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_第1页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_第2页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_第3页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_第4页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1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全球看,欧洲出台了《欧洲绿色协议》《欧洲气候法》《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2021年版)》,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相继推出了绿色复苏计划,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也出台了绿色发展转型计划,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技术等方面。目前有126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碳中和条件下,能源结构的变化,将对现在的微观经济主体正在从事的业务带来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能源结构的变化正在带来生产、消费以及经济社会根本性变化,进一步带动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刻变化,包括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如,金融业务,如果银行继续把信贷资金投入到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或企业,包括传统能源、水泥、钢铁等,未来面临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面临巨大机遇。据清华大学估算,为实现《巴黎协定》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020年至2050年,我国将新增加投资至少138万亿元。实际上,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马骏在重庆的估计,未来30年仅重庆就需要投入13万亿元,重庆GDP占全国的1/40,按此计算超过数百万亿元。——绿色金融实践如火如荼。中国围绕《巴黎协定》目标,积极发展风能、氢能、太阳能,大力支持新基建,绿色发展正在稳步推进。在绿色金融方面,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人民银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债券支持目录(2021年版)》《绿色信贷标准》和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及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组织推动下,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绿色金融行动计划、绿色信贷导向效果评价指引、绿色项目认定办法、绿色企业(项目)认定办法、碳排放权抵押融资标准、绿色金融专项资金奖励办法和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等,在开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建设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机构体系、产品体系和市场体系。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近13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8657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在浙江湖洲、广东花都等地区,陆续开展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中国绿色金融案例。作为西部经济金融中心,成都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实践,截至2021年3月末,绿色信贷余额4078亿元,占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的9.41%,绿色债券170亿元,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明显好于一般信贷资产质量。四川自主研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云计算报告平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个上线的开放式自查平台;承担了全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是全国第一个满足24个重点排放行业报送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系统。2021年6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出台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民生银行成都分行等金融机构成功发行办理碳减排再贴现业务4亿元,用再贴现工具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招商银行成都分行对大渡河雅砻江水电支持再贴现6亿元,碳中和债8亿元。中信银行成都分行成功发行首只碳中和债——四川机场集团2021年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5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6%,用于碳减排绿色项目。在云南,中信信托首笔碳中和债20亿元落户云南水务公司,助力云南打造千亿级环保产业。尽管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金融与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情况下,未来的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将逐渐被新能源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将被新能源汽车取代,未来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最根本的是能源的革命,最关键的是科技的突破,涉及供应链、产业链和金融服务产品及流程的再造,与此同时各大区在碳排放标准、额度及行业分布方面,在化石能源转型、非化石能源生产、再生产以及在终端能源消费等方面的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及专项政策供给不足。二是对气候风险认识不足。与欧洲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比较,我国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气候风险认知能力不足,未建立强制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对气候转型带来的风险了解不多、掌握不够、理解不深,尚未建立健全识别、分析、管理这类风险的体制机制,在ESG投资产品、绿色信贷产品多样性和流动性及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覆盖面等方面不适应碳中和的要求,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规模小,发展滞后,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尚未与碳足迹挂钩。从投量看,某市在2018年确立的绿色金融信贷工作目标,截至2020年末,绿色信贷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为9.19%,偏离预定目标6.81个百分点。从投向看,大城市绿色信贷占比高,郊县占比低。三是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尽管我国在应对气候风险、绿色金融工作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基础工作仍然较为薄弱。第一,目前碳排放权仅在电力行业试点,没有扩展到煤炭、钢铁等行业,银行对循环贷款或高碳行业或企业影响环境效益的废气、废水项目贷款,由于不属于市政项目,难以获得贷款,即使获得贷款也难以被认为是绿色信贷。第二,在碳排放权监测,碳排放权证的颁发、认证、评价、评估以及碳汇的计算等方面不明确,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明确抵押标准。第三,绿色项目标准绿色金融参数、指标、测量、计算框架等绿色金融体系标准与碳中和的目标不匹配。如,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2016年),对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绿色融资认定基本可以实现,但对绿色工厂的绿色化生产融资,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是无法按照监管要求提供“绿色”的融资用途证明来进行绿色贷款的认定,造成了行业标准与绿色金融标准无法有效衔接。人民银行绿色贷款对绿色建筑认定是依照《绿色产业目录》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即可,而银保监会的绿色融资认定规则,不仅要求建筑物须取得设计阶段的预评价,且须获得银行出具的绿色建筑履约保函或保险公司的绿色性能保险,在操作上也极难达到要求。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权分散在发改委、证监会和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多头审批,导致绿色债券审批与国际标准不统一。绿色金融统计标准不够统一,人民银行出台了绿色金融专项统计季度制度,银保监会也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报送绿色信贷统计表、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但各自分支机构按各自制定的标准进行统计,标准的多样性导致绿色金融统计结果的差异性、随意性较大。第四,大部分金融机构缺乏碳采集、计算、评估碳足迹信息的能力,绝大部分企业未披露碳排放、碳足迹信息,金融环境信息披露也未充分反映碳中和的要求。第五,流域整治、大气环境治理、土壤修复、矿山修复、农村污水处理、林草碳汇等生态治理、生态修复项目,大多为公益、半公益性质,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生态治理领域项目缺乏可行的、合规的融资模式,加之绿色项目前期投入时间长、效益低,与金融效益原则要求有差距。第六,专业化的绿色项目库及评估机构尚未建立,绿色金融以传统信贷为主,不仅总量小,而且绿色基金、绿色证券等创新金融产品处于初级阶段。第七,从行业看,从事煤炭、火力发电和钢铁、石化等能源开采和消耗的行业,碳减排压力大。从区域看,以煤炭生产,以及围绕煤炭发展相关产业的省份,包括山西、陕西、内蒙、河北、宁夏、贵州等省份,是我国煤炭生产的大省,山东、辽宁、湖北等省份是我国煤炭消耗的大省,也是未来碳减排工作压力最大的地区。四是财政未充分体现对低碳减排方面的重视。财政主要针对企业节能环保方面给予税收优惠,而在绿色金融信贷方面,缺乏贴息、担保、税收减免及优惠和绿色企业破产优先偿还措施,对低碳的激励范围和程度不够,尤其是对低碳排放、零碳排放缺乏特殊、特别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如,某地制定生态环保项目财政贴息政策及其他奖励政策,一方面政策涵盖绿色行业面窄,仅仅局限于污水、尾矿、地下水修护治理等,另一方面,力度不够大。某地按当年新增贷款1%、5‰,分别奖励企业、银行,最高分别不超过50万元、100万元,2020年对4家银行的奖励总计几十万元。五是碳价格偏低且市场发育不足。碳市场、碳金融产品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对人们日常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的影响和作用有限。如,2021年1月全国8个地区碳市场配额均价25.90元/吨,最低8.19元/吨,最高48.75元/吨。2020年我国试点碳市场价格,与欧洲等国际市场40欧元比较,碳市场交易价格比其最少低90%以上,加之目前拥有碳配额主体预计未来碳价格升幅预期大,惜售情况严重,导致碳市场交易寥寥,市场发育进一步迟缓。六是平台重复建设。绿色金融平台多头搭建,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面窄、量小、规模不大。如,四川环境交易所建立有绿蓉融平台,涵盖28家金融机构,截至2021年4月末,该平台融资余额二、三十亿元。又如,新都区通过成都香城投资集团搭建了绿蓉通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截至2021年6月3日,已入驻金融机构25家,上架信贷产品77个,企业注册认证数1607家,获得授信企业317家,获得授信总额29.38亿元,帮助企业获得融资24.77亿元。七是银行获客难。绿色认定标准是专业性、规范性极强的工作,但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具备相关专业能力,无法根据这些行业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否达到绿色、深绿、浅绿的标准,实际操中很难认定为绿色信贷,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开展。据调查,银行对绿色环保企业的绿色项目、企业及产品认定,既缺乏绿色信贷判定标准,也缺乏专业判定能力,对企业或项目是否被环保部门处罚,以及银行想要的水电气、社保、税收、企业经营情况等信息的掌握不对称,加之部分市场主体对绿色项目认定积极性不够高,加剧了银行对绿色项目或企业的判断。在环境客户识别能力,加之绿色建筑保险要求高、风险补偿、担保不完善和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条件下,制约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证券发展。如,在绿色项目认定中,有的地方要求企业先报送资料、先缴费,认定后财政再报销费用的形式,影响了市场主体积极性。对此,部分企业认为认定程序复杂、报送资料繁多,即使通过线上报送资料也需要好几十份,加之有的认证主体认为,即使报送了材料也未必认定得下来,参与积极性不够高。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碳达峰、碳中和中主要通过金融体系来推动和完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金融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绿色金融规制供给,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导作用,以绿色金融为抓手,加强与绿色金融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制度供给。一是制定一套法规。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要通过牵头制定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明确碳配额、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和碳配额的金融属性,规范市场主体碳排放行为。生态环保部门要研究出台排污许可证企业和发行绿色债企业强制披露环境信息制度;研究开展长江流域相关省市排污权、水权交易。出台支持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鼓励措施,研究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专项虫灾水灾保险。制定科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核算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标准,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通过制定煤炭、石油、钢铁及火力发电等碳排放重点企业碳排放配额、减排目录、减排目标及绿色产品、项目认证标准、建立跨区域补偿工作机制和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区域碳排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加强工作联动,推动煤电能源及相关产业转型。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碳排放目标任务及工作推进计划、实施细则,为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财政部研究制定环境资源核算、绿色税收政策、区域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明确统一碳减排、深绿、绿色等绿色项目贴息、补贴、担保等政策,对绿色信贷进行风险补偿,对高耗能行业进行限制,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同时,研究碳税政策,促进与环境税、资源税政策协调。鼓励各省、市地方政府在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碳减排目标、行动方案、减排实施细则和绿色金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奖励、补贴范围、原则及标准和实施细则及措施,组织开展零碳示范、零碳工业园、零碳学校、零碳社区等建设,同时简化绿色企业(项目)认定,强化绿色产品贴标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同时,在生态治理领域的项目方面,需要政府、监管机构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通过创新赋予这些项目合规的现金流,并鼓励银行开展融资创新,逐渐打破这些项目的融资瓶颈。二是健全一套规制。人民银行协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生态环境等部委协同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行业规范、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及行业公约等绿色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建立绿色信贷行业、项目及产品的标准认证和碳市场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引导金融机构对照分析标准,开展合规性审查和绿色项目、企业及标准判断,以利于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力度。三是搭建一个平台。在国务院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环保、财政和市场监督管理牵头有关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联合搭建全国性、省级、市级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共享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结合,及时整合政府部门掌握的税务、工商、海关、司法、社保、房地产、店商、水电气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项目及企业名单、经营信息等信息上线,建立健全与授权金融机构查询综合信息的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产业基金等金融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银行获客难的问题,探索建立环境风险监测、识别、处置及把绿色金融风险纳入金融风险防控全过程,不断提升金融绿色获客能力。四是建立一个联盟。建立一个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的绿色金融联盟,加强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技术、金融科技和金融人才的聚集,组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开展碳汇的认证。五是建立一个场景。协作建立碳排放研究工作室,开展碳排放中示范单位、示范区建设和沙盒监管场景建设,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六是成立一支队伍。抓紧懂金融又熟悉绿色环保政策及专业实践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制定绿色金融及碳减排专门服务队伍,研究个人参与碳市场交易的规则,为绿色低碳提供一条龙的专门服务。制定金融从业人员绿色金融工作资格认证奖励措施,对取得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CAA(精算师)和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实行一次性给予3万元到5万元奖励。二、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工作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快建立健全国民经济体系绿色低碳环境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市场化方式,建立绿色金融融资、服务和贸易政策体系。一是建立一套标准。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生态环保部要加强绿色金融工作协同,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项目库,明确第三方认定组织及标准。人民银行要把低碳资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与环境效益、污染行业贷款余额及环境影响纳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或绿色银行考核范围,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增加煤炭、石油等高耗能、高污染紫色资产风险权重,将碳足迹(贷款对象碳排放销售或服务收入占各项销售或服务收入比例)作为评价项目绿色程度、金融机构绿色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投贷联动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服务评价规范,确保绿色金融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低碳项目企业倾斜,同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要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加强绿色金融等金融统计标准的协同、规范、评估及监督,建立碳排放统计制度,确保统计工作的规范性、权威性和一致性。二是设立专门机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设绿色金融事业部,或设立绿色金融分支机构、业务中心和事业部,制定绿色信贷排除名单或绿色信贷服务白名单,加强与环境管理部门、监管部门的沟通,按照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要求,强化嵌入项目尽职调查、项目评估、审查审批、合同签订、资金拨付以及贷(投)后管理等,同时强化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跟踪、识别和管理,执行绿色信贷准入制度和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探索环境效益抵押路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环境气候监测、分析、研判,适时披露环境、气候风险敞口,同时参与碳市场交易,对转型中面临的风险开展压力测试,有效防范转型带来的风险,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支持绿色金融机构或类绿色金融机构聚集。三是组织开展专门评价。复制推广浙江、广东绿色金融试验的经验,把绿色信贷投向、投量和结构,以及在各项信贷余额中的占比和增长及机构绿色投资纳入绿色评价主要内容,组织开展绿色金融评价。四是推动持续资产证券化。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公募(私募)股权投资。三、建立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支持绿色发展。人民银行采取绿色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绿色金融降准、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碳减排支持工具和辅助支持工具(将金融机构绿色低碳绿色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抵押范围及外汇投资优先考虑绿色低碳资产的方式),对绿色低碳企业(项目),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同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工作力度,督促金融机构把环境和社会风险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健全覆盖所有金融机构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统一披露的标准及要求,探索建立绿色金融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把碳排放、碳足迹作为环境信息披露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强制性措施,范围扩大到所有机构。银行间市场要按照要求披露绿色金融债券项目资金募集情况,金融机构要按照赤道银行原则和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围绕绿色产业政策、绿色项目,通过制定绿色信贷规划、发展目标、跟踪绿色信贷踪迹,把碳足迹与贷款利率挂钩和下放审批、管理权限,通过绿色信贷(碳减排、大气减排专项贷、绿融贷、低碳贷、碳配额质押融资、绿色建筑贷、绿金贷、森林贷、竹林贷、即期售碳、远期售碳质押贷款和绿色转型贷)、有机贷、排污贷、绿色产品收益权抵押贷、绿色基金项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减少或停止淘汰化石能源及相关基础设施信贷要求,对绿色低碳转化项目实行贷款价格议定的基础上适当下浮,支持高碳转化为低碳、零碳项目。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协作,加速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金融科技中的运用,建立健全全国性碳排放监测平台,把辖区内重点企业纳入监测范围,实时动态掌握碳排放总量、强度、人均排放量,加速碳排放识别、监测自动化。金融机构要按要求披露绿色信贷资金投向和投量。金融机构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林业碳汇抵押贷款,支持碳排放企业购买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交易商协会、沪深交易所等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金融融资工具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开展绿色保险,支持绿色行业、绿色项目,发展绿色PE和VC。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发挥环保部门在绿色贴息贷款中的审核作用,对深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