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概述_第1页
金融创新概述_第2页
金融创新概述_第3页
金融创新概述_第4页
金融创新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金融创新概述金融创新的定义对于金融创新的具体含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解释,其有关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1883-1950)对“创新”一词的观点衍生而来的。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这包括以下几种情形:新产品的出现;新的生产方法或技术的应用;开辟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料供应来源;推行新的管理方式或组织形式。[1]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金融创新定义为: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它是各种金融要素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金融创新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第二类是国际新市场的开拓,第三类是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新工具、新方式、新服务的出现,第四类是银行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改进,第五类是金融机构方面的变革。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2]1、技术推进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他们通过对自动提款机的研究,认为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加快了资金调拨速度,缩短了交易时间和空间距离,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使24小时连续性的全球金融交易成为了现实。2、约束诱导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西尔伯(W.L.Silber)。他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入手,认为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内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动。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的动力是减轻或摆脱诸多内外部制约。特别是外在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即内外制约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时,将迫使金融机构通过产品、服务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来获得新的平衡。但是该理论关于金融创新成因的探讨过于一般化,不能充分体现金融创新的特征和个性,同时过分强调“逆境创新”和金融企业的作用,使金融创新的内涵过窄。3、财富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格林包姆(B.Green)和海沃德(J.Haywood)。他们在研究美国金融业发展史时发现,科技进步引起了财富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要求规避风险的愿望增加,这就促使创新不断出现,金融资产日益增加,因而财富的增长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这一从金融需求角度分析的理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例如单纯从金融资产需求角度分析金融创新成因需要金融管制放松这一前提条件,否则会抑制因需求产生的创新动机;另外,它忽略了替代效应,即利率变动对金融创新的影响,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后出于为转嫁利率、汇率和通胀风险而出现的各种金融创新。4、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凯恩(E.J.Kane)。他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规避政府的管制引发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当金融创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新管制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交替,形成相互推动的过程。该理论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但是似乎太绝对和抽象化地把规避和创新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排除了其他一些如制度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5、制度改革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戴维斯(S.Davies)、塞拉(R.Sylla)、诺斯(North)和韦斯特。他们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成因可能是降低成本以增加收入,也可能是稳定金融体系及防止收入不均的恶化。对这一理论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将带有金融管制色彩的规章制度也视为金融创新,难以令人接受。因为金融管制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阻力和障碍,作为金融管制象征的规章制度应是金融改革的对象。6、交易成本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他们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该理论认为,交易成本降低的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金融工具,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这一理论把金融创新的源泉单纯归因于金融微观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科技进步并非是交易成本下降的唯一决定因素,竞争也会降低交易成本,促使金融创新工具产生。7、货币促成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是货币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金融创新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政府极有可能实施通胀政策,反过来加剧了通胀及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通胀和利率的频繁波动引起了经济的不稳定,促使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并形成了要求放松金融市场管理的压力。该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多种转嫁汇率、利率和通胀风险的创新工具和业务,但无法解释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8、金融深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肖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3]1、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的创新新金融工具与融资技术的出现和传统金融工具及融资技术的推陈出新20世纪60年代,随着银行的国际化,其国际业务的重点已从传统的贸易融资转向直接进行大规模的境外贷款活动,从而创立了欧洲辛迪加贷款市。20世纪70年代,这个市场最主要的创新是把循环技术与辛迪加技术结合起来,使国际信贷飞速发展。该技术是在银行参加的贷款中,承诺在一个给定的阶段提供资金,可以延续10-12年,贷款利率每隔一个阶段都会进行调整,这使得银行在长期贷款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融资的利率风险。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的激烈变动、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以及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促使欧洲信贷市场朝着加强流动性方面创新,其中主要的创新工具是贷款出售和可转让贷款,贷款出售创新于1983年,是8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走向证券化时大银行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的创新。到1984年,欧洲信贷市场上可销售贷款的概念已发展成为可转让贷款,包括基于转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转让贷款工具(TLIF)和基于新基础上的可转让贷款存单(TLC)。传统的可转让性工具也在不断创新,其中欧洲可转换债券使股票与债券之间的差别不断减少。另外一种把股票与债券结合起来的创新工具就是认股证书,它是一种按照固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时间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本来是附在债券上的,但由于它本身具有市场价值而分离开来进行单独交易。20世纪80年代之后,信用风险普遍扩大,所以就产生了以避免或转移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的一些新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如期货、期权、互换等。综合性金融工具的涌现20世纪80年代之后,单纯的信贷、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新的综合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些工具的主要特征是将现存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综合起来,为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而特别创造。综合性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主要有:与认股证书相联系的金融工具。其特点是把现有的金融工具与选择权认股书联系起来,给予投资者在将来某一时间以某一固定价格购买另一种资产的权利。与期权相关的工具。其特点是将金融工具的发行与期权联系起来,在将来的一定时间投资人可以进行利率或货币的期权交易,如期货期权、调换期权等。与互换联系的工具。其特点是带有互换业务,可以进行利率、汇率等互换。比如它是按浮动利率发行的工具,投资人可以将它与另外一种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进行互换。复合证券。其特点是将不同货币的不同金融工具复合成一种证券,如双重货币债券就是以一种货币发行而以另一种货币赎回,而可转换股票债券使得债券可以在一定时期转成股票。指数债券。其特点是将债券的本金及利率和某一商品或股票的价格指数联系起来,使得这类债券的投机性增加。2、 金融交易过程的创新计算机在金融服务业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使电脑代替了传统的电话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这一电子化过程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首先伴随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起来,表现为通过计算机终端把各个银行联络起来,形成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并成为银行同业交易的最重要工具。例如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clearinghouseinterbankpaymentsystem)和SWIFT系统。从2001年1月起,CHIPS已成为一个实时的、终结性清算系统,对支付指令连续进行撮合、轧差和结算。2003年11月,CHIPS对系统接入方式做了新的调整,并且提供基于因特网的管理报告和更高效的清算处理,参与者和其他用户可以利用网络更加方便地使用该系统。与此同时,电脑在各国的证券业和证券交易所被广泛应用,形成了以电脑屏幕为基础的交易过程逐步代替了在交易大厅公开竞价的方法,如美国的NASOAQ、英国的SEAQ系统。在此基础上,各个市场的交易所正在逐步向外建立正规的电脑网络系统,促进金融产品交易的国际化,从而适用于不同时区的投资者的需求,也使得全球性二十四小时证券交易市场正在形成。另一著名的金融交易方式的改变是欧洲债券灰色市场(GreyMarket)的建立,这种形式的金融过程创新使得证券正式发行前有一个前市场,可以使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发行有一个适应的价格水平,使债券供给与现有的需求达到均衡。3、 新市场的不断出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银行在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进行国际贷款、支付、清算和外汇交易,此后美国的证券公司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国际证券交易,带动了全球性证券市场的逐渐形成,这个市场的实质是跨越边境的股票和债券交易和在其他国家发行本国债券和股票。20世纪70年代初金融期货首先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到20世纪80年代已形成伦敦、新加坡、东京、巴黎等全球性的金融期货市场。它主要包括利率期货、货币期货、以及股票指数期货三种主要形式。因为它能将未来的风险和收益率锁住,因而被广泛用于国际金融市场套期保值。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创新是国际股票市场的建立。具体来说,国际股票市场的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复合证券如可兑换债券、附有认股权证的发展,使得债券和股票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加强、差别减少,这样国际性股票发展初见端倪;第二阶段,带有股票性质的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各国众多投资机构和个人进入外国股票市场;第三阶段,把欧洲债券发行技巧广泛应用于股票发行上,形成国际股票市场。它同业已存在的债券市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证券市场。4、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在国际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由于新金融机构的不断进入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正在被打破,金融组织机构朝着“非专业化”和联合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仅体现为银行之间的联合,还体现在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合,以及非金融机构如跨国公司进入国际金融机构,形成了国际性的金融联合体或金融超级市场。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业务界限,使业务不断综合化,可以在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中长期与短期市场、债券与股票市场、现货与期货、期权市场、资金与外汇市场上同时经营。随着业务的综合化,伴随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而产生的负债管理方法也逐渐改变为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20世纪40、50年代金融机构多采用资产管理,到了60年代,改为负债管理为主,进入80年代,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大幅度波动以及金融工具与融资技术的创新使得资产与负债双方都必须注意。这种管理方法的实质是管理资产负债表上积累的总风险,所以又称基金管理。表:1960年代的避管性创新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50年代末外币掉期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1958年欧洲债券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1959年欧洲美元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60年代初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出口信用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可转换债券转嫁风险美国自动转帐突破管制英国1960年可赎回债券增强流动性英国1961年可转让存款单增强流动性英国1961年负债管理创造信用英国

60年代末混合帐户突破管制英国60年代末出售应收帐款转嫁风险英国60年代末复费廷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表:19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1970年浮动利率票据(FRN)转嫁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特别提款权(SDR)创造信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住宅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美国1971年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新技术运用美国1972年外汇期货转嫁汇率风险美国可转让支付帐户命令(NOW)突破管制美国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突破管制美国1973年外汇远期转嫁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1974年浮动利率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70年代中期与物价指数挂钩之公债转嫁通胀风险美国1975年利率期货转嫁利率风险美国1978年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突破管制美国自动转帐服务(ATS)突破管制美国70年代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国际银行机构表:1980年代防范风险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1980年债务保证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瑞士货币互换防范汇率风险美国1981年零息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双重货币债券防范汇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利率互换防范利率风险美国票据发行便利创造信用美国1982年期权交易防范市场风险美国期指期货防范市场风险美国1982年可调利率优先股防范市场风险美国1983年动产抵押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美国1984年远期利率协议转嫁利率风险美国欧洲美元期货期权转嫁利率风险美国1985年汽车贷款证券化创造风险美国可变期限债券创造信用美国保证无损债券减少风险美国1986年参与抵押债券分散风险美国来源:MBA智库/zh-tw/%E9%87%91%E8%9E%8D%E5%88%9B%E6%96%B02.4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和特点我国的金融创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制度创新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了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十多家股份制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城市信用社改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了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放宽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保险业市场进入的条件,初步建立了外汇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2、管理制度创新中央银行从纯粹的计划金融管制转变为金融宏观调控,调控方式由计划性、行政性手段为主向经济和法律手段转变,逐步启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快了外汇改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对金融机构业务管制有所放松,各专业银行可以开办城乡人民币、外汇等多种业务,公平竞争,企业和银行可以双向选择。对信贷资金的管理从“切块管理,实存实贷,存贷挂钩”等措施,改为1980年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和1985年的“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到1994年改为“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管理体制。此外,对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3、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建立了以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的货币市场,建立了银行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