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业转型发展与未来_第1页
长沙工业转型发展与未来_第2页
长沙工业转型发展与未来_第3页
长沙工业转型发展与未来_第4页
长沙工业转型发展与未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大为

学号:2016040207一、四年转型升级的发展成绩201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工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与转型的“阵痛”,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四年的转型升之路,是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四年、是发展质量明显增强的四年、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四年、是发展基础全面夯实的四年。1、从发展水平看,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四年来,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迈过万亿大关,预今年底将达到1.15万元以上,四年成功跨越四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3.1%,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7位。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壮大,为全市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不竭动力。长沙规模工业产值分年完成情况单位:亿元年度完成数增长(%)2012年700017.52013年828918.42014年949613.32015年1056510.62016年1-9月8150.89.82、从发展质量看,年度增速均快于全国、全省水平。四年来,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规模工业

增加值增长9.2%,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3.1、1.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4%,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9.1%。全国、全省和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年情况单位:%年度长沙全国对比全省对比2012年16.8106.814.62.22013年149.74.311.62.42014年128.33.79.62.42015年9.26.13.17.81.42016年1-9月7.861.86.61.23、从经济结构看,多点支撑格局逐渐优化。四年来,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成为千亿产业;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新能源、大数据、移动互联网、VR等新型战略性产业蓬勃发展。至9月底,全市已集聚移动互联网企业近3500家,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长沙工业渐次支撑的产业格局在转型升级中不断优化。全市六大产业总产值完成和占比情况单位:亿元产业名称2012年占比(%)2015年占比(%)全市合计7000/10565/六大产业小计554979.3785874.4工程机械194727.8170616.1汽车产业3104.46646.3食品产业JL_11—0—11120917.3170016.1新材料产业123917.7206819.6电子信息6509.3CC136012.9f71生物医约1942.83603.44、从发展动力看,工业园区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四年来,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湖南湘江新区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的基础上,与5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园区相互形成长沙投资创业的“洼地效应”,工业园区不断成长壮大,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工业园区的规模工业产值和增加值连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至2015年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比重达71%。长沙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分年完成情况单位:亿元年度总产值增长(%)占比(%)2012年469918.267.12013年580118702014年672414.770.82015年75081271.12016年1-9月592313.672.75、从发展后劲看,工业招商和项目建设来势喜人。四年来,突出外引内培、多方联动、多措并举,长沙工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共引进5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1个,累计到位内外资2005.9亿元;启动投资2000万以上项目12130个,累计完成投资6841.7亿元。“2016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圆满召开,以高峰论坛为契机,签订合作协议和意向37个,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并建立了与500强企业的良好交流机制。1、把握导向,坚持新型工业化能为经济凝聚发展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从着眼全局、放眼长远,先后将“两型引领”、“产业倍增”作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的战略目标;市十三届党代会提出“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宏伟目标。为工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定好了顶层设计、吹响了进行曲。2、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能为工业发展增添新活力。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落实。一方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国家级工业园区赋予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省级工业园区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涉及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市级及以下审批事项,由各工业园区的政务中心一站式办结,大大提高了项目审批的速度,大大节约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长沙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系列实施方案》,“增动能”、“优投资”、“去杠杆”、“降成本”等7个细分方案,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推出务实举措;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养老失业保险费率、养老保险过渡费率等相关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轻了运营成本。3、做优环境,宜居城市能为工业发展增加吸引力。出台《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加强对园区发展的统筹引导,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园区创新功能,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就业生活一体化,像建设城市新区一样确保精致精美,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品质、多功能、现代化的现代城市经济综合体。4、顶层设计,政策体系能为工业发展激活内生动力。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出台了以“智能制造”为总纲的发展政策41个,全面做好全市工业发展的项层设计,全力推动长沙工业转型升级、激活投资创业的活力。一是突出智能引领。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从“奖、补、购、投、池”等多环节,全领域、全流程构建了智能制造发展体系;积极推进200家试点示范企业建设;9月初召开“2016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发布长沙工业云平台。二是突出区域特色。依托国防科技大学,深度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合作,出台《长沙市加快北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已集聚超过50家北斗相关企业。三是突出创新创业。落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出台26项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开展“创业创新,活力长沙”两创主题月活动,去年5月以来,小微企业新增4.99万户,新增就业人数17.8万人,两创空间达到122家。5、创新思路,平台建设能为工业发展提升承载能力。在加快发展中抢占先机,创新体制和机制,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工业承载力。一方面是做实发展平台。成立长沙市智能制造研究院,作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机构;长沙工业云平台实现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政府、产业、资本、学研等聚集的生态链条;成功举办“2016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搭建了智能制造长沙平台,为长沙抢占智能制造高地、创建试点示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成立长沙新材料研究院,构建“一平台一中心”工作推进机制,打造新材料(国家级)检测检验工程中心。另一方面是争创国家级大平台。2014年,长沙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15年,长沙成功获批“全国小微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2016年,长沙获评“2016中国十大‘互联网+’城市”。三、长沙工业的未来——全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未来五年,我们将按照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坚持立足市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机遇;深化省委、省政府“制造强省”战略;以市场换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紧跟和引领国际国内发展前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企业,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率先建成“制造强市”。发展目标:力争到202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5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跻身全国制造强市先进行列,打造1个以上的“五千亿级”园区和“五千亿级”产业,实现“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企业翻一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左右,其中规模工业研发费用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一是着力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地。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到2021年,建成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一批智能制

造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力促长沙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二是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着力培育高端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为重点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加快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加大智能成套装备扶持力度,推动全市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总体水平迈入国内先进行列。三是不断提升工业核心基础能力。实施装备制造创“芯”工程、关键材料及零部件攻关工程,实施智能传感检测设备产业化,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智能领域渗透,以及新材料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智能制造示范推广。到2021年,重点支持20家示范企业,50个示范车间,实现纳入国家、省示范项目达到20个以上。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五是推进智能制造区建设。五是推进智能制造区建设。以319国道沿线湘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