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核酸检测造假问题的法律规制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方核酸检测造假问题的法律规制目录一、核酸检测结果不实,社会危害不容忽视二、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核酸检测报告的法律责任三、对问题频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必要从严监管2022年以来,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染能力,全国各地疫情反复,防疫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贯彻国家“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核酸检测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正如《新华每日电讯》所言,核酸检测是主动筛查无症状感染者、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要求的第一道防线,这是疫情防控的“基本作业”,也是公众都知晓的基本常识。多地的抗疫经验表明,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快速调配人力、物力,已经成为大规模核酸检测的主力军,也是构筑新冠疫情防线的重要力量。但这段时间以来,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问题频发。5月下旬,北京3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接连被刑事立案,被曝出存在“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3管混管检测”、“故意超量混检”等弄虚作假行为,严重干扰了首都地区的防疫工作。实际上,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问题,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暴露出来。今年1月,河南许昌某检测机构负责人因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引起新冠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被刑事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4月,安徽合肥两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被当地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认为存在“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出具“假阳性”报告等问题,被给予警告和暂停合作。上海疫情期间,某检测机构又被指出具“假阳性”报告,被上海卫健委进行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年初以来已有4地共8家核酸检测机构被立案侦查、通报或处罚。一核酸检测结果不实,社会危害不容忽视当然,核酸检测结果不实并不等同于故意造假。造成检测结果不实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如采集标本的时机、方法、试剂的灵敏度以及病毒的变异等;也可能是核酸检测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样本污染、检测环境污染或人员操作不规范、检测结果判读有误等。同时,也不能排除检测机构故意造假的可能,如2021年1月17日,河北省邢台市政府就曾通报,当地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检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谎报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天后又突然报告称发现有阳性样本。又如前不久被刑事立案的北京某医学检验实验室,被发现存在实际检测数量明显少于采集样本数量的情况,即检测机构明知样本未全部进行检测,就直接出具阴性结果。但无论是“核酸结果不实”还是“核酸结果造假”,每一个错误的检测结论,都是对当下防疫工作的严重冲击。首先,检测机构出具“假阴性”报告,可能引发严重的疫情传播风险。比如,导致此轮上海疫情的奥密克戎BA.2型和BA.2.2型变异株,其R0值已大于10,即1人至少可传播10人。在这种病毒面前,任何一个被“漏掉”的“假阴性”,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社会面传播,其社会危害不言而喻。其次,检测机构出具“假阳性”报告,社会危害同样巨大。一方面,“假阳性”报告会导致被误检人被转运至方舱医院,“假阳性”从而变为“真确诊”,严重危害公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假阳性”报告可能使得疾控部门难以准确判断辖区内的实际疫情,被迫开展新一轮核酸检测,浪费医疗资源的同时,还会严重干扰防疫工作。“假阳性”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影响核酸检测质量和防疫效果,更是在消解人们对于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信任,甚至是对当地防疫部署的信任。基于上述严重危害后果及恶劣社会影响,公众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核酸报告不实事件尤为关注,并期待监管部门对相关机构及责任人给予实质性处罚,不能仅仅“警告和暂停合作”了事。那么,排除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带来的合理误差,如果第三方检测机构故意出具虚假核酸报告或者在出具虚假核酸报告过程中存在明显过失,可能会涉及到怎样的法律责任?二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核酸检测报告的法律责任(一)

刑事法律责任1.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核酸检测中故意造假,可能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行为人同时符合以下2项条件即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一是行为人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30条第一款所规定的5种妨害传染病防治行为中的任何一项[注1];二是行为人引起了新冠疫情的传播或者引发了严重的传播危险。需注意的是,本罪为故意犯罪,唯有行为人故意实施妨害行为,才构成犯罪。就第一项条件而言,《刑法》第330条第一款所规定的5项行为类型中,仅有一项与核酸检测机构造假有关,即第5项“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那么,核酸检测造假是否属于上述第5项情形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1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对于应如何开展核酸采样、样本运输、样本检测等都作了详细规定。以上规定均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每家核酸检测机构都必须遵守。而当检测机构故意造假时,无论是出具“假阳性”报告还是“假阴性”报告,均无疑会违反上述规范,属于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就第二项条件而言,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核酸检测报告,是否必然会引起新冠疫情的传播或引发严重的传播危险?我们认为,应当区分情况进行探讨。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出具“假阴性”报告,导致阳性人群在社会流动,无疑会造成新冠疫情的严重传播风险。更值得讨论的是出具“假阳性”报告的情况。有观点认为,《刑法》第330条规定的“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有传播严重危险”,是指疾病向“社会面”传播。“假阳性”人员被转移至方舱后,即使感染新冠病毒,也不会产生疫情向社会传播的风险。故检测机构出具“假阳性”报告,难以认定为引起了疫情传播或产生严重传播危险。也有观点认为,“假阳性”报告也可能导致新冠疫情的传播。以上海前不久出现的“假阳性”事件为例,该小区1天内13人被检测出“阳性”。如果检测机构故意出具虚假阳性报告,导致这13名健康人员被转运至满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方舱医院,他们将有极大概率被传染。这13人作为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被传染了病毒,也可以认为“假阳性”报告引发了新冠疫情传播。上述争议的关键在于,对于疫情的传播范围有不同认识,我们也期待后续相关部门出具更加详细的指导意见,对以上情形是否属于引发疫情传播予以明确。2.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核酸检测报告,可能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或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刑法》第229条第1款、第3款分别规定了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与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指,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保荐、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是指前述的中介组织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如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故意或严重不负责任(过失)出具虚假证明文件,可能构成前述两罪。理由在于:首先,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属于上述两罪的“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指依法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向委托人提供公证性、代理性、信息技术服务性等中介服务的机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依托专业的医疗检测技术,为政府或企业、个人提供独立、权威的中介服务,符合中介组织的实质特征。虽然从法条规定来看,上述罪名中并未明确列出核酸检测机构,但法条中除了列举资产评估、验资等常见中介组织外,同时使用了“等”字作兜底性规定,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而核酸检测与资产评估、验资、环境影响评价等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并无差异,相关机构应当认定为“中介组织”。其次,核酸检测机构出具的核酸检测报告,属于两罪规定的“证明文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在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中履行检测、评估等职责,出具的核酸检测报告可证明被检测对象是否为新冠病毒的感染、携带人员,当然属于“证明文件”。此外,对于核酸检测造假行为,侵害法益究竟是社会公共管理秩序还是市场秩序?我们认为,上述行为侵犯的法益具有复合性,虚假的核酸检测报告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扩大传播的风险,侵害到公共秩序管理,同时第三方核酸检测不管是政府买单,还是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自愿检测,都是市场行为的一种,不管是追求报告速度还是超量承揽检测业务出具虚假报告,都会扰乱核酸检测行业的市场秩序。核酸检测机构故意或严重不负责任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构成犯罪的,应判处罚金;对其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最高可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构成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的,最高可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或者单处罚金。3.其他相关罪名根据《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原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1.已经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并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并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虽然《意见》中列出的行为主体为“已经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这也并不意味着本罪对其他主体的排除适用。如果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中的个别人员,明知被检测对象系病原携带者,依然故意出具虚假“阴性”报告,导致病原携带者没有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并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造成新冠病毒的传播,危害公共安全的,作为帮助犯或者间接正犯,同样也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需注意的是,该罪为自然人犯罪,核酸检测机构作为单位,本身不构成该罪,由检测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承揽核酸检测业务,属于商业行为的一种,检测机构报告造假的行为,大多也是基于对利润的疯狂追求。如果检测机构明知自身并无检测能力,却在与委托核酸检测的政府机关或企业订立合同时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承揽业务,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故意对检测样本漏检不检、违规错检、检测数据造假,以实现非法占有巨额检测费用的目的,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妨害,同时也是对合同相对方财产利益的侵害,还可能会涉及到我国《刑法》224条的规定,构成合同诈骗罪。(二)

行政法律责任如果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还可能受到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罚款甚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就自然人而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将依法被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责任医师也可能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活动甚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根据《条例》第50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的《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注2],出具虚假核酸检测报告的检测机构,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如造成危害后果,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责任医师还将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三)

民事法律责任此外,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核酸检测报告,还可能承担民事责任。首先是侵权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注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77条[注4],核酸检测机构如因过错侵害他人权益,例如因出具的虚假“阳性”报告,导致被误检人因被带入方舱医院隔离而感染新冠肺炎等情形,则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其次是违约责任。核酸检测机构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委托方就核酸检测事宜订立相关合同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属于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行为。依据《民法典》第563条[注5]、第582条[注6],当核酸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时,委托方可单方解除合同,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三对问题频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必要从严监管日前,全民核酸检测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在此背景下,更应该对检测机构进行从严监管,对查实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首先,第三方检测机构天然具有“逐利性”,应受到严格监管。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并非由国家财政支撑运营,其本身需要盈利,也应当盈利。如果长期保持亏损,检测机构也难以维持检测能力、保证检测质量。认识到此类机构的“逐利性”,不是在否定它对防疫的巨大贡献,而是要更理性地研判应如何监管第三方检测机构。毕竟,当检测能力到达极限时,检测机构会不会为了“完成任务”而放松质控标准、省略规范步骤,会不会真有机构为了更多的检测收入对结果造假?这都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疑虑,而这些疑虑,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来消除。其次,常态化核酸检测背景下,更应从严监管第三方检测机构。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加速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从而构筑常态化核酸检测机制。在这一背景下,第三方检测机构仍在急速扩张。而专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90%以上规模较小,存在检测过程标准化不足、物流运输质量缺乏把控、检测人员资质不全等各种问题。如果不能对以往暴露的检测不准确、造假等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就无法整肃第三方核酸检测市场,势必给长期防疫工作埋下隐患。

核酸检测,兹事体大。对于目前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应当认真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以充分回应社会关切,给所有检测机构敲响警钟,堵上可能存在的防疫漏洞。注释及参考文献:[1]5项行为分别是:(一)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二)拒绝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的;(三)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四)出售、运输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未进行消毒处理的;(五)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2]《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第24条

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大规模检测实验室,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处罚。对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医师,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处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