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会考复习
中国史部分必修一会考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主线知识结构重点突破知识梳理题型示例单元主线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主线:本单元以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主要涉及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隋唐至明清专制王权的强化等核心内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始建立政权商朝:内外服联盟西周:周王天下共主东周:大国争霸称雄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制定细密严苛法律中央集权的巩固完善和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西汉建立中朝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宋代分割相权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清代设置军机处西汉设置刺史北宋强干弱枝元代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省设三司知识结构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始建立政权商朝:重点突破:一、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2、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3、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明显的宗族血缘关系的特色。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3.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重点突破: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中国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1、宗法制(1)含义: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的一种制度。(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一、中国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2、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还有功臣、姻亲、殷商旧族。(3)作用: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2、分封制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秦朝——创立1、内容:(1)始皇帝(2)三公九卿(3)郡县制。2、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会考复习政治1课件(二)汉至元——发展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令。(2)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2)作用: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汉至元——发展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果。4、元朝(1)一省制: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汉至元中央集权发展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三)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明朝:(1)明太祖废丞相(2)明成祖设内阁(朱批、票拟)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从根本上制约了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题型示例题型示例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引自《朱子语类》材料四: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材料二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王权至上,王位世袭;职责明确,互相牵制确定了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材料四请完成:①请依据以上材料,填充表格空白。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材料二中央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③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要求:标题尽可能简约、准确,反映中心问题)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分封制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国家一体、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统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周王统治材料二材料三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材料四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办事机密,直接听命于皇帝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答案: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分封制政权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强化王权③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表(或: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对比一览表,中国古代中央、地方主要政治制度(机构)简表)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单元主线:本单元主要讲述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涉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共合作抗日等核心内容。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屈辱与灾难探索与奋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知识结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屈辱与灾难探索与奋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重点突破:注意与世界史联系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1、两次鸦片战争时在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完成后,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其本质是要求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由此掀开了中国近代灾难深重的一页。2、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3、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华民族觉醒与奋起,对当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刻的启示。重点突破:注意与世界史联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列强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侵华战争1937-1945根本原因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直接原因禁烟运动略朝鲜东学党起义义和团运动略开始标志略略略略卢沟桥事件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无主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抗争林则徐坚守广州;关天培等壮烈捐躯太平天国运动邓世昌等英勇战斗。义和团及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题型示例题型示例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请回答:(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答案:(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列举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3)言之有理即可。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战争,有学者在谈到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主线:本单元主要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主要涉及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等核心知识。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推翻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形成领导核心国共合作斗争找到正确道路全民族抗日民主革命胜利知识结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重点突破:注意与现实联系
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弘扬1、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如何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2、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结合国共合作的史实理解并呼吁国共第三次合作,力促海峡两岸统一。重点突破:注意与现实联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一)太平天国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激化。2、思想组织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3、过程: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军事全盛——北伐、西征;由盛而衰的转折——天京变乱;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4、革命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意义: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一、旧民主主义革命(2)《资政新篇》内容:略评价: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没有实施的原因: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的问题。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二)辛亥革命
1、背景: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通过“新政”和“立宪”挽救统治危机。2、兴起:(1)兴中会的建立: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2)《资政新篇》(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机关刊物:《民报》;思想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革命爆发和高潮:(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2)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口号、运动中心的变化、初步胜利的表现3、五四精神:五四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2、“一大”:1921年7月23日,成立于上海。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3、“二大”:1922年。把奋斗目标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原因:中共方面吸取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合作成果:北伐5、大革命失败:“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四)武装起义和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五)长征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长征中大事件:(1)开始:1934年10月;(2)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被动挨打局面;(3)《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五)长征(六)西安事变1、原因:(1)民族危机加深(2)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3)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经过:1936年12月12日3、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六)西安事变(七)国共合作抗日1、日本侵华方式:军事侵略、制造惨案、“以华治华”2、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初期组织几大会战(淞沪、徐州、武汉);取得台儿庄大捷。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3、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反共方针、皖南事变。4、抗战胜利:1945年8月。5、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七)国共合作抗日(八)两种命运的较量1、1945年4月中共召开七大:号召废除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前途。2、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加强反共、准备内战、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黑暗的前途。3、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订”,确立和平建国方针。4、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召开,通过有利于民主和平的决议。(八)两种命运的较量(九)解放战争(1946——1949年)1、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2、1947年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1948年秋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略决战。4、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十)新中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开国大典2、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九)解放战争(1946——1949年)题型示例题型示例例题:
追求政治民主、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理想,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断斗争。结合所学回答(1)请观察下图
武昌起义浮雕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发生一场革命,写出这场革命的名称并概述其对中国民主政治所做的贡献。例题:(2)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五四运动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此,从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哪些努力?(1)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清朝统治,或清朝皇帝退位也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立中华民国也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斗争,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努力: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开辟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斗争;开展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统治。(2)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表现是,“第一,觉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单元主线:本单元重点讲述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祖国统一两条线索。基本的两条线索是:一是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之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二是祖国统一大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知识结构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政治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民主法制受到破坏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祖国统一提出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形成“一国两制”构想两岸交流合作反对分裂新中国外交过渡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外交成熟重大突破多边外交建国之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恢复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结构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政治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政项目人民代表大会制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和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行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是行使权利的主体。人民代表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西方议会式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不受选民监督,不对选民负责。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民主集中制,立法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三权分立原则,权力相互制约平衡,协调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重点突破:注意与世界史联系项目人民代表大会制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初创:“共同纲领”中的规定2、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3、曲折:1957——1976反右扩大化及“文革”期间名存实亡4、恢复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2、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进一步确立3、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4、1957——1976年反右扩大化及“文革”期间名存实亡5、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三)民族区域自治(略)(四)基层民主选举(略)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二、法制建设1、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1957——1976年法制遭破坏,冤假错案。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步伐加快。颁布了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二、法制建设三、祖国统一问题(一)“一国两制”1、提出:针对解决台湾问题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港、澳回归(略)三、祖国统一问题四、新中国外交(一)五十年代的中国外交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三个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4、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四、新中国外交(二)7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2、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3、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三)新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参加亚太经合组织2、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二)7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题型示例题型示例例题: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刘少奇例题: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2)根据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3)材料三是“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批斗时说的一番话,读了它,你有何感想?答案:(1)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或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本题采取分层评分,第一层次:能答出“文化大革命”中公民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宪法遭到破坏;第二层次:能答出“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谢谢谢谢必修一会考复习
中国史部分必修一会考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主线知识结构重点突破知识梳理题型示例单元主线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主线:本单元以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主要涉及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隋唐至明清专制王权的强化等核心内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始建立政权商朝:内外服联盟西周:周王天下共主东周:大国争霸称雄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制定细密严苛法律中央集权的巩固完善和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西汉建立中朝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宋代分割相权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清代设置军机处西汉设置刺史北宋强干弱枝元代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省设三司知识结构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始建立政权商朝:重点突破:一、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2、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3、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明显的宗族血缘关系的特色。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3.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重点突破: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中国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1、宗法制(1)含义: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的一种制度。(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一、中国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2、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还有功臣、姻亲、殷商旧族。(3)作用: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2、分封制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秦朝——创立1、内容:(1)始皇帝(2)三公九卿(3)郡县制。2、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会考复习政治1课件(二)汉至元——发展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令。(2)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2)作用: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汉至元——发展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果。4、元朝(1)一省制: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汉至元中央集权发展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三)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明朝:(1)明太祖废丞相(2)明成祖设内阁(朱批、票拟)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从根本上制约了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题型示例题型示例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引自《朱子语类》材料四: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材料二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王权至上,王位世袭;职责明确,互相牵制确定了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材料四请完成:①请依据以上材料,填充表格空白。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材料二中央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③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要求:标题尽可能简约、准确,反映中心问题)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分封制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国家一体、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统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周王统治材料二材料三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材料四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办事机密,直接听命于皇帝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答案:体现的制度或机构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分封制政权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强化王权③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表(或: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对比一览表,中国古代中央、地方主要政治制度(机构)简表)②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单元主线:本单元主要讲述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涉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共合作抗日等核心内容。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屈辱与灾难探索与奋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知识结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屈辱与灾难探索与奋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重点突破:注意与世界史联系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1、两次鸦片战争时在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完成后,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其本质是要求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由此掀开了中国近代灾难深重的一页。2、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3、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华民族觉醒与奋起,对当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刻的启示。重点突破:注意与世界史联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列强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侵华战争1937-1945根本原因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直接原因禁烟运动略朝鲜东学党起义义和团运动略开始标志略略略略卢沟桥事件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无主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抗争林则徐坚守广州;关天培等壮烈捐躯太平天国运动邓世昌等英勇战斗。义和团及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题型示例题型示例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请回答:(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答案:(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列举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3)言之有理即可。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战争,有学者在谈到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主线:本单元主要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主要涉及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等核心知识。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推翻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形成领导核心国共合作斗争找到正确道路全民族抗日民主革命胜利知识结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重点突破:注意与现实联系
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弘扬1、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如何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2、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结合国共合作的史实理解并呼吁国共第三次合作,力促海峡两岸统一。重点突破:注意与现实联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一)太平天国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激化。2、思想组织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3、过程: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军事全盛——北伐、西征;由盛而衰的转折——天京变乱;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4、革命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意义: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一、旧民主主义革命(2)《资政新篇》内容:略评价: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没有实施的原因: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的问题。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二)辛亥革命
1、背景: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通过“新政”和“立宪”挽救统治危机。2、兴起:(1)兴中会的建立: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2)《资政新篇》(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机关刊物:《民报》;思想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革命爆发和高潮:(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2)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口号、运动中心的变化、初步胜利的表现3、五四精神:五四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2、“一大”:1921年7月23日,成立于上海。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3、“二大”:1922年。把奋斗目标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原因:中共方面吸取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合作成果:北伐5、大革命失败:“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四)武装起义和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五)长征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长征中大事件:(1)开始:1934年10月;(2)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被动挨打局面;(3)《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五)长征(六)西安事变1、原因:(1)民族危机加深(2)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3)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经过:1936年12月12日3、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六)西安事变(七)国共合作抗日1、日本侵华方式:军事侵略、制造惨案、“以华治华”2、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初期组织几大会战(淞沪、徐州、武汉);取得台儿庄大捷。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3、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反共方针、皖南事变。4、抗战胜利:1945年8月。5、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七)国共合作抗日(八)两种命运的较量1、1945年4月中共召开七大:号召废除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前途。2、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加强反共、准备内战、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黑暗的前途。3、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订”,确立和平建国方针。4、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召开,通过有利于民主和平的决议。(八)两种命运的较量(九)解放战争(1946——1949年)1、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2、1947年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1948年秋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略决战。4、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十)新中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开国大典2、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九)解放战争(1946——1949年)题型示例题型示例例题:
追求政治民主、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理想,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断斗争。结合所学回答(1)请观察下图
武昌起义浮雕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发生一场革命,写出这场革命的名称并概述其对中国民主政治所做的贡献。例题:(2)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五四运动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此,从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哪些努力?(1)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清朝统治,或清朝皇帝退位也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立中华民国也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斗争,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努力: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开辟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斗争;开展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统治。(2)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表现是,“第一,觉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单元主线:本单元重点讲述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祖国统一两条线索。基本的两条线索是:一是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之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二是祖国统一大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知识结构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政治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民主法制受到破坏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祖国统一提出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形成“一国两制”构想两岸交流合作反对分裂新中国外交过渡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外交成熟重大突破多边外交建国之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恢复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结构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政治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政项目人民代表大会制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和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行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是行使权利的主体。人民代表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西方议会式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不受选民监督,不对选民负责。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民主集中制,立法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三权分立原则,权力相互制约平衡,协调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5944-12: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usiness operational view - Part 12: Privacy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PPR) on information life cycle management (ILCM) and
- 2025年6月下旬热点新闻素材解读+适用话题+写作运用及事例
- 卧室纺织品市场政策分析考核试卷
- 区域会展产业区域合作政策优化考核试卷
-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评估考核试卷
- 干扰源定位技术国际合作考核试卷
- 医药行业市场细分与目标客户定位策略分析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N-乙基-2-吡咯烷酮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CCFL递变器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3,5-双三氟甲基苯甲醛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 武汉市汉阳区社区干事岗位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2025年 云南省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考试练习题附答案
- 美发师五级试题及答案
- Q-GDW10250-2025 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规程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西师大版2
- 2025-2030年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高导磁芯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宣城市宣州区“政聘企培”人才引进笔试真题2024
- 远程胎心监护数据解读
- 2025年全国法医专项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宁夏银川市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