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性文学运动_第1页
五四女性文学运动_第2页
五四女性文学运动_第3页
五四女性文学运动_第4页
五四女性文学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四女性文学运动——评《浮出历史地表》04级汉语言文学高海燕由于性别原因一直以来特别关注女性文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第二性”命运不断地在进行着思考。我希望这一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真的获得质的实现,女性命运能有一个公正的旨归。在师兄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孟悦和戴锦华主编的这本《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是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的立场,以女性的视角来分析女性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专著。作者在43页非常理论的阐释了女性由地心到地表的特殊历程,由“人伦之始”到“妻与己齐”(11页)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作为一种群体经验都值得人们进行纵贯历史的反思。《浮出历史地表》不仅书名起得响亮,而且言简意赅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一本关于女性文学的书,它试图让几千年一直沉默的女性浮出历史地表。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处在特殊的境遇中一一她们无言也无史。女性永远是男人的附庸,没有地位与名份,连最基本的话语权都被男权社会剥夺去了。在几千年的封建史上,女性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神权、族权、父权牢牢束缚着,失去了任何反抗的意识。他们忠诚的、并心甘情愿的当着牛马不如的奴仆。承受着社会一直对她们的偏见一一女人是祸水。这一沉默而黑暗的大陆,在岁月的轮回中是不为人知的。在两千年的历史和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空间中,大部分女性除了在规定的位置上,用被假塑或假冒的形象出现外,甚至无从浮现出历史地表。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声惊雷,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女性。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争取婚姻自由、个性解放,大胆成为弑父时代的成员。这些集体登上历史舞台的女作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启者。本书就是以五四及其后的女作家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这些知识女性,进行个案分析。全文论点集中、论述丰富深入、层层剖析,透彻而深刻,是一部讨论女性及女性命运不可多得的著作。全书很具性别针对性,专门挑选女作家为例展开评析,而且理论挖掘的深刻,问题思考的也极深入。对一些问题的见解是大胆而新颖的。绪论部分从整体上去概括文章主旨,理论性很强。它不是针对于一个具体的小问题展开论述,而是从宏观上提纲挈领的传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把两千多年来始终蜷伏于历史地心的缄默女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去思考;把这些第一次踏上了我们历史那黄色而浑浊地平线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绪论首先分析了两千年来女性为什么成为历史的盲点?因为“自有史以来直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那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势、稳定有序的家庭一一宗法秩序,连同其以天子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为主导的社会伦理纲常等等,虽因朝而异,但并未发生过结构性的改变。因而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⑴作者以历史的角度看待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正是由于这场性别之战的胜负,才使男性以女性作为敌手而建立起来一套严密的防范系统。正是从男性统治者与女性败北者这对隐秘的形象中,引申出这一秩序的所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抗性。“因此,女性所能够书写的并不是另外一种历史,而是一切成文的历史无意识。是一切统治结构为了证明自己的天经地义、完美无缺而必须压抑藏匿、掩盖和抹煞的东西。”②女性自身是被抹杀者,男性仅保存着对女性的称谓,而女性真正的存在却被永远封闭在黑暗的视觉盲区中。同时看似文明的父系社会从一开始就抹去了“奴役他性”的事实。男性社会成功的掩饰自身的统治本质,把它描绘成一种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事实。在绪论中作者还仔细分析了从男耕女织到父子相制的关键性枢纽一一家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对母系社会群婚制的反动,父系社会最初是以家的方式将女性这一具有敌对意义的性别控制在自己的意志中。家庭对女性发挥着父权社会国家机器的功能。即然通过家庭夫权已经掌握了女性的主动权,那么他们又要在话语权上控制女性,掌握这一文化符号的宣传性,把女人的言说权压抑于无声中,将女性觉醒的可能性封闭于历史文化之外,从而保持着父系文化的唯一合理性。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福柯曾暗示“诗语与正常语言之比,犹如疯狂与正常之比”,③这一点可以用来形容女性的话语处境。绪论第一部分共有43页,非常具有学理深度与史论内涵,详细论述女性特殊命运的形成过程。分析的严谨而深刻,它不仅透过表面现象,而且抓住了事实的本质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历史纵深层次的分析,把女性命运的历史形成过程揭示清楚。全书第一二部分,主要针对具体作家展开具体论述。作者入选的作家都是女性中颇有成绩、并具代表性的人物:如在人生歧路上的怯者庐隐,反叛与眷恋的冯沅君,天之娇女冰心,角隅中的女性世界的观赏者凌叔华,脆弱的女神丁玲,未死方生的白薇,大智勇探寻者萧红及占领区的苏青和沦陷区的张爱玲。我在阅读了其他一些理论文章如乐银的《中国现代女性创作及其社会性别》、乔以刚的《中国女性与文学》,并依据对作品熟悉程度的基础上,着重对五四女作家展开论述。观照一下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第一群觉醒的女性的命运与处境。以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五四”,女作家在这里仅仅是五四的一种特殊的表达。而现在我们所关注的则偏重于女作家,五四仅是其存在的一个背景。五四时代的这批女作家都是反封建、弑父时代的产儿,他们肩负着时代和女性自身解放的双重使命,在五四那个轰轰烈烈的舞台上发挥作用。这群女性与男性作家站在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表现妇女,但与男性作家把妇女命运作为社会问题的一方面予以反映不同,五四女作家更多是站在妇女的角度上去讨论社会问题的。她们以真切的感受与体验去控诉封建礼教、宗法思想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她们在作品中真实抒发女性情怀,表达女性渴求解放的心声。她们的作品集中于她们熟悉的生活领域,大多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她们试图反映当时新女性面临的问题一一去向与出路。在她们的意识中,新女性的出路有两种:要么进入家庭,埋没于日常生活中,从而磨灭其“我是我自己的"④闪光个性,子君的命运就是如此;要么拒绝家庭,放浪人间,游戏人生,拒绝承当社会性别角色,投身社会以逃避寄生的命运,像露莎一样,过着“情智游戏”⑸的生活。这两条出路从正反面说明新女性的自主与寄生的命运,在是自己的与是他人的之间进行两难的选择。作品在进行个案分析时,作者先介绍所选作家的家庭背景,交代这段背景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同时结合文本展开作品论的真切分析,将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到具体作品进行认真分析,最终探讨出作品的内涵。在每章最后都对这个作家的创作特色进行总结。纵观这一时期出现的五四女作家创作风格和特色,我们会发现许多独特的现象。首先,“五四”女作家的青春少女时期正值新文化运动那场巨变。他们正处与最敏感、最活跃、最不墨守成规、最无忌勇敢、对社会未来和自己的命运思索最多的时期。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弑父精神与青年女知识分子的心理与生理结合起来,把他们造成一批大胆的叛逆女性,她们以“逆女”的身份踏上文坛、踏上社会。冰心回忆说:“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⑹。实际上这群父亲的叛逆之女,五四的精神之女,是五四作家创作中隐在的共同形象。一般而言,“五四”女作家的重要作品总有一位女儿主人公,女儿是她们最善于表现、而且是不由自主地表现对象。在作品的人物关系中,作者、叙事者、人物简直就是同一叛逆女儿的三重化身。沅君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情人的爱与母亲的爱之间抉择不定时,是因为她们深刻意识并且很可能不愿抛开自己女儿的身份。庐隐《海滨故人》的人物,则多处于从女儿到女人的中途,他们不能重饰父母之家的孝女,但作为叛逆,对所要追求和争取的前途又充满焦虑。《海滨故人》中这五位曾为理想而奋斗的女性,而后嫁人的嫁人,归乡离去的离去。“云青所感不知是悲是愁,但觉世界上事情的结局,都极惨淡”⑺。《或人的悲哀》中亚侠也说“一切的事情都不过和演戏一般”,心印听了他的话决绝地说:“我们游戏人间吧”⑻。这群五四的女儿们,在传统的禁令下进行着反传统的斗争,她们的内心理想与外在压力进行着斗争,她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选择:女儿们与双亲之间观念的冲突与亲情的联系,以及对未来发生的思考,对自己命运前途的焦虑。庐隐说“要么无作则已,有所作皆凄苦哀凉之音”⑼她们有的背叛家庭、违背父母之命毅然寻求爱情和人格独立,而后又负荷着对双亲家庭的罪孽感。有的似一颗少女的迷惘的心,承受着新旧文化的冲突与夹缝的压力。“五四”时代的女作家创作基本上没有超出女儿的范围,她们并且主要是写一些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庐隐从不隐讳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她的作品因为写得多是自己、自己的爱人、自己的朋友、自己所见所感,因而带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10)《海滨故人》中的女主人公露莎,就是庐隐自己的写照,露莎小时候出生时适逢姥姥去世,跟庐隐的经历相同。露莎与梓青的恋情是现实中庐隐与郭梦良恋情的表现。冯沅君的《隔绝》,就是以她表姐吴天的爱情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由北新出版社出版的《棘心》,也是苏雪林用长篇小说写的自叙传。五四时代的女作家们的创作基本上没有超出她们自己的范围,她们的叛逆仅仅还只是为追求婚姻爱情的独立而作的斗争,没有跳出爱情的小圈子。这说明她们本身还是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文化积蕴以及勇气去告别男权社会。其次,“五四”是不孝不肖的时代,而女作家们是叛逆的女性,但她么讴歌的主题之一却是母亲。在她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找到一种以前在文学作品中很少表现的母女纽带。冯沅君那些大胆叛逆的主人公在追求自由、反抗封建的同时,深深迷恋于母亲那唯一无限的爱。《隔绝》中的镌华就是因还惦念着家中的老母,才未敢毅然断绝包办婚姻,回家被母亲囚禁,最后酿成那场爱情悲剧的。母亲更是冰心的一贯主题,母爱一直是冰心的暖阳和力量。我门仍能记着她那句:“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抱。"(11)就是庐隐这位遭到母亲训斥的女儿,其一言一行都违背母亲的意愿,却仍在千里之外惦念着不使母亲伤心。这种时代女儿们与母亲的关系可以与逆子贰臣们的父子关系形成对比。父与子的对立无论在男作家还是女作家的笔下,都是毋庸置疑的。《斯人独憔悴》中的颍石、颍铭与父亲的冲突,就直接表现了这种父子对立。而女作家心目中的母女关系则不同,这历史性的关系非但并未妨碍母女之间的感情联系,甚至母女之情密切到不容插入第三者的地步。不仅父亲的形象在作品中是缺席的,就是爱情也不能间离。这可能与母亲少有个性,母爱也可以抽象笼统地处理罢了。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母亲代表了历史中的弱者,在只有父亲的历史中,母亲没有自己的历史。封建家长式的母亲并非母亲,而只是父权意志的化身,若是抽出父亲意志内涵,她们仅仅是空洞的能指。出于对强暴专制的封建父权秩序的逆反,女作家们倾向于向苦难宽容的母亲形象回归,因此歌颂母爱的主题非常广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代尚未独立立足于社会人生,尚未成为性别主体的女儿们需要以母亲填补主体结构上的不自足性。女性文学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与人类文化同源而发展并不同步,作为历史文化残片的母系社会最终为父系政权取代(文中第三页所言)性别统治的出现意味着统治本身的出现。尽管统治角色,统治术在一次次改朝换代中一变再变但这一结构却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女性在男权话语处于中心地位的社会中,便失去了语言和经济地位,成为被榨取者和人类社会二分之一的缺席者。弗洛伊德曾把妇女比作“黑暗的大陆”。中国有一个漫长的黑夜。男尊女卑的传统远比长城古老,中国妇女的苦难比大海还深。她们身上的镣铐,灵魂上的枷锁,整整奴役了她们几千年,在这个绝对父权控制的社会中,女人在不停的轮回自己的悲剧。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意味着“卑贱软弱”.她们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侍奉男人的奴隶而生存。受着有形的压迫和无形的束缚。封建社会不仅不允许妇女拥有“人”的地位与权利,而且不允许他们拥有人的独立意识。封建礼教在吞噬她们生命的同时,也窒息她们的灵魂,妇女永远处在无语的境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一直被认同。然而五四女作家犹如惊雷一样,集体亮相,她们以自己的独特姿态抒写自己的心声,她们开始向几千年的传统挑战,打破男性一统天下,而妇女永远空白的盲区,为女性的崛起奠定基础。五四的女作家,在我们的文学史上,确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奠定了以后女性文学光辉灿烂的前景。这群女作家的历史地位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妇女便从此没有问题了。也许应该注意,中国妇女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妇女平等地位问题先是由近现代史上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所反省的先觉者们提出,后来又被新中国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下来的。在这两点之间并没有出现任何意义上的社会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在争取解放的道路上的每一进步都最终被承认、被规定。这使我们无法断定,享受着平等公民权的女性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解放意义上的自主和自由,女性是否是妇女解放的“主体”,她今天的一切究竟是她应该有的一份权力还是被强制规定的一种身份。退一步言,即使上述疑问不能成立,中国妇女的命运也仍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从近代起,就不断有人提出那些重大的妇女解放的命题。诸如女子政治和伦理地位、婚姻家庭、女子教育、女子行为规范、女子经济问题,包括女子缠足等等,至今这些问题已不成为问题了。但是,那些女性性别生活中独有的问题却似乎一直被忽略不计,至少没有被明确列入妇女解放的总命题内。尽管女性浮出历史地表,但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