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余秋雨《文化苦游》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学专业_第1页
评析余秋雨《文化苦游》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学专业_第2页
评析余秋雨《文化苦游》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学专业_第3页
评析余秋雨《文化苦游》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学专业_第4页
评析余秋雨《文化苦游》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析余秋雨《文化苦游》中自然文化的沉浮【摘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可以称为中国当代“大散文”的扛鼎之作。它以其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寓严正主题于轻松形式的尝试,极富表现力的诗意的语言,构成了它独特的学者散文风格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和启示。【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游》;文化九十年代初期,余秋雨以一本《文化苦旅》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一时当红的散文作家。他的《文化苦旅》一出版,便成为中国大陆,甚至海外的畅销书之一,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一股“文化散文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究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多大的魅力能让许多作家学者,乃至一般的劳动者、市井居民所接受,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呢?本文以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及其以后出版的一系列散文集中的散文,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称为学者散文。它以其独特的学者散文风格,沧桑的文化历史背景,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诗意盎然的语言艺术,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题材上,特别是语言运用上,突破和超越了中国当代,尤其是文革以后的散文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亮丽的一笔。一、寻求文化的灵魂就在读者对现今散文日益不满,批评家怀着焦灼不安的心情一再提醒和呼吁散文作者要重视散文的凝重感和思想力度的时候、余秋雨带着他的《文化苦旅》破空而出,给评论界和喜爱散文的人们带来了一阵惊喜。他依仗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史学功底,把审美的目光对准了中国的历史,借山川风物、历史名胜寻古、访古、探古,目的“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寻求文化的灵魂。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故人们称之为“文化散文”,它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在《文化苦旅》中,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从荒远的阳关走到热闹的《江南小镇》;从《庐山》走到苏州、杭州、柳侯祠……;渐渐的,我们那在商业文化熏陶下迷乱的眼光开始变得专注,脚步由漂浮变为沉重。因为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道道奇异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中国文人的人格及民族的存在状态的思索。如《莫高窟》一文,作者先从莫高窟开凿的历史原因说起,接着具体介绍其美不胜收、多姿多彩的壁画:北魏的粗犷、奔放有一种野性的美;隋朝的畅快、柔美、华丽;唐代的舒展、壮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欢乐和激情;五代的温煦沉着;宋代的‘拘谨雅丽·一。作者把这些风格各异的壁画当作历史的景深和民族的景深来看待,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更从人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欣赏和评判。不但让中国文化遗迹层累性的特点,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还使这些美丽的壁画变成了打开时代灵魂的心理学。这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介绍和赏折,既使我们从历史的流向中看到了绘画技巧的发展、成熟与变异,而且也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又如《阳关雪》,光从标题来看,这似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读完之后便发现,对阳关雪的描写实际上是一个引子,作者是想以此来议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所在,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在对唐朝文人政策的一片赞誉声中,这样冷静有力度的叙写和分析,的确能给人以强烈的震动。作者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的确,仅从这本集子中的篇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莫高窟》、《柳侯祠》、《阳关雪》、《三峡》、《风雨天一阁》、《庐山》……。作者之所以想去这些地方,作者写这本集子的真正目的—凭借名胜古迹来寻求文化灵魂、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艰难跋涉的脚印。这些都是以往的散文题材很少接触的一个世界,一个新的文学审美形态。这些文章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体会和思索,但决不是鸡毛蒜皮、低吟浅唱;文章展示的世界是宏观的,但决不空泛;他是从具体的景物、人物或事入手,在广阔的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上来思索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的命运。《文化苦旅》中所描写的历史名胜,很多都是我们早己熟悉,别人也反复写过了的,如苏州、三峡、西湖、庐山、柳侯祠等等。但我们读余秋雨的这些文章仍还有新鲜感,甚至时有震撼感,这是因为学者的使命感使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模山范水,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在唤醒人们的文化良知和健全人们的人格上,因而他注意从人格素质、社会历史等方面来综合考察这些名胜古迹,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文化苦旅》的核心要素是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文人命运的思考,是那些强烈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和优患意识。他常常从他所描写的对象中弓卜申提炼出较为笼统抽象的立意和命题,作文化气息相当浓郁的理性息辨,追求并创造出广大的思维联想艺术空间。二、山水风物中寻觅文化余秋雨擅长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作理性的思考,充满激情的心灵孕蓄顺理成章地灌注于行文之中,使叙述、议论、哲思、山水景观、人文事态、历史变迁、自我生命体验浑然一体,行止于古今之间,盘旋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而又返归于存在之境,风云舒卷、众流交汇、不拘法度,确是心游万仞而能错落铺排、舒徐自由。余秋雨走在神州大地,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历史悟性,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民族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真谛,用心思细腻的笔触去揭示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成一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的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生成于此番“苦旅”中的文化沉思,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添了一道滋味。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年前李冰的都江堰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重负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奈。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充盈着真切的情感。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了余秋雨。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目睹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余秋雨站在历史的高度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贴近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源,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他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他的长期熏染造成的。余秋雨将历史融于景致,又将自己的人生识见及对文化的反思融入历史,最终在“苦旅”中生发出人生和历史的哲思。走过历史再走进生命,余秋雨笔下的物与景总是充盈着千年的生机。在《莫高窟》与《阳关雪》中,历史的色彩与伟人的诗句,从不会被人遗忘,那份悠游与曲折、大气与苍凉,通过余秋雨之笔得以重现,恢复了其蕴藏已久的生命。何为“文化苦旅”?值得我们深思!苦,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黑夜漫漫,那已逝去的屈辱历史、大漠黄沙、金戈铁马、屈辱与悲壮、雄浑与凄婉,通过那一篇篇心底流出的文章,从余秋雨的笔端,流到读者的心中。一个悲怆历史的旅人在叹息、在流泪,风雪漫天中,他踉跄前行……这,便是一次文化苦旅。少了些现代的嬉笑与轻浮,多了份历史的庄严与凝重,但又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优美的辞藻、浪漫的精神和自嘲的意味。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还原出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出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呈现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三、语言艺术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化身为一位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旅的“导游”,运用其小说般的笔法、诗意般的语言,独特的“秋雨式”叙事风格,把传统文化、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人情风俗等娓娓道来:《道士塔》、《阳关雪》书写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于旷远寂寥之中还原积淀千年的历史真实;《江南小镇》、《白发苏州》等触摸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背后的文化底蕴,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这里不仅有历史韵味浓厚的莫高窟、阳关、柳侯祠、西湖、庐山等名胜古迹;也有书卷气息浓郁的柳宗元、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风流文人;还有命运坎坷的酒公、任劳任怨的信客、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温柔善良的女老师、漂泊南洋的“华语族”;甚至还有“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江南名妓苏小小……。“秋雨式”的独特散文语言所描绘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象,无不让读者眼前一亮,常常在品味其“苦旅”的同时,也陷入沉重的思考。余秋雨的散文和以前有些学者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文化苦旅》之所以能够作为90年代“大散文”的代表,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仅具有学者的渊博的知识,更有作为作家的独特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形成独特的学者散文风格和语言艺术魅力。通过深入的品读,笔者认为,《文化苦旅》中散文的语言是比较独特的,那是一种工丽、典雅、婉约灵动的充满诗意的散文语言,读起来有文采斐然的感觉。作者非常讲究遣词造句,常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饱含感情,注重情调氛围的营造,因而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说理,都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余秋雨笔下的辞藻是华美而丰富的,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无论是对历史沧桑的喟叹,还是对壮丽景色的渲染,他的笔总是蘸着绚丽的颜色和诗意,描画出美丽的“线条”和“形体”。结论:《文化苦旅》既不同于纯粹的学者论著,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学。其中的散文,既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分析,又有丰富飞扬的文学想象;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