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福建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福建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福建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福建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福建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2)_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错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无)》)(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4)《木兰诗》中写边塞夜景和军营苦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6)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答案】(1)荡胸生曾云(2)莫言下岭便无难(3)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6)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解析】注意以下字形特别容易写错:曾云、纸笔、朔气、金柝、榆荚、惟解、幽篁等。特别注意“曾云”的“曾”是通假字,不要写成“层”。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央视《朗读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B.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C.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D.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答案】D【解析】A.属于结构混乱,去掉“之所以”或“因为”。B.“提高”与“特色”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展现”。C.属于语序不当,应为“讨论、推举、表决”。故选D。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灿烂,为祖国两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①鲜(A.xiānB.xiǎn)为人知的邓稼先;为我们衰微的民族寻找一剂文化药方而②qiè(A.锲B.契)而不舍甲(A.钻研B.钻探)古代典籍的闻一多;以及面对乙(A.丰富B.丰饶)的土地发出“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的誓言的端木蕻良,他们的拳拳爱国心,让我们深深震撼,就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华厦儿女,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取得从的伟大成就。(1)请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①处:_____________②处:_____________(2)请为文中甲处、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A.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B.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C.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答案】(1)BA(2)AB(3)C【解析】(1)鲜为人知,xiǎnwéirénzhī,意思是很少有人知道。锲而不舍,意思是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钻研,是指深入细致地研究,指用心思虑,费尽心思。钻探,指用钻机向地下钻孔(井),从不同深度取出岩石及矿石样品。与“古代典籍”搭配应用“钻研”,故选A;丰富,是指资源丰富或者感情丰富。丰饶,丰裕富饶;丰足充实。与“土地”搭配应用“丰饶”,故选B。(3)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依次递进的关系,符合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过程,故选C。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写于作者赴任途中,入京使是指回京城长安的使者。B.作者东望故园,亲人远隔,全诗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C.本诗没有说旅途艰辛,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传语”中。D.这首诗抓住生活片断,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B.“全诗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理解不准确。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故选B。5.“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3分)【答案】“龙钟”的意思是沾湿的样子。这句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俟:等待,等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2)但当涉猎(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4)及长(__________)【答案】(1)推托(2)只,只是(3)曾经(4)等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1)辞,古今异义,古义“推托”,今义“不接受,请求离去”,这里取古义;(2)但,古今异义,古义“只”,今义是表转折的连词,这里取古义;(3)尝,古今异义,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这里取古义;(4)及,动词,等到。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B.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C.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D.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句子意思是: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故选B。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2)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3分)【答案】(1)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古今异义,古义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这里取古义。(2)用力:下的力气;收功远:收获就长远;乃:于是,就。9.分析(甲)(乙)两文中吕蒙与司马光两人的学习经历有何相同之处?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答案】示例:①吕蒙和司马光都认真好学,博览群书,最终都学有所成;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个人是否成才不是先天的聪慧,而是后天的努力。所谓勤能补拙,多学习,多思考,才能学有所成。【解析】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甲文“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以看出吕蒙认真学习,博览群书,才干谋略与之前大不相同。乙文“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可以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知他博览群书;“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可知最终司马光学有所成。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示例:吕蒙与司马光两人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博学、成才,一定要刻苦学习。一个人是否成才不是先天的聪慧,而是后天的努力。吕蒙学习后,不再是“吴下阿蒙”,司马光记忆比不上别人,但是肯勤奋刻苦终有所成。可见勤能补拙。【参考译文】(乙)司马光,(他)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掌管编写《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功臣。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司马光)自己说:“(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火熏燎着。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10.下列对文章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处实景叙写首尾呼应。【答案】D【解析】D.开头“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中“仿佛”一词表明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的画面是虚写,⑯段“依稀看见”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的画面也是记忆中的,这两处都不是实写。故选D。11.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事,请分条概括。(最少写出3件)(3分)【答案】示例:①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②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③日子过好后,母亲对儿女的思念。④每次听到歌声,都勾起对母亲的思念。⑤赞美炊烟,赞美母亲。【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③段“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概括为: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⑥—⑨段“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概括为: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⑬段“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概括为:日子过好后,母亲开始思念儿女;⑮“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火熏燎着”,⑯段“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概括为:每次听到歌声,都勾起对母亲的思念;⑰段“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概括为:赞美炊烟,赞美、怀念母亲。12.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注:讪然: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3分)【答案】示例:(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答此题,先找到相关段落,再结合关键句子分析。(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⑤段“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⑨段“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⑬段“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2)第⑤段母亲的“讪然”从“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和下文父亲说“真是亏了娃们”可知,是因为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而痛苦和无奈。第⑨段写母亲的“讪然”,从“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可知是因为她看到大家都吃不饱而又没有饭时的愧疚自责。这两处“讪然”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从下文“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可知,时因为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和牵挂。13.根据提示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从修辞角度赏析)(3分)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2分)【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2)“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限定角度为修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联系上文“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表现了“我和妹妹”放学回家,看到炊烟时的欢快与激动。(2)限定角度为词语。“灿亮”,形容光亮耀眼。结合句意理解,这里用作动词,照耀闪亮的意思。“那甜暖的香”指炊烟里的香甜味道。结合全句,“灿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的欢乐情状。14.本文最后一段意蕴深远,请你谈谈对这一段话的理解,并说说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答案】示例:理解:母亲将深沉的爱融注在一缕缕炊烟中,一生都在为儿女的吃穿日夜操劳。炊烟是母亲的化身,她用自己生命的光束铸造我们的生命,照亮我们的前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作用:是全文的主旨句,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含义和作用。含义:炊烟是“母亲生命的光束”意思是母亲的一生都在为儿女的吃穿日夜操劳,她将深沉的爱融注在一缕缕炊烟中,那是她生命的意义所在。“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意思是母亲用她坚强的性格和无私的爱铸造我们的生命,照亮我们的前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内容上:是全文的主旨句,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深化主题。(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5G来了!你准备好了吗?①2018年,我国多地开展5G试点。以高速率、高可靠、低时延、超大数量终端网络为特点的5G,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5G时代来临,普通用户将收获哪些红利,又需要做好什么准备?②5G+上网,超快网速需设备升级。每秒传输10GB,相当于1秒钟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速度是4G网络的100倍。从4G到5G的升级,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意味着用户上网体验的大升级。用户可以轻松在手机上看高清电影,玩VR虚拟现实游戏更加流畅真实。③铺设5G网络,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为了获得更快传输速率,需要建设数量更多、密度更大的5G基站,基站设备、天线选址建设、优化调试等方面,都需要比4G高得多的资本投入。④对于用户来说,目前的主流手机均不支持5G,用户想尝鲜,先得换一台新手机。预计我国将在2019年下半年生产出第一批5G手机。想要升级换代,还得耐心等待。⑤5G+出行,无人驾驶应安全第一。湖北一司机对无人驾驶技术既兴奋又忐忑。一方面,司机变乘客,解放了双手;另一方面,把生命安全拱手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工智能,总是不太放心。今年3月,中国电信、中兴通讯、百度公司在雄安新区完成国内首个基于5G网络实况环境下的无人驾驶车测试。测试中,无人车转向、加速、刹车不在话下,未来,无人车还将针对红绿灯信息、天气信息、路面情况处理等接受一系列测试。⑥今年4月,重庆宣布将建立基于分级自动驾驶的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演示验证与示范平台。5月17日,工信部相关人士提出将在5G和车联网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⑦5G+家居,还可以提升智慧生活家居体验。业内人士指出,5G网络地址数量大,允许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台物联网设备,5G网络的功耗又相对较低,能保障较长的续航时间,加之网络延迟小、出错概率小,因此为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⑧有网友担心,到了5G时代,很多智能家居由手机操控。如果发生手机丢失、手机信息泄露,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选自201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5.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A.4G网络的传输速度只有5G的1%,从4G到5G的升级,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意味着用户上网体验的大升级。B.对于用户来说,目前的手机均不支持5G,用户想体验5G,得等到2019年下半年换一台新手机才行。C.如果基站数量大,密度大,网络传输速率就快,网络延迟小,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智能家居使用体验。D.5G时代到来,意味着手机风险增加,文题中你准备好了吗,其中包括要保护好手机,防信息泄露。【答案】B【解析】文章第④段“对于用户来说,目前的主流手机均不支持5G,用户想‘尝鲜’,先得换一台新手机。预计我国将在2019年下半年生产出第一批5G手机。想要升级换代,还得耐心等待”可知,B项中的“得在2019年下半年前换一台新手机才行”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16.阅读全文,说说5G时代来临,普通用户除了收获上网网速更快的红利外,还将收获哪两项红利?(3分)【答案】要点:(1)出行可以实现无人驾驶;(2)提升智慧生活家居体验。【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阅读选文,找到相关段落和关键句提炼答案。根据第⑤段“5G+出行,无人驾驶应安全第一。重庆宣布将建立基于分级自动驾驶的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演示验证与示范平台。工信部相关人士提出将在5G和车联网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和第⑦段“5G+家居,还可以提升智慧生活家居体验。”可提炼作答。17.5G时代来临,无人驾驶出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支持哪个观点?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示例一:赞成。无人驾驶司机变乘客,解放了双手;无人驾驶车转向、加速、刹车都不在话下;可以让特殊人群享受出行的便利;让不会驾驶的人也能轻松出行。示例二:不赞成。无人车驾驶,有些技术没有完全过关(红绿灯信息、天气信息、路面情况处理等有待进一步测试);基础设施不完善;车子出现故障后的应急反应不够灵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拓展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明确态度,或赞成,或反对,旗帜鲜明,然后用充足的理由证明。答题步骤:①判断评价题干观点;②分析评判理由;③进一步肯定判断。根据选文第⑤、⑥段内容简述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赞成,理由结合“司机变乘客,解放了双手;无人车转向、加速、刹车不在话下”这些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作答。不赞成,理由结合“把生命安全拱手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工智能,总是不太放心”,“测试中,无人车转向、加速、刹车不在话下,未来,无人车还将针对红绿灯信息、天气信息、路面情况处理等接受一系列测试”作答。(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材料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日前在中国“火”了一把,起因是特朗普访华期间,向习近平主席夫妇展示了她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事实上,不只是阿拉贝拉在学习中文,英国乔治小王子、西班牙莱昂诺尔公主,都在上汉语课。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少年儿童加入到学汉语的大潮中,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低龄化渐成趋势,汉语教学从大学向中小学延伸。在英国某公立小学汉语课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表达学习汉语的愿望:“学了汉语,这样去中国餐馆吃饭就可以用中文点菜啦。”“因为很多人都说中文,如果我也会说的话,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我的爸爸妈妈要我来学,说是为了以后好。”……(材料二)(材料三)“汉语热”背后是“中国热”。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扩大、国际地位提高,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过程中作用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语热”。18.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的做法在中国“火”了一把。B.海外汉语教学渐渐从大学向中小学延伸。C.2007年以前,法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是最少的。D.“汉语热”说明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答案】C【解析】C.错误,材料二只列出了2007年和2017年的数据,“2007年以前”的数据没有提供,故该项说法无依据。故选C。19.阅读(材料二),你从图表中得出什么结论,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要点:①从2007年到2017年,各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②其中,美国和英国增长幅度最大。【解析】考查图文转换。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从材料二图表的数据比对来看,同一国家横向比较,总的趋势是:十年间,学习汉语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不同国家纵向比较:美国和英国增长幅度最大。据此得出两个结论。20.(材料一)中,英国小学生说“我的爸爸妈妈要我来学,说是为了以后好”,这里的“好”可能指哪些方面?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案】要点:①便利生活、促进日常沟通;②有利于贸易往来(经济往来);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解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和信息筛选题。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观全局,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语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材料一“学了汉语,这样去中国餐馆吃饭就可以用中文点菜啦。”“因为很多人都说中文,如果我也会说的话,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可得出便利生活、促进日常沟通交流;根据材料二“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过程中作用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可得出有利于贸易往来(经济往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六)名著阅读。(6分)21.填空题。(3分)(1)《骆驼祥子》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_____________的故事。(2)《骆驼祥子》中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祥子拉包月的主人_________是个社会民主主义者,他的学生阮明曾告发他。【答案】(1)人力车夫(2)祥子勤劳,会帮刘四爷干活(3)曹先生【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和内容。(1)《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2)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是因为祥子不比别的拉洋车的车夫,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常常收拾损坏的洋车,给车打打气,实在没事,收拾院子,扫扫院子。很勤快。所以刘四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