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多篇)(篇一)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情况的报告》。为协助做好审议工作,9月中旬以来,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及工作室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先后赴莱西市、即墨区、平度市进行了调研,深入姜山镇、金口镇、田庄镇等镇村实地察看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畜禽清洁养殖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现场,在镇(街)召开座谈会听取区(市)工作情况汇报,与相关主管部门、农业园区、企业负责同志以及乡村振兴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和农户代表进行了座谈。同时,与胶州市和黄岛区人大农委开展了联动调研,书面了解了有关情况和意见。10月8日,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发改、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关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情况的汇报,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并就前期调研中发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委关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协调配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药、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加大节水节肥控药工作力度,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控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摒弃“大水、大肥、猛药”的落后生产方式。不断深化对市人大关于加强农药经营使用监管有关议案的办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配套建立低毒低残留农药配送补贴制度,巩固议案办理成效。截至XX年,全市农药、化肥(折纯)分别投入6120.7吨和27.5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0.73%和0.3%,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居全国领先水平。(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根据上级要求,XX年以来,在全市布设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家控制例行监测点位149个,组建调查采样队伍19个,建立了例行监测网络和制度,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建设市级深松整地核心试验示范区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区,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处理利用工作力度,通过采取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机械打捆离田等措施,全市农作物秸秆总量综合利用率达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将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建废弃物处理设施列为市办实事,截至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处理利用设施配建率达到94.1%,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约84%;助推生物质发电、生物沼气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措施不断完善。今年6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度措施和目标任务,是全市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对耕地质量提升、减肥节药试点、高效农技推广、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财政支持,为全市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我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农业投入品消耗居高不下。全市耕地总面积779万亩,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分别为570kg/公顷和16.2kg/公顷,较国际施用安全标准偏高;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约210万亩/年,累计使用地膜5700吨,其中仅60%左右被回收再利用。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99个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5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phW4.5的强酸性土壤达到5万多亩。二是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亟待完善。全市仍有将近6%的规模养殖场尚未配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散户饲养畜禽的情况在一些村庄仍然存在,废弃物乱排乱倒情况时有发生。叶类蔬菜、水果种植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尾菜残果总量很大,处理利用技术不成熟,运输、倾倒成本高,种植户处理不了就丢弃在田间地头,腐烂变质形成污染。三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运营困难。一些已经建成的生物质发电和沼气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由于长距离收集运输秸秆、粪污等生产原料的成本较高,企业一般只能处理利用周边1-2个镇的废弃物,辐射半径有限,原料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对生物质沼气生产企业,目前仅在项目建设环节享受一次性补贴,生产运营环节没有相应补贴,导致生产的沼气销售价格没有竞争力,企业盈利困难。(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节肥节药农技推广工作亟待加强。目前制约节水节肥农技推广应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田间地头缺水、缺电,农田水利和农业用电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有效解决。二是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匮乏,测土配方施肥缺少专业农业技术指导,降低了节水节肥效果,与水肥一体化需要相适应的液态肥和水溶性肥料的生产能力不足,部分一次性使用的地管设备在使用后没有回收渠道,造成了新的面源污染。三是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一般大田使用的水肥一体化加压设施10-20万元一套,地管成本约100元/亩,对增加投资心存顾虑。(三)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亟待健全。一是资金投入机制亟待健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任务艰巨,污染治理面广、难度大,涉及农村千家万户,资金需求量大。目前财政涉农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撬动作用发挥不够。二是工作协调机制亟待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防治力量比较薄弱,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难度大,在一些环节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据基层反映,农药包装回收后,大量农药包装袋和包装瓶堆积形成危化品,危化品的运输、销毁等环节需要交通、环保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另外,目前农村土地监管措施与配套建设水电设施、库房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等现代农业发展辅助用地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发展。三、意见建议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针对我市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一)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治理。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要认真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持续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所产生的面源污染。要毫不松懈地抓好节肥、控药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有机生态种植模式和病虫害绿色生物防控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巩固农药、化肥用量“负增长”。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杜绝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维护“三品一标”农产品的信誉。要着力解决好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推广使用可重复利用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废旧地膜、地管回收机制和资源化利用机制,解决农药废旧包装回收过程中的储存难、运输难、销毁处理难的问题,从源头上控制二次污染。(二)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划,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养殖污染环境的行为。要保质保量完成规模养殖场100%配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的目标,实现全市畜禽养殖废物处理零死角,同时,要加强对处理利用设施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只建不用”情况的发生,切实发挥好处理效用。要加强环境影响论证,完善财政补贴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产品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动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三)加强绿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要针对绿色农技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整合,建立完整、规范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农业绿色发展有标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配齐配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加强专业农技服务人才培养,真正将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农业科技普及到田间地头。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绿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农户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四)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机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必须在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一是扩大财政补贴覆盖面,既要对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工程项目给予补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又要对小农户应用绿色农技给予适当补贴,发挥引导鼓励作用。二是要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给予补贴,例如在有机肥替代化肥方面,既要对种植户给予补贴,鼓励使用有机肥,又要对养殖户生产转化有机肥给予补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生产有机肥的积极性。三是要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绿色发展,对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的有机质垃圾处置和生物质能源转化项目,既要在建设环节给予一次性补助,也要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按照能源转化效率和数量给予补贴,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收益,缩短投资回报周期,使投资方有账可算、有利可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绿色发展。(五)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环保、科技等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抓好上级有关意见和要求的贯彻落实,下大力气解决基层农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农业生产用房建设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调研力度,积极协调有关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对农村尾菜、残果处理难问题,要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回收处理机制和措施;三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和水平,将水网、电网、路网、互联网连接到田间地头;四是对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篇二)绿色农业既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为了加快转变四平农业发展方式,倾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四平”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助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市政协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市绿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四平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四平市是农业大市、国家粮食主产区、中国唯一的优质玉米之都。近年来,在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高位推动下,全市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农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优化区域生产格局,农业种养结构更趋合理。一是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今年全市因地制宜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7.52万亩,超额完成100万亩任务,特种玉米、水稻、花生、高粱、杂粮杂豆、棚室蔬菜等高效作物面积不断扩大。通过调减玉米、种植其他作物,单位面积减肥、减药在0%左右。二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巩固。大力开展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克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目前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90亿斤阶段性水平,在全省继续保持单产第一的领先位次。三是棚室蔬菜园区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发展棚膜经济热情高涨,上半年新建棚室面积2.14万亩,其中标准化棚室1151亩、简易棚室(含拱棚)*****亩,全市棚室面积达到9.2万亩。棚膜产业呈现常规生产与休闲采摘、定制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三是牧业经济稳步提升。畜禽养殖正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畜禽粪便污染治理逐年加强,XX年全市标准化牧业小区达到1171个,今年将新建扩建10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将超过86%。(二)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注重规划引领。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四平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四平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等,全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强化政策支撑。率先在全省出台《四平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奖励办法》,对推动发展绿色农业的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全市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7个,总量达到431个,增幅全省最高。创建梨树县玉米、辽河垦区水稻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各10万亩,“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发展到100余万亩。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生猪、肉禽、梅花鹿、中草药等10条农产品加工链条,构筑了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打造新天龙酒业、天成玉米、佳乐宝、吉春药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梯次跟进的良好局面。XX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460亿元。(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执法监管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扎实开展,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农药、肥料、兽药等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梨树县成为省级农产品准出示范县,伊通县成为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市)、乡(镇)农产品质检机构已初具定量检测能力,“三品一标”企业监测可追溯系统加快建设。采取月度检测和临时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生产基地、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全覆盖。(四)绿色生产新模式创新发展。推行保护性耕作模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全覆盖、高留茬还田、农机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强化农艺、生物、工程综合性措施支撑,XX年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0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10万亩、玉米宽窄行100万亩。推行绿色防控模式,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虫,组装集成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技术,XX年全市生物防螟面积440万亩。推行绿色循环生产模式,伊通县铠绎棚室园区以畜牧标准化生产为纽带,上连棚室蔬菜、青贮玉米产业,利用绿色饲料发展养殖业,下连有机肥生产,实现种植一养殖一加工一还田闭合性链条。铁东区慧丽智慧农场通过农业物联网,初步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全程可追溯。推行绿色生态生产模式,“溜达鸡”“林地黑猪”“野蛮猪”“放山梅花鹿”等绿色散养模式在铁东区、伊通县初具规模。双辽市、辽河垦区、伊通县的稻蟹鱼共生种养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农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注重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利用我市农村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田园山水优势,构建形成了以休闲度假、创意农业、观光体验、教育养生、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培育打造了北方巴厘岛、吉福园休闲采摘、蔡家农耕博物馆、双辽卧虎草原游、叶赫满族风情游等绿色休闲观光景点,举办二龙湖渔猎文化游、伊通县大果榛子节、大樱桃节等节会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加快融合发展。冬季玩雪、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摘等四季休闲旅游正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六)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整合农发、发改、土地、水利、林业等涉农项目开启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黑土层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物理性状得到有效改善。依托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所,围绕创新农业绿色增产技术集成模式,开展科研大协作、大攻关,10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年度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保护性耕作等绿色农业技术1300余万亩,XX年化肥用量*****吨、农药用量4065吨,分别比XX年减少2.3%、3.8%,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改善。梨树县“现代农业综合体”“黑土地论坛”“农业科技小院”,开启东北农业技术研发应用新模式,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积极探索玉米秸秆在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化、基料化、工艺化、食用化等方面的转化利用,促进秸秆资源节约利用和农民增收,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二、制约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全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仍存在着农业基础弱、产业结构不优、资源环境约束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持续增收难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足,雨养农业“望天田”面积较大,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在高起点上继续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压力很大。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问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仍然偏低。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绿色发展难度加大。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窄问题。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家庭经营增收空间有限,农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偏低。四是农产品品牌提升问题。农产品普遍存在“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现象,没有真正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生产标准不一,销售随机性、流动性大,加上监管力量有限、监管机制和手段相对滞后,监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六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黑土地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成本高、周期长、任务重。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建议当前,四平市作为粮食主产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农业,是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保障。要紧密结合四平实际,明确绿色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突出重点,化掌为拳,定向发力,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由注重数量式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式发展转变,推动传统农区向现代农区转变,为建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贡献力量。(一)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放大我市农业农村绿色生态底色效应,开展绿色农产品示范市创建,做大绿色基地这个黄金载体。集中连片建设“玉米、水稻、杂粮、食用菌、蔬菜”五大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300万亩,重点围绕梨树县玉米、双辽市杂粮、食用菌、辽河垦区、伊通县大米、梨树县、伊通县、铁西区蔬菜进行创建。率先打造梨树县百万亩玉米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推进粘玉米、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齐头并进。围绕辽河垦区、伊通县重点推广万亩稻蟹共生、稻鳅共生、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发展高端水稻种植,推行私人定制、订单农业等营销模式。围绕双辽市、梨树县北部地区发展绿色杂粮生产,充分发挥弱碱、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双辽小米”“双辽杂粮”等公共品牌,做大谷子、绿豆、红小豆绿色原料基地。围绕梨树县、伊通县、铁西区、铁东区发展棚膜经济,推广梨树县王家园子冬季生产模式,发展休闲采摘融合业态,强化病害绿色防治体系建设,建设面向市场高端的绿色“放心菜”生产基地。推进整市农产品生产环境评价基础工作,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利用与保护。(二)建设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基地。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加结合,推行绿色循环生产模式,做强循环经济这个产业链。打造种养循环利用产业链,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小区),推广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溜达鸡”“林地黑猪”“野蛮猪”“放山梅花鹿”等绿色散养模式;依托标准化牧业小区,整合棚室蔬菜、青贮玉米、有机肥生产等上下游资源,打造种植一养殖一加工一还田闭合性链条;推广农林牧渔复合型模式,培育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畜(禽)、鱼、粮、菜、果协同发展。打造秸秆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实现秸秆收储运用体系乡镇全覆盖,促进秸杆资源转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打造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效物流冷链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上连农产品市场高端需求,下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搭建起玉米、水稻、大豆、杂粮、花生、生猪、肉禽等十大产业链条,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等循环链接,形成跨企业、跨农户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联合体。(三)建设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基地。加大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强化品牌支撑作用,做大绿色发展这个火车头。要汇聚扶持资金,形成发展合力,鼓励企业创品牌、政府推品牌、合力建品牌,巩固发展好“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快速提升的好势头,推动“三品一标”农产品实现集群化发展。要打好战略攻坚,打造区域品牌,借助国内知名的品牌公司,深挖地域特色优势,赋予历史人文内涵,围绕梨树蔬菜、梨树玉米、双辽杂粮等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立起区域品牌长效运营机制。要坚持名牌先行,示范引领发展,鼓励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荣誉商标和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领导力、市场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大品牌顶天立地、小品牌特色多元。要政府搭建平台,助推品牌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减免各种费用,让企业轻装上阵,借助长春农博会、中国绿博会等知名展会共兴发展,让绿色农产品成为我市靓丽名片。(四)建设绿色质量安全监管基地。加快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做活绿色发展这个关键平台。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重点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行投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把我市'三品一标”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纳入到追溯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市县全覆盖;督促生产者经营者依法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规定,健全进销台账、追溯标识、召回和处置等制度,支持利用条形码、二维码、射频卡等溯源标识,逐步实现商品农产品流向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以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科学评价体系,依据信用评价状况实施分类监管,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促进行业自律自为。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提升监管技术手段,定期开展农产品抽检,建立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生产基地的速检体系,倒逼绿色农业发展,严厉打击滥用农药行为,还消费品信心,赋农产品美誉。(五)建设绿色休闲农业示范发展基地。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形成具有四平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做富绿色发展这个增长极。推动农业与采摘相融合,拓宽棚膜经济休闲业态,在东部半山区、沿城沿线建设一批草莓采摘、樱桃采摘园区,实现棚膜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依托新农村精品线路,依托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乡土风情,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带,建设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农业与康养产业相融合,重点围绕生态环境较好的山林、湿地、草原、温泉、苗木基地等自然资源,发展健康养生游,建设老年公寓,打响清凉小镇、温泉度假、渔猎休闲等品牌。推动休闲农业与地域资源相融合,以东部半山区为主体,沿二龙湖、转山湖、山门水库建设集民俗度假、休闲养生、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百里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建设环长春的伊通休闲养生精品带,环四平休闲采摘精品带,环双辽草原旅游精品带,环二龙湖创意农业精品带,推动全域发展农家乐、休闲采摘、乡村旅游,打造“四季农业嘉年华”系列农业节庆活动。(六)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完善农业生态修复系统,严格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做好绿色发展这个聚宝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设施等高标准农田体系建设。深化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和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螟、航化作业、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玉米控肥、水稻控药控水和可降解地膜等绿色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以较少的化肥、农药投入实现高产出,减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和总量,强化污染源头管控。(七)建设绿色发展措施集成基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要素向绿色发展优先配置,做好绿色发展的这个孵化器。破解“谁来发展”的问题,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支持、项目扶持、资金补贴上给予倾斜,优先扶持绿色生产模式,创建绿色生产基地,创新产品营销模式。破解土地“细碎化”问题。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模式,推动农村耕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向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集中。破解资金“短缺”问题。加大绿色农业的经营主体扶持力度,金融部门优先开展“农地贷”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财政部门优先给予农业保险补贴、优先在项目建设、以奖代补上给予倾斜,将财政投入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优先交其管护。允许农村集体以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农民以承包地、林地、住宅,入股前景看好的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合作股份制经济,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篇三)发展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安全、卫生、营养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增长,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绿色安全消费的必经途径。一、牟定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一)农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到XX年末,全县粮食总产量10.5万吨,比“^一五”末粮食总产量8.1万吨增加28%。其它农产品生产也获得了丰收:油料产量7620吨、茶叶产量183.3吨、水果产量4896吨,分别比,^一五”末增长6%、5%、5%。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优质米、特色果蔬、优质豆类等农产品源源不断输出供向外地,进入国内外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二)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科技人员转变思维方式,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调研,注重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按照“围绕市场,依托龙头,依靠科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的原则,稳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分类指导与服务,使耕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把“结构调佳、规模调适、品种调优、效益提高”,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相关绿色农业产品种植生产。到“十二五”末全县共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8家、州级14家),截至目前全县共认证绿色食品20个。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殖业家庭农场42个、经营土地面积达2408亩;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种养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62个,已有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州县示范社称号。培植种植大户120户,其中:优质粮食种植大户35户、生态科学种植水稻面积2800亩,有2名种粮大户已被省厅初步确定为全省种粮大户补助候选人;经济作物种植大户85户,种植经济作物面积5000多亩。探索出了“围绕一个龙头企业、建设一个基地、开发一个主导产品、占领一片销售市场、带动一方资源开发、促进一项产业结构调整、致富一方农民”的“七个一”的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十二五”末,依托粮食流通企业,推广种植优质稻8万亩,以“牟定油腐乳”加工业为龙头,推广种植“双低”油菜5万亩,优质高蛋白大豆套种玉米3万亩,辣椒1万亩;围绕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带动本地农户种植冬早蔬菜。(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每年组织抽检农产品112批次,抽检样品2557个次,组织流动检测车开展农产品市场、产地现场检测12场次;统一制作,并发放《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70余本,督促县内50亩以上规模连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台账,逐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组织完成了县内50亩以上规模连片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的告知、约谈、培训、承诺工作,告知、约谈、培训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70余人,发放《告知书》70余份、签订《承诺书》70余份;组织完成了农业转基因生物事前监管工作,告知、约谈、培训、签约种子经营企业(经营门店)10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50余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7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500份,接受群众咨询450余人次。(四)绿色农业结构调整趋于优化。“十二五”期末的XX年,全县第一产业在县内生产总值中的增加值所占结构比重为30%,第二产业占33%,第三产业占37%,按产业结构比重高低排序为三、二、一。在种植业结构上,XX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预计达55.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5.7万亩,经济作物21.18万亩,粮经种植结构比例为59:41。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质稻、辣椒、双低油菜”、冬早蔬菜、特色水果、玫瑰、花卉等产业等正逐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县19.8万亩耕地中三分之二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田基础建设任务重;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除坝区近年由于加强水利及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了灌溉问题外,19.97万亩耕地中一半属于雨养农业,严重制约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60%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集中种植于占全县土地面积仅40%的坝区。山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近年来已逐步推进,但部分地方条件还很差、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农产品产量、品质受气候制约。广大山区土地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上除新建成的龙虎水库及配套工程、土地开发整理、现代农业烟田示范区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投资作支撑外,“十二五”期间农业部门参与实施的工程项目较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大。(二)思想认识存在差距。在生产方面,由于生产观念邂逅,缺乏从事绿色农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大多数农户盲目追求农产品数量化,导致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品的使用过量,使土地资源损坏污染严重,给绿色农业发展造成严重阻力。(三)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及项目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我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四)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县发展绿色农业的瓶颈,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染、工业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等都严重阻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五)质量技术监控还难以同步跟上。在生产环节,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应的技术标准是否真正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还难以全面地确切掌握;在流通环节,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而食用轻微有害的农产品后,通常,在短期内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症状,绿色与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区别还难以即时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问题,还难以统一协调解决,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六)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都有特殊要求,因而,绿色食品大多分布在较为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而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又集中在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滞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而且,许多鲜销产品由于运输困难,储藏期短,且包装手段落后,导致产供销脱节,也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拓展。总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前进中仍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同时还受市场约束,消费决定生产的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的问题已在农业生产中日益显现。特别是绿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突出;信息技术服务滞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保障,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时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建议(一)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农业。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理念,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立足县内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一是通过实施植树造林、森林保护、退耕还林、农田水利建设、江河污水治理、节能减排等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农业生态保护区;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机制,采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组织生态化生产。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大力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增效控污技术,积极应用有机肥、生物肥等生态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生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建设沼气工程等能源环保设施,加强排泄物治理,积极推广“畜一沼一作物(果)”等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加强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大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力度,推行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休闲农业等模式,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四是围绕市场消费需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点发展蔬菜、粮油、畜禽、人工食用菌、蚕桑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创新应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成熟的生产技术,努力培育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五是建立严格的标准化规程和制度,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和绿色生态化技术。严格农产品生产档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