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础知识页课件_第1页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页课件_第2页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页课件_第3页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页课件_第4页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移动通信基础知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01移动通信基础知识01移动通信基础知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基础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通信和蜂窝组网思想无线电磁波理论通信话务理论通信双工技术通信多址技术通信信息处理流程通信编码概念噪声、干扰概念抗噪声、抗干扰技术近些年,我们发现很多初中学生对于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部分觉得有些吃力,其实阅读理解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只要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一、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1.通读全文、对文中所表现的中心主旨要明确。初中学生在拿到阅读文的时候,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通读,这里所说的通读不是囫囵吞枣地把全文内容大致过一遍,而是要明白全文所表现的中心主旨,对每段话所阐明的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明白每段话所起的作用,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每段的阐述思想归根到底都是围绕中心开展的;然后在脑海里要对这篇阅读文有初步了解,至少明白它的文体结构,为我们说明了什么或者记叙了什么人或事,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2.标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对于我们初中阶段所选择的阅读文来说,一般立意?r明、道理深刻,所以在进行阅读时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并适当标识出来,通常比较醒目的语句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思想。另外,有些句子有特别的作用,比如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开头警言等,还有的喜欢用比较生动的拟人句和比喻句进行对内容的刻画,也要注意比较独立的段落、丰富有层次的抒情语句、强化主旨的反问句这些我们都要留意。二、阅读文做题的具体方法与技巧1.对阅读文采用倒读方法。通常说来,对于我们初中的阅读理解分为两种阅读方式,这两种方式是倒读方法和顺读方法。倒读方法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先读阅读文提供的所有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效阅读并找出正确的答案;顺读方法就是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再认真答题,从文中反复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抽丝剥茧。为了便于我们初中学生能有更高的答题效率、节省更多的时间,可以采用倒读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做题的时候目标更集中,带着问题去阅读,让我们头脑中给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鲜明。2.解决有难度题目的方法。我们采用倒读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解答,而对于比较有难度的题目可以放到最后解决,先易后难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率。首先,要理解这些题目主要的表达意思,从整个阅读文的内容进行着手,审清题目的含义,根据问题筛选出比较可能的答案;其次,我们对结合上下文对这些答案进行仔细分析,确定我们的判断结果。在对这些题目进行入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文章中有着非常重要承接作用的语句或段落,通过对这些重要句子的分析我们可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具体思路与深层次的结构,对我们做题非常有帮助。3.做到认真审题。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有些初中学生并不是阅读能力有限,而是在做题的时候比较马虎,就是常说的“眼高手低”,可能有些题目对他们来说非常容易,所以在看题目的时候比较马虎,这样出错概率比较高,在考试时成了失分的关键所在。认真审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能对题目的意思有清晰了解,才能明确找出答案的正确率。认真审题,可以培养我们做题的技巧,省时省力又比较容易找出正确答案,在进行解答时我们一定不要粗心而丢掉能够容易得到的分数。4.对阅读题答案要认真分析。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原文中进行查找。如果没有特别要求,我们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解答,根据题目所透露出来的具体信息和文中所表述的深层含义层层挖掘,提出最简练部分很容易就可找到问题答案。阅读理解与我们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发现在这一部分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平时阅读的书籍比较丰富,各种体裁、国内的、国外的、古代的、现代的等掌握的非常全面,虽然他们可能对所有读过的书籍并不是十分了解,但做题的时候都能够非常迅速、对文章的中心部分轻易就可看出,这不能不说平时阅读的功底与阅读理解习题紧密相连。书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我们初中学生平时可以多读些课外读物,不要求精但可以杂,杂并不是杂乱而是比较全面,各种体裁都要涉猎,这对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大有益处。我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刚好第六个年头,经验尚浅,对科学教学方面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我紧紧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学。在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造力以及团队精神等。这也正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个体自我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就担负起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创造力的重要任务。一、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特点1、学生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爱提问记得第一年教学接触的就是三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刚开这门课,孩子们对科学课充满期待,热情无比。当我问孩子们认为科学课是学什么的时候,他们的答案天马行空,有的认为科学课就是做小制作,有的觉得是做实验,还有的认为是创造新事物。当我们进入正常教学时,他们慢慢发现其实科学课上的很多内容都蕴含在生活中。随着学生对周围生活的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而现象中所涵含的道理一直是学生想知道的,每节课我都会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解答,而每次他们都觉得这时间不够,从学生眼中可看出那种强烈的好奇感,情不自禁的问题经常在课堂上出现2、学生在学习中喜欢幻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喜欢大胆想象,甚至是幻想。在科学课上,学生思考问题时明显有着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思考结果总是比较自信。于是出现当我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做出猜测时,大部分学生持肯定态度,但一般不会过多考虑自己的想象的合理性,这也是小学生想象大胆的表现。3、越到高年级越缺乏想象力在教学中接触到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孩子大了就慢慢失去了对这门课的热爱,我也认真反思过自己的教学,确实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咨询了同学科的同事以及其他专科同事后,他们都有同感,最后我们总结了一个重要原因,到了高年级,孩子们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偏语、数、英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主科上,而忽略了其他科目,仅仅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依然保持着对部分专科的热情。低年级的课堂随处可见高举的小手,而到了高年级只有固定的那么几个孩子爱回答问题,低年级孩子们回答问题什么都敢想,很有新意,充满童趣,但越往高年级胆子越小,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去尝试了。分组实验时,低年级的孩子们争抢着操作,有时还会因由谁来操作而闹矛盾,逐渐到了高年级,实验时只有一、两个同学敢做,我课后问过他们,得到的答案都一样,怕自己做错了被组员骂,怕丢脸,所以就不动手。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将会逐渐被淹没,做任何事情都知道循规蹈矩,墨守陈规,没有了创新意味着没有了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进行自主探究爱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对事物进行思考,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开端。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才能思考,有问题才能进步。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但要有所依据想象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和创造性的成分,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变化。每当我们用常规思路、习惯思路解决问题受阻时,就应转而想想,能否不直接解决该问题,通过其他问题的解决转换为该问题的最终解决,或者能否借用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解决该问题。若经常用此思路进行思考,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许并不难解决。4、即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对创新回答的同学给予肯定、赞赏,让他们体验创新的乐趣所谓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时点评的过程,有着反馈、调控、导向的作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纷纷回答,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而继续让更多同学回答的话就会让学生认为之前所有同学的回答都不正确,这是不对的。即使评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用不同的语言来点评不同学生的回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诸如:你表达的很清楚,你说的很有道理,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等等。5、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普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科学知识。不要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中,而是要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世界”,以特殊的课外活动方式为主的课程则能弥补这种不足,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如六下进化一单元,这一单元仅对教材上的知识有所了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从课外获取更多的知识,结合我市特点,我让学生参观昆明动物博物馆,虽然不是全部学生都按要求做,但是,去参观的同学回来能和大家交流好多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并且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重要作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使学生得到锻炼,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总之,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思维束缚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支持他们独立研究活动,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目标。【01移动通信基础知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01移动通信基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2移动通信基础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通信和蜂窝组网思想无线电磁波理论通信话务理论通信双工技术通信多址技术通信信息处理流程通信编码概念噪声、干扰概念抗噪声、抗干扰技术移动通信基础移动通信的发展31880年,Hertz向人们展示了第一个无线通信系统随后,Marconi(马可尼)建立了第一个商用无线通信系统1921年,第一个陆上移动通信系统在美国底特律警察局得到使用1946年,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推出了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个蜂窝电话系统1980年代初,第一代蜂窝系统投入商用美国的AMPS(高级电话系统)、欧洲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1991年,GSM系统在欧洲开通运行1995年,CDMA(IS-95)系统商用1.0移动通信发展1880年,Hertz向人们展示了第一个无线通信系统1.041.0移动通信发展1.0移动通信发展51.1第一代移动通信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979:芝加哥AMPS(AdvanceMobilePhoneService)1981:北欧NMT(NordicMobileTelephone)1985:英国TACS(TotalAccessCommunicationSystem)

业务语音

缺点频谱利用率低终端笨重且昂贵漫游范围小安全性低1.1第一代移动通信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61.1第一代移动通信第一代移动通信AMPS工作频率:上行825~845MHz下行870~890频道间隔与频道总数:30KHz、666双工频道间隔:45MHz移动台发射功率:8W多址方式:FDMATACS工作频率:上行890~915MHz下行935~960频道间隔与频道总数:25KHz、1000双工频道间隔:45MHz移动台发射功率:3~7W多址方式:FDMA1.1第一代移动通信第一代移动通信7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由于TACS等模拟制式存在的各种缺点,90年代开发出了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和窄带码分多址为主体的移动电话系统,称之为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1992:欧洲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1995:美国IS95即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美国IS-136即D-AMPS(Digital-AdvanceMobilePhoneService)日本PDC(PersonalDigitalCellular)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8业务特点语音和低速率数据业务频谱利用率,系统容量最大用户能获得多种服务(话音或非话音服务)能自动漫游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保密性好与ISDN、PSTN等的互连

缺点容量不大提高系统容量多种制式不兼容全球标准数据传输速率低多媒体应用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业务特点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9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900工作频率:上行890~915MHz下行935~960MHz频道间隔与频道总数:200KHz、124双工频道间隔:45MHz移动台发射功率:0.25~2W、0.625~5W、1~8W多址方式:FDMA、TDMAGSMDCS1800工作频率:上行1710~1785MHz下行1805~1880MHz频道间隔与频道总数:200KHz、374双工频道间隔:95MHz移动台发射功率:0.1~0.8W、0.25~0.631、0.125~1多址方式:FDMA、TDMA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90010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工作频率上行825~835MHz下行870~880MHz频道间隔与频道总数:1.25MHz、20双工频道间隔:45MHz移动台发射功率:0.01~0.2W多址方式:FDMA、CDMA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11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业务的演进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原理:分组交换技术,无线资源利用率高速率:160kbit/s部分运营商已开始商用EDGE(EnhancementDataratesforGSMEvolution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原理:分组交换技术,新的调制技术:8PSK(八进制相移键控)速率:384kbit/s部分运营商已准备应用此技术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业务的演进12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Internation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20003G统称)1985年ITU(国际电联)提出FPLMTS(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1996年正式更名为IMT2000UMTS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MTS与IMT-2000的概念和目的非常相似,均致力于在全球统一频段,按统一标准提供功能、质量与固定有线通信系统相当的多种服务。定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通信系统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Internat13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4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框架包含了一系列的无线技术及标准规范IMT2000主要要求:高度一致的全球设计规划,统一“空中接口”IMT-2000及固定网之间的业务兼容高质量服务全世界漫游多媒体应用,广泛的业务及终端设备IMT2000移动环境:车速环境 144Kbps步行环境384Kbps室内环境 2Mbps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框架包含了一系列的无15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6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国于1999年4月成立了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CWTS,并于1999年5月正式加入了3GPP和3GPP2。现行的主要3G标准:WCDMA(欧洲):带宽5MHz,其演进的HSPDA下行数据最大速率14.4Mbps,上行数据最大速率5.76Mbps,目前移动台最大支持7.2Mbps;CDMA2000(美国和日本):带宽1.25MHz,由其演进的1xEV-Do系统在Rev-A版本下行数据最大速率3.072Mbps,上行数据最大速率1.8432Mbps;TD-SCDMA(中国):带宽1.6MHz,由TD_SCDMA演进的HSPDA下行数据最大速率2.8Mbps,上行数据最大速率2.2Mbps;ITU:国际电联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国于1999年4月成立了无线通信标171.4第四代移动通信演进1.4第四代移动通信演进181.4第四代移动通信演进LTELTE=LongTermEvolution,又称E-UTRA/E-UTRAN,和3GPP2UMB合称E3G(Evolved3G)LTE是以OFDM为核心的技术,为了降低用户面延迟,取消了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与其说是3G技术的“演进”(evolution),不如说是“革命”(revolution)。这场“革命”是系统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大部分后向兼容性,也就是说,从网络侧和终端侧都要做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因此从技术归属上,可以将LTE看作4G范畴。在2006年10月以后,WiMax加入3G标准,它的OFDMA多址技术和MIMO关键技术实际上是4G技术。1.4第四代移动通信演进LTE19课程目标熟悉移动通信基础概念了解电波传播特性掌握移动通信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课程目标熟悉移动通信基础概念202.1无线电波传播方式电磁波传播特性直射: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的方式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就会发生反射绕射: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由被尖锐的边缘阻挡时,就会发生绕射散射:当电磁波的传播路由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这种障碍物体的数目非常巨大时,就会发生散射212.1无线电波传播方式电磁波传播特性2122反射和散射2.1无线电波传播方式22反射和散射2.1无线电波传播方式2223绕射2.1无线电波传播方式23绕射2.1无线电波传播方式23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移动信道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建筑物、树木、植被以及起伏的地形,会引起能量的吸收和穿透以及电波的反射、散射和绕射等;无线信号在传播时受到的多种途径衰减的损耗可以表示为:24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24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P(d)为接收信号功率,是基站和移动台之间距离的函数;d^(-n)为空间传播损耗,n一般为3~5;S(d)为阴影衰落,是由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波遮蔽所引起的衰落;R(d)为多径衰落,是由移动传播环境的多径传播引起的衰落。25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25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26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26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在数十波长的范围内,接收信号场强的瞬时值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这就是多径衰落,其衰落特性符合瑞利分布。这种衰落由于衰落速率较快,又可称为快衰落。在数十波长的范围内对信号求平均,可得到短区间中值。在数百波长的区间内,信号的短区间中值也出现缓慢变动的特征。这就是阴影衰落。其衰落特性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在较大区间内对短区间中值求平均可得长区间中值。长区间中值随基站的距离而变,其衰减特性一般服从率。它表明的是在以公里计的较大范围内接收信号的变化特性。27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27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空间传播损耗:路径损耗阴影效应:由地形结构引起,表现为慢衰落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将引起多普勒频谱展宽282.2无线电波衰落无线电波衰落28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移动通信抗干扰、抗衰落技术29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移动通信30蜂窝网络架构蜂窝系统(“小区制”系统):将所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半径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1-10km左右,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为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特点:用户容量大,服务性能较好,频谱利用率较高,用户终端小巧且电池使用时间长,辐射小等;问题:系统复杂,越区切换,漫游,位置登记;更新和管理以及系统鉴权等。蜂窝分类宏蜂窝(Macro-cell)2-20km微蜂窝(Micro-cell)0.4-2km微微蜂窝(Pico-cell)<400m分层蜂窝(由多种蜂窝组成)3.1移动通信网络结构3030蜂窝网络架构3.1移动通信网络结构3031蜂窝网络架构引入“频率复用”的概念。3.1移动通信网络结构3131蜂窝网络架构3.1移动通信网络结构3132话务理论话务量E度量通信系统通话业务量或繁忙程度的指标单位时间(1小时)内呼叫次数与每次呼叫的平均占用信道时间之积,即E=C×t单位:爱尔兰(Erl)1Erl表示一个小时内不断占用一个信道的话务量完成话务量Ec:呼叫成功接通的话务量损失话务量El

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232话务理论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233话务理论呼损率L呼损:由于用户数大于信道数,当多个用户同时要求服务而信道数不够时,有部分用户因无空闲信道而不能通话,即为呼叫失败呼损率:通信系统中,造成呼叫失败的概率呼损率的物理意义:损失话务量与呼叫话务量之比的百分数(也可用呼叫次数表示)L=(El/E)×100%=(Cl/C)×100%呼损率越小,成功呼叫的概率越大,用户就越满意。因此呼损率也称为系统的服务等级。呼损率与话务量是一对矛盾,服务等级与信道利用率也是矛盾的,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值利用爱尔兰公式计算出的呼损率列表为爱尔兰呼损表,反映话务量、呼损率和共用信道数间的关系工程上,常用查表的方式计算话务量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333话务理论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334话务理论忙时集中率K忙时、非忙时考虑用户数与信道数时应采用忙时话务量忙时话务量:最繁忙的一小时的话务量忙时集中率:忙时话务量与全日(24小时)话务量的比值K=忙时话务量/全日话务量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434话务理论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435话务理论每用户忙时话务量E用户E用户=CTK/3600(Erl/用户)C为每天平均呼叫次数;T为每次呼叫平均占用时间(s);K为繁忙小时集中率

E用户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对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忙时的话务量可按0.06Erl/用户计算;对于公用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忙时的话务量按0.01Erl/用户来计算。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535话务理论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536话务理论每信道容纳的用户数MEc=(E/n)/E用户E/n为每信道平均话务量,E可由爱尔兰呼损表查得。每个信道所容纳的用户数与在一定呼损条件下系统所能负载的话务量成正比,与每用户忙时话务量成反比。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636话务理论3.2移动通信话务理论3637移动通信双工方式根据信息的传送方向,通信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方式信息只能单向传送为单工;信息能双向传送但不能同时双向传送称为半双工;信息能够同时双向传送则称为全双工。双工又可分为:时分双工(TDD),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上下行通信采用同一个频段,但以不同的时隙进行收发;频分双工(FDD):用频段的不同来区分上下行。3.3

移动通信双工方式3737移动通信双工方式3.3移动通信双工方式37383.3

移动通信双工方式38383.3移动通信双工方式3839TDD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频谱效率高,配置灵活。由于TDD方式采用非对称频谱,不需要成对的频率,能有效利用各种频率资源,满足LTE系统多种带宽灵活部署的需求。(2)灵活地设置上下行转换时刻,实现不对称的上下行业务带宽。TDD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的特点,调整上下行时隙比例,更加灵活地配置信道资源,特别适用于非对称的IP型数据业务。但是,这种转换时刻的设置必须与相邻基站协同进行。(3)利用信道对称性特点,提升系统性能。在TDD系统中,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频率,电波传播的对称特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信道估计、信道测量和多天线技术,达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4)设备成本相对较低。由于TDD模式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高,同样带宽可提供更多的移动用户和更大的容量,降低了移动通信系统运营商提供同样业务对基站的投资;另外,TDD模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上下行信道的互惠性,基站的接收和发送可以共用一些电子设备,从而降低了基站的制造成本。因此,相比与FDD模式的基站,TDD模式的基站设备具有成本优势。3.3

移动通信双工方式3939TDD技术具有以下优势:3.3移动通信双工方式3940除了这些独特的优势,TDD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终端移动速度受限。在高速移动时,多普勒效应会导致时间选择性衰落,速度越快,衰落深度越深,因此必须要求移动速度不能太高。以3G系统为例,在目前芯片处理速度和算法的基础上,使用TDD的TD-SCDMA系统中,当数据率为144kbps时,终端的最大移动速度可达250km/h,与FDD系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TDD终端的移动速度只能达到FDD终端的一半甚至更低。(2)干扰问题更加复杂。由于TDD系统收发信道同频,无法进行干扰隔离,系统内和系统间均存在干扰,干扰控制难度更大。(3)同步要求高。由于上下行信道占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为了保证上下行帧的准确接收,系统对终端和基站的同步要求更高。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频谱资源的紧缺会使TDD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TDD双工方式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可能发展为主流的双工方式。3.3

移动通信双工方式4040除了这些独特的优势,TDD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以41移动通信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是指能够使多用户共用公共通信信道的一种技术,也就是多用户区分技术。频分多址(FDMA)---按频道划分用户,频带独享,时间共享;时分多址(TDMA)---按时隙划分用户,时隙独享,频率共享;码分多址(CDMA)---按码道划分用户,时隙/频率共享;空分多址(SDMA)---按空间角度划分用户,频率/时隙/码道共享。正交频分多址(OFDMA)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141移动通信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142频分多址技术用户识别:频点特点:简单,适用于模拟和数字信号;以频点区分用户地址,一个频点传输一路模拟/数字话路;对功控的要求不严,硬件设备取决于频率规划和载波设置;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242频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243频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343频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344时分多址技术用户识别:时隙特点:以频率复用为基础,同一小区内以时隙区分用户;每个时隙传输一路数字信号,软件对时隙动态配置;系统要求严格的系统定时同步;是时隙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TDD模式下,上下行信道信息

可以共享。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444时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445时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545时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546码分多址技术用户识别:码道特点:每个码传输一路数字信号;用户共享时间和频率;是干扰受限系统;需要严格的功率控制;需要定时同步;软容量、软切换,系统容量大;抗衰落、抗多径能力强。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646码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647码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747码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748空分多址技术用户识别:空间角度特点:采用智能天线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空间角度不同区分不同的用户数据;用户共享时间、频率和码道资源;抗衰落、抗多径能力强。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848空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849空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949空分多址技术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4950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正交频分多址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50503.4移动通信多址技术正交频分多址将信道分51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151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1信源(语音)编码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的基础,是第一代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主要区别。语音编码的作用:提高通话质量(数字化+信道编码纠错)提高频谱利用率(低码率编码)提高系统容量(低码率,语音激活技术)移动通信对语音编码的要求:编码速率低,话音质量好抗噪声干扰和抗误码的能力强编译码延时小编译码器复杂度低,便于大规模集成功耗小,以便应用于手持机5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2信源(语音)编码技术5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2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和信宿都是模拟信号(模拟信息),而信道传输的却是数字信号。可见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发信端必须要有一个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同时在收信端也要有一个把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信号的过程。53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模拟信号源模/数转换数字通信系统数/模转换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模拟信号53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和信宿都是模拟信号(模拟

通常我们用模拟信号(Analogsignal)和数字信号(Digitalsignal)的英文头一个字母把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简称为A/D转换,把数字信号变成模拟信号的过程简称为D/A转换。

模拟数据:是在某个区间内连续变化的值

数字数据:是离散的值

54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T幅度(a)模拟信号T幅度(b)数字信号10110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表示5454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T幅度(a)模拟信号T幅度(信息是人对现实世界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某种认识;数据是把事件的某些属性规范化后的表现形式;信号是数据的具体的物理表现5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55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5要利用数字通信系统传输模拟信号,一般需要三个步骤:(1)把模拟信号数字化,即模数转换(A/D);(2)进行数字方式传输;(3)把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即数模转(D/A)。56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656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565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抽样:对信号在时间上离散。量化:把抽样值在幅度上离散。编码:用M进制代码表示量化后的抽样值。575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抽样:对信号在时间上离散。量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A/D)通常需要三个步骤:抽样的过程亦可看作是用信号对脉冲序列进行调制,因此,也称为脉冲调制。58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编码抽样量化58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A/D)通常需要三个步骤:583.

59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抽样是指对模拟信号在时间域上的离散化过程,把一个时间上连续、幅度也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时间上离散、幅度连续的信号。5959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抽样

60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抽样概念示意图6060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模拟信号经抽样后的样值序列,是在时间上离散、幅度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如果用N位二进制码组来表示该样值的大小,N位二进制码组只能同M=2N个电平样值相对应。这就需要把取值连续的抽样值划分成有限的M个离散电平,此电平被称为量化电平。

61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其目的是将PAM信号幅度离散化.量化:利用预先规定好的有限个电平来表示每一个模拟信号抽样值的过程.61模拟信号经抽样后的样值序列,是在时间上6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把量化后的N个电平转化为二进制码的过程,称为编码。模拟信号需要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将模拟信号变换成代码才能在信道上传输。

编码:626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把量化后的N个电平转化为二进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方法大致可划分为参量编码和波形编码两类。

参量编码是利用信号处理技术,提取语音信号的特征参量,再变换成数字代码,其比特率在16kb/s以下,但接收端重建(恢复)信号的质量不够好。波形编码是直接把时域波形变换为数字代码序列,比特率通常在16kb/s~64kb/s范围内,接收端重建信号的质量好,编码也相对简单,缺点是编码信号带宽比较宽。63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3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方法大致可划分为参量编码和波形编码两类。63目前用的最普遍的波形编码方法有脉冲编码调制(PCM)64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4目前用的最普遍的波形编码方法有脉冲编码调制(PCM)6

6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抽样是按抽样定理把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上离散的抽样信号;量化是把幅度上仍连续的抽样信号进行幅度离散,即指定M个规定的电平,把抽样值用最接近的电平表示;编码是用二进制码组表示量化后的样值脉冲656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抽样是按抽样定理把时间上常见通信系统语音编码举例:1.GSM系统的语音编码

(1)语音编码:RPE-LTP(规则脉冲激励长期测)

(2)编码速率:13kbps

2.WCDMA(及TD-SCDMA)系统的语音编码

(1)语音编码方案:AMR(自适应话音编码器)3.cdma2000系统中的语音编码

(1)语音编码方案:EVRC(增强型可变速率语音编器)

(2)编码速率:全速率(1)9.6kbps、半速率(1/2)4.8kbps、八分之一速率(1/8)12kbps。66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6常见通信系统语音编码举例:66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

信道编码技术

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声音跳跃、不连续、出现失真等现象。所以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信息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等。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是信道编码的任务。信道编码的本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提高系统纠错能力。6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7信道编码技术

6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7通信中,接收的数据与发送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称为传输差错。差错控制,就是检查是否出现差错以及如何纠正差错。1.差错产生的原因造成传输差错的主要原因:(1)信道上存在噪声,噪声与原始信号叠加,从而出现差错(2)信道特性不理想使被传输的信号产生失真68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8通信中,接收的数据与发送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称为传输差错。差错控69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969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6970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070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071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发送端加入的冗余信息一般有检错码和纠错码两种检错码只能检查出是否发生错误,不能定位错误的位置,因此也就无法更正错误。而纠错码既能发现错误,也能纠正错误,只是相对于检错码,一般要有更多的冗余信息。检错码和纠错码有三种基本类型:分组码、卷积码和Turbo码。7171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发送端加入的冗余信7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分组码是一种前向纠错(FEC)编码。它是一种不需要重复发送就可以检出并纠正有限个错误的编码。

727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分组码是一种前卷积编码卷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73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3卷积编码73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3Turbo编码1993年,由C.Berrou等提出;Turbo码巧妙地将两个简单分量码通过伪随机交织器并行级联来构造具有伪随机特性的长码,并通过在两个软入/软出(SISO)译码器之间进行多次迭代实现了伪随机译码。他的性能远远超过了其他的编码方式74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4Turbo编码74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47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香农编码定理:在有噪声的环境下,只要信源的信息速率不超过信道容量,就可以找到一种编码方法,使信息的传输速率任意逼近于信道容量,而传输的错误概率任意逼近于零;用于中、高速数据业务。

信道容量表征一个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单位也用位/秒(bps)。

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区别:信道容量表示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则表示实际的数据传输速率。757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香农编码定理:在有噪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有3种:前向纠错、检错重发、混合纠错76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6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有3种:前向纠错、检错重发、混合纠错(1)前向纠错方式(FEC)又叫自动纠错方式

这种方式中,发送端将信息码元按一定规则附加上监督码,构成需要发送的码字。当接收端收到码字,发现有差错且在其纠错能力之内时,能自动将码字纠正。该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可进行单向通信,或一对多的同时通信(广播),特别适合移动通信。它的控制电路简单,译码实时性好。主要缺点是编码效率低,编、译码设备复杂,成本高。目前,FEC方式广泛应用于太空和卫星通信中。7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77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7(2)检错重发方式(ARQ)又称自动重传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发送端发送的码元中加入了具有检错能力的监督码,接收端则按照给定的规则判决传输中有无错误产生。如果发现错误,就通过反向信道把这一判决结果反馈给发送端,该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译码设备简单,易于实现,对各种信道的不同差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突发错误和信道干扰严重的情况更为有效。ARQ方式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缺点是:需要反馈信道,信息传输效率低78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8(2)检错重发方式(ARQ)又称自动重传方式783.5移动(3)混合纠错方式(HEC)

混合纠错方式是前向纠错方式和检错重发方式的结合,其监督码既有检错能力,也有一定自动纠错能力。接收端检查差错情况,如果错误在码元的纠错能力范围以内,则自动纠错,如果超过了码元的纠错能力,但能检测出来,则经过反馈信道请求发送端重发。这种方式具有FEC和ARQ方式的优点,可达到较低的误码率,但需双向信道和较复杂的译码设备和控制系统。79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979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79

在陆地移动通信这种变参信道上,比特差错经常是成串发生的。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落谷点会影响到相继一串的比特。然而,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的差错串时才有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能找到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散开的方法,这样在传输过程中即使发生了成串差错,恢复成一条相继比特串的消息时,差错也就变成单个(或长度很短),这时再用信道编码纠错功能纠正差错,恢复原消息。这种方法就是交织技术。80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080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0交织技术交织目的:把一个较长的突发差错离散成随机差错,再利用纠正随机差错的编码技术消除随机差错交织原因:深度衰落,较长时间人为干扰,大自然突发噪声交织深度越大,抗突发差错能力越强交织器结构:81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1交织技术81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18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282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2调制技术调制的目的:使传输的数字信号与信道特性相匹配,以便有效进行信息传输调制在通信系统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调制,不仅可以进行频谱搬移,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希望的位置上,从而将调制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传播的已调信号,而且它对系统的传输有效性和传输的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调制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通信系统的性能调制方式按照调制信号的性质分为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两类;模拟调制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数字调制有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移相键控(PSK)和差分移相键控(DPSK)等按照载波的形式分为连续波调制和脉冲调制两类脉冲调制有脉幅调制(PAM)、脉宽调制(PDM)、脉频调制(PFM)、脉位调制(PPM)、脉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ΔM)83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3调制技术83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3振幅调制—幅移键控(ASK)改变载波信号的振幅来表示二进制0和1,频率和相位保持不变84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4振幅调制—幅移键控(ASK)84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频率调制—频移键控(FSK)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二进制0和1,振幅和相位保持不变8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5频率调制—频移键控(FSK)85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相位调制—相移键控(PSK)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来表示二进制0和1,振幅和频率保持不变86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6相位调制—相移键控(PSK)86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调制技术8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7调制技术873.5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87基本呼叫88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MOC(MobileOriginatedCall)MTC(MobileTerminatedCall)MMC(MobiletoMobileCall)88基本呼叫88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MOCMTCMMC移动主叫89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BSS:BaseStationSubsystemMSC:MobileSwitchingCenterVLR:VisitingLocationRegisterHLR:HomeLocationRegisterCoreNetworkBSSMSCVLRHLRPSTN89移动主叫89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BSS:Base移动被叫90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MSC-BVLRHLRBSSMSC-AVLRHLRPSTN1、HomeLocation与VistingLoacation2、MSC与多个BSS3、单个BSS与多个UE90移动被叫90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MSC-BVLR移动漫游91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MSC-BVLRHLRBSS001MSC-AVLRHLRBSS100漫游是蜂窝移动电话的用户在离开本地区或本国时,仍可以在其他一些地区或国家继续使用他们的移动电话手机。91移动漫游91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MSC-BVLRH漫游(Roaming)功能,如同大哥大一般,可漫游在不同的基地台之间,无线网络工作站亦可漫游在不同的AP之间,只要AP(访问接入点)群的ESSID(服务区别号)定义一样,则自然无线网络工作站可自由的漫游于无线电波所能含盖之区域。漫游是移动电话用户常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蜂窝移动电话的用户在离开本地区或本国时,仍可以在其他一些地区或国家继续使用他们的移动电话手机。漫游只能在网络制式兼容且已经联网的国内城市间或已经签署双边漫游协议的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为实现漫游功能在技术上是相当复杂的。首先,要记录用户所在位置,在运营公司之间还要有一套利润结算的办法。漫游分国内,国际漫游两种92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92漫游(Roaming)功能,如同大哥大一般,可漫游在不同的基切换,是指当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或

者由于外界干扰造成通话质量下降时,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的空闲话音

信道上,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93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源小区目标小区93切换,是指当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94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硬切换

硬切换是不同频率的基站或小区之间的切换,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必须在一指定时间内,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调谐到新的频率上,再与新基站取得联系。因此,硬切换是“先断开,后切换”。切换时,要在原话音信道上送切换指令,移动台需要暂时停止通话,然后调谐到新的信道频率上。9494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硬切换

94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BSS001BSS100交棒前交棒中交棒后硬切换示意图硬切换“先断开、后切换”95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BSS001BSS100交棒前96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软切换软切换是同一频率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同时与原基站和新基站都保持着通信链路,一直到进入新基站并测量到新基站的传输质量满足基站的连接。因此,软切换是“先切换,后断开”,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并不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真正实现了“无缝”切换。9696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软切换96BSS001BSS10097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软切换“先切换、后断开”97BSS001BSS10097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98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的设计思想是:利用终端上行预同步技术,预先取得与目标小区的同步参数,一旦网络判决切换,终端可迅速由原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在切换过程中,终端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

9898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接力切换98接力切换示意图交棒前交棒中交棒后BSS001BSS10099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接力切换“先切上行、后切下行”99接交棒前交棒中交棒后BSS001BSS100993.6移100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

硬切换同一时刻,移动节点只使用一个无线信道。硬切换的缺点是通信过程会出现短时的传输中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通话质量。会导致切换失败,引起掉话

软切换是一个终端可以同时接受多个小区的信号,从而减少了切换掉话,切换成功率非常高,但是这种方式对无线资源的浪费较大,并且会增加系统负荷。

接力切换与软切换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并不需要同时有多个基站为一个移动台服务,因而克服了软切换需要占用的信道资源比较多,信令复杂导致系统负荷加重,以及增加

下行链路干扰等缺点;而与硬切换相比,接力切换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较高、切换成功率较低的缺点。接力切换突出了切换成功率高和信道高利用率的优点。切换方式对比1001003.6移动通信网络呼叫相关概念101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

PLMN(PublicLandMobile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由政府或它所批准的经营者,为公众提供陆地移动通信业务目的而建立和经营的网络。该网路必须与公众交换电话网(PSTN)互连,形成整个地区或国家规模的通信网。移动国家号码(MCC):中国为460移动网号(MNC):移动:00,02,07联通:01,06电信:03,05MCCMNC101101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MCCMNC101102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LAI(位置区识别码)

用于移动用户的位置更新LAI=PLMN+LAC=MCC+MNC+LACLAC:位置区号码LAC:识别一个GSM网中的位置区。LAC最大长度为16Bit,理论上可以在一个GSM/VLR内定义65536个位置区。RAI(路由区标识)RAI=LAI+RACRAC:路由区码

其中:RAC为路由区域码,标识一个位置区内的一个路由区,在位置区中唯一。102102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102103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MSISDN(移动用户号码)是指主叫用户为呼叫GSMPLMN中的一个移动用户所需拨的号码,作用同于固定网PSTN号码,唯一能识别移动用户的号码国家号码(CC):中国为86NDC:国内目的码;包括接入号N1N2N3和HLR的识别号H0H1H2H3H0H1H2H3:HLR识别码,由总部统一分配到本地网;SN:移动用户号,由HLR自行分配CCNDCSN103103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CCNDCSN103104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国际上为唯一识别一个移动用户所分配的号码移动国家号码(MCC):中国为460移动网号(MNC):移动:00,02,07联通:01,06电信:03,05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移动用户识别号码,共有10位TMSI(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提高IMSI使用的安全性是由MSC/VLR分配,并不断地进行更换,更换的频次越快,起到的保密性越好MCCMNCMSIN1041043.7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编号规划MCCMNCMSIN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移动通信抗干扰、抗衰落技术105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移动通信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噪声和干扰噪声和干扰是通信性能变坏的重要因素接收机能否正常工作,不仅取决于接收机输入信号大小,而且取决于干扰和噪声的大小高接收机灵敏度时,当外部噪声和干扰远高于接收机固有噪声时,接收机灵敏度会大大降低接收机输入信噪比小于允许门限值时,接收机就不能进行正确接收噪声可分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干扰包括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和互调干扰106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噪声和干扰106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内部噪声主要指接收机本身的固有噪声主要来源是电阻的热噪声和电子器件的散弹噪声热噪声由粒子的热运动产生,温度越高,粒子动能越大,形成的噪声也越大热噪声的瞬时值服从高斯分布,又称高斯噪声热噪声的频带极宽,几乎是所有无线电频谱的叠加,又称白噪声散弹噪声由于载流子随机通过PN结,单位时间内通过PN结的载流子数目不一致,表现为通过PN结的正向电流在平均值上下作不规则起伏变化107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内部噪声107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外部噪声外部噪声分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自然噪声指天电噪声、宇宙噪声和太阳噪声等功率谱主要在100MHz频段以下,陆地移动通信中,自然噪声远低于接收机固有噪声,可忽略人为噪声由各种电气设备中电流或电压的剧变而形成的电磁波辐射所产生城市人为噪声比较大,主要是汽车点火噪声频谱较宽,强度随频率升高而下降基站与移动台所受影响不同为了抑制人为噪声,应采取必要的屏蔽和滤波措施,也可在接收机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平均人为噪声功率N=KT0Bi108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外部噪声1083.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外部噪声人为噪声与频率的关系1093.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外部噪声109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噪声系数噪声比信噪比衡量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程度信号与噪声的功率之比:S/N=PS/PN信噪比越大,恢复原始信号就越容易,传输的话音越清晰,传输的图像和文字分辨率越高噪声系数噪声系数指网络输入端的信噪比与输出端的信噪比的比值,用于衡量信噪比通过线性网络的变化NF=(Si/Ni)/(So/No)=No/(Ap*Ni)Si为输入信号功率,Ni为噪声功率So为输出信号功率,No为输出噪声功率Ap=So/Si110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噪声系数110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同频干扰一般是指相同频率电台之间的干扰表现为差拍干扰和由于调制而产生的调频干扰同频道电台间的空间隔离不够,就会造成同频干扰111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同频干扰111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邻道干扰邻道干扰是指相邻的或邻近的信道之间的干扰由于发射机的调制边带扩展和边带噪声辐射,离基站近的K±1信道的MS强信号干扰离基站远的K信道的MS弱信号共信道干扰,即干扰分量落在被干扰接收机带内基站发射机对MS接收机的邻道干扰不严重112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邻道干扰112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互调干扰互调干扰产生的原因互调干扰是由于多个信号加至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造成对系统的干扰互调干扰的类型发射机互调接收机互调生锈螺栓效应产生的互调互调干扰产生的条件多个信号同时加到非线性器件上产生大量的互调产物无线系统间,系统内频率和功率关系不协调对接收机互调而言,所有干扰发射机和被干扰接收机同时工作1134.1移动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互调干扰113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抗干扰和衰落技术分集和合并技术跳频技术自适应均衡技术信道编码交织技术……114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抗干扰和衰落技术114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分集技术分集技术是抗衰落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主要利用接收到的承载同一信息的信号在统计上的独立性,这种统计独立性可以是空间、频率、或者是时间上的分集的种类空间分集技术:用2个以上的天线接收同一个信号频率分集技术:用2个以上的载波频率传输时间分集技术:在不同时间接收同一个信号极化分集技术:接收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115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分集技术115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分集技术116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分集技术116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跳频技术跳频可有效降低同频道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效应跳频的实现方式有基带跳频和射频跳频两种跳频方式的基本结构117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跳频技术117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自适应均衡自适应均衡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多径衰落引起的时延扩展造成了高速数据传输时码元之间的干扰。均衡有两个基本途径:频域均衡:它使包括均衡器在内的整个系统的总传输函数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它往往是分别校正幅频特性和群时延特性,通常线路均匀便采用这种频域均衡法。时域均衡:就是直接从时间响应考虑,使包括均衡器在内的整个系统的冲击响应满足无码间串扰的条件。1184.2移动系统中抗干扰和衰落的技术自适应均衡118蜂窝组网思想蜂窝组网思想要点蜂窝小区覆盖和小功率基站发射频率复用多波道共用和越区切换无线通信优势与有线网络优势的理想互联蜂窝组网思想蜂窝组网思想要点119蜂窝小区覆盖蜂窝小区覆盖120频率复用蜂窝系统的基站工作频率,由于传输损耗提供了足够的隔离度,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个基站可以重复使用同一组工作频率,称为频率复用。频率复用能够从有限的原始频率分配中产生几乎无限的可用频率,是实现无限系统容量的极好方法。频率复用蜂窝系统的基站工作频率,由于传输损耗提供了足够的隔离121频率复用复用的方法是取N个具有一定物理形状(比如正六边形)的小区(CELL)组成区群(CLUSTER),根据CELL中的用户容量和话务量高低给每个CELL分配一组频点或者说一个频点组,每个CLUSTER分配一组频点组,即可将所有可用频点分成N组,对应分配给一个CLUSTER中的各CELL。频率在CLUSTER间复用,由CLUSTER相互连接对业务区进行无间隙覆盖。连接所成网络中,各使用了相同频点的小区之间的间隔相等且为最大满足一定的同频干扰防护要求。频率复用复用的方法是取N个具有一定物理形状(比如正六边形)的122频率复用模式频率复用模式123频率复用CLUSTER的形状和N的值是网络规划的重点内容,N即为频率复用系数。

实际上能达到上述条件的形状和N不多,在频分系统中,N=7是最基本的复用形式,其它还有4×3、12×1以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复用形式,它们所需的频点组数都较大。在码分系统中,N可以为1。频率复用CLUSTER的形状和N的值是网络规划的重点内容,N124多波道共用许多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同一频谱,用不同的滤波器和处理技术,使不同用户信号互不干扰的被分别接受和解调。利用波道占用的间断性,使许多用户能够任意地、合理的选择波道,提高波道的利用率。多波道共用许多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同一频谱,用不同的滤波器和处理125切换将一个正处于呼叫建立状态或忙状态的移动台转换到新的无线信道上的过程称为切换。切换的目的是确保一个移动台MS在一次信令或一次通话阶段中的一次连接的连续性。切换将一个正处于呼叫建立状态或忙状态的移动台转换到新的无线信126爱尔兰通俗地讲,话务量就是一条电话线一个小时内被占用的时长。如果一条电话线被占用一个小时,话务量就是1爱尔兰。(爱尔兰不是量纲,只是为纪念爱尔兰这个人而设立的单位),如果一条电话线被占用(统计)时长为0.5小时,话务量是0.5爱尔兰。话务量和爱尔兰公式:

话务量公式为:A=Cxt。A是话务量,单位为erl(爱尔兰),C是呼叫次数,单位是个,t是每次呼叫平均占用时长,单位是小时。一般话务量又称小时呼,统计的时间范围是1个小时。爱尔兰通俗地讲,话务量就是一条电话线一个小时内被占用的时长127阻塞率在一个区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所提供的链路数往往比电话用户数要少得多。当有人要打电话时,会发现所有链路可能全部处于繁忙状态,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阻塞”或“时间阻塞”。提供的链路越多,则系统的阻塞率越小,提供给用户的服务质量就越好,即电话系统的承载能力决定了链路的数目,而链路的数目又决定了系统的阻塞率。话路阻塞率的计算公式为:其中S为链路数,λ/μ的单位是‘Erl’。从物理意义上讲λ/μ具有同时通话、链路数的意义,蒲松分布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