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课件_第1页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课件_第2页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课件_第3页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课件_第4页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曾国藩与湖湘文化1走进曾国藩走进曾国藩2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圣臣”“千古第一完臣”“千古第一完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3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儒学核心是“做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儒学核心是“做人”4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5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6“曾剃头”“卖国贼”(1870年“天津教案”)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曾剃头”7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8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

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平生只服曾文正公。

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书就是《曾文9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10曾国藩资质、天资并不太聪颖,勤奋好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826年,16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曾国藩资质、天资并不太聪颖,勤奋好学。11据说曾国藩入私塾后,有一天他带着作业回家,吃过晚饭,他依然在自己的房间里背书。他反复地背,就是记不下来,这时候他不知道,有一个梁上君子已经潜伏在他的房间里。见到他的家人都睡了,唯独这个孩子还在背书,小偷只能继续等,想孩子背书一会儿就累了。没想到曾国藩一遍一遍地背,时过午夜了还在那儿背。据说曾国藩入私塾后,有一天他带着作12后来那个梁上君子实在按捺不住了,就从藏身的地方跳了出来,当着曾国藩的面把他反复背诵的课文说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一篇课文连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会,可见曾国藩其实并不是一个智商过人的孩子,但他勤奋好学。后来那个梁上君子实在按捺不住了,13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苦心读书,但十六次考秀才都不中,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也就是1832年(道光十二年),第十七次参加秀才考试才获通过。此时,曾国藩已22岁。1833年曾国藩考中秀才。父子两人连续两年考中秀才,这在一个湖南的家庭里确实是不多见的。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苦心读书,但十六次考秀才都不中,一直141834年24岁,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1835年25岁,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183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1834年24岁,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15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殿试16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名次不是很好,按照科举考试的惯例:一等就是三位,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是赐进士出身;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据说在和左宗棠交往中,曾国藩和左宗棠为此还有过反唇相讥。左宗棠有一个癖好,喜欢看自己的夫人洗脚。有一天曾国藩发现了这件事情,于是赐给左宗棠一句话,叫做“看如夫人洗脚”,左宗棠反唇相讥,用了一句话:“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171847年——1850年,37—40岁,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1852年42岁,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847年——1850年,37—40岁,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18曾国藩与湖湘文化19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20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21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1854年2月,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湘军自此开始围剿太平天国农民军。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22《讨粤匪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无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讨粤匪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231853年43岁,接帮办湖南团练旨。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1862年52岁,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1864年54岁,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天国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勇毅侯爵,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1853年43岁,接帮办湖南团练旨。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24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1865年55岁,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曾国藩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但围剿捻军计划失利后。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1866年56岁,因剿捻无效,回任两江总督(一品)。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251868年58岁,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奉命调任直隶总督(一品)。1870年60岁,6月,天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9月,调任两江总督1872年3月12日,逝世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2岁。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1868年58岁,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奉命调任直隶26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27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28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29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30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31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32持家教子之术

曾国藩重视子女教育,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可谓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曾国藩家教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持家教子之术曾国藩重视子女教育,尽管是侯门大族33持家教子之术

告诫子女: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地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教育孩子、让他们铭记一生的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曾这样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持家教子之术告诫子女: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地华丽34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这个年谱记载了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其中有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这个年谱记载了家人的35持家教子之术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扬州的一个盐商家去做客。那个时候的盐商可以说是富冠天下的。曾国藩面对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头吃自己身边的一点东西,吃过饭之后,属下问他,大人你是不是对这一桌子饭感觉不可口,曾国藩说了一句话让大家非常吃惊:“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一顿饭吃了千把两银子,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不忍吃不忍看。

传说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不把它扔掉,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曾国藩修身的功夫。持家教子之术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扬州的一36持家教子之术

曾国藩在信里告诉孩子,出门不许坐轿,在出门的时候,你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

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他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持家教子之术曾国藩在信里告诉孩子,出门不许坐轿,在出门的时37持家教子之术在一封家信中,他对自己的长子曾纪泽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持家教子之术在一封家信中,他对自己的长子曾纪泽有这样的要求38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39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40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修身养性之诀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41为官之道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官之道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42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43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44《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45作为家长来说,是留给孩子有形资产还是留给他无形资产的问题,有形资产可能传到儿子一辈就用光了,用尽了。而无形的精神资产可能会鼓舞几代人,曾国藩这样的一种教育子女的方法,对于后代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作为家长来说,是留给孩子有形资产还是留给他无形资产的问题,46曾国藩与湖湘文化47首先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家训,这个家训是他祖父就总结出来的,那就是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首先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家训,这个家训是他祖父就总结出来的,48“早”就是要早起,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

祖父要求家里人都起早,但是曾国藩又起不来,因为那时还没有闹钟。于是他就想,怎样才能使自己黎明即起,他居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在他睡觉的房间里,放上一个铜盆,在这铜盆之上用一根绳拴着一个秤砣,然后燃起一根香,把这根香用一根绳系在这个秤砣拴着的绳子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早”就是要早起,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49“早”就是要早起,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扫”是洒扫庭院;“考”是诚修祭祀;“宝”是以邻为宝,注重邻里关系;“书”就是教育子女要多读书;而“蔬”“鱼”“猪”指的是种菜、养鱼、养猪保持农耕这么一种生活方式。“早”就是要早起,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50曾国藩长期在外为官,很少回家,立了八个字,孩子们照不照做很难监督。但曾国藩自有曾国藩的方法,那就是频繁地写家信。现在能看到的曾国藩家书浩浩一百多万字,加在一起有一千多封信,写给子女的信件也有几百封,每一封信都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曾国藩长期在外为官,很少回家,立了八个字,孩子们照不照做51

有的时候,子女们会到他的官府里和父亲短住一段时间,子女们在身边,曾国藩是耳提面命的,他会把很多生活细节教育给孩子们,比如读书之法,他告诉孩子“看生书宜求速”,也就是看一本原来没有看过的书,你要想通盘地把它了解一下,应该快速地把它看完。“温旧书宜求熟”,这个书我看过了,这个时候不要快读了,你应该仔细地、反复地研读,才能够体会这本书所提供给你的一些深刻的道理。有的时候,子女们会到他的官府里和父亲短住一段时间,子女52

“习字宜求恒”,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我们往往都会有心血来潮的时候,但往往会中途戛然而止,能够坚持下去确实不容易。我们常常说,字无百日功,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把练字坚持下去。这一点曾国藩做到了,他一生都在写日记,直到去世前一天的晚上,双眼已经看不到东西的时候,他还依然在写日记。“习字宜求恒”,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我们往往都会有心血来潮53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54曾纪泽居然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学英文;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持下潜心研究西学。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

曾纪泽曾经用英文撰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他用英语撰写文章介绍中国,就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所做不到的。

曾纪泽居然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学英文;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55

曾纪鸿他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曾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还计算出一百位的圆周率。

56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57内圣外王的修身智慧圆融通达的处世智慧求才纳贤的用人智慧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向曾国藩学什么?内圣外王的修身智慧向曾国藩学什么?58曾国藩智慧

——内圣外王的修身智慧曾国藩智慧

——内圣外王的修身智慧59内圣外王的修身智慧所谓“内圣”,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炼,达到圣贤的道德境界。所谓“外王”,就是利用自己的力量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修身智慧所谓“内圣”,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炼,60树立高远志向——“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青年时,就立下大志。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眼界大开。毅然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意为:“涤其旧污之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树立高远志向——“以澄清天下为己任”青年时,就立下大志。61他为自己立下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在信中教导其弟:“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他为自己立下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62

懒惰很多人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曾国藩是努力的,是上进的,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难免会有惰性。他在日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月中有十三天他未能早起,于是他谴责自己,谴责自己是禽兽,是懒鬼,并把自己睡懒觉、不愿意起床那一刻的想法写在日记上。他说我以为别人不知道,我睡懒觉就睡懒觉,可清醒之后便想:难道仆人不是人吗?难道仆人就见不到我睡懒觉吗?既然天知、地知、别人也知,那我为何还这么虚伪呢?他就是这样不断地鞭策自己。懒惰很多人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63

曾国藩的弟弟,见到自己的哥哥科举及第在北京做了高官,认为无非是曾国藩的读书条件好。弟弟们写信给哥哥说,我们在家里一边干农活,一边还要料理家务,读书的环境不好,我们想到一个专门的学校,以便有一个非常好的读书环境。曾国藩回信说得很明确:你要立志的话,闹市可以读书,你背着柴火背着猪,你到市场去卖也可以读书,你自己家里的私塾也可以读书,如果你不想读书,就是给你神仙之地、清净之地你一样不会去读书。

经过曾国藩的一番劝诫,弟弟们都心悦诚服地用功读书,最终都学有所成。其中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更是成为了湘军的一代名将

曾国藩的弟弟,见到自己的哥哥科举及第在北京做了高官,认64树立高远志向(2)年青时他经常以诗言志:“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一朝孤风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雌卵变蛟龙。”“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匣中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斩蛟鼍。”树立高远志向(2)年青时他经常以诗言志:65不断自我反省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他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不断自我反省。

《荀子•劝学》说:“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具体。他时时进行自我反省,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培养君子之德。曾国藩当初也和平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不良的毛病,但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一旦当他意识到其危害之后,为了能他日有所作为,就通过不断自律,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改掉不良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不断自我反省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圣贤66严于自律曾国藩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为下属、亲属做出表率。在办事方面,他力行“五到”:身到:事必躬亲心到:凡事苦心剖析眼到:仔细观察手到:随手记笔记口到:苦口叮咛在工作中,倡导“五勤”:身勤:亲事体验眼勤:遇人详察、公文详阅手勤:随笔收拾、随手笔记口勤:对平辈规劝,对下属劝导心勤:苦思竭虑严于自律曾国藩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为下属、亲属做出表率。67严于自律(2)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书“清、慎、勤”三字,悬于督署。又书三箴。清字箴: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箴: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箴:

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日以继夜。严于自律(2)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书“清、慎、勤”三字,悬68检点行为道光二十年四月,曾国藩以第一等第十九名留在翰林院。之后,“本要用功”,但每天都是送往迎来,吃酒、读书、闲侃。所以他每天都在“检讨”,但每天都会故伎重演。显然这种品性,若不能自察自改,是无益于自己的目标,不能成就大事的。为了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自欺,曾国藩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给弟弟们去信,向朋友们打招呼,请他们时常指出自己的缺点;二是记日记,借以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道光二十二年正月的日记中,他写道:“凡事之须逐日检点,一旦姑待,后日补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曾国藩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提出三戒: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敬,后来都做到了。检点行为道光二十年四月,曾国藩以第一等第十九名留在翰林院。69曾国藩智慧

——圆融通达的处世智慧曾国藩智慧

——圆融通达的处世智慧70圆融通达的处世智慧所谓“圆融”,就是成熟老练、思虑周全、精明练达、灵活变通。所谓“通达”,就是着眼长远、关注大局、不计得失、豁达宽容。圆融通达的处世智慧所谓“圆融”,就是成熟老练、思虑周全、精明71小心谨慎曾国藩所处的官场,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在处理上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重创,甚至彻底失败。有与朝廷的关系:君主的关系、当权大臣的关系;有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有与地方军队的关系;还有自己内部部属的关系……等等。曾国藩对此深有感受:“做官之人,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故不能不自省、察人。”同治九年作一幅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表明其一生谨慎的心态。小心谨慎曾国藩所处的官场,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在处理上稍72小心谨慎:低调对待自己的功绩曾国藩深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的道理。心中总有一个“忧”字。同治三年,曾国藩所率湘军历经12年苦战,终于攻占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这本来是他本人以及湘军的战功,但在向朝廷报捷时,却将官居湖广总督、对战事毫无贡献的旗人官文列于报捷文书之首,以示谦恭。当朝廷加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依然不敢张扬。他在日记中写道:“是日接奉廷寄,一等侯上加‘毅勇’二字,李少荃伯之上加‘肃毅’二字。日内正以时事日非,志然不安,不以为荣,反以为忧。”小心谨慎:低调对待自己的功绩曾国藩深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73小心谨慎:教育家人遵纪守法曾国藩担心家人,借自己的势力,在家乡为所欲为,故经常给其兄弟写信,进行教育和提醒。“日内思家运太隆,虚名太大,物极必衰,理有固然,为之惊皇无已。”他要求家人不要干涉衙门事务。当他听说叔父和弟弟曾国潢干涉地方公事后,立即写信加以制止。他的儿子来江宁看他,他提前在心中告戒兄弟俩:“沿途州县有送迎者,除不受礼物酒席外,尔兄弟遇之,须有一种谦谨气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小心谨慎:教育家人遵纪守法曾国藩担心家人,借自己的势力,在74能屈能伸曾国藩将自己的处世之道,比喻为“龙蛇”。他说:“《扬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龙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孙,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孙以自屈,龙蛇之道也。”表面看曾国藩的思想属于正统的儒家思想,但他对道家文化也情有独钟。他终身喜读《老子》。可以说,在政治上,为人上,他是儒家;在军事上,养生上,他又是道家。屈是为了伸,藏锋是为了出击。这种“龙蛇伸屈之道”,是曾国藩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能屈能伸曾国藩将自己的处世之道,比喻为“龙蛇”。他说:“《扬75曾国藩与湖湘文化76能屈能伸:挺经的故事曾国藩曾经给他的幕僚们讲过《挺经》的故事第一条,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处世哲学。故事内容是:荷叶塘有个老头,一天,家里来了贵客。老头叫儿子到蒋市街买酒菜款待客人。儿子挑一担空箩筐出去了,一直到太阳偏西还不见回来。老头子急了,自己出门去找。在半路一丘水田田塍上遇到了儿子。只见儿子担着一担东西站在那里,在他对面也站着一个挑担子的人。两人相持不动。老头板起面孔骂儿子:你这不成器的东西,家里等你的酒菜,你却站在这里不动,你到底要做什么?儿子委屈地说:他不让我过去。老头对那人说:兄弟,你下田放他过来吧!那人怒道:你好偏心!你为什么不叫他下田,放我先过去呢?老头说:兄弟,你人高,他人矮,你可以下田,他不能下田;再说你是杂货,他是吃的东西,你的货可以浸水,他的货不能浸水。那人越发气了:他小我大,他越要让我,我不能让他。老头也气了:罢,罢!只有我下田了。老头脱去鞋袜,站到水田里,用手托过那人的担子。这才把那人打发了,和儿子挑着担子回来。

能屈能伸:挺经的故事曾国藩曾经给他的幕僚们讲过《挺经》的故77能屈能伸:挺经的真意《挺经》故事的用意何在?一般说来,就是世间无论何事在局外议论呐喊,益处不大,必须亲身加入,挺身负责,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再深一层理解,其实,曾国藩所说的“挺”就是刚强坚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适当的时候忍让一下。老头能做到委身下田,如此一忍,问题就解决了。外表看起来是柔,骨子里却是刚的存在。能屈能伸:挺经的真意《挺经》故事的用意何在?78能屈能伸:忍痛裁撤湘军1864年(同治三年)七月十九日,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的威望达到顶点。这时,他手中除了掌握十余万湘军外,还节制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声势浩大,同时也引起清廷的惶恐。曾国藩深知清廷对自己的猜忌,主动请求裁撤湘军。将自己统辖的十二万湘军,一部分划归浙江、江西节制,其弟曾国荃旗下的五万主力,成了裁撤的主要对象。到同治四年四月,曾国藩所能指挥的湘军只剩下6000人。曾国藩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与李鸿章达成默契,保留了淮军。不露痕迹地为自己留下一个极有分量的砝码。能屈能伸:忍痛裁撤湘军1864年(同治三年)七月十九日,湘军79能屈能伸:果断开缺曾国荃曾国荃是攻占天京的首要功臣,朝廷封他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浙江巡抚。但是,他锋芒太露,性格刚烈,加上其军纪废弛,天京城破后,其部下大肆烧杀掠抢,本人也捞足了油水,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清廷对曾国荃最为担心,生怕他造反生事,希望他早离军营,又不去浙江。曾国藩最明白清廷的心思,所以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藉休养。清廷很快准奏,曾国荃大为不解,愤愤不平。曾国藩尽力安抚和开导曾国荃,但他依然愠怒。在曾国藩为其举行的送行宴会上大放厥词,甚至放声大哭,搞得曾国藩无地自容。能屈能伸:果断开缺曾国荃曾国荃是攻占天京的首要功臣,朝廷封他80坚忍不拔曾国藩的成功,可以说得力于“坚忍”二字极大。用梁启超的话讲“是设若曾国藩的意志和忍耐稍有不足,则其一生为失败之人,无疑也。”“坚”就是勇于进取,坚强不屈,坚定不移;“忍”就是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不计荣辱,能屈能伸。曾国藩曾对其弟说:“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曾国藩曾经写过一幅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以自警。坚忍不拔曾国藩的成功,可以说得力于“坚忍”二字极大。用梁81坚忍不拔:困馁江西咸丰四年十二月,湘军在长江水面上大败,曾国藩绝望跳江,被部下救起。咸丰六年二月,太平军在石达开的率领下一举击溃湘军周凤山部,攻占战略重镇樟树镇,进而包围了南昌城。所幸洪秀全为保卫天京,调石达开回护天京,南昌形势才有所好转,曾国藩又逃过一劫。但是,更令曾国藩气恼的是江西地方官员的排斥,甚至挤压。

江西巡抚陈启迈不但不给湘军提供军饷,反而处处掣肘,事事刁难,曾国藩对其无法再容忍,便于咸丰五年六月向朝廷参劾了陈启迈。朝廷将陈启迈革职。但此后的江西官场仍不与他合作,活动更加困难,曾国藩苦不堪言。尽管如此,曾国藩依然咬牙坚持着。坚忍不拔:困馁江西咸丰四年十二月,湘军在长江水面上大败,曾82宽容大度曾国藩在待人方面以“宽恕”为原则。他认为为人出世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现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与大度。这种出世的方式不仅为他赢得了人格魅力,也为他最终成就事业打下基础。

他曾说:“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曾国藩这种出世方式,集中地体现在处理于左宗棠的关系上。宽容大度曾国藩在待人方面以“宽恕”为原则。他认为为人出世应83宽容大度:与左宗棠的关系左宗棠,字季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虽然才华横溢,然而多次进京赶考却未及第,且始终特别敏感,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词辛辣,令人不快。一副广为流传的名人故事联。上联是曾国藩出的,下联是左宗棠对的。真是唇枪舌剑,如见其人。季子喜言高,任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常相左;

藩臣多误国,近不能战,退不能守,问尔经济又何曾?宽容大度:与左宗棠的关系左宗棠,字季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84宽容大度:面对批评,不计前嫌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就责备曾国藩:事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何必出此下策,这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官绅对此也哗然应和,这也使曾国藩颇失众望。第二年,当曾国藩奉命率军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抑之意,使两人一度紧张的关系趋向缓和。宽容大度:面对批评,不计前嫌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85宽容大度:落难收容,共谋大事左宗棠性情刚直,得罪了不少人,在湖南“久专军事,忌者尤众”,于是碰上了樊燮事件。樊燮为永州镇总兵,其私役兵弁,挪用公款,左宗棠为此代巡抚骆秉章拟奏折请将樊燮撤职查办。谁知樊燮受人唆盐,向湖广总督官文反告左宗棠。左宗棠被迫于咸丰十年正月离开长沙,四处避难。当时,曾国藩驻军宿松,左宗棠来营暂避锋芒,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他,连日与他商谈,曾冒藩在左宗棠极其潦倒,“四顾苍茫”的时候,向左宗棠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之际,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清廷接到曾国藩上述奏章:于四月二十日,谕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左宗棠因而正式成了曾国藩的幕僚之一。宽容大度:落难收容,共谋大事左宗棠性情刚直,得罪了不少人,86宽容大度:大力举荐,委以重任曾国藩让左宗棠回湖南募勇开赴江西战场。几月后,左宗棠军在江西连克德兴、婺源,曾国藩立即专折为他和部属报功请赏,并对他的战绩推崇备至,左宗棠因此得晋升为候补三品京堂。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曾国藩奏请派左宗棠援浙,并将在江西广信、广丰、饶州和安徽徽州等地的陆军及内河水师统归左宗棠节制调度,使之开始拥有较大的军权。次年二月左宗棠受命为浙江巡抚,并根据曾国藩的奏请,朝廷命左的部下蒋益澧为浙江布政使。曾国藩一方面请求辞掉自己节制浙江军务的谕令,一方面把左宗棠推到了浙江的最高位置上。同治二年三月,左宗棠被授命为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趋平坐了。三年之中,左宗棠从被人诬告、走投无路之人,一跃而为封疆大吏,这样一日千里的仕途,固然出于他的才能与战功,而如此不断的报功保举,也只有曾国藩才能做到。所以,左宗棠在挽曾国藩的联中,深情地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宽容大度:大力举荐,委以重任曾国藩让左宗棠回湖南募勇开赴江87曾国藩智慧

——求才纳贤的用人智慧曾国藩智慧

——求才纳贤的用人智慧88求才纳贤的用人智慧曾国藩曾经用八个字非常精辟地总结其经验:广揽、慎用、勤教、严绳。“广揽”乃广泛访求、网罗人才之意;“慎用”即为任用要慎重,不可凭一时感觉,而要考虑所用之人的长短,并在使用时取其长,避其短;“严绳”实为一种比喻的说法,意为要用严格的法令、制度规范管理;“勤教”即通过教育使其改正错误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更加胜任或者出色地完成任务。求才纳贤的用人智慧曾国藩曾经用八个字非常精辟地总结其经验:广89重视人才重视人才是曾国藩人才思想的第一方面。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他认为:“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他说:“一国欲图强非借人才之力不可。今日之中国必欲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也须赖英才辈出,方能成就。”“窃惟行政之要,首在得人。”“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即求才应该有不得到决不罢休的决心。重视人才90慧眼识才曾国藩以善于识人而闻名天下,在长期的识人鉴人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汇集成为一本识人鉴人的专著——《冰鉴》。《冰鉴》一书是曾国藩识人智慧的结晶,从人的神骨、刚柔、

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七个方面来鉴别人才。《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每逢选吏择将,他必先面试目测。审视对方的相貌、神态,附会印证相书上的话,同时又注意对方的谈吐行藏,二者结合,判断人物的吉凶祸福和人品才智。

慧眼识才曾国藩以善于识人而闻名天下,在长期的识人鉴人中积累了91慧眼识才:一眼相中大将才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问其故。曾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慧眼识才:一眼相中大将才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92广罗贤才:求贤若渴揽人才曾国藩在办团练的时他时时谍府县,托朋友,“招致贤俊”,“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虽或不往见,皆为曾公可与言事。故人人争磨濯,求自效,一时中兴人才,皆出其门。”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之后,百事丛集,愈感人才之匮乏,而对人才的聚集、培养、选拔、使用问题亦愈加急切。当他发现自己不如胡林翼对士人更有吸引力,立即改弦更张,与之展开一场广揽人才的竞争。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广罗贤才:求贤若渴揽人才曾国藩在办团练的时他时时谍府县,托朋93广罗贤才:人才济济数曾府薛福成说曾国藩“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励,量才录用”。按照薛福成的记载,曾国藩幕僚当中最知名的人物约有八十九人,包括他的朋友、学生,也有一些不知名但那时已显见能力的科举落榜考生。曾国藩幕府人才济济,主要的人才有:谋略人才:郭嵩焘、左宗棠、陈士杰、李鸿章、薛福成等。作战人才:彭玉麟、杨载福;李元度、唐训方、李榕、黄润昌等。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文书人才:罗萱、程鸿劭、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萧世本等。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吴汝纶、张裕钊等。制造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衡芳、陈兰彬、容闳等。广罗贤才:人才济济数曾府薛福成说曾国藩“凡于兵事、饷事、吏事94广罗贤才:大胆启用容闳容闳是清朝第一个留美归国学子,刚回国时极端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十分同情太平天国,为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曾有投效太平军的愿望,但他提出的见解没有被太平天国所采纳。报国无门的容闳,开始投身商界。正在这时,容闳在安庆的一个朋友写信来,要他去安庆军营拜见曾国藩。容闳一到安庆,不想曾国藩亲自接见,谈话间不惜屈尊求教,奉为上宾,并对容闳关于到国外采购机器设备,开办机器制造厂等建议一一采纳,要求容闳主持此事。容闳深受感动。后来容闳才知晓,是曾国藩的幕僚向曾推荐了他,曾国藩求贤若渴,表示一定见到容闳。这才成就了容闳在晚清时期的科技强国之梦。广罗贤才:大胆启用容闳容闳是清朝第一个留美归国学子,刚回国时95用人唯才曾国藩认为,用人是万事的根本。成大事者,必须学会尊重和运用人才。曾国藩则主张“衡才不拘一格”,不宜“复以资地限之”。凡前来求见、献计、献策者,不论贵贱,他一概以礼相待。因而“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往见”。在揽求人才方面,他一向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他认为:“凡有一技一长者……继不可轻视。”他认为,金元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苛求全才,“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用人唯才曾国藩认为,用人是万事的根本。成大事者,必须学会尊96用人唯才:水师创建靠杨、彭曾国藩打破常规挑选人才,湘军中许多较为优秀的将领都是他破格提拔的。湘军内湖水师杨载福,外湖水师彭玉麟,均属曾破格提拔之人。当时杨载福行伍,彭玉麟属禀生。此二人军事才干超群,而且一个“有胆有智,本性忠厚、耿直”且“口不言功”;一个是“做事无所畏惧,吃苦耐劳,有烈士风范”。都很受曾国藩认可,因此曾国藩将他们提到了水师统领这个高位上。此二人也没辜负曾国藩的重托,在创建湘军水师,发展湘军水师,指挥湘军水师作战中,他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用人唯才:水师创建靠杨、彭曾国藩打破常规挑选人才,湘军中许多97精心育才曾国藩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说:“权人之道有二,一日知人善任,一日胸熔造就。”他对部属进行教育、培养熏陶的原则是“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所谓“用仁”,就是视部属如子弟,教育其努力上进,帮助其成才;所谓“用礼”,则是指对部属恪守礼法,持之以敬,临之以庄,保持尊严和得体,避免言行举止的失态。曾国藩在教人方面特别讲究因材施教,他善于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进行个别培养。曾国藩的育才,十分突出的是曾国藩对待得力门生李鸿章的特别培养。精心育才曾国藩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说:“权人之道有二,一日知98精心育才:言传身教与磨练曾国藩培养人才的办法约有三条:课读、历练、言传身教。实际上,曾氏幕府又成了“培育人才”的学校。曾国藩要求所有部属、僚友按其专业方向读书学习,而对自己身边的幕僚则抓得尤紧,要求尤严,既有布置,也有检查。在环境较为安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就对身边幕僚进行定期考试,每月两次,亲出题目,亲阅试卷,评定等次。曾国藩还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结合自己的阅历与读书心得谈古论今,内容切合实际,形式生动活泼,使幕僚潜移默化,增长学问,扩大眼界。对于不在身边的幕僚,曾国藩则主要采取个别谈话和通信、指示的形式,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育。曾国藩特别强调人才“皆由勉强磨练而出”,在指派幕僚担任方面军的指挥者以前,大多先派他们在营务处等直属单位磨练一番。不但对才能的形成强调磨练,对品德的形成更强调磨练。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要求幕僚,并要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精心育才:言传身教与磨练曾国藩培养人才的办法约有三条:课读、99曾国藩智慧

——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曾国藩智慧

——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100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胡林翼曾送给曾国藩一幅对联,曾国藩看后大为赞赏:“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这幅对联概括了曾国藩刚柔相济的管理智慧。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101铁腕施政:曾剃头的由来曾国藩奉命办团练之初,到处布满了反抗清政府的团会和散兵游勇。各种会党活跃,社会治安很差。明确提出了“非常之时当用严刑峻法”。为此,他在长沙城内设立一所审案局,专门审办各地缉解来省的不良分子。曾国藩为了迅速地把各地农民的反抗活动镇压下去,对被捆送者既不依照法律条文,也不需任何证据。只以土豪劣绅们的言词和要求为据,稍加讯问,立即结案,轻则杖毙,重则砍头,最轻的也要鞭之千百,病死狱中。实施峻法一度使曾国藩声名重创,受到朝野抨击,一时有“曾剃头”、“曾屠户”之绰号。铁腕施政:曾剃头的由来102严格治军:建立“曾家军”为了创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曾国藩采取严明军纪的策略。

针对绿营人心涣散、军纪松弛的情况,他亲自制定了一套营制和严格的营规。根据戚继光束伍练兵之法组建军队。规定了湘勇的三级建制,每一级都由固定的人数和相关的人员组成。规定了:“禁止洋烟”、“禁止赌博”、“禁止奸淫”、“禁止谣言”、“禁止结盟拜会”等禁令进行严格训练。把训练的内容分为“训”、“练”两部分。“训”侧重于思想品德方面,“练”侧重于军事技法方面。无论“训”“练”,都要严格。对目无法纪、骚扰百姓之徒,曾国藩主张以法治罪,杀一儆百,决不姑息。严格治军:建立“曾家军”103恩威并用:创作《爱民歌》曾国藩重视孔孟“仁、礼”对民众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在实施峻法的同时,把爱民作为第一要义。他为军队所作的《爱民歌》,以通俗的语言,叙说了“行军先要爱百姓”的具体规定,并强调“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把爱民作为军队的头条纪律,严肃法制,以保证实现“忠信”而“为民”。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家兴”、“民安”和“国强”。恩威并用:创作《爱民歌》104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105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1)确立远大之志向:

大凡有所成就之人,没有不是志存高远的。做为成功的第一步:我们首先要为自己确立高远之志向,远大之抱负。

只有确立了志向,我们才能不为流俗所动摇,不再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患得患失,发愤进取,持之以恒,有所作为。志向的高低,决定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1)确立远大之志向:106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2)敢于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一个人成功不在于他犯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否从错误中学到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应经常不断地认真地反省所作所为,及时纠正,努力使思想和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

要有直面自己灵魂丑陋一面的勇气,不掩饰,不推诿,不寻找理由,而是进行深刻反思,努力矫正,发奋自新。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2)敢于在灵魂深处“闹革命”107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3)为了长远的目标,学会适时的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首先就要做到藏敛锋芒。锋芒太露,逞强斗狠,就要得罪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给自己带来阻力。适当的含而不露,收敛锋芒,对事业成功未必是坏事。

韬光养晦就要忍耐。忍耐是迈向成功的基础。“小不忍则乱大谋”。

“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韬光养晦要做到能屈能伸。一个能屈能伸者,更需要谋略,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韬光养晦就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纠葛和逆境。吃眼前亏可能让我们的利益暂时受损,但未必就是坏事,也许会向更加有利的方面转变。正如常言所说:吃得眼前亏,方为人上人。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3)为了长远的目标,学会适时108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4)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做到坚韧不拔,往往是因为自己先把自己的精神给压垮了,想象中的问题,永远比真实存在的问题严重得多。良好的心态,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要重视挫折,及时总结经验,想出更好的改进办法。知道下一次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一点,然后把这个教训牢牢地记在心中,并且永远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用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地去做下一件事。行动是摆脱沮丧最好的办法。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4)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力109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5)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宰相”:

宽容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力量,一种关照。对人宽容,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理解和大度,但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沙如是说。

对别人不妥之言不计较,容得下话;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容人之长;对别人的缺点正确看待,容人之短;对别人的错误不记旧账,容人之过……这些都是做人的美德。要有宽阔的胸襟、容人的雅量。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5)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宰相110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6)不拘一格用人才。冲破学历论、经验论、资历论的束缚,使用真正有才能、有胆识、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敢于任用有缺点的人。

不因求全责备而埋没人才。发现人才的长处,大胆使用。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材,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6)不拘一格用人才。111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7)注重培养人才。

采取有效措施,舍得投入,建立人才梯队。人才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树立全程培养的观念。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7)注重培养人才。112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8)为了实现目标,敢于大胆地管理。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恩威并用。两手都要抓。古为今用:曾国藩给我们的启迪(8)为了实现目标,敢于大胆113倚天照海花无数

高山流水心自知倚天照海花无数

高山流水心自知114曾国藩

对湖湘文化的贡献曾国藩

对湖湘文化的贡献115

一、张扬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

--------

心系天下、敢为人先、忧国忧民、勇于牺牲、顽强果决、定力坚执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对此有过生动的叙述:

“水师喷起长江波,陆军踏过阴山雪。东西南北十余省,何方不睹湘军帜。一自前人血战归,后人不叹无家别。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农夫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未返兄逾烈。”

“只今海内水陆军,无营无队无湘人。独从中国四民外,结此军人社会群。”一、张扬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116二、为湖湘文化注入时代新内涵

----------团队观念、世界眼光

杨度的《湖南少年歌》曾这样赞颂湘军的团队精神:“父兄子弟争荷戈,义气相扶团体结。谁肯孤生匹马还,誓将共死沙场穴。一奏军歌出湖外,推锋直进无人敌。

二、为湖湘文化注入时代新内涵

117三、为湖湘文化的弘扬筑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在精神上:自信心甚或自恋情结湖湘文化本是一个蕴含伟力的文化,但因为缺乏时代机遇的凑泊,长期以来,这种伟力未得到长足的展示。湘军的胜利,使湖湘文化的强大力量得到充分验证,也使湖南人凭添空前未有的自信心,甚至滋生一股舍我其谁的略带几分狂傲色彩的自恋情结。

三、为湖湘文化的弘扬筑下坚实的基础

118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这种自信心甚或自恋情结,为湖湘文化的弘扬酿造一种极为有利的氛围。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119

二是在物质上。湘军是一支得胜之师。因为胜利,出息了一大批人才。从湘军中走出来的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先后有三十多人,司道以下的官员更多,二品以上的武官数以千计,三品以下者则不计其数。这些人凭着权势和声望,为湖湘文化的弘扬贡献着自己有形或无形的力量。也因为是胜利之师,所获的战利品便极多,仅南京一城,便号称“金银如海,财货如山”,这些金银财货大部分落入湘军吉字营的腰包。湖南很快冒出一批有钱人。他们经商办实业,建学堂办教育,送子弟到大都市读书,直至飘洋出海。为湖南现代风气的开启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在物质上。湘军是一支得胜之师。因为胜利,出息了一大批120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王闿运说:“湖南自郡县以来,未尝先天下。”自从曾氏所创建的湘军成功后,湖南开始被世人刮目相看。“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这句话已为世所公认。“中兴将帅,什九湖湘”,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121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大经济出自大学问。湖湘文化遂因此走出洞庭湖,为海内所重。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122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四”期间,陈独秀在《湖南人的精神》中写道:

“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挡住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坚忍不拔的湖南人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剧变时期,就这样鼓舞着全国士人和民众。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四”期间,陈123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湖南人的精神还引起世界的关注。美国人类学家奥天柏是个研究人文血型的专家,他曾把人类人文血型分为六种,其中的第三种被命名为湖南型。

四、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湖南人的精神还引起世124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曾国藩与湖湘文化125走进曾国藩走进曾国藩126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圣臣”“千古第一完臣”“千古第一完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127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儒学核心是“做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儒学核心是“做人”128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129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130“曾剃头”“卖国贼”(1870年“天津教案”)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曾剃头”131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132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

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平生只服曾文正公。

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书就是《曾文133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134曾国藩资质、天资并不太聪颖,勤奋好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826年,16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曾国藩资质、天资并不太聪颖,勤奋好学。135据说曾国藩入私塾后,有一天他带着作业回家,吃过晚饭,他依然在自己的房间里背书。他反复地背,就是记不下来,这时候他不知道,有一个梁上君子已经潜伏在他的房间里。见到他的家人都睡了,唯独这个孩子还在背书,小偷只能继续等,想孩子背书一会儿就累了。没想到曾国藩一遍一遍地背,时过午夜了还在那儿背。据说曾国藩入私塾后,有一天他带着作136后来那个梁上君子实在按捺不住了,就从藏身的地方跳了出来,当着曾国藩的面把他反复背诵的课文说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一篇课文连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会,可见曾国藩其实并不是一个智商过人的孩子,但他勤奋好学。后来那个梁上君子实在按捺不住了,137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苦心读书,但十六次考秀才都不中,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也就是1832年(道光十二年),第十七次参加秀才考试才获通过。此时,曾国藩已22岁。1833年曾国藩考中秀才。父子两人连续两年考中秀才,这在一个湖南的家庭里确实是不多见的。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苦心读书,但十六次考秀才都不中,一直1381834年24岁,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1835年25岁,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183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1834年24岁,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139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殿试140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名次不是很好,按照科举考试的惯例:一等就是三位,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是赐进士出身;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据说在和左宗棠交往中,曾国藩和左宗棠为此还有过反唇相讥。左宗棠有一个癖好,喜欢看自己的夫人洗脚。有一天曾国藩发现了这件事情,于是赐给左宗棠一句话,叫做“看如夫人洗脚”,左宗棠反唇相讥,用了一句话:“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1411847年——1850年,37—40岁,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1852年42岁,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847年——1850年,37—40岁,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142曾国藩与湖湘文化143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144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145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1854年2月,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湘军自此开始围剿太平天国农民军。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146《讨粤匪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无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讨粤匪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1471853年43岁,接帮办湖南团练旨。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1862年52岁,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1864年54岁,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天国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勇毅侯爵,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1853年43岁,接帮办湖南团练旨。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148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1865年55岁,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曾国藩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但围剿捻军计划失利后。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1866年56岁,因剿捻无效,回任两江总督(一品)。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1491868年58岁,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奉命调任直隶总督(一品)。1870年60岁,6月,天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9月,调任两江总督1872年3月12日,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