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县工作汇报_第1页
创建生态县工作汇报_第2页
创建生态县工作汇报_第3页
创建生态县工作汇报_第4页
创建生态县工作汇报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柞水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汇报中共柞水县委柞水县人民政府(2014年8月)尊敬的李厅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正值我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力冲刺年度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李厅长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不辞辛劳,莅临我县检查指导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是极大的鞭策和豉舞。在此,我代表中共柞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对李厅长一行来柞水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柞水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以简要汇报。一、基本县情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西部。因乾佑河两岸盛产柞木而得名。介于东经10850'—109〃36';北纬8325'一36°56',东西长72.7公里,南北宽55.2公里,全县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辖13镇122个行政村,社区。人口16.5万,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柞水具有三个特点(一)地域独特。柞水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海拔落差大(541mL2802.1m),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加之北有秦岭天然屏障,冷空气不易侵入,形成了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742mm年平均无霜期20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二)资源丰富。柞水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37种,蕴藏大中型矿床4个,小型及矿化点213处。黑色金属主要有菱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矿床藏量3.5亿吨,有色金属主要有金、银、铜、铅、锌等,储量3000万吨,非金属主要有萤石、石灰石、石英石、石墨、粘土等,藏量6亿吨;大西沟菱铁矿是陕西五大热点矿区之一,储量3.02亿吨,占全省一半,银铅藏量列全国第二,是陕西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材料供应基地。柞水森林资源丰富。有乔木、灌木200余种,有林地面积15.765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677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68.9%。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牛背梁”、国家3A级景区“柞水溶洞”、国家3A级景区九天山、“凤凰古镇”等80余处旅游景点,自然、人文景观优美,有“生态宜居地”、“西安第二生活区”、“天然氧吧”之美称。生物多样性丰富。全县植物种类达245种,动物种类达160余种,列入国家一级珍稀动物数十种,柞水羚牛堪称稀世珍宝,素有“野生动物的乐园”之美誉。柞水野生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全县有各种中草药500多种,仅入典药物就有200味,其中扣子七、朴松实、红豆杉等30多种药物属珍稀濒危品种。柞水木耳、香菇、核桃、板栗销遍全国。(三)生态优良。柞水县域内有乾佑河、金钱河、金井河3大河流,3大河流2个监测点位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均达到田类功能区标准。柞水县空气质量达到城市二级空气标准要求,且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1天。近年来,我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坚持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力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以生态环境的大提升,发展环境的大优化,引领县域经济大跨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县、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省级平安县、省级旅游强县等50余项殊荣。尤其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已成为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为之一,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9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63亿元,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增长24.2%,总量居全市第二,增速居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64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2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306元,增长15.8%,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他各项指标均实现新增长。一、创建主要做法我县于2010年启动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环境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了创建规划。三年来,在省市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切实强化资源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污染减排,严格控制各项指标,累计投入36.15亿元,完成了62项生态工程建设。对照省级生态县评估验收标准,我县五项基本条件符合要求,23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创建工作高效率落实县委、县政府对省级生态县创建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作为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来抓,从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宣传教育、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四项长效工作机制,使创建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政府办、财政、环保、农业、国土、林业、水务等26个部门和13个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同时,建立了层级包抓制度,对生态县建设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包抓,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村,实行各部门主要领导联系、镇领导定点包抓;建立了专家咨询和人大、政协监督制度,多次邀请省、市专家指导创建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建立规划引领机制。我们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结合实际编制了《柞水生态县建设规划》,对生态县建设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定位和划分,明确了创建省级生态县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同时,参照生态县建设规划,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保证了生态县建设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2012-2013年,全县共实施生态建设重点项目62个,计划总投资27.425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36.15亿元,超计划总投资8.725亿元。三是建立全民参与机制。结合“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和法制宣传月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环境警示教育等宣传活动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等示范教育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生态县建设的有关知识,有效增强了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县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舆论氛围。四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把生态县创建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由县委、县政府两个督查室组成专项督查组,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行政效能督查,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通报。把创建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各责任单位年终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各镇、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各项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二)围绕创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工业新型化。坚持“绿色GDP的发展理念,严格新建项目的环保准入,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同时要求现有选矿企业建成工业用水循环设施,同时要求相关企业上脱硫设施,确保企业完全达标排放,凡是监测不达标的企业严格执行停产整改措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本县铁、铜选厂尾矿进行尾矿综合利用,着力构建从资源到产品,从工业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着眼清洁发展,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工作,柞水县博隆矿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已完成了清洁生产评审。二是以绿色产品为方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按照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生态品牌,壮大了汇生源、农贸、杏坪等6家农业园区及新田地、亿升核桃、老作坊等30余家农业企业,其中盘龙公司、汇生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贸、亿升核桃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发展蔬菜、花卉、中药材、无公害农产品面积40万亩。柞水新田地核桃、木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农贸实业、老作坊、汇生源等公司10多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柞水核桃、木耳2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在汇生源、农贸两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8家,实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沼渣、沼液全部还田,沼气用来发电和生活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的回收利用,发展沼气,共建沼气池11000余口,农村基本做到方便、卫生、节能、环保。2013年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6%。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和利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2013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2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6万元。三是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绿色生态作为县域经济加速转型、突破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着力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强势转变。坚持高标准开发建设,大手笔宣传营销,按照县委、县政府“三廊六区九点”的总体规划,牛背梁森林公园、柞水溶洞、九天山景区分别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3A级、3A级景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施了“营盘旅游产业园”和“柞水溶洞游客接待中心”旅游产业带建设,沿线乡村游营地、垂钓基地、农业观光示范园和乡村美食“一村一品”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13年共接待县内外游客44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8亿元。有力的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突生强基固本,狠抓综合整治,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以公路、水系沿线、村庄集镇等生态脆弱区恢复治理为重点,积极实施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等生态林业工程,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三年来,全县共完成造林投资2435万元,共完成造林12.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8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飞播造林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累计345.4万株。各项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04.9万亩(不包括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面积),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66.5%提高到2013年的70.67%提高了4.17%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7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336平方公里。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二是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把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坚持拓展城市空间与增强承载服务功能并举,对城区迎春路、交通路、太白路、悬月路等街道进行了亮化、美化、绿化。新修了南关迎宾大道、新城区、东坡森林公园文化休闲广场,营盘、溶洞游客接待中心,铺设了城市给排水管网,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成了日处理65吨的垃圾处理厂,远期规模1.8万m3/日。近期规模0.8万*/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投入使用。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先后建成了盘龙官邸、阳光花园等高档住宅和商贸小区,完成了南关小区、湾潭子小区等安居工程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得到提升,城市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承载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三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来抓,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和安居工程,同步实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跟进,实现了新搬迁、新农村、新城镇”目标。大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实施了13个镇通村水泥路建设,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29.044公里,行政村通路率达到86.7%。农村安全饮水合格率达100%公办幼儿园、镇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镇全覆盖。深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了农村环卫长效机制,村庄绿化率达到35%,“脏、舌I、差”现象得到根本治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到2013年底,建成省级生态镇3个,市级生态镇11个,实现了生态镇80刈上覆盖。(四)坚持铁腕治污,推进刚性减排,全方位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一是加强源头控制,推进结构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禁止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投资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从源头上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深化环保专项整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污染源治理与环保专项行动,淘汰和取缔了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十五小”企业关停取缔率达到100%全面加强动态监管,各项污染物均达标排放。开展了“小岭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彻底解决小岭工业区环境问题,同时,通过工程、结构减排等措施,先后依法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生产线7条,2010年以来,共削减COD1017.6掘,SQ3223.28吨。所有的选矿企业都采用“双管双泵”方式输送至尾矿库,废水全部循环利用,污梁物稳定达标排放,从源头上遏制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截止目前,全县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分别达到73骑口90%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金钱河由境断面水质经多次监测均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三是强化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对区域内的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尾矿库一律停止使用。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检查,我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为了确保秦岭南麓柞水段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环境,我县坚决取缔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关闭了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杜绝了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了城镇饮水安全。同时县政府对《全县乡镇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进行了批复。各镇在饮用水源地设立了保护区界牌、建立了警示标志,建立了防护隔离设施。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成立了环境应急处珞机构和队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五、创建工作成效在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我县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完成了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我县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无较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列全市前茅。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质量都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83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4.2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8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6%。全县已有120个村达到县级以上生态村,命名比例达到100%11个镇获得市级以上生态镇命名,比例达到84.62%,其中省级2个,今年我们又申报了2个省级生态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为351天,城镇各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全县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二是生态产业突破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牛背梁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终南山秦楚古道等生态旅游业如雨后春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以东甘沟村为代表的集吃、住、玩为一体的农家乐发展到6处80家,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445.8万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8亿元。同时,发展壮大了生态药业,建成了杏坪镇西洋百合药源基地;下梁镇、蔡玉窑镇丹参药源基地;九间房乡、丰北河乡秦芫药源基地;营盘镇、乾佑镇、下梁镇、曹坪镇、瓦房口镇等镇为主的猪苓药源基地。杏坪镇、曹坪镇、瓦房口镇、柴庄镇等镇为主的柴胡、板蓝根、黄苓、桔梗、丹参药源基地。这些生态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9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63亿元,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增长24.2%,总量居全市第二,增速居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64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2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306元,增长15.8%,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他各项指标均实现新增长。四是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县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命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建立了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一是培育保护林业资源,林业生态建设卓有成效。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为20329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9%,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8.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了29.4%。二是大力开展国家卫生县城、生态镇村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四绿”单位创建,公共绿地达到155.86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83平方米。三是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县城空气质量二级或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51天。城区噪声环境控制在国家环境噪声标准以内。四是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杜绝河流污染事件发生。我们制定了水源保护规定,县境内三大河流水质总体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m级标准以上。五是严格执行土地资源保护,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7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336平方公里。六是不断加大环保财政投入,严格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保护投资占GDP勺比重逐年上升,2013年达到2.63%;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仅3.4%。,远低于省市5%。的控制标准。七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一直保持在100%注重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发动全县人民积极投身生态县建设,连续三年公众环境满意率自查均在95%Z上。五是重点环保工程取得突破。按照创建规划建设内容,我县生态县建设2012-2013年共规划了62项生态工程,我们按照高点起步、整体推进的思路,先后完成了柞水同兴轧钢40万吨中板和30万吨棒材、200万吨机钛磁铁矿采选项目、140万吨/年低品位铁铜矿选厂技术改造项目、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配套设施、溶洞景区配套设施、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外洞橡皮坝、迎春中心广场、南关迎宾大道、东坡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县城、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美化和百里长廊绿化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启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六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从大环境看,包茂高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