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_第1页
高中生物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_第2页
高中生物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_第3页
高中生物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_第4页
高中生物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课标要求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3.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考点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其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3)表达形式①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2.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拓展归纳准确分析“λ”曲线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2)种群的“S”形增长①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阻力的时间: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②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③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K/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K/2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④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则O~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吗?不是(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形增长。随时间的推移,甲、乙种群的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被淘汰。热点归纳聚焦K值①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③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④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3.种群数量的波动(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源于选择性必修2P16“小字部分”: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2)源于选择性必修2P17“思维训练”: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增多会导致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动态平衡。考向一“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1.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答案C解析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形曲线,A正确;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呈现“S”形曲线,B正确;“J”形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形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错误;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现“S”形曲线,D正确。2.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答案D解析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项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项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项错误。考向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3.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B.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C.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D.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答案C解析对于有害生物低于K/2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内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错误;对于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提高他们的K值,D正确。4.如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C错误。考向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5.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多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A解析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少,A错误。6.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形增长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答案C解析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随着种群数量增长,种内竞争加剧,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故会呈现“S”形增长,C错误;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由于不存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关系,获得的生活资源更多,故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正确。考点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曲线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结果分析(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S”形曲线增长模型。(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1.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另外,中央大方格(计数室底部)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公式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mL=1cm3=1000mm3,1mL菌液的总菌数=(a/5)×25×b×10000=50000a·b。考向一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7.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细菌等生物的种群密度B.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计数室C.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答案D解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而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用该方法计数,A错误;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底部再计数,B、C错误;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他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D正确。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0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所用时间与培养液的体积无关B.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会使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延长C.0~8h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大D.8~10h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答案D考向二实验的拓展与应用9.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细胞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31个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形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D.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密度为5×107个/mL,因计数板共有25个中格,又因1mL=1cm3=103mm3,可设每个中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x,则有25×x×104×10(稀释10倍)=5×107个,推知x=20个,A错误;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酵母菌数量为因变量,B错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形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但15℃不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D错误。10.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形增长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答案B解析培养液中有营养物质,更换时间越短,种群因营养丰富而发生数量增长,分析题图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A正确;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不会呈“J”形增长,因为有空间的限制,B错误;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应摇匀后再取出培养液进行计数,D正确。重温高考真题演练1.(2021·广东,6)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2.(2021·山东,19改编)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升高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D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错误;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增长率接近30%,增加量约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为20%,增加量约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时,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3.(2021·浙江6月选考,21改编)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与落叶松种群数量存在负反馈调节,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分别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C正确;由图可知,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落叶松松针质量,还包括天敌的数量、寄生生物的数量、竞争者的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等,D错误。4.(2020·江苏,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摇匀后,并进行第一次计数,A项正确;上清液中酵母菌数量少,取上清液计数误差大,因此计数时要先将培养液摇匀,B项错误;为保证变量唯一,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C项正确;酵母菌增殖需要营养,所以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项正确。5.(2020·海南,24)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__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2)营养物质(3)不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析(1)由于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一、易错辨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2.不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3.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4.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5.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6.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二、填空默写1.(选择性必修2P8)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2.(选择性必修2P9)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3.(选择性必修2P9)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4.(选择性必修2P9)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实现快速增长,其数学模型为Nt=N0λt,呈“J”形曲线。然而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有些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到K值后能保持相对稳定,使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5.(选择性必修2P9)“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6.(选择性必修2P9)“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7.(选择性必修2P16)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eq\f(K,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eq\f(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eq\f(K,2)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8.(选择性必修2P9)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9.(选择性必修2P14)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应当指出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而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就涉及生物因素了。10.(选择性必修2P16)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2022·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三模拟)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率最大C.绵羊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绵羊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C正确;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2.2020年6月5日,中华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下列关于某地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中资源的分布不能影响穿山甲种群空间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穿山甲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D.若建立自然保护区,则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J”形答案C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错误;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表现为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变化,因此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穿山甲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是理想条件),故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S”形,D错误。3.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13年的数据变化,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前4年间,田鼠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第4年到第5年间,田鼠种群数量仍在增长C.第5年到第9年间,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值D.第10年到第11年间,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在第1~4年之间λ=1.5,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即前4年间种群呈“J”形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小,但仍然大于1,则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加,B正确;第5年到第9年间,λ=1,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从第10年到11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说明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正确。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16×25型)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D.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答案C解析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100]×25×16×104×100=4×108个/mL,b点为环境容纳量,其种群密度为a点的2倍,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C正确;图2中a点斜率最大,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不是增长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继续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5.下列关于“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C.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以“J”形曲线模式增长答案C解析“J”和“S”形曲线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A错误;两条曲线的斜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B错误;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下降,C正确;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开始时类似“J”形增长,但最终还是呈“S”形增长,D错误。6.(2022·厦门一中高三模拟)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从图中可知O~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b时期R一直大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b点时对应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a点,同时c~d时段R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在b~d时期R值先大于1再小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c~d时期R值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点为d点,C错误;在O~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D错误。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C.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加强答案A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在不利条件下还会下降,A项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2,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项正确。8.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表中数据说明()郁闭度植物00.20.40.60.81.0一年蓬15.313.510.87.44.32.4加拿大一枝黄花10.49.56.15.63.01.2刺儿菜3.74.38.54.42.21.0A.阳光是影响3种植物种群密度的环境因素B.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相同C.随着郁闭度的增大,3种植物种群密度都下降D.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由表可知,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相同,B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郁闭度主要代表的是光照强度,故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9.如图表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各不相同C.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2.5℃、90%时,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答案B解析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曲线纵坐标数值有时会相同,即种群的数量有时会相同,B错误。10.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11.甲、乙、丙是三种食性相同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条)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池塘编号1234捕食者数量/只0248鱼存活率/%甲87584220乙7303237丙40251110A.池塘中放入的1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三种鱼的种间竞争结果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三种鱼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由捕食者及其数量决定答案D解析四个池塘中都放入1200条鱼,且三种鱼的数量相等,而捕食者的对照组中三种鱼的存活率都下降了,且下降的比例不同,说明放入的1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A合理;由表格数据分析,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仅受捕食者影响,还与三种鱼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食物、空间等因素有关,D不合理。12.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B.天敌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2·重庆八中模拟)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