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地球母亲《意识》杂志的麦肯立博士就环境问题对几位专家进行采访。麦肯立博士:您认为目前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阿曼·莫特万:现在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我们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我们对环境的看法决定着我们周围世界的环境。大多数人认为万物是彼此孤立的。但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息息相关、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比如,一颗树看上去或许是孤立的,但它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日光、雨水、风、鸟、矿物质、其它植物和树木、你、我等——施加影响,同时又处于环境的的影响之下。一棵树会影响从它周围吹过的风;风同时又会影响这颗树的生长。了解这棵树与其环境的关系,你就可以预见它的未来。塞姆基博士,您好。您在研究过程中觉得哪些环境问题最为紧迫?大多数人对万物之间的相关性视而不见。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会造成的后果。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睁开双眼,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一个因果相循的完整集合体。塞姆基博士:我们认为最严重的两个环境问题是森林砍伐和全球变暖。由于大量砍伐,现在地球上的树木仅有一万年前的一半。毁掉树木也就破坏了生态环境,因为树木可以维持表层土壤,保证干旱气候地带的降雨量,净化地下水,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树木把水从地下带到地面,并让水蒸发到大气中,随后这些蒸发气体又再化为雨水返回地面。这对天然的干旱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毁林地区的下风区域会因缺乏降雨来源而变为荒漠。全球变暖的原因是燃烧石油等矿物燃料引起的,因为这会释放出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会聚积热量,最终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麦肯立博士:纳可森博士,谢谢您专程从澳大利亚远道赶来参加我们的访谈。请您告诉《意识》杂志的读者怎样做才有助于解决环保问题。利昂·纳可森:保护环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摧残它。要尽最大努力去善待它,尽可能少索取,多回报。麦肯立博士:对于环境的现状及未来,您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利昂·纳可森:空气和水污染是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我们正在污染我们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并非取之不竭,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旦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我们的子孙就将一无所有。麦肯立博士:德塞博士,很荣幸有这个难得的机会采访您。能否请您与我们的读者交流一下您的高见,告诉我们环境危机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阿姆力特·德塞:我们不是与环境问题无关的。我们本身就是问题的起因。我们过着双重标准的生活。一方面,我们贪婪地要求工业提供更多便利、舒适和财富。我们沉溺于消费,造成工业浪费。另一方面,我们却忽视了这种需求和地球母体的承受的能力;生活已是十分优裕,我们却依然贪得无厌地索取,滥用我们自身和地球的资源。地球母亲用她健康的环境抚育着我们。就人类而言,母亲生病,孩子就会遭殃;我们既造成了地球的病态,还得自吞恶果。麦肯立博士:在本次访谈结束之际,我要谢谢各位嘉宾的参与。聆听了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成员应该怎样做才有益于周围的环境,我感到受益匪浅。希望这次访谈会激励《意识》杂志的读者去采取行动,制定自己的战略方针。多数人都习惯袖手旁观,还说"让专家们去处理这些问题吧!"。这种态度等于是在毁灭这个星球。本次访谈的目的正是想说明个人采取行动有多么重要。谢谢各位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蛙的故事最近发生了几桩怪事儿。我在北威斯康星州的树林中有一座小木屋。是我亲手搭建的,前面还有一间花房。住在里面相当惬意。实际上我是在户外做音频制作和环境方面的工作--作为干这一行的工具,我还装备了一间带电脑的工作室。还有一只树蛙也在我的工作室中住了下来。去年十一月,我第一次惊讶地发现他(只是这样称呼罢了,事实上我并不知道该称“他”还是“她”)坐在电脑的音箱上。我把他放到花房里去,认为他呆在那儿会更舒服一些。可他又跑回来呆在原地。很快我就习惯了有他做伴,清晨我上网查收邮件和阅读新闻的时候,他也在一旁关注这个世界。可上周,我突然对这个爬上爬下的“小绿人或小灰人”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有一天,我正在工作室里干活,电脑嗡嗡作响。当树蛙从我面前爬过时,我不得不停止工作。他停下了并转过身来,坐在那儿看着我。好吧,我也干脆停下来望着他。五个月了,他一直这样陪着我。我突然有一股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为什么他要呆在这儿而不乐意呆在花房里?我认为对树蛙来说,花房显然要舒适得多。“你为什么呆在这儿?”我情不自禁地问他。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他也直视着我。然后我听到一种叮咚声。这种声音似乎一下子就进入了我的大脑中枢,因为它和电脑里发出来的声音十分接近。在那个声音里我听到树蛙对我“说”:“因为我想让你明白”。唷,太不可思议了。“明白什么?”我脑海中突然跳出了这个问题。然后经过短暂的体验这种交流之后,我觉得我已经理解了树蛙待在这儿的原因。我开始理解树蛙只是想听到其他同类的叫声并并与之交流。或许他误以为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就是其他树蛙在呼唤他。真是有趣。我继续工作。我正在写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故事。有个朋友刚好发过来一份传真,说地球的温度正以每十年1.9度的速度上升。我知道,照这种速度下去,每年春天我都爱去提取树浆的这片枫林,到我孩子的那一代就将不复存在。我的故乡美丽的威斯康星州也会在下一代变成一片草原。此刻,树蛙从我脚背跳过去站在电脑前的地板上。然后他伸出手来从后面拢起左耳凝神倾听,接着他又站在电脑前伸出右手拢起另一支耳朵。他这样转动着脑袋,聆听那个声音,非常专心致志。他的皮肤起了微妙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亮丽的绿色,然后他就用尽全力跳到电脑上。我猛然想起去年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一则关于青蛙的消息,说是全世界的青蛙正在死亡。消息说因为青蛙的皮肤就像是一个内里朝外的肺,所以正在受到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据说已经发现有些青蛙的皮肤已变得像纸一样干瘪。还说青蛙是一个"物种指示器",由于对环境敏感,这个物种会先遭灭顶之灾。这时我明白了。青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士也曾向我们传递过同样的信息,那就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也为青蛙,我们必须对这个星球负起主人的责任。因为我们休戚相关。我还明白了我们之间没有界限,明白了时间的紧迫。为了我们的亲人,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于是我明白了这只青蛙此行的目的,也知道自己在这儿该做些什么。爱因斯坦的指南针小爱因斯坦是个安静的孩子。爱因斯坦夫妇赫尔曼和波琳认为他“或许太安静了”。爱因斯坦到三岁时才开始说话。父母差点就误认为他是反应迟钝,但有一个明显的事实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因为他真的开口说话时,说出的话便异乎寻常。两岁时,母亲波琳许诺给他一个惊喜。小爱因斯坦非常高兴,以为妈妈会带给他一件有趣的新玩具。但当妈妈把刚出生的妹妹玛嘉抱到他面前时,小爱因斯坦只是以疑虑的眼光盯着她,最后说道,“车轮在哪儿?”
爱因斯坦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赫尔曼送给他一个新玩意。正是这个小玩意启动了他的智力。那是小爱因斯坦第一次见到指南针。他躺在床上摇晃摆弄着这个稀奇的东西,认为自己能将指针糊弄到指向另一个方向。但是无论他怎样摆弄,指针却总是会回到原来指北的位置。“真奇妙”,他想。引导指南针的无形力量使爱因斯坦认识到,我们肉眼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事物背后还有“某种东西,某种深藏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就这样踏上了他穷其一生的探索之路。“我没有特殊的天份,”他常常说,“我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不仅仅只是有好奇心。他的耐心和毅力使他做起事情来能比大多数人都更能持久。其他孩子用纸牌搭楼房,搭到四层高时房子就会摇摇晃晃地坍塌下来。而玛嘉却惊奇地看着她哥哥爱因斯坦能有条不紊地搭起14层纸牌高楼。后来爱因斯坦说道,“这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能坚持得更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思维发展得益于他有机会与成人进行智力交流。他的叔叔是工程师,经常到爱因斯坦家里来,于是爱因斯坦就有机会参与他们的讨论。爱因斯坦的思想还受到一位医科学生的启迪。此人每星期都来爱因斯坦家一次,与爱因斯坦一家共进晚餐,一起谈天说地。爱因斯坦12岁的时候发现了一系列他认为是“神圣”的观念。那是一本有关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小册子。原来人可以证明那些不易明显看出的角度和线段的定理。这个想法给年青学生爱因斯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把数学当作满足自己好奇心并用以证明他后来发现宇宙运行规律的手段。他坚信美丽寓于简朴。或许这个悟性才是激发他天分的真正动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表象复杂的大自然中寻求简朴的美,并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真理。爱因斯坦用数学公式表达的思想也许只有少数才思敏捷的科学家才能理解,但他却能简洁地阐明自己思想之精随,使人人都能够理解。比如说,他的相对论推翻了数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完整地描述了自然界一切规律的牛顿定律,给科学界带来了一场彻底的变革。但是当有人敦促他举例说明,以便让大众能理解相对论时,他说:“把手放在烫人的炉上时,一分钟就像是一个小时。坐在漂亮姑娘的身边,一个小时就像是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创新思维在年仅26岁时就达到了高峰。1905年他写了三篇重要的论文,分别是关于光的本质(证明原子存在)、相对论以及著名的原子能等式:E=mc2。在随后的20年里,正是由于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控制了指南针的指向所激发的这份好奇心以及坚持追求简单答案的毅力,引导他将空间与时间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由此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物质状态。他追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我想知道上帝是怎样创造世界的……我想知道他的思路;其余的就都是细枝末节了。”来自斯德哥尔摩的唤醒电话10月12日凌晨5:40,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阿莫德·扎威尔教授接到了一个来自瑞典的电话,告诉他“你这辈子只有这二十分钟的清静时间了”。全世界很快就会知道扎威尔获得了1999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接着,扎威尔就会收到世界各地的来信。几天之内,他的电子邮件将激增至两千封;美国和埃及的媒体将纷纷打来电话,急切要求对他进行采访;朋友和同事也会不断打来恭贺电话,他的三条电话线都将响个不停。但是现在,这位53岁的男子首先要与家人共享这条喜讯。扎威尔亲吻了妻子德玛和两个小儿子纳比尔和哈尼。当他把这个消息告知远在家乡埃及的母亲时,她禁不住喜极而泣。扎威尔说,他的两个女儿玛哈和阿曼妮“从电话里一听到这个消息,就高兴得快疯了。我甚至连话都没法讲下去了。”纳比尔反应让我有些失望,”他补充道。“我告诉他我获得诺贝尔奖。他却只说了一声‘不错’。”当扎威尔问他是否会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学校里的小伙伴们时,这个六岁小家伙答道“不会。那些家伙只会说‘那又怎样?’”不过纳比尔倒还确实问过“我们要去见国王吗?”瑞典皇家学院因扎威尔在观察和研究原子层面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而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他向世人证明,“利用快速的激光技术有可能观察到化学反应发生时分子中的原子是怎样运动的。”扎威尔将物理领域内最有威力的仪器引进化学实验室,从而引发了一场革命,超微化学从此诞生。瑞典发布人说,这是“一场发生在化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革命,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使我们能够了解并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能从自然界最基础的层面探测自然。扎威尔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师及校友中第2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同时也是最近十年里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学院教师。在经过了一周的激动和忙乱之后,扎威尔说:“根据我的经验,无论你在什么时候跨越学科或引进新的观点和仪器,你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因为你开启了新的窗户。”扎威尔走向国际科学领域前沿的道路快捷而别具特色,正如他所观察的原子跳出的分子舞步一样优美。童年时,扎威尔在埃及国内进行了很多化学实验,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使他在就读亚历山大大学时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在亚历山大大学接受的正统理科教育本可使他在数、理、化、地质等任一领域中获得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终身任教职位。不过他最终还是决定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去见识一下化学的分子世界。”扎威尔以前也曾听说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但当时这位年轻的埃及人认为,“学院”的名字听上去没有"大学"响亮。事实证明,在扎威尔从正统理科研究转向他后来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博士后科研的过程中,宾夕法尼亚大学起到了“理想的”的过渡作用。扎威尔留在贝克利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有两个原因:一是想搞科研而非仅仅得到博士学位;另一个“私下的原因是我想买一辆美国大轿车带回埃及去。”他一到贝克利大学就“立即”发表了三篇论文,当时有人就建议他与美国不多的几所顶尖大学联系深造。“我决定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申请一提出,就受到了全院教职员工、领导和系里热烈欢迎。”同时他认为,在一个以结构研究见长的系里,自己能在专攻动力学方面取得成功。并且,加利福尼亚的地中海气候也令人惬意。那是发生在1976年的事情。扎威尔事业可谓一帆风顺。他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工作一年半后就获得了终身教席,1982年被聘为正教授,1990年获鲍林首席教授荣誉。如今他又将诺贝尔奖揽入囊中,下一步他该干些什么呢?“首先,我还不会退休,”扎威尔说。“而且我也不会去好莱坞作影星。”扎威尔期望今后几年里能再有突破性成果。他将继续活跃在科研领域,积极发表论文,视其论文如己出(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363篇论文)。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不到一周内,扎威尔就打电话给编辑追问两篇论文的进展,这让编辑大为惊讶,问道:“是你在给我打电话吗?不可能吧!我想你一定出去喝酒赴宴了。”他将继续尽力去揭示尚待研发的领域的奥秘。且慢,神奇医生塞韦里诺·安蒂诺里是一个富有的意大利医生,在他名下有一连串治疗不育症的私人诊所。他喜欢观看足球比赛,自称为天主教的忠实信徒,然而梵蒂冈对他的研究却不感兴趣。在他的诊所里,安蒂诺里已能给患者提供天下所有的试管受精治疗,但对某些夫妇,他仍然无能为力。因此,这个被意大利人称作神奇医生的人现在打算克隆患者本人来帮助他们得到迫切想要的孩子。当然这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宗教领袖群起而攻之,认为这是对人类尊严的玷污,同时其他科学家也出来抨击他的克隆计划。尽管在此之前安蒂诺里已多次提到过他的远大志向,但这次不同的是他好像是要动真格的了。与安蒂诺里志趣相投的美国科学家加入了他的克隆冒险试验。上周在罗马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们宣布已有上百对夫妇自愿成为实验对象。七年前,安蒂诺里由于使用捐赠的卵子帮助高龄妇女成功生育,顿时名声大噪。随后,他率先使用老鼠为生殖力低下的男子培育精子。很显然,他不是一位普通的科学家,而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他靠论争而成名,并将生殖学推到了极限。为此他便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危险人物。然而,他利用克隆技术来战胜不育症的想法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不可理喻。很多人还难以理解利用克隆进行生育的意义,但对某些夫妇而言,他们想要一个携带自己基因的孩子,克隆技术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就这点而言,与安迪诺瑞观点一致的科学家或许是正确的,他们指出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来反对作为医疗手段的克隆生育技术。将来我们也许会改变观点并允许在特殊的情况下使用克隆技术。但前提条件是要等到科学发展成熟之后,而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克隆羊多利出生五年了,克隆技术却一直见不到曙光。克隆的失败率令人震惊,高达97%,畸形婴儿屡见不鲜。即使克隆成功了,也无人能理解其究竟。所以我们先别去争论复杂的伦理道德。在最基本问题得到澄清之前就开展人体克隆,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并不是说安蒂诺里定会失败,问题仅仅在于即使他成功了,代价也许会高得让人难以接受。将会浪费大量的卵子和胚胎,很多妇女将经历怀孕的艰难过程,而结果却是流产或堕胎。从现在算起几年以后,技术将会有长足的进步,无谓的损失就会极大地降低。然而,在现阶段要想阻止生育克隆,似乎任何人对此都几乎无能为力。这不仅仅是安蒂诺里和他的团队热衷于这项研究,还有一个叫做雷利安的宗教组织相信克隆是实现永生的关键,并声称已经拥有了必要的卵子捐赠者和自愿接受移植胚胎的人。那末,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又将如何呢?虽然目前在很多国家移植克隆的人类胚胎是非法的,但是绝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禁止。禁止克隆很有可能会使其转入地下,而不是将其根除。因为秘密研究会引起问题,安蒂诺里和他的团队拒绝透露他们将把哪个国家作为研究基地。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克隆研究仍将进行下去。迟早我们将要做出抉择:对克隆研究进行规范是否比强行禁止更为有利。当然安蒂诺里会主张对克隆进行规范。他相信人们定会摆脱由克隆生育带来的情感冲突,将其作为另一种试管受精技术,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上周他说道,一旦第一个克隆婴儿呱呱坠地,全世界一定会欢迎他的到来。但是,如果第一个克隆婴儿不健康、畸形,或者只是千百个克隆胎儿中的唯一幸存者,世界绝不会接受他。过早抢先开始克隆实验,神奇医生和他的同事们的确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他们的直觉出错,对克隆技术乃至对整个科学事业的冲击将是灾难性的。我有的是他的基因,而不是他的天赋那是2040年圣诞前夕,那天下午我是唯一还在酒吧里工作的招待,屋子里几乎已经空了。我看到一个人独自坐在酒台的尽头。我给他送去一杯鲜汁饮料并祝他圣诞快乐。他上下打量着我,有点古怪地问我:“你知道我是谁吗?”我老实告诉他,我并不认识他。“哦,也许这个会对你有所帮助,”他一边说一边从皮夹子里掏出一张小照片,一张很旧的人物照,仿佛好几个世纪以前照的。照片上是一位年轻人的侧面像:高鼻梁,小下巴,绝对很像我身边的这位朋友。相片的底部有一行说明:“W.A.莫扎特”。现在轮到我来古怪地审视他了。我像挨了当头一棒似的猛然明白过来。“你就是那个克隆出来的家伙,”我说,“20年代各家报纸上刊登过的那个家伙。”“正是本人,沃尔夫冈.A.莫扎特。我有他的头脑,他的心脏,还有他的DNA。他是我的父亲,又是我的母亲和兄长。他是我的孪生兄弟,只是我比他晚出生247年。”于是他开始谈了起来,费很长时间才解释清楚,尽管我不能全部理解,但还是明白不少。在2001年,尽管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禁止克隆人的法令,疯狂的科学家们仍在继续秘密地进行着克隆研究。后来,就是这位开发软件的亿万富翁,他是一个莫扎特迷,尤其迷恋莫扎特的安魂曲。他在瑞士创立了一个秘密研究所,雇佣了许多顶尖生物学家进行克隆人的研究,并向他们许诺,每克隆出一个带有莫扎特DNA的婴儿,他们每人都将得到100万美元的报酬。在2003年,研究所成功地使四个婴儿足月产下,有两个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另外两个却幸存了下来。但是就在那时,那位软件富翁死了,他的公司倒闭了,克隆研究所也因此垮台了。一个莫扎特婴儿被匿名收养,没有人知道他后来的情况;另一个被研究所的一位女科学家收养,她本人也是一个莫扎特迷。“后一个就是我,”他说。当然,关于他的身世,他母亲没有告诉他,也没有告诉别的人。但是,她对他说他很不一般,是一位天才,能成长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她竭力将她的小莫扎特带进音乐的殿堂。但是21世纪一十年代毕竟不是18世纪六十年代。这个小男孩也许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但是他也有了自己的爱好,其中却不包括小提琴奏鸣曲。他喜欢的是摇滚乐,而且是那种震耳欲聋的摇滚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喜欢上了啤酒和女孩子。他妈妈愈是努力地要将他培养成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愈不想那样。不多久他妈妈也就放弃了。20岁的时候,他在一家镜框店里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灾难临头了。某些记者风闻了关于那个研究所和克隆实验的消息,并追踪找到了他。但由于没有发掘出资料渊源,没有人能证明他就是一个克隆的莫扎特,因此媒体都把他当作笑料。这一事件使他崩溃了。他试图逃离他乡。后来他在日本一家佛教寺院成了一位佛家弟子。有一天在佛寺,他听到了安魂曲。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但这一次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天哪!真是美极了!”他说,“我感到我的脑袋砰然开窍,我终于感受到它了:它在我的内心激荡回响。我要去完成它,为此死不足惜。”他知道,如果他能完成安魂曲,他将会真的成为一名天才而闻名于天下,而不会被视为蠢才。他全心身地投入到莫扎特的音乐里。无论是夜晚还是周末,所有的时间他都用来不顾一切地谱写安魂曲。“那么,后来怎么样了?”“四个月前我就满了37岁。15年来我一心扑在谱写安魂曲的工作上。哎!莫扎特去世时才35岁,我本应该在两年前就完成安魂曲。”——“你还没有啊。”他看了看我,摇摇头,说道:“你不理解。我有的是他的基因,而不是他的天赋啊。”说完这些,他在吧台上留下小费就走了。从此我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也许安魂曲真的写出来了,但我却从未听到过它。无言以对几周前我乘坐出租车,司机通过后视镜看着我说:“对不起,小姐,能帮个忙吗?”精明老练的城里人都知道,对诸如“能帮个忙吗?”这样的问题,回答永远应该是“那要看是什么忙了。”而我却高声地说:“当然可以。”“谢谢!”他说,并向后排座递过来一张黄纸条。我盯着纸条,疑心顿起:难道他在开玩笑?抑或是威胁?纸条上是手写的工工整整几个小字:proverb,peculiar,idiomatic。“请问,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我沮丧地看着纸条上的字,就好像在晚会上你盯着几个以前曾经见过的面孔,却怎么也想不起他们的名字。Proverb?Peculiar?Idiomatic?我怎么会知道?会用一个词是一回事儿,会解释可是另外一回事儿。于是我故意转移话题。“这些字是哪儿来的?”司机解释说他是巴基斯坦人,开车时喜欢听收音机,经常把不熟悉的、精彩的词随手记下来,然后向乘客询问他们的意思和拼法。“Peculiar,这个词什么意思?”他问。这个我知道。“指奇特、古怪,经常带点儿怀疑的意味,”我说。“谢谢您,小姐。那么,idiomatic呢?”我清清嗓子,说:“嗯,它是指,嗯,它是语言的一种独特运用。”我自以为“独特”一词用得很妙,他却一脸的迷惑。这是在提示我,如果对方没有明白,这词儿就不能算用得妙。“啊,这么说吧,idiomatic和idiom有关,而idiom是指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某一特定人群使用的词,该地区以外的人,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一般不用或不明白它的用法。”看着他迷惑不解的样子,我不知用什么恰当的词才好,只好继续解释下去,似乎一千个模糊的词加起来可以等于一个准确的定义。“你能举个例子吗?”我绞尽脑汁地想:“围观塞车,”这是个独特的芝加哥惯用语。可这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惯用语吗?我不得而知。我越想惯用语,就越没有把握说清楚惯用语到底是什么?“那么proverb呢?”我本该当时就告诉这个可怜的人,我的解释也许会误导他对谚语真正含义的理解,但我却说:“我觉得谚语就是一种警语,但又不完全是。”“一种什么?”“算了,别管它,谚语是给人们以警示的短小精悍的句子。”“比如说……”当我在脑海里拼命地搜索时,记价器上的数字又跳了20美分。最后我低声说:“欲速则不达?”但它算是谚语吗?且慢,谚语是否应该是些小故事而并非短语呢?我还在掂量谚语可能就是小故事时,他又问:“那惯用语是谚语吗?”这我可以回答,但不是在此时。因为此时这一回答至关重要,一个好奇聪明的外国移民以为他所期待的答案会从一个本国人的口中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就好像十月的树叶会自然地落下来一样。因此我退却了。“你请乘客给你解释词意的时候,他们大多都会给你答案吗?”“会的,小姐,很有意思的解释。”直到那时,我一直在为这位司机学习英语的执著而感动,陶醉于能有机会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一起来满足自己对语言词语的好奇心,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在这辆出租车上可能犯下的语言欺诈错误。我几乎不敢想象这位司机听到的是什么样的蹩脚英语,因为像我这样的懦夫不敢坦白地承认:“我对自己的母语并不懂。”我只能希望像他这样好奇的人会有一本字典,希望他能明白,不论乘客如何解释,发生围观塞车时,欲速则未必不达。重返大学如果我认为我能活到百岁,那么明年秋天我就要重返大学。我在大三快结束时应征入伍。四年服役期满后,不想返校完成学业。当时我觉得我好像什么都懂了。可是,事实是,我并不是什么都懂。我现在打算花点儿时间学习,但我不愿从休学的地方接着修读。我想重新从大一开始读。要知道,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大学教育本身。由于近两年来我参观过十几所大学,我感到大学生活异常愉快。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都巴不得尽快走出校园去体验生活。他们似乎并不明白他们现在享有的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时期。在这里,他们除了对自己,无需对他人负责;在这里,他们有现成的朋友;老师会尽力帮助他们;家人会盼他们回家过圣诞节,讲述他们的得意经历;还有一日三餐,虽非美食,可你不能奢望太多。太多的学生厌烦了受教育的过程,他们认为一半的老师是傻瓜,这我不否认;他们认为体制有时糟糕透顶,这我也不否认;他们认为周围没有可爱的女孩儿和男孩儿,这我可不同意。他们只是身在其中,没有意识到大学时光是多么美好。学生们只是热心于掌握他们认为能使他们赚钱的知识,对教育本身实际不感兴趣。在这一点上他们大错特错了,而这一点正是我为什么要重返大学的原因。我现在知道知识的乐趣,一种与它的实用性无关的单纯的快乐。我要修几门哲学课程,我喜欢哲学的思维过程。哲学家们有时过于较真了,但我依然喜欢他们,甚至包括那些我认为持错误观点的哲学家。我对伟大哲学家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二手资料或简写本。现在我想修一门必须研读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休谟、斯宾诺莎、洛克、约翰·杜威和其他伟大思想家的课程。我还想学点微积分,在这方面我既无能力又缺乏兴趣,但是在数学领域发生的一些事情我搞不明白,所以我很想探个究竟。我不必担心成绩单,因为不会寄给我的父母。我敢肯定我会比当年把成绩单寄给父母时还要学得好些。还有一些文学名著我应该读,但如果没有来自良师的压力,我也许永远不会读,因此我要修几门英语文学课程。我曾经学过一门专门研究乔治·戈登·拜伦(现在通常称为拜伦爵士)的课程,我现在还想再重修一遍。我第一次学得不错。我甚至认认真真地读完了《唐璜》,而且一直惊异它的伟大。如果我重修一定会得到"优"。我想选几门轻松的课程。我的历史是弱项,因此我要选几门历史课程。我当然不会为历史而呕心沥血,但至少我想重温一下历史的纲要。当有人向我提到十六世纪时,我会有能力立刻联想到某些人物和事件,这也许是为了在与人交谈时满足一点虚荣心,但这就是生活。如果能找到一位好老师,我一定要重新学习一遍英语语法和用法。他得是位优秀老师,因为我对语言的应用还颇有些研究,有时可能会认为他教得不好。我有时也会疑惑。有一天我就想过"please"一词在"Pleasedon'ttakemeseriously"一句中是什么词性。我曾应邀在几次大学毕业典礼上讲话。也许我毕业的时候,他们会请我在我自己的毕业典礼上讲话。开罗的女出租车司机她叫娜格特。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开罗机场。一个女出租车司机——在一大群男伙伴中唯一干这一行的女性。你知道在深夜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是一种什么感受吗?没有任何人,甚至没有一缕阳光来迎接你。当我步出机场时,迎面而来的是成群的出租车司机——在全世界所有的机场都有众多出租车司机四处转悠。在开罗,出租司机人更多,更喧闹。“出租车!”“你要出租车吗?”我耳边充斥着这些声音。我感到一只有力的手抓住了我的左臂。“你需要出租车,跟我来!”那个女人说。她什么都没有问,只是拉着我穿过人群。我顺从地跟着她。一个旅游者,特别是一个妇女,有些时候就不得不信赖某个人。我们来到一辆破旧的小车前。这辆车的风光已过——如今车身上有不少擦伤,轮胎磨得光秃秃的,挡风玻璃上还有一道裂缝。但它的确是一辆出租车。而且这个女人将亲自开车送我。她把我的包搬进行李箱,上好锁,然后坐在驾驶座上。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我会开车送你。别担心,”她说。娜格特向我解释说,她每周开几个昼夜的出租车。她另有一份工作,在办公室任职,但语焉不详。这辆破旧的小车不是她的,而是一个老板的。只要有可能,她就向他租来开。自从十来年前她丈夫撒手人寰,留下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和她的双亲之后,她就一直开出租车养家糊口。她熟知开罗的每一个角落——这并非一日之功。开罗迷宫般的大街小巷、居民区、集市所构成的复杂体系,宛如古代说书人编造的迷津。数百座清真寺——其中许多是伊斯兰建筑的精华,紧紧挤在一起的的老街区,郊外巨大的公寓楼群,静静流淌的尼罗河穿城而过——所有这些组成了这座过于拥挤的城市。娜格特熟谙人情,略带幽默。她全权负责我的观光日程安排。每天早上9点正,我都能看见她矮壮的身影准时出现在旅馆大厅外。每当她瞥见我走下楼梯,她圆圆的脸上马上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几乎每天她都穿着一件土黄色的带风帽的斗蓬。她动作利索,从不浪费任何时间。她做事果断似乎是由于经济条件所迫而养成的习惯,不得不尽可能多做些事情。随着她开车带我从博物馆到金字塔,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我很快就发现她卓尔不群。每当我们停下来,喝一杯茶小憩或到达一个历史景点--在这些地方的停车场总是男出租车司机云集之处--无论何处,她总是引人注目。男人们走向她的车,脸上充满了疑惑。正如她告诉我的那样,他们首先都会问?quot;你是开出租车的吗?"经过她简短的解释,我看见那些男人脸色缓和下来,微笑着,尊重而和善地与她聊天。这种场面多次出现。我感觉到,她总是能赢得遇到她的人的友情。娜格特自尊并自立。有一天,我看见她在博物馆外等我的时候,从出租车行李箱里取出备用轮胎--有一个磨秃的轮胎终于瘪了--准备自己换轮胎。几个好奇的旁观者围上来,还有人愿意帮忙--但是不,她不需要任何人帮忙。她麻利而从容地换好了轮胎,用瓶装水洗过手,然后坐进车里,问我:"现在去哪儿?"如果你有机会去开罗机场,记得到国际迎客厅外去找她。如果你幸运的话,你就有机会通过一个女出租车司机的眼睛去看看开罗。亲历俄罗斯几近午夜了,街道还沐浴在柔和的暮色微光之中。夕阳刚刚西下,黄昏过后夜幕即将降临。我们正漫步在涅夫斯基大街上。这是一条绵延4公里的宽阔大道,行人和街头艺人熙熙攘攘,音乐声不绝于耳。这就是八月的圣彼得堡。人们似乎倾城而出,庆祝这漫漫的夏日长夜。我们刚离开新结识的俄罗斯朋友的家。在享用了一顿丰盛的传统晚餐之后,我们决定就寝前稍稍活动一下。到圣彼得堡一游一直是我的梦想。童年时我就沉迷于俄罗斯历史,一直希望能够亲眼目睹它的风采。现在,多亏了改革政策,俄罗斯才向观光者张开了双臂。而圣彼得堡由于它那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自然成为观光者的首选必游之地。我们由斯德哥尔摩搭机,一飞入圣彼得堡上空,一座规划严密的城市顿时映入眼帘。公寓楼群落呈扇状排列,前面有中心庭院和花园。这不仅看起来实用,而且设计的本意就是使住户能免受冬季的凌厉寒风的侵袭。这个城市是18、19世纪由欧洲的建筑师们建造的,如今依然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横跨宽阔的涅瓦河,由近50个岛屿组成。有大约310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连成一体。难怪这些沿运河建起的别致建筑令我想起了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威尼斯。我以前见过的俄罗斯人屈指可数,但我对他们的国家和传统有一份浓浓的爱,对他们的艺术和文学崇拜不已。俄罗斯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等都深深扎根于普通俄罗斯人的心灵之中,而这正是让我感兴趣的地方。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俄罗斯。而此时,她对我的魅力丝毫不减。人们热情友好,坦诚相待,并且乐于谈及他们在自己所热爱的祖国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经济如何糟糕,不管境况如何艰难,他们总能够乐观应对他们的生活。我们遇到过一个莫斯科的漂亮女性,并且很快成了朋友。是她请我们到她的好朋友家里做客。我们所去的公寓大楼地处圣彼得堡一个高尚住宅区,昔日或许是一座宫廷宅院,现在它被改建成了4层公寓。进门后穿过狭窄的门厅,光线又黑又暗;在底楼有一部老式电梯,它的钢质折叠门在关闭时哐铛作响,然后电梯缓缓上行--其实步行上楼要快得多。我们的男主人尤里·彼得罗奇科夫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他是个艺术家,个子高挑,灰色头发梳成马尾。他开朗热情,双眼炯炯有神,看得出此人风趣幽默。他那口音浓重的英语使他表现出诚恳好客。他的妻子几乎不会说英语,但却能够听懂不少。我们被引进他们家的主厅,这里实际是客厅、餐厅和看电视的地方。房间里有一种亲密的气氛,似乎它是这个家里最核心的地方。许多聚会、社会政局讨论和家庭团聚都在这里举行。到此一访真是荣幸之至。不过,遗憾的是我对俄语一窍不通,根本别想用它来与人交谈。英语世界的人们为什么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应该说英语呢?以前,我一直想学俄语,过去也曾在几个学习班报过名,但都因为人数不够而无法开课。我们的晚餐异常丰盛。我们喝的不是葡萄酒,而是倒在小杯里的伏特加。喝酒前通常总要敬酒。大约喝了九杯伏特加后,尤里仍然意犹未尽,和我丈夫真是酒逢知己!沿河漫步,我们一致认为,我们不仅结交了新的朋友,而且还体验到了或许是此次俄罗斯之行中最愉快的经历。而这正是旅游的全部意义所在--接触人们的心灵并且努力去理解和体验些许他人的生活与行动准则。摇头丸苦海无崖我听到许多人谈论摇头丸,说它是一种奇妙无害的麻醉品。对此,我只能暗自感叹,"要是他们知道就好了。"我是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乡间小镇长大的。在那个地方,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干什么的,你吃的是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事儿别人都了如指掌。那时,我是一个门门皆优的好学生,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乖孩子,人人都喜欢我。毒品与我的生活中根本不沾边,从来也没去想过--我别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咧。我一直梦想到纽约市去学表演,然后从事舞台表演生涯。后来,我妈带我到那座城市去上表演艺术学校,实现了我的梦想。你能想象得到,这与家里相比可是大不一样。我接触到了许多新朋友,新观念,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使我开始接触到了毒品。我在艺术学校遇到的那些人多数都已经有多年的吸毒经历。当时我觉得通过吸毒我可以真正融入他们那个世界,可以加深我与他们的友情。我试过大麻,甚至还试过一点可卡因,不过,永远改变了我的生活的是摇头丸。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用摇头丸时的感觉:浑身上下飘然若仙。我甚至感受到了宇宙的脉搏,宛如某种神奇世界的铁锁被我豁然开启,让我顿入天界一般。我当时心想,能够让人感到如此美妙的东西怎么可能不好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毕业后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吸用毒品,尤其是摇头丸。我自己吸毒并开始看不起那些不吸毒的人。我成天与吸毒者为伍。我已经从一个不沾毒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没有毒品就难以度日的女人。仅五个月的时间,我就从一个追求梦想,对生活还有些责任感的人,变成了一个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庸人。而且,我走得越远,我越发陷于黑暗孤寂的深渊。我一旦入睡,便会噩梦连连,颤抖不已。我肤色如灰,头痛欲炸,精神也开始错乱起来。对此我全然没有理会,以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直到有一天夜晚我觉得我就要死了。那天夜晚,我正和几个朋友坐在长沙发上看电影,起初还感觉正常,可是突然我觉得仿佛想要从自己的躯壳里蹦出来似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恐怖无比的景象和扑朔离迷的幻影在脑海里闪烁。当时我觉得我撞见了魔鬼。我不停地问朋友们我是不是已经死了。在发作的高峰,我感觉我仿佛象心脏病发作了一般。半夜时候,我总算拿起了电话,拨通了我妈妈的号码,叫她赶紧来接我。第二天一早她来了,把我从公寓里拽了出来。在我妈开车带我回宾夕法尼亚州我们的家庭医院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忘了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路上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卷曲着身子,倒在汽车的后座上,而我妹妹一直在尽力使我安静下来。在一种极度的迷茫状态之中,我在病房里度过了14天。这就是摇头丸给我带来的结果——还不止如此。医生们给我的大脑作了一次扫描检查。当我看到检查结果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扫描显示我的脑电图上呈现好几处黑斑。医生们告诉我说,这些黑斑出现的区域正是大脑执行记忆功能的区域,表明我的大脑活动已经产生了某种病变。自打我看到那张脑电图之后,我的生活就如爬坡上坎似的变得艰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股权转让合同股东权益明细
- 生态养殖技术培训考核试卷
- 2024年江苏省新版房地产购买协议范本版B版
- 煤炭行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移动打铃控制器课程设计
- 特殊作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与挑战试题考核试卷
- 2024年港口设施维护施工合同模板3篇
- 电子书版权保护与区块链版权登记考核试卷
- 2024业绩对赌股权激励协议及员工股权激励与薪酬调整方案3篇
- 稀盐水冷却牛奶课程设计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虚拟电厂总体规划建设方案
- 65mn弹簧钢热处理工艺
- 调试人员微波技术学习课件
- 足球教练员素质和角色
- 2024年四川成都市兴蓉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傣族舞蹈教程》课件
- 专题19 诗词鉴赏(考点精讲)-【中职专用】中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四川适用)
- 2024北京大兴区初三(上)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7月期末统一试《22064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开放专科
- 生物制药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