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1.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 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2.周公称赞文王“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同时,西周在官职设置、官员选任、政绩考核和狱讼处理上,均“仪刑(效法)文王”。西周统治集团此举意在()A.反思殷商败亡的教训 B.宣扬以德治国理念C.表彰文王治国的功绩 D.完善国家管理制度3.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A.善于改革 B.无私奉献 C.崇尚节俭 D.勇于创新5.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展开6.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A.保障人权自由 B.完善法律体系 C.重视与时俱进 D.强化政府职能7.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A.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C.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D.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8.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9.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10.《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12.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1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1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15.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宗法观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前期有所松弛,故选B项;“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排除A项;“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项;“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说明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西周……均‘仪刑(效法)文王’”可知,文王关心弱小,施恩惠于年老而穷困无靠的人,提倡以德治国,而西周在各项制度上效法文王,因此表明西周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效法文王以德治国,而未涉及殷商灭亡的史实,排除A项。C项不是西周统治集团的主要目的。据材料可知,文王理念与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未涉及西周完善国家制度,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4.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选C项。全国人大在1954年后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是在2010年,排除B项。构建法治社会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材料中“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等信息,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问题,A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的五次宪法修正案内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不是完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强化政府职能无关,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大宪章》对王权作出了一系列限制规定,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故选C项。议会至上原则体现于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排除A项。《大宪章》是贵族迫使国王签署,防止国王擅自征税的法规,其中未体现出对教会权益的保护,排除B项。《大宪章》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不能体现出自由平等精神,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1、12世纪,罗马法的条文在当时法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故选A项。罗马法与教会法对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统治,排除C项。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与罗马法无关,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故选A项。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排除B项。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孝经》地位的变化,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排除B项。《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秦朝随着郡县制等的确立,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由古代人治到古代法治,排除A项。材料所强调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排除C项。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而非君民共治,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据材料“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入政治舞台,排除A项;“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项;“举孝授官”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C项。13.答案:B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教会对人们思想、科技进步的约束与破坏大大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宗教改革对教会势力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化论的提出,无法得知人们是否接受这一理论,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14.答案:A解析: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公民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1982年宪法,不能体现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不是总结民主建设经验,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进行道德教化……宣讲‘圣谕’……”可知乡约加强基层道德教化,旨在加强基层管理,故选B学可知,中央集权主要强调地方政府在行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服从中央领导,而乡约属于基层自治范畴,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权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已确C项;材料强调乡约的主要作用在于“道德教化”而不是强化重农抑商,排除D项。16.答案:秦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严酷。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汉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宽简。影响:有利于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