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码30页/总NUMPAGES总页数30页文言文阅读专题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公讳钧,字元播,姓崔氏。系出于魏相琰,至唐,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凡出仕四十有四年,终始一节。公为人温厚靖深,喜愠不见于色。少读书,以功名自任,不苟于吏事。初宰武安州,既以整办称矣。时深、冀水潦,民流移于武安者以千数。诱说豪右,出粟平其直,籍贫民,使得市,而公自临视之。至秋大熟,迄无殍踣[1]。黄发垂髫,扶携而归,皆曰:“活我者崔公也。”武安之民,纪公善政闻于朝,愿再留三年,诣阙下者五百余人。时惊异之。其后出守,专以清净不扰为政,务在举大纲,略细故,与吏民立教,期于无犯。崇宁中,有诏天下建置佛祠。公时为遂宁守,奉诏矍然曰:“此地,上始封之国,可使不先他郡乎?然民不可劳也。”乃因城南废寺,庀[2]材治具,躬自督视,鼓舞吏民,不逾月而告成。民视轮奂之鼎新,初不知追胥之扰也。请改转运副使。河东地瘠民贫,漕挽岁常不足。公曰:“民不可取也。”乃尽索诸郡贡赋山泽之籍,与廪吏养兵储边之费,计入以为出;罢不急之务,讲在官之利,宽恤民力。明年,储[3]皆盈。推毂士类,率先寒素。掾属有故人子,以其父书求荐章,置金函中。公举之有物,笑谢而却之,然卒加荐引。人以此多公笃于故旧,而能掩人之私也。公弟名龠,字符量,布衣,从公南北,友爱未尝相舍。大礼[4]恩当任子,舍其息以先龠,朝廷不从。叹谓龠曰:“吾弟未禄仕,吾无以见先君。”既得归,乃谢事,以恩授龠。命下两月而公卒。呜呼!可谓君子哉若人也。公风姿秀整,气温而色庄,口不论臧否,言不及世故。平生无他嗜好,唯喜藏书,蓄古器,倾家贤以求之不惮。善作诗,传于士大夫之间,编集于家二十卷。又自取唐史,撰次其人物之美者,各为诗以纪之。乃状其行事,以告当世君子。(取材于苏过《河东提刑崔公行状》)注释:【1】踣(bó):倒毙。【2】龙(pǐ):具备,备办。【3】(kuài):仓库。【4】大礼:宋代补荫制度规定,凡朝廷行郊祀之类大典,官吏可举荐其亲属为官。以崔钧的职级,只能荫及其子。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籍贫民,使得市市,这里是“买”的意思,与《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意思相同。B.民视轮奂之鼎新轮,高大;奂,众多、盛大。与成语“美轮美奂”中的“轮”“奂”意思相同。C.舍其息以先龠息,这里是“儿子”的意思,与《陈情表》“晚有儿息”中的“息”意思相同。D.口不论臧否,言不及世故臧否,这里是“贬低”的意思,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中的“臧否”意思相同。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与吏民立教A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乃因城南废寺撰次其人物之美者CD因之以饥馑石之铿然有声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以整办称矣就已经因为政事处理得当被世人称颂了B.初不知追胥之扰也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可能会受到公差的侵扰C.推毂士类,率先寒素推举读书人,为寒门学子做出表率D.可谓君子哉若人也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君子啊9.文中第三段写“笑谢而却之”“叹谓龠曰”,其中的“笑”与“叹”分别体现了崔公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10.作者说崔公为政“清净不扰”,第二段中哪些事例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6.(3分)D7.(3分)D8.(3分)C9.(4分)答案:笑:感觉到了信函中夹带着财物,为了顾全了对方的颜面,采用温和的方式拒绝。叹:对未能成功举荐弟弟感到遗憾,也因此对先人满含愧疚。【评分标准】分别对“笑”“叹”体现崔公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各占2分。言之成理即可。10.(6分)答案:①崔公做遂宁太守时,依托城南废弃的寺庙,完成修建佛祠的任务,免除了百姓的劳役之苦。②崔公做转运副使时,尽力收取山林川泽的赋税以供官吏边防所需,量入为出,减轻了百姓的税赋;又废止不紧要之事,略去细枝末节,从而减轻了百姓的劳力。【评分标准】每点3分。选取事例准确,1分;分析到位,2分。言之成理即可。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公讳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是时宋兴八十馀年,异材间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其材虽不大施,而所治常出人上。为司法,论决重轻,能尽法意,由是明习律令。设方略,明赏购,急追捕,且开人自告,故盗发辄得。有葛友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友智力兼人,公外示彰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至是,州郡肃清,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公为人除大患者既如此,至于振理颓坏,纪纲具修,所至皆然也。襄州继有大狱,逮系充满,有执以为死罪者,公至,阅囚牍,法当勿论,即日纵去,并释者百馀人。在洪,会岁大疫,自州至县镇亭传,皆储药以授病者。民若军士不能自养者,以官舍舍之,资其食饮衣衾之具,以库钱佐其费,责医候视,记其全失多寡,以为殿最①,人赖以生。公性谨严,正己守廉。于门生故吏,以币交者,一无所受。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公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公挺立无所附,远迹权贵,由是爱公者少。赖天子明圣,察公贤,谕之曰:“以卿才学,宜为众所忌也。”遂留公京师。公亦感激奋励,有所自效。数对便殿,所言皆大体,务开广上意,上未尝不从容领纳,期以大任。一日,手诏中书门下曰:“曾某以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遂以公为修撰。既而复谕公曰:“此特用卿之渐耳。”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如公者也。公夙夜讨论,未及属稿,会正官名,擢中书舍人,不俟入朝,使谕就职。在职百馀日,不幸属疾,以至不起。始公之进,天下相庆,以为得人,谓且大用。及闻公殁,皆叹息相吊,以谓公之志卒不大施于世,其命也夫!初,父不幸早世,太夫人在堂,阖门待哺者数十口。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而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平居,未尝远去太夫人左右,其仕于外,数以便亲求徙官,太夫人爱之异甚。呜呼!天夺吾兄,何降祸之酷至于斯极也!为弟者不能推原前人德善劳烈,托于当世之文章,以明著之无穷,是罪之大者也。矧公于肇,属则昆弟,恩犹父师,其于论次始终,所不敢废。辄不自知其迷谬,忍痛辍泣,谨述公历官行事如左。(取材于曾肇《曾舍人巩行状》)【注】①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友智力兼人兼人:胜过常人B.实欲携贰其徒携贰:离间C.以官舍舍之舍:安置D.宜典五朝史事典:典章(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民若军士不能自养者而半山居雾若带然B.宜为众所忌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遂以公为修撰以吾一日长乎尔D.其仕于外多于南亩之农夫(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欧阳文忠公,意在写他引领了曾巩的文学创作。B.皇上认可曾巩的能力,也颇为信任他,授予他重要的官职。C.曾巩逝世后,世人皆感慨惋惜他的才志最终不能施展于世。D.作者饱含悲痛之情,深切缅怀亦父亦师的兄长,感人至深。(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5)曾巩去世后被朝廷追谥为“文定”,《谥法解》中说,“德美才秀曰文”“安民大虑曰定”。依据本文对曾巩生平的记述,用简要概括的语言完成下列表格。谥号谥号内涵才能与品格事例文德美才秀①作品为人传诵;修撰国史清廉律己②忠孝友悌③定安民大虑长于治理④;⑤⑥救助受困军民【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相关语句,再联系上下文及文本主题等理解情节的作用。(1)D.应当掌管(修订太祖至英宗的)五朝史事。典:动词,掌管。(2)A.连词,或者/副词,好像。B.介词,被。C.与“为”构成介词结构,把……作为/介词,因为。D.介词,在/介词,比。故选:B。(3)A.“意在写他引领了曾巩的文学创作”有误。根据原文“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可知,作者是为了说明曾巩的才名与欧阳修齐名,从而强调其文学成就。(4)与:动词,给;假:提供,给;辇:用车载着。句子翻译为:曾巩给他衣袍和酒食,给他马和随从,(还)用车载着金帛跟随他,(让他)在辖区内四处巡行夸耀。(5)文中曾巩作品为人称颂的相关信息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修撰国史的原文为“一日,手诏中书门下曰:‘曾某以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据此分析,“遂与文忠公齐名”“落纸辄为人传去”,以及后者皇帝因为“曾某以史学见称士类”而选择他,可概括出:他文才出众。关于曾巩清廉律己的信息,在原文第四段“于门生故吏,以币交者,一无所受。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公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结合“性谨严,正己守”,可概括出:清廉律己。关于曾巩的家庭关系的内容主要是第六段“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而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平居,未尝远去太夫人左右,其仕于外,数以便亲求徙官,太夫人爱之异甚”。根据“实公是赖”可知“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主要是曾巩的功劳;而从文中曾巩为奉养母亲而不惜改变官职的行为,可概括出:尽忠职守,侍奉母亲,养育弟妹。关于曾巩治理案件的内容,主要在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部分。根据第二段“有葛友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友智力兼人,公外示彰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至是,州郡肃清,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可知,曾巩利用葛友巧妙离间盗贼之间的联系,最终还境内太平的做法,可概括出:智擒盗贼。根据第三段“襄州继有大狱,逮系充满,有执以为死罪者,公至,阅囚牍,法当勿论,即日纵去,并释者百馀人”中曾巩审阅“囚牍”,及时释放无罪囚犯的做法,可概括出:公正执法,纠正错案。曾巩救助受困军民这一事件主要在原文第三段后半部分“在洪,会岁大疫,自州至县镇亭传,皆储药以授病者。民若军士不能自养者,以官舍舍之,资其食饮衣衾之具,以库钱佐其费,责医候视,记其全失多寡,以为殿最,人赖以生”,从他能够为军民储存药物,免费资助衣食用具、为他们看病的行为中,可概括出:心系军民。答案:(1)D(2)B(3)A(4)曾巩给他衣袍和酒食,给他马和随从,(还)用车载着金帛跟随他,(让他)在辖区内四处巡行夸耀。(5)①文才出众;②不与民争利;③尽忠职守,侍奉母亲,养育弟妹;④智擒盗贼;⑤公正执法,纠正错案;⑥心系民生。参考译文:曾公名巩,字子固,是建昌军南丰人。当时宋朝兴起八十余年,有特殊才能的人间或出现。欧阳文忠公声名鹊起,成为求学者尊崇的楷模。曾公紧随文忠公之后,于是与文忠公齐名。曾公写的文章,刚刚写成就被人传诵开去,不超过一个月就传遍天下。曾公的才能虽然没有完全施展,治理的成果却常超过其他人。掌管司法,判决罪行轻重,都能完全体现法律的意旨,因此(治下)明了熟习法律。制定策略,明确悬赏征求的方案,急速追查搜捕,而且鼓励主动向官府投案,所以案件(刚一)发生就能破案。有个叫葛友的,多次劫掠百姓,(官府)通缉却缉捕不到。一天,自己投案告发了同党。曾巩给他衣袍和酒食,给他马和随从,(还)用车载着金帛跟随他,(让他)在辖区内四处巡行夸耀。别的盗贼听说后,大多主动投案。葛友的才智和勇力超过一般人,曾巩(将其奖赏)置于明显之处,实际是想离间他的同伙,让他们无法再勾结在一起。至此,州郡清平无事,家家户户(晚上)不用关大门,财物遗失在路上没人会据为己有。曾公为百姓除去大患是这样,至于整治颓废败坏的风气,(让)法制完备,所到之处都是如此。襄州连续有重大的案件,拘囚填满牢房,有被逮捕判死罪的,曾公到任,披阅刑狱案卷,按照法律应当不追究的,当日放走,一起被释放的有百余人。在洪州,赶上那年瘟疫流行,从州到县镇的驿舍,全都要准备药物给病人。那些无力治疗疫病的民众或军士,用官府办公的地方让他们住下,资助他们饮食、衣物床铺等用品,用官府的库银来补助救济的费用,(并且)责令医生诊治,记录病患治愈、死亡的数量,以此作为考核医生的标准,(当地)百姓靠(这些措施)得以存活。曾公慎重严肃,清廉自守。对于门生和过去的属吏用钱财和他交往的,一概不接受。福州没有作为俸禄的田地,每年卖掉园子里的蔬菜,收入直接归地方官,常常(能够收入)三四十万。曾公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怎么可以呢?”(于是)废除了这一做法,后任的官员也不再获取(这项利益)。曾公持身正直、无所攀附,远离权贵,因此欣赏曾公的人很少。所幸天子明达,了解曾公贤明,对曾公说“以你的才学,合该被众人忌妒。”于是将曾公留在京师。曾公也心存感激,奋发振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多次在便殿奉诏陈述意见,说的都是从大局出发,务求开阔皇上胸怀,皇上没有不欣然接纳的,(且)打算委以重任。一日,(皇上)亲手写诏书下达到中书门下:“曾公凭借史学修养被士人称赞,应当掌管(修订太祖至英宗的)五朝史事。”于是任命曾公为修撰。不久(皇上)又对曾公说:“这只是重用你的开始。”近代修撰国史,一定广泛选拔有文才的士人,让大臣监督统管,没有像曾公这样把五朝重要典籍都只交给他一个人的。曾公日夜研究探讨,还没等到起草文稿,(又)赶上官制正名,(曾公)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还未等到入朝(接受任命),就接到皇帝诏令要求立刻就职。在任百余天,不幸连续生病,以至于一病不起。曾公刚刚升任时,天下共同庆贺,认为(国家)得到德才兼备的人,定会委以重任。等到听闻曾公去世,大家都感叹惋惜,认为曾公的才志最终不能在世间大加施展,这是命啊!当初,父亲不幸过早去世,母亲健在,全家有数十口人需要养活。母亲凭着勤劳俭朴料理家中事务,而教育培养四个弟弟,使(他们)先后为官,安排九个妹妹都适龄出嫁,都有很好的归宿,(让家族)从衰败无依的境况中,奋起振作并且强大起来,靠的全是曾公。平时,不曾远离母亲左右,他在外为官,多次为方便照顾母亲而请求迁徙官职,母亲特别喜爱他。唉!上天让我失去了兄长,为什么(上天)降临如此惨痛至极的灾祸呢!作为弟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探究还原亡兄的美好品行和功业,寄托在当世的文章中,来彰显(曾公的德行)于后世,这是极大的罪过。况且曾公对于我来说,亲缘上是兄弟,(对我的)恩泽又像父亲、老师,对于辑录(兄长的)生平,是我不敢怠慢的。就不顾自己的谬误,强忍悲痛、停止啜泣,怀着敬意记录了曾公为官做事的情况。【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语文试卷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一)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取材于黄宗羲《诗历题辞》)(二)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节选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销永漏销:消磨B.各有至处至:好,独到C.必欲一之以唐一:统一衡量(评判)D.友逊谢不敢当谢:感谢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皆授以作诗之法②以破寂寥B.①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②终于僻固而狭陋耳C.①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②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D.①其一人心地超然②其本色高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B.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达到杜甫诗的水平,不知道你学写诗的目标还在哪里C.如写家书,虽或疏卤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D.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足够完美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宗羲少年时期向当时的诗人学习古代名家作诗之法。B.黄宗羲钟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触动而创作的诗。C.黄宗羲反对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刻苦学习唐代大诗人的诗。D.唐顺之以为沈约的诗不讲究声律,不斟酌句文。10.围绕诗文创作如何“工”的问题,材料二是如何逐层论述的?请简要概括。(6分)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6.D(3分)7.C(3分)8.B(3分)9.D(3分)10.(6分)先举“以手写我心”的文章与“刻意为文而无真精神”的文章比较,提出写文章要写出本色;之后,进一步以陶渊明与沈约的诗比较,诗文高下主要看其本色高卑。最后得出结论:本色卑的文章“不能工”,非本色的文章更“不能工”。附参考译文:(一)我年轻时在南中(南京)学习,当时的诗人都曾把作诗方法传授给我。怎样是汉魏,怎样是盛唐,如在抑扬顿挫声调之间,模仿得不像,无法驾驭学力,剪裁议论,就会流为中晚唐诗,为宋元诗了。我当时颇能领略大概,妄相唱和。年龄稍大后,经历了变故,每每看自己以前的诗作,觉得修饰词藻雕琢章句上,不是没有一两分和古人相合的,但总的讲,味同嚼蜡,没有一点味道。明知长久学下去,必定没有长进,所以对于作诗一事,就心绪淡漠了。其中在驴背上船篷下,在小旅店里,酒醒梦回,在不能读书的地方,有时搜括诗句,来消磨长夜,破除寂寥,却时时有所领会。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行,大体讲讲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而自然会工。假若想靠学来求工,那必定做不到。读经史百家,虽然看不到一首诗而诗就在其中。如果只在大名家的诗里,模拟章法提炼字句,却不通晓经史百家,终免不了狭僻固陋的毛病。诗道很广,一人的性情,天下的治乱,都藏纳在其中。古往今来志士学人的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独到之处,不必出于一途。如今上下几千年中却一定要用唐诗来划一,在唐代几百年中又一定要用盛唐来划一。盛唐的诗不是不好,但是盛唐诗中或平或奇、或浓或淡,也未尝归于划一,那又将跟从哪一种呢?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假若没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的学识只是借助沉溺、玩味的工夫来求得相似,几乎没有不伪的。有一位朋友把他所写的给我看,我说:“是杜诗。”朋友谦逊地辞谢说不敢当。我又说:“有杜诗,但不知您的诗在哪里?”朋友听了,茫然若失。其实这正是所谓“伪”啊!(二)现在有这样两人:其中一人心地超凡拔俗,所谓有不同于古今一般识见的人,即使没有持纸笔苦思冥想,学做文章,只是直抒胸臆,随手写出,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然而决没有世间的俗气和迂腐寒酸的味道,便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种绝好文字;另一人却还是世尘中人,他虽然专门钻研学写文章,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尽其所能,然而翻来覆去,终不过是这么几句老妇人的舌上常语,要寻求其中所谓的真精神和千古不可磨灭的识见,是绝对没有的,这样文章虽然工整,却仍不免是格调低下的。这是文章的本色问题。即以诗为例,陶彭泽没有专门计较作诗的声律,雕琢句子文字,只是随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这是什么道理?是他的本色高卓。自从有诗以来,追求声律、雕琢句文、用心最苦且创立学说最严格的人,没有比得上沈约的。他苦苦化费了一生的精力,使人读他的诗只见种种束缚和限制,整卷累篇,竟没有说出一两句好话。这是什么原因?是他的本色卑下。本色卑下,文章自然不能完善,何况不是他本色的那些作品呢!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白公【1】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2】能取之矣。”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菑、渑之水合,易牙【3】尝而知之。”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未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洛室。惠子【4】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其说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5】,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赵襄子攻翟【6】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7】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劲杓国门之关【8】,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取材于《淮南子·道应训》)注释∶【1】白公∶名胜,春秋楚平王之孙。【2】普没者∶游泳高手。【3】易牙∶春秋齐桓公宠臣,善调味。【4】惠子:即惠施,曾为魏惠王相理;翟煎:魏臣。【5】邪许:象声词,劳动时众人协同用力发出的呼声。【6】翟:通“狄”,这里指鲜虞。【7】飘风:狂风。【8】杓国门之关:举起关城门的门闩(横木)。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可以微言微:秘密B.先生善之善:修改C.江河之大也大:涨水D.日中不须臾须臾:片刻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易牙尝而知之已成而示诸先生B.若以石投水中贤主以此持胜C.不若此其宜也赵氏其昌乎D.奏之惠王孔子闻之曰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知道说话意图的人,不用说话(就可心里知道)B.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所以最高妙的话就是不说,最有效的行为就是顺应事理C.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节,而不在于言辞上的辩论D.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夺取胜利并非难事,保住胜利就是困难的事了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用“善没者能取之”来比喻密谋不为人知的谈话,也不会是秘密,会有人知道的。B.孔子认为河边争鱼的人会弄混衣裳,不是他愿意这样,而是所做的事情让他成为这样。C.程煎认为劳动者不唱郑、卫民歌或《激楚》,是因为这些曲子不适合举大木劳动的场景。D.作者用孔子不炫耀力气大、墨子不显示军事才能的例子来说明圣人都有外人不知的才能。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之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6.(3分)B(善认为好)7.(3分)A【A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B项第一句中的“以”为介词,“把”;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凭借”。C项第一句中的“其”为助词,用于单音节形容词之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第二句中的“其”为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D项第一句中的“之”为代词,“它(惠施完成的国法)”;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代“这件事”。】8.(3分)C(治理国家要有礼法,而不在于美丽的词句)9.(3分)D(作者用孔子不炫耀力气大、墨子不显示军事才能来说明治国做事要保持谦和的态度。)10.(4分)译文:齐、楚、吴、越都曾经有过(称霸中原的)胜利,但最终都走向了灭亡,是不能通晓保持胜利的道理。只有那些掌握(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人才能保持胜利。【评分说明:4分。每句1分】北京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25分)阅读回答问题。论贵粟疏西汉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①,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②;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③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有删节)(1)注释:①当具:指准备交赋税的时候。②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③渫(xiè):分散,流通。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农,则不地著著:附着,指定居B.赋敛不时时:时常C.鬻子孙以偿债者矣鬻:卖D.爵者,上之所擅擅:专有(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非能耕而食之而畜积未及者B.织而衣之也方今之务C.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D.民贫,则奸邪生终岁不制衣则寒(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国家)虽然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好像并不能禁止(他们)。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纳粮食从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大恩德。(4)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以古圣王统治状况与当今政治局面进行正反对比,引出下文应使民务农的话题。B.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C.作者指出,当朝政治“损有余,补不足”,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应当改革。D.全文围绕“重农贵粟”的政治主张,指陈时弊,逐层深入,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5)本文中晁错提议“贵粟”,具体措施是什么?预期效果有哪些?【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熟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选项具体内容加以辨析。(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理解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是否达到翻译准确,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把握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内容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是否手法错误,是否手法效果不准确等。(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与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根据题干定位相关区域,并准确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加以概括。(1)B.“赋敛不时”意思是“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时:名词,规定的时间。故选:B。(2)A.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而”是连词,表顺承,不译;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B.织布匹给他们穿。“之”是代词,可译作“他们”;当今的迫切任务。“之”是助词,可译作“的”。C.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以”是连词,表原因,可译作“因为”;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以”是介词,可译作“拿”。D.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可译作“就”。故选:D。(3)A.“(国家)虽然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好像并不能禁止(他们)”错误。整句话意思是: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其中“虽”译为“虽然”是错误的,应译为“即使”;“犹”译为“好像”是错误的,应译为“还是”。故选:A。(4)C.“作者指出,当朝政治‘损有余,补不足’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应当改革”错误。根据“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可知,作者建议,当朝应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故选:C。(5)本文中晁错提议的“贵粟”措施在第四自然段,即“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具体来说就是:让百姓交粮给政府,来求赏或免罚。根据“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可知,依顺百姓心愿,采取“贵粟”措施,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再结合“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可以总结出“贵粟”能使边塞粮食充足,粮食得以流通;也可以使社会安宁稳定。答案:(1)B(2)D(3)A(4)C(5)措施:让百姓交粮给政府,来求赏或免罚。效果:①君主/政府的粮食充足;②贫苦百姓的赋税减少;③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④边塞粮食充足,粮食得以流通;⑤社会安宁稳定。参考译文: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现在农户中一家如果有五口人,当中去服徭役的,就有两个以上,能耕作的田地,却不超过一百亩,这一百亩地所能收的粮食,也没有超过一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早上下令,晚上就改了。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天下就会平静安宁了。【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1)关注词性差异。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虚词共有18个,数量上并不算多,但因为用法纷繁,学起来并不容易,更主要的是,有些虚词只是词性上有细微差异,意思甚至完全一样,此时辨析词性尤为重要。(2)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3)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4)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北京市师大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示季子懋修书张居正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1】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2】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夫欲求古匠之芳躅【3】,又合当世之轨辙【4】,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5】,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注释:【1】钜(jù),同“巨”,大。【2】矱(yuē),尺度,法度。【3】躅(zhú),足迹。【4】轨辙:指文章的规范。【5】绳武:引祖先之行迹以为戒慎也。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避重就轻B.乃其所造尔尔 登峰造极C.了不异人 不了了之D.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求全责备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尝以汝为千里驹 吾家以诗书发迹B.乃自癸酉科举之后 长乃懵懵者C.遂至匍匐而归 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D.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汝其思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我本来不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师范大学《规范字与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视频传播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师范大学《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户外拓展与定向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用菌栽培基质废弃物降解
- 硕士职场竞争力
- 秋分节气与粮食安全
- 农业创新路演
- 学校文化建设上墙标语
- 会计辞职报告范文
- 公司费用预算表格模板(详细版)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市场营销体系(6版)
- 2023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钢结构加工厂考察报告
- 发电机检修作业指导书
- 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习题答案 第五版
- 废旧物资处置申请表
- GB/T 37234-2018文件鉴定通用规范
- 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
- 质量检查考核办法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基本素质发展初一-初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