支付(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透明度再加上多头管理、缺乏协调,还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跑部钱进、关系拨款等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规范化;由于缺少公众监督,资金划拨和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也难以得到有效约束,资金使用效率降低。4.现行基数法存在的缺点基数法又称基数增长法,在编制下一年度支出预算时,首先确定上年支出的基数,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下一年度中各项支出的增长因素,由此来核定下一年度各项支出的数额。基数法重视过去预算连续性,测算公式为:收支预算数=基期收支执行数×(1十增长比例)基数法的特点:1.基数法的编制基础是前期数据及结果,本期的预算额是根据前期的实绩调整确定的。2.基数法的重点是对新增业务进行重点分析预测,在前期基础上增加新业务预算。3.基数法主要以金额为依据,着重从货币的方面控制预算的增减配额。
基数法的缺点1.基数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往往不能考虑预算单位的人员状况、经费标准、事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预算安排与实际的动态管理不能同步。2.基数法承认既成事实,不考虑影响支出的因素是否发生变化,发生的变化是否合理。预算单位基数大的,经费的开支就相应宽松,基数小的,经费开支就相应紧张。5.我国因素法转移支付方式的应用现状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因素法是其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是通过对影响地方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一个可以调整的匡算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公式,中央财政以这一公式为依据进行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一方式并非我国首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采用了这种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这种方式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还处于尝试阶段。1995年我国初次采用了这种方式来分配一部分财政资金。也称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这一办法首次采用了数学公式来估算地方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是将中国转移支付体制规范化的重要进展。但由于中央财力有限,1995年用这个办法所分配的财源仅占中央财政收入的0.15%,其均等化能力十分有限。此外这一过渡时期的办法带有考虑各种特殊的既有利益的特点,与规范化的模型还有一定距离。这一部分也是未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方向。
1995年起步实行后,尽管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却起到了重大作用,各地方政府反映很好,认为这种方法很公平公正,使各地方政府没有进行攀比的必要和理由,是财政资金分配史上最顺利的一次。这种方式与其他的转移支付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实行起来较为客观、公正、高效,能充分反映出转移支付制度的上述一般特点。
与因素法相比较,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其他的一些转移支付方式如体制性补助或上解、税收返还等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在进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因素法转移支付方式的优势性,并虚心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应用。四.、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总体思
路与基本设想
(一)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要求,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制度统一、分配科学、管理规范、信息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合理的结构强化转移支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以完善的功能促进上下级、地区间财政关系的理顺,以统一的制度实现中央)省)市县的多级均等化机制,以科学的分配体现转移支付意图,以规范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透明的信息完善地方财政对转移支付的预算管理。
(二)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设想。1.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框架。(1)逐年降低直至最终取消税收返还;逐年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量.(2)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清理现行分散在各个预算支出科目中的专项性补助,将其逐步规范为“整块拨款”和“配套拨款”;清理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对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不能发挥预期政策作用的项目予以取消;对重复交叉的项目进行整合。(3)建立专门用于矫正辖区间外溢效应、中央委托地方事务的补偿性专项转移支付,完善专项转移支付体系。(4)规范省以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
2.加强横向转移支付及纵横交错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首先应当建立正式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从长期看,我国应将现有的单一纵向转移支付模式改为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目前实行的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其实质就体现了横向转移支付的性质。这表明,在我国建立地区之间的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应当积极尝试的一项制度创新。纵横交错模式,由于地方政府参与了转移支付过程,体现了地区间的相互支援关系,利于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但操作较复杂。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我国应采取纵向为主、纵横交错为辅的转移支付制度。
3.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采用基数法确定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基数,并据此确定各地收入上解额和补助额,是在特定时期为稳定政府间财政关系、减少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暨南大学《材料力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编译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全新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合同20243篇
- 二零二四年度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转让合同:技术研发方与使用方之间的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和转让协议2篇
- 二零二四年云计算服务订阅合同3篇
- 科学计算语言Julia及MWORKS实践 课件 18-离散数据图与数据分布图
- 玖贝医疗咨询公司
- 《文旅新媒体运营》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通讯行业培训相关
- 肿瘤护理病例讨论
- Unit 5 What does he do A Let's talk(教案)2023-2024学年英语六年级上册
- 主播合作合同解约函
- 第四章轴测图4 (1)讲解
- 药品经营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书
-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 全新劳动合同到期通知
- 2024年太原武宿机场航空产业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5高考备考资料语言文字运用综合专题练习一含答案
- 大学生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全套教学课件
- 英文版外贸合同(中英文对照版)
- 手工纸制造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与品牌建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