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_第1页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_第2页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_第3页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_第4页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

林丹华

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教育对策,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到底在哪里?在当前教育和社会日益开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只有使用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审视今天的中小学生才能为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根底。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何给予一个良好的一个教育和矫正。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原因

〔一〕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缺乏〔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1.学习动力缺乏〔厌学〕

目前相当一局部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较强,学习动机缺乏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局部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缺乏。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拟的薄弱。可以想像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是教师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拟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教师要用开展的眼光看带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

2.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局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多动症,还是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wenku1的一个负面的影响。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和老师进行交往。

学生会面临很多交往问题:如何与同学进行交往,如何与老师交往,如何与家长进行交往。进入中学学生会更多面对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比拟普遍心理行为的问题。这些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开展性的问题。所谓的开展性的问题是指说学生在开展过程当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并没有到达障碍的水准。那么这种开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

〔三〕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目前有一局部中小学生存在的情绪方面的问题。比方说当他在跟同伴或者跟老师交往的时候,他受委屈,感受到了压力,但是这些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这些负面情绪。有的学生就用压抑的方式,让自己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最终有一天就会爆发,莫名其妙就乱发脾气。

案例一

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是他有一次跟数学老师发生非常强烈的言语上的冲突。起因是这样的,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到,今天还有哪一些同学没有交作业。然后把没有交作业的学生名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一下。这名学生也在老师点名的名字之内,他当时就站起来了,冲着老师就喊:“我只是没有交作业,但是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老师说你的作业尽管写完了,但没有交上来,所以我点你的名字也是没有错的。这个学生他就感觉到,老师冤枉了他,觉得很委屈,于是就跟老师发生了更强烈的言语冲突。下课后,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他继续跟老师出现言语冲突,甚至最后他开始推老师,出现了体上冲突。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这位原来的优等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分析:案例中的这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他从来就不知道如何宣泄负面的情绪。这次跟老师的冲突,导致在后来上数学课的时候,一直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情绪,不再愿意去接触数学老师,他的数学成绩也是因此一落千丈。在这个个案当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是跟自我相关的,有一些是情绪方面的。如果学生有了压力的情绪而不知道如何去宣泄,这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有一些负面的情绪,无法宣泄出去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人去交谈,比方说找父母,找知心朋友,找老师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

1、自我悦纳能力缺乏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在自我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学生的自我悦纳的能力。既包含了是欣赏自己优点,也包括接纳自己的缺乏,这两个方

面缺一不可。案例一中的这名学生的一局部问题是属于情绪方面的,另外一方面,还有这名学生对待自我的问题。上面提到的那名学生虽然从小学习很好,但是他无法接受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因此他的第一反响就是反驳老师,在这样一个反响的推动之下,他就跟老师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

这位学生跟数学老师发生了冲突之后,曾经跟他的妈妈说,不想去上学。他事后非常地懊悔,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不应该说,“不去上学〞,因为作为一名好学生不去上学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通过这些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这个学生羞于接纳自己身上的缺乏。他觉得当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呈现出来的时候是对他自身的一个否认,他不愿意去面对。这时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

这类学生不愿意去欣赏、接纳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时也不愿意去欣赏接纳他自己身上的缺乏。当他们讲到自己的优点时候,他总是用否认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点,他觉得别人夸奖他是有目的的,并不是因为他做得好。同学在一起比拟的时候,他们更多看到的是,别的同学比他强的方面,他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闪光的地方,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优势的地方。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来看待自己呢?这与他们从小到大,他的父母,他的老师去评价他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只想到从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了大象的腿,摸到大象的尾巴,而没有摸到整只大象。

案例二

一个初中生,他最初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而到中学之后,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同时他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的心里非常地难受,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状况。这是他人生上第一次小小的挫折。在初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因生病在家里休息了两三个星期,当他再回到学校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里面体育测试。这个学生比拟胖,因此在体育测试中,他的笨拙的动作,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嘲笑。这对于这个学生,这是他第二次打击。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就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开始上网聊天,在网络里面寻找当年他在学校的时候那一份成就感。这时父母看到孩子上网聊天,上网玩游戏,是分担忧,于是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学校的老师。学校老师观察发现这名学生状态确实不好,就建议父母,把这个学生去带到其他的心理的机构里面,接受心理治疗。

第一次在医院里面,头一个月当中,孩子适应得也很好,因为这个学生本身有很多的优点,比方,善良,关心别人等等并且由于在那个医院里无法接触到网络,他的上网行为也得到了暂时的抑制,但是他核心的问题也就是自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的解决。因此,当他回到家里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之后,又开始上网。而当他回到学校之后,他发现,同学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同学悦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更沉迷于网络的世界。于是他那么父母再次把他送到医院里面,这次他开始出现很强烈的反响,他开始绝食,最后出现了自杀的意图,只好最后把他从医院送回家里。以后他根本不敢去出门,他更不愿意回到学校,他每天只能在网络里面,寻找他当年在学校里面所获得的成就。

分析:当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接受心理咨询是可以的,但是关键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如何看待今天的问题,如何看待他的优点,如何去提升他的自信,自我价值,最终到达改变他的上网的这样一个目的。但是遗憾的是在案例二中,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心理师只是单纯帮助这名学生解决他的上网问题。于是这个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被贴上标签,他被认定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但是上网的背后的核心的原因,学生的自我价值,成就感,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这样的治疗只能使他的上网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这个案例其实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它在告诉我们在面对一个学生的上网的行为,或者其他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去判定,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去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去帮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帮助他欣赏自己优点,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他的内在改变的动机就会得到增强。

老师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幅画面,最初所有的学生一同往前走,每天成长。某个学生当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他站住了,因为某些问题的出现他不再往前走,对于案例二的那名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上网的问题,不被同学接纳的问题。但是在一次一次的教育当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不但不能继续往前走,反而站住了,然后蹲下来,最后他瘫倒在地上。他没有勇气去看一下周围的环境,他没有勇气去迈出去,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的糟糕。如果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希望他站起来,采用一种教育动用外界的力量把学生往上拉,但由于他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出现教师和家长拉得越紧,学生吸在地上的力量就越强,他没有动力,他没有勇气,他没有力量站起来。因此在教育当中,教师一定要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潜能。当学生看到自己身上潜能和优点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尽管今天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仍然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我欣赏我这样的一些优点。当他认识到自己这些优点的时候,他就有勇气去坐起来,他就有勇气去面对他的问题,他就有勇气去解决他的问题,这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具备的一种学生观。

2、自我评价能力缺乏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可以将他人的评价,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

〔五〕行为问题

问题表现为,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

那么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说是行为问题,这个行为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比方说撒谎的问题,比方说功绩的问题,比方说网络成瘾的问题。

以上的这五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涉及到一个学生观,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看到他们的一个缺乏,还看到他们优势。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尽管他今天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仍然是独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庄子?逍遥游?谈到了,他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在海里边游来游去,有一天鲲意识到,它不仅仅只是在大海里面遨游,它还有可能变成大鹏展翅九万里。当这一只鲲意识到有可能变成大鹏的时候,真的有一天,就变成了大鹏,它就不但能在大海之间遨游,它也能在大海和天空之间自由地来往。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也可能今天是鲲,也可能他们连鲲都谈不上,但是我们怎样能判定他们将来不会成为一只大鹏?教育的主旨就是去让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内心里面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大鹏。

案例三

一个中学生,他平时学习成绩很差,从小学开始,成绩就非常得糟糕,那么他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父亲跟孩子之间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有一次在整个全家吃饭的时候,孩子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他的父亲说,爸爸你知道,我这次考试考了70多分。对这个学生来讲,70多分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他原来只是考60分,或者是不及格。他说这样的话的目的是希望他的父亲能够当着全家人的面肯定他,但是遗憾的是,父亲当时心情很糟糕,所以父亲就指责说,你还好意思说呢,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听了这句话后,孩子内心当中的一些希望变好,希望进步,希望能够被成人所认可的那种动机完全泯灭掉了。自此,孩子再也不跟父亲说话了,过了几个星期,从家里搬出去,后来他就辍学。

分析:案例三中的学生他希望得到父亲的一个认可,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父亲看到。如果父亲选择相反的反响的话,那么这个学生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一个状况。有一个学生很令老师头痛,这个学生他敢跟老师对着干,他敢跟老师拍桌子,他敢跟老师吼,而这些行为是别的同学都不敢做的。因此他的同学都很羡慕他,佩服他,崇拜他。但是这名学生本身并不开心,反而觉得心里非常痛苦。他说我多希望,我的班主任老师,能冲我笑一笑,他说我的班主任老师看我那个眼神,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我的心都给刺穿了。

从外表上看这样的一个让老师很头痛的学生,似乎他的身上出了问题的之外,没有别的优点,但是他渴望能够被老师接纳,他渴望能够变好,他渴望自己能够回到主流的班级当中,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大鹏。他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只不过这些优点被老师忽略了。因此,教师不仅看待学生的问题所在,还要看到他们优点所在,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当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以后,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否那么地话,都只会是事倍功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没有效果。

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的问题所在?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老师要了解一个理论——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是一座冰山。如图1所示。

图1冰山理论

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是行为,比方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一〕渴望层

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渴望包括说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这个渴望,等等。

1、被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认、批评、指责、打骂等。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例如,学生经常撒谎。其中有一局部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当学生希望得到这种关注的满足的时候,就可能会运用撒谎行

为甚至其他的攻击行为。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所以最好的方法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

前面提到的令教师头痛的“后进〞学生,曾说,希望老师们对他笑一笑。实际上这是说明,他希望老师能够积极地关注他,而不是一味用消极的方式来关注他。

2、归属感的渴望

第二个渴望是对归属感的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

案例四

一个初二的女生,当她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学校时出现了一个行为问题。她私自拿了别的同学的一样东西,这个行为被老师和同学界定为偷。从此同学开始排斥她,老师开始批评她。第一次这名女生的她的归属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觉得这个班级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纳她。因此她很痛苦,在这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却对她很好,支持她,鼓励她,她就对这个男生有感谢,感谢,进而转为爱。但是这时,这名男生却又对她假设近假设离。第二次这名女生的这个归属感受到负面的冲击。因此她的内心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开始疑心所有人都不能接纳自己。当她在初中这个特殊的年龄段的归属感受到两次冲击,心里出现了逆反的情绪。她反而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定要找到一个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地方。她最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少青年走到了一起,当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了归属感。他们非常地接纳她,并且很鼓励,支持她。但是在她跟这个团体就沾染了很多的不良的行为,为了抽烟,喝酒,她就从家里面偷了父母的钱。

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个女生她从最初可能由于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到后来她跟社会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成心地去拿父母的钱,并且抽烟、喝酒,她的不良行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在这个外表问题下的核心问题在哪儿?核心问题就是她失去了归属感。当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首先,教师要批评,让他了解这样做是不对的。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问题就放弃他。毕竟中学生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将他们的错误行为,跟他本人区分开。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仍要接纳学生,爱学生。这是学生会在老师那儿获得归属感,能在同学之中,在班集体之中,获得归属感。就不会再校外去寻求一种归属感。案例四中这位女生错误行为的要穴,就是这个归属感的渴望。

还有一个要穴在里面,我们是否在看待学生的错误的行为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人跟行为很好地区分开,那么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的话,那么我们说去转化这个学生行为的时候,就真正能够做到事半功倍,那么这是第二个问题。渴望,渴望当中的第二个方面,归属感的一个渴望,归属感的需要。

3、平安感的渴望

第三个渴望是对平安感的渴望。对于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会感觉到被父母所抛弃,于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些强烈的不平安感。当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平安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的行为。他们希望这些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引起老师的关注,引起同伴的关

注。当他们得到了这些身边重要他人关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抛弃。今天的学校里有很多来自离婚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