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年度第一学期「情绪哲学读书会」纪录_第1页
九十五年度第一学期「情绪哲学读书会」纪录_第2页
九十五年度第一学期「情绪哲学读书会」纪录_第3页
九十五年度第一学期「情绪哲学读书会」纪录_第4页
九十五年度第一学期「情绪哲学读书会」纪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十五年度第一學期「情緒哲學讀書會」紀錄日期:95.11.23時間:下午3:10~5:30地點:芳濟樓430教室次別:3與會人員:劉希文—指導老師林文勇—報告者林雪麗陳春妤李文馨邱郁芳INTRODUCTION什麼是情緒呢?一百年前,美國哲學家及心理學家WilliamJames在BritishJournalMind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上就提出“什麼是情緒呢?”的問題。自此,這個問題在哲學家與心理學家之間一直都是個備受爭論的問題。 此問題並非源自James。在西元2,500年前,柏拉圖(Plato)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就對情緒的本質(thenatureofemotion)有所討論。亞里斯多德在其修辭篇(Rhetoric)發展出一套引人注意的情緒現代理論,它經得起絕大部分當代的批評,且對之後的主要詹姆士理論(JamesianTheory)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路徑。 Jamesiantheory簡單說明就是:情緒是一種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reaction),本質上,它的感官的伴隨物是──感覺(feeling)。相反地,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情緒是牽涉或多或少思想的理解,受一種欲望(desire)(例如,生氣,是為了報復的慾望)所主導。一方面,在情緒的經驗裡,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及感官知覺(sensation)。另一方面,事實上我們的情緒通常是需要智力運作的,有時更應該說是“理智(reason)”才是。在所謂的“heatofthemoment”(即使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會產生強烈的感情(heat),我們情緒的理解(intelligence)或許無法如無理性的物質性(brutephysicality)那般明顯。雖然如此,物質性及概念性方面的分析皆是回答“什麼是情緒呢?”這個問題所必要的。 在現在很多的理論上皆包含了這個情緒觀點的“兩個組成成分”,稱此為“生理的(physiological)”及“認知的(cognitive)”(也就是,包含概念(concept)及相信(belief))。在心理學上,ColumbiaUniversity心理學家StanleySchachter及JeromeE.Singery在提出的新詹姆氏理論(neo-Jamesian)裡更直接地提出“兩個組成成分”:如James所堅持的,情緒是一種生理反應,但同時也有“標示(labeling)”認知活動。也就是說,確認一種情緒是屬於何種類的情緒,牽涉到對週遭環境“正當(appropriate)”的認識。近年來,對認知理論(cognitivism)的重視已越趨加重。 在哲學上,越來越重視在“認知上(cognitive)”的分析:一種情緒與某種相信(belief)之間的連結是什麼?例如,如果有一個人覺得害羞,他必須相信那情境是尷尬的;如果有一個人戀愛了,他必須相信他的愛人至少是具有美德或吸引力的。但是,情緒只是相信嗎?或是相信再加上一些可確認的生理反應呢?例如,一直都認為相信是對特殊情緒的前提(antecedentcondition);也一直認為相信在邏輯上是情緒的必要組成份子,且一些相信是同一的對情緒及僅易於產生一些相信的情緒(例如,忌妒使人變得猜疑;或愛使人去思考最愛的人是誰)。決定何為介於情緒與相信之間正確的連結成為現在眾多論戰中的一個焦點。 雖然我們常說情緒是“內在”於我們的,然而很清楚地對出於本能的干擾(visceraldisturbance)、感官知覺(sensation)、慾望(desire)及相信(belief)上,在生理學及心理方面是無法只被限制在“內在”方面而已。情緒也總是具有一個“外在(outward)”層面,且明顯地表現在行為上。通常我們都透過他人的行為來確認他人的情緒,然而這就是情緒本身嗎?或只是個徵兆而已呢?許多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都趨向於認為情緒是行為另一種不同的形式。週遭環境在不導致產生情緒下如何對情緒作用呢?文化是其中的因素嗎?例如,如果有一個人是生活在一個從未正式聽說過浪漫愛情的文化中,他有辦法戀愛嗎?有哪些情緒是歐洲人及美國人從未經驗過的呢?這世界上情緒的範圍是什麼呢?有普遍的或“基本的”情緒嗎? 情緒使我們的世界具有意義(emotionendowsourworldwithmeaning.)。當情緒變得不重要、或僅是“不理性(irrational)”了,它就會消失一陣子。例如,有一些情緒、科學好奇心及對真理的熱愛都是知識精進的基礎。我們過常於重視知識的客觀(impersonal)需求,而不是用一種對知識的熱愛(passion),而且知識和熱愛都一直有所經歷。也就是這樣,更多地推動對情緒的愛好,可學習從長期遺留在孩童時期的隨機事件中,找出更多有價值情緒的欲望。──不只是好奇心及對真理的熱愛,還有對正義及憐憫的熱愛、長久的愛,甚至是在正當時期有一定程度的正義的憤慨。這些並非是瞬間地闖入我們的生命,而是非常核心的且是我們完美事物的源頭。一旦我們開始用這種方式來思考情緒,及透過對那些即將形成的瘋狂及非理性有更多關切,研究情緒的重要性應該更明顯,不能只當作是智力上的好奇及實用上和個人的需求而已。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The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這就是此篇文章的精神所在,如同我們所認知的情緒一直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基本要素,即使情緒在哲學及社會科學上是長期被忽略的。PART1THEHISTORICALBACKGROUND對人情緒的愛好要追溯到哲學本身,雖然這份愛好通常附屬在對倫理學或“人類本性”的愛好上。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爭論情緒的本質和修辭的效能在他們爭辯中的呈現,及在社會的情緒生活中劇場(theater)扮演的地位,和亞里斯多德在其倫理學中長期處理的一些情緒(如,生氣)。斯多亞學派(Stoics)把對情緒的理解及克制視為其哲學的重心。兩千年後,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eDescartes)進一步發展出一個“強烈情感(passion)”的理論當作其心智與身體(mindandbody)理論的一部份,情緒部份佔了一個引人注意的地位。笛卡爾同期荷蘭哲學家斯賓若沙(Spinoza),在其倫理學理論中有一部分是情緒理論。休謨(DavidHume)在其人類本質理論中有一個特殊精細的部份是相關於情緒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Introduction 亞里斯多德在其修辭篇(Rhetoric)、deAnima及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Ethics)都提及正確的情緒絕大部分是美德(virtue)。在deAnima,亞里斯多德特別闡述人類的“靈魂(soulorpsyche)”,最好是翻譯的為“生命準則”。遵循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將人類靈魂分為理性的(rational)及非理性的(irrational)部份。但不同於柏拉圖的是,亞里斯多德並沒有在這之間建立有明顯的分界。他認為這兩部分必須成為一個整體,且特別是包含認知(cognitive)因素的情緒,其中包括相信(belief)及期望(expectation),及物理知覺(physicalsensation)。 亞里斯多德避免了心物二元論(mind-bodydialism),在deAnima裡討論到相信、身體運動(bodilymotion)及物理性改變都是情緒裡不可分的要素。他認為情緒的理性(orcognitive)及非理性(orphysical)要素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結合的。我們的情緒或許有時候是無所憑證的,但通常是有所憑證的(warranted)。亞里斯多德特別在其NicomacheanEthics發展這個觀點,他論述美德(如,勇敢及慷慨)在很大程度上是感覺到正確事物的一個材料。他還提到,我們可以透過教育及習慣來形塑我們的情緒。在修辭篇(Rhetoric),亞里斯多德認為,表現出(characterize)很多種情緒是相關於人應該的作為的一個強烈的道德上的相信。這裡並沒有比他對憤怒(anger)的分析更明顯。 在對情緒的必要要素及憤怒的情況中,例如我們找到了相關於藐視(contempt)、惡意(spite)及粗野(insolence)的錯誤的相信;找到了相關於我們社會地位及如何對待他人的相信;找到了復仇的慾望及歡樂;且通常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如,在敵手面前受辱,或被激怒)。INTRODUCTION1.…什麼是情緒呢?WhatisEmotion?……我們一般認為人是先害怕後逃跑,詹姆士認為是先跑後怕;一般人認為是先怒後鬥,詹姆士則認為是先鬥後怒。他認為情緒的主觀體驗(即主觀上覺得的那種心理狀態)只是情緒的生理變化的原因,而情緒的生理變化才是情緒的心理狀態的原因。詹姆土認為,通常的說法正是把這個因果關係弄顛倒了,這就是這個學說的要點所在。詹姆士認為,在情緒這件事上,心理變化不是身體變化的原因。怕是什麼?怕是心理活動;跑是什麼?跑是身體活動。心理活動不是身體活動的原因。…

…詹姆士所說的生理變化則是全部內臟的變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縮,比如:眼睛看見老虎,耳聞虎吼,於是,老虎的形象和聲音通過我們的眼睛和耳朵這兩種感覺器官傳到大腦皮層,使我們產生了對於老虎的認識,即知道這是老虎,又聯想到老虎是野獸、很厲害、可能會吃人等等(詹姆士認為這時候人還沒有情緒,只是認識),於是,由大腦皮層的外導神經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縮(一般人見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樹,這些都是肌肉收縮);另外,還出現心跳和呼吸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減少等生理變化,這些變化通過內導神經通路傳回大腦皮層,使人產生一種主觀的體驗,這就是情緒。也就是說,由感覺器官到大腦皮層(如看見老虎,知道是老虎,聯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等),這只是認識,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通過內導神經再傳回大腦皮層,才有了情緒的體驗或情緒的意識,這就是所謂的先跑後怕的具體過程。…

一百年前,美國哲學家及心理學家WilliamJames在BritishJournalMind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上就提出“什麼是情緒呢?”的問題。2.…自此,這個問題在哲學家與心理學家之間一直都是個備受爭論的問題。---why?--- 此問題並非源自James。在西元2,500年前,柏拉圖(Plato)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就對情緒的本質(thenatureofemotion)有所討論。亞里斯多德在其修辭篇(Rhetoric)發展出一套引人注意的情緒現代理論,它經得起絕大部分當代的批評,且對之後的主要詹姆士理論(JamesianTheory)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路徑。 3.Jamesiantheory簡單說明就是:情緒是一種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reaction),本質上(essentially),它的感官的伴隨物是──感覺(feeling)。<anemotionisaphysiologicalreaction,essentially,itsfamiliarsensoryaccompaniment—a“feeling”>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reaction)?--身體機能的反應4.相反地,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情緒是牽涉或多或少思想的理解,受一種欲望(desire)(例如,生氣,是為了報復的慾望)所主導。因為有了報復的慾望而生氣…<Aristoteleanview,bywayofcontrast,involvesaconceptionofemotionasamoreorlessintelligentwayofconceivingofacertainsituation,dominatedbyadesire(forexample,inanger,thedesireforrevenge).>5.…在當代,這兩種理論仍一直有很多的爭議…一方面,在情緒的經驗裡,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及感官知覺(sensation)。另一方面,事實上我們的情緒通常是需要智力運作的,有時更應該說是“理智(reason)”才是。在所謂的“heatofthemoment<心動時刻>”(即使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會產生強烈的感情(heat),我們情緒的理解(intelligence)或許無法如無理性的物質性(brutephysicality)那般明顯。雖然如此,物質性及概念性方面的分析皆是回答“什麼是情緒呢?”這個問題所必要的。物質性--生理反應及感官知覺—身體、生物本能…--生理的概念性--需要智力運作—思想、構思…--認知的 在現在很多的理論上皆包含了這個情緒觀點的“兩個組成成分”,稱此為“生理的(physiological)”及“認知的(cognitive)”(也就是,包含概念(concept)及相信(belief))。6.…在心理學上,ColumbiaUniversity心理學家StanleySchachter及JeromeE.Singery在提出的新詹姆氏理論(neo-Jamesian)裡更直接地提出“兩個組成成分”:如James所堅持的,情緒是一種生理反應,但同時也有“標示(labeling)”認知活動。也就是說,確認一種情緒是屬於何種類的情緒,牽涉到對週遭環境“正當(appropriate)”的認識。近年來,對認知理論(cognitivism)的重視已越趨加重。 7.…在哲學上,越來越重視在“認知上(cognitive)”的分析:一種情緒與某種相信(belief)之間的連結是什麼?例如,如果有一個人覺得害羞,他必須相信那情境是尷尬的;如果有一個人戀愛了,他必須相信他的愛人至少是具有美德或吸引力的。但是,情緒只是相信嗎?<相信是一種認知,情緒只是依種認知嗎?>或是,情緒是相信再加上一些可確認的生理反應呢?例如,一直都認為相信是對特殊情緒的前提(antecedentcondition);也一直認為相信在邏輯上是情緒的必要組成份子,且一些相信是同一的對情緒及僅易於產生一些相信的情緒certainbeliefsareidenticaltoemotionandthatemotionssimplytendtocausecertainkindsofbeliefs(例如,忌妒使人變得猜疑;或愛使人去思考最愛的人是誰)。決定何為介於情緒與相信之間正確的連結成為現在眾多論戰中的一個焦點。 8.…雖然我們常說情緒是“內在”於我們的,然而很清楚地對出於本能的干擾(visceraldisturbance)、感官知覺(sensation)、慾望(desire)及相信(belief)上,在生理學及心理方面是無法只被限制在“內在”方面而已。情緒也總是具有一個“外在(outward)”層面,且明顯地表現在行為上。通常我們都透過他人的行為來確認他人的情緒,然而這就是情緒本身嗎?或只是個徵兆而已呢?許多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都趨向於認為情緒是行為另一種不同的形式。週遭環境在不導致產生情緒下如何對情緒作用呢?文化是其中的因素嗎?例如,如果有一個人是生活在一個從未正式聽說過浪漫愛情的文化中,他有辦法戀愛嗎?有哪些情緒是歐洲人及美國人從未經驗過的呢?這世界上情緒的範圍是什麼呢?有普遍的或“基本的”情緒嗎? 9.…情緒使我們的世界具有意義(emotionendowsourworldwithmeaning.)。當情緒變得不重要、或僅是“不理性(irrational)”了,它就會消失一陣子。例如,有一些情緒、科學好奇心及對真理的熱愛都是知識精進的基礎。我們過常於重視知識的客觀(impersonal)需求,而不是用一種對知識的熱愛(passion),而且知識和熱愛都一直有所經歷。也就是這樣,更多地推動對情緒的愛好,可學習從長期遺留在孩童時期的隨機事件中,找出更多有價值情緒的欲望。──不只是好奇心及對真理的熱愛,還有對正義及憐憫的熱愛、長久的愛,甚至是在正當時期有一定程度的正義的憤慨。這些並非是瞬間地闖入我們的生命,而是非常核心的且是我們完美事物的源頭。一旦我們開始用這種方式來思考情緒,及透過對那些即將形成的瘋狂及非理性有更多關切,研究情緒的重要性應該更明顯,不能只當作是智力上的好奇及實用上和個人的需求而已。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The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這就是此篇文章的精神所在,如同我們所認知的情緒一直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基本要素,即使情緒在哲學及社會科學上是長期被忽略的。PART1THEHISTORICALBACKGROUND對人情緒的愛好(interest)要追溯到哲學本身,雖然這份愛好通常附屬在對倫理學或“人類本性(thenatureofhuman)”的愛好上。1.柏拉圖及2.亞里斯多德爭論情緒的本質和修辭的效能在他們爭辯中的呈現,及在社會的情緒生活中劇場(theater)扮演的地位,和亞里斯多德在其倫理學中長期處理的一些情緒(如,生氣)。3.斯多亞學派(Stoics)把對情緒的理解及克制視為其哲學的重心。兩千年後,4.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eDescartes)進一步發展出一個“強烈情感<激情>(passion)”的理論當作其心智與身體(mindandbody)理論的一部份,情緒部份佔了一個引人注意的地位。5.笛卡爾同期荷蘭哲學家斯賓若沙(Spinoza),在其倫理學理論中有一部分是情緒理論。6.休謨(DavidHume)在其人類本質理論中有一個特殊精細的部份是相關於情緒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Introduction1…. 亞里斯多德在其修辭篇(Rhetoric)、deAnima(論靈魂)及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Ethics)都提及正確的情緒絕大部分是美德(correctemotionisalargepartofvirtue)。在deAnima,亞里斯多德特別闡述人類的“靈魂(soulorpsyche)”,最好是翻譯的為“生命準則(lifeprinciple)”。遵循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將人類靈魂分為理性的(rational)及非理性的(irrational)部份。但不同於柏拉圖的是,亞里斯多德並沒有在這之間建立有明顯的分界。他認為這兩部分必須成為一個整體,且特別是包含認知(cognitive)因素的情緒,其中包括相信(belief)及期望(expectation),及物理知覺(physicalsensation)。也就是說… …(心物二元論?)…亞里斯多德避免了心物二元論(mind-bodydialism),在deAnima裡討論到相信、身體運動(bodilymotion)及物理性改變都是情緒裡不可分的要素。他認為情緒的理性(orcognitive)及非理性(orphysical)要素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結合的。我們的情緒或許有時候是無所憑證的,但通常是有所憑證的(warranted)。亞里斯多德特別在其NicomacheanEthics發展這個觀點,他論述美德(如,勇敢及慷慨)在很大程度上是感覺到正確事物的一個材料。他還提到,我們可以透過教育及習慣來形塑我們的情緒。在修辭篇(Rhetoric),亞里斯多德認為,表現出(characterize)很多種情緒是相關於人應該的作為的一個強烈的道德上的相信。這裡並沒有比他對憤怒(anger)的分析更明顯。…<表現出的情緒──作為──道德上的相信> 在對情緒的必要要素及憤怒的情況中,例如我們找到了相關於藐視(contempt)、惡意(spite)及粗野(insolence)的錯誤的相信;找到了相關於我們社會地位及如何對待他人的相信;找到了復仇的慾望及歡樂;且通常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如,在敵手面前受辱,或被激怒)。詹姆士——蘭格的情緒學說詹姆士一蘭格情緒學說是有關情緒的生理機制方面的第一個學說,在心理學上很有名氣。

詹姆士是美國人,蘭格是丹麥人,他們倆分別於1884年和1885年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同一種關於情緒的生理機制的觀點。由於這個“不約而同”。這一學說以兩人的名字命名。

我們一般認為人是先害怕後逃跑,詹姆士認為是先跑後怕;一般人認為是先怒後鬥,詹姆士則認為是先鬥後怒。他認為情緒的主觀體驗(即主觀上覺得的那種心理狀態)只是情緒的生理變化的原因,而情緒的生理變化才是情緒的心理狀態的原因。詹姆土認為,通常的說法正是把這個因果關係弄顛倒了,這就是這個學說的要點所在。詹姆士認為,在情緒這件事上,心理變化不是身體變化的原因。怕是什麼?怕是心理活動;跑是什麼?跑是身體活動。心理活動不是身體活動的原因。

蘭格是醫生,他的情緒理論與詹姆士的說法基本一致,不過蘭格特別強調血液循環系統的變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說的生理變化則是全部內臟的變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縮,比如:眼睛看見老虎,耳聞虎吼,於是,老虎的形象和聲音通過我們的眼睛和耳朵這兩種感覺器官傳到大腦皮層,使我們產生了對於老虎的認識,即知道這是老虎,又聯想到老虎是野獸、很厲害、可能會吃人等等(詹姆士認為這時候人還沒有情緒,只是認識),於是,由大腦皮層的外導神經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縮(一般人見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樹,這些都是肌肉收縮);另外,還出現心跳和呼吸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減少等生理變化,這些變化通過內導神經通路傳回大腦皮層,使人產生一種主觀的體驗,這就是情緒。也就是說,由感覺器官到大腦皮層(如看見老虎,知道是老虎,聯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等),這只是認識,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通過內導神經再傳回大腦皮層,才有了情緒的體驗或情緒的意識,這就是所謂的先跑後怕的具體過程。

可見,詹姆士和蘭格所說的情緒的體驗或情緒的意識只是一團混亂的肌肉感覺和內臟感覺,例如,詹姆士認為憤怒就是心跳的感覺、呼吸的感覺、血壓的感覺以及肌肉收縮的感覺。這個理論在當時只是一種推想,到現在已整整100年了。這100年來,它推動了許多第一流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去解決這個問題,但一直到現在還未弄清楚。

中國導醫網)詹姆士-《什麼是情緒》美國詹姆士(184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