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1页
汉代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2页
汉代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3页
汉代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4页
汉代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206年——220汉代法律制度立法思想立法活动主要法律形式刑法制度律令科比民事法律制度一、汉初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思想陆贾“文武并用”

贾谊“以礼治国”

《淮南子》黄老学派集大成

约法省禁

董仲舒“天人三策”

二、汉中期“独尊儒术”法律儒家化立法思想春秋决狱引经注律立法思想变化的背景德主刑辅黄老之学对汉初立法的影响

汉初黄老之学以其清静无为、务德化民、约法省禁、顺应民心成为统治者首选的治国思想。在这一理论引导下,汉初统治者制定了“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这个基本国策贯穿了汉初半个多世纪,经萧何、曹参等名相“填以无为”的实践及几代君主身体力行的推崇,取得了显著的功效。黄老之学对汉初统治者的立法思想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陆贾的《新语》十二篇,提出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的恤刑思想。其到汉文帝时期,由贾谊演绎为德刑相济的理论。贾谊吸取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明确提出“变化因时”为“万世法理”的重要性。他指出“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者笑”最根本原因就是“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主张应当以亡秦为鉴,以礼治国。

约法省禁

1.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2.汉惠帝废除三族罪;文帝二年废除收孥相坐律;3.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4.约省思想言论罪:惠帝废除《挟书律》;高后废除妖言令。文帝《除诽谤法诏》;5.明法守身,法信于民。6.推行疑狱谳报制度,凸现“慎罚”原则

《汉书·张释之传》: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póu)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欤?”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德主刑辅”

西周的“明德慎罚”;先秦儒家为“为政以德”;汉初经陆贾与贾谊的融合为“德刑相济”;董仲舒时,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立法思想变化的背景西汉中期,统治者所直面的已不是以“清静寡欲”即可宽松治理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现实。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并不昭示着来自地方威胁势力消亡;财富的巨大积累,使得诸侯王得以拥兵自重,权力欲望最大化膨胀。地方豪强骄纵不法,武断乡曲;宗室贵族兼并土地,僭越制度,争相奢侈;对外关系上,也呈现出“和亲”之策难以为继的态势。箝制、约束、扩张的政治欲望,已非崇尚无为的黄老之学所能承载,统治者的立法思想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新理论与新思想呼之欲出。

春秋决狱量刑标准“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实质从客观事实出发,推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动机故意、过失目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太平御览》春秋决狱

案例一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议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强调犯罪的主观动机,肯定儒家“君子原心,赦而不诛”原则。

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

-------《通典》

春秋决狱

案例二

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岭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

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

春秋决狱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案例三这个判例强调儒家父慈子孝,以及父母子女关系中的事实上的扶养、赡养关系,并以此限制了汉律杀父罪的适用范围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子,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案例四春秋决狱的意义积极性:《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依托醇厚的文化背景而产生,是汉儒“通经致用”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经义向法律渗透的必然结果。在司法实践中,它往往以缜密而又符合人情的理念析理辨义,推本溯源,努力展现人们的动机、心理,强调“心”、“志”的善恶,从而对法律的不当运用及无序泛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春秋》决狱主张“罪止首恶”、“恶恶止其身”,在刑法原理上不失其合理积极的一面。

引经决狱具有相当的消极性

“原心定罪”原则可任意改变法律规定,从而使本来就不稳定的法律进一步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法律虚无主义开了门户。也使儒家思想中许多消极因素(如“三纲五常”等)得以扩张,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科科条无限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令决事比

汉代主要法律形式

律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立法步骤首先皇帝要求“具为令”“议为令”“议著令”其次有关官吏提出具体立法方案,最后由皇帝“制可”,使令具有正式法律效力。春秋决狱法律解释引经注律1、律

汉朝经常适用的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它不是针对某一事项颁布的,也不是随时修订的,所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适用的普遍性。2、令

即皇帝的命令,是根据需要,随时颁布的单行法规。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可以变更或替代律的有关规定。

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在回答对他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的指责时说:“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

由于律缺乏变通,令成为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立体系的法律形式,在实践中的实际地位要高于律典。(一)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1、关于刑事责任年龄

70或80以上,10岁或8岁、7岁以下犯罪,一般要减刑或免刑,而且逮捕时不加刑。死罪上请廷尉,得免死。

2、关于法律时效

“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

3、亲亲得相首匿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4、先自告者除其罪

犯罪者其犯罪行为未被发现之前,自己到官府报告其犯罪事实,可以免除其罪。

5、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即上请制度刑事立法关于矜恤老幼魏晋的规定同于汉代,

唐律中的系统规定;凡年70以上、15以下以及残疾者,犯应处流刑以下的罪,可以用金钱赎罪而不必服刑;凡80以上、10岁以下犯一般的罪可以免刑;年90以亡、7岁以下除受到连坐(唐代只有谋反、谋大逆等严重危害皇权的罪才连坐)以外,虽犯死罪亦予免刑。

从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到清末为止.其遗风则在民国时期犹存。1930年《中华民国刑法》规定:年80以上罪得减轻刑罚。

(三)罪名1、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方面阿党附益罪

《酎金律》:惩罚诸侯王进贡的贡金不合斤两、成色标准的法律。《左官律》:惩罚那些舍弃朝廷的官职而到诸侯处做官的人的法律事国人过律罪非正罪僭越罪泄漏省中语罪2、加强君主专制,严防臣下专权方面欺谩、诋欺、巫罔罪非议诏书、毁先帝罪左道罪废格诏书罪3、维护皇帝尊严,保障皇帝安全方面不敬、大不敬罪阑入宫门罪4、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地主阶级专政方面大逆无道罪群饮罪首匿罪通行饮食罪见知故纵罪近人程树德《九朝律考·律家考》载:论决为髡钳,输边作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也;出罪为故纵,入罪为故不直;封诸侯过限曰附益。汉儒注解律文的一个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释字求义,语言简炼,使律文的本义更平实准确。马融(79—166)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才高博洽,遍注经书,常聚徒千余人讲授经学,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被称为“通儒”。郑玄(127—200)郑玄通晓经学,学问渊博,遍注经学,著述极丰,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其学号称“郑学”。应劭是东汉时期博览多闻的经学家、律学家。著有《汉官礼仪故事》及《律略论》、《汉朝驳议》等制度、律学著作。《律本章句》或是诸儒章句的纂辑,或是应劭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违忠欺上谓之谩,背信藏巧谓之诈,亏礼废节谓之不敬,两讼相趣谓之斗,两和相害谓之戏,无变斩击谓之贼,不意误犯谓之过失,逆节绝理谓之不道,陵上僭贵谓之恶逆,将害未发谓之戕,唱首先言谓之造意,二人对议谓之谋,制众建计谓之率,不和谓之强,攻恶谓之略,三人谓之群,取其非物谓之盗,货财之利谓之赃。

晋代律学家张裴在《律表》中有一段对法律概念的精确解释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1、背景——缇萦上书2、内容墨(黥qing)——髡钳为城旦舂劓——

笞三百——笞一百斩左趾——笞五百——笞三百斩右趾——弃市《汉书·刑法志》记述文帝废除肉刑:

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令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具为令。

行为能力婚姻制度所有权汉代民事法律制度23岁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婚姻解除一妻多妾制婚龄七出三不去继承制度诸子均分财产制嫡长子继承制收养制度女子继承权嫡长子继承制秦汉律明确规定在官位继承权上一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秦在皇位继承上,除遵嫡长子继承制度外,并用遗嘱的方式确立皇位继承人;汉代继承这一传统。如《史记·孝文本纪》中有段记载说:“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子孙继嗣,世世弗绝,天下之大义也。”

若非嫡长子继承爵位和官职,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据《汉书·外成恩泽侯表》记载,元延三年,营平壮侯的嗣侯赵岑“坐父钦诈以长安女子王君侠子为嗣”,结果受到免除二干九百四十四户的惩罚。诸子均分制据《史记·陆贾传》载,

“孝惠费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以好峙田地善,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托音)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

女子继承权《棠阴比事》中记录了《风俗通》中的一案,“汉沛郡民,家赀二十余万,一男才数岁,失其母,有一女不贤,其父病,因呼族人为遗书,令悉以财属女”。后来在争讼中,太守武断地认为立遗嘱人之所以让女儿继承家业实际上是—种寄存关系,并不是一种继承权利。尽管判决与遗嘱相抗衡,但案例说明,在汉代妇女是享有继承权的。汉代行政机构与职官县令郡守中央

丞相地方皇帝三公最高统治者九卿立法权裁决权封国州前期与郡县并存东汉末期御史大夫太尉两汉入仕的选举方式察举法征辟岁举特举孝廉察廉茂材贤良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多为庶民现任官吏西汉为秀才.民吏皆可.多被任为县令官吏普通吏民自下而上最主要途径征召皇帝直接任命辟举地方官吏推荐上书拜官士自己上书皇帝请求召用任子纳赀吏二千石,视事满三年,可保举一人为郎专门监察组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监御史十三部刺史地方最高长官御史台三独坐尚书令司隶校尉特殊的监察组织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三公皇族外戚近侍宦官二千石长吏地方行政监察督邮中央行政监察丞相司直郡守各部汉代监察组织监察诸郡行政立法附益律尚方律史律上计律汉官旧议抑诸侯势力抑制官吏私自提高品及待遇的规范官吏撰写史书考核官吏规定官制抑商政策法律化高度歧视商人贬低社会法律地位禁止商贾为吏商贾不得占田加重赋税,没收财产缗钱令告缗令贾人毋得衣锦绣,操兵,乘骑马汉高祖汉武帝七科谪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不得为吏高帝禁商贾不得仕宦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文帝时“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仕宦为吏景帝时亦遵行“有市籍不得宦禁止商贾为吏的目的东汉桓谭曰夫理国之道,兴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汉代的司法制度诉讼制度1.告劾司法机关2.逮捕羁押3.鞠狱与断狱4.乞鞠,复审制度5.死刑执行秋冬行刑录囚制度报囚普通人,随时逮捕贵族官僚,“有罪先请”皇帝(二)诉讼制度1、告劾种类自诉公诉限制:告劾须逐级进行,特殊情况可以越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