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纤维素分子水解成葡萄糖需三类酶协同催化。下表信息体现出酶的催化特性是种类作用部位作用化学键葡聚糖内切酶纤维素分子内部β-1,4糖苷键葡聚糖外切酶纤维素分子非还原端β-1,4糖苷键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二糖β-1,4糖苷键A.专一性 B.高效性 C.多样性 D.作用条件温和2.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该河流的AB段上,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B.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D.BC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3.现有矮杆(抗倒伏)不抗病的水稻和高杆(不抗倒伏)抗病的水稻品种,要培育出抗倒伏抗病的新品种,最简单的育种方式是()A.单倍体育种 B.转基因技术 C.多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4.某同学用洋葱做了下列小实验,其实验结果有明显错误的是()A.用单侧光照射透明培养瓶中的根尖,一段时间后根尖表现出背光生长B.用0.3g/mL的蔗糖溶液浸润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C.用新鲜管状叶作材料提取并分离色素,滤纸条上可以呈现四条色素带D.用根尖制作临时装片,可以观察到一个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全过程5.PD-1是位于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与癌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蛋白质PD-L1结合后,会使T细胞进入静息状态,无法识别癌细胞,并可使T细胞自身增殖减弱或凋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成熟于胸腺B.癌症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力降低,但不影响体液免疫C.抑制PD-L1的活性,可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途径D.PD-1的抗体可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6.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草可防止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减产B.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D.松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温室效应7.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假说认为,蓝藻被真核细胞吞噬后,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蓝藻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下列说法不支持该假说的是()A.叶绿体内的核糖体与蓝藻的类似,而与植物细胞质的核糖体不同B.叶绿体外膜成分与植物细胞膜相似,内膜成分与蓝藻细胞膜相似C.叶绿体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遗传物质为裸露环状DNAD.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8.(10分)某实验室利用一定的方法从野生型雌雄同株水稻中获得A、B两种矮生水稻突变体。利用一定的仪器和方法对A、B及野生型植株体内的各种激素含量测定后发现,A植株中只有赤霉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B植株各激素含量与野生型大致相等。A植株分别用各种激素喷施过后发现,喷施赤霉素后,株高恢复正常,B植株分别用各种激素喷施过后发现,株高都不能恢复正常。将A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F1全为野生型(正常株高),F1再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野生型:矮生型=3﹔1。将B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F1全为矮生型,F2再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矮生型:野生型=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植株是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而来且突变类型为生化突变B.若A植株与B植株杂交,则子代植株为矮生型,但赤霉素含量与野生型相同C.若A植株与B植株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矮生型占13/16D.若A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的子一代与B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子一代进行杂交,后代中矮生型∶正常株高=1∶1二、非选择题9.(10分)科研人员对猕猴(2n=42)的酒精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乙醇积累使得猕猴喝酒易醉,乙醛积累则刺激血管引起猕猴脸红,两种物质都不积累的猕猴喝酒不脸红也不醉。请回答问题:(1)一个猕猴种群中的个体多数是喝酒不醉的,种群中偶尔出现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种群中某一代突然出现了多只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2)然而此种群或其它种群中从未出现过既喝酒易醉又喝酒脸红的个体,请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3)一只易醉猕猴与野生型猕猴杂交,子一代都是野生型,子一代互交,子二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其比例是9:3:4,这三种表现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易醉猕猴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酶1相关基因用A/a表示,酶2相关基因用B/b表示)。(4)为了进一步研究乙醇积累对代谢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野生型猕猴中转入了D基因,并筛选获得了纯合体,将此纯合转基因猕猴与一只非转基因的纯合易醉猕猴杂交,子一代互交后,子二代易醉与非易醉个体的比例为13:3,请据此推测D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5)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平常不喝酒,但酒量较大,有的人本来酒量很小,但经常喝酒之后酒量变大,这说明_____________。10.(14分)麻黄属植物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与月球运行周期紧密相关的植物,每年7月的满月时分,它们会分泌微小的含糖液滴(花蜜),吸引附近的传粉昆虫。而在动物世界,很多动物都会在月球运行周期的不同时期上演不同的行为。例如,蜣螂在滚粪球时利用偏振月光导航。(1)麻黄属植物分泌含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其中含糖液滴属于____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_____。(2)蜣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蜣螂以草食动物粪为食时,能否获得植物同化量的10%~20%,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在连续多年过度放牧干扰下,内蒙古高原以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发生退化,冷蒿种群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1)群落中的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度放牧胁迫下,冷蒿依靠生根分蘖萌发能力强等特性,抵抗放牧干扰,挤占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2)有研究表明冷蒿可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者利用不同浓度的冷蒿茎叶水浸提液处理3种伴生植物幼苗,实验结果见下图。据图分析,冷蒿释放的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和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的影响_____________。(3)绵羊对牧草的喜食程度依次为:糙隐子草>羊草>冷蒿>克氏针茅。但在持续过度放牧(绵羊)干扰下,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糙隐子草成为冷蒿的主要伴生物种。①综合上述研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冷蒿通过_____________繁殖抵抗放牧干扰,通过释放的化感物质_____________克氏针茅幼苗生长,挤占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同时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有_____________作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冷蒿草原较好生长。②研究结果还表明,人为干扰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结构,使群落朝向与自然发展不同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4)目前退化草场恢复治理的主要措施中,草种补播改良是一项既“快”又“省”的重要方法。为使补播的草种能良好地萌发、定植和生长发育,草场更好地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选用草种时应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方面)12.林场中的马尾松常遭到某种松毛虫的危害。通常,对于虫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在虫子密度5条以下采用生物防治,虫子密度5条以上采用化学防治为主。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松毛虫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松毛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2)松毛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很多,如可以在林区使用白僵菌对松毛虫进行防治,白僵菌和松毛虫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单一的马尾松林场容易发生虫害,而马尾松和其他阔叶植物混交的林场不易发生虫害,是因为后者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4)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各有优点,但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生物防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
酶是由红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每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据此答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分析,纤维素分子水解成葡萄糖需三类酶协同催化,三种酶(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β-葡萄糖苷酶)都作用于β-1,4糖苷键,但是作用的部位不同,即三种酶作用于不同部位的β-1,4糖苷键,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故选A。2、B【解析】在该河流的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大量有机物,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两方面的内容,B项错误;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项正确;BC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项正确。3、D【解析】
杂交育种是将父母本杂交,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等人工手段对植物材料的遗传物质进行诱导,使其发生改变,导致植物体的性状发生可遗传变异,进而在产生变异的群体中进行选择和培养获得新品种的技术方法。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即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多倍体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转基因育种是指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个或多个基因添加到一个生物基因组,从而生产具有改良特征的生物的育种方法。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详解】要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一般采用杂交育种方式,这是迄今为止最简单最常用的有效手段。故选D。4、D【解析】
1、分离绿叶中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用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浓度较高,抑制根的生长,向光侧生长快,背光侧生长慢,根尖表现出背光生长,A正确;B、用0.3g/mL的蔗糖溶液浸润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C、新鲜管状叶含有叶绿体,提取并分离色素,滤纸条上可以呈现四条色素带,C正确;D、用根尖制作临时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一个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全过程,D错误。故选D。5、B【解析】
PD-1是位于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它会与癌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蛋白质PD-L1发生作用,PD-1和PD-L1一旦结合,会使T细胞进入静息状态,无法识别癌细胞,并使T细胞自身增殖减弱或凋亡,所以T细胞可能会减少,细胞免疫降低,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故体液免疫也会降低。【详解】A、T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于胸腺,A正确;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癌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后,可使T细胞自身增殖减弱或凋亡,T细胞既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也可以参与体液免疫,所以癌症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力降低,体液免疫也降低,B错误;C、PD-L1活性被抑制,可减少PD-1和PD-L1的结合,从而使免疫细胞发挥正常功能,以清除癌细胞,C正确;D、给癌症患者注射PD-1的抗体,可使T细胞表面与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的PD-1减少,T细胞凋亡减少,从而使免疫功能增强,进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着重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信息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的场所,明确抗体的专一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6、C【解析】
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详解】A、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草可防止竞争加剧导致减产,A错误;B、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不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不同,故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C正确;D、松土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从而丰富农作物的矿质营养的供应,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C。7、D【解析】
叶绿体是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一种细胞器,其内部含有DNA、RNA和核糖体,可以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在内部分布有光合色素和有关的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内共生假说假定叶绿体来自于一个独立的蓝藻。【详解】A、叶绿体内部含有核糖体,其与蓝藻这种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相似,而与植物细胞的核糖体不同,可作为叶绿体来源于蓝藻的依据,A正确;B、内共生假说假定叶肉细胞把蓝藻细胞胞吞进细胞内,则在蓝藻细胞外形成一层囊泡,这层囊泡来自于植物细胞膜,后续演变为叶绿体的外膜,而叶绿体的内膜为原来蓝藻细胞的细胞膜,B正确;C、叶绿体的分列方式类似于原核生物的二分裂,且内部的遗传物质储存形式也类似于原核生物的拟核,为裸露的DNA,C正确;D、叶绿体和蓝藻中含有的光合色素有区别,因此不能证明内共生假说的正确性,D错误;故选D。【点睛】该题的突破点为通过题干中对内共生假说的介绍,有目的寻找叶绿体这种真核生物中的细胞器和原核生物蓝藻的共同点作为假说成立的依据即可。8、C【解析】
A植株与野生型杂交,后代全为野生型,所以A植株是隐性性状,是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而来。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加以判断。【详解】A、因为A植株与野生型杂交,后代全为野生型,所以A植株是隐性性状,是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而来,所有的基因突变类型都可归为生化突变,A正确;B、假设控制A、B植株突变的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由题干信息可知,A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所以子一代的表现型为矮生型且赤霉素含量与野生型相同,B正确;C、因为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所以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中正常株高的基因型为A_bb,概率为3/4×1/4=3/16,即子二代中矮生型占13/16,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全为矮生型,C错误;D、A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的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B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不管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都相同,所以A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的子一代与B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子一代进行杂交,后代中矮生型:正常株高=1:1,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控制合成酶1或酶2的相关基因突变,不能产生有足够活性的酶1或酶2,导致乙醇或乙醛积累相关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酶1突变则导致乙醇积累,不产生乙醛;若酶1正常而酶2突变,则酶1仍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导致乙醛积累,因此不会发生乙醛和乙醇同时积累的情况。不醉:脸红:易醉aabbD基因通过抑制A基因表达或者抑制酶1活性而使酒精积累表现型受到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解析】
酶1活性受到抑制的猕猴易醉,酶1正常、酶2活性受到抑制的猕猴易脸红,酶1和酶2都正常的猕猴不容易醉。不醉的纯种猕猴基因型为AABB。产生酶1和酶2的是显型基因。这些都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是表现型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详解】(1)如果酶1基因突变而不能产生酶1,则猕猴会醉,如果酶2基因突变不能产生酶2,则猕猴会脸红。如果相关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种群中某一代可能突然出现多只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2)酶1突变则导致乙醇积累,不产生乙醛;若酶1正常而酶2突变,则酶1仍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导致乙醛积累,因此不会发生乙醛和乙醇同时积累的情况,故此种群或其它种群中从未出现过既喝酒易醉又喝酒脸红的个体。(3)子二代表现型比例是9:3:4,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中野生型的猕猴是不醉的,说明其基因型是AABB,则易醉猕猴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9:3:4的比例中,9是双显性状,为不醉,包括A_B_个体,4中含有双隐性状,已知aabb表现为易醉,所以4是易醉,包括aa__个体,则3为脸红,包括A_bb个体。(4)纯合转基因猕猴为DDAA,非转基因的纯合易醉猕猴为ddaa,两者杂交,子一代为DdAa,子二代易醉与非易醉个体的比例为13:3,除了ddA_为不醉个体外,D_A_、D_aa、ddaa为易醉个体,D_A_为易醉个体,ddA_为不醉个体说明D基因通过抑制A基因表达或者抑制酶1活性而使酒精积累。(5)表现型由基因型控制,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点睛】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但由于一个种群基因较多,因此突变基因的总量也不少,突变基因由于繁殖遗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中突变基因容易保留,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就会导致生物进化。9:3:4和13:3都是9:3:3:1的变式。10、化学生物种群的繁衍将粪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蜣螂不能获得植物同化量的10%~20%,理由是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蜣螂是分解者,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解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1)麻黄属植物分泌含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进行繁衍,其中含糖液滴属于化学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植物生物种群的繁衍。(2)蜣螂属于分解者,将粪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蜣螂以草食动物粪便为食时,但并没有获得植物同化量的10%~20%,原因是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蜣螂是分解者,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试题难度中等。11、竞争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无性抑制(有一定的)促进营养演替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或写“补种本地物种”)【解析】
1、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竞争是两种生物由于争夺资源或生活空间而发生的斗争关系,结果对一方有害,甚至是致死的。【详解】(1)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均为植物,根据“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发生退化后,冷蒿种群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说明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竞争关系。(2)由图可知,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克氏针茅的抑制率逐渐增加,糙隐子草的抑制率在低浓度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专业的实习报告(稿件10篇)
- 2025年碳二馏份加氢催化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DB36-T 1565-2024 中山杉培育技术规程
- 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AI应用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肢体障碍学习支架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环保主题公益摄影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食品级碳酸钙生产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灾难救援支援短视频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生物降解地坪涂料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2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电子版
- 腔内心电图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技术
- The+Little+Woman英文名著《小妇人》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
- 用友ERP-U8基础档案设置
- 慢性胃炎中医症候评分表
- DB21T 3701-2023 海砂资源开发利用规范
- 高中美术鉴赏(必修) 湘美版 《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
-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表格
- 夜空中最亮的星二部合唱简谱
-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YY/T 1723-2020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