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上海地区专用)(考试版)01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上海地区专用)(考试版)01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上海地区专用)(考试版)01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上海地区专用)(考试版)01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上海地区专用)(考试版)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01语文(上海地区专用)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驾一叶之扁舟,______。(苏轼《赤壁赋》)(2)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作者:____《过秦论》)(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孔子喜欢“刚毅木讷”性格的人,但“刚毅”与“木讷”二者兼有却不容易。《红楼梦》中的甲十分木讷,可是刚毅全无,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而乙则刚毅有余而木讷不足,她是兴利除弊的干才,但性情中缺少一点必要的“浑沌”;丙貌似刚毅木讷,可她的木讷不是憨厚而是冷漠。贾府中真正能称得上刚毅木讷者的,只有宝玉一人。……①他不入国贼禄鬼之流的信念植根于心底,从未动摇②这种憨厚似的刚毅不是形刚而是神刚③但因为形态太柔,常被人误解,以为他是个弱者④他木讷得被人称作呆子,自始至终不失憨厚(1)填入上段文字空格处的人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甲——迎春;乙——宝钗;丙——惜春B.甲——惜春;乙——探春;丙——迎春C.甲——迎春;乙——探春;丙——惜春D.甲——惜春;乙——宝钗;丙——迎春(2)将下面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省略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①②③④评卷人得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陈友琴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在《文学遗产》第200期上发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种看法。他的那种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③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兩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④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假如林庚先生还认为上面所引的诗句,在字面上并没有绿字和翠字,请再读一下谢灵运的诗句: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过白岸亭》)⑤“疏木”也是“空翠”的(这“空”字绝无萧条之感,而是空灵可喜之意,连上青翠之翠,这里面何尝有一点光秃秃的树干的现象呢?)更不用说“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⑥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⑦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选自陈友琴《温故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有删改)3.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4.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A.艺术形象要具体例子具体分析。B.艺术形象的创造会受到经典形象的影响。C.艺术形象的细微差别会一字千金。D.艺术形象的衡量标准是经典形象。5.下列诗句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的一项()A.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B.溪浸山光冷,秋凋木叶黄。(常达《山居八咏》其三)C.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D.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张耒《劳歌》)6.本文是如何批驳林庚对“木”解析的片面性的?请结合③-⑦段进行分析。7.陈友琴认为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你如何评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交情①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像碧蓝丝带,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码头集中,粮船如梭,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②冯家当铺老板冯英,德州当地人。冯家当铺对面就是马家酒楼。马家酒楼老板马戎,祖籍河北景州。酒楼主营鲁菜,最拿手的有熘黄菜、红烧肘子、九转大肠、十大蒸碗,日常迎宾之外,还承接附近商铺及村里大户人家的红白宴席,生意非常红火。③这天中午,冯英和手下掌柜在马家酒楼喝个小酒,算是对一个月辛苦的犒劳,也顺便唠一唠生意上的事儿。正喝得高兴,伙计端一个菜上来。菜来了,九转大肠——伙计这一吆喝,旁边有个黑壮汉就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伙计赶紧上前弯腰说,这位大爷,您比人家来得晚……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伙计哪好意思,面露难色,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伙计这才赶紧将菜送了过去。④这一切,马戎都看在眼里。马戎向来佩服冯英厚道豁达,遂有意亲近,有时见冯英在酒楼独酌,马戎便加个菜,或温壶酒,凑凑热闹。虽是生意人,难得他俩性情良善,都不太看重钱财。两人兄弟相称,非常投缘,冯英开玩笑说,因冯家曾使船,就加了两点水,马冯本是一家亲呢。⑤夏天某夜,莫名一场大火,把马家酒楼烧个精光,更有三位住客遭难。天没亮,德州城里来了几个巡捕。马戎对为首的刘天说,住宿登记的本子也烧了,不知道这几人来路,我尽力找,能私了就私了,如果不成,我都接着。刘天拍了拍巴掌说,好好好,既然这样,兄弟也不难为马老板,只是——您家公子——要随兄弟回去,做个质押。马戎一听,急了,说,我儿体弱,而且,谁不知我马戎就住在运河边上,又有房产,还能跑了不成?刘天摇了摇头道,这可不好说。不由分说,就将马戎儿子带走了。⑥两个月后的一天,冯英正在家,听伙计说马老板来访,赶紧迎了出去。未及寒暄,冯英就问,马兄,事情怎么样?马戎走到冯英跟前,一揖到地,说,冯兄,拉兄弟一把。冯英吃了一惊,赶紧扶他坐下,道,咱们本家弟兄,有话直说。原来,经过马戎努力,三家里找到了两家,花了大价钱私了,还有一家一直未能找着,可儿子一直在大牢里,有一顿没一顿,再这么下去,非毁在里边不可,马戎找到刘天,想把儿子保出来,刘天要一千大洋,马戎卖了房子,只凑得五百大洋……马戎说到这里,把手里提的精致木盒放到八仙桌上,打开盒盖,取出一件瓷罐,罐体正面朝前,呈给冯英说,冯兄,这是我家祖传一件瓷器,您先瞧瞧,若能入眼,就当给您。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马戎有点儿紧张,站起来问,冯兄,能质五百大洋?冯英笑了笑说,不止不止。马戎松了口气,缓缓坐回了椅子上。⑦拿了大洋,谢过冯英,马戎拱手告辞。刚迈出门槛,马戎又折了回来,双眼直直地看着冯英。冯英拍拍他的肩膀,马兄,有话请讲。马戎偌大的一个汉子,竟忸怩起来说,冯、冯兄,这个物件儿,确是祖传而来的……兄弟不想——在兄弟手上……冯英打断他说,明白了,兄弟放心,我一家老小不到讨饭地步,早晚等您来赎,绝不出手。马戎强忍住泪,别过头去,顿了一下,冲冯英拱了拱手,大踏步走出冯家。⑧马戎儿子当晚就放了回来,由夫妻俩搀扶着来向冯英道谢。那一副瘦脱了形的可怜样子,冯英看了,也心酸不已。⑨马戎在酒楼原址搭了个大草棚,卖上了烧饼,炸油条、蒸包子、代卖扒鸡这些老本行也都重拾起来。马老板并未垮掉,他仍一身清爽,声音洪亮。眼看生意日益红火,冯英也替他高兴,说,到时候再把酒楼盖起来,不盖三层了,咱盖五层。⑩世事难料。这年十月,日寇攻打德州,兵荒马乱。马戎和冯英先后关了生意。马戎回景州老家避乱,到冯家道别,冯英拿出了装有瓷器的盒子说,马兄,这件东西,您带着。马戎摇摇头,涨红了脸说,不行,交情归交情,咱们兄弟,不能坏了您这一行的规矩。临分手,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⑪马戎走后就没了音信,只有运河的水日复一日流着。⑫二十年过去了。一天,冯英正在院子里坐着喝茶,家人递上一张发黄的纸片,说门外有一老人来访。冯英打开一看,竟是二十年前冯家当铺的一张当票。冯英脑子忽地一下就热了,一路小跑出去,嘴上不迭地喊马戎兄马戎兄。门外老人正是马戎,见到冯英,也是热泪盈眶。两人紧紧抱在一起。⑬互诉离情后,冯英递上当年那件瓷器,马戎拿出一本早准备好的存折。冯英看了看存折上的数字后说,不行,太多了,只收约定的半年利息,半年之外,都是交情。⑭不料,马戎抱着那个瓷罐跪了下去。冯英想拉,没拉住,“咚”的一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磕下头去。冯英见他肩头颤抖,赶紧将他扶起。⑮马戎说,冯英兄弟,马某对不住您,当年拿一件赝品骗了您,马某向您谢罪!⑯冯英抱住马戎的肩膀,说,马兄言重了,您说的,我一开始就知道,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我一直都相信您,不管您来不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8.小说第①段运用动态的视角进行环境描写,很有镜头感,请加以赏析。9.分析第③段“让菜”的场景对塑造冯英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10.本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东溪①【宋】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③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①本诗写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梅尧臣老病缠身,为母服丧即将结束,将要赴任的时期。②野凫:野鸭。③蒲茸:初生的葛蒲。12.本诗描绘的是以下哪个季节的东溪之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3.以下评价最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深沉 B.清新隽永 C.轻快明丽 D.刚健洒脱14.赏析本诗画线句的妙处。(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钱若水正冤狱①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②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③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④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翕然称之。(节选自《涑水记闻》)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

(2)其人趣诣若水厅事()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留其狱()A.监牢

B.狱吏

C.罪案

D.刑罚(2)屏人言曰()A.隐藏

B.放逐

C.抑制

D.使退避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第②段和第④段,钱若水以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分别拒绝了录事和知州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20.第④段写道“远近翕然称之”,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钱若水的可“称”之处。(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①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②正。河滨之渔者争坻③,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④。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⑤,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⑥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②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⑦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韩非子·难一》)【注释】①历山:地名,据传舜曾在此耕地。畔,地界。②甽:田边水沟。③河滨:相传舜在此捕鱼。坻,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④长:年长者。⑤苦窳,粗劣而不坚固。⑥藉,履行,操作。⑦中程:符合法令规定。2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语是()A.且夫 B.是故 C.虽然 D.然则22.对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法令朝令夕改,十天后,国家就会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中,哪里还要等待来年?B.法令一旦下达,将很快发挥作用,十天后,国家的问题就能得到纠正,何苦等待一年?C.法令在短时间内不断改变,十天后,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急中,怎么需要等待一年?D.法令早晨发出,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反之,亦然。十天后国家就能统一,谁还要等一年?2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4.本文第②段主要借他人之口批驳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试结合文本,评析韩非子的批驳艺术。评卷人得分三、作文(70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善良的举动。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01语文(上海地区专用)·全解全析2.(1)2.(1)45121316(1)16(2)2122CCCDABCDDB一、1.举匏樽以相属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匏樽”“牖”“栈”“钩”。2.(1)C(2)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甲处,由“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可知是迎春,她虽为贾府二小姐,却懦弱无能,奶妈偷走累金凤作为赌资,对此,迎春也抱“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的态度。乙处,由“兴利除弊”可知是探春,第五十六回写到“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丙处,由“冷漠”可知是惜春,她是贾府四小姐,为人孤僻冷漠的,心冷嘴冷。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排序的能力。由语境可知,省略处是说宝玉的“刚毅木讷”。由前面“贾府中真正能称得上刚毅木讷者的,只有宝玉一人”可知,前面说宝玉“刚毅木讷”的特点,④“他木讷得……自始至终不失憨厚”与前面相连,所以放在首位,排除AD;②“这种憨厚似的刚毅”指的是④“他木讷得被人称作呆子,自始至终不失憨厚”,所以放在④后;①“……植根于心底,从未动摇”是对②“神刚”的阐释,所以放在②后,排除B。故选C。二、(一)3.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4.C5.D6.采用递进式式结构及举例论证手法进行分析。(1)第③段到第⑤段的第一句话,作者通过列举大量诗句批驳了林庚的“木”和“树”有分别,“木”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2)第⑤段第二句到第⑥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木”更多的让人联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树叶的观点进行批驳,进而指出林庚得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3)第⑦段进一步通过举例分析杜甫诗句中的“落木”补充,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7.如肯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林庚仅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就得出普遍的结论,“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如否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总结艺术规律要以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为基础,而不能以个别的、特殊的句子为依据。【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持之有故”本义是提出的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根据。林庚的观点是“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的根据是“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由此可知,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意思是,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4.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会一字千金”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注意是“几乎”。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是“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ABC三句中的“木”都是秋天的树,让人更多想到的是树干而不是树叶;而D项根据“炎酷”可知是夏季,此句中的“高木”让人联想到的是夏季浓密的树荫,更多的是想到树叶而非树干。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③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先生说的“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进行批驳;第④对以上列举诗句进行分析,“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并进一步列举谢灵运的诗句进行补充,说明“木”含有“绿”“翠”的意思;第⑤段第一句分析“疏木”“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都有青翠的意思。第⑤段第二句针对林庚说的“‘木’……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进行批驳;第⑥段以周邦彦“午阴嘉树清圆”,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等诗句分析,得出结论“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并分析了林庚认为“‘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第⑦段针对林庚引用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指出“落叶”也很好,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总之,这部分内容采用递进式式结构及举例论证手法进行分析论证。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如何评价”意味着可以肯定陈友琴的观点,也可以否定他的观点,关键在于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如肯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可以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佐证。如第②段“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林庚仅根据部分诗句就得出结论,确实是“以偏概全”;还有第⑥段“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以及第⑦段“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都可以佐证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如否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则需要考生自己进行思辨,给出理由。如总结艺术特征的规律要以普遍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分析,而不能过多考虑特殊例子等。(二)8.本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9.本段描写了冯英让菜的场景,面对黑壮汉蛮横无礼的言行,冯英的反应即两次言语以及“笑着说”的情态,刻画出冯英的宽厚豁达和待人处事的圆融练达。10.结尾处冯英说他早知瓷器是赝品,岀人意料。第⑥段“仔细地看了又看”隐含了冯英发现瓷器是赝品后的复杂心理:考虑到马戎告借无门、救子心切的境况以及他与自己的交情,思考如何在帮助他的同时顾全他的颜面,决定不予揭穿,然后还编造瓷器的年份加以掩饰。这一细节与冯英体贴周全、练达圆融的个性一致,写得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11.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无奈相欺数十年后仍加挽回的守信,明知有伪不加揭穿仍施以援手的温暖。一诺不移、重情重义的情节和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通读本段,原文“运河一路蜿蜒,……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可知,作者带着读者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全景的角度由南往北,呈现宏大的画面,并且通过“伸到”“绕”“蜿啮”“流向”等词语,展现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接着聚焦德州徐家渡一带,再聚焦徐家渡到德州城之间的官道,以及官道两旁的店铺,引出小说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以由大到小,从面到点的写法﹐给人以十足的沉浸感和代入感。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本段采用了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冯英的语言和“笑着说”的情态都是直接刻画,而黑壮汉的蛮横无礼则间接烘托了冯英的形象。面对黑壮汉的蛮横,“冯英马上喊了一声”,让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并在伙计为难之际,“笑着说”,化解了场面的尴尬。由冯英的这些言行举止中,不难看出他的宽厚豁达和圆融练达。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而言,本题要求从前文找出对小说结尾起到暗示作用的重要细节描写。首先,第⑮段中马戎当面承认“当年拿一件赝品”欺骗了冯英,而冯英却说“一开始就知道”,结合第⑥段画线句“仔细地看了又看”,第①段“冯家当铺……较大的两家”可知,冯英作为当铺的行家,是否为赝品一看便知,他却还要“仔细地看了又看”,这段描写隐含着冯英在发现这是一件赝品后的复杂心理,但紧接着他却刻意重复“精品”,并郑重其事地强调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这一行为是在帮马戎掩饰。面对马戎因遭遇种种不幸,走投无路出此下策,他予以理解,不但不当面拆穿,还顾及对方颜面,施以援手。正因为有如此细腻、巧妙的细节刻画,文章最后看似出乎意料的结局,才显得合情合理。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主题和情境表达的能力。审读题干,由公众号栏目的标题“最感人小说”可知,本题要求考生紧扣本篇小说的感人之处,即文章的思想主题加以推荐。可以使用富有情境化的语言进行表达。通读全文可知,本篇小说主要借助马戎家因遭灾,无奈欺骗朋友冯英,而冯英为了帮助朋友选择包容理解,并施以援手,在相隔数十年后,马戎前来挽回赎罪的故事,赞美了一诺千金、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其感人之处在于,一个无奈欺骗,一个善意包容支持;一个数十年后前来兑现承诺赎罪,一个坚定不移地予以信任。据此分析,用较有文采的句子赞美,组织答案即可。(三)12.A13.B14.上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悠闲、自在;下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老枝也显得俊俏。两句诗描绘出清幽静美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主人公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老树着花无丑枝”,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短短蒲茸齐似剪”句,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由“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可知,本诗写的是春天的东溪。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语言清新隽永。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的意思是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这一联中的景有“野凫眠岸”“老树著花”,情有“闲意”“无丑枝”。前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悠闲、自在。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景象,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细品出“闲意”。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恬静自得之情。后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老枝也显得俊俏。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老当益壮的心情。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幽静美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四)15.(1)揭发(2)前往16.(1)C(2)D17.“如今有好几个人要判处死刑,怎么能不再仔细审核一下他们的供词呢。”于是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18.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回答录事的诉求,钱若水是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用反问句指出延迟决断的必要性,柔中带刚。回答知州时,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以反问指出拒绝的另一层理由,语气诚恳,态度坚决。20.钱若水的可“称”之处有:断案公正、有担当;有智慧,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廉洁自律,事成不接受获释富民对其个人的谢意;有容人之心,不居功,能体恤同僚处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劾:揭发。句意: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2)趣:前往。句意: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狱:罪案。句意:留下这案子。故选C。(2)屏:使退避。句意:让他人退避后对知州说。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当”,判处;“熟”,仔细;“旬日”十天;“趣”,催促。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富家父子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其人不得入”与“绕垣而哭”陈述的是富家父子的不同动作行为,中间断开;“倾家赀以饭僧”主语承前省略,其前断开;“倾家赀以饭僧”与“为若水祈福”也是富家父子做的两件不同的事,中间要断开。最后的断句是: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结合“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可知,录事是来责骂钱若水的,态度语气强硬,而回答录事的诉求,钱若水是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同时,用反问句指出延迟决断的必要性,表明自己的态度,语气柔中带刚。结合“知州……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可知,知州想为自己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先是直接陈说自己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再指出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以反问指出拒绝的另一层理由,语气诚恳。2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可知,钱若水对录事参军的揭发和呈报并没有草率了解,体现其断案公正、有担当;结合“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可知,钱若水秘密派人寻找女奴,并让其父母相认,体现其有智慧,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结合“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可知,事成不接受获释富民对其个人的谢意,体现他廉洁自律;结合“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可知,他不居功,能体恤同僚处境,有容人之心。参考译文:①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②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把尸体扔入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案子,好几天不判决。录事参军来到钱若水的办公处所,责骂他说:“你是否接受了富家的贿赂,想开脱他们的死罪?”钱若水含笑表示歉意,说:“如今有好几个人要判处死刑,怎么能不再仔细审核一下他们的供词呢。”于是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③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让他人退避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惊讶地问道:“在哪里?”钱若水于是使人秘密地把女奴送到了知州那里,知州就垂下竹帘,然后把女奴的父母找来,问道:“如果你们看到自己的女儿,还能认识她吗?”女奴的父母回答道:“自己的女儿,哪有不认识的道理。”知州于是把藏在竹帘后面的女奴叫出来,女奴的父母一看就哭了说:“她正是我们的女儿。”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富家父子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④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五)21.D22.B23.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孔子评价的批驳;论证上,为后文议论尧舜不能同时获誉、舜之德化措施效率过低等提供充足论据。24.①采用“二难推理”,指出尧舜二人不能同时获圣人之誉的逻辑,因此孔子对舜评价中存在矛盾。②以“自相矛盾”的寓言进行类比论证,生动形象地进一步说明孔子对舜的评价立足不稳。③分析舜躬亲德化百姓的方式太过“无术”,不能真正完全一改天下风气,称不上“圣人”。④把矛头指向儒家学说,治理天下不倡导人君就易而就难,是不能治理国家的。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孔子评价中的矛盾,推翻其观点;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生动形象而说理透彻;论证层次清晰,从批驳孔子评价舜的话语,到批驳儒家学说的不够实际,层层深入,鞭辟入里,令人信服。【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仲尼之圣尧奈何”的意思: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认为,舜德化民众,是因为民众做得不好,而当时尧是天子,民众的过失就是尧的过失。既然尧有过失,那么又该怎么看待孔子称尧为圣人呢?由此可见,这句话是顺承上文语意而来,应选顺承连词。A.递进关系连词。B.因果关系连词。C.转折关系连词。D.顺承关系连词。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朝至暮变,暮至朝变”的意思是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就得到改变。这是形容法令下达后很快就能见到成效,而不是“朝令夕改”,排除AC。“海内毕”的“毕”在此处指问题纠正完毕,而非“统一”或“结束(灭亡)”之意,排除D。“期年”指“满一年”,而非“来年”。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第一段叙述了舜亲自前往道德有亏之地德化民众,而孔子对此评价为“圣人之德化乎”的事。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下文“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即尧舜不能同时获得圣人称号之誉的议论。从论证上看,为下文论证尧舜不能同时获誉,且与其躬亲德化,不如“赏罚使天下必行之”更有效率的论点提供详细的论据。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手法的能力。韩非子借他人之口,先质疑孔子既说舜“圣人之德化乎”,同时又“圣尧”,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形式逻辑矛盾律中的“二难推理”,即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不可能同时成立。如尧为圣人,则其不应有过,就不会出现舜去德化百姓的事;如舜要去德化百姓,就说明尧有过错,故而“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即尧舜其中一人为圣人,那么另一人就不可能是圣人。故而孔子称赞他们两人都是圣人,是自相矛盾的。利用孔子自己的言论矛盾来进行批驳,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接着运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进行类比论证,“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进一步加强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孔子对舜评价立足不稳的道理。跟着指出舜所用的德化之法时间长效率低,也不能完全改尽国内风气,“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评价舜不懂得“赏罚使天下必行之”的方法,“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显得太无计可施了。这样的做法怎么能称得上是聪明睿智的圣人呢?最终把矛头对准孔子儒家学说秉持的道理观念,说他们要求治理天下的人,不去做连平庸君主都容易做到的赏罚命令,却倡导他们去做连尧舜都觉得困难的事,根本不能和这种人去治理国家。论证层层深入,不仅只批驳孔子对舜的评价,还将道理扩大到儒家学说治国方法的问题,容易使人信服。参考译文:①历山的农夫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儿去耕地,满一年,田界划分合理。黄河边的渔夫争夺水中可以立脚的高地,舜到那儿去打鱼,满一年渔夫都推让年长的人。东方制造陶器的人所作陶器粗劣又不坚固,舜到那儿去做陶器,满一年而那里的陶器都很坚固。孔子感叹说:“耕田、打渔以及作陶器,都不是舜管理的事,而舜亲自去干这些苦活,这是为了纠正败坏的风气。舜确实是真正的仁爱,竟然身体力行处于劳苦之中而能使老百姓都顺从他。所以说:圣贤人的道德能感化人啊!”②有人问儒生说:“当这个时候,尧在什么地方?”儒生说:“尧在做天子。”“既然这样,那么孔子又为什么认为尧是圣人呢?圣人在君位上明察一切,会使天下没有坏风气。如果种田的、打鱼的没有争执,陶器也不粗劣,舜又何必用道德去感化他们呢?舜去纠正败坏的风气,那么就是尧有过失。认为舜是贤能的,就会否定尧的明察;认为尧是圣明的,就会否定舜的德化:不可能两者共存。楚国人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硬,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没有不能刺穿的。’有人说:‘拿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那人不能回答。不可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并存。现在尧和舜不可以同时称颂,就象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和不可刺穿的盾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而且舜去纠正坏风气,一年纠正一个过错,三年纠正三个过错。舜这样的人为数有限,寿命也有尽头,而天下的过错没完没了,以贤人有限的生命去对付没完没了的过错,所能纠正的过错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