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之数位学习课程初探-以野柳地质公园为例_第1页
问题导向之数位学习课程初探-以野柳地质公园为例_第2页
问题导向之数位学习课程初探-以野柳地质公园为例_第3页
问题导向之数位学习课程初探-以野柳地质公园为例_第4页
问题导向之数位学习课程初探-以野柳地质公园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問題導向之數位學習課程初探---以野柳地質公園為例APrimaryStudyinDigitalandProblem-basedLearningCourse---AnExampleofYeliouGeopark吳炯霖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wu90kimo@.tw許育彰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yuchang@.tw羅綸新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lol@.tw摘要台灣四面環海,長久以來生活在此地的人們與海洋環境關係密切。在地理上,台灣剛好處於世界最大的陸地與最大的海洋之間的過渡帶區域,地理環境因子變化多、地形地貌特殊,加上涵蓋各種不同的氣候、地質、地形及生態等因素,因此,也孕育了豐富的人文與歷史的風貌。基於對於台灣海洋資源的珍惜與數位科技的普遍應用,本研究概分成四個階段進行:一是透過數位典藏等資訊技術,把野柳珍貴美好的地質景觀數位化,過程中並融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理論,將數位化資料加值轉換為數位學習課程;二是把數位學習課程掛在網頁上進行網路基礎教學,如此一來,將可以避開諸如:安全、天候及時間等干擾課堂教學的因素,而讓教學活動可以順暢進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三是邀請專家學者對本數位學習課程進行內容及教學價值評析;四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回饋資料,來探討數位學習教材的價值,並對未來推展數位學習課程提出方向和建議。關鍵詞:海洋教育、網路基礎教學、問題導向學習、數位典藏、野柳AbstractTaiwanisabeautifulislandsurroundedbywater.Itspeoplehavehadalongandcloserelationshipwiththeocean.Wedgedbetweentheearth’slargestlandmassandocean,Taiwan’s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aresuperbandyetcomplicated.Taiwan’senvironmentalfactorsvaryduetoitsoceancurrents,geologicaltopography,ecologicalenvironment,andclimate.Fromahistoricalpointofview,theoceanhascultivatedTaiwan’ssocietyandculture.ThisresearchfirstlyusesdigitalarchivesskillstodigitizethepreciousgeologiclandscapeofYeliou,andapplytheProblem-BasedLearning(PBL)theorytotransferintoteachabledigitalmaterials.Withthedigitalmaterials,wecanreducetheinconvenientfactorsofteaching,suchassafety,climate,andtime,sothatthelearningactivitiescanbesuccessful,andthestudentscanproceeddeeplystudyandinquiryinaccordancewiththeirownraceofprogress.Ultimately,accordingtotheexperts’evaluationandstudents’feedback,wewillexplorethevalueofdigitallearningmaterialsandmakesuggestionstothefuturedevelopment.Keywords:MarineEducation,Web-basedInstruction,Problem-basedLearning,DigitalArchives,Yeliou壹﹒前言台灣四面環海,長久以來人們與海洋環境關係密切,處於世界最大的陸地(歐亞板塊)與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過渡帶的區域,環境因子變化多。台灣的地理條件十分優異,涵蓋各種不同的氣候、地質地形及生態環境,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孕育了豐富的人文風貌。但一直被我們忽略的,卻是台灣最寶貴的經濟、人文、社會和自然資源(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海洋不但造就了「福爾摩沙」的美麗風貌,也與我們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蓬勃發展,e化的資訊社會已然成形,上網成為流行趨勢。電腦的使用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透過全球資訊網與其相關的網際網路科技普及,知識的擁有將更為自由,可以更快速找到更豐富的環境教育資源,並可運用於中小學海洋教育的教學情境中(羅綸新、楊玉梅,2005)。而我國國科會鑑於人類所創造、累積的文化資產與各類知識,可藉由資訊科技加以保存、整理、傳播與應用,使知識與文化資源得以全球共享,加速文明進步的體認,鼓勵國內學術界及產業界合作發展屬於我國特有的數位典藏資料庫。數位典藏之議題具有跨越學科領域的特性,更促使學者相互交流,形成所謂的跨學科整合性的研究,同時數位典藏所帶來的效益更是未來網際網路的重要價值,被視為未來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國科會,2004)。國家典藏品數位化計畫推動至今,已建構了許多的數位典藏資料庫,也提供了教師豐富的教學材料。然遍尋相關資料庫,獨不見聞名世界的野柳「女王頭」。這是台灣海岸地質上最為難得可貴的教材,有鑑於此,研究者試著建置此一數位資料,以供各級學校及社會教育機構教學之用。「女王頭」位於野柳地質公園內,此地擁有舉世罕見之海岸地形景觀,由於當地海岸延伸方向與地層及構造線方向近於垂直,外加波浪侵蝕、岩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的影響,乃產生此等罕見的岩石形態。因此在觀光遊覽、地理學研究及教育上頗具價值(王鑫,2001)。據野柳地質公園統計資料顯示,每年將近有上百萬遊客蒞臨野柳參觀旅遊,且每五位遊客中就有一位外籍遊客;另外國內七成以上的旅行社在北部觀光旅遊行程中會排入野柳的景點,其魅力可見一般(施照輝,2001)。因研究團隊任教於野柳地質公園附近之大學及國民中小學,配合學校本位課程,曾帶領學生至現場實施教學活動,學生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嘆為觀止。然因海浪侵蝕、岩石風化仍持續進行,在自然的情況下,據專家估計,野柳的地標---女王頭,還有15~25年左右「壽命」,但若遇上大地震、大颱風或人為破壞,也許還會更早結束生命(吳立萍,2002)。如何把美好的地質景觀保留下來以供教學之用?將是一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此外,帶領學生到野柳地質公園現場上課,尚需考慮下列因素:一﹒學生的安全:因為一班有二、三十幾位小朋友,每個人學習速度不同,理解快的學生在老師詳細的解說時,可能會失去耐心,而學習緩慢或不易專心的學生,在一段時間後,都可能開始與同學玩耍,稍不注意就會有不可預料的意外發生。二﹒天候的影響:此地東北季風強勁,而且冬天下雨時間長;夏天天氣熱、溫度高,皆不適宜進行現場教學。往往安排好的課程,當天若突然遇到下雨,勢必延期而更動其他課程設計,徒增教學困擾。三﹒時間的安排:教學現場分佈頗廣,正常二節課時間常感到不足,時間過短,學生學習成效不彰;分次上課不但不易安排且浪費路程時間,學生學習成效不高。因此研究團隊試著透過數位典藏等資訊技術,把美好的地質景觀保留下來,並融入問題導向學習理論,加值轉換為可教學之數位教材。然後利用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而進行PBL之試驗與試教。將安全、天候及時間等干擾課堂教學因素降至最低,讓教學活動可以很順暢,學生可以依自己進度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最後藉由專家學者對本數位學習課程進行內容及教學價值評析,加上學生學習的回饋資料,來探討數位學習教材的價值及未來推展的方向和建議。貳﹒文獻分析教育是一切社經文化發展的根本,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僅有少數高等教育從事海洋科學之相關研究,然而海洋文化的落實,除透過高等教育的研究之外,還可以從社會科學以海洋歷史、海洋文化、海洋文學、海洋思維的創意著手,並進一步落實於中小學教育情境當中(羅綸新、楊玉梅,2005)。在1998年美國海洋安全研討會(OceansandSecurityConference)中提到的建議指出:有關國家及國際上的影響應該由環境相關研究的介紹到各層級學校的課程實施,喚醒與增加對於海洋的意識,並培養更深層的海洋倫理觀與道德心。透過正式教育及創造性的溝通管道,如藝術、音樂、多媒體等來傳達關於海洋環境上新的科學知識給大眾。為了使中小學的教育能將海洋的地質及數位典藏的資料融入於教學場域中,本研究將以問題導向學習為主要實驗的教學模式。因此,以下針對本研究相關的網路基礎教學(Web-basedInstruction,WBI)及問題導向學習等理論文獻作進一步的探討和論述。一﹒網路基礎教學的應用WBI被視為以網路為媒介(medium)傳遞教學或資訊給遠端學習者的一種革新方法。Smith與Ragan(1993)認為「教學是訊息及學習活動的有效傳遞,以促發學習者達成有目的及特殊具體的學習目標」。而媒介可視為傳播教學訊息的物質事物。在網路上設計與傳遞教學活動更需要巧費心思,並探究如何有效使用Web無窮潛能,以呼應教學設計原則(Ritchie&Hoffman,1997)。學者Khan(1997)以綜合式觀點來看待WBI,他認為WBI是「一種以超媒體為主的教學方案規劃,利用全球資訊網的屬性及資源,以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目的在於能培養個體自動學習習慣及支持其持續的學習活動」。Relan和Gillani(1997)則認為,網路基礎教學是應用全球資訊網的特性及資源,結合認知學習理論及教學策略的應用,所建立的一個符合建構論的教學環境。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網路基礎教學是一個結合網路特性所建立的互動式多媒體學習環境(Parson,1999)。綜觀學者對於網路基礎教學的看法雖不盡相同,但主要的意義大致為利用網際網路及全球資訊網的特性,在網路上進行的教學活動。邱貴發(1998)指出,從學習觀點而言,非同步的網路學習提供給學習者的時間彈性較大,學習者可以主控自己的學習時間,可以調整自己的學習速度,可以反覆學習以達精熟程度。吳明隆(1998)指出WBI的內涵重點在於:它是建構在全球資訊網之上,利用WWW上超文件(hypermedia)(program)WBI主要目標在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此環境能讓激勵學習者主動學習、參與學習活動,持續而不間斷的學習,這種有意義的學習環境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WBI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教育及訓練不受場所地點受限,能提供不同線上學習及教室教學之雙向互動及支持。WBI與遠距教育目的相同均是促成終身學習社會具體實現的重要教育革新模式,藉由WBI學習環境的建置,學習型社會會更加速來到。網路基礎教學環境應考量到五個層面(陳年興,1998):1.教材製作環境:在於提供便利的工具給教材製作人員簡便、快速的從事教材製作。2.教學環境:在於提供教學者教學的機制,如教學計畫排程、作業分派、學習追蹤與教學評量問卷製作等。3.學習環境:主要在於提供良好教材的呈現、線上學習輔助以及學習輔助工具等機制,讓學習者很方便地利用教材庫中的資源。4.教材管理及開放加值環境:目的在於針對教材庫中的教材元件及內容進行管理。5.教材庫:包含許多有用的元件,如圖形、樣版等,允許各地教材製作人員均能不斷進行加值以豐富元件內容,提供後續教材製作選用之參考,以系統化的歸類方式儲存各類素材於教材庫中,讓全球的教材設計者及學習者得以共享。林奇賢(1997)提出一個理想的Web-based輔助學習系統應能提供下列功能:1.多媒體線上課程區:Web-based最主要的部份。因全球資訊網具備多媒體傳輸功能,利用超本文提供非循序的教材內容,學習者可以動態學習有興趣的課程內容。教學者也可以利用此非循序的特性,設計符合個人化的教材。2.多媒體線上測驗區:線上測驗應以多媒體為主,並於受測者結束作答時,能給予回饋,以增強學習的效果。3.公共討論與公告區:溝通與討論是學習活動中重要的歷程,溝通與討論、和學習輔導可分為個別式與集體式。公共討論與公告區的服務如News或BBS站。4.個人信箱與首頁區:此兩者皆是學習者個人與外界的溝通管道,電子郵件提供學習者個別式的溝通與討論,也是學習輔導的管道。其過程與內容有個別性與隱密性。5.學習資源區:全球資訊網宛如一個全球學習資源中心,系統管理與教學設計者應仔細選擇相關與高品質的學習資源,以超連結的方式,有組織、有系統的整合在一起。6.教學管理區:最基本的教學管理功能,是記載學習者在系統內的學習活動與學習歷程;除此之外,學習者的學習成就資料,也應有系統的加以記錄與分析。由於網路超媒體系統是以非線性的方式架構學習的材料,初學者面臨難以估計的節點及鏈結,則會發生無所適從的現象。因此,當使用網路科技作為教學或讓學生自我學習時,應做適當的引導及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學習策略(Marchionini,1988)。依以往有關網路基礎教學的研究分析,吳沂木(2004)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自然科學「電與磁」3D虛擬實境系統教學的學生,其自然科學學習成就優於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童。且學生使用網路學習的意願相當高,同時也願意向別的同學推薦使用。薛煌仕(2003)在其網路基礎教學應用在基本力學上的研究結果指出,教學網站中人性化的學習設計,可使學生輕鬆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學問,而且教學者透過教學網站的互動功能,更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問題所在,進而為學生設計更為親切易懂的教材,而達到教學成效的提昇。蔡學偉、蕭顯勝、游光昭(2004)也有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網路基礎教學的興起,把傳統的電腦樂高教學帶入一個嶄新的教學環境,利用其無時間及空間拘限的特性,讓學生比以往更樂於組裝新作品且更出色。綜合以上相關學者之研究,本文研究者試著提出網路基礎教學環境的架構如下:1.簡介與緣起:網站架構介紹、操作說明及建置過程。2.線上課程區:網站最主要部份,放置教學素材、課程及教學活動設計等。3.線上挑戰區:以闖關遊戲的方式安排,激發學生自我挑戰的興趣,在趣味性中驗證學生學習的成果,並給予適當的回饋,以增強學習效果。4.線上討論區:學生互相討論、提出問題或給別人建議的園地。5.學習資源區:分為二部份,一為學生個人及小組合作的雜記及成果記錄;另一為相關的補充資料或網站連結。6.教學管理區:專供教師使用,除了具備教學管理功能外,且能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提供教師進行學習診斷與學習輔導。二﹒數位典藏之建構與融入教學人類所創造、累積的文化資產與各類知識,可藉由資訊科技加以保存、整理、傳播與應用,使知識與文化資源得以全球共享,加速文明進步。數位典藏之議題具有跨越學科領域的特性,更促使學者相互交流,形成所謂的跨學科整合性的研究,同時數位典藏所帶來的效益更是未來網際網路的重要價值,被視為未來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國科會,2004)。數位內容產業具有發展知識經濟與數位經濟的指標意義,除了可以促進傳統產業提升其知識含量而轉型成高附加價值產業外,也是一個可以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的基石(行政院,2003)。數位內容(digitalcontent)係指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運用資訊科技加以數位化並整合運用之產品或服務(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2003)。以產生的過程來看,「數位典藏」指的是以數位方式處理(拍攝、全文輸入、掃描等),並加上詮釋資料(Metadata)的描述,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但典藏品的範圍到底有多大呢?通常我們所指稱的典藏,是指具有高度收藏、保存價值的有形物體,大到一棟建築物、小到一張照片(項潔等,2002)。國科會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即在推動建置適合國情並具有本土特色的網路虛擬博物館,以發展教育性網際網路內涵。數位博物館的主題廣及科技、人文與藝術,每一博物館針對一主題進行建置,將現行博物館典藏虛擬化,亦有針對主題,打破典藏品的典藏地點,蒐集各方資料,建置而成。這是典藏突破空間上的限制,進行加值應用的一個例子。除了突破場域的限制,甚至時間的限制也可以打破。例如一些已經損毀或不復存在的器物建築,甚至是古代的地理環境,皆可透過虛擬的技術重現,讓現代人重覽實境,如交大劉育東教授結合考古、歷史、建築等多方面的學者專家,所進行的虛擬長安城計畫;台大的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將淡水河的歷史面貌重現;德國的Procon公司,利用3D的技術,將二次世界大戰中炸燬的Marienkirche教堂,予以重建,讓後代子孫也有機會觀賞這個教堂,並了解他的建築構造(項潔等,2002)。典藏品的使用,不再只限於「展示」。以數位化的方式紀錄典藏品,使得它的衍生應用,可充斥在我們生活的週邊,被應用在不同的媒體、介質之上。實體世界中,它可重製於各種媒體,如書籍、廣告、雜誌;也有人可藉數位典藏講出好的故事,拍成電影或電視;更可以把典雅的圖案及器物的樣式,重製或複製到家具、服飾、各類器物上(項潔等,2002)。國家數位典藏網站的內容豐富,資料詳盡,如果没有融入到各教學領域,其教育價值將無法突顯出來。因此唯有轉換數位典藏的珍貴資料,並設計開發具有教學意義的數位產品,如數位學習課程或教學模組計畫,讓各級學校教師都能夠輕易地來使用並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如此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涵,更可以提升數位典藏價值。三﹒問題導向之學習模式王智弘等人(2002)認為,問題導向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透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結構性之問題解決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創造力與批判思考力的良好教學方法。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推理創造及認知能力,更能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之互動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知識交融與建構,進而將資訊整合成有效率的行動方案。陳明溥(2000)指出,PBL是將學習者安置於有意義的學習情境裏,以解決真實情境(authenticcontext)中的問題為導向,在提供解決問題的必要資源、指引、與探索機會下,使學習者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與發展問題解決的技能(Mayo,Donnelly,Nash,&Schwartz,1993)。在PBL的學習情境,學習者通常是以小組討論與分工合作為學習方式,並嘗試驗證各種問題可能的解決途徑。因此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learning),進而獲致更佳的學習效益(Aspy,Aspy&Quimby,1993;Bridges&Hallinger,1992)。王曉璿(2002)指出,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發展出來的合作學習模式有:鷹架教學模式(scaffolding)和退除(fading)策略、合作探究式學習、網路研討會式教學法(networkworkshopinstruction)。(一)鷹架教學模式和退除策略Linn(1995)提出鷹架式知識整合(scaffoldingknowledgeintegration,SKI)的學習理念(陳明溥、顏榮泉,2001),SKI是以「一師多生多義工」的模式來進行合作學習。SKI被視為「社會建構主義」的教學法。一開始教師提供「學習鷹架」,也就是所謂的線索。教師提供兩類線索:一是解決問題所需的內容知識,二是解決問題有關的解決方法或技巧。常見提供鷹架的方式是,一開始教師讓學生觀察自己解題,然後再加重學生解題的份量,除教師之外,網站內還有一些學有專精的輔導義工(胡志偉等,2001),SKI最重要的考量是提供學習者主動探索的機會,所謂新知識是建構在先備知識之上,靠著鷹架來整合,當學生精熟學習後,鷹架再一點一點退除,最後建立學習者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林雲龍、李天佑,2001)。經由鷹架提供學生建構出自我理解的概念,並透過思維透明化(makingthinkingvisible)呈現學生的過度概念,再透過反覆驗證的過程,將自己的質樸概念(naiveconcept)透明化,並逐漸修正成更正確的科學概念(陳明溥、顏榮泉,2001)。(二)合作探究式學習探究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知識探索行動為主的教學策略,教師藉由提出問題含提供學生教學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主動進行假設、探索、驗證、歸納、解釋、討論活動,教師站在引導地位,指引學生主動學習(張國恩,2001)。美國中等學校實施探究教學計畫證實,確能提升學習成效,尤其是實驗技巧、資料解釋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字彙知識、概念了解、學習態度等。加州大學柏克來分校在網路上設計一套完整的探究式物理學習環境,提供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整合環境(張國恩,2001)。(三)網路研討會式教學法網路研討會式教學法包含四個面向:表達能力(presentation)、討論(discussing)、同儕互評(evaluation)、建構式學習(constructivism)簡稱PDEC。主張學習由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去做知識(makingknowledge),在求知的過程中,個人要和老師、同學一起互動,在這些互動協商、質疑中把其他人的知識和自己的知識進行比較調整,以減少迷思概念,增進知識內容的正確性(鄭明俊等,2001)。(四)綜合整理 經過文獻的蒐集與整理,大致上可以獲得下列結論:1﹒海洋或海岸地形的教學可以透過網路科技,使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並能同時提供線上學習及教室教學之雙向互動及支持。2﹒網路基礎教學環境應考量到五個層面:1.教材製作環境、2.教學環境、3.學習環境、4.教材管理及開放加值環境、5.教材庫。3﹒數位典藏以數位方式處理珍貴的資料,加上詮釋,並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將數位典藏資訊融入各級教學,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涵,更可以提升數位典藏價值。4﹒問題導向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透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結構性之問題解決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創造力與批判思考力的良好教學方法。參﹒研究方法與步驟一﹒研究方法為了切合教學現場的需求,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ActionResearch)。根據蔡清田之《教育行動研究》一書中指出,行動研究乃是透過「行動」與「研究」結合為一,目的在縮短理論與實務的差距。行動研究具備了十大特點:1.行動研究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2.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3.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4.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情境;5.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6.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7.行動研究的問題或對象具有情境特定性;8.行動研究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9.行動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只適用於特定實務工作情境解放,其目的不在於理論上的一般推論;10.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實務工作情境獲得改進之外,同時也使實際工作人員自身獲得研究解決問題的經驗,可以促進專業成長。本研究大致符合上列十項行動研究的特徵。二﹒研究流程(一)設立教學網站:將野柳地質公園內之海岸地形景觀資料數位化,放置於教學網站伺服器中。

(二)進行教學活動:規劃教學活動目標,融入問題導向學習理念,設計教學活動流程,並實際進行試教。(三)評估教學網站:聘請專家學者針對教學網站內各項內容及連結,做信效度的檢定及價值性的判定。

(四)評量學習成果:針對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觀察記錄,最後進行深入訪談,檢視學生作品,以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和心得。三﹒研究工具(一)數位課程與教材本課程是採用ADDIE---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模式(徐新逸、林家正,2005):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評鑑(Evaluation)等五個步驟進行整體之教學設計規劃及課程發展流程設計而成。而每個階段各有其任務,如下:1﹒分析:決定學習內容的歷程。包括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目標的分析、環境分析等。目的為確立學習的目標、內容以及學習者的特性及先備能力。2﹒設計:規劃要讓學習者如何學的歷程。包括規格訂定、評量的方法與工具設計、設計教學策略、介面設計、學習流程規劃、雛形腳本設計及審核等,目的為發展合宜的學習內容。在此階段可能會有多次反覆修正的機會,直到產出修正完畢的雛形課程之後即可停止並進入下一個階段。3﹒發展:發展是製作課程的歷程。包括繪製完整的課程腳本、審核腳本、發展及審核完整課程、平台功能設定及最後的課程驗收,其結果即為各種課程和學習資源。4﹒實施:實施是真正的使用教材和教學策略,亦即讓學習者從事學習或訓練活動,其結果為學習的成效,並提供學習者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5﹒評鑑:評鑑則是確定課程的整體品質。包括收集評鑑資料、檢討評鑑結果、修正課程內容等,其結果是對各階段改進的建議。評量學習過程與成效的工具包括:1﹒學習單:針對學生學習本數位課程過程中,就其相關地質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讓學生練習,以了解學生學習的成效。2﹒回饋單:針對學習的過程、平台的操作等,讓學生提出優缺點意見及心得,以利後續改進教學之參考。(二)網站架構基於本研究所需,依文獻分析及野柳地質考量,未來網站將架構於36,其內涵如下:1.簡介與緣起:本網站架構介紹、操作說明及建置過程。2.線上課程區:本網站最主要部份,放置教學素材、課程及教學活動設計等,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3.線上挑戰區:以闖關遊戲的方式安排,激發學生自我挑戰的興趣,在趣味性中驗證學生學習的成果,並給予適當的回饋,以增強學習效果。4.線上討論區:學生互相討論、提出問題或給別人建議的園地。5.學習資源區:本區分為二部份,一為學生個人及小組合作的雜記及成果記錄;另一為相關的補充資料或網站連結,如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網站。6.教學管理區:專供教師使用,除了具備教學管理功能外,且能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提供教師進行學習診斷與學習輔導。 (三)評量工具本研究將發展一套針對以上數位課程及教學的評量工具,含「數位典藏課程與教材評量表」及「數位資訊融入教學評量表」作為評量本研究成效之工具。兩項評量表均先作專家效度,再以先期測試了解其信度,題目擇取標準為信效度均大於0.80以上者。三﹒教學方法本研究主要採用網站來進行教學,以問題來提示學習的方向和學習的主軸,以學生為中心來學習,教師僅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讓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本研究主要的教學方法如下:(一)問題導向學習:呈現實際情境的問題,如:野柳地質的形成原因?女王頭的脖子為什麼會愈來愈細?藉由問題的提出,且提供學生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主動進行假設、探索、驗證、歸納、解釋、討論活動,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引導,指引學生主動學習,以探究野柳地質的奧秘。(二)鷹架輔助系統:網站另外提供學習輔助的功能,如在「女王頭」的圖片上建立超連結,而且加上「點我可進一步的了解我」等提示,補充更詳細之相關資訊,讓不清楚「女王頭」的學習者可以經由點選超連結,而迅速得到「女王頭」更深入的說明。或是重要的地質名詞,如風化、海蝕等名詞,也都以hotword(如粗斜體、紅色等顯注的提示)來提醒學習者可進一步點選,做加深、加廣的學習。肆﹒未來可能研究之方向與建議根據以上文獻分析及研究設計探討,提出未來研究的幾個方向和建議:一﹒應確認有關海洋教育之內涵:臺灣四面環繞著溫暖的海洋,東邊接臨著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可以說是個十足的海洋國家。所謂海洋有內太空之稱,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然而在長期的海岸管制之下,我國一般民眾近海而不認識海、絕大多數人沒有水上活動經驗,亦即實質的海洋文化並未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思維當中。因此配合行政院海洋臺灣的施政及教育部的方案,臺灣未來的前途在海洋,再創奇蹟勢必由了解海洋開始,那麼推動海洋教育實是刻不容緩,確認海洋教育之內涵更是首要工作。二﹒應更積極發展海洋及本土地質地形等教材:臺灣的海岸線綿延長約一千六百多公里,有沙岸、岩岸,有緩坡、峭壁,有潟湖、奇岩怪石等,多采多姿,各有各的特色。由於解嚴之前海岸實施管制,導致人們對海岸的疏離,對海洋的恐懼。故欲了解海洋,必先從海岸地質地形著手,因此需要這方面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更積極的投入和發展海洋及相關地質教材,以提供學習者學習和教師教學之用。三﹒應建立豐富的資訊網站,提供學習者學習及教師參考:在廿一世紀的科技時代,知識的產生和散播是以倍速在前進,唯有多運用資訊科技(如數位化及上網)來加速學習,才不會被知識的洪流所淹没。然網路上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有的網站內容參差不齊,有的散播網路謠言,甚至錯誤百出,皆容易誤導學習者。因此有必要建立更多內容正確、資訊豐富的網站,讓更多的學習者和教師,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正確的資訊和知識。四﹒應發展符合中小學實施海洋教育及本土地質地形之教學方法:中小學學生人格尚在養成階段,其可塑性高,此階段實施海洋教育對其海洋概念的形成是必要的。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海洋教育的課程及教材的設計固然重要,教學方法更是不可忽視。發展出一套甚至多套適用於中小學的教學方法,將有助於海洋教育的實施和推動,並具體落實海洋臺灣的政策。五﹒促進學校及教師交流,利用網路相互支援:每個學校都有其傳統和不同的環境背景,因此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和風格。特別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課程改革權利下放,學校發展各自的本位課程,不管是山上或是海邊、甚至都市或鄉村,都有其值得參考和學習的價值,那麼互相觀摩交流是邁向更卓越的途徑,然各校地理位置分佈廣泛,無法一一拜訪,勢必由網路取代馬路,因此善用網路促進學校及教師交流,進而相互支援教學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伍﹒參考文獻[1]王鑫(2001)。野柳-特殊地質、地形景點之介紹。載於台北縣政府主辦之「台北縣觀光季2001野柳知性之旅」研習手冊(頁17-21),台北。[2]王曉璿(2002)。網路輔助數學學習效益之研究。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九十一年度研究計畫。上網日期:民94年12月9日。取自網址:.tw/s44/91/hswang/content.htm[3]王智弘、林清文、蕭宜綾、蕭慧雯(2002)。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師資培育網路創新教學之探討─以綜合活動教材教法課程設計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舉辦之「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之革新」研討會,彰化市。[4]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上網日期:民94年5月12日。取自網址:.tw/2008/2008Rev-20030106.pdf。[5]吳立萍(2002)。野柳金山步道。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6]吳沂木(2004)。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3D虛擬實境教學之探究—以電與磁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7]吳明隆(1998)。以網路為主的教學環境內涵及規劃原則。教育部電子計算機簡訊,8712,22-38。[8]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9。[9]林雲龍、李天佑(2001):利用教學代理人機制設計適性學習網頁。載於台灣: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2~29),台灣。[10]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11]胡志偉、陳德懷、曾志朗(2001):學習理論在學習科技上的應用。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12]施照輝(2001)。推動「生態旅遊」暨「臺北縣野柳地質公園」(YehliuGeoParkofTaipeiCounty)轉型工作紀要。載於台北縣政府主辦之「台北縣觀光季2001野柳知性之旅」研習手冊(頁5-13),台北。[13]林家正[14]徐新逸、施郁芬(2004)。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參考手冊-專業版。台北市:教育部。(亦可參考.tw)。[15][16]陳明溥(2000)。問題解決策略對網路化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003–066),桃園市:私立中原大學。。[17]張國恩(2001):合作探究學習系統。載於台灣: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3~15),台灣。[18]國科會(200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應用服務分項計畫94年總計畫書。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台北市。[19]項潔、陳雪華、鄭惇方(2002,9)。數位典藏之產業前景探討。載於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之經濟部技術處「學界科專非技術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5-447),台北市。[20]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2003)。產業介紹。上網日期:民94年5月12日。取自網址:.tw/dc_p2.html。[21]鄭明俊、劉旨鋒、林姍如、袁賢銘(2001)。網路研討會式教學法的學生學習成效之質化研究。載於台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