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教案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1.gif)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2.gif)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3.gif)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4.gif)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f8a1f88030d644f18abc8b64b626514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页共9页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即:(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二)分析文章。即:(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构;(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高考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过程。高考科技文阅读测试是比较成熟的试题,命题者积十年的出题经验,在陷阱设置方面绰绰有余,而我们广大考生基本上是一年才做上一次,对它们的认识难免陌生,有的甚至拿到题目有一种畏惧感。本文拟从高考能力要求、命题陷阱及复习对策方面对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个初步探讨,以期消除同学们的答题畏惧感。
一、科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
《高考考试说明》对科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是这样的:
(一)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从内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二)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整合一般放在高考第二卷中考查,但在科技说明文中也可以考到,如北京高考试题第18题“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这是一道简答题,其难度较选择题有所增加,宜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今年考试说明取消了题型与分值的限制,大家要做到有备无患。
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此考点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推断,是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想象虽也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后者一般不适于科技文阅读,常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
二、揣摩命题陷阱,做到知己知彼
科技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本人对2004年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粗略归结出十种陷阱:
(一)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
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以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此题答案为B,由文章内容可知,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病毒,选项A将它归结为“一种病毒”,选项D将它归结为“细胞”都明显地在偷梁换柱。
(二)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如2004年福建省高考试题第7题:
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此题D项将原文中氢原子核的“冠”戴到了“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头上”,这个表述就不妥了。
(三)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判断是“个别”、“部分”还是“全部”,不能以偏概全。如2004年广东高考试题第8题
下列对“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和“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这两句话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A.咖啡含有香精油、咖啡醇和1%一2%的咖啡碱,其价格十分昂贵。茶含有咖啡碱,还有茶单宁、维生素和芳香油等,是一种保健饮料。
B,咖啡和茶都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重要饮料,二者分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和中国人对世界饮料的重大贡献。
C、咖啡是黑色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D.这两句话用“黑色金子”比喻咖啡,而用“绿色保健饮料”指代茶,这意味着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此题B项说“咖啡和茶都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饮料”,原文中只说茶具有保健功能,而咖啡对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等有害,此系明显的以偏概全。第9题C项“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加速脉搏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原文中只讲了茶对龋齿、癌症等疾病均有较好作用,而不是全部咖啡和茶叶。第10题D项“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栽茶技艺、制茶技术和饮茶习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茶叶品种的国家”,而在原谅中的表述却是“海南等部分地方引种”。
(四)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如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9题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原文中说“‘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意思是“气冰”可能受到自然的破坏,该题C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显然是是非颠倒。
(五)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卷(广西、海南等省用)第9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此题答案为C,原文讲“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由此可见,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行不通的原因是新药品不断出现,而选项却说是“人生太短暂”,显然是强加的原因。
(六)超前判断。超前判断在试卷中往往表现出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如2004年江苏卷第9题(题目见四例),
此题B项错在“当前”两上字上,原文中是说“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显然这是假设的一种情况,气冰(甲烷)并不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选项却对它作了超前判断。
(七)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因此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
B.因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所以它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
C.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因此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
D.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产生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因此它不仅使人类获得非常重要的疾病诊断工具,而且还会对外科手术的正确施行提供帮助。
此题A项“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这个信息在原文中没有丝毫依据,属典型的无中生有,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靠了。
(八)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
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据原文可知,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形成气冰的主要元素是“天然气”和“水”,B项故意缺少了“水”这个重要元素,导致答案有误。
(九)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
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A.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
B.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C.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D.分析被电磁波照射后的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电磁波,就可得知该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该题目B项中,题目问的是磁共振成像原理,此项却说疾病的病理过程,显然答非所问。
(十)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如2004年全国卷(吉林等地用)第8题:
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白鹤梁的石鱼和诗文碑刻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的强大压力。
此题答案为D项,A、B、C三项虽然都是白鹤梁需要保护的理由,但不是“急需”的理由,这些选项放在这里,就有喧宾夺主的味道了。
三、路在何方
以上总结了有关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熟悉了命题方便的规律,在复习时就能信心增强信心,为此,我再送同学们三句话:
1、树立一种观念: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3、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高考社科文阅读解题技巧
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
社科文近年已改为客观性选择题,归入第Ⅰ卷,分值及题量同科技文一样。只不过每年只考一种样式,要么社科文,要么科技文。据高考命题人谈,两者交替命题,但这个“交替”并不是绝对的你一年我一年,有时社科文会连考两年,科技文也会连续考。所以,每年的复习,社科文与科技文都要有所兼顾。这样做实际是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这种新的变化是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需要而确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后几年高考发展的方向。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③至⑦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
总括起来,社科文的考查侧重于这样两点:
一是理解与分辨,二是抽取与推断。
(一)理解与分辨
【典型例题讲解】
合理推断法
以高考试题第三大题为例:(见教材)
讲解:1.着眼全文,逐个击破。
一般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大都从局部到整体设题,但有时也是从“整体——局部——整体”设题的。
例1题,指出“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为铜奔马正名”是全文的标题,而第一问就涉及到题目问题,是从整体阅读出发命题的。了解这一思路后,就要逐步去解决。A项“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是正名的基础,当然是原因之一。C项“‘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也是原因之一。且原文说“‘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也说明此意。D项“‘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此句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原文说“飞廉铜马”,“愚意此说更属不妥”。而实际作者正名的是“紫燕骝”或“飞燕骝”。而B项“马踏飞燕”“马超龙雀”是最初的名字,这只是介绍了一个过程,而并非“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应选B项。
要解决此题,必须纵观第一二三自然段,从整体把握,再就是结合各项说法,照应原文各个击破。
2.看清题意,灵活作答。
例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第三自然段的理解。题干是“找出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而实质上,其他三项,都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只要找出其中三项,并与原文对应就可以了。有一项不是证据,那这一项就是答案。
结合原文看,A项是证据之一,《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可以推断,《三才图会》上的东西,不可全信。与原文对照,发现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这是否定《三才图会》的证据。B项“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也说明“飞廉”的含义并不固定,这也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之一。D项说“飞廉”与“铜马”是指两物,原文也这样说“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可见此项也是正确的,两者不可兼二为一。只有C项不是证据,原因是此项内容只是介绍了汉代的神话、画像,说明汉代的神话颇多,“飞廉”是人是神是有其时代特色的。可以说C项只是介绍了汉代的社会背景,而不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应选C项。
3.深入挖掘,去粗取精。
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往往在一个自然段中深入挖掘,然后再确定题目。这样,我们就要紧紧扣住锁定语段,仔细分辨,去粗取精。
例3题,“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选择的答案是正确的一项,而不是像上两题一样,选出错误的一项。A项错误在于“从古到今”“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原文只是举了“历朝”,并非“从古到今”;原文说“以燕喻良马”,而“奔腾如飞”原文中也有,但在列举诗文之前,是说明飞燕为何喻马的原因,而非“古今喻马之奔腾如飞”之意。B项中的“二句”只是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而不指前句“紫燕光陆离”,从原文中自可分辨。C项错在“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原文中并没有申明奔马快于飞燕,只是想到“奔腾如飞”。只有D项是正确的,“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4.合理推断,引申自然。
合理推断,是高考《考试说明》新加内容。这也要仔细分析原文,方可辨明是非。
推断,一定要合情合理,由原来的意思再向前推进一步。
例4题,就是一个合理推断题。A项有两个推断:一是《四库提要》比《三才图会》晚出,这是正确的说法,因为《四库提要》认为《三才图会》有虚构之病,就说明此书在《三才图会》之后。二是《四库提要》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这一点推断也是正确的,因为作者用《四库提要》的观点否定《三才图会》的观点,也说明其极具权威。B项说“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是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原文中顺次引了三人的注释,说明其准确与可靠性,不具有渊博的学识能作注释家吗?D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飞廉铜马”中的“飞廉”按《三才图会》上的说法是“一只鸟”,而“紫燕骝”前者指燕,都是由“鸟+马”组成的命名形式,所以是相似的。而C项则推断太绝对,不当。“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说法不恰当。原文说“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从此句看,根本无法推断“人骑马的图案不属于神话故事”的说法,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石雕,具体展现了神话传说的形象。
推断达到“合理”“合情”“有度”“有据”,必须依据原文而进行,而不可凭空臆造。
社科文阅读方法(原创)
一、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
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具体说来,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1,断章取义
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题不全面。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面对传授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章,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那“惟一”的语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首先要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命题者常常在此设置干扰项。如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例如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选文来看,第3段是讲沙尘在土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而第8题B项将这种作用说成是沙尘在形成沙尘暴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显然出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4.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例如全国卷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选文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牛有。
5.故意扩大
所谓故意扩大,是指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夸大某种作用、程度或扩大答案的范围:例如全国卷选文第3段倒数第3句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I’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判断是错的。
6.颠倒关系
所谓颠倒关系,是指原文中事物间的关系是特定的,而干扰项却故意将这种关系颠倒。例如全国卷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选文第l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第2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7.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例如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原因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显然,本题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
8.横加武断
所谓横加武断,是指把“未然”“或然”“将然”或推想的结果,说成是“已然”“必然”的结果。把实验的情况,放到一般事物的推断上。说的再明白些,就是将原文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将原文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设置干扰项。例如全国卷选文第6段最后一句是:“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感人故事》课件
- 《项目成本管理论》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铁艺镜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木材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检测合同
- 《黄酮溶剂提取法》课件
- 祁连雪讲解(课件)
- 工程定级复习试题及答案
- 《高频电子技术》课件
- 《TSI系统概述》课件
- 2022年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方案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全册课前预习单
- 第三章-隋唐佛教宗派的兴盛与思想发展课件
- 中国典章制度ppt课件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 负数的认识1202
- 中国铁塔建设维护工作培训PPT通用通用课件
- 地铁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指南(通用篇)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Book 2 Unit 1 Text A
- SHD干燥机说明书(英)
- 调换班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