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教学课件_第1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教学课件_第2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教学课件_第3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教学课件_第4页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绪论目标1.简介高中选修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生物科学与人体健康、生物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产业、生物科学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四部分内容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线,也说明了教材各部分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目标2.认同“学习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内容,对于我们适应21世纪的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世纪又被描述为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而产生的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依赖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于绪论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含体液调节)

教学建议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含体液调节)气温高,如何保持体温的恒定?大量排汗,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体力消耗大,怎样补充能量?怎样抵抗疾病的侵袭?气温高,如何保持体温的恒定?大量排汗,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三、血糖的平衡及意义四、人体的体温及其意义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人体与代谢有关的系统与功能(初中)泌尿系统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初中)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初中)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高二第三章

)动物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

(高二第四章

人体与代谢有关的系统与功能(初中)

一。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态,是体内细胞、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和器官的活动不断消耗营养物质并排放代谢产物,从而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但是通过调节,各有关器官系统会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向外界排出代谢产物,进而保持了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应答性反应都是机体调节活动的结果。以稳态为中心,将高二和高三的调节知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一。内环境和稳态水中的草履虫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每个细胞能与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吗?【教学引入】:水中的草履虫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每个细胞能与环境【教学建议】

1。出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重点解决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关系。通过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形成内环境的概念.【教学建议】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教学建议:首先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画图要求:五个箭头)组织细胞(有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淋巴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体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1/3细胞内液2/3淋巴循环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体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1/3细胞内血液的成分血浆血细胞{}血清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质红细胞血液的成分血浆血细胞{}血清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质红细胞内环境的物质组成(1)血浆:

水和无机盐

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抗体等)

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如尿素、二氧化碳等)经血液运输的各种激素(2)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内环境的物质组成内环境

微碱性,pH7.35~7.45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物质。如无机盐离子、营养物质(血糖、氨基酸、脂类、维生素)、蛋白质、激素、抗体、尿素以及溶解的CO2、O2等。机体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细胞外液(实质是一种盐溶液组成血浆成分与血浆基本一样细胞之间的液体大多数体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成分与组织液、血浆基本一样三者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汇入渗透渗透(1)内环境的组成内微碱性,pH7.35~7.45成分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物质交换:(1)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以及红细胞运输的氧气可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交换是双向的。(2)特殊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可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这一过程是单向的。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物质交换: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一层内皮细胞互相叠合,形成“瓣”状结构,防止液体倒流。当淋巴液充盈淋巴管而扩张管壁时,管壁平滑肌会相应收缩。肌肉收缩,挤压淋巴管,由于毛细淋巴管内的瓣膜阻碍淋巴回流,淋巴只能流向大静脉,最后回到心脏。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通过呼吸、循环、泌尿、消化四大系统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细胞内环境体液、神经系统的调控营养物质CO2O2代谢产物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体液成分的更新—血液循环

血液流经肺、小肠、肾脏、骨骼肌之后,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输送水、离子、激素等物质提供O2、有机物带走CO2、含氮废物

体液成分的更新—血液循环血液流经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必要补充—淋巴循环

1.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组织液的90%渗回血浆,10%渗入毛细淋巴管内)

2.运输大部分脂肪成分和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锁骨下静脉总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各级淋巴管淋巴结血液循环的必要补充—淋巴循环锁骨下静脉总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各2。问题: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则必须相对稳定。引导学生分析内环境哪些理化因子需要保持稳定?

(温度、渗透压、血糖浓度、O2和CO2浓度、pH等)

并举例分析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问题: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1)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2)保持O2、CO2浓度的相对平衡——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气体交换;(3)维持血糖浓度在80~120mg/dL——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的参与,激素调节等(4)维持激素的相对平衡——反馈调节起很重要作用(5)引入新的教学环节——血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调节(缓冲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如何维持内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乳酸钠机体剧烈运动+NaHCO3乳酸H2CO3+H2CO3H2O+CO2呼吸中枢呼吸运动增强、增加排气量、排出CO2蔬菜水果中的NaCO3进入血液NaCO3+H2CO3NaHCO3过多的NaHCO3由肾脏排出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乳酸钠机应当指出的是,血浆中缓冲对的作用必须在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产生的多余酸、碱等代谢产物需经肺和尿排出体外。应当指出的是,血浆中缓冲对的作用必须在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配PH值稳态1.H2CO3/NaHCO3缓冲2.NaH2PO4/Na2HPO4缓冲H+OH-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NaHCO3H+OH-经肺呼出肾脏排出微观领域(分子、细胞水平)的稳态:PH值稳态1.H2CO3/NaHCO3缓冲2.NaH23。通过上述分析形成稳态的概念,强化生命的整体性契机

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3。通过上述分析形成稳态的概念,强化生命的整体性契机

稳态的突出稳态的生理意义: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现代生物学中,稳态的概念已经扩展开来,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状态,也可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许多生命活动都有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分子水平存在基因表达稳态,器官水平存在心脏活动稳态,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存在稳态。突出稳态的生理意义:学以致用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儿童缺钙佝偻病中年缺钙骨质软化病老年缺钙骨质疏松症血钙过低肌肉抽搐血钙过高肌无力转氨酶过高,肝脏受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健康,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学以致用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疑难点拨

设计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要把盛有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的3支试管分别放在60°C热水、沸水和冰块中放足5min后,再将相同温度下淀粉酶溶液注入淀粉溶液中,继续保持5min。这样才能保证3支试管中除温度条件即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因素(控制变量)完全相同,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才可肯定是不同的温度条件(实验变量)影响所致.

强化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应控制单一变量温度,其它条件(如pH值、酶浓度、底物浓度)应控制相同。

(2)本实验不能选用斐林试剂,因为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而实验需要严格控制不同的温度。

[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疑难点拨

设计温度二.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稳态的具体实现过程)[教学建议]

(1)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现象、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本节课内容教科书提供了4幅图、1个小资料、1个表和4个旁栏思考题,这些内容形象、直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信息,延伸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本节课涉及到“尿的形成”这些初中生物学的知识,由于学过时间已久,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已把握不准,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借助直观生物解剖图作适当复习。二.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稳态的具体实现过程)[教学建议]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水分子和无机盐的离子是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因此,血浆和组织液中水、无机盐的含量(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细胞内外水、无机盐的含量也处于动态的稳定之中。所以,影响内环境水、无机盐稳态的因素主要是人体对于这两类物质的摄入与排出的平衡。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水的平衡:利用教材图表分析,获取信息。

(1)水的来源:3个;水的去路:4个(2)水的摄入与排出的主要途径

(3)水的平衡摄入量=排出量正常成年人每天(24h)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机体通过调节排尿量,维持机体水的平衡摄入量/mL排出量/mL来自饮水

1300来自食物900来自物质代谢300由肾排出

1500由皮肤排出500由肺排出400由大肠排出100共计2500共计2500水的平衡:利用教材图表分析,获取信息。

(1)水的来源:3个无机盐的平衡——钠盐的平衡

来源: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排出途径:尿液、汗液、粪便

代谢特点:排出量=摄入量无机盐的平衡——钠盐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钾盐的平衡

来源:食物(绝大多数被吸收)排出途径:尿液、粪便

代谢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无机盐的平衡——钾盐的平衡来源:钠盐、钾盐平衡来源去路体内存在排出特点钠食盐①肾脏排尿②皮肤排汗③大肠排便主要在细胞外液中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钾食物①肾脏排尿②大肠排便主要在细胞内液中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钠盐、钾盐平衡来源去路体内存在排出特点①肾脏排尿主要在细胞外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难点、重点、综合性强)1.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肾脏的结构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难点、重点、综合性强)1.肾脏水和无机盐是怎样维持平衡的?肾脏与水盐的平衡有关肾小球(血管球)肾肾小体单肾小囊位肾小管水和无机盐是怎样维持平衡的?肾脏与水盐的平衡有关尿液形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液形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水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血浆900~93070~8010.30.049.0原尿970微量10.30.049.0尿液950001.80.0511.0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90070水平衡的调节(实质还在讨论内环境稳态)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兴奋大脑皮层产生下丘脑分泌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垂体后叶渴觉结果?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的调节(实质还在讨论内环境稳态)饮水不足、失水增加下丘脑、垂体及其它内分泌腺位置示意图.解决学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胰腺、胰岛等腺体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困难。增加下丘脑、垂体及其它内分泌腺位置示意图.醛固酮对钾和钠平衡的调节:血浆中Na+↓

K+↑

肾上腺

醛固酮肾小管、集合管吸Na+泌K+血浆中Na+↑

K+↓血钾升高或血钠降低中任何一项存在都会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钾钠平衡调节是唯一无下丘脑参与稳态调节作用醛固酮对钾和钠平衡的调节:血浆中Na+↓K+↑肾上无机盐的调节

——醛固酮的作用血钾血钠醛固酮分泌量肾小管与集合管活动含量升高含量降低增加重吸收Na+↑分泌K+↑含量降低含量升高减少重吸收Na+↓分泌K+↓无机盐的调节

——醛固酮的作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结构与物质神经系统:下丘脑激素: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神经细胞)醛固酮(肾上腺)结构:肾脏

人体内水盐平衡是在神经-激素调节下,主要由肾脏完成的,调节方式为神经-激素调节。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结构与物质神经系统:下丘脑总结: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水平衡的调节是以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为条件;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的。

无机盐的平衡钠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多少来调节含量钾以肾小管、集合管分泌的多少来调节含量钠、钾平衡的直接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总结: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水平衡的调节是以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为条件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回扣当初的问题,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丢失大量的水分和钠盐大量出汗、剧烈呕吐、严重腹泻细胞外液渗透压↓、心率加快、四肢发冷丢失K+细胞内液渗透压↓心律失常1.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保证机体细胞,特别是心肌细胞的正常活动。3.使代谢废物能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每昼夜有35-50g的代谢废物必须随尿液排出,尿量过少会引起中毒而影响健康。最低尿量需在500mL以上。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回扣当初的问题,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人体的稳态-------血糖的调节[教学建议]

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既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也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温调节、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同时与水的功能亦有密切关系,在糖代谢中,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有充分体现。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可设计成较复杂的学科内综合题。

(1)注意相关知识的迁移综合:如,血糖的三个来源,三个去路;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鉴定还原性糖的方法等内容学生已有一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联想,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本节课内容与人体健康联系紧密,涉及到了多种血糖失衡症,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人体的稳态-------血糖的调节[教学建议]血糖的平衡及带领学生讨论血糖的来源有几条途径?血糖的去路有几条途径?体液中的血糖为什么能够保持平衡状态?(哪些激素参与了血糖的调节,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神经调节作用?)血糖平衡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带领学生讨论血糖的来源有几条途径?血糖的调节血糖的来源(3个)动态平衡血糖的去路(3个)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

胰岛素:降低血糖途径:增加去路,减少来源.途径:增加来源血糖的调节血糖的来源(3个)动态平衡血糖的去路(3个)胰高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浓度细胞血糖胰腺中的胰岛细胞A细胞B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脏细胞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成糖胰岛素下降上升合成糖元转变成为其他物质氧化分解

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吸收内葡萄糖释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浓度细胞血糖胰腺中的胰岛细胞A血糖平衡调节中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四个促进二个抑制)

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元、氧化分解、转变成脂肪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增加血糖去路,减少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能够强烈地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血糖平衡的调节即体现了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还体现了激素间的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血糖平衡调节中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能够强烈地促进肝糖【备课用资料】关于胰岛素在降低血糖中的作用(1)促进肝细胞摄取、贮存葡萄糖,促进肝细胞内葡萄糖磷酸化,促进肝糖元的生成。(2)增加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通透性,这主要是促进细胞膜上的易化扩散过程。进入细胞的葡萄糖或参加代谢过程或转化成糖元。(3)促进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形成脂肪,还抑制脂肪组织释放游离的脂肪酸。(4)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通过糖元异生作用转化成葡萄糖。【备课用资料】关于胰岛素在降低血糖中的作用分析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在血糖调节中的关系分析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在血糖调节中的关系胰岛素分泌调节:三方面1.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2.受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通过提高血糖浓度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3.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抑制或促进胰岛素分泌

胰高血糖素分泌调节:三方面1.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2.受胰岛素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也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间接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3.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抑制或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胰岛素分泌调节:三方面血糖的调节还涉及到其它激素生长激素:抗胰岛素及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阻碍肌糖原氧化,促进肝糖原合成,使胰岛素作用减弱,阻止糖的氧化分解。甲状腺素:可促进糖的异生作用及糖原分解,并能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血糖的调节还涉及到其它激素生长激素:抗胰岛素及抑制糖原分解和问题

维持血糖平衡,除了激素的调节作用外,血糖含量变化还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神经系统在控制血糖平衡中具有什么作用?问题维持血糖平衡,除了激素的调节作用外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只接受有关神经刺激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只接受有关神经刺激总结:与血糖平衡有关的结构结构功能肾脏

低于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高于肾糖阈,肾小管不能全部吸收葡萄糖肝脏激素调控下,合成或分解肝糖元下丘脑调节控制相关内分泌腺的活动胰岛分泌胰岛素、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总结:与血糖平衡有关的结构结构功能肾脏低于肾糖阈,肾小管重糖尿病及其防治什么是糖尿病?有什么症状?怎样诊断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如何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及其防治什么是糖尿病?有什么症状?血糖的正常范围:80~120mg/dL;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低血糖早期症状

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低血糖晚期症状

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血糖症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dL时——糖尿(分析糖尿病的原因、症状及防治)

血糖的正常范围:80~120mg/dL;糖尿病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糖代谢障碍→供能不足饥饿→多食

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消瘦

出现糖尿→带出大量水→多尿→多饮

糖尿病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治疗方法:轻者:饮食:不吃含糖食品少吃含糖多的食物、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药物:口服降糖药重者: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肥胖患者:限制能量物质摄入、加强锻炼治疗方法:轻者:饮食:不吃含糖食品少吃含糖多的食物、多吃含膳糖尿病与治疗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I型或幼年型糖尿病,占糖尿病10%左右。主要特点是青少年发病,病情重,发展快,胰岛B细胞明显减少,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治疗时依赖胰岛素。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II型或成年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90%。主要特点是成年发病,病情较轻,发展较慢,胰岛B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血中胰岛素正常、增多或降低,肥胖者多见,一般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与治疗人体的稳态----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建议](1)体温恒定的调节应抓住产热与散热相等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进而分析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并从中体现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2)体温调节注意与温度对酶恬性的影响相联系,产热过程与呼吸作用相联系。(3)体温调节——是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过程,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下丘脑)和功能来实现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下丘脑具有此功能?(4)体温平衡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人体的稳态----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建议]人体的稳态----人的体温及其调节这是人体体温昼夜变动,它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人体的稳态----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1.人体热量的来源有哪些?2.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散热?3.人体是怎样维持机体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的?人体参与体温调节的结构和物质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1.人体热量的来源有哪些?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产热途径:机体代谢的结果酶6CO2+12H2O+2870KJC6H12O6+6H2O+6O2产热的部位:主要器官是骨胳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胳肌产热为主,细胞内产热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产热途径:机体代谢的结果酶6CO2+12H2实验:已知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维持体温恒定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验证下丘脑具有此功能?(设计实验)保留下丘脑—具维持体温恒定能力破坏下丘脑—无维持体温恒定能力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内脏器官实验:已知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维持体温恒定过程中起到决定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皮肤以哪些方式来减少热量的散失?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皮肤以哪些方式来减少热量的散失?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学生能写出反射弧)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学生能写出反射弧)皮肤对炎热作出什么反应?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哪些?皮肤对炎热作出什么反应?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哪些?体温的调节(炎热时)炎热刺激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皮肤的温觉感受器体温的调节(炎热时)炎热刺激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反射弧具体结构分布感受器冷觉感受器热觉感受器皮肤、粘膜、内脏器官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皮肤血管、立毛肌、汗腺皮肤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反射弧具体结构分布感受器冷觉感受器皮肤、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集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集体

第二节免疫

强调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稳态并不意味着恒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来维持的。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内环境的稳态。即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的。(可举例体现免疫作用)第二节免疫[教学建议]:(1)在介绍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之前,可增加“免疫系统组成”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本节涉及到的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淋巴细胞等在免疫系统中的位置关系。(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预防接种的经历和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抗原、抗体及抗原之间的关系(3)综合整个的免疫过程,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区别及关系(4)充分利用教材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示意图,由师生共同归纳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个阶段,比较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学生“将书念薄”,减轻记忆负担。[教学建议]: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人体内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以及免疫物质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人体内杀菌物质、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病菌这个过程属于哪一种免疫方式?吞这个过程属于哪一种免疫方式?特异性免疫基础---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周围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特异性免疫基础---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棒状杆菌肺炎双球菌花粉大脑肿瘤细胞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棒状杆菌肺炎双球菌花抗原的特性:异物性(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组织或细胞)大分子性(分子量通常大于10000的物质)特异性-最重要特性(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有关。)抗原的特性:抗原与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指位于抗原表面决定其特异性的某些特定化学结构,抗原以此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引起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起作用抗原与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指位于抗原表面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由6~12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残基组成,一般来说,只有位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易与抗原识别受体或抗体结合,称为功能抗原决定簇;而位于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无免疫原性,称为隐蔽性抗原决定簇,若因理化因素或酶解修饰而暴露出来,可成为功能性抗原决定簇,诱发免疫应答。大多数天然抗原分子结构复杂,表面具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每一种功能性抗原决定簇可引起一种特异性抗体产生。(这也是从动物血清中很难分离出单纯的某一种抗体的原因)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由6~12个氨基酸、单糖或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抗体的发现过程: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过一段时间后,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一些有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

(2)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用电泳法鉴定,证明抗体是一种球蛋白。

(3)1959年科学家对抗体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它是由四条肽链组成,借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Y”型的四链分子。不同的抗体某些部分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决定抗体的特异性。(4)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抗体的发现过程: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抗

体抗体与抗原有什么关系?抗原结合位点抗

体抗抗原结合位点体液免疫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体液免疫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体液免疫抗原摄取处理呈递T细胞呈递

B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B细胞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吞噬细胞与抗原结合体液免疫抗原摄取处理呈递T细胞呈递B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效体液免疫过程在体液中进行。位于体液中的病原体被体液中的抗体消灭。若病原体侵入机体的细胞,机体如何应对?(抗体无法过膜进细胞)体液免疫过程在体液中进行。若病原体侵入机体的细胞,机体如何应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反应阶段效应阶段感应阶段抗原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免疫反应效应阶段感应抗原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T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的作用加强与免疫活动有关的细胞的免疫作用举例:白细胞介素2

诱导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干扰素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伤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数种酶,干扰病毒的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淋巴因子的作用加强与免疫活动有关的细胞的免疫作用释疑:效应T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怎样清除侵入到细胞内的病毒及细菌的?①效应T细胞可通过一系列信号传递过程,激活靶细胞内源性DNA内切酶,使靶细胞核小体断裂,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死亡。靶细胞内源性DNA内切酶无种属特异性,在裂解自身DNA的同时,也降解病毒在靶细胞内复制的DNA分子,故在破坏靶细胞的同时,亦可阻止病毒的复制,防止病毒释放后再感染邻近的正常的细胞。——摘自《医学免疫学》②效应T细胞攻击破坏被细菌侵染的靶细胞,一可抑制细菌的繁殖速度,二将其暴露于外,遭受吞噬细胞、抗体等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最终消灭。释疑:效应T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怎样清除侵入到细胞内的病毒及细菌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既各有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

来源

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呈递抗原,分化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来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根据免疫学原理,得出免疫功能过高和过低两类疾病。2.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高而对进入机体的抗原的识别范围扩大引起的。学生易混淆的问题:过敏原、抗原;过敏反应与正常的免疫反应区别。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过敏原、抗原;过敏反应与正常的免疫反应进行分析比较,澄清两个生理反应的区别。3.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细胞的抗原识别扩大的结果。4.免疫缺陷病以爱滋病为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发病机理要分析为什么HIV病毒侵入T淋巴细胞后会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还要注意与遗传知识的综合。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㈠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血压降低、

休克等症状;

有的人吃虾、蟹等食物后发生瘙痒、呕

吐、腹痛等症状;

有的人接触某些植物的花粉后发生呼吸

困难、哮喘、皮肤瘙痒等症状……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

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损伤组

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㈠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3、过敏反应的原理:(如图)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组织胺3、过敏反应的原理:(如图)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释疑:过敏原和抗原区别?过敏原:通常具有反应原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例如,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入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过敏原具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而抗原不具个体差异。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免疫反应释疑:过敏原和抗原区别?过敏原具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而4、过敏反应的防治:预防:过敏反应是由接触过敏原引起的,找出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防止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如自己不能找出可请医生用医学方法进行测定。大量注射青霉素,为什么要先作皮试?一个人曾多次注射过青霉素药物。此人近来由于炎症,治疗需要使用青霉素,是否还需要作皮试?说说理由。如果自己曾经对某种物质有过过敏反应,应该注意些什么?4、过敏反应的防治:预防:过敏反应是由接触过敏原引起的,找出(二)自身免疫病1、发病原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免

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

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并出现症状。2、几种自身免疫病:(二)自身免疫病1、发病原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免

(1)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由酿脓链球菌感染引起。酿脓链球菌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很相似。人感染该菌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在清除病菌时错误地与心脏瓣膜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关闭不严,血液有倒流现象。(1)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由酿脓链球菌(2)系统性红斑狼疮:诱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及环境因素等有关。累及多器官,症状时轻时重。主要表现有发热、关节痛、体表红斑、脱发、白细胞减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表出现红斑(2)系统性红斑狼疮:诱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失调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不同?

类型项目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抗体去向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抗体攻击自身的某些组织效应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伤害自身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不同?类型过㈢免疫缺陷病1、发病原因: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不能有

效抵抗抗原的感染。2、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因素引起,病人免疫力低下,对疾病抵抗力差。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病人丧失部分或全部的免疫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是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典型病例。㈢免疫缺陷病1、发病原因: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不能有

津巴布韦一名6岁的艾滋病患儿艾滋病是英语AIDS的译音,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已蔓延到全世界。津巴布韦一名6岁的艾滋病患儿艾滋病是英语AIDS的译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精液、泪液、尿液及乳汁中,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途径而传染的。HIV模式图HIV攻击淋巴组织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教学课件HIV侵入与机体免疫能力HIV侵入与机体免疫能力Acquired………后天Immune……….免疫力Deficieney…….缺乏Syndrome……..症艾滋病:(AIDS)艾滋病:(AIDS)

艾滋病病毒是在1981年美国首次成功分离出的病毒。Human…………..人类Immunodeficiency………..……..免疫力缺乏Virus……..……..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病毒是在1981年美国首次Human………….㈣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又称预防接种。是将减毒的活病原体或保留抗原特性的经杀死的病原体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内产生抗体并形成记忆细胞以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接种了疫苗的人体内有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传染病的病原体侵入体内时,就能迅速产生大量的效应细胞和抗体将病原体清除,从而避免传染病的发生。㈣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免疫预防又称预防接种。是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教学课件2、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等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输入的抗体常称为抗毒素。例如:被狗咬伤的人要注射“狂犬疫苗”、被铁钉等扎伤的人常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等都是从健康且遭受过相应抗原感染的人血液中提取出来的抗体。给被抗原感染或怀疑被感染的人输入淋巴因子、干扰素等增强免疫效应的物质用于治疗某些疾病也属免疫治疗的方法。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3、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医学上用正常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如果移植的器官与病人的HLA不一致,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认”出这是“非己”物质而加以排斥,从而导致器官移植手术失败。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物质”移植他人的正常器官发生免疫反应移植的器官死亡,手术失败3、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医学上用正常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第四章第二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建议]:

上课时教师对学生反馈的疑点、难点进行讲解,并以小专题的形式对核心要点重点突破将高二高三知识整合。一.

激素调节可以考虑从激素的化学本质;激素的作用特点;下丘脑的生理机能;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节方式;研究内分泌腺激素生理功能的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小专题复习。第四章第二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建议]:1.

激素的化学本质含氮类激素:多肽类(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蛋白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脂质激素(性激素、孕激素)1.

激素的化学本质2

.激素的作用特点

(1)激素是生理调节性物质:调节特定生理过程,但不向组织提供能量或代谢物质。

(2)特异性: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器官、腺体、细胞(靶器官、靶腺、靶细胞),例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提高细胞代谢速率等功能。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3)微量高效:只要有微量激素,就可以发生很大的生理效应;

(4)激素在生物体内不断的发生代谢失活: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灭活或在肝脏被转化为活性很低或无活性的物质,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段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5)一般来说激素没有抗原性,注射后不产生抗体。

(6)激素调节比神经调节慢,但作用持久。2

.激素的作用特点

(1)激素是生理调节性物质:调节特3.下丘脑生理功能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内分泌腺活动、体温、水平衡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3.下丘脑生理功能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肾上腺:醛固酮、肾上腺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雌性性腺(卵巢):雌性激素、孕激素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素雄性性腺(睾丸):雄性激素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肾上腺:醛固酮、肾上腺素甲状腺:(1)调节内分泌的枢纽——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1)调节内分泌的枢纽——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2)下丘脑-垂体-腺体轴的反馈调节——激素调节的基本途径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丘脑、腺垂体与外周靶腺之间的调节关系构成三个功能轴:即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作用于外周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以促进、维持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合成、分泌靶腺激素。当外周靶腺激素在血中浓度升高时,将反馈于下丘脑和腺垂体,主要是负反馈,使相应的释放激素(或因子)和促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外周靶腺激素在血中浓度维持正常水平。以教材P-86页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为例,让学生能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达激素调节特点。(2)下丘脑-垂体-腺体轴的反馈调节——激素调节的基本途径下丘脑激素调节的基本过程:三级调控体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女性第二性征男性第二性征血液的传递(±)(±)(±)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调解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反馈调节的过程下丘脑激素调节的基本过程:三级调控体系。促性腺激素垂体促性腺(3)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4)水平衡调节: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3)体温调节: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4.激素分泌异常对生命活动调节

生长激素:幼年时期缺乏,将会患“侏儒症”,若分泌过多则患“巨人症”,若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会出现“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幼年时期缺少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症”,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亢”。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激素,一旦缺乏则会引起糖尿病。雄激素:分泌不足时,则表现出性器官萎缩,第二性征减退。4.激素分泌异常对生命活动调节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

侏儒症患者呆小症患者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缺乏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侏儒症患者呆小症患者生长激素缺乏甲实践应用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奥委会禁止运动员服用类固醇激素?(1)人体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什么?(2)血液中性激素的含量是怎样调节的?(3)长期大量服用类固醇激素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实践应用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奥委会禁止5.研究或验证激素生理功能的主要方法临床观察:在临床上观察内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的表现,可以发现或推测内分泌功能的亢进或不足。饲喂法:含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也可以向正常动物或摘除某种内分泌腺的动物体内,注射该腺体的提取物或移入该腺体的组织,观察效果,看摘除动物的丧失的功能是否能够恢复。切除法:对实验动物,可以摘除某一内分泌腺,并观察摘除后的动物的表现,从而推测该腺体的正常功能。如切除狗甲状腺。摘除和移植:鸡的阉割移植实验同位素示踪法:131I研究甲状腺的功能5.研究或验证激素生理功能的主要方法6.

重视科学史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升分析问题能力促胰液素的发现:20世纪初,人们认为人和动物仅有神经调节机制促胰液素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体内一个新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发现。分析实验:胰腺是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腺体,其中分布有血管和神经。胰腺中有两类组织,一类是腺泡组织,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另一类是胰岛组织,分散在腺泡细胞当中。请根据下面的实验回答问题。6.

重视科学史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升分析问题能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假设一:胰液的分泌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的。即进食后产生的胃酸(盐酸)刺激小肠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促进胰腺分泌。A.电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少量胰液分泌B.把适量稀盐酸从狗小肠的上端注入狗小肠腔内大量分泌胰液C.切断所有支配胰腺的神经,把与B组等量的稀盐酸从狗小肠的上端注入狗小肠腔内

大量分泌胰液假设二:在胃酸(盐酸)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A.剪取甲狗的一段小肠(短时间内有生物活性),刮取粘膜并用稀盐酸浸泡,把浸出液中和过滤后注入乙狗的静脉

大量分泌胰液B.对照实验

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假设一:胰液的分泌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的。

激素必需不断地从血浆清除出去,才能发挥调节的功能。

大多数激素的半衰期在10~30分钟之间。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作用于糖代谢,可使血糖升高。7.激素间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拮抗作用。——协同作用。激素必需不断地从血浆清除出去,8.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CO2

细胞的呼吸作用颈动脉壁上的化学感受器血液的传送脑干的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肌工作呼吸运动加快、呼吸运动加深CO2被排出体外血液中CO2的含量上升神经信号神经信号CO2的排出受阻8.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CO2细胞的颈动脉壁上的血液9。调节失调引起疾病——

免疫系统失调有关疾病疾病病因备注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反应抗体吸附在细胞上,受抗原刺激后,引发细胞释放组织胺与体液免疫区别:二次发病,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风湿性心脏病自身免疫病酿脓链球菌感染导致抗体攻击病菌和心脏瓣膜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自身免疫病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淋巴细胞HIV为RNA病毒,且为逆转录病毒9。调节失调引起疾病——

免疫系统失调有关疾病疾病病因备注荨内分泌失调有关疾病名称病因备注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可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检验。治疗: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高血糖血糖含量高于130mg/dL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者智力发育正常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呆小症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患者智力发育受损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内分泌失调有关疾病名称病因备注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关于绪论目标1.简介高中选修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生物科学与人体健康、生物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产业、生物科学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四部分内容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线,也说明了教材各部分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目标2.认同“学习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内容,对于我们适应21世纪的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世纪又被描述为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而产生的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依赖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于绪论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含体液调节)

教学建议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含体液调节)气温高,如何保持体温的恒定?大量排汗,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体力消耗大,怎样补充能量?怎样抵抗疾病的侵袭?气温高,如何保持体温的恒定?大量排汗,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三、血糖的平衡及意义四、人体的体温及其意义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人体与代谢有关的系统与功能(初中)泌尿系统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初中)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初中)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高二第三章

)动物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

(高二第四章

人体与代谢有关的系统与功能(初中)

一。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态,是体内细胞、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和器官的活动不断消耗营养物质并排放代谢产物,从而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但是通过调节,各有关器官系统会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向外界排出代谢产物,进而保持了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应答性反应都是机体调节活动的结果。以稳态为中心,将高二和高三的调节知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一。内环境和稳态水中的草履虫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每个细胞能与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吗?【教学引入】:水中的草履虫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每个细胞能与环境【教学建议】

1。出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重点解决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关系。通过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形成内环境的概念.【教学建议】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教学建议:首先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画图要求:五个箭头)组织细胞(有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淋巴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体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1/3细胞内液2/3淋巴循环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体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1/3细胞内血液的成分血浆血细胞{}血清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质红细胞血液的成分血浆血细胞{}血清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质红细胞内环境的物质组成(1)血浆:

水和无机盐

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抗体等)

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如尿素、二氧化碳等)经血液运输的各种激素(2)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内环境的物质组成内环境

微碱性,pH7.35~7.45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物质。如无机盐离子、营养物质(血糖、氨基酸、脂类、维生素)、蛋白质、激素、抗体、尿素以及溶解的CO2、O2等。机体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细胞外液(实质是一种盐溶液组成血浆成分与血浆基本一样细胞之间的液体大多数体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成分与组织液、血浆基本一样三者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汇入渗透渗透(1)内环境的组成内微碱性,pH7.35~7.45成分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物质交换:(1)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以及红细胞运输的氧气可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可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交换是双向的。(2)特殊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可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这一过程是单向的。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物质交换: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一层内皮细胞互相叠合,形成“瓣”状结构,防止液体倒流。当淋巴液充盈淋巴管而扩张管壁时,管壁平滑肌会相应收缩。肌肉收缩,挤压淋巴管,由于毛细淋巴管内的瓣膜阻碍淋巴回流,淋巴只能流向大静脉,最后回到心脏。释疑:为什么从组织液→淋巴是单向的?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通过呼吸、循环、泌尿、消化四大系统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细胞内环境体液、神经系统的调控营养物质CO2O2代谢产物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体液成分的更新—血液循环

血液流经肺、小肠、肾脏、骨骼肌之后,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输送水、离子、激素等物质提供O2、有机物带走CO2、含氮废物

体液成分的更新—血液循环血液流经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必要补充—淋巴循环

1.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组织液的90%渗回血浆,10%渗入毛细淋巴管内)

2.运输大部分脂肪成分和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锁骨下静脉总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各级淋巴管淋巴结血液循环的必要补充—淋巴循环锁骨下静脉总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各2。问题: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则必须相对稳定。引导学生分析内环境哪些理化因子需要保持稳定?

(温度、渗透压、血糖浓度、O2和CO2浓度、pH等)

并举例分析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问题: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1)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2)保持O2、CO2浓度的相对平衡——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气体交换;(3)维持血糖浓度在80~120mg/dL——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的参与,激素调节等(4)维持激素的相对平衡——反馈调节起很重要作用(5)引入新的教学环节——血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调节(缓冲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如何维持内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乳酸钠机体剧烈运动+NaHCO3乳酸H2CO3+H2CO3H2O+CO2呼吸中枢呼吸运动增强、增加排气量、排出CO2蔬菜水果中的NaCO3进入血液NaCO3+H2CO3NaHCO3过多的NaHCO3由肾脏排出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乳酸钠机应当指出的是,血浆中缓冲对的作用必须在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产生的多余酸、碱等代谢产物需经肺和尿排出体外。应当指出的是,血浆中缓冲对的作用必须在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配PH值稳态1.H2CO3/NaHCO3缓冲2.NaH2PO4/Na2HPO4缓冲H+OH-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NaHCO3H+OH-经肺呼出肾脏排出微观领域(分子、细胞水平)的稳态:PH值稳态1.H2CO3/NaHCO3缓冲2.NaH23。通过上述分析形成稳态的概念,强化生命的整体性契机

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3。通过上述分析形成稳态的概念,强化生命的整体性契机

稳态的突出稳态的生理意义: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现代生物学中,稳态的概念已经扩展开来,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状态,也可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许多生命活动都有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分子水平存在基因表达稳态,器官水平存在心脏活动稳态,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存在稳态。突出稳态的生理意义:学以致用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儿童缺钙佝偻病中年缺钙骨质软化病老年缺钙骨质疏松症血钙过低肌肉抽搐血钙过高肌无力转氨酶过高,肝脏受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健康,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学以致用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疑难点拨

设计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要把盛有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的3支试管分别放在60°C热水、沸水和冰块中放足5min后,再将相同温度下淀粉酶溶液注入淀粉溶液中,继续保持5min。这样才能保证3支试管中除温度条件即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因素(控制变量)完全相同,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才可肯定是不同的温度条件(实验变量)影响所致.

强化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应控制单一变量温度,其它条件(如pH值、酶浓度、底物浓度)应控制相同。

(2)本实验不能选用斐林试剂,因为斐林试剂与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