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行业专题研究:合成生物或为国妆“新能源”_第1页
化妆品行业专题研究:合成生物或为国妆“新能源”_第2页
化妆品行业专题研究:合成生物或为国妆“新能源”_第3页
化妆品行业专题研究:合成生物或为国妆“新能源”_第4页
化妆品行业专题研究:合成生物或为国妆“新能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妆品行业专题研究:合成生物,或为国妆“新能源”绿色新经济,未来已来从“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合成生物:改写生命密码,从“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随着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和基因编辑的技术突破(即基因的读、写、编),合成生物学被称为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基因组测序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合成生物学是以“人工设计与编写基因组”为核心,针对特定需求设计构建元器件或模块,并进一步通过这些元器件对现有自然生物体系进行改造和优化,或者设计合成全新可控运行的人工生物体系的学科体系。简言之,其本质在于通过改写细胞DNA,生产出人类所需的物质。碳中和背景之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合成生物是人口老龄化、资源能源短缺、气候环境变化等制约背景下,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解决方案。据发改委高技术司,用于合成生物制造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包括糖、油脂、非粮生物质、有机废弃物,乃至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等,可以生产一系列能源与化工产品,包括基础化工原料、溶剂、表面活性剂、化学中间体,以及塑料、尼龙、橡胶等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或生产原料药、疫苗和抗体药物,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甚至生产淀粉、蛋白质、油脂等食品成分,颠覆未来农产品供给模式。据CBInsights,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53亿美元,其预计19-24年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28.8%。医药健康是合成生物产业中最大的下游领域,其次分别为化工、食品饮料、农业及其他消费品。资本助力产业发展壮大。根据Synbiobeta,2021年合成生物学行业融资总额约180亿美元,几乎是2009年以来该行业融资的总和。在国内,2015-2020年间每年合成生物学领域投融资数量尚少,但2021年增长速度强劲,快速增长到16例。美/英/法等多国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合成生物发展。1)美国:2006年,美国开始了在合成生物学上的大规模投资,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为新成立的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SynBERC)提供十年3900万美元的资助;

在2011和201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DARPA)分别宣布了“生命铸造厂”和“生命铸造厂-千分子”计划;2014年,在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国防部科技优先事项》中,合成生物学被列为了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一;2021,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在该法案中,合成生物学名列几大关键技术重点领域之一。2022年9月12日,拜登签署“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法案实质指向合成生物学领域,强调了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能源、材料、食品等应用方向的重要价值,彰显了美国政府对合成生物学发展的重视。2)英国:2009年,合成生物学与创新中心(CSynBI)成立,这是英国第一个国家合成生物学中心;2012年,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发布了《英国合成生物学战略路线图2012》,用以整体规划英国的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指出了建立英国合成生物学社区、促进技术市场化等多个关键;2016年,英国合成生物学领导理事会(SBLC)总结并更新了英国的合成生物学战略,发布了《英国合成生物学战略计划2016》;在2018年的《发展生物经济战略》以及2021年的《英国创新战略》中,都对合成生物学进行了布局。3)法国。2009年,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发布的《国家研究与创新战略》(SNRI)将新兴学科“合成生物学”列为了“优先挑战”;2010年,法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实验室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研究所(iSSB)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Genopole和埃夫里大学的支持下成立;在2015年的《国家研究战略:法国-欧洲2020》、2018年的《法国国家生物生产战略》等战略文件中,合成生物学都被重点提及;在2021年的《法国健康创新2030战略》中合成生物的价值也被提及。中国:2020年以来各地政策加速落地,支持产业发展。2006年,合成生物学研究首次被列入“863计划”。2010年,“973计划”部署了合成生物学专题研究。2018年,科技部启动了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近10年间,中科院及国内多个高校率先布局了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建设。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5月10日发改委发布的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多省市规划多次提及合成生物,努力推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和成果落地。产业链涉及多环节如果将细胞比作工厂,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在于在底盘细胞(工厂)设计完整的代谢通路(生产线),而这一过程涉及多个DNA序列的编辑改造(生产工序)。而鉴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构建理想的菌种需要通过不断筛选、试错,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DBTL,即工程学中的设计

(design)-合成(build)-测试(test)-学习(learn)。设计:是DBTL策略的基础,指利用相关数据库或是软件平台确定合成目标产物的底盘细胞以及对代谢通路或基因组进行理性设计。构建:是指通过DNA合成、DNA组装、基因编辑等手段将设计好的代谢通路导入底盘细胞内。检验: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收卷检验细胞的生长代谢、生产能力等相关参数,并筛选出最优菌株。学习:是合成生物学DBTL中的重要一环。需对细胞代谢通路上的每一个节点进行分析,找出目标产物产量不达标的原因,修改代谢通路,为下一个循环改进设计提供指导。产业链相关企业类型可划分为工具型、平台型和应用型。工具型:产业链上游开发使能技术的企业,涵盖测序、合成,基因编辑等,如DNA/RNA测序/编辑/合成,以及软硬件设施开发,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成本下降奠定基础。代表性企业有10XGen(DNA测序)、TwistBioscience(在硅芯片上“制造合成”DNA)等。平台型:平台型与应用型企业的业务范畴并非界限分明,平台型企业更侧重对菌株的筛选与改造,核心壁垒在于对底盘细胞改造的技术能力,以及基因组数据库是否强大。代表性公司有蓝晶微、Ginkgo等。应用型:应用型企业更侧重规模化生产,下游应用包括化工、农业、食品、医药、美容等,核心在于选品和是否有生产成本优势(除硬成本外,还需考虑传统化工法的绿色成本),包括菌株本身的生产效率,和后端发酵工艺及分离技术等。代表性公司有Amyris、Geltor、华熙生物等。变现或需更多检验海外上市的合成生物相关标的可能因技术储备、选品方向、应用拓展等失误而难以形成较稳定的变现模式及盈利能力,市值往往会因此遭遇滑铁卢。海外企业的选品起伏:Amyris的生物燃油与Zymergen的生物膜。Zymergen于18年决定投入开发电子领域产品线,2020年正式推出HyalineZ2薄膜产品,可用于触屏显示器、折叠装置、屏下镜头、车用领域。公司曾预计该产品将于21H2贡献收入,但21年8月公司声称该产品存在技术问题,并且公司重新评估了可折叠显示器应用的总体潜在市场,发现市场需求远低于此前预期,该产品宣告商业化失败。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教授杰·基斯林创立的Amyris则开发了能够产生青蒿酸(青蒿素的前体)的微生物菌株技术,并通过这种技术生产出Farnesene(法尼烯)。其首先规划通过法尼烯生产生物柴油,但在后续的产业化生产中面临技术瓶颈,且伴随着全球石油价格下跌,生物燃料丧失价格优势。2016年公司退出柴油、润滑油、聚合物塑料、清洁剂业务,将战略聚焦于化妆品、香料、医疗保健与食物三大业务板块。化妆品领域,其推出的自有品牌BiossanceTM主打CleanBeauty,依托的核心功效成分角鲨烷即由法尼烯经过简单转化得到角鲨稀并最终得来。美妆与合成生物:何以“擦出火花”美妆助推合成生物商业化落地考虑到规模生产难度、监管准入门槛、下游市场需求、产品开发周期等因素,我们认为美妆成为合成生物重要的变现抓手。规模生产难度:微生物生长具有一定随机性,实验室环节条件相对可控,但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等条件控制难度增加,局部的微环境(代谢物积累、流场环境)等都会发生改变,影响工艺和发酵。同时,细胞扩增代数增加,也可能扰动菌种遗传稳定性。即便实现成功放大,不同批次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也需要保障。对于大宗商品,大规模量产才能摊薄生产成本(如PHA、丁二醇、甜菊糖苷等),通常需要千吨/万吨级别,工艺放大难度高、风险大。而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品、高活性分子,产能规模量级要求相对低,能够更快变现。监管准入门槛:保健品/食品领域,国内对于“转基因”食品审批仍较严格;医药/医美等领域,则涉及药监局审批,准入周期较长。而用于美妆的原料准入门槛相对低,产品注册备案周期相对较短。下游市场需求: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出的产品通常有以下方向:1)替代传统的化学法或动植物提取,如凯赛生物的长链二元酸,杜邦的1-3丙二醇等。2)通过改造菌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突破生产难度,打开小众市场应用空间,如华熙生物的玻尿酸。3)设计并生产全新的分子,如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而产品能否在下游顺畅应用,取决于产品性能/生产成本/市场格局等综合因素。产品开发周期:美妆为高毛利率的品类,对原料成本相对不敏感,新原料技术容错性更高。合成生物有望为美妆带来突破提供绿色替代解决方案新兴市场ESG或存在溢价。国际组织及海外投资机构已针对ESG演化出了全面、系统的信息披露标准和绩效评估方法。据MSCI数据,2007年以来至2022年7月,MSCI新兴市场ESG领先指数的表现优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在2022年5月28日举办的中国ESG论坛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提出,中国企业的绿色升级转型离不开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沟通交流,ESG是中国企业拥抱世界的通用语言。双碳目标下市场对ESG投资关注度日益提升,ESG或对国内上市公司投融资活动、估值体系等影响力扩大,因此我们判断,ESG或将助推国内美妆龙头升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ESG日渐成为海内外龙头美妆集团的核心议题,包材、原料是重要落脚点之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于2015年正式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以及169个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兼顾了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于美妆企业,具体到产品端,包材及原料是主要成本构成,生产、回收、降解均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包材方面,可回收再制/生物可降解材料日渐风靡;原料方面,“纯净”、“天然”等成为关键词。全球龙头集团组建EcoBeautyScoreConsortium联盟,推动行业环保事业进程。该联盟最初由欧莱雅、汉高、Natura&Co、LVMH及联合利华联合于21年9月组建,目的是将化妆品在配方、包装、使用的环境影响信息以清晰、透明、可比较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响应消费者对产品环保层面透明度的不断增长的要求。2022年3月,EcoBeautyScore联盟的36名成员已开始以专题工作组的形式进行合作,目标在2022年年底打造出一个足迹和评分系统原型,首先为一系列产品类别提供环境评分。之后,再由独立机构进行验证。生物可降解包装为美妆品牌提供绿色包装解决方案。据MarketsandMarkets,20年全球化妆品包装市场规模达到494亿美元,其预计至25年规模增长至609亿美元,CAGR4.03%。19年3月,欧莱雅、Burberry、联合利华等150家企业签署了《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未来将积极采取措施,停止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包装。合成生物技术亦为绿色原料提供重要支撑。可持续乙醇:2021年3月,Coty集团宣布与生物技术公司LanzaTech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用回收碳制造的高纯度可持续乙醇。至22年1月,Coty表示其工厂已收到LanzaTech供应的20余吨乙醇,年内由此类碳回收可持续乙醇原料生产的香水将陆续面世。碳回收提取:22年4月,拜尔斯道夫旗下品牌NIVEAMEN妮维雅男士则推出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回收二氧化碳提取成分的美妆产品ClimateCareMoisturizer气候保护保湿霜。此款产品中14%的乙醇原料利用碳捕获和利用(CCU)工艺对回收二氧化碳成分的提取,该产品的配方100%不含微塑料、有机硅、矿物油和PEG/PEG衍生物,99%可生物降解,并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制造,包装也可回收。氨基酸表面活性剂:2022年6月18日,上市公司万盛股份(603010CH)公告拟与百葵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合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万盛股份核心管理人员组建的合伙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深圳盛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盛股份/百葵锐/合盛投资认缴出资比例48%/35%/17%。据万盛股份公告,公司积极布局生物基日化产品、生物合成化学品,切入生物基材料大赛道,打造绿色生物板块。此次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应包括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生产单个氨基酸合成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及其它相关日化洗护成分产品。项目将分为四个阶段,积极稳步快速推进月桂酰氨基酸表面活性剂项目至中试阶段。欧莱雅:可持续发展践行者,前瞻布局合成生物。2018年欧莱雅成立战略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公司BOLD(BusinessOpportunitiesforL’OréalDevelopment),旨在从财务层面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融入欧莱雅全球生态系统的途径,三大投资方向包括:品牌与品牌服务、技术突破和供应链改善。其中技术突破涵盖新活性物质、成分、材料、智能设备、生物技术解决方案、绿色化学。BOLD基金7家被投中有两家均涉及合成生物,CARBIOS可利用酶工程实现将塑料回收、解聚、纯化、再聚合的循环。GlobalBioenergies则依靠其专有的创新技术将植物资源(糖和淀粉残留物、农业和林业废料)转化为异丁烯进而转化为异十二烷(可作为润肤剂和溶剂)。在中国,欧莱雅也已经通过美妆科技创业挑战赛与国内两家生物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包括蓝晶微生物(合作涉及成分类产品和材料类产品,目前已有三个产品完成验证阶段)、慕恩生物(共同开展皮肤微生态研究)。孵化创新差异化原料合成生物为美妆带来差异化创新原料。原料是决定化妆品功效差异化/讲述品牌故事的核心环节,功效后时代美妆品牌商有望在metoo/mebetter基础上向firstinclass进军,需要有创新原料赋能,合成生物能够亦有一些功效优异的功效原料(如玻尿酸/胶原蛋白/角鲨烷等)于此前因技术限制无法大规模应用,但借助合成生物技术赋能突破大规模量产瓶颈,应用于化妆品成为现实。政策助力,化妆品新原料加速上市。此前我国对化妆品新原料采取统一审批管理,加之审评尺度未结合化妆品原料的特点进行细化,多年来在我国获批的化妆品新原料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内化妆品源头创新。2021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调整化妆品新原料管理模式,优化新原料注册备案程序。截至2022/11/9,2022年已有39个化妆品新原料备案。有18个来自本土企业,2个来自合资企业,19个来自外资企业。合成生物赋能重组胶原蛋白打开新空间下游应用场景广阔胶原蛋白具有优异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活性,理论上具备广泛应用场景。胶原蛋白是人体主要的细胞外基质(ECM),是人体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40%。胶原蛋白常见于皮肤、血管、肌腱、筋膜等部位,发挥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胶原蛋白由原胶原组成,每个原胶原都由3条α-螺旋的肽链缠绕而成,具有典型的三螺旋结构,众多胶原蛋白大分子又相互交织形成胶原蛋白纤维,因此其具有柔韧性和较大的抗拉强度。人类目前已发现28种型别的胶原蛋白,分布在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全方位参与人体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再生。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使之具备较高拉伸强度、生物降解性、低细胞毒性,并能够促进细胞生长/粘附/协同修复创伤。胶原蛋白肽: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其成分组成与胶原蛋白一致,区别在于胶原蛋白是高分子且具有三螺旋空间结构,而胶原蛋白肽是小分子。明胶也是胶原蛋白水解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明胶的水解条件是高温部分水解,其不具备生物活性且分子质量更大,一般在15000-250000Da之间。重组胶原打开新空间动物源胶原蛋白产品安全性问题逐渐克服。受技术水平限制,胶原蛋白有维持时间短、致敏率高、传染病风险的劣势:1981年,首支胶原蛋白植入剂ZydermI真皮注射剂经美国FDA批准上市,1985年第二支胶原蛋白植入剂Zyplast也经美国FDA批准上市。但据临床反馈,其有可能带来3%-5%的超敏反应发生率,需要通过皮内皮肤试验进行预处理筛选。此外,牛胶原也存在牛海绵状脑病的异种(疯牛病)传播的风险。2001年,Zyderm和Zyplast母公司CollagenCorporation.CompanyLocation.PaloAlto,CA.入股双美,后者开始将胶原蛋白技术应用到SPF猪身上。相较于牛胶原,猪胶原组织学结构与人体更相似,具有低过敏率、低免疫原性的优点。多因素限制,早期胶原蛋白在海外终端应用市场仍有限。胶原蛋白相比玻尿酸亲水性弱,注射后不易吸水肿胀;同时其乳白色的特点能有效避免胶原蛋白注射后的“丁达尔现象”

1)产能受限、原料成本高昂。原料制备来源猪、牛等育种周期长,全流程溯源准入门槛高,导致原料成本高昂。2)产品性能有限制。维持时间相对短:胶原蛋白注射后会逐渐被胶原蛋白酶分解,维持时间相对短。双美的肤丽美添加了交联剂GA(戊二醛),提高其支撑性,长效性,以及抗变形能力,使得产品的维持时间可以到8-12个月,但依然低于大部分交联玻尿酸产品。注射要求较高:玻尿酸有溶解酶,存在一定纠错空间,而胶原蛋白填充产品无相关溶解酶可溶解,对医生注射水平要求较高;冷链运输条件要求高。3)产品特点与消费者需求不完全匹配。胶原蛋白适用于细纹、泪沟、苹果肌等软组织容量填充,但无法满足骨性容量填充;肤色调和是胶原蛋白的主打功效,但美白在美国白人社会中需求较少。重组胶原蛋白有望打开新市场。重组胶原蛋白是利用前沿的结构生物学、基因重组工程等技术,以人特定型别胶原蛋白功能区基因编码为模板,进行筛选、制备得到与人胶原蛋白氨基酸序列相同或类似的一类新型生物材料。相较于动物源提取,重组胶原蛋白具有包括生物活性及生物兼容性更高、免疫原性更低、漏检病原体隐患风险更低、水溶性更佳、无细胞毒性以及可进一步加工优化等优势。其中,与人胶原蛋白全长或部分氨基酸序列一致的为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其不含非人胶原蛋白的序列片段,免疫排异及病毒风险低,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较多潜在应用。重组胶原的主要提取工艺路线:将来自人体胶原蛋白的m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随后进行酶切,再通过特定序列的整理缝合、与特定表达载体连接,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或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中,获得相对较高的表达量;通过发酵、分离、纯化手段生产生物重组胶原蛋白。产量、结构特性及纯度均存在技术提升空间。1)胶原蛋白的折叠和组装需要多种辅助蛋白的参与,如脯氨酸3-羟化酶(P3H)、脯氨酸4-羟化酶(P4H)、分子伴侣HSP47等,脯氨酸3-羟化酶复合物可特异性地羟化I型胶原α1链986位的脯氨酸。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该复合物中任一组分的缺失均会导致胶原蛋白的错误折叠和成骨不全症(《脯氨酸3-羟化酶复合物的结构机制研究》吴佳伟,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2019年3月)。2)重组胶原蛋白生产时一次性设备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尚未达到大规模量产级别。3)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亦是发酵产品规模化生产的限制因素,纯化费用约占生产成本的20%-30%甚至更高。终端应用场景广泛重组胶原蛋白正迎来新机遇。1)厂商加大教育,消费者对重组胶原蛋白的认知不断更新深入;2)冷链运输条件提升;3)技术发展,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促使产能扩张;4)玻尿酸市场渗透率已经相对成熟,重组胶原蛋白能为市场创造新产品,满足日益差异化的需求。个护:保湿、抗衰、修复、美白、护发等是可进行功效宣传的重要方向。1)抗衰:胶原蛋白肽与皮肤细胞的生长、分化、分裂、增殖和迁移有关。2)修复: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细胞黏附性、促进新细胞形成和止血功能;3)保湿:富含甘氨酸等天然保湿因子,可渗透进表皮层滋养皮肤,位于胶原分子外侧的大量亲水基团可与角质层中的水结合锁住水分,使之具有良好的保湿功效。4)美白:胶原蛋白肽的酪氨酸残基可同皮肤中的酪氨酸共同竞争与酪氨酸酶活性中心结合的机会,以此抑制酪氨酸酶对皮肤中酪氨酸的催化作用,阻止皮肤中黑色素形成,达到美白的目的(《胶原蛋白肽分析方法及透皮吸收特征》,化璟琳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年9月)。而研究表明,胶原蛋白分子量在3000Da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医美:重组胶原蛋白敷料/肌肤焕活类产品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1)敷料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1年中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259亿元,17-21年CAGR40%,21年基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医用敷料渗透率为18.5%,市场规模从17年的3.52亿元提升至21年的48亿元。2)肌肤焕活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1年中国肌肤焕活市场规模424亿元,但胶原蛋白类产品渗透率较低,截至21年12月31日,仅有锦波生物旗下薇旖美获中国药监局颁发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若后续有更多新品获批,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医疗:可应用于组织器官再生等领域。鉴于其生物兼容性及促进成骨细胞再生的能力,重组胶原蛋白是用于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理想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牙科植入物。21年中国基于胶原蛋白的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32亿元,17-21年CAGR33.5%。重点公司分析Amyris:打造lab-to-market平台,孵化可持续护肤品牌Amyris:全球合成生物龙头企业,开拓清洁化学未来。Amyris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位顶尖科学家JayKeasling、VincentMartin、JackNewman、NeilRenninger、KinkeadReiling等于2003年成立,成立之初核心研究方向是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他萜类化合物。2005年,公司研发除了能够产生青蒿酸(artemisinicacid,青蒿素重要前体)的酵母菌株,2008年公司将这项技术转让给赛索菲,开始开发其他可持续产品。公司最初将生物燃油选为应用方向,但后续在商业化生产及应用中因工艺瓶颈和成本劣势失利,后转向美容个护领域,开拓B2C消费品牌。基于合成生物技术,公司的Lab-to-Market™平台已经成功量产角鲨烷/甜味剂/香精香料等多个品种,公司仍在持续开发新成分、大规模量产及通过B2C/B2B模式商业化。股权较为集中,管理层经验丰富。截止2022年8月8日,Amyris最大股东为ForisVenture,持股比例达23.13%。Amyris高管成员大多具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在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与品牌营销等方面经验丰富。公司核心收入来源为消费者品牌及技术相关收入:核心收入分为:1)消费者品牌;主要源于公司目前通过自建+收购而来的9个终端品牌,覆盖健康、美容和保健领域。21年营收达到9200万美元。2)技术相关收入,包括原料(角鲨烷等)、研发服务、技术许可等,21年收入为9600万美元。除核心收入外,战略交易和其他一次性项目亦贡献收入,21年营收1.54亿美元,其中与DSM就香精香料品种达成的交易收入贡献1.44亿美元(21Q1)、与Ingredion就甜味剂RebM品种达成的交易贡献1000万美元(21Q2)。出师不利:生物燃油方向商业化受阻规模化生产瓶颈叠加价格劣势,面向生物燃油的商业化方向宣告失败。一方面,公司在巴西的工厂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油时出现了工艺放大瓶颈(酵母细胞爆炸死亡和较低转化率)。另一方面,2011年美国迎来了页岩油革命,石油价格开始下滑,但Amyris的生物燃料卖给客户的价格为每升7.8美元,价格优势无法彰显。截至2013年,Amyris的法呢烯年产量仅为400万公升,与此前指引尚有较大差距。公司的生物燃料规划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以失败告终。2016年,Amyris退出柴油、润滑油、聚合物塑料、清洁剂业务,并将战略聚焦于化妆品、香料、医疗保健与食物板块。转型探索:美妆为先,打造消费品牌从生物燃油转向角鲨烷。Farnesene经过一步简单的转化能够合成角鲨烯,角鲨烯经去氢处理后可以得到性质更加稳定的角鲨烷(Squalene),角鲨烷具有高度的亲肤性和稳定性,但过往主要从鲨鱼中提取,3只鲨鱼才能制备1KG角鲨烷原料(公司官网)。相较于鲨鱼肝脏提取的传统生产方法,生物合成不仅大大降低成本,也进一步保护了鲨鱼物种。依托生物合成路线,2012年公司开始向化妆品企业供应角鲨烷原料,据公司2015年财报,截至2015年公司在角鲨烷原料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20%,2015年角鲨烷原料的平均制备成本下降至$2.51/L(最低可达$2.18/L)。消费品牌快速增长。依托角鲨烷原料的生产优势,公司推出首个面向消费者的科学纯净护肤品牌Biossance,拓展至终端品牌领域。后续公司又陆续推出彩妆品牌RoseInc/护发品牌JVN/婴幼儿护肤品牌Pipette/甜味剂品牌Purecane等9个品牌,覆盖消费者健康、美容和保健领域。2021年公司消费者品牌业务收入为0.92亿美元,22H1已达0.78亿美元,公司预计22全年将达到2.5亿美元,23年Q4单季度营收将达到2.5亿美元(意味着年化营收规模可达到10亿美元),2023年营业利润率达到20%/24年达到30%。内生+外延双轮驱动。2021年1月22日Amyris收购Terasana品牌,提供清洁大麻素消费品;2021年4月15日再收购EcoFabricCleanBeauty品牌,专注于快速增长的Z代消费者细分市场。2021年6月15日Amyris收购OLIKA消费品牌。据公司22Q2财报业绩交流会,公司消费者品牌收入中75%来自自有品牌,25%来自收购品牌,如CostaBrazil/MenoLabs等。全渠道布局。按渠道,公司自有消费品牌分为DTC渠道(Directtoconsumer)及零售渠道,22Q2收入占比分别为45%/55%。零售渠道,公司主要与丝芙兰/沃尔玛/塔吉特等合作,截至22Q2覆盖9000家零售网点。以婴幼儿护肤品牌Pipette为例,截至22Q2已覆盖4000家沃尔玛门店。持续开发:Lab-to-Market™平台奠基核心能力:依托Lab-to-Market™平台,开发新成分、大规模量产及商业化。Amyrise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数据模型、结构优化及自动化等技术,对现有的测试数据进行学习与运算,并不断更新和建立数据库,建立Lab-to-Market™平台,奠定其商业模式的根本基础。该平台采用本土基因型规范语言(GenotypeSpecificationLanguage,"GSL"),能够模型化自然界多种有机物之间反应的系统,将操作步骤自动化,促进和加速酵母的基因重编程,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已实现14种成分的商业化,更多新成分在研。截至22H1,公司已有14种成分进入工业化量产阶段,目前还有超过25种成分在开发中,公司计划每年商业化开发3-5种成分。据公司22H1业绩交流会,21年所有已成功商业化的成分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平均为5000万-1亿美元/种。自建工厂,奠定量产基础,“controlourdestiny”。据公司官网,2H22其在巴西BarraBonita的生物基原料生产基地将投产。该工厂紧邻全球第二大糖厂Raizen,原材料使用便利,占地18.5万平方米,拥有加工设备1500台。据公司22H1业绩交流会,预期22H2工厂投产后:1)公司约70%的消费品将从代工转为自有生产,有望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提升供应链掌控能力;2)BarraBonita的工厂还可生产香兰素、甜味剂RebM、角鲨烯、半角鲨烯和广藿香等其他成分原料。由于此前原料产能短缺,下游订单积压,待22Q3产能缓解后有望陆续发货。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携手各领域龙头以B2B模式加速商业化变现,赋能高毛利率B2C业务。通过战略交易、知识产权许可等B2B业务模式,公司携手香精香料、食品饮料、健康保健等各领域龙头共同探索应用方向。以Amyris开发出的零卡路里甜味剂RebM为例,2019年公司将该品种独家授权给Ingredients,双方达成研发合作,以推进甜味剂可持续采购以及基于发酵的其他食品原料开发,Amyrise同时可从RebM的销售中获得利润分成。B2B业务加速商业化变现,为公司的持续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也使得公司能够专注精力于B2C消费品牌业务。巨子生物:重组胶原先行者和领军者基于生物活性成分的专业皮肤护理产品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公司2000年成立于西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设计、开发和生产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关键生物活性成分的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同时也开发和生产基于希有人参皂苷技术的功能性食品。目前公司拥有8大品牌,105个SKU,品牌矩阵涵盖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和功能性食品,分别为可复美、可丽金、可预、可痕、可复平、利妍、欣苷(SKIGIN)及参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零售额计,公司是2021年中国第二大的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2019年起连续三年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也是2021年中国第二大基于稀有人参皂苷技术的功能性食品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严建亚先生(范博士的配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拥有领导和管理优秀公司的20余年经验。范代娣博士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负责集团的技术研发,于2000年发明了公司的专有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并同时领导公司的研发和创新。其余高级管理层包括叶娟、方娟、张慧娟、严钰博、段志广、严亚娟,其中严钰博为严总及范总之女,严亚娟为董事长严建亚之妹。创始人家族持股合计62.02%。公司第一大股东JuziHolding(59.97%)由RefulgenceHolding(FYFamilyTrust为受益人的控股工具)全资拥有,范博士为委托人及受益人。范博士及其配偶严建亚(董事长)通过JuziHolding、HealingHolding(0.09%)以及GBEBTHolding(员工持股平台,1.96%)合计持股62.02%。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行业领先已建立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公司于2010年建立了陕西省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于2012年建立了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公司于2015年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于2021年,公司建立了陕西省无源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并成为了第一家被纳入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皮肤科合作研发项目的企业。研发团队实力强大。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团队共由84名人员组成,占雇员总数的12.6%,公司的研发团队成员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发酵工程、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制药工程及药学。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得益于所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