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复习题目及答案_第1页
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复习题目及答案_第2页
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复习题目及答案_第3页
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复习题目及答案_第4页
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复习题目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知识1.试对下列概念进行阐述与定义城市城市:(P4)城市=城+市城:城墙,统治堡垒,居住中心市:市场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园等公共设施。一般认为“城”和“市”集合在一起就是城市。私有制的船舷,人类第二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就产生了以非农的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城市。城市=城+市城为城墙,统治堡垒,居住中心市是市场城市化(Urbanisation)也可称为城镇化,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化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城乡规划学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的核心,结合城乡发展政策、城乡规划理论、城乡建设管理等社会性问题所形成的综合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应包括:对城乡规划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宏观层面的研究;对城乡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研究;对城乡规划的管理、法规、政策体系等层面的研究。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又称景观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它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方法得以实践,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涉及气候、地理、水文等自然要素,同时也包含了人工构筑物、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方色彩等人文元素,是一个地域综合情况的反映。因此,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多知识的相对复杂的应用科学。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景观都市主义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该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英文:Ecologicalfootprint,EF)是指能够持续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它是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与自然资源需求的分析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E.Rees)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productive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意义:生态足迹分析指标能够对时间、空间二维的可持续性程度做出客观量度和比较,使人们能明确知晓现实与可持续性目标有多远,从而有助于监测可持续方案实施的效果。生态足迹计算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这使得将生态足迹计算过程制作成一个软件包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推动该指标及方法的普及化。可达性从古典区位论开始,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都渗透着可达性的概念。1959年由Hansen首次提出可达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机会的大小。可达性是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达到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当人群或企业到达的地方能进行对自己较重要的活动时,他们在此获得的机会是可达性力求的含义。巴洛克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风格对城市影响深刻也十分深远。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完整的规划体系:指导思想上,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服务;观念形态上,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注重景观与构图,但却忽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基本特征:“城市戏剧化”。建筑:建筑外观与内部装饰效果追求虚幻、动感、戏剧化。城市设计典型做法:用整齐、秩序强烈的城市轴线系统取代中世纪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城市构图豪华铺张;强调纪念性、标志性的构筑物,形成城市的主要结构和主体形象;以宽阔笔直的大道串起豪华壮阔的城市广场,放射性大道指向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景观的戏剧性高潮。典型代表:罗马的改建规划:封丹纳(DomenicoFontana)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城市改建凡尔赛的建设伦敦的改建新城市主义P156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Calthorpe。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机动性机动性(Mobility)这一概念首先由北美学者提出,主要应用在社会学领域。在此之后,欧洲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城市规划研究,用来取代传统的以工程技术为特征的交通概念。将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研究中与静态的城市空间布局同等重要的基本问题,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中城市交通规划从属于城市空间规划的状态。城市机动性的研究是一种对于城市的全新的认识方法,它涉及到城市、建筑、人权、制度、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触发巨大的创造性活动。在交通层面上,可以把城市机动性理解为一种公共资源,人们自由、方便、平等地使用现有交通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机会。“机动性”(mobility:thequalityofmovingfreely)也可以解释为“易动性”,指相对容易的移动状态。法国学者让-佛朗索瓦·杜雷认为,城市的交通出行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应当对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的表现,环境导向认知等方面进行研究。世界各地出现的大都市化发展趋势首先体现在生活方式和出行习惯的变化:人们出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出行的动机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使用的交通方式也更多。为了分析人们交通出行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城市发展与出行之间非常紧密的关系,这时,就有必要使用一种新的概念框架:城市机动性。“城市机动性”体现了人们这种克服空间距离因素的制约,实现自由移动能力,这是当今城市居民的一项“根本权力”,是人们实现工作、居住、教育、健康等其他权力的必要条件,是体现社会公正性的一项重要的公共资源。共享性共享性设计,是指以共同享有为原则,协调特定区域内人与环境的多重关系,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良好的物理场所和心理空间的设计理念。2.试对下列人物生平,主要理论观点及代表作或设计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英)(p80)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1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臵,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霍华德曾于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臵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910——1961)(芬兰)(p114)简要生平:他是芬兰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早年他在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同时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建筑系学习设计。他是世纪之交芬兰民族浪漫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并于1912年加入“德意志制造联盟”。1922年他参加美国芝加哥塔国际设计竞赛获二等奖。随后携妻子洛雅移居美国,先在密歇根大学建筑系任客座教授。两年后他一家移居到布隆菲尔德.西尔斯(BloomfieldHills)。1932年匡溪艺术设计学院正式成立,老沙里宁担任第一任校长并在此前规划了整个校园,设计建造了校园内的主体建筑。老沙里宁的家具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功能、装饰与人情味的完美结合,开启北欧学校重视生活,情调、提倡设计以人为本的先河,被称作“北欧现代设计学派”鼻祖。理论和观点:“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趋向――生长与衰败。应该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保持城市的活力。“有机疏散”理论把城市规划视为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的过程,通过逐步实施“有机疏散’来消解城市矛盾的思想。他曾经说过:“让人们看看你的城市,人们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和建筑代表了世界、社会和人类,城市和建筑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作品介绍: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使埃罗•沙里宁名闻世界的是圣路易市杰斐逊国家纪念碑。这座高宽各为190米的外贴不锈钢的抛物线形拱门,造型雄伟,线条流畅,象征该市为美国开发西部的大门。1952年他设计了麻省理工学院礼堂和小礼堂,礼堂采用只有三个支点的1/8球壳作屋顶,教堂为圆形砌建筑。1958年为耶鲁大学设计了冰球馆,采用悬索结构,沿球场纵轴线布臵一根钢筋混凝土拱梁,悬索分别由两侧垂下,固定在观众席上。建筑造型奔放舒展,表达出冰球运动的速度和力量。他最令人惊奇的作品是纽约肯尼迪机场的美国环球航空公司侯机楼建。筑外形象展翅的大鸟,动势很强;屋顶由四块浇钢筋混凝土壳体组合而成,几片壳体只在几个点相连,空隙处布臵天窗,楼内的空间富于变化。这是一个凭借现代技术把建筑同雕塑结合起来的作品。他的另一杰作是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大楼为悬索屋顶,跨度45.6米,长度为182.5米,人流沿纵向行进。跨中屋顶低矮,下设办理登机手续等一系列管理用房;跨端空间高敞,供旅客集散之用。结构形式与功能结合妥善,轻巧的悬索屋顶象征飞翔,与结构本身的特点合拍,显得十分自然。沙里宁设计了一系列新奇独特的作品,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设计风格他对于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习惯思维表示怀疑,而引入了前所未有的雕塑式造型。他的作品富于独创性,而且不断地创立新的风格,以至一生中没有形成定型的建筑风格。著作介绍:《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书上P114)该书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小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P盖迪斯(PatrickGeddes,1854——1932)(苏格兰)(p113)英国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之一。生于苏格兰,曾在伦敦大学跟从赫胥黎攻读生物学,后在丹迪大学、伦敦大学、孟买大学执教。最早提出把城市当作有机体。格迪斯倡导区域规划思想,认为城市与区域都是决定地点、工作与人之间,以及教育、美育与政治活动之间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结构。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调查-分析-规划”。这些思想对大伦敦规划和美国田纳西流域规划产生影响。他主张在城市规划中应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避免大拆大建。格迪斯还视城市规划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运用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揭示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把城市现状和地方经济、环境发展潜力与限制条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再作规划。他还应邀到印度进行许多城镇的规划,并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著有《城市发展》和《进化中的城市》等书。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1895—1990)(美)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1895年生于美国纽约州弗洛辛。高中毕业后,从1912年至1918年先后就读于纽约城市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并在纽约大学学习过社会研究。1914年开始接受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城市与区域规划科学的先驱之一帕特里克〃格迪斯的启蒙影响。1923年芒福德成为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的基本会员。1938年发表《城市文化》一书,从此享誉世界。他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重视各种人文因素,从而促使欧洲的城市设计重新确定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的著作被波兰、荷兰、希腊等国家一些组织当作教材,培养了新一代的规划师。芒福德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有人说他是城市规划师,有人说他是作家,也有人说他是社会学家、人文学家、建筑学家、城市史学家……这些说法都是有根据的。他写过剧本、诗歌,评论过文学、时势,当过杂志编辑,当过大学教授。他教过建筑史、城市史、艺术史、宗教史、城市规划、美国文学……他那以多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世界观,正是他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之所在。“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城市的这些正面积极功能,首先需要创造出新的社会制度和整顿组织,使之能够应付现代人类所掌握的全部巨大能量。这一套创新和整顿,其果断和深刻程度,决不亚于古代村落、堡垒等转化为有组织核心的、高度组合的城市的那次大改组。”芒福德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开山鼻祖。他对技术所作的全面的哲学反思,起著作丰富、观点新颖,这些都是许多其他技术哲学家难以企及的。(城市观)他认为,城市,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人类文化的沉积。因而,他始终倾注全力于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他的两部力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都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区域观)芒福德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机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形态,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建立积极的联系。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供求上积极地相互平衡,才能持续发展。经典著作有《城市文明》、《技术与文明》、《城市发展史》、《城市是什么?》、《历史中的城市》、《权力五角形》等等。克利斯朵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1936——)(奥地利)(p109、p111)简要生平:1936年10月4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以其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而闻名于世。他在美国加州、日本、墨西哥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总共设计了超过200个建筑项目。亚历山大是英格兰的注册建筑师以及建筑承包商。亚历山大在英格兰度过的青少年时光。最初他学习的科目是科学,后来他获得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化学和物理系的最高开放奖学金,后来转而继续攻读数学。他获得了建筑学的学士学位和数学的所硕士学位。亚历山大在哈佛大学获得了他的建筑学博士学位,这是有史以来哈佛授予的第一个建筑学博士。同一时期,他在麻省理工大学研究运输理论和电脑科学,还参与哈佛大学认识及认识研究项目。1958年,他移居美国。从1963年以后,他一直居住在加州伯克利。目前,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退休教授。1996年,他被推举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的成员理论和观点:亚历山大认为,建筑的使用者比建筑师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他创造并以实践验证了“模式语言”,建筑模式语言赋予所有人设计并建造建筑的能力。他认为城市是复杂的。(书P109)并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看待城市设计,延续了简雅各布的思想,认为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组织和空间景观的创造,必须要研究人的心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书P111)作品介绍:日本爱知大学校园,加州圣何塞的JulianStreetInn,加州的MartinezHouse著作介绍:亚历山大脍炙人口的著作包括《建筑的永恒之道》(TheTimelessWayofBuilding)、《建筑模式语言》(APatternLanguage:Towns,Buildings,Construction)和《秩序的本性》(TheNatureofOrder:AnEssayontheArtofBuildingandtheNatureoftheUniverse)、(ANewTheoryofUrbanDesign)《城市设计新理论》。美国俄勒冈大学采用了书中列举的体系,详细的建设过程可以参阅亚历山大的《俄勒冈实验》一书。一些城市也将书中部分的模式列入当地的建造法规。模式语言最早是为了解决复杂工程项目而创立的,并且在一些领域已经有了实际应用,尤其是软件工程。《城市并非树型》:延续了简雅各布的思想,认为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组织和空间景观的创造,必须要研究人的心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然后亚历山大具体分析了两种不同系统结构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不同,从中可以简单的得出以下几个理解:树形结构,从数学上说,是一种半网络结构的特例,因此这里所说的“半网络结构”其实应该具体说是不属于树形结构的半网络结构树形结构的形成遵循了比半网络结构更为严格和更多的规则树形结构之所以在城市结构中使城市受到损伤,正是因为其缺乏半网络结构所具有的联系的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可以这么理解:复杂,而不是简洁,在城市结构中成为了优点。《建筑模式语言》:描述了一种可操作的建筑体系。提出了生成语法,生成语法是一种旨在描述该语言使用者约定俗成的语法知识的语言学理论,它试图通动一系列法规,以明确的方式,详述一种语言中全部符合语法规则或合乎文法的句子,同时排除所有不合文法或不能成立的句子。《建筑模式语言》一书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设计模式”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历山大创立的增量、有机和连贯的设计理念影响了“极限编程”运动。甚至电脑游戏模拟人生的开发都受到了模式语言的影响。凯文林奇(KevinLynch,1918——1984)(美)(p111)简要生平:(书P111)1918年出生在芝加哥一个富裕家庭,父母是来自美国的第二代爱尔兰居民。林奇曾就读于美国当时一流的学校——法兰西斯.派克中学。赖特,刘易斯〃芒福德都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理论和观点:城市设计“意象论”,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统计分析得到城市的“公共意象图”,最后总结出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他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形态(书P112)著作介绍:(书P112)《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J雅各布(JaneJacob,1916——2006)(美国)(p109)简要生平:(书P110)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她家族中几代女子都与男性一样拥有职业,而且大多数是教师。在她的家庭中女孩和男孩被同等对待,家族的这一传统塑造了她果敢而特立独行的性格。她称得上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对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震撼了当时的美国规划界。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这本书终结了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理论和观点:她认为城市是有生命的,她是把自己的腿放到街道上来感知城市的。她认为老社区的安全是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有着对社区的强烈认同,这些街道是长着眼睛的,这让居民感到特别安全,让小偷感到特别不安全。因此,街边步道要连续、街区要短小、要有各类商贩杂铺,构成一个安全的生活的网络。她对城市功能与城市活力有着新的认识。(书P110)。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多样性”,因此她支持城市地区的功能混合,保证在不同的时段都能够有足够的人流使用一些共同设施。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应与其他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价值;城市需要不同年代的旧建筑,不是因为它们是文物,而是因为它们的租金便宜从而可以孵化多种创新性的小企业,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活力。她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城市设计,(书P111)著作介绍:《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P111)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震撼了当时的美国规划界,而现在,人们也已习惯把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这本书终结了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J巴奈特(JonathanBarnet,)(美国)简要生平:他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很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活动实践家、建筑师、规划师、教育家,有着丰富的城市设计经验和广播的建筑、规划知识。指导许多小区、非营利团体,民间投资者,国家公园处,纽约都市开发公司,路易斯维尔,匹兹堡,盐湖城等公私机构进行都市设计工作。他本人也是建筑教授,并担任纽约市立学院都市设计课程负责人。同时他是查尔斯顿,克利夫兰,堪萨斯城,迈阿密,纳什维尔,纽约,诺福克,奥马哈,和匹兹堡等城市的专业顾问。理论和观点:1.城市设计的综合性——首先城市本身总是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生产和发展史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而不能只考虑艺术、形式、空间等问题。要注意到,城市的形态空间是城市各要素在形态上的反映,它是这些因素的物质载体,城市设计最终要反映整个城市的经济水平、文化特色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2.城市设计的过程性与弹性设计——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史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而城市设计也是在一连串每天都在进行的决策制定过程中产生的。“真是的城市设计应注意城市是一连续的变化过程,应当使设计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弹性,而不是建立完美的终结环境、提供一个理想蓝图。”现代城市设计应当是“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的综合,且后者更为重要。3.参与性设计——巴奈特认为,参与设计把人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使人与环境建立了感情,满足了人们的创造性需求,从而使城市具有了归属感、领域感,是现代城市设计对人性关怀的重要体现。4.城市设计的整体性——这是巴奈特关于城市设计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也是对城市设计的很好界定,城市设计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人们一开始就陷入到个体的建筑及其细部之中是不可能获得整体的城市的。城市设计的结果应该是“提供好的场所,而不仅仅是堆放一组美丽的建筑物。”5.城市设计是一项公共政策——“城市设计为城市物质设计指导方向,包括城市发展、保护和更新。它既包括旧城保护和新区建设,也设计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有意义的结局必须来自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著作介绍:《开放的都市设计程序》《都市设计概论》《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UrbanDesignasPublicPolicy)》:“城市规划有意义的结局必须来自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结合”。I麦克哈格(IanLennoxMcHarg,1920-2001)(英国)简要生平:1920年出生于格拉斯哥,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世人公认的生态主义园林的先驱。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由于他在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曾多次获得荣誉,包括1972年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专业奖章、1990年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及日本城市设计奖。理论和观点:他率先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他认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自然无法承受来自人类活动的压力时就会崩溃,因此人类活动应该尽量避免与自然发生冲突;尤其要保护的是某些非常脆弱,根本不适合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城市规划: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为“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园林景观设计:麦克哈格扩展了这门学科的范围,并将它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从此,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向包含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美国华盛顿特区、纽约斯塔腾岛等许多地方的评析研究,麦克哈格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许多极富价值的见解。著作介绍:麦克哈格的主要著作有出版于1969年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1996年出版的《生命的追求》,同时也是1998年出版的《拯救地球》一书的主要作者。背景: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设计结合自然》: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轰动,是里程碑式的著作。首次提出了运用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来规划和设计自然环境的观点。建立起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使景观设计师成为当时正处于萌芽阶段的环境运动的主动力量,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承担起二战后工业时代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J西蒙兹约翰·O·西蒙兹是一名有远见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教育家和环境学家。他是早期的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在当时也是最有影响力及知名度的设计师之一。建于1951年的美国匹兹堡市梅隆广场(MellonSquare)是西蒙兹的主要作品之一。西蒙兹(JohnOrmsbeeSimonds)是当代美国“受到最广泛尊敬的景观建筑师”。学术思想集中反映在《大地景观——一部环境规划手册》(Earthscape:aManualofEnvironmentalPlanning)一书中,研究方法与生态平衡的思想密切相关,研究对象和实践范围则包含了包括土地、空气、水、景观、噪声、运输的通道、有规划的社区、城市化、区域规划和动态保护在内的广泛领域。区域规划方面,他提出了4条标准,即:计划的用途是否宜人;能否在不超过土地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建设;是不是一个好的邻居;能否提供适合各种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他结合生态分析,创造性的提出了“绿道”和“蓝道”概念,并在美国托里多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等案例中成功应用。西蒙兹使得景观设计从单纯的关注植物,转向关注植物与人的关系。他开创了景观设计师向景观环境学家、城市设计师、区域规划师迁移的一场运动。丰富了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内涵。他开创的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设计,而是一个带给人体验的一个场所。约翰·O·西蒙兹将永远对景观设计学产生伟大的影响,并且还在持续影响着许多景观设计师。“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某个东西,而是一种体验。”—约翰·O·西蒙兹二.简述题1.试述城市设计的基本类型与客体构成要素类型1:工程设计(项目设计);过程设计类型2:开发设计;保护设计;社区设计客体构成要素: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广义的建筑还包括桥梁、水塔、护堤、电视通讯塔乃至烟囱等构筑物。土地使用土地使用不仅是城市规划,而且也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土地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成的二维基面,可建立城市区域内交通流线和停车、活动密度和用途之间的联系。包括了:土地的综合使用,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基础设施。开放空间(openspace)①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②一般而言,开放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中性、功能性四方面的特征。③开放空间体系包括单一功能体系、多功能体系。④开放空间具有以下结构性要素:边缘、连续、绿楔、焦点、连续性。步行街(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重要分支。荷兰、西德、丹麦等国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好的步行街系统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由于外部空间采用人尺度,所以它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活动,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价值。使用活动特定地段的空间形式、地点和特征会吸引特有的功能、用途和活动,行为也趋向于设臵在最能满足它要求的场所。空间和行为的相互依存性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又一关键要素,国外又把它称为行为支持。交通和停车停车因素对环境质量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对城市形体结构的视觉形态产生影响;二是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共存。因此,提供足够的,同时又具有最小视觉干扰的停车场地是城市设计成功的基本保证。保护和改造一些重要历史地段的保全和再利用,只有处理得好,可以有力的促进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标志好的标志是形成有生气活力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反之,不良的、冗余的标志所起的消极作用也不可低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标志基本上是一个视觉问题。2.试述巴洛克城市设计的特点及其城市空间体系的组织方式(P60)打破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宽阔笔直的大道串起各个豪华壮阔的城市广场,几条放射性大街通向巨大的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景观的戏剧性高潮。巴洛克城市由政府组织实施,设计注重景观与构图,但却忽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它强调纪念性、标志性的构筑物,并以它们的空间位臵形成城市的主要结构和主体形象,而不是通过建筑的序列来构成城市形象(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城市)。欧洲许多国家首都的重建大都基于巴洛克城市模式的一些基本原理。封丹纳(DomenicoFontana)对罗马的改建、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城市改建、凡尔赛的建设、伦敦的改建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3.试述城市美化运动的历史渊源,主要特点及对后世城市设计的影响P99-101*试述城市美化运动之人文背景、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实践及对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影响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伴随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城市“景观改造运动”影响了欧洲各国:包括英国的“公园运动”,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19世纪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实现城市繁荣的同时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伴随而来的是进步主义运动,这场改革目的是要在资本主义已取得的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改善,创造出与物质繁荣相应的精神文化,重建遭到工业文明破坏甚至摧毁的社会价值体系。起源:城市美化运动最早起源于19世纪欧洲城市中的林荫道建设。如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和维也纳改建,但作为一种潮流和运动,则首先由波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1909年)开始。定义:(citybeautification)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城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城市“景观改造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伴随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城市“景观改造运动”影响了欧洲各国:包括英国的“公园运动”,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主要特点:核心思想就是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在20世纪初的前十年中,城市美化运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主要城市,虽然它在美国只风行了16年的时间,但这一阶段在城市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到现在还影响着城市。虽然当时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由于未考虑经济问题,未被政府正式采纳,但其影响传遍世界各地。城市美化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在通过创造一种城市物质空间的形象和秩序,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而失去的视觉的美和生活的和谐。然而,实际上"城市美化"往往被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极权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金钱欲及挥霍欲,以及规划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所偷换,把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城市中心地带大型项目的改造和兴建。并试图以此来解决城市和社会问题,从而使"城市美化"迷失方向,使倡导者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基本上宣判了"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的死刑。发展过程:1909年,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标志着城市美化运动的正式开始。哥伦比亚会议三人专家小组,这三个专家分别是:伯恩海姆、F.L.Olmsterd、詹姆斯.麦克米兰,他们开始研究芝加哥美化问题。从这时候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城市美化运动的热潮。城市美化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在通过创造一种城市物质空间的形象和秩序,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而失去的视觉的美和生活的和谐。然而,实际上"城市美化"往往被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极权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金钱欲及挥霍欲,以及规划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所偷换,把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城市中心地带大型项目的改造和兴建。并试图以此来解决城市和社会问题,从而使"城市美化"迷失方向,使倡导者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基本上宣判了"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的死刑。“城市美化运动”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在20世纪初的前十年中,城市美化运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主要城市,虽然它在美国只风行了16年的时间,但这一阶段在城市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到现在还影响着城市。主要实践:芝加哥城市美化运动、华盛顿城市美化运动、堪萨斯城城市美化运动、拿破伦三世的巴黎重建和维也那的环城景观带。对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影响: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典型特征是把视觉美放在第一,为参观者而美化,以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观为标准,具体反映在:1)景观大道。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县城,无论是新建城市,还是数千年历史的古城,许多城市都积极建设纪念性和轴线性的“景观大道”,强调宽阔、气派和街景立面的装饰。2)城市广场。广场是居民交流、活动的必要场所,但现今的许多广场背离了它的本质,不是以人为本,不是以市民休闲活动为目的,而是以装饰城市为目的,广场作为人们交流场所的根本意义已经被忘却。3)城市河道“美化”。水,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之所在。但在“城市化妆运动”之中,它也未能幸免,被人们反复地治理和美化,结果是越来越人工化,失去了水的灵性。4)华美灯饰。5)城市美化运动在新中国50年的城市建设史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在改善城市形象等方面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其已经和正在造成的危害,太多的城市美化建设华而不实、浪费资源,目前我国应该尽快走出传统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一些亲近人民,现实意义更大的城市建设。4.试述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成就与特点(P24)如果说在古罗马之前,城市是神和人的城市,那么古罗马之后,城市就转变为君主的城市。当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以后,古罗马的统治者就以空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形式众多的建筑炫耀其国力的强盛。所以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理念,以为宣扬和肯定现存制度服务。罗马广场就是日益扩大的君主集权思想的表现。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城市愈大,其广场规模愈宏大。在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庙和与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等重要建筑和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修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自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都后,诸位皇帝(尤其是从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奥古斯都到图拉真)均扩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广场都比其前任皇帝所建广场的规模更宏大,装饰也更加精致。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君主集权思想对城市设计的影响。5.试述文艺复兴城市设计的特点及其艺术原则(P55)整个社会转向对人的关注,空间理念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城市模式为城市建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阿尔伯蒂(LeoneBattistaAlbert)在《论建筑》一书中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成就。他提出理想城市(IdealCity)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原则。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星型的理想城市设计,这些城市有规则的多边形城墙,城墙的尖端变成了棱堡,有利于防御。城市内部出现展宽的街道,有功能分区。同时城市交通卫生等设施开始改善旧城市中大规模的新建筑群逐步出现。“美就是个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在增加,也不能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确自始至终自觉尊崇这一艺术法则。他们认识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集体完成,并且相互协调的结果。6.试述唐代里坊制与宋代街市制城市设计的特点以及转型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P37)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北宋中叶,市的变革通过市肆入坊,沿街设店,彻底打破了以前的封闭里坊制度,以“行业街市”为主干,结合遍布全国各街巷各行业基层店铺而组成的城市商业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由此,因市场的扩展与开放,传统封闭的旧里坊制土崩瓦解。同时,伴随着当时丰富的城市生活兴起,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各类公共建筑大量出现。至此,传统分阶级,按职业聚居,由里吏监管,暮鼓晨钟,日落闭户的城市生活一去不复返。7.试述场所——文脉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与内容(analysiswayofspace-context)P107一、主要内容场所-文脉分析理论与方法在处理城市空间与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方面,比物质-形体分析前进了一大步。它主张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在条件之间的匹配,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人们驾驭城市环境的体验与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视觉艺术、耦合性和时空比例等原则等量齐观。从物质层面讲,空间乃是一种有界限的或有一定用途并具有在形体上凉席事务的潜能的“空”。但是,只有当它从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活动及地域特定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是方可成为场所。文脉与场所是一对孪生概念。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文脉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① 场所结构分析这是一种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设计理论。“第十小组”城市设计概念的主要哲学基础源自结构人类学。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不仅运用深层结构概念分析世界各国神话获得巨大成功,并且将结构主义的思维原则和分析方法推广至哲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第十小组”成员凡•艾克针对现代主义空间-时间观及技术等于进步的教条、率先提出场所感的概念,并运用至城市设计领域。认为,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在人的意象中,空间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第十小组”另一位赫兹伯格则使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模型,发展出“住宅共同决定”的主题,这是战后公众参与设计的起点。场所结构理论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思想首先应强调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和聚落生态学的必要性。与功能派大师注重建筑与环境关系不同,“第十小组”关心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的公式是“人+自然=人对自然地观念”,并建立起“住宅-街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以替代原有雅典宪章的横向功能结构。场所结构分析理论和方法具有深远的、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康奈尔大学兴起的以柯林罗为代表的“文脉主义”城市分析方法、黑川纪章等倡导的“新陈代谢”和“共生”思想、SAR设计理论、亚历山大的树形理论以及莱•马丁“格网作为发动机”的城市分析思路。②城市活力分析1961年,美国学者简•雅各布以调查实证为手段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拼贴城市”抨击物质形态决定论,视觉秩序的局限性③认知意象分析这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其分析结果直接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主要贡献在于将认知地图和意象概念运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并且认识到城市空间结构不只是评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并且要凭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常见的方法有:请人默画城市意象和简略地图。晤谈或书画描述。做简单模型。④文化生态分析其代表人物是拉波波特,他在1977年发表《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一书,它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生态学的综合,在应用层次上,则又综合了信息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拉式认为,化境可以定义为“有机体组群抑或研究系统由外向内施加的条件和影响。”环境是多重的,包括社会、文化和物质诸方面。城市设计所能驾驭的(为人提供场所的)物质环境的变化与其他人文领域之间的变化存在一种关联性。⑤社区空间分析”是一种建立在“图底分析”、“关联耦合分析”和“社区分析”综合基础上的城市设计方法,它在英国学者希列尔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空间句法”理论中得到系统阐述。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和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变量: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可预见性二、特点从人的文化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以此作为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场所-文脉分析的思想和原则。如诺伯格•舒尔茨所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诗意的栖居”。城市设计也是如此,城市空间从物质层面上讲,是一种经过限定的、具有某种形体关联性的“空间”,当空间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地域的特定条件发生联系时,也就获得了某种文脉意义,空间也就成为“场所”,——成为城市中的永恒。主要内容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文脉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①场所结构分析②城市活力分析③认知意象分析④文化生态分析⑤社区空间分析”特点从人的文化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以此作为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场所-文脉分析的思想和原则。如诺伯格•舒尔茨所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诗意的栖居”。城市设计也是如此,城市空间从物质层面上讲,是一种经过限定的、具有某种形体关联性的“空间”,当空间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地域的特定条件发生联系时,也就获得了某种文脉意义,空间也就成为“场所”,——成为城市中的永恒。8.试述新城市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践特点(P156)背景:反对美国郊区无序蔓延(sprawl),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邻发展,导致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和邻里观念淡薄。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1993年,“新城市主义协会”成立。(CNU,Congressofthenewurbanism,PeterKatez)两个原则:A.可步行的社区(walkablecommunity)B.多样化(diverse)两个关注点:重在形体设计A.强大的社区中心(strongcenterofcommunity)B.人的尺度(Humanscale)“新都市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新都市主义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体现为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另一个方面是在城市的郊区发展,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也是对城市郊区化扩张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郊区化扩张模式相反,新都市主义赞同将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重构形成社区,使其具有多样化邻里街区,而不是简单地形成一个人们居住的“卧城”。将这两个方面简单概括为: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新都市主义的精髓就是让都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在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的高度利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的基本作用,充分顾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低生活成本、高娱乐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强调居住背景、个性化生活;强调生活轻松便利的居住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全力以赴的工作、尽情地享受与娱乐的生活方式。两个主要理论(两种模式):a.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即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是由DPZ,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Duany)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ElizabethPlater–Zyberk)提出的。重点:城市设计,而不是城市规划。特征:半径约400m,或5分钟的步行路程;街道间距是70~100m,周围有绿带;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房和居民,土地使用多类化;区内道路两旁都有人行道,每条街道都有各具特色的行道树;公建布局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是基础设施、车库的所在地,也是邻里间社交活动的场所。代表作就是“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TND社区规划的基本建筑地块是邻里。它的大小从16到80公顷不等,半径不超过400米,使得大多数房屋处在街区公园3分钟的步行范围内,离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5分钟步行距离;TND采用联结点很多的街道网络来划分邻里,可以提供不同的交通路线来缓解交通堵塞,同时又通过频繁停车控制车速;它强调邻里间的活动平衡,包括居住、购物、工作、上学、礼拜和娱乐休闲;优先考虑公共空间,优先考虑市政建筑的适当地点。b.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OD即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由彼得•卡尔索普(PeterCalthorpe)提出的。重点: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特征:居民距离社区中心或公交车站不超过600m,或10min步行路程;公交车站之间的距离在0.8~1.6km,车程不超过10min;区内汽车时速不超过25km,路宽不超过8.5m(其中车行道是2.5~3.0m,路旁停车2.5m,人行道2.0m);开发密度25~60户/公顷,小平房与两三层公寓的混合;接近车站地方的等行业用地不少于10%,市中心1.6km范围内限制商业竞争;尽量少设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环保)和保留天然沼地。第一个运用TOD原则的开发项目是“加利福尼亚萨克拉曼多拉圭纳韦斯特社区”。这个模式将社区开发设计在沿轻轨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排列的不连续节点上,它利用了运输与土地使用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把更多的起点与终点散放在公交车站很近的步行范围内,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每一个TOD都是一个密集的、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在公交车站周围密集的、较近的步行范围内有商店、住房和办公室,使得居民很容易得到工作、购物、娱乐和各种服务。在商业区周围是联排住宅和公寓。最后一圈在核心周围400米的位臵,包括独立住宅和大规模的商业企业。应该说,给“新都市主义”下个精确的定义比较困难。从哲学角度来说,“新都市主义”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与现代主义思潮相对应的。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兴,而是一种全新的复归。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新都市主义运动都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运动,它的理论还不是很明朗,它的影响还没有它宣扬的那么大,它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新城市主义大都市公共领域强调降格街道强调和营造街道生活反对,街道死亡中心强调;广场及其周边反对;机场可居住性强弱交通方式步行优先,公共交通机动交通现代交通优先建筑类型多样化单一,摩天楼、机场等建筑样式传统样式后现代,解构基础设施相互补充,形成整体相互竞争,各自为阵观点:新都市主义是在全面反思现代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先兴起于美国,然后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响应。街区功能复合化在城市功能划分与布局上,新城市主义主张同一街区应集合多种功能的建筑,如商业、办公、公建、居住和休闲娱乐应混合布臵,不应将不同功能建筑分别布于不同的街区,以避免造成街区功能的单一化和简单化。面向公共交通进行布局新都市主义的“面向公共交通土地开发”理论(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简称TOD理论)主张,城市规划应布臵紧凑,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支持系统,商场、住宅、公园、办公楼和公建设施,应分布在可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之内。重视城市步行系统与现代主义强调私人汽车交通工具不同,新都市主义重视步行系统在城市格局中的作用,主张人们以步行方式到达目的地;并且目的地的分布半径,其步行时间最好在10分钟以内。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时,新城市主义十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强调要安排足够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供人们休闲、娱乐和交流。强调城市片区的有机联系和街区的合适尺度新城市主义反对现代主义以快速干道和高速公路分割城市的做法,主张加强城市各片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街区规划应尺度适宜,与人的活动协调一致,不能忽视人的存在和尊严。建设高密度社区,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现代主义将高密度建筑与城市质量相对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城市品质主要取决于规划是否合理、设施是否先进、管理是否有序,而不是取决于密度的大小。高密度社区建设,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邻里交往。多元兼容的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主义虽然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主张,如城市效率观念,新都市主义都完全继承;同时对古典主义的规划秩序、中轴对称、因形就势等城市建设理念,也一并兼收并蓄。重视古建筑保护新城市主义认为,古建筑是城市文明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们构成城市的文脉和记忆,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缩影。因此对古建筑应该加以保护和维护,而不能推倒重来。三.论述题1.请论述城市设计的涵义,基本原则与方法并分别论述对应总规,分规,控规不同层次规划编制(或不同空间尺度)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设计控制要素试述城市设计基本的观念(思维方法)ThebasicconceptsofUrbandesignA.整体的、长远的观念城市设计不是一种突变,而是一种渐变。要使城市有一定的长期的发展秩序,要努力维持城市固有的结构、形态特征。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尤其是大型项目。B.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地域特色城市设计绝不能仅仅追求形式而忽略城市历史及文脉。国外城市著名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作品均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对建筑环境的历史、文脉及自然环境特征作有效的延伸与维护。C.公众参与及过程的思想城市建设市民最关心。城市设计要求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实施与管理)。城市设计要作为一种普遍的观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总规、分规、详规、建设、管理。要将城市设计的观念贯穿于每一位建筑师、规划师、管理者、政府官员及全体市民头脑中。D.城市设计是一种过程是一个设计过程、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及管理过程。E.生态优先的观念可持续发展不是时髦的口号,城市设计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生态合理。例: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明改暗问题,草皮问题。F.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文精神城市设计要为市民大众生活服务。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事物本来面目,不要高高在上,堂而皇之。要坚决维护大众利益。不能把城市设计庸俗化,城市设计不等于城市美化运动,不是巴洛克式设计、不是表面文章,要着重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城市内在品质。塑造独特的都市风格和都市文化。·论述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4点),2(4点),3(4点),4(3点),5(3点1原则),6(3点)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以人为核心”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思想。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环境应该是首要的设计原则。舒适、宜人是高质量空间最重要的要求。具体:(1)满足人的使用(或活动)要求一一适用为人(2)创造宜人的环境和场所——受人喜爱(3)体现“人的尺度"一一亲切近人(4)动态的设计观念——人景交融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1)亲和山水“亲和”山水而不“侵犯”山水,“显山露水”而不“阻山挡水”,是重要的设计原则。(2)巧用地形城市设计结合自然地形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尽量少“改造”地形,多保留植被是另一项尊重自然的原则。山地、丘陵、浅坡都是可以用作开发建设的。(3)绿色空间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加大绿量,扩大绿色空间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城市中绿地(或绿色空间)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造的(即人工种植的)。城区内原生的绿地一般很少,如果有,更值得保护和保留。人造绿地也应该注意乔、灌木植物的合理配置;植物种类的多样;树木、草地、绿被、水面、建筑的合理比例。(4)控制容量城市的实体板块愈大,离自然愈远。控制板块面积,尽可能插入绿色空间,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主要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所能做的是,从设计上注意控制每个地块、地段、地带的建设容量。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1)城市是一本“凝固的历史书”保护历史文化的遗存、遗址,保持城市历史的连贯性,是另一项重要的设计原则。(2)历史文脉的保护和连贯历史文脉的连贯体现在城市设计中,比较集中在三个方面:历史空间(市区、街区、地带、地段);历史遗址(残址、原址);历史建筑(完整的、残存的)。(3)后续者原则城市中新建的建筑要和周围原有的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和统一;新发展的地区要与原有的城市结构,包括道路、建筑、绿地、水系等在尺度上、形式上、肌理上相协调和统一。这是新与旧有机结合的原则,是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的原则。(4)旧城区改建设计中的渐进主义这是一条主张“有机更新”的原则,主张谨慎细致的原则。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持历史文脉,把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载有历史信息的历史空间环境保存下来,留给今世和后代。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1)通过城市的各种活动和场所;(2)城市本身的物质形体;(3)城市中人的素质。5)突出特色与个性①就城市设计而言,首先从总体上要把握住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城市的性格特征。②城市中不周的空间场所,由于职能的不周,也应该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③类同职能的空间,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规模的城市,也应该有所区别。城市设计的原则是:抓住特殊性,通过设计把特殊性充分显示出来,特色和个性就在其中。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①好的城市设计方案非但要构思好,而且还要效益好,这样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②城市设计的效益,与城市规划一样,应该体现为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③在设计和评价方案时,必须作出必要的论证,包括投资一效益的分析、财务分析等。

1挖掘城市的风貌特色(1)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2)分析自然生态环境特征2把握城市空间结构(1)划分城市风貌分区(2)提供公共开敞空间(3)完善城市绿化系统(4)突出空间景观轴线3提取城市视觉景观要素(1)控制建筑高度(2)协调城市色彩4统筹城市意向要素总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统筹兼顾城市意向要素,通过对构成城市意向的各项要素的运用,强化它们的可识别性,赋予它们空间和文化的意义,传递有效的信息,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1)在现状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规划设计范围内的空间环境格局、明确空间景观特征的定位及其构成。(2)提出规划设计地段的未来的可能形态和发展方向,确定明确的城市设计目标。(3)组织、优化和修正控规的规划结构基础上的该地段的空间结构,并反馈到控规中,使各系统作相应的调整;并规定空间结构的详细控制原则。(4)确定该地区的城市设计结构的组织与设计,并反馈到控规中。规定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构成各要素的控制原则。(5)确定规划设计地段的重要节点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